-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于都五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讲学稿(学生用)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讲读 主备:洪正生 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七( )班 姓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⑵了解《朝花夕拾》。⑶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他成长的足迹,体味童真、童趣。 2、能力目标: ⑴ 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⑵ 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⑶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揣摩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理解其中一些重要的词语。 (3)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四步教学法。自由质疑──讨论质疑──审美鉴赏──迁移运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并重,阅读与鉴赏共存,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菜畦( ) 桑葚( ) 油蛉( ) 蟋蟀( ) 斑蝥( ) 缠络( )臃肿( ) 珊瑚( )攒成( ) 收敛( ) 脑髓( ) 鉴赏( ) 觅食( ) 人迹罕至( ) 竹筛( ) 秕谷( ) 渊博( ) 人声鼎沸( ) 倜傥( ) 书塾( ) 2.多音字辨析 系:xì( ) 攒:cuán( ) 露:lòu( ) 折:zhé( ) jì( ) zǎn( ) lù( ) shé( ) 宿:sù( ) 拗:ǎo( ) 吓:hè( ) xiǔ( ) ào( ) xià( ) xiù( ) niù( ) 3.形似字辨析 躁( )瞪( )蝥( ) 剑( )畦( )匾( )博( ) 燥( )蹬( )鹜( )敛( )洼( )遍( )搏( ) 4. 解释下面的词语。 【确凿】非常确实。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鼎,古代的一种铜铸的锅,一般是三足两耳。沸,水开。 【高枕而卧】成语。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高枕,枕着高枕头。《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同义语:高枕安寝、高枕安卧。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形容词,并列式合成词。在课文原句中作定语修饰“人”。同义词:正派、正直。 【同窗】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名词,偏正式合成词,“同”修饰“窗”。在课文原句中作主语。同义词:同学、学友。 【绅士】旧称地方上有势力有地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绅,古代士大夫束于腰间,一头下垂的大带。垂带按等级有长有短。绅士,束绅的人士。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日里也有情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作者名片如下: 中文名 周树人 职业 文学 作家,杂文家,思想家 别名 鲁迅,周樟寿,周豫才 毕业院校 南京路矿学堂,日本仙台医学院 国籍 中国 代表作品 《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民族 汉 身高 161厘米 出生地 浙江绍兴 重要事件 新文化运动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2、背景知识 本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在厦门。鲁迅曾屡屡谈及创作本文时“所处的社会状态”。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写作《朝花夕拾》是“ 5 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的时候”。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还说:“后五篇(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等)却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已经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寄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与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与芜杂的文章”。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中,“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著文即以“朝花”的艳丽与单纯,来安慰“夕拾”(即现时,此时)“离奇与芜杂”的思绪。 3、文学常识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四十多岁了。“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回忆往事。对于《朝花夕拾》全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他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正是浸透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的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做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三、整体感知 1、选两位同学读课文,一位同学读百草园部分,另一位同学读三味书屋部分。要求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读出形象感、情趣感。其余同学点评。 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本文写 的过程。 2、题目解说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了解阅读文章的一些技巧和步骤: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信息,“从……到……”表示这篇文章主要以空间的变换为记叙顺序,大致包括两大部分,并且暗示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四、研读赏析文章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第1段到第8段。 2、学生自由质疑: ⑴如何理解“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中的“似乎”和“确凿”? ⑵百草园中的景物很多,但看起来又井然有序,作者写景有哪些高妙之处? ⑶百草园是乐园,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⑷课文为什么要写“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 3、教师小结: 这就是作者童年的乐园──百草园。作者抓住一个“乐”字来写,有乐景、乐闻、乐事,满溢着生机和活力,情趣盎然。 【仿句练习】 请同学们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写一句话。 5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写百草园,作者抓住“我的乐园”来写,充溢着生机和活力。慢慢地,“我”长大了,“我”不得不离开“我的乐园”了,似乎是无奈、迷茫,“我”被送进三味书屋,随先生读书。 请大家齐读阅第9段,体味作者的情感: 二、师生共同研读“三味书屋”部分 1、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 3、课文第一、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谈谈你对本文主题思想的认识。 三、拓展迁移 童年是美好的,请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说说自己快乐的童年,好吗? 四、课堂小结: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诗,那么童年是其中最耐人咀嚼的一节;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写意的一笔;如果说,人生是一首歌,那么童年是其中最动人的音符;如果说人生可以重新来过,那么童年是人们的首选时光。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调,回忆似水流年,获得些许温馨,以冲淡现实的不调和。我们从中不但可以捕捉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体味他的一腔深情,而且还可学到他那高妙的写景叙事技巧。 【板书设计】 〖课文补遗〗 三味书屋 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远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将“三余”改为“三味”。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载有“诗书为之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太羹是不掺任何调料做的羹。以“太羹”之味来喻“诗书之味”,意谓读经诵诗,一般人觉得是枯燥无味的。但无味之中含着深味,即“寓至味于淡白”。俎的本意是古代切肉的砧板或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这里是肉的代称。“史为杂俎”,即说史书之味犹如摄取各种肉食所含之味那样丰富、博杂。醯是醋,醢是肉鱼等制成的酱,均属调味品。醯醢并列,见其调味品种类甚多。寿家书屋“三味”之名可能据此而来。另外,“三味书屋”匾额两旁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清·梁山舟书)下联与“诗书为之太羹”是一致的。寿镜吾的祖父将“三余书屋”的匾改为“三味书屋”,正是为了使它与书屋中的对联相一致。寿镜吾之子寿洙邻写的《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认为,“三味书屋”中“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个回忆与上文所说还是比较接近的。 鲁迅于1892年2月,即12岁那年到三味书屋读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住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读书。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其间断而复续,首尾竟达6年。 三味书屋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三味书屋” 5 的匾和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解放初期,当年和鲁迅一起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周梅卿、章祥耀、王福耀还活着。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斗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比较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其来历是这样的: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寿先生的批评,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鲁迅逝世20年后的1956年盛夏,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因事到绍兴,参观三味书屋时,她特意看了鲁迅原来坐过的那张课桌。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北墙,由于光线较暗,许广平立即打开手电筒照亮,很快就找到了那个“早”字,一笔一画都刻得十分清晰。 【语法修辞库】 1、并:连词,“连同”的意思。 2、连:副词,含有“甚而至于”的意思,和“也”连用,强调离园的时间很长了。 3、似乎确凿:“似乎”是副词,当“仿佛、好像”讲,表示对情况的推测,不很精确的估计。“确凿”是非常确实的意思,是对情况准确的认定。表面上看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主要表达的是肯定语气,即百草园肯定基本上只有一些野草,没有种一棵花。 这种不肯定副词与表肯定的词连用是鲁迅常用的一种特殊写法。这样写可以用较少的文字表达较复杂的意思。既表示相隔日久,记忆不可能如在眼前般的清晰,又能表示“只有一些野草”是毫不含糊的。这样用词,还可以和上文(百草园早已卖了,很长时间没见到)合乎常情地连接,使文章自然、流畅,表现了娴熟、细腻的笔法。 4、“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分号,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此处用分号告诉读者,“只有一些野草”的荒园,同时也是“乐园”。“但”字一转折,增强了感情色彩。 5、“不必说碧绿的菜畦,……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无限趣味。”句式有表现力。先用两个“不必说”并列地排除了百草园里惹人注意的草木昆虫,再用“单是”提出百草园里最不起眼的地方,就有“无限趣味”,以示整个园子给人的乐趣自不必说了。“短短的”,形容词重叠,起强调作用,显得非常短。 6、“油蛉在……弹琴。”拟人的修辞方法,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使人对小昆虫产生亲切感。 7、“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状物准确鲜明生动。原稿曾是“从后身喷出一股烟雾”。后来作者将“身”改为“窍”,部分变小了,给人一种“孔”、“洞”的印象,动物身体外部的孔、洞也习惯叫“窍”。还将“一股”改为“一阵”。“阵”是表示时间段落的量词,而且能描写出斑蝥喷烟雾的弥漫性状,而“股”给人一种条状的感觉。 8、“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比喻的修辞方法,本体“覆盒子”,喻体“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色彩,形状相似。此处比喻的作用,让人感到颜色美丽,而且珍贵,流露出作者喜爱的感情。 9、“长的草里……赤练蛇。”倒装的因果复句,目的是强调结果。 10、“长妈妈……故事听:”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起下文,冒号后面是有关故事的内容。 11、“他虽然……,──当然睡不着的。”转折复句,强调睡不着。破折号,引出解释说明的语句,说明“睡不着”的必然性。转折与破折号的连用,突出了紧张的气氛。 12、“果然”,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13、“门外像是风雨声”。比喻。用“风雨声”来喻美女蛇这怪物行动的声音,让人感到瘆得慌。 14、“后来,老和尚说,”“说”的后边是转述老和尚的话,所以不用冒号,而用逗号。 15、“结末的教训是:”冒号提示下文是有关“教训”的内容。 16、“万”基本义是数目,相当于十个千。后来引申为形容很多,此处也是引申义,当绝对讲。“往往”“常常”:副词,表示这种担心害怕的情况是经常的。 17、“雪一下,可就两样了。”“可”,是副词,表示强调语气,多用于口语。 18、“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跳了下来罢,”排比句,三个“也许是因为……罢”句,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也密切关联,排在一起,强调了被送进书塾的原因,加深了不情愿不愉快的感情。省略号,表示在努力寻找原因,不停地猜测。 19、“Ade,我的……木莲们!……”“蟋蟀”、“覆盒子”和“木莲”是表示事物的名词,一般在表示多数时,不能加“们”。此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蟋蟀等当成朋友,人格化了,所以可以加“们”。另外,此处也运用了呼告的修辞方法,是拟人呼告,直接向蟋蟀、覆盆子和木莲们发出呼唤,抒发了对百草园难分难舍的感情。省略号,表明的是一种列举的省略。百草园的一虫一鸟,一草一木,都是“我”的朋友,虽不再一一告别,但留恋的感情都更深更浓。 20、“名曰‘怪哉’”引号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21“先生,‘怪哉’……”此句是直接引用的话,所以用引号。‘怪哉’,因为是在引号里面使用的,所以用单引号。此句中的省略号表明“我”的问题较多,以及急切等待回答的心情。 22、“不知道!”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来抒发先生“很不高兴”的感情。 23、“我才知道……事的,”“才”副词,当“刚刚”讲,表示事情在前不久发生。“这些”代词,代替有关课本以外的知识。 24、“所谓……说。”文言句式,判断句,“所谓不知道”是主语部分,“乃是不愿意说”是谓语部分。 25、“不过给我读的书……终于到七言。”“渐渐加”、“渐渐地加”是反复的修辞格,强调“我”的学习提高很快。“终于”副词,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从七言是“对课”的高水平看,“终于”中蕴含着回忆儿时往事的喜悦与得意。 26、“三味书屋后面也……没有声音。”两个“也”字,将三味书屋后面的园同百草园联系起来,表现了对百草园的怀念与回味。“爬”、“折”、“寻”、“捉”、“喂”都是动词,是作者精心挑选的,灵活多变,写出了一群儿童的好奇爱动、天真活泼的性格。 27、“总”,副词,表示持续不变;一向;一直。“不过”,副词,仅仅;指明范围,把事情往小里或往轻里说。 28、“有念……的,有念……的,有念……的,有念……的”排比句,突出人声鼎沸的情景,也揭示所读之书都是《论语》、《易经》、《尚书》等内容艰深,不易读懂的。 29、“ ”这是鲁迅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一种标点符号。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名称,最早叫“书名标”,后改为“书名号”、“曳引号”、“浪线”、“象声号”等。在“呢”、“嗬”这两个念书时加在句尾用来加强赞叹感情的象声词后,用号,既表示停顿,又表示先生朗读时声音的抑扬和颤动,有一种视觉性和动态感。 30、“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接连反复的修辞方法,表明先生读书时非常起劲、得意忘形。 5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