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专题(1至3课)精品资料
部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 1 专题,精品资料 必修 1 专题 1 第 1 课(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与下图紧密联系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2.下图是国民党荣誉主席回乡祭祖图,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3.下列有关周王朝政治制度及其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4.下列关于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B.“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 C.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D.维系了奴隶主的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 5.福建土楼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著名的承启楼内有一副堂联:“一本所生, 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该联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源于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6.《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启(商 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 36 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 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从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 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 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主要原因 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7.宗法制得以维系的重要因素是血缘关系,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材料是( ) A.孔子说:“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B.《说文解字》载:“宗,尊祖庙也。” C.《左传》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 D.《左传》载:“故王臣公,公臣大夫。” 8.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讲述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在深圳打工的农民老赵回 乡安葬死在工地上的好友老王的故事。电影契合了人们“落叶归根”的家乡情结,受到好评。 与这一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家乡情结的形成密切相关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郡县制 9.下面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体现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 ①权力高度集中 ②实行中央集权制 ③严格的等级差别 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 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 第二次发生于 1911 年,……第三次在 1949 年的……”材料中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 A.中央集权制建立 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 D.世卿世禄制确立 11.(2010·杭州调研)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 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 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12.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做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 做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的修建 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 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 13.(2010·韶关模拟)“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 记载的这条史实,目前被普遍认为是大河文明国家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的早期反映,该制度是 ( ) A.城邦政治 B.贵族共和制 C.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 D.中央集权制 14.1975 年在湖北云梦县发现的秦墓中,出土了两件写在木片上的家信,是一对参加 攻打今河南淮阳的秦军士兵兄弟向家中写的要衣服和钱的信。依据此信我们可以研究( ) ①当时的文字 ②当时的社会经济 ③秦国的军事制度 ④秦国的法律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 15.《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的丞相赵高想篡权,但担心群臣反对,于是预先进 行了试验。他献给秦二世一只鹿,说:“这是一匹马。”秦二世笑着说:“丞相搞错了吧, 把鹿当做马了。”他问左右大臣,他们有的沉默,有的附和赵高。这件事主要反映了( ) A.秦代相权较大,威胁皇权 B.赵高愚弄皇帝 C.秦二世不能知人善任 D.大臣惧怕赵高甚于惧怕皇帝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寡人以渺渺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 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 穷。” 材料二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建立的皇帝制度有何特点?秦朝中央政权的基本结构是什 么? (2)据材料二,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试分析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1、解析:该题为图片选择题,解题需要对图片中的信息进行提炼。图中“毛氏族谱” 文字是解题关键,突出了血缘宗亲关系,对应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答案:B 2、解析:试题突出强调“认祖归宗”,再分析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 崎村举行盛大祭祖仪式这一事件,显然源于古代的宗法制。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依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以断定 A、B、C 三 项的表述均是正确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奴隶制度,只有在分封制逐步瓦 解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社会性质的转型。答案:D 4、解析:从所给图片来看,其展现的显然是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D 对宗法制的 理解不正确。答案:D 5、解析:从材料中的“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等信息,可以看出居住 在土楼里的人们有着血缘关系,这体现了宗法制的内涵。答案:C 6、解析:材料围绕“宋”姓的起源,考查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从材 料中可以看出诸侯争霸导致了宋的亡国。周礼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不是维护中央 集权制度的工具,故 B 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B 7、解析:A 项说明了商周制度的继承性,C、D 两项反映了分封制度的相关内容,只 有 B 项反映了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答案:B 8、解析:落叶归根是血缘亲情关系的体现。在所列的四个选项中,郡县制是中央按照 地域关系进行管理的制度,实际上淡化了血缘关系;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都重视血缘关系, 但都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宗法制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家长制,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决 定社会等级,重视祖先崇拜,使家庭亲情上升到了制度层面。答案:B 9、解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中。分封制表明了我国早期 政治制度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所以可排除①②;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出以血缘宗族关 系分配政治权力,③④正确。答案为 C。答案:C 10、解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解读与获取历史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 力。根据材料,第一次“革命”是发生在公元前 221 年,此时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此,中国在政治上由早期的政治制度全面向中央集权制转变,社 会日益分裂为地主和农民两大主要阶级。总之,这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 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答案:A 11、解析: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后历朝 历代虽有修改但始终没有突破其基本框架。答案:C 12、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从材料内容分析,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 治理念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答案:C 1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可知是郡 县制,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 1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士兵写的信可研究当时的文字。从 士兵所穿衣服和要的钱币,能研究当时的经济。战国时期秦国应征者自备衣服、用费,从士 兵要衣服和钱币可研究当时秦的军事制度。题中没有反映出秦国的法律制度。答案:D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大臣惧怕赵高是因为秦朝相权较大,题 干材料中赵高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对皇权的威胁。B、C、D 三项不能反映实质问题。答案: A 16、解析:本题通过材料引入,旨在考查对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的了解和认识。皇 帝制度的突出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秦朝设郡县制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答案:(1)皇帝制度体现了皇帝的独尊、皇位的世袭和皇权的至高无上。秦朝实行三公 九卿制,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中央三个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各个具体职能部门。 三公之间分工明确,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2)郡县制。原因:分封制是造成天下动荡不安的根源;郡县制有利于天子对地方的控 制。 必修 1 专题 1 第 2 课(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中国历史上,赵匡胤“陈桥兵变”也称赵氏“黄袍加身”,朝廷重臣的家庭被称 为“满门朱紫”,这些名词来源于服饰的何种功能( ) A.区分等级贵贱 B.标记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C.说明社会分工的不同 D.美化程度的不同 2.(2010·金华模拟)下列历史小论文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 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B.《试论西汉刺史对郡国的监察》 C.《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D.《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3.观察下图,两汉时官员上朝可以坐着奏事,到宋朝时官员须站着奏事,明清时期大 臣奏事必须跪着。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皇权不断加强 C.封建等级制度不断强化 D.古代礼仪不断发展完善 4.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 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 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 原有的辅助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这种权力的不断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 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西周分封制 ②西汉“中朝”的建立 ③ 明朝的内阁制 ④清初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 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 特点不包括( ) A.嫡长子继承制 B.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D.“国”与“家”结合 6.观察下图,在这之后我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最重大变革发生在( ) A.唐中朝 B.明朝初期 C.元朝 D.清朝 7.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 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可看出明代的阁臣( ) A.位高权重 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是明代祸乱的 根源 8.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 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 意在于( )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9.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 称“枢机”“机要”“枢要”。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 期,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有( ) ①呈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 ②提高了行政效率 ③机构越来越完善,对社会促 进作用越来越大 ④这种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相一致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 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段材料的主要含义是( ) A.明朝的内阁大臣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11.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 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 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 A.明朝废除宰相制度 B.唐朝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C.清朝设置军机处 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 1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 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 废分封、置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13.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说:“这是一个空前广袤的帝国……面积大约三百万平方 公里……嬴政大帝……摆脱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制度……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 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其中“周王朝最洋洋得意的…… 制度”和“划时代的突破”分别是指( ) A.分封制、郡县制 B.宗法制、郡县制 C.分封制、行省制 D.郡县制、行省制 14.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丞相制度被废除,皇权进一步强化 C.中央机构精简取得较大成效 D.六部的设置是明朝官制改革的重要成果 15.唐朝尚书沈既济对某种制度曾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 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 秋住,乌聚云合。”此制度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促进了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B.控制了思想文化发展,培养了皇帝的奴 仆 C.形成了“重文”传统,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16.宋人王明清在其《玉照新志》中说:“(《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 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故钱次之……”材料主要 说明了赵姓排首位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封建社会的皇权独尊 B.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 C.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D.封建文化专 制的强化 17.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中说:“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能够支撑 这个观点的史实是( ) A.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割相权 B.派文人到地方做知州 C.置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D.设转运使将财权收归中央 18.下列场景在对应历史剧中符合史实的是( ) 19.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 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下列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 ①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 ②康熙帝设南书房 ③清朝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④雍正帝 设军机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④ 二、材料解析题 20.古老的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 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和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 的联系。右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象棋棋盘,也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子。根据 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旁的“炮”出现 最早不会早于中国什么朝代?为什么? (2)作为封建时代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被称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中国历 史上,“相”何时开始设置何时淡出历史舞台?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部的两对基本矛盾之一,唐 宋时期,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1、解析:通过颜色来区别贵贱,体现了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类似的例子还有通过衣 服上的不同动物形象来表示地位高低的,如清朝的官服的“补子”。答案:A 2、解析: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并立规永不设立丞相,在我国存在 1000 多年的丞相制 度被废除,故清代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问题,D 错误。答案:D 3、解析:从官员上朝礼仪变化中可以看出,皇帝日尊,官吏日卑,说明皇权不断加强。 答案:B 4、解析:这道题用排除法比较容易得出答案。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功 臣、先代的贵族,这明显不符合题目中“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的要求。 同时,西周是奴隶社会,不符合题目中封建国家的要求,故舍去①。答案:C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太庙及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 方,而不是供奉神灵的地方,故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的结合,而其他三项均为宗法制的特点。 答案:B 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 的变革主要发生在三个时期:西周、秦朝、元朝。而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答 案:C 7、解析:从材料信息“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知,阁臣是皇帝的助手,故 B 项正确;由“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可知,阁臣权力不大,即使有个别位高权重者、剥夺六部职权者,也最终遭杀身之祸,故 A、 C 项错误;D 项材料无法体现。 答案:B 8、解析:从“万年红”,“红”与“朱”义同等方面分析,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祈盼 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答案:B 9、解析:从中央机构来看确实是越来越完善,但发展到顶峰的专制制度对社会的阻碍 作用也越来越大,故排除③。答案:C 10、解析:材料主要表明内阁大臣如同汉唐宰相一样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11、解析:“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是指专制的空前强化。清朝设置军机处是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的标志。答案:C 12、解析: 本题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不能正确掌握郡县制的作用。秦始皇废分封、置 郡县是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教训,A 正确;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为进一 步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B、D 正确;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 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减少地方独立的几率。答案为 C。 13、解析:通过秦朝“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可知“划时代的突破”指郡县制。 与之对应的周朝的地方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宗法制不是地方政治制度,行省制是元朝的 地方政治制度。答案:A 14、解析:图一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图二反映的是明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明太祖废除丞相职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答案:B 15、解析:材料说的是普通人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栋梁,这是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但 实质上它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目的是促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答案:D 16、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赵乃本朝国姓,故钱次之”主要说明了《百家姓》虽为“小 民”所著,但因为宋朝皇帝为赵姓,故宋朝《百家姓》中赵姓排首位,这主要体现了封建专 制下的皇权独尊,故 A 符合题意。B、C、D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答案:A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宋代文人政治的理解。宋代吸取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 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派文人做知州治理地方,B 项体现了材料的观点。答案:B 18、解析:《封神榜》反映的是商末周初的史实,而楚庄王问鼎是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 崩溃的表现;《汉武大帝》反映的是西汉武帝时期的史实,而枢密使是宋代设置的;《传奇皇 帝朱元璋》反映的是元末明初的历史,而内阁出现在明成祖时期,A、B、C 三项均与史实 不符。D 项中的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时期设立的,故与史实相符。答案:D 19、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而清初沿用议政王大臣会议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皇权,故排除③;明太祖废除丞相,但内阁正式形成是在明成祖时期,故排除①。康 熙帝设置南书房和雍正帝设军机处都强化了皇权,故 D 符合题意。答案:D 20、解析:本题设计新颖,体现了贴近生活的命题趋势。第(1)问要紧扣“炮”,依据 “火药”的发明作答。第(2)问考查秦朝设丞相,明朝废丞相这一重要知识点。第(3)问要求 回答唐朝和宋朝削弱相权的措施。第(4)问为开放性设问,“同意”或“不同意”都要说明 理由。 答案:(1)宋代。因为管型火器最早发明于宋代。 (2)设置:秦朝;淡出:明朝。 (3)措施:①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北宋在宰相之下增设参知政 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4)答案有两处:一种是同意。原因:象棋中保留了“象”以纪念舜的弟弟象。 另一种回答:不同意:因为棋盘中有“楚河”、“汉界”的字样,所以应该是西汉时期 发明的。 必修 1 专题 2 第 3 课(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 冲天。”该对联反映的是( ) A.西方列强的侵华暴行 B.烟草传入中国后的盛况 C.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D.西方列强在中国暴力殖民的情况 2.如下图所示,臣子对皇上说:“皇上,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老百姓都 丰衣足食呢!”这样的“安全”局面最早被打破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鸦片战争 3.下图是一幅西洋漫画,描述了列强任意宰割中国领土的现象。中国最终没有被列强 “吃”掉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 B.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C.清王朝的抗争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 4.下图反映的各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出现在( )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后 5.“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 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警告外国侵略者告示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D.新疆人民警告俄国侵略者 6.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 )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中日甲午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7.历史课上,吴老师组织学生探讨“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课 题,下列可以支持其观点的有:列强的侵略( ) ①由沿海深入内地 ②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③由以军事侵略为主转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 ④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8.图示漫画中,一个渔夫在钓鱼,上面一把剪刀要剪掉鱼竿的钓线,剪刀上的字为“欧 洲的干预”,鱼竿钓上来的鱼身上写着“辽东”。这一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中日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后 9.(2010·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废墟是 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右图 所示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 A.近代中国主权的沦丧 B.戊戌变法的兴起 C.洋务运动的破 产 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10.(2010·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侵华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是因为( )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 B.帝国主义开始在华进行资本输出 C.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初步形成 11.(2010·安徽合肥一中月考)《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 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旧格局再 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 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 20 世纪初中国“旧格局再也 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辛丑条约》和收回利权运动 B.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C.预备立宪和辛亥革命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12.史学界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它们都要求( ) A.彻底废除旧制度 B.推行民主和科学 C.实行民主政治 D.推行民主和共和 13.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和西学东渐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有关二者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 是( ) A.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B.二者都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C.中国的近代化在时间上早于西学东渐 D.二者都包含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内 容 14.(2010·肇庆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下图是某研究小组收集到的近代中国某个政党的 党员证,该实物可以作为直接史料研究( ) A.资产阶级革命党及兴中会的宗旨 B.资产阶级革命党及同盟会的宗旨 C.国民党及其排满反帝思想 D.中华革命党及其反帝反封指导思想 15.(2010·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测试)1851 年与 1911 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 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 A.两场革命运动均与两广的自然灾害有关 B.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二、材料解析题 16.(2010·杭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旅顺,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军港。1894 年,日军攻陷旅 顺,近 2 万同胞惨遭杀害。1904 年,“日俄战争”爆发,旅顺口又成为日俄拼死争夺的主 战场之一。自 1905 年 1 月沙俄军队投降开始,旅顺口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 40 年之久。1945 年 8 月,苏联红军进驻旅顺口,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1955 年,最后一批苏军撤离回国。 ——摘自中新网 材料二 一份出版于明治 27 年 12 月 6 日(公元 1894 年 12 月 6 日)的日本报纸《时事新 报》,日前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郑家杭村现身。该报以 10 个版面的容量,详尽报道 了当时日军入侵中国的重大时事新闻,其中有日军血洗旅顺的大幅版画。该报记者以近三分 之一的版面描绘了日军侵占辽东、血洗旅顺、屠杀中国军民的场景,其暴行赫然纸上,让人 触目惊心。 ——摘自中新网 2007 年 9 月 5 日电 请回答: (1)基于旅顺口特殊的历史,人们评说旅顺为“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试以材料 一中的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一中“近 2 万同胞惨遭杀害”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 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3)材料二中《时事新报》战地新闻报道的发现有何意义? (4)从以上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中,我们应当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 17.(改编题)阅读下列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 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 1840~1842 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 1856~1858 年同 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 1895 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 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 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请回答: (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为什么? (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 素? 第 3 课答案 1、解析:此对联用“竹枪”、“铜灯”来代指吸食鸦片,以形象化的语言,揭露了鸦 片烟毒的祸害。故 C 项符合题意。 2、解析:图中材料形象地表示出了清朝所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 府闭关锁国的局面。答案:D 3、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中国最终没有被列强“吃”掉的根本原因是 中国人民的顽强反抗。答案:A 4、解析:本题是图片型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 读懂图片中的文字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现在连一个小岛国都打不过”指的是甲午中 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答案:C 5、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三元里 抗英是 103 乡群众自发进行的斗争。答案:A 6、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列强对华侵略的基本史实,特别是战争的过程和结果。中 英《天津条约》的签署是在 1858 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900~1901 年八国联军侵华 战争期间,列强分区占领北京,出现了“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的历史现象。 答案:C 7、解析:甲午战争前列强侵略势力已经深入中国内地,故①不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后 列强继续强化对华军事侵略,故③不符合题意。②④分别从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 式和影响上论证了“甲午战争是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答案:C 8、解析: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占中国的辽东半 岛,而俄国出于自己侵略中国的需要,联合法、德两国逼迫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答案:C 9、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严重践踏中国的国家主权,B、 C、D 三项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答案:A 10、解析:近代列强经济侵华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 第二阶段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反映了 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答案:B 11、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 严重危机;辛亥革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进行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政 府的统治。误选 B、C 两项是没有认识到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是清政府不得已而采取的自救 措施;误选 A 则是将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的运动看成了政治运动。答案:D 12、解析:彻底废除旧制度是戊戌变法所不具有的,因为它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对封建 势力有所妥协,由此可排除 A。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并没 有提出此口号,故可排除 B。民主和共和主要是辛亥革命所追求的,戊戌变法强调的是君主 立宪,故可排除 D。实行民主政治是上述三项运动的共同要求,故答案为 C。 13、解析:本题是一道逆向选择题。中国的近代化之路是伴随着西学东渐开始的,西学 东渐对中国的近代化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故 A 表述正确。中国近代化和西学东渐都经 历了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层次这样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而且都包括政治、 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故 B、D 表述正确。中国的近代化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开始的, 故西学东渐在时间上早于中国的近代化,故 C 表述错误。答案为 C。 14、解析:由图片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作出判断。这 一宗旨是 1905 年同盟会(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纲领,后在机关 报《民报》发刊词中发展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即三民主义。答案:B 15、解析:1851 年与 1911 年发生的大规模革命运动分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自然灾害关联不大,太平天国没有在中国建立民主制度,也没有用西方模 式改造中国,故 A、C、D 都不符合题意。B 反映了两次革命运动相似的革命发展进程。答 案:B 16、答案:(1)1894 年,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 1904 年,日俄战争期间旅顺口成为 主战场之一,日俄战争后,旅顺口被日本侵占长达 40 年,日本投降后,苏军进驻旅顺口。 (2)①甲午中日战争。②上述观点是错误的。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长期对外扩张 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战前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落后, 成为被侵略的对象。关于战争由偶然因素促成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 (3)成为昔日日本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又一罪证。为中国人民反思战争,研究当 时那段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4)警钟长鸣,以史为鉴;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勿忘国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 17、答案:(1)不完全正确。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的封建 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2)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并逐步加深。 (3)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先后传 入中国,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及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帝反封建 的斗争潮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