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嫩江市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 - 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公平是指大家平等存在。传统中国有关公平的文献记录散见于不同的文本中,如《礼 记·大同》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家语·论礼》中:“子曰:‘天无私 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吕氏春秋·贵公》中:“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大 道”是自然界的共相,代表一般与普遍,是如日、月、星、辰等诸存在物之所以存在的共同 基础。在儒学中“大道”不是信条而是客观现实与事实;“大道”不是人为主观“密谋”的 封闭信条,而是人人可见的开放事实。“大道”的本性与本体是“公”;“选贤与能,讲信 修睦”则是“天下为公”所追求的目标与结果,也就是“平”。因此,在儒学思想中“公平” 这个名词有内在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属性,而不是单纯的、简单性的独立概念。“公平”是对 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大道及其本性最简约、最简单的描述概括与总结。“大道”一致性地对待 万物的结果是万物间呈现出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多重性,也就是“选贤与能”、或适者繁荣 与适者生存。 公平的本体论重要许诺之一是平等。在自然中的关系分为两大类,一对多的关系和一对 一的关系。在描述一对多关系时用公平表述,而当描述一对一关系时,用平等表述,它们的 内涵都是一致性。公平主要用于表述在上与下的关系中,上要对所有的下都保持一致性,而 平等重点关注的是在平行性的关系中要保持相互间的一致性。例如人人生而平等的语句中所 隐含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平行性的平等关系;在我要公平话语中,通常所指向的是要像对待他 人一样对待我,也就是要一致性地对待他人和我。 公平的本体论之另一重要许诺是公正。“天下为公”的公平之目的是实现“选贤与能”。 贤与能中所隐含的是差别、是不平等,因此差别和不平等是公的结果,也就是公正。“我要 公正”中所要求的是在公平的前提下证明和证实我自己的独特性,证明我与他人之间的不同。 公正所指向、所描述的是个体的价值、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也就是差异性或比较优势, 或曰个体自由、个人主义。 仁爱是公平的本体论之另一重要许诺。以公平为前提和基础的“选贤与能”中所隐含的 重要价值和意义之一是差等的爱,也就是“选”和“与”中对个体间差异的证实、证明。以 “天下为公”为前提、以“选贤与能”为基础的儒学差等的仁爱精神与原则不是歧视、不是 偏见,而是公平、公正与平等的现实化与情感化。 公平的本体论许诺的核心精神是一致性,即孔子所言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一致性。 公平不仅是儒学道德伦理的基础与大前提,而且也是其首要的与无所不在的初始原则。例如 儒学中庸的前提与基础是天命,而天命就是大道、是公平。因此,在儒学中公平不仅应是宏 观政策的基础,更应是一生“不可须臾离也”(《礼记·中庸》)的初始原则。 (杨国利《简论儒家生命伦理学“四原则”》,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3 分) A.儒学视“大道”为客观现实与事实,为人人可见的开放事实,决定自然物的存在。 B.公平、平等所描述的关系虽然有一对多和一对一之分,但是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 C.第一段中连续引用了三部儒家经典中的论述,论证了“大道”的本性与本体是“公”。 D.承认差别和不平等,追求个体价值、个体自由、个人主义不违背“天下为公”的精神。 - 2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引经据典,使自己的论述言之有据,不但增强了说服力,还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 B.文章阐述公平的内容之一“平等”时,先采用道理论证,然后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两处引用《礼记》,一处是论述中国早有公平的记录,一处是论述公平的重要性。 D.文章以“公平”为核心话题,先做概念界定,然后从不同角度逐层递进,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儒学思想中的“公平”有内在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属性,即有“公”所以才有“平”。 B.如果“我要公正”的要求得以实现,就意味着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不平等。 C.摒弃歧视与偏见,尊重个体间的差异,这正是儒学差等的仁爱精神的可贵的一面。 D.公平的核心精神即为孔子思想中包含的一致性,由此可知我国公平传统的古老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作为我国民事法律的集大成者,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也是第一部直接以“民”命名的法典。以“法典”命名,表明凡是纳入民法典的规则,都具 有基础性、典范性的特点;以“民”命名,说明民法典把人民愿望置于首位,充分反映了人 民的利益诉求。此次民法典草案亮点很多,最大的亮点就是为民立法、以民为本,最大化地 谋求人民的利益。民法典的立法宗旨和目的就是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保障私权,维护 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对民事权利的保护逐渐加强。今天,我们之所以要颁行民法典,是因为进入新时代,人民群 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 需求日益增长,对民事权利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保障人民更加广泛 的民事权利十分重要。民法典既确认了个人享有各项具体民事权利,明确了这些权利的具体 内容和边界,又保护个人能够正常行使和主张权利,免受他人不法侵害。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05-24) 材料二: - 3 - 材料三: 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天表决通过了《民法典》,将从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实 施。每个人的每项权利在每时每刻都受到民法典的保护,出台民法典,标志着我国依法保护 民事权利将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民法典》实施后,我国现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 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将同时废止。在民法典中, “平等”与“保护”是贯穿始终的立法精神。如强化对胎儿利益的保护,降低限制民事行为 能力的年龄,宣示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规定成年监护制度,增设专章规定居住权,以满 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等。此外,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回应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 例如,民法典草案单独设立人格权编,突出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等重要权利,不仅是 我国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创新,更蕴含着对人民权利的充分尊重和保护。针对互联网和大数 据等技术发展带来的侵害个人信息现象,民法典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还首次将数据、 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0-05-28) 材料四: 绝大部分国家都有民法,但有民法典的并不多。代表委员们表示,编纂中国人自己的民 法典,必须扎根中国土壤、紧扣时代脉搏。民法典突出对绿水青山蓝天的保护,将绿色原则 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新增的保理合同相关规定,解决企业融资问题,优化营商环境…… 陈晶莹代表说,民法典草案紧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开放性。“中国人 在道德共识、价值理念和文化象征等精神层面的特性,都通过民法典草案浇筑到具体的制度 和规则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说。在一 些代表委员看来,民法典草案通过实施后,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支柱, 也为未来相关民商事法律规范的制定提供标准。孙宪忠代表告诉记者,民法典草案已为一些 民商事活动领域留出了充分的立法空间。“如在知识产权等方面,相信民法典将为今后特定领 域的立法打下基础、提供便利。”他说。 民法历史悠远,中国民法典助力开创未来。李亚兰代表说,民法典立法突出时代特点、 - 4 - 反映人民意愿,具备与时俱进的立法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必将为这个奋进的时代提 供更为完备的法治保障。 (摘编自中国人大网,2020-05-25) 4.下列关于“民法典”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民法典亮点在于为民立法、以民为本,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具有其他法律不具备的基础性、 典范性。 B.民法典征求意见中热度值话题前三位为“离婚冷静期”“高空抛物”和“高利放贷”,均在 90 以上。 C.民法典坚持“平等”与“保护”的立法精神,在民事立法上进行了一次重大创新,回应了 社会现实需求。 D.民法典扎根中国土壤、紧扣时代脉搏,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针 对性的新规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民法典可谓我国“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物业费、离婚纠 纷,草案涵盖了民事活动的方方面面。 B.民法典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重视,关涉民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将进一步提升民 众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C.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也是增进人民福祉、实现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D.民法典作为“民法典时代”的“宣言书”,草案聚焦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彰显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 6.“时代性”是民法典的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 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 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 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 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 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 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 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 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 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 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 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 - 5 - 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 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 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 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 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 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 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 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 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 “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说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 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 “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 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 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 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 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 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 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 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 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 不算! 1932 年 11 月 1 日(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 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B.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C.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就不会 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 D.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 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 - 6 - 8.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6 分) 9.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熹幼颖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 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 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 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 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 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 可观。”光宗即位,除江东转运副使,以疾辞,改知漳州。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减经 总制钱四百万。以习俗未知礼,采古丧葬嫁娶之仪,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说,以教子弟。常 病经界不行之害,会朝论欲行泉、汀、漳三州经界,熹乃访事宜,择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 宁宗之立,韩侂胄自谓有定策功,居中用事。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且约吏部侍郎彭龟年 共论之。会龟年出护使客,熹乃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在讲筵复申言之。御批云:“悯卿 耆艾..,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 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其为学,大抵穷理以 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 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疾且革,手书属其子在 及门人范德念、黄干,拳拳以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 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节选自《宋史·朱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 依格推赏纳粟人/ B.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 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C.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 依格推赏纳粟人/ D.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 格/推赏纳粟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丁钱,人口税,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亦称“丁口钱”。 C.耆艾,古以五十岁为艾,六十岁为耆,与“耆宿”同义,指年高而素有德望的人。 D.罢祠,免去祠禄官之职。宋京师的庙宇、宫观设有祠禄官,常由宰相、翰林学士等兼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朱熹救灾有方,政绩卓著。浙东饥荒,他通过减免税收的形式来招募各地米商,为灾区捐 赠粮食;同时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长远的谋划安排,得到皇帝的认可。 B.朱熹爱民如子,移风易俗。任职浙东时,凡政事方面有不利于百姓的地方,全部加以改正 和革除;任职漳州时,因当地的百姓不懂得礼节,他采用多种方式积极教化百姓。 - 7 - C.朱熹作风严峻,不畏权贵。他的下属州县官吏惧怕他作风严峻,有些人甚至自行离职,他 所管辖的地区风纪肃然;他上疏直言韩侂胄等近臣窃取权柄的危害,却并未被采纳。 D.朱熹钻研理学,著述颇丰。朱熹做学问注重深入研究事理并与实践结合,同时注重加强自 我修养;他研究圣贤经典,在他死后,朝廷把他对《大学》等作训解的书立于学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5 分) (2)疾且革,手书属其子在及门人范德念、黄干,拳拳以勉学及修正遗书为言。(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小题。 赠钱征君①少阳 李 白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春风余几日,两鬓各成丝。 秉烛唯须饮,投竿也未迟。 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 [注]①征君:指曾被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职的隐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开篇即写“酒”,描摹钱少阳独自饮酒的画面,渲染恬淡闲静的氛围。 B.颔联前句词意双关,既说春光将尽,余日无多,又暗示钱少阳已风烛残年。 C.尾联借用姜太公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对钱少阳寄予了厚望,也表明作者艰难的处境。 D.本诗自然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同时又含蓄蕴藉,在思致绵邈之中透出豪放雄奇的气势。 15.清代赵翼评此诗时说:“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 你对此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阐明了虽 然条件优越,却无容身之地,从而说明了不能用心浮躁的道理。 (2)诗文当中多有对“星宿”的涉及,如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苏轼 《前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然崇尚美德,不断约束自己却仍然很快遭到贬谪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靠着“祖传秘方”,老字号曾独领风骚;( )。据报道,一些老字号品牌餐饮,尚在生 死线上挣扎。“京城八大楼”之一的正阳楼,在制作大螃蟹、勾兑涮羊肉汤上,具有独家秘 方,曾经红极一时,时下却___________。 当然,也有不少凭借老秘方自救的老字号。20 世纪 90 年代,云南白药这个___________ 的“疗伤圣药”,几乎在人们视野中消失,直到把老秘方运用到新载体上才___________。把 白药加入创可贴,云南白药以止血、镇痛、消炎、愈创的优势收复被邦迪占领的阵地;把白 药加入牙膏,云南白药以防治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疗效,迅速与国外牙膏品牌平分秋色。 ___________千百年,老字号大都历经风霜,它们发展的跌宕轨迹,折射着家国命运的起 伏,凝结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汇聚着爱国忧时的民族情感。 如今,时代变了,市场变了,受众变了……老字号该何去何从?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 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工艺的独特的代代相传的秘方,并不是长青之道。 - 8 -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可是守着秘方“讨饭吃”的老字号企业,却也不在少数 B.有一些老字号企业也只是守着秘方“讨饭吃”,这个群体也不在少数 C.或许是因为守着秘方“讨饭吃”,故而这类老字号企业不在少数 D.可是也有不在少数的老字号企业,守着秘方“讨饭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江河日下 闻名遐迩 脱胎换骨 连亘 B.每况愈下 好整以暇 脱胎换骨 绵延 C.每况愈下 闻名遐迩 浴火重生 绵延 D.江河日下 好整以暇 浴火重生 连亘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独特的代代相传的工艺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 统,并不是长青之道。 B.或许在时代喧嚣的变迁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 并不是长青之道。 C.或许在喧嚣的时代变迁中,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 并不是长青之道。 D.或许在时代变迁的喧嚣中,只守住诚信经营的优良传统,只守住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 并不是长青之道。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6 分) 普及中医药知识,应该让多数人明白: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就是四诊合参、辨证论 治、中药、针灸。找中医看病 ① ,使用针灸治疗,这样才能发挥中医所长。 普及中医药知识,应该引导大家了解 ② ,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在 这些病种上的特长。如在内科慢性病、妇科病、骨关节病等病种上,中医就具有明显的优势, 引导患者选择中医的优势病种就诊,可以帮助中医冲破壁垒,打开局面。当然,中医对许多 急症的治疗也很有特色,但在民间,“中医善治慢性病、除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应 该因势利导,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同时,参与 ③ ,用实效让老百姓了解中医药 的更多的优势。 21.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和欧洲的陶瓷贸易始于明代。近日,英国杜伦大学证实,该校考古 系与中国故宫博物馆考古所,联合整理研究了在西班牙萨拉戈萨等地出土的十余种中国唐代 至宋代早期的陶瓷器残片,表明这些陶瓷是当时随阿拉伯商人经印度洋与红海贸易到达地中 海地区的。这就将中欧陶瓷贸易的起始时间大大向前推进了,证明了“海上丝绸之路”早在 唐代就已延伸至西欧。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一个泥瓦匠,在干活时, 有一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泥飞溅到他的鼻尖上,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 挥动斧子呼呼作响,看似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 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 也这么试试。’匠石说:‘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 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某校计划组织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 9 -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800 字。 语文答案 1.D A 项,“‘大道’决定自然物的存在”理解错误,原文只说“是自然界的共相,代表一般与 普遍,是如日、月、星、辰等诸存在物之所以存在的共同基础”,并无“‘大道’决定自然物 - 10 - 的存在”,故此项篡改文意。 B 项,“但是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理解有误。依据原文“公平主要用于表述在上与下的关系 中,上要对所有的下都保持一致性,而平等重点关注的是在平行性的关系中要保持相互间的 一致性”分析可知,原文是指它们的内涵都是“一致性”,即二者都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而非 二者的内涵是“一致的”,故此项偷换概念。 C 项,“第一段中连续引用了三部儒家经典中的论述,论证了‘大道’的本性与本体是‘公’” 理解有误,错误一,《吕氏春秋》不属于儒家经典;错误二,《吕氏春秋》中的语句论证的是 “公”是实现“平”的手段。故此项混淆信息。 D 项,正是“公正”的体现。是文中重要观点之一,表述正确。故选 D。 2.D D 项,“然后从不同角度逐层递进,展开论述”分析有误。阅读文本可知,文章以“公平” 为核心话题,先做概念界定,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公平的内涵,最后总结其在儒学中的重要 地位。整体上是总分总结构。故选 D。 3.B B 项,“……,就意味着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不平等”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我 要公正’中所要求的是在公平的前提下证明和证实我自己的独特性,证明我与他人之间的不 同”分析可知,“我要公正”的要求得以实现恰是要证明我与他人的差别和不同,而不是“消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不平等”,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故选 B。 4.A“其他法律不具备的基础性、典范性”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表明凡是纳入民法典 的规则,都具有基础性、典范性的特点”可知,并不意味着其他法律不具备这些特点,题干 表述错误。 5.B 根据原文,民法典主要是对人民民事权利的保障。 6.①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民事权利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法典既确认了个人享有各项具 体民事权利,又保护个人能够正常行使和主张权利。②民法典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单独设 立人格权编,突出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等重要权利,也规定了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则, 还首次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③民法典紧扣时代脉搏,突出生态保护,将绿 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原则。这都是生态文明的要求,所以时代性特点也非常突出。(共 6 分,每小点 2 分) 7.C “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的说法有误。这只是小儿子 事后的抱怨,不能得出他“有远见”和“智慧”的结论。故选 C。 8.①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一方面紧张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而快活。②看到 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欢笑兴奋)。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使老通宝 他们忧愁失望起来(忧愁失望)。④不得已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宝又气得生了病(生气)。 9.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 勤劳和艰难生活(写实角度)。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 了 30 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③交代了老通 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 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角度)。④作者的思想倾向 和感情隐蔽在冷静地描写和叙述之中(情感表达角度)。(共 6 分,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3 点 给满分。) 10.C “值岁不雨”的意思是正遇上久旱不雨。“值岁”意为“正遇上”,作谓语;“不雨”意 为“久旱不下雨”,作宾语,故“值岁不雨”中间不用停顿,排除 A、B 项。“多所全活讫事奏 乞依格推赏纳粟人”的意思是(他)救活了很多百姓,事毕之后,他上书请求按规格推思行 赏纳粮的人。“讫事”作句首状语,修饰后句,“奏乞”作谓语,“依格推赏纳粟人”作宾语, 所以,“讫事”前后应停顿,这样就排除 D 项。 故选 C。 11.C“与‘耆宿’同义,指年高而素有德望的人”错误。“耆艾”泛指老年人,有时可指尊 - 11 - 长、师长,但不一定是“素有德望的人”。故选 C。 12.A“为灾区捐赠粮食”错误,原文为“则客舟之米已辐凑”,即外地船只运来的大米已汇 集到这里来出售,非“为灾区捐赠粮食”。故选 A。 13.(1)朱熹每天探访民情,巡行境内,乘坐单车,使随从退避,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 道。 “钩访”,探访;“民隐”,民情;“按行”,巡行;“屏”,使动用法,使随从退避。(每点 1 分, 句意 1 分。) (2)朱熹病情加重时,他亲笔写下遗言嘱咐儿子朱在和学生范德念、黄干,恳切地勉励他们 努力学习并修订自己遗留下来的书籍。 第二句关键点:“革”,病情加重;“属”,嘱咐;“遗书”,遗留下来的书籍。(每点 1 分,句意 2 分。) 14.C C 项,“表明作者艰难的处境”错误,尾联隐藏着诗人暮年的雄心壮志。 15.①这首诗任情而写、豪放不羁,合五律大旨而又不为严密的格律所束缚。②就情感而言, 本诗饱满雄健,气魄宏大,尤其尾联两句,赞扬钱少阳年老而仍怀出仕建功的抱负,同时也 反映诗人晚年壮心不已的气概。③就格律而言,总体循五律诗法,如偶句押韵。但在对仗、 平仄上,又有突破,首联不对而对,颔联对而不对;对仗处工丽自然,不露痕迹;不对处形 象鲜明,意蕴宽厚。诗中“一”“绿”“渭”等字,不依平仄。④就结构而言,本诗奔放不羁, 开合自如。全诗把人事景、情理物融于一体,以暮春写暮年,以闲适铺垫壮志,先抑后扬, 呼应转折中不见斧凿之迹,自然流畅,雄奇跌宕。 16.(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扪参历井仰胁息 徘徊于斗牛之间 (3)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 謇朝谇而夕替 17.A A 项,承接上文的主语“老字号”,重在强调“不在少数”,与上下文衔接紧密。B 项, “也只是”“不在少数”的表达将陈述对象弱化,削弱了句子表达的语气。且在格式上不能与 前句形成对仗。C 项,因果关系混乱。D 项,强调的重点偏在“守着秘方‘讨饭吃’”,与上下 文衔接不顺畅。故选 A。 18.C 第一空:“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江河日下”指江河的水天天向下游流,比喻情 况一天天坏下去。“每况愈下”偏重于笼统地表示越来越坏;“江河日下”偏重于表示一天不 如一天。结合“曾经红极一时”分析,用“每况愈下”更恰当。 第二空:“闻名遐迩”指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繁忙之中,仍能严整 有序,从容不迫。语境强调云南白药曾经很出名,应用“闻名遐迩”。 第三空:“浴火重生”比喻经历劫难而重新获得生命或发现新的生命契机;“脱胎换骨”比喻 彻底改变立场观点。结合“收复被邦迪占领的阵地”等内容分析,应用“浴火重生”。 第四空:“绵延”指延续不断;“连亘”意思是接连不断(多指山脉等)。根据后文“千百年, 老字号大都历经风霜……”可知,此处强调时间上的连续性,应用“绵延”。故选 C。 19.C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定语位置不当,“独特的代代相传的工 艺秘方”应改为“代代相传的独特工艺秘方”,据此可排除 A 项;二是语序不当,分句顺序不 当,论述应先具体再抽象,根据原文语境,应先叙述守住“秘方”,再叙述守住“传统”,据 此可排除 B、D 两项。故选 C。 20.①就应该尽量使用中药 ②中医药治病的优势领域 ③急症的救治 21.关键信息提示:①中英联合研究表明;②中欧贸易时间不晚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 代已延伸至西欧。 22.参考 2020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 12 -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朱熹从小聪颖理解力强,十八岁时,参加乡贡, 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担任南康知军,来到郡上后,他兴利除害,正遇上久旱不 雨,他讲求治荒政策,救活了很多百姓。事毕之后,他上书请求按规格推思行赏纳粮的人。 恰好碰到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奏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当天乘坐 单车上路,朱熹又以纳粮的人没有推行赏,辞去了职务。等到朝廷对纳粮救灾的人实行奖赏 以后,朱熹才接受了这一职务。朱熹刚一拜任,就写信到其他州郡,招募米商,减免他们的 税收,等他来到郡上后,客商的米船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天探访民情,巡行境内,乘坐 单车,使随从退避,所到之处人们都来不及知道。州县官吏害怕他的威仪,甚至有些人自行 引退,部属一片整肃。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有不便于百姓的,全部加 以改正和革除。在救济灾荒之余,他随事谋划,一定要定下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他 疏略于政事,皇上对王淮说:“朱熹的政绩很可观。”光宗即位后,拜官江东转运副使,因病 辞去,改任为漳州知州。他奏请朝廷免除了漳州属县的无名杂税七百万钱,减免经总制钱四 百万。因为当地百姓不懂得礼节,他择取古代丧葬嫁娶的礼仪,来演示给他们,让父老们进 行解说,来教导子弟。他常常忧虑不能推行丈量土地、划定界限的危害,正赶上朝廷讨论要 划清在泉州、汀州、漳州的土地分界,朱熹于是察访事宜,选择好人员物品和丈量方法献上。 宁宗继位时,韩侂胄自认为有拥立皇帝的功劳,居位于朝廷执掌政事。朱熹担心他会妨害政 事,多次发表言论,并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同上奏抨击韩侂胄。恰逢彭龟年出外护送使者, 朱熹于是上疏斥责左右亲幸窃取权柄的过失,在讲席上再次申明这个观点。宁宗御批写道:“我 怜恤你年岁已高,恐怕难以再居立讲席,已授给你宫观的职位。”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 史,诬告朱熹十大罪状,下诏除官,罢免祠职。庆元四年,朱熹因为自己已年近七十,复请 求退职,庆元五年,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朱熹逝世,终年七十一岁。朱熹做学问, 大抵是主张穷尽事理来获得知识,反躬自求,亲自实践,其中以保持敬心为主。朱熹曾经说 古代圣贤道统的传续散布在书册之后,圣人经典的意旨就不明了,而道统的传续也开始隐晦 不显。于是他竭尽一生全部的精力,钻研穷究圣贤经典的意旨和训示原意。他所写的书在世 上广泛流传。朱熹病情加重时,他亲笔写下遗言嘱咐儿子朱在和学生范德念、黄干,恳切地 勉励他们努力学习并修订自己遗留下来的书籍。朱熹死后,朝廷把他对《大学》《论语》《孟 子》《中庸》的训解立于学官。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与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 别录十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