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强化练5语基论述类诗歌名句
组合强化练 5 语基+论述类+诗歌+名 句 (时间:33 分钟 赋分:33 分) 一、基础知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教育和文化的目标,在于发展知识上的鉴别力。一个理想的受过教育者,不一定 要 ,而只需明辨善恶;能够辨别何者是可爱的,何者是可憎的,即在知识上能鉴 别。 最令人难受的,莫过于遇着一个胸中满装历史的事实人物,并且对时事极为熟悉,但见解和态度 则是完全错误的人。我曾遇见过这一类的人,他们在谈话时,无论什么题目,总有一些材料要发表出 来,但是他们的见地,则完全是可笑可怜的。他们的学问是广博的,但毫无鉴别能力。 ( )。一个 的人,或许很易于写成一部历史,但在论人和论事时,竟是 只知依人门户,并无卓识。这种就属于我们所谓缺乏知识上的鉴别力的人。 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这就所谓是我们鉴别力。但一个人若想 有鉴别力,他必须先有独立的判断力,不为一切社会的、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或学院式的诱惑 所动。一个人在成人时,他的四周必有 的诱惑,如名利诱惑、爱国诱惑、政治诱 惑、宗教诱惑。当一个心理分析家告诉我们便秘症能引起暴躁的性情时,凡有识力者对之,只 可 。当一个人有错误时,不必因震于他的大名,或震于他的高深学问,而对他有所畏 惧。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就算得上博学,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 B.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则是艺术的判别问题 C.博学则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鉴别力不过是艺术的判别问题 D.博学不过是将许多学问或事实填塞进去,而艺术的判别则是鉴别力问题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汗牛充栋 博古通今 五花八门 莞尔一笑 B.汗牛充栋 锦心绣口 五光十色 付之一笑 C.学富五车 博古通今 五花八门 付之一笑 D.学富五车 锦心绣口 五花八门 莞尔一笑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一个人真有学问,其实就是善于辨别是非,这就所谓是我们鉴别力。 B.所以一个人真有学问,其实就是善于辨别是非,所谓这就是我们鉴别力。 C.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就是一个人善于辨别是非,其实这就所谓是我们鉴别力。 D.所以一个真有学问的人,其实就是一个善于辨别是非者,这就是我们所谓鉴别力。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4~6 题。(9 分)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 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 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 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村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 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村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 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 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 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 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 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 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 础。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 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在高速工业化和城 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走上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 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 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质层面的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层面建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 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 事务的治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之间相互协作,协作 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 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了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 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结 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 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C.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 D.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 B.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 C.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建设乡风文明,不能只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而是必须要在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上做文章。 B.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的意义之一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可持续、良性地发展。 C.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只要村民们能够齐心合作,村规民约就能真正发挥作用。 D.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7~8 题。(9 分)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注] 杜 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 C.“水路疑霜雪”把路上的霜露比喻成洁白的雪,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 D.本诗即景抒怀,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 8.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刘禹锡《陋室铭》中写居室主人摆脱繁杂公务并暗寓欣喜之情的一句是 “ ”,文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 是:“ ?” (2)庄子在《逍遥游》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先“ ”,然后才“ ”, 飞腾升空。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 中,“ , ”两句,表达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寓 意。 组合强化练 5 语基+论述类+诗歌+名句 1.B 解析 这句话比较的应是“博学”和“鉴别力”,根据语句间的关系,B 项对比最恰当。 2.C 解析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根据使用对象,应 用“学富五车”。“博古通今”,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锦心绣口”,形容文辞优美。 根据语境,应用“博古通今”。“五花八门”,形容花样繁多或变化多端。“五光十色”,形容色彩 鲜艳,式样繁多。根据语境中的“名利诱惑、爱国诱惑、政治诱惑、宗教诱惑”,用以说明“诱惑 多种多样”,故应用“五花八门”。“付之一笑”,一笑了之,表示毫不介意。“莞尔一笑”,形容 微笑的样子。根据语境,应用“付之一笑”。 3.D 解析 画线语句存在成分残缺和语序不当的问题。A 项和 B 项陈述的对象不当,且只改出了一 处;C 项没有改正句子的语病。 4.C 解析 C 项,“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错 误,“必须经历”不当,选项对应的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文中说的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 实现乡风文明,……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而不是“必须 经历”。 5.A 解析 A 项,“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错误,选项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二段,从文中来 看,作者意在说明“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选项对论据作用的分 析有误。 6.B 解析 A 项,“不能只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而是必须要在更高更广阔的视野上做文章”错, 割裂“乡村文化建设”与“更高更广阔的视野”的关系,将其对立起来;C 项,“只要……就……” 条件关系不当,根据文本第三段“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 之间相互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 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可知,此项错误;D 项,“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 彼消的现象”不当,属于主观臆断,文中没有依据,文中只提到“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 程中保留乡村”“希望避免走上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据这些内容推断不出选项中的结论。 7.C 解析 C 项,不是把“霜露”比喻成“雪”,而是把“月光”比喻成“霜雪”。 8.参考答案 “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想要 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皎洁,反衬自己内心的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 之苦和归心之重。 解析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 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许不是情愿砍树,而是一心想回到人间 来。归去之心,竟然使砍树的大刀折断了。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 生活,暗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后两联描写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明亮,进 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方的亲人,祈愿战争平息,国泰民安。全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 表露了作者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9.答案 (1)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2)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沉舟侧畔千帆 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时注意“案牍”“抟扶摇”“沉舟”等字的写法和“水 击”的词序以及“何陋之有”的句式特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