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堂同步训练卷(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堂同步训练卷(二)

2019-2020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六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位国家领导人曾经这样评价某次会议:“这是中国光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 的开端。这是全中国人民空前大团结的会议。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 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这次会议 A.制订了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B.发展了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C.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解析】“这个会议宣告了旧中国的永远灭亡和新中国的伟大诞生”、“是中国光 辉灿烂的人民的新世纪的开端”,说明这一会议与新中国的诞生有关系,结合所学 可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符合题意,在这届政协会议上,通过了《共同 纲领》作为新中国的施政纲领,故选 A;B 错在“提出了”,这一会议等于已经初步 确立了这一制度,故 B 错误;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故 C 排 除;1956 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等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形式,故 D 不符合 题意。 【答案】A 2.《共同纲领》规定,“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 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各种社会经济成 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新中国是 A.资本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据材料“《共同纲领》……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 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各种 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 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新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故 B 正 确。新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故 A 错误。《共同纲领》时期中国还不是社会主 义国家,故 C 排除。《共同纲领》时期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国家,故 D 排除。 【答案】B 3.《全球通史》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从根本上改 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 221 年,第二次发生在 1911 年,第三次在 1949 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经济确立 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解析】抓住题干材料主要信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及时 间,自然可以得出这是指的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君主 专制制度;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选 D。A 错误,小农经济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B 错误,中华民国成立是在 1912 年;C 错误,社会主义 制度确立是在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 【答案】D 4.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开国大典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 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 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 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建国前夕”、“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由此判断这 是这是邀请宋庆龄参加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 年 9 月, 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商讨建国的问题。中共邀请宋庆龄在 内的全国各地的知名人士来京参加。这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团结建国共商国是的新式 特色,A 符合题意;而 BCD 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会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新中国成立后,民主人士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的职务, 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 官。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解析】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有利于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故答案为 B 项。一届人大于 1954 年召开,排除 A 项;C 项 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排除;“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于 1956 年提出,而不 是 1949 年,排除 D 项。 【答案】B 6.在 1982 年宪法序言中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 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 用。”序言中“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指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解析】B 不对,《共同纲领》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C 不对,如第一次国 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国民政府;D 不是其主要历史作用;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因此选 A。 【答案】A 7.“‘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 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肩负着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托, 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依据题干“‘五四’宪法”,结合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 1954 年,在文革时期被中断,新时期得到恢复发展,符合题意,B 项正确;政治协商制 度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但是未中断,故 AD 两项错误;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时间不符合题意,故 C 项错误。 【答案】B 8.“1953 年,三大改造运动全面开始,中国在经济层面上跳步进入社会主义。相 应地,在政治法律层面上,中国共产党则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人治历史画上了 句号。”下列历史活动起到材料中“画上了句号”作用的是 A.中央人民政府的组建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C.国民党的统治被推翻 D.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建立 【解析】材料中“政治法律”“人治历史画上了句号”等信息表明新中国法律制度 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即 1954 年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故 B 项正确;AD 项是 1949 年,不符合材料中的时间,排除;C 项是 1949 年 4 月南京解放,排除。 【答案】B 9.习近平在一次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 者、最忠诚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下列各项中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共产 党的探索体现出继承关系的是 ①“民族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民权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③“节制资本”——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耕者有其田”——解放区土地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 华,反对民族压迫,各民族一律平等;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 项重要政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与设问相符,①正确。孙中山 的民权主义是指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新中国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民主国 家,故②错误。孙中山的节制资本是指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 纵国计民生;而新中国实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生产资 料公有制的转变,与设问相符,③正确。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是指在土地私有制度 下﹐使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满足了人民获得土 地的愿望,与设问相符,④正确。综上所述,排除 ABC,所以选 D。 【答案】D 10.学者汪辉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 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 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评论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 可知该制度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都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故排除 BC 项;村民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制度,不 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故排除 D 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 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故选 A 项。 【答案】A 11.2015 年是西藏藏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对西藏自治区成立解读正确的 是 ①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享有高度自治权 ②自治区政府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 ③1965 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 A.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③ 【解析】藏民族在自治区内仍然要坚持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没有高度自治权, 故①错误;自治区政府当家作主,有权对本民族事务实行自治,故②正确;根据所 学可知 1965 年成立西藏自治区,故③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反映出少数民族当 家作主,实现了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团结,故④正确。故答案选 A。 【答案】A 12.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下图 中砸毁曲阜孔庙的塑像这一“破四旧”行为造成的危害有 ①破坏了文物 ②导致了社会制度的倒退 ③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美德 ④破坏了社会秩序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活动是对一切文化、习俗进行破坏,不仅破 坏力文物,破坏力社会秩序,还冲击了传统美德,故①③④正确,选择 A 符合题 意;当时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制度,排除②。 【答案】A 13.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组镜头:男主人 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 毛主席画像,随后被无端关押 10 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 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怎样解释才正确 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 ②根据这一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 久 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 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反革命分子 A.②③ B.①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以具体情景再现了“文革”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破坏和践 踏。解题时要准确理解和认识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碰破画像无端关押符合文革史 实,故①说法错误;文革中夸大了政治矛盾、并非存在大量反革命分子,④说法也 不正确,故排除了 B、C、D,选 A。 【答案】A 14.粉碎“四人帮”时,针对当时国情胡耀邦提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 停止批邓,人心大;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 这说明当时工作重心是 A.坚决拥护邓小平领导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革结束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当时邓小平处于打倒状态,所以排除 A;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开始改革开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 BD;由材料“停止批邓,人心大顺”,故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C 15.“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 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新时期 A.逐渐建成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B.把“依法治国”写入了宪法 C.积极推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确立“民告官”的法律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 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可知,强调了依法治国 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彻底否定人治,确立 法大于人,法高于权的原则,为此我国新时期把“依法治国”写入了宪法,故 B 项正 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法律体系的完善,故 A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基层民 主选举制度,故 C 项排除;D 项是指《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排除。 【答案】B 16.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 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B.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 C.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D.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 【解析】根据材料“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 《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说明我国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C 正确。 材料强调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而不是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排除 A。材 料主旨不是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而是强调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 B。 材料强调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而不是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排除 D。 【答案】C 17.一位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成员是上面 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 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老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 实行有关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农村基层事务,村官性质的改变主要是实行了基层民 主选举制度,故 D 正确;A、B 和 C 均不是涉及农村基层制度。排除。 【答案】D 18.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有权利不同 【解析】结合材料,上图香港特别行政区反映的是“一国两制”,下图反映的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之下,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下的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故主要区别是社会制度的不同,A 项正 确。其它几项都不是主要的区别。 【答案】A 19.1981 年 9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在谈话中提出:“国家实现统一 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 干预台湾地方事务。”这一主张 A.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B.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叶剑 英的谈话体现出大陆和台湾实行两种制度的思想,A 项正确;首次宣布和平统一的 方针是 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B 项错误;C 项时间不符;“九二共识”是 1992 年,D 项错误。 【答案】A 20.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政府 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权限本来可由中 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 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B.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 C.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 D.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国两制的问题,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 视,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而非完全的自治权,A 不 符合题意,排除;我国不是联邦制,C 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不是单一制的国家 结构,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 【答案】B 21.1950 年 5 月,蒋介石在台湾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 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 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 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 同胞书》都 A.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B.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C.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反映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 【解析】材料表明蒋介石要实现武力统一,并非和平统一,A 项错误。蒋介石 对大陆的政策说明当时国共处于对抗中,B 项错误。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 书》中提出要武力反攻大陆,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 胞书》提出要“争取和平统一”,尽管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要实现中国的统一,故 答案为 C 项。D 项说法与材料中的“争取和平统一”不符。 【答案】C 22.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 20 世纪世界历史 上的重大事件。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①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香港、澳门回归标志着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洗雪 了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在完成 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 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①②③④正确,故选 A。 【答案】A 23.台湾问题与香港问题最根本的不同是 A.台湾问题是现实问题,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B.台湾问题是不同政党间的问题,香港问题是两国间的问题 C.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香港问题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问题 D.台湾问题是中美间的问题,香港问题是中英间的问题 【解析】台湾问题是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败退台湾造成,属于中国内政问题, 香港是近代被英国殖民占领,属于外交问题,故 C 项正确;两者都是历史遗留问 题,故 A 项错误;台湾问题是中国内部问题,政党问题不是和香港问题的主要区 别,故 B 项错误;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不是中美关系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24.《反分裂国家法》是 2005 年 3 月 14 日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一部关于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的法律。下面有关这一 法律颁布背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台独”势力猖獗,造成海峡两岸关系紧张 B.两岸人民心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九二共识”达成,“一国两制”方针指引 D.“三通”成为现实,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解析】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台湾岛内“台独”加紧分裂活动,企图制造“两 个中国”“一中一台”,2000 年,藉“台独”起家的民进党上台,接连施展了一系列“台 独”伎俩,公开宣扬“一边一国”论,因此,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是必要的、适时 的,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心愿,也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早在 1992 年“九二共识” 就已达成,20 世纪 80 年代“一国两制”方针也已正式作为我们统一祖国的方针,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两岸真正实现“三通”是在 2008 年,故 D 项错误,符合题 意。 【答案】D 第 II 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下列材料:(17 分) 材料一 全国人民所渴望的政治协商会议现在开幕了。我们的会议包括 600 多 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 和国外华侨。这就说明,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毛泽东(1949 年 9 月) 材料二 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 理机关,如果把政协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成为二元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 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政协不仅是人民团体,而且是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是党派 性的机关……共产党也是党派,也不是国家权力机关,但它的价值并不因此而有所 降低。 ——毛泽东(1954 年 9 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 会议召开的背景是什么?该会议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该会议在我国政治建设的 历程中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9 分) (2)材料二中毛泽东讲话的背景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54 年前后政协的性 质有何变化。(8 分) 【解析】 (1)背景:根据“1949 年 9 月”和所学知识可知,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 利,新中国成立在即,为了筹建新中国,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 议。 最大特点:根据“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 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得出代表的广泛性。 地位和作用:可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定的角度分析总结。 (2)背景:根据“1954 年 9 月”“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人大和国务 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结合所学可知,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结束。性质变化: 结合所学可知,政协由以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责转变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的基本组织。 【答案】 (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 最大特点:代表的广泛性。 地位和作用: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政协会议体现的各党派政治 合作、民主协商的精神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新中国政 治协商制度的制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背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的职责结束。性质变化:政协成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26.政治民主化、法治化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努力追求的目标。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20 分) 材料一 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 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在以法律为依据的民主政体中,最好的公民占据 了首位,那里没有蛊惑家……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 下……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 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 ——摘编自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 代议制政体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它使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 诚实,以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智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 并赋予他们以在政府中较之在任何其他组织形式下一般具有的更大的影响……一 个国家的制度所能组织的这种好品质越多,组织形式越好,政府也就越好。 ——摘编自(英)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 材料三 2015 年 3 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 开幕。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严肃又不失活泼地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引起国民强烈反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雅典民主政体的局限及其实质。(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结合美国代议制的相关知识,列举美国 实践该观点的主要做法。(6 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有 权不可任性”而作出的努力。综上所述,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追求民主法 治的共同点。(8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蛊惑家”“代表了 群众意志左右国政”等概括可以答为: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权威,无约束力 (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参政公民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决策易受少数蛊惑家影响。; 第二小问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不难回答是多数人的暴政。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使社会中现有的一般水平的智力和诚实,以 及社会中最有智慧的成员的个人才智和美德,更直接地对政府施加影响”等概括, 可以答为:代议制优势体现在能够有效整合民众和社会精英力量,推动国家制度和 政府组织形式的进步。;第二小问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及其体现的原则作答。 (3),第一小问注意时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以结合所学,可以从健全 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和恢复和完善被破坏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等方面作答。第二小 问在综合材料的基础上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局限:命令代替了法律;法律失去权威,无约束力(权力不受法律约束); 参政公民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决策易受少数蛊惑家影响。实质:多数人的暴政。 (2)观点:代议制优势体现在能够有效整合民众和社会精英力量,推动国家制 度和政府组织形式的进步。做法:召开制宪会议,制定 1787 年宪法;实行联邦制 共和政体;按照三权分立原则组织政府;各级行政首脑和立法机构由选举产生,体 现人民主权与精英政治的结合。 (3)努力:①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立法,如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 改革》的重要讲话,1982 年全面修宪,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历史任务,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②恢复和完善被破坏 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点:通过立法 维护民主,对权力进行监督,实行分权等。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 分) 材料一 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世界上普遍承认只 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 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 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 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 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 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 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 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 年) 材料三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是全世界公认的,对两岸关系发 展具有启示性意义……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一国两制”方针也将不断丰富和发 展。在“一国两制”方针实践上,香港走出第一步,许多困难是过去从未遇到的,这 些经验都可以在交流交往中提供给台湾同胞,以便今后做得更好、设计得更好。 ——《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2009 年)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 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 (5 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香港、澳门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指出“一国 两制”构想与港澳问题、台湾问题之间的关系。(8 分) 【解析】 (1)由材料一中“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 炮击”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材料一中“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 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 提和安全的环境”和“一国两制”的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香港、澳门保持繁荣稳定证明了“一国两制” 的正确性这一角度展开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 湾问题提出的,港澳回归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答案】 (1)变化:由军事对峙到和平统一。 (2)相同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 制”的观点(或明确提出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 度);“一国两制”政策具有稳定性。 (3)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关系:“一国两 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首先在港澳问题上成功实践;港澳“一国两制” 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