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演练:第六单元 单元检测卷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秋 金版学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演练:第六单元 单元检测卷三

单元检测卷三(第五、六单元)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 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此 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 A.缺少近代化色彩 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 C.不够系统和完善 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 解析:依据材料“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 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他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 制度的意思”可知,《海国图志》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故 B 项正确。 答案:B 2.19 世纪末中国出现的维新思想与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两者在宣传自己思想策略上的相同点是 ( ) A.利用宗教反封建思想 B.通过文学革新推动思想解放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解析:维新思想与文艺复兴都没有利用宗教反封建,故 A 项错误; 维新思想没有进行文学改革,而是将传统文化与西方政治思想结合起 来,故 B 项错误;宣传维新思想时,维新派在各地成立了强学会、保 国会等,但文艺复兴没有,故 C 项错误;维新思想和文艺复兴两者都 披着传统文化的形式,宣传资产阶级新思想,为资本主义发展服务, 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下表为广州某校高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 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 1860—1899 年 1902—1904 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 种 22% 327 种 61% 自然科学 162 种 29% 112 种 21% 应用科学 225 种 41% 56 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C.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解析:观察表中各类书籍的变化,可知自然科技书籍比重逐渐下 降,人文社会类逐渐增多,故选 A 项。B、D 两项在题干中未体现,C 项说法过于绝对化。 答案:A 4.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 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 “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解析:“西学中源”缺乏事实依据,但并非毫无价值,故 A 项错误; 根据“‘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可知这种说法把 学习西学看成是恢复中学,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 B 项正确; 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中体西用,故 C 项错误;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 利于人们接受西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康有为指出:“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 有相交之事,而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 为君。”与康有为这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 A.自由平等 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权说 解析:材料认为“凡民皆臣”,君民地位并不平等,故 A 项错误; 材料强调“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民众订立君主的目的是 为了维护共同利益,体现出社会契约的思想,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 涉及民众权力的来源,故 C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君民的契约关系, 没有说明主权的所有者,故 D 项错误。 答案:B 6.有学者指出,《天演论》一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民报》的 撰稿人胡汉民评价说:“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 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 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报刊舆论推动了维新思想走向成熟 C.进化论促进民生主义的普及 D.寻求变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材料反映出《天演论》使得“中国民气为之一变”,以民族 危机警醒国人。严复宣传维新思想,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维新思 想的社会影响,但没有体现出维新思想走向成熟,故 B 项错误;材料 体现出进化论对民众观念的影响,而非对民生主义的影响,故 C 项错 误;严复《天演论》警醒国人,带来“所谓言合群言排满者”,寻求变 革成为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故 D 项正确。 答案:D 7.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 破了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 女学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得了”。材料旨 在说明( ) A.民国政府推动服饰改良 B.国人普遍接受西式生活 C.近代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D.社会变革推动移风易俗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对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提及,故 A 项错误; 单纯湖南女子的举动并不能代表整个国人普遍的价值理念,故 B 项错 误;近代教育体系并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主旨,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 “一位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说:民国初年‘湖南女子开始冲破了 旧礼教的封锁线,纷纷要求入学,要求有选择配偶的自由,因此女学 校逐步有所发展,而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所能阻止得了’”可知,政 治上民国的建立促进了移风易俗,故 D 项正确。 答案:D 8.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六书》中写道:“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 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此 言论旨在( ) A.否定洋务运动的成果 B.批判保守的传统文化 C.变革封建的政治体制 D.传播西方的启蒙思想 解析:“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是承认洋务运动有一定成效,A 项表述属于主观臆测,不符合题意,故 A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保 守的传统文化,故 B 项错误;C 项表述与题目中“设邮使,开矿务, 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强调变政,故 C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 牵涉传播西方启蒙思想,故 D 项错误。 答案:C 9.维新派的骨干大多是由封建士大夫向资产阶级转化中的人物, 他们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却依然怀恋传 统的儒学,他们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大胆怀疑儒家经典,却依 然崇奉孔孟的理论权威。这体现了维新派( ) A.改革指导思想不够明确 B.趋新与恋旧的矛盾心态 C.努力唤醒国人的民主意识 D.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解析:根据所学,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如饥似渴地汲取西学营养、宣传介绍西学的同时, 却依然怀恋传统的儒学”“要求改革封建的政治体制……却依然崇奉孔 孟的理论权威”,表明他们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不愿意彻底放弃传统儒 家思想的矛盾心态,故 B 项正确;材料主要论述维新派对待西学与儒 家思想的态度,故 C 项错误;同理,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0.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 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解析: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 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即反映了某一时期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 潮,但有可能同时存在几种思潮。A、B、D 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故排 除。 答案:C 11.近代某部作品对“仁义道德”掩盖下“人吃人”的罪恶所作 的犀利抨击,揭示出封建教所设定的种种道德规范,在麻痹腐蚀着人 们的心灵,维持着“从来如此”的“人吃人” 的局面。该作品( ) A.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B.提出文学改良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C.从人性解放的角度出发,猛烈攻击了封建礼教 D.号召文学革命,主张推倒雕琢、陈腐的旧文学 解析:该作品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结合“‘人吃人’的罪恶”,推 断该作品是鲁迅的《狂人日记》。A 项是严复的《天演论》,故 A 项错 误;B 项是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故 B 项错误;C 项符合鲁迅《狂 人日记》的特点,故 C 项正确;D 项是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2.1977 年,余光中在《蔡元培墓前》一诗中写道:“想墓中的臂 膀在六十年前/殷勤曾摇过一只摇篮/那婴儿的乳名叫做五四/那婴孩洪 亮的哭声/闹醒两千年沉沉的古国/从鸦片烟的浓雾里醒来。”材料中主 要揭示蔡元培( ) A.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在北京发动了五四爱国运动 C.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重大贡献 D.把北大变成为思想启蒙的基地 解析:蔡元培主要是担任北大校长,并未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故 A 项错误;五四运动是 1919 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 材料中强调的是蔡元培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作用不是教育的发展, 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是 1917 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提出 了“兼容并包”的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3.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 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 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陈独秀强调 的是( ) 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 B.民主共和的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C.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 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 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 A 项错误;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 B 项错误;由材料“革命阻 力……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可知革命的阻 力在于民众思想觉悟水平,说明陈独秀认识到提高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故 C 项正确;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依然艰难曲折,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4.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谈到新文化运动时引用时人观 点说:“中国人没有语法不科学,书写说话都不科学,太不像话,因此 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书写。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 脆用拼音字母。”据此判断新文化运动( ) A.要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 B.崇尚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 C.具有鲜明的西化色彩 D.以改变文字来改变社会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些人对中国汉字的认识, 没有体现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故 A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 崇尚科学,主张科学书写,但从“当然最激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 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可知 B 项不是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特点的全面 表述,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因此要用科学的方法来书写。当然最激 进的方式就是把汉字废了算了,干脆用拼音字母”,可知新文化运动时 期带有鲜明的照搬西方的特点,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主张书写 科学化,甚至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没有体现新文化运动以改变文字来 改变社会,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5.1916 年 8 月,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写道:“顺 知吾青年之生,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青春中华之创造,为 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这一观点( ) A.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 B.是对君主权威的公开挑战 C.是实现救亡图存的呼吁 D.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李大钊在《晨钟》这一刊物中,对青年的 使命进行了定位,即“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为青年而造, 非为彼老辈而造”,说明这是李大钊对青年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故 A 项正确;1911 年的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君主专制,故 B 项错误;题干 没有涉及“救亡图存”,故 C 项错误;题干没有论及传统文化问题,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6.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指出:“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 完美的文明”,他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 “扩展”思想。这表明他( ) A.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B.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国传统文化 C.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 D.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相一致 解析:据材料“‘中国和欧洲文明都不是绝对完美的文明’,他 还批评‘中国文人’,并不真正懂得‘兼收并蓄’或‘扩展’思想” 得出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故 A 项正确;材料说明 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而不是反对西方文化侵蚀中 国传统文化,故 B 项错误;材料说明辜鸿铭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的交 流融合,而不是主张摒弃传统文化全盘吸收西方文化,故 C 项错误; 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认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与肯定的倾向,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7.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 的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 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 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 经历有关,更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上述评论都旨在强调 ( ) A.传统文化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B.外部因素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C.时代潮流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D.社会环境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解析:材料中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提出的社会根源 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 复明’的民族意识”,也有的学者认为“孙中山民族主义从思想渊源上 说,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更多一些,这与孙中山的经历有关,更是当时 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可以得出两种评论都旨在强调社会环境对孙 中山思想的影响,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8.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如此批判儒学:“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 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这反映出 当时( ) A.封建礼教受到强烈批判 B.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的终结 C.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D.共和政体不断完善 解析:根据材料“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 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得出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批 判以儒学为主体的旧思想,封建礼教受到了批判,故 A 项正确;材料 主要体现了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儒学的批判,没有涉及这种批判最终 对儒学地位所产生的影响,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是新文化运动时期 批判旧思想的主张,没有涉及社会主义观念深入人心的内容,故 C 项 错误;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开始与 1915 年,这期间处于北洋政府统治 之下,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9.1935 年,蒋廷黻在《大公馆》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苏区,几 乎一无所有的红军,却能抵抗十倍其众的国军,至今坚挺不倒,根本 原因即在于它实行了国民党不能实行的民生主义。蒋廷黻所说的“民 生主义”即是中国共产党( ) A.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B.开展土地革命 C.创建了革命根据地 D.开展游击战争 解析:“民生主义”的实行,壮大了红军的力量,壮大了农村革命 根据地,这与在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密切相关,故 B 项正确。A、C、D 三项均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B 20.经济落后之半殖民地的农村封建阶级,乃其国内统治阶级, 国外帝国主义之唯一坚实的基础,不动摇这个基础,便万万不能动摇 这个基础的上层建筑物。中国的军阀只是这些乡村封建阶级的首领, 说要打倒军阀而不要打倒乡村的封建阶级,岂非不知道轻重本末?材 料表明( ) A.主张全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B.说明国民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 C.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D.找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 解析:材料强调着重打击农村封建阶级,故 A 项错误;材料认为 国民革命既要打倒军阀又要打到农村封建阶级,故 B 项错误;打击农 村封建阶级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故 C 项正确;中国无产阶级 革命的正确道路是通过武装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赶走侵略者,建 立民主共和国,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1.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各自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当 时革命、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这三位伟人的思想 ( ) A.都是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B.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实践 C.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D.都指导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解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根据各自 所处时代的特征”可知是从实际出发。 答案:A 22.邓小平认为,探索中国模式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吸收和借 鉴别国的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 但也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据此可知中国模式( ) A.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模式 B.只能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 C.可能被其他国家成功复制 D.是中国实际和世界经验的融合 解析:材料强调中国模式与他国模式的关系,没有反映出中国模 式的地位,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 提供某种经验”,故 B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不应 该被简单复制,故 C 项错误;材料认为中国“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 “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这是中国实际 和世界经验的融合,故 D 项正确。 答案:D 23.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我们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现实条件,以自力更生为 主。”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 ) A.要求改革开放 B.要坚持社会主义 C.需要立足自己 D.离不开历史积累 解析:据材料提到,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现实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国情出发,立足 自己,故 C 项正确。 答案:C 24.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回答了在改革 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 A.全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方向问题 B.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发展先进生产力、 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观点同党的先进性联 系在一起,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答案:C 25.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 年提出“赶英超美”的 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 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 展就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 21 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 解析:根据不同时期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 适时做出政策的调整,说明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在不断深 入发展,日臻成熟。故选 D 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三个小题,第 26 题 16 分,第 27 题 20 分, 第 28 题 14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在《新青年》的影响下,北京青年学生于 1919 年 1 月创 刊《新潮》杂志,介绍西洋思想,批评时弊,在青年学生中颇有影响。 1919 年 7 月少年中国学会成立,并在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建立 分会。青年学生创建的这些新式刊物和进步团体,推动着启蒙运动不 断高涨。 ——据刘祥英《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民出版社 《历史·必修第三册》整理 材料二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 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 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 捣乱……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象(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 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材料三 我在李大钊手下做图书馆佐理员时,已经很快地倾向马 克思主义了,而陈独秀对于引导我的兴趣到这方面来,也大有帮助。 我第二次赴沪时,我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 本人信仰的坚定不移,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 的印象。 ——《毛泽东自传》 材料四 上海《劳动界》第七册上刊登了海军造船厂工人写的《一 个工人的宣言》,宣言说:“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厉害还迅速 的一种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 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俄国 已经是工人的俄国……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 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 (1)材料一中的“启蒙运动”指中国哪一历史事件?结合 1919 年的 史实,概述“启蒙运动”不断高涨的表现。(4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思想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 简要评价。(4 分) (3)根据材料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倾向 马克思主义?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对毛泽东影响较大的主要 有谁?(4 分) (4)材料四所反映的中国工人思想的变化原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 者主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4 分) 答案:(1)事件:新文化运动。(1 分) 表现:新式刊物和进步团体的创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五 四运动的爆发。(3 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2)观点:新旧(中西)文化不能相容;提倡新文化就要彻底批判和 抛弃旧文化。(2 分)评价:动摇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思想; (1 分)不能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1 分) (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给探索中的中国先 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2 分)李大钊、陈独秀。(2 分) (4)马克思主义的影响。(2 分)他们创办刊物、举行演讲、创办学会 团体等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2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在 1911 年以前约十年间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最突出 的特点就是外国的影响。中国人对外国生活怀着好奇心理并且倾向于 采用外国思想,这种情绪自从 1860 年前后已在慢慢地增长,到 19 世 纪 90 年代以后又加速发展了,而在 1905 年以后达到发狂的程度。 材料二 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 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 法就无从下手。所以在甲午以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 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 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 的士大夫。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 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 我 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 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 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材料四 杜维明:“五四”知识精英对儒学的创造转化有极大贡献。 但对一种源远流长的文明全盘否定,把一个民族的没落,全归结在儒 家文化头上,有些粗鲁。不能平心静气地判断传统核心价值的优质部 分,就像倒洗澡水把孩子一起倒掉一样残酷。当时的精英认为激烈批 评传统文化,即能为学习西方创造条件,还认为西化了,就充分现代 化了。今天,最普通的知识人也知道,这种极端心态必须超越。 袁伟时:杜先生曾提出,新文化运动应肯定仁、义、礼、智、信, 我赞同,但想补充,五常的道德规范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 治的基础上。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 ——《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杜维明 VS 袁伟时》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一中“19 世纪 90 年代以后”思想 “加速”“发狂”的主要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对孔子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 价。(5 分) (3)材料三中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反映的实质是什么?(2 分) (4)根据材料四概括杜维明与袁伟时的观点,并谈谈你的看法。(5 分) (5)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阶段及其 特点。(2 分) 答案:(1)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政治:洋务运动的 破产;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等。(4 分)思想:西学东渐。(2 分) (2)态度:尊崇孔子为改革家,把孔子当作自己的思想傀儡。(2 分) 评价: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文化 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减少了变法阻力;反映了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3 分) (3)实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旧思想文化的斗争。(2 分) (4)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绝对否定、主张全盘西化的 观点是错误的,而应批判、继承地发展儒家文化。(2 分)看法:他们的 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儒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其中有许多合理的 内容,如孔子的“仁”、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人文思想等。 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割断历史,而应吸收传统文化 中的合理成分,注入新时代的内容,把儒学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 务的思想文化。(3 分) (5)器物、制度、思想层次。特点: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不断渐进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2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 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 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 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 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 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 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 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 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 述其思想成果。 (4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 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5 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 的内涵。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二者的共同目标。(5 分) 答案:(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2 分)成果:三民主 义;新三民主义。(2 分) (2)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2 分) 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 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 分) (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3 分)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2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