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课桃花源记课件
语文要素 学 习 目 标 1. 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了解古今异 义现象。 2. 体会本文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写 作特点。 3. 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 好的社会理想。 语文要素 语 文 要 素 【要素1】课文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作 者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自 己的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桃 花源”是记的对象。 【要素2】辨析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变迁,相同的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 意思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差甚远,这些词 语原先的意思便是古义,现在的意思便是今义。 古代汉语中有大量的古今异义词。对于这类词 语,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多加注意。 语文要素 语 文 要 素 典型例题: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参考答案: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人 世隔绝的地方。 技法点睛:古今异义有以下几种情况。 1. 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如“江”“河”两 字,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除了指长 江、黄河外,多用于泛指,指一切江、河。 2. 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如“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一句中的“妻子”,古代指妻子儿 女,现在则专指男子的配偶。 语文要素 语 文 要 素 3. 词义转移,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 另外的事物。如“牺牲”一词,在古代指祭祀用 的牲畜,现在则表示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 己的生命和利益。 4. 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一词,在古代 是中性词,“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短浅; 而现在则是贬义词,指(语言、行为)恶劣, 不道德。 5. 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 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 短语,这类词数量不多,但一定要特别重视。 语文要素 语 文 要 素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的“无论”就是 两个词语:无,不要;论,说。 习题链接:见“名师导练”第一、二题;“课外延伸” 第1题。 名师导学 1. 背景解读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 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召,又拒绝同刘宋政权的 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 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 姓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名师导学 2. 整体感知 景色优美 风俗淳朴 名师导练 一、字词解释题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缘 溪行 ___________________ (2)芳草鲜美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欲穷其林__________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 (6)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 (8)具答之_______________ 沿着,顺着。 新鲜美好。 对……感到惊异。 尽。 类。 交错相通。 全,都。 详细。 名师导练 (9)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咸来问讯_______________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 (12)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________ (13)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15)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 (16)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17)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邀”,邀请。 全,都。 妻子儿女。 竟然,居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值得。 做记号。 标记。 高兴的样子。 随即,不久。 名师导练 2. 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天下独绝 B.遂与外人间隔/飞漱其间 C.不复出焉/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停数日,辞去/成礼而去 D 名师导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渔人甚异之/奇山异水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谓从属车骑曰 C.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帝感其诚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C 名师导练 二、句子翻译题 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 有别的树木,花和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在那里)便看 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名师导练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 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 叫的声音。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名师导练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 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访太守,(向太守)报告 了这番经历。 名师导练 三、内容理解题 1.内容理解默写题。 (1)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代桃花源人来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 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 美池、 桑竹之属。 名师导练 (4)表现桃花源人生活恬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 句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①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 皆出酒食。 名师导练 2. 内容理解简答题。 (1)作者在第1自然段没有直接写桃源之美,而是先 写了桃源外的桃林美景,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2自然段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 进行描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桃源外的桃林美景来正面烘托桃源之美。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 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 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名师导练 (3)最后一段作者为什么要写南阳刘子骥找桃源未 果一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更令读者向往。 名师导练 3. 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记叙了渔人进出桃花源 的经过,末段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刘子骥的“规往未 果”,印证了当时关于桃花源的传闻是真实可信的。 B. 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主要从热情好客、辛勤劳作等描 写可见。 C. “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不仅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来之 不易的安定生活的珍惜,也为下文人们找不到桃花 源埋下伏笔,看似闲笔却匠心独运。 D. 《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意思相近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A 名师导练 (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 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 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 下文推断可知,他们叹惋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 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 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外界,目的是 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 祥和的生活。 D. 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图景,又 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 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B 名师导练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也自知是一种空想,故在头尾 对此都有暗示:桃花源虽然有具体地点,人们再访也 不可得。 B. 进桃源的路给读者一种“山重水复”的感觉,作者层 层设伏层层解,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 C. 具体形象的理想“桃源”,艺术地折射出当时社会的 “乱”和“苦”;设计“桃源”,实际也是艺术地提 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方法——广大人民希望过的就 是这种安定美好的生活。 D. 作者描绘桃源景象,从环境到人物衣着、精神状态, 层层深入,井然有序,无一句多余;且不事雕琢,近 乎口语,令人倍感清新诗意,实在是言简意深,这和 作者的田园诗风一脉相承。 A 课外延伸 书黄筌画雀 苏轼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 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 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 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 君子是以务学而好 问也。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颈足皆展/不足为外人道也 B. 或 曰/或王命急宣 C. 乃知/乃不知有汉 D. 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夫学须静也 课外延伸 D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验 之 信 然 乃 知 观 物 不 审 者 虽 画 师 且 不 能 况 其 大 者 乎? 3. 请根据你的理解,概括出本文揭示的一个艺术创 作规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要深入、仔细地观察生活和万物,要勤学好问。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