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人物素材之李清照1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高考语文 人物素材之李清照 李清照 自是花中第一流 徐志摩诗译清照词 刚才向花担买得一枝春花,新鲜得很。泪珠般的 朝露,还未干呢! 恐怕那个人会笑我“没有春花长得好看”。我要 戴起来,定要他说出我好看还是花好看。 这位女子的心情,真个世代都会有,长久不会变 的。真是一首单纯有趣的诗。可我要说,这是一首翻译 诗,你一定会觉着翻译得浑成;假若说,原作是一首古 代的词作,你或许会感到惊奇。初读到这首诗,我就有 这种特别的惊奇感受。 这首诗的题目,是一个词牌《减字花木兰》。它 的原作,出自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之笔: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 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 郎比并看。 简单看看。原词的色调浓度似乎比译成的诗作要 “稠”。“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被“泪珠般的 朝露,还未干呢”这样轻倩明晓的句子替代;“云鬓斜 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更由比原作略显俏皮的“我要戴 起来,定要他说出我好看还是花好看”来表达。夸张一 点说,翻译不仅不逊于原作,还传递出许多现代鲜活的 气息。 这首翻译诗,出自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之手。 大约在 1924 年(古建专家,徐志摩表妹夫陈从周根据 字体推断),正在诗歌创作探索中的徐志摩,读起了一 部李清照的《漱玉词》。吟诵之间,来了兴致,便试着 用白话,以新诗的笔调,陆续翻译起来。前前后后,译 出十多首。这批译作,当时似乎并无发表的意思,就随 手交给了同乡,也是留学归国的学者张歆海。张歆海与 徐志摩交谊深厚,徐志摩飞机失事的前一晚,就住在张 歆海南京的家里。这批译稿手迹,张歆海没有轻易随意 处理,而是带着它在身边数十年。晚年张歆海在美国定 居,徐志摩的儿子徐积锴去看望这位父亲老友时,张歆 海拿出了这批十二张复印出的徐志摩译诗交给他。1985 年 4 月,徐积锴从美国回来为父亲扫墓,返回时将这些 资料交给了曾经写出过《徐志摩年谱》的陈从周。对于 一位现代新诗创作的重要人物,这批作品体现了诗人学 习和创作的深广“幅面”。不久,陈从周将这些白话译 作发表在一家“史料”杂志上。该杂志发行量不大,数 十年来,它们似乎没有引起读者怎么关注。笔者在对照 原词逐字句体味这些译作后,感到对于古典诗词的阅 读,传播,这批作品有颇为独到,可资参照的地方。空 说无凭,我们不妨捡择数首来比对一番。 秋天的光景是不错的,不过我有一点伤感。看见 菊花黄又晓得是重阳快到了。风也到了,雨也到了,凉 也到了,不能不加一件衣吃一杯酒。 醉醒来又是黄昏的时候,孤零得可怕,凄凉得难 过。这么长的夜,还有捣衣声,虫叫声,更漏声,震动 耳鼓,打动心门,一个人对着明月怎睡得着呢? 这首诗,对应的是李清照有名的《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 初试,绿蚁初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 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徐志摩的诗译,上阕的下节,来得颇为清丽流畅。 可对照原词,却是调整了先后。在李清照,加衣,尝酒, 先说;风雨添凉,随后。自是一种巧思。可徐志摩的风、 雨、凉之后,“不能不加一件衣吃一杯酒”将原词两句 融会合一,有一种叠加,紧凑同时又延展的新诗风味, 不仅原作词意不失,表达上也考验了汉语的结构弹性。 原词下阕后半节“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 捣,蛩声细,漏声长。”李清照写时在字眼选择上,颇 为用心。蛩声“细”,漏声“长”,砧声却将动词“捣”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后置来形容,不仅有创意同时表达确切。面对如此完美 的原作,徐志摩在翻译时不得不加附一些解说文字—— “震动耳鼓,打动心门”云云,并且将“明月空床”四 字内容移作结尾:“一个人对着明月怎睡得着呢?”看 来,原作愈精美,翻译愈发不易。 李清照有一首《蝶恋花》,情境语意,都别具风 格: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 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宣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莫 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且看徐志摩如何应对: 这样的长夜,真不好过。去是想去的,怎么去呢? 告诉他快些回来吧,大好的青春,不要辜负啊。 随便吃一杯呢,有点醉意有点酸意也活得有趣。 不要笑我这个年纪还要戴花。不只我老了,春也快老呢! 徐志摩的这首诗,翻译时舍去了原作中的一些具 象。譬如“长安”,原作里两次出现,翻译中却不见了。 大家知道,“长安”此时可代指京都“汴梁”,是指想 念之人所去的地方,一般并非实指。为了避免翻译出来 还需注释,徐志摩干脆虚化处理了,只保留真实心情。 原作里有杯有盘,有酒有梅子,徐志摩也不让它们出现。 后者只用它们的滋味替代,效果也很好。白话大多较文 言松弛,故翻译来一般都长出一些,可徐志摩的节略, 有时让白话几乎与文言相若。“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九字,徐志摩翻译成“去是想去的,怎么去呢?”也是 九字。(当然,这句翻译,必须放在诗中才能显现其意 味来)“随意杯盘虽草草”七字,徐志摩干脆用“随便 吃一杯呢”六字打理,也是取其神而舍去形。这首诗译 中笔者极喜欢的,是用“有点醉意有点酸意也活得有趣” 来翻译“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无论舍去具象,演 绎内蕴,还是添加字句,完整意象,都是为了使翻译与 原作“恰称”,并能成为独立可赏的新诗。通体读去, 徐志摩应该有这样的想法才是。 另有一首诗,我们先来读读: 躲起小阁来,日子虽然显长,也觉得深幽有趣。 炉香已过,天也晚了,种的梅花很不错呀,何必要到外 面看去?寂寞是寂寞一点,从前何先生在扬州时不是这 样吗? 要晓得梅花不是讲热闹的,也经不起风雨,现在 这样零落,我太难过了。由他去吧,感情是永远不能磨 灭的,再到了有月亮的时候,对他的零落影子也一样可 爱。 此作品名为《满庭芳•残梅》。我们也来看看宋时 的李清照如何表达惨淡梅花: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 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 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 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 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词中何逊,是魏晋时期梁代诗人。他有很好的写 梅花的诗句,连杜甫也赞叹:“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 何逊在扬州。”这首词的翻译,徐志摩用了许多很白话 的句子,来试图稀释原作浓稠的典雅。譬如,以轻倩家 常的“炉香已过,天也晚了”对应“篆香烧尽,日影下 帘钩”。避免了“篆香”“帘钩”这些词语的解说;“又 何必,临水登楼”这样的套语,徐志摩干脆用一句“何 必要到外面看去?”真正化繁为简,得其精神。“无人 到,寂寞浑似,何逊在扬州”这几句,要想跟随,怕不 容易。徐志摩却说:“寂寞是寂寞一点,从前何先生在 扬州时不是这样吗?”颇清畅。“何先生”翻“何逊”, 接通遥远。叫人感觉一千多年前的诗人,成了自己今天 生活中熟识的“先生”一般。下阕的翻译,徐志摩的处 理略嫌简单了些。“难堪雨藉,不耐风揉”体味起来, 风雨的恣肆都出来了,用“也经不起风雨”对应,那种 周折委曲之态,淡了许多。只“感情是永远不能磨灭的” 翻译“须信道,扫迹情留”,显得现代。“再到有月亮 的时候”处理“良宵淡月”句,程度、层次都没有关联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到;现代用滥的“可爱”对“风流”,内涵照应实在不 足。 有一首《渔家傲》,翻译得也是不错的: 下雪了,春快来了,梅花也妆扮起来呢,好像半 面美人儿刚才出浴的样子。 天公也凑趣呢,你看这样好月亮,花前月下,怎 好不吃一杯,何况对着这样好梅花。 李清照的原词: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 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 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的运笔大胆出新。将雪里寒梅用“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描摹。这样的内容,近现代见过许多, 徐志摩便追影随形,以“好像半面美人儿刚才出浴的样 子”对应;“共赏金尊沉绿蚁”,徐志摩分解成两句: “花前月下,怎好不吃一杯……”“花前月下”似乎俗 旧了些,可对“共赏”二字,它就颇为现成相埒。“怎 好不吃一杯”舍了“金尊”“绿蚁”这样的具象代词, 使现代人一目了然。这首词对应最佳处,笔者以为在“天 公也很凑趣呢”与“造化可能偏有意”之间。字词调换 了,意思却全照应到;尤其风味未失,大不易。 李清照的一首《怨王孙》,很受人们喜欢: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 信谁传?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拚舍。又是寒 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因为原作情绪表达完满,徐志摩的翻译,似乎也 只是追摹: 困处在深闺,春要快去了,行人一点的消息也没 有。寄一个信给他么?托谁寄呢?这怎么好。 多情的自然是什么都放不下。寒食又到了,这静 悄,秋千也空着,只有向月亮浸着白白的梨花。 徐志摩大约要让翻译成为真正的新诗,将一些可 出彩的如“草绿阶前,暮天雁断”这样古诗词中常常的 具象、色调,以及“暮天雁”等,都弃去了。没了大雁, 这“信”就真不知“托谁寄呢”?李清照的“多情”, 用了“沾惹”这个意味繁复的词,徐志摩虽然竭力,可 “什么也放不下”实在难能将“沾”“惹”这样牵连彼 此的微细层次感浮现出来。 李清照,本是一有兴趣才情,有丰富含蕴的女子。 不料时代弄人,遭逢国破家亡。她的感触,写出词来, 就叫千载后人,为之无限追怀。且看她一首回顾早年, 对应当时的《转调满庭芳》: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玉钩金鏁, 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能留否? 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极目犹龙骄 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如 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 (此词流传中,略有残损。现据一般本,也与徐 志摩翻译比对照录。)这首词,徐志摩翻译得较为从容: 池边青草,院里绿阴,向窗外一望,晚晴真好啊! 帘也打起来,门也打开来,有客来么,正好。我一个人 吃酒正觉得寂寞。又想起行人未归,好不难过。坐下吃 一杯酒吧,荼蘼是开过了,还有梨花可赏呢。 不要谈到从前赏花的胜会,打扮起来,高朋满座, 看着外面的王孙公子,车水马龙。虽然遇到风雨,依然 觉得痛快。如今没有这种兴会了,这样的好时节也是空 的。 原词中的“荼蘼”(“酴釄”另一写法),是一 种蔷薇科的草本植物,花朵不大,较为繁密。这首词的 翻译,徐志摩开始部分,对原词追随得很紧,前几句几 乎字句变动不大。“玉钩金鏁”(鏁,古同“锁”有人 以为,“锁”是闭门,所以可能文字有问题。)徐志摩 用“帘也起来,门也打开来……”一译,原文就顺了。 “锁”可以闭门,也可来开门的。“管是客来唦”一句, 显示了诗词大家创制的一面。虽然前面也有人语气词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诗入词,可民间多些,文人中却大家多些。李清照此词 中用了数处,顺心随性,显出她创造的不拘一格。徐志 摩以“有客来么,正好”次序颠倒,也算是对原作妙语 的合适回应。下阕的开始,作品以“当年曾胜赏……” 引出旧时的风华溢彩,“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云云。 可不知为何徐志摩在翻译时,先加附了“不要谈到”几 字。词作者显然是要通过充分表现当年的华彩,来与今 天的零落比对,故此结尾处有“如今也,不成怀抱,得 似旧时那”几句,造成映照强烈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 古今人都懂得,可不能预先说破。不知徐志摩当时为何 没留意到,把该放在最后的话提到了前面,使得效果程 度减弱。这或许是他不意间的失笔吧。 有一首短词《品令》,对着秋天,写出与荷花间 的交流: 急雨惊秋晓。今岁较,秋风早。一觞一咏,更须 莫负,晚风残照。可惜莲花已谢,莲房尚小。 汀萍岸草,怎称得,人情好。有些言语,也待醉 折,荷花问道。道与荷花,人比去年总老。 李清照的“秋”,都写得好。到底是大家,每每 有独自创意。这一首,对着莲花,喝酒作诗。可觉着有 些话,还是不能不在饮醉时说出:“人比去年总老。” 这是无限感慨,也是无限留恋。 徐志摩的译笔,追随得也紧: 啊!秋雨来了,今年来得这样早呢?对着这黄昏 雨景,那不能不吃一杯酒,写一首诗。莲花的季节快完 了,莲房还小呢。 花草虽然有情,怎比得人情好呢。有一句话,我 要待酒后向荷花问一问,“你比去年老了一些么,我 呢?” 前边的翻译,是顺遂着原作。结语处“道与荷花, 人比去年总老。”李清照显然是希望乘醉对着荷花说说 伤心语。徐志摩却用了反问的句式:“你比去年老了一 些么,我呢?”虽然是知道答案的反问,可到底口吻不 一致。李清照是肯定的,只是借着一个对象——荷花, 倾诉。意味无穷。徐志摩的反问句式,对原本的表达程 度,似乎减弱了。 徐志摩这批翻译,无法一一拿出介绍。我们用李 清照的一首著名词作及翻译来作结吧——《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 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 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 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以繁华写悲凉,极是感人。古人有读此词 而“为之涕下”者,可知古今同心。徐志摩的翻译,虽 跟随原作较紧,可自在之态依然: 夕阳衬着的暮云特别艳丽,那人去的还未归。还 有柳啊,梅啊,春天也不早,元宵快到,现在虽然晴和, 到时候的风雨恐怕免不了。诗朋酒友啊,不要劳驾吧! 想起在中州的快活日子,重阳啦,端五啦,说不 尽的热闹。如今这个年头,打扮已经懒了,更不说到去 逛。只管听着人家顽吧。 原作中的“三五”,应该还是指“元宵节”,为 避与上面重复改称如此。可徐志摩却翻译成“重阳啦, 端五啦……”不能说确切。可笔者以为,徐志摩有他的 道理。李清照当年的“盛日”,当然不限于“元宵”。 中国人旧时重要的节日,她都该参与并快乐着。这是原 作应有却未说明之意,所以不好认为是徐志摩理解的问 题。结尾处的几句,是该词紧要之点。试想,一个女子 眼下“憔悴”到“风鬟霜鬓”,该是怎样的心情?外面 的快乐,似乎都“怕见”。“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句, 不愿看却想听听,那种“曾经沧海”的复杂心情,通过 寻常的文字获得到强烈表达。这样富有张力的文辞,徐 志摩实在不易应付。他的翻译,调子清淡了些。那些造 成心理冲击力的状态描述,传达得实在不充分。诗词的 不易翻译,甚至不能译的观点,在诗人徐志摩这里再度 印证了一回。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可我们读了徐志摩这些对李清照词的翻译,还是 有许多的感受,领会,甚至悦赏。整体看去,徐志摩虽 是在翻译,可他追求的结果,是可读之诗。对原作,他 更重视传神,并不为原词过分牵系。这从他常常调整原 作文字次序,舍弃一些具象,尤其典故等可以看得很清 楚。这种翻译理念,在“五四”前后时期其实颇为盛行。 当然,万事难能两全。仅从徐志摩翻译的这批作品看, 优秀者堪称传神,有时的创意令人叹服,单独出来依然 是绝佳诗作;但有些由于舍弃较多,不及原作丰厚,在 传递其中特有的韵致方面,“稍逊风骚”……既然诗词 有不易译,甚至不能译的说法,实际的需要又让人不得 不“戴着镣铐跳舞”,在我们读到许多亦步亦趋,呆板 僵硬的古典诗文翻译后,读一读徐志摩当年的诗译探 索,也许会有新的启发,多一点接近古人心情的思路。 这也许是笔者一一详加比对,介绍这批白话翻译的初衷 和动因。 徐志摩是“五四”时期的一代名家,出国留过学, 诗歌也写得相当“洋派”,可他并不排斥我国古代文化 精华。这批白话翻译,可以视为其向中国古典诗词的致 敬。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五四”那一代文化人,抛 弃甚至“割裂”了传统。绝对不确实。“新文化运动” 的引领者胡适,以多篇中国古典小说考证及佛经,《水 经注》等古文化研究,开一代风习(眼下有些人甚至称 其为“国学大师”);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汉文 学史纲要》,是一流上等的研究佳构;陈独秀有《老子 考略》《中国古代语音有复声母说》等著述,他的最后 著作《小学识字教本》,人称文字学研究集大成者…… 他们所排斥反对的,是旧有文化中束缚人性的那些糟 粕,这在他们的著述中分得十分清楚。今天我们介绍的 这批徐志摩翻译,堪称又一确切证据。这也许是不算脱 题的应有之意罢。 叠字的奥妙 在词史上,李清照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她的特 别在于,和一般女作家不一样,批评家是把她当作“作 家”看待,而不仅仅是“女作家”。 在宋代词史上,她的名字可以和柳永、晏几道、秦 观、苏轼等人并列,可见已经受到普遍的承认。一般评 论女作家,经常使用的语言是“没有巾帼气”,言外之 意是,将其放在女作家的行列中,非常突出。可是对于 李清照,人们没有把她安放在巾帼队中,而是作为一个 普遍意义的作家,来认识其价值的。这也就意味着,人 们更为看重的是她的作品,而不是性别。而她的作品也 确实可以当得起词史上的杰作,《声声慢》就是其中有 代表性的一篇: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 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 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 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批评家大都认为,这篇作品写于南渡之后,是李清 照经历国破家亡夫死的惨痛之后,写下的感情记录。以 词写愁,颇为常见,但李清照由于特定的生活经历,还 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仍然能够把这个传统主题写得充 满创造力。 李清照有一个非常美好的过去。现在,她所拥有的 一切都随着金兵南下,而完全被摧毁了,难免产生梦幻 感,所以要“寻寻觅觅”。但寻觅的结果,当然是“冷 冷清清”,所以,她的心境也就注定是“凄凄惨惨戚戚” 的了。由于这样的感情基调,她对天气的变化格外敏感, 欲以酒抗寒而不得,一切都是由于沉浸在往事中无法自 拔。前人写物是人非,往往以燕为题材,所以刘禹锡《金 陵五题》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描 写。李清照写雁而不写燕,乃是由于这个季节,她在江 南流离,无法类比于燕的归巢,也就更显得具有漂泊之 感。当然,即使是过雁,也不可能是旧识,词人不过是 强调无法宁居的感情罢了。 过片从仰视转为俯视,是一种自然流程,也是刻意 的安排,不仅是写实,也暗含回忆,从而和上片互相呼 应。关于李清照和赵明诚,有一个人所共知的故事,“易 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 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 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元伊世珍《琅嬛记》)。 可是,现在,即使是黄花茂盛,也无心去摘(重阳节往 往摘菊花插在头上),只能任它飘零在地,更不要说吟 诗作词的心情了。而人们所共同拥有的经验就是,欢乐 之时易过,悲伤之时特别显得漫长,所以,“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清初的彭孙遹在《金粟词话》中对这 一句评价非常高,云:“李易安‘被冷香消新梦觉,不 许愁人不起’,‘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 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李清照 曾经在《念奴娇》中有“险韵诗成,扶头酒醒”的描述, 可见她是善于押险韵的。这个“黑”字,正是个险韵, 很难押,但作者却用得既稳妥,又自然,艺术表现力惊 人。而那点点滴滴的梧桐细雨,正是这个感觉到度日如 年的主人公融合视觉和听觉的自然表现,于是,最后也 就自然地点出主题,逼出一个“愁”字。事实上,通篇 都是在为这最后一个字做铺垫的。 这一首词是李清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历来极受推 崇,据今人统计,在千年以来的百首宋词经典名篇中, 位列第三(王兆鹏、郁玉英《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 《文学遗产》2008 年第 6 期),卓异之处不少。其中最 突出的,是叠字的完美运用,体现出新奇的艺术创造力。 前人已经指出了这一点,如南宋张端义《贵耳集》云: “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 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 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卷上)作为 和李清照年代相去不远的人,张氏已经发现了这个特 点,肯定也代表了当时的群体意见。不过,张氏的评价 还是显得太概括了,现代著名学者、词人沈祖棻先生对 此词的叠字,特别是对开头七组叠字,有非常细致的精 到分析:“‘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似乎难以理 解,细加玩索,才知道它们是用来反映心中如有所失的 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无可寄托, 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 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 或者什么别的。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 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夔《鹧鸪天》所谓‘人间别久不 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 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溃、 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担承的、感受的、经 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 了。心中如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 得不到,所得到的,仍然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 到‘冷冷清清’。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 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 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凄凄’一叠,是外 之环境与内之心灵相连接的关键,承上启下。在语言习 惯上,凄可与冷、清相结合,也可以与惨、戚相结合, 从而构成凄冷、凄清、凄惨、凄戚诸词,所以用‘凄凄’ 作为由‘冷冷清清’之环境描写过渡到‘惨惨戚戚’之 心灵描写的媒介,就十分恰当。由此可见,这三句十四 字,实分三层,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宋词赏析》) 在中国诗歌传统中,从《诗经》开始,就有不少精 彩的叠字运用,《文心雕龙·物色》曾有所总结:“诗 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 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 瀌瀌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并阐发其艺术效果:“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后来, 从《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 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到杜甫《登高》之“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代有佳作,争奇斗艳。 词是诗的姊妹艺术,在词史上,作家们也很快意识到这 种手法,并及时用在了词的创作中。如温庭筠《梦江南》 之“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欧阳修《蝶 恋花》之“庭院深深深几许”,柳永《雨霖铃》之“念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尽管还是承袭诗的 手法,可是仍然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也可以看出,词发 展到李清照,达到了非常高的成就,并不是偶然的。 李清照的这篇《声声慢》成为经典之后,引起了后 世的浓厚兴趣,学习和模仿之作非常多。这又分两种情 况。 一种是按照李清照的思路,将叠字当作词作中的一 些重要构件,根据情况,加以变化。清代女子词中,有 大量的《声声慢》,都是承袭了李清照的思路。当然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有一些发展,如双卿著名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寸 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 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 酸楚楚,只似今宵。青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 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 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死死,暮暮朝朝。”故意 不用《声声慢》一调,就是希望对李清照有所回避,至 于叠字的数量,则变本加厉,由李清照的九组叠字,发 展到二十二组叠字。这首词运用叠字,虽然还有生硬之 处,总的来说还是妥帖流利的,尤其是能够根据个人的 遭遇,加以铺排,以情胜,而不是拘泥于字句的堆砌, 是成功的。所以,清末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卷 5 中 给予很高评价:“其情哀,其词苦。用双字至二十馀叠, 亦可谓广大神通矣。易安见之,亦当避席。” 以上这种情况,类似于咏物之作中的局部体物,是 在一种特定的节奏感中向前发展。不过,正如人类探索 未知的愿望永恒不变一样,作家们发现了某种创作手 法,也总想将之推进到登峰造极,其中当然也有着和前 辈竞赛的心理,于是又有人尝试通篇用叠字,类似于咏 物之作中的整体体物,只是,最早的尝试者是曲家而非 词家。因为,张端义说,宋朝的著名词人没有人是李清 照这样写叠字的对手,南宋末年的词人或许还没有来得 及回应,宋朝就灭亡了。但是,元朝的一个曲家却记得 张氏的话,因而立志要和李清照比一比。这就是乔吉的 《天净沙》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 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通篇都用叠字 组成。陆以淞(1801—1865)《冷庐杂识》就曾指出: “不若李之自然妥帖。”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更斥为 “丑态百出”(卷 7)。这首曲以叠字写春天的感受, 倒也还紧凑,只是流于泛情,没有深沉的情思贯穿其中, 只是在文字上用力,所以格调不高,与李清照的作品不 可同日而语。 散曲由于比较口语化和通俗化,形式灵活,格律也 宽,本来就比较喜欢用叠字,如张养浩《普天乐·大明 湖泛舟》之“杯斟的金波滟滟,诗吟的青霄惨惨,人惊 的白鸟皑皑”,刘廷信《水仙子·相思》之“秋风飒飒 撼苍梧,秋雨潇潇响翠竹,秋云黯黯迷烟树”,王实甫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之“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 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 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至于元杂剧,为了表 达人物的复杂感情,也加重在唱腔上的语气,更是多用、 善用叠字,如《货郎担》第三折:“我则见黯黯惨惨天 涯云布,万万点点潇湘夜雨;正值着窄窄狭狭沟沟堑堑 路崎岖,黑黑黯黯彤云布,赤留赤律潇潇洒洒断断续续, 出出律律忽忽鲁鲁阴云开处,霍霍闪闪电光星注。正值 着飕飕摔摔风,淋淋渌渌雨,高高下下凹凹答答一水模 糊,朴朴簌簌湿湿渌渌疏林人物,却便似一幅惨惨昏昏 潇湘水墨图。”这一连串的叠字,有缓有急,有快有慢, 安排得错落有致,气势连贯,充分表现了主人公的思想 感情。所以,乔吉的曲通篇用叠字,也是在特定时代背 景中做出了符合自己个性特点的发挥。不过,叠字的运 用,也是一柄双刃剑,安放在作品中,也要根据句法、 节奏、声调、感情等,做出最适当的安排,否则,就可 能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像韩愈的《南山》连用十四组 叠字,显得太堆砌;李商隐的《菊》诗“暗暗淡淡紫, 融融冶冶黄”过于雕琢,也很不自然。乔吉之作,犯的 也是这个毛病。而且,通篇用叠字,没有其他部分来调 节,节奏单一,也很不容易成功。 乔吉不成功的通篇使用叠字的创作,并没有使后人 望而却步,反而更加激起了探索的欲望,尤其到了清代, 前代的一切新的萌芽,都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还有争 胜的心理。早在顺治、康熙年间,徐沁就写了一首《柳 梢青·旅情》:“渺渺盈盈,遮遮掩掩,袅袅亭亭。暮 暮朝朝,凄凄切切,念念卿卿。风风雨雨更更。愁脉脉、 荧荧短檠。摵摵萧萧,多多少少,点点声声。”除了两 处外,几乎通篇用叠字(这其实就可以认为是通篇用叠 字,因为清人往往如此)。词写得不算出色,作者自己 说是“戏用叠字”,也算实话。不过,比起乔吉那首, 还是爽利不少,可见还是有所追求的。同时还有一位作 者叫孔传,是孔子嫡传,虽然是圣人之后,也还并不片 面地遵从“存天理,灭人欲”之教,写了不少词,而且 以言情为主,其中也有压抑不住的对叠字的兴趣。如《声 声慢·戏用叠字成词》:“愁愁闷闷,风风雨雨,孤孤 冷冷恻恻。燕燕莺莺,忽忽南南北北。多多少少恨恨, 但年年、堆堆积积。情种种,泪盈盈,苦苦甜甜戚戚。 院院深深寂寂。人悄悄、去去来来密密。絮絮喁喁,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语言言的的。休休生生死死,愿常常、恋恋惜惜。信杳 杳,恨夜夜、啾啾唧唧。”词调为《声声慢》,显然是 受到李清照的启发,也有一较高下的意愿。似乎是一个 规律性的现象,通篇用叠字,很难全部写得妥帖顺畅, 像“多多少少恨恨”、“语语言言的的”这样的表述, 就显得太凑,太生硬,不过,除此之外,通篇也还顺畅, 写愁情,类似于铺排,也有别致的艺术效果。当然,比 起李清照的深挚感情,相差又不可以道里计了。只是也 应该指出,作为后来者,孔氏所注重的,正是其语言形 式的突破,因而希望有所回应,感情的表达其实是另外 一个问题。 所以,如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个命题是可以 成立的话,在某一文体大盛的时期,有些艺术手法必然 成为经典,而受到后代作家的特别关注。有的希望模仿, 有的期盼超越,文学史的发展往往就是以这样非常细腻 的形式出现的。不管后继者成功与否,都是对那些经典 的艺术手法的强化,因而,所谓经典,也就经过这样的 检验,而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了。 李清照:不被裹挟的女神 “我很遗憾我是个女的。我很遗憾别人发觉了龙应 台是个女性。在编辑、记者、读者、作家发现我是个女 性之前,我被当作一个正常的“人”看待。……不幸的 事情终于发生了。有人发觉这个阳刚的名字后面居然是 个女的!消息传了出去,像野火一样烧开……” 刚刚这些话,是龙应台在《野火集》中的自白,这 段话最后以别人的问话结束——“您觉得一个女人写这 样的东西合适吗?”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女性并未被平等看待的现实, 不管在当代还是古代。比如李清照,她的言行在世俗的 眼光里恐怕也不太符合其女性身份。例如喝酒,她一个 人喝酒也罢了,她还聚众喝酒,邀约一帮朋友把酒言欢。 这也罢了,她还屡屡喝到忘乎所以,所谓“沉醉不知归 路”。她不顾世俗的要求,如今能读到的 58 首她的词 中,提喝酒的就有 26 首。 对于爱情,她也是大书特书,温言软语,她的一首 《丑奴儿》就惹得一些卫道士横加指责,说其荒淫之语, 肆意落笔。但李清照认为,她与丈夫精神相通,才不管 那些世俗偏见。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4 的《声声慢》一词中, 李清照的“愁”情,也不只是个人的得失哀愁,更是个 人不幸与国家沦亡的交织,是家恨国愁。这种“家恨国 愁”又超越了女子(或者说一般女子)的感情,它是时 代之痛,是家国之忧。 她虽身为弱女子,却超越世俗活成了众人心中的女 神,靠得就是——她的豪迈直率与才华风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