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课件-第13章复习课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华师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课件-第13章复习课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 复习课 1.命题 判断某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   . 注意两点“判断”和“语句”.所谓判断就是要作出肯定或否 定的回答,一般形式:“如果……,那么……”“若……, 则……”“……是……”等,但是,如“连结A、B两点”就不是 命题;所谓语句,要求完整,且是陈述句,不是疑问句、祈使句 等,如“如果两直线平行”叙述不完整,也不是命题. 2.命题的组成 每个命题都是由   和   两部分组成的. 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一般 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 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 条件 结论 命题 3.命题的真假 命题有真有假,其中正确的命题叫做   ;错误的命题叫 做   . 事实上,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 使之具有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 例.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需根据基本事实和定理证明. 4.基本事实与定理 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的命题真假 的原始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做   . 从基本事实或其他真命题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它们是 正确的,并可以作为进一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 真命题叫做   . 真命题 假命题 基本事实 定理 5.判定三角形全等 主要有五种方法:(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三边对应相等, 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2)三边对应相等的 两个三角形   (简记为:S.S.S.);(3)两角和它们的夹 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简记为:A.S.A.);(4)两 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 A.A.S.);(5)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简记为:S.A.S.).若是直角三角形,则除了上述五种方法 外,还有一种方法: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 三角形全等(简记为:H.L.). 全等 全等 全等 6.证全等三角形的思路 7.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周长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线段(高线、中线、角平分线)相等. 8.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判定: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 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 9.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等于60°的 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0.尺规作图 把只能使用   这两种工具作几何图形的 方法称为尺规作图. 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 11.常见的基本作图 (1)作   等于已知线段;(2)作一个角等于  角;(3) 作已知角的平分线;(4)过已知点作已知直线的   ;(5)作已 知线段的垂直   线. 12.互逆命题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二个命题的   , 而第一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二个命题的   ,那么这两个命题 叫做互逆命题. 13.逆命题 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只要将原命题的条件改成   ,并 将结论改成   ,便可以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 一条线段 已知 垂线 平分 结论 条件 结论 条件 注意: 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只要将原命题的题设改成结 论,并将结论改成题设,便可以得到原命题的逆命题.但原命 题正确,它的逆命题未必正确. 14.逆定理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 个定理,这两个定理叫做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叫做另一个的   定理. 注意: 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但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 理.如“对顶角相等”就没有逆定理. 逆 15.垂直平分线 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   . 它的逆定理是: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  . 注意: 前面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后面是线段垂直平 分线的性质. 16.角的平分线 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它的逆定理是: 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   . 注意: 前面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后面是角平分线的判定. 垂直平分线上 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角的平分线上 【例1 】 下列命题中是假命题的是(  ) A.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B.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 C.五边形的内角和是900° D.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解析:要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需要经过证明它是正确 的.对于A、B、D来说,都是经过证明,被认为是正确的,而 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所以C不正确,故选C. C 判定命题真假1 命题这部分内容的概念多、理论性强,看似杂乱无章,其 实只要抓住三点,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主要是识别命题、 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判断命题的真假. 1.下列命题: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③对顶角相等;④内错角相等.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C  【练习】 DF DE EF ∠D ∠E ∠F角 角 角 边 边 边 AC= AB= BC= ∠A= ∠B= ∠C= 【例2】如图,已知△ABC≌△DEF, 请指出图中对应边和对应角. A B C F D E 提示: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解题.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2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长边与长边,短边与短边分别是对应边, 大角与大角,小角与小角分别是对应角.有对顶角的,两个对顶 角一定为一对对应角.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有公 共角的,公共角一定是对应角. A B C E D 2.如图,已知△ABC≌△AED,若AB=6,AC=2, ∠B=25°, 你还能说出△ADE中其他角的大小和边的长度吗? 解:∵△ABC≌△AED,    ∴∠E=∠B=25° (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AC=AD=2,AB=AE=6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练习】 【例3】已知:∠ABC=∠DCB,∠ACB= ∠DBC, 求证:△ABC≌△DCB. ∠ABC=∠DCB(已知), BC=CB(公共边), ∠ACB=∠DBC(已知), 证明:在△ABC和△DCB中, ∴△ABC≌△DCB(A.S.A. ). B C A D 解析:运用“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全等”进 行判定.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3 3.已知△ABC和△DEF,下列条件中,不能保证△ABC和△DEF 全等的是( ) A.AB=DE,AC=DF,BC=EF B.∠A= ∠ D,∠ B= ∠ E,AC=DF C.AB=DE,AC=DF,∠A= ∠D D.AB=DE,BC=EF,∠ C= ∠ F D 【练习】 4.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于点O, ∠A=∠B, OA=OB 添加条件 , 所以 △AOC≌△BOD 理由是 . A O D C B ∠C=∠D 或∠AOC=∠BOD A.A.S.或A.S.A. 【练习】 【例4】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CE⊥AD于点G,交 AB于点E,EF∥BC交AC于点F, 求证:∠DEC=∠FEC. A B CD FE G 解析: 欲证∠DEC=∠FEC 由平行线的性质转化为证明∠DEC=∠DCE 只需要证明△DEG ≌ △DCG.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断的综合应用4 A B CD FE G 证明: ∵CE⊥AD, ∴ ∠AGE=∠AGC=90 °. 在△AGE和△AGC中, ∠AGE=∠AGC, AG=AG, ∠EAG=∠CAG, ∴ △AGE ≌ △AGC(A.S.A.). ∴ GE =GC. 【方法总结】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角相等,首先要找到两个 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看它们全等的条件够不够;有时会用到 等角转换,等角转换的途径很式,如:余角,补角的性质、平 行线的性质等,必要时要想到添加辅助线. 在△DGE和△DGC中, EG=CG, ∠ EGD= ∠ CGD=90 °, DG=DG, ∴ △DGE ≌ △DGC(S.A.S.).∴∠DEG = ∠ DCG. ∵EF//BC, ∴ ∠FEC= ∠ECD,∴ ∠DEG = ∠ FEC. 5.如图,OB⊥AB,OC⊥AC,垂足为B,C,OB=OC, ∠BAO=∠CAO吗?为什么? O C B A 解: AO平分∠BAC. 理由如下: ∵ OB⊥AB,OC⊥AC, ∴ ∠B=∠C=90°. 在Rt△ABO和Rt△ACO中, OB=OC,AO=AO, ∴ Rt△ABO≌Rt△ACO (H.L.). ∴ ∠BAO=∠CAO. 【练习】 【例5 】 如图,两根长均为12米的绳子一端系在旗杆上, 旗杆与地面垂直,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地面上的木桩上,两 根木桩离旗杆底部的距离相等吗? A B CD 解析:将本题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 题就是证明BD=CD.由已知条件可知 AB=AC,AD⊥BC. 利用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5 解:相等,理由如下: ∵AD⊥BC, ∴∠ADB=∠ADC=90°. 在Rt△ADB和Rt△ADC中, AD=AD, AB=AC, ∴ Rt△ADB ≌ Rt△ADC(H.L.). ∴BD=CD. 利用全等三角形可以测量一些不易测量的距离,长度,还可 对某些因素作出判断,一般采用以下步骤: (1)先明确实际问题; (2)根据实际抽象出几何图形; (3)经过分析,找出证明途径; (4)书写证明过程. 6.小明想设计一种方案,测一下沼泽地的宽度AB的长度,如 图所示,他在AB的垂线BM上分别取出C,D两点,使CD=BC ,再过D点作出BM的垂线DN,并在DN上找一点E,使A,C, E三点共线,这时所测得DE的长就是这块沼泽地的宽AB的长度 ,你能说明理由吗? 解:在△ABC和△EDC中, ∠ABC=∠EDC=90°,BC=DC, ∠ACB=∠ECD,根据“A.S.A.”的判定定理可以 判定△ABC≌△EDC,再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可得AB=DE. 【练习】 【例6】 如图,在△ABC中,AB=AC,BD⊥AC于点D.求证: ∠BAC=2∠DBC. A B C D )) 1 2 E 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 可作顶角∠BAC的平分线,来获取角的数 量关系. 证明:作∠BAC的平分线AE,交BC于点E, 如图,则 11= 2= .2 BAC   ∵AB=AC, ∴AE⊥BC. ∴ ∠ 2+ ∠ACB=90 °. ∵BD⊥AC, ∴ ∠DBC+ ∠ACB=90 °. ∴ ∠ 2= ∠DBC. ∴ ∠BAC= 2∠DBC.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断6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本章的重点之一,它们是证明 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依据,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形—等边 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应用也很广泛,有一个角是30°的直角三 角形的性质是证明线段之间的倍分关系的重要手段. C 7.如图,在△ABC中,AC=BC, ∠ACB=90°,点D是AC上的一点,AE垂直 BD的延长线于点E,且AE= BD. 求证:BD平分∠ABC. 1 2 A B DE ) ) 1 2 【练习】 CF A B DE ) ) 1 2 证明:延长A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如图所示. ∵∠ACB=90°, ∴∠ACF=∠ACB=90°. ∵∠F+∠FAC=90°, ∴∠F+∠EBF=90°. ∵∠FAC=∠EBF. 在△ACF和△BCD中, ∠FAC=∠DBC, AC=BC, ∠ACF=∠BCD, ∴ △ACF≌△BCD(ASA). ∴ AF=BD. F A B DE ) ) 1 2 在△AEB和△FEB中, AE=FE, EB=EB, ∠AEB=∠FEB, ∴ △AEB≌△FEB(S.A.S.). C ∵AE= BD, 1 2 ∴ ∠ABE=∠FBE, 即BD平分∠ABC. ∴AE=EF. 【例7 】如图,等边△ABC中,点D,E,F分别同时从点A, B,C出发,以相同的速度在AB,BC,CA上运动,连结DE, EF,DF.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 解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A=∠B=∠C=60°,AB=BC=CA, AD=BE=CF,进一步证得BD=EC=AF, 即可证得△ADF≌△BED≌△CF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得出DE=EF=FD,即可证得△DEF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7 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A=∠B=∠C=60°,AB=BC=CA. ∵AD=BE=CF, ∴BD=EC=AF. 在△ADF,△BED和△CFE中, AD=BE=CF, ∠A=∠B=∠C, BD=CE=AF, ∴△ADF≌△BED≌△CFE, ∴DE=EF=FD, ∴△DEF是等边三角形. 8.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AB边上一点,以CD为边 作等边三角形CDE,使点E、A在直线DC的同侧,连结AE.求 证:△DBC≌△EAC. 证明:∵△ABC和△EDC是等边三角形, ∴∠BCA=∠DCE=60°, ∴∠BCA-∠ACD=∠DCE-∠ACD, 即∠BCD=∠ACE. 在△DBC和△EAC中, BC=AC,∠BCD=∠ACE,DC=EC, ∴△DBC≌△EAC. 【练习】 【例8】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 能说明∠AOC=∠BOC的依据是(  ) A.S.S.S. B.A.S.A. C.A.A.S. D.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A 解析: 由作法可得OM=ON,MC=NC.∵OC=OC, ∴△ONC≌△OMC(S.S.S.).故选A. 尺规作图8 作角的平分线,实际上就是平分已知角.作已知角的平分 线的理论依据是判定三角形全等的“S.S.S.”. 9.如图,是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示意图, 则说明∠A′O′B′=∠AOB的依据是(  ) A.S.A.S. B.S.S.S. C.A.A.S. D.A.S.A. B 【练习】 【例9】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写出这些命题的逆命题并判 断它们的真假. (1)如果a=0,那么ab=0; (2)如果点P到线段AB两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P在线段AB的 垂直平分线上. 解析:写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交换 位置,有时要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句通畅. 命题与逆命题9 【方法归纳】(1)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关键是分清它 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将条件和结论互换.将命题的条件和结 论交换位置,有时要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句通畅.(2) 原命题是真命题,其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原命题是假命 题,其逆命题不一定是假命题.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 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而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需 通过推理论证得出. 解:(1)原命题是真命题.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如果ab=0, 那么a=0.逆命题为假. (2)原命题是真命题.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如果P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那么点P到线段AB两端点的距离相等.逆 命题是真命题. 10.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真假: (1)若x=1,则x2=1;(2)若|a|=|b|,则a=b. 解:(1)逆命题:若x2=1,则x=1.是假命题. (2)逆命题:若a=b,则|a|=|b|.是真命题. 【练习】 【例10】 如图,△ABC中,AB=AC=6,BC=4.5,分别以A 、B为圆心,4为半径画弧交于两点,过这两点的直线交AC于 点D,连结BD,则△BCD的周长是________.10.5 解析:由题意可知过这两点的直线其实是AB 边的垂直平分线,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 以得BD=AD. ∵AC=6,BC=4.5, ∴△BCD的周长=BD+CD+BC=AD+CD+BC=AC+BC =6+4.5=10.5.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 本题集垂直平分线的画法、垂直平分线的性 质、整体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于一题求线段的长, 是中考的一个新的题型,希望引起读者注意. 11. 如图,已知△ABC,直线PM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射线 AP是∠BAC的平分线,P是两线的交点,且CP=3 cm,PM=2 cm,求点P到直线AB的距离及到点A的距离. 解:∵点P在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上,∴PA=PC. ∵CP=3 cm,∴PA=3 cm. ∵AP是∠BAC的平分线, ∴点P到AB的距离等于PM的长. ∴点P到AB的距离等于2 cm,到点A的距离为3 cm. 【练习】 【例11】 如图,∠1=∠2,点P为BN上的一点,∠PCB+ ∠BAP=180 °,求证:PA=PC. B A C N )) 1 2 P 解析:由角平分线的性质易想到过点P 向∠ABC的两边作垂线段PE,PF,构 造角平分线的基本图形. E F 角平分线11 证明:过点P作PE⊥BA,PF⊥BC,垂足分别为E,F. B A C N )) 1 2 P E F ∵∠1=∠2,PE⊥BA,PF⊥BC,垂足分别为E,F. ∴PE=PF, ∠PEA=∠PFC=90 °. ∵ ∠PCB+ ∠BAP=180 °,又知∠BAP+∠EAP=180 °. ∴ ∠EAP=∠PCB. 在△APE和△CPF中, ∠PEA=∠PFC=90 °, ∠EAP=∠FCP, PE=PF, ∴ △APE ≌ △CPF(AAS), ∴ AP=CP.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应用时 要依托全等三角形发挥作用.作辅助线有两种思路是作垂线 段构造角平分线性质基本图. 12.如图,∠1=∠2,点P为BN上的一点, PA=PC ,求 证:∠PCB+ ∠BAP=180 °. B A C N )) 1 2 P E F 证明:过点P作PE⊥BA,PF⊥BC,垂足分别为E,F. ∵∠1=∠2,PE⊥BA,PF⊥BC,垂足分别为E,F. ∴PE=PF, ∠PEA=∠PFC=90 °. PA=PC, PE=PF, 在Rt△APE和Rt△CPF中, ∴ Rt△PAE ≌ Rt△PCF(H.L.). ∴ ∠ EAP= ∠ FCP. ∵ ∠BAP+∠EAP=180 °, ∴ ∠PCB+ ∠BAP=180 °. 想一想:本题如果不给图,条 件不变,请问∠PCB与∠PAB有 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练习】 分类讨论思想 【例12 】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其中两边的差为8cm,求这 个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 解析:要考虑腰比底边长和腰比底边短两种情况. 本章的数学思想与解题方法12 【方法归纳】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求边长或度数时,若已 知条件未明确所给的角是顶角还是底角、所给的边是腰还是底 边时,要分两种情况才能使答案不致缺漏,同时,求出答案后 要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三边关系对照,若不符合, 则答案不成立,要舍去,这样才能保证答案准确. 解:若腰比底边长,设腰长为xcm,则底边长为(x-8)cm,根据 题意得 2x+x-8=20, 解得 x= , ∴x-8= ; 若腰比底边短,设腰长为ycm,则底边长为(y+8)cm,根据题意得 2y+y+8=20,解得y=4, ∴y+8=12,但4+4=8<12,不符合题意. 故此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28 3 4 3 28 cm ,3 28 cm ,3 4 cm.3 13.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6,求它的周长. 解:①若腰长为6,则底边长为4,周长为6+6+4=16; ②若腰长为4,则底边长为6,周长为4+4+6=14.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4或16. 【练习】 命题、定理 等腰三角形 全 等 三 角 形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 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作线段、作角、作角平分线、 作垂线、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三角形的全等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 A.S.A.、A.A.S.、S.S.S.、H.L. 尺规作图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 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逆命题与逆定理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角平分线性质定理 及逆定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