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考点3分析传记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实战演练
考点三 分析传记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一代宗师黄昆 我 1981 年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一直到 2000 年离开,中间差不多有 15 年是与 黄昆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几乎天天见面。可以说,我有幸是这个世界上受黄先生的教导最 多的一个学生。 黄昆评价自己的研究有两个高峰,其中做出最主要学术贡献的第一个高峰,是在英国留 学的 6 年中完成的。 1945 年 10 月,黄昆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师从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后来荣获诺贝尔 奖的莫特(,把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定为固体物理学。几个月后,初出茅庐的黄昆就完成了题 为《稀固溶体的 X 光漫散射》的论文,大胆提出了关于杂质和缺陷 X 光的散射理论模型。20 年后,德国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证实了黄昆的理论预言,国际学术界随即称之为 X 光“黄散 射”。 在完成博士论文后,黄昆受到爱丁堡大学玻恩(M.Born)教授的赏识,被邀合著《晶格动 力学理论》一书。这本专著至今仍是固体物理学领域的权威著作,从 1975 年至 2001 年 3 月,该书的英文版被引用 5254 次,俄文版被引用 376 次,平均每年 200 多次。 除了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这段时间黄昆还连续完成了两项开拓性的学术贡献。一 项是提出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另一项是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里斯 (A.Rhys,中文名李爱扶)共同提出的“黄—里斯理论”。他与妻子在 1950 年合写的这篇论 文,至今仍是在这个领域工作的科学家们必引的经典文献。我前不久检索发现,从 1975 年 以来,这篇文章被他人在 SCI 刊物上引用 734 次,其中 1994 年以后被引用 240 次,平均每 年 20 多次。 1951 年年底,黄昆回国到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没有继续他的基础研究,而是一心 扑在教学上。从那时起,在近 30 年的时间中,黄昆只发表了一篇原创性的论文,他把它献 给了导师玻恩。 1977 年秋天,是黄昆命运的又一个转折点,他在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重新开始了科研 工作。三年后,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二个高峰——进一步完善了“黄—里斯理论”。 黄先生和我在 1984 年以后都开始研究半导体量子阱超晶格物理。为了建立超晶格光学 振动的理论,我们整整讨论了两年,不断地争论。1988 年,我们发表了后来被国际物理学 界称为“黄—朱模型”的理论,多本国外的研究生教材详细介绍了这个理论。 应该说,黄昆选择在他科学研究的黄金时间(当时 30 岁出头)回国,对他后来在学术上 更上一个台阶影响很大。他在英国做博士后的一些同事,有几位当时的研究并不如他,但后 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我曾经问过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他觉得自己选择回来这条路没有走 错,他说回国后全力以赴从事教学工作,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普通物理、固体物理 和半导体物理三门课程的教学体系,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这个远远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 更有意义。 我后来发现他在 1947 年留英期间写给杨振宁的一封书信里就流露出这个思想。在信中, 他提到了导师莫特对他产生的影响,他说:“像他这样的少数几个人就支住了整个英国的科 学研究,假如你要坚定地走科学研究这条路,还有什么比建立一个中国物理研究中心更让人 兴奋呢?……它的重要性应该比得一个诺贝尔奖还高。” 在生活上,黄昆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虽然他早就在国际物理学界“大名鼎鼎”,却一 直“怕见记者”;他的夫人李爱扶则学会了“黄昆是黄昆,我是我,他的问题请不要来问我” 这一招来对付媒体。 2001 年,国家授予黄昆最高科学技术奖。我记得在中国科学院提名黄昆的时候,他就 写信反对。后来经组织上做工作,他采取不反对也不支持的态度,甚至连组织材料和答辩都 一概不参加。他觉得这个奖励太大了,承受不起…… (原载《南方周末》第 1118 期,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朱邦芬院士口述,有删节) 【相关链接】①他自称境界不高,才能有限,可他却达到了中国科学界的顶级水平。他 的理论哺育了世界上几代人的成长,他的著作被学者们当作《圣经》一样摆在书桌上。他相 信一种平和自足的人生。黄昆,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 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他提出的“黄方程”“黄散射”“晶格动力学理论”是该科学 领域的权威理论。(2002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②渡重洋,迎朝晖,心系祖国,傲视功名富贵如草芥;攀高峰,历磨难,志兴华夏,欣 闻徒子徒孙尽栋梁。(北大物理系师生送给黄昆院士的对联) ③1947 年 4 月 1 日,黄昆在给杨振宁的信中写道:“当我有时告诉人我一两年后回国, 他们常有疑讶的表现……我们衷心还是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没我们,makes a difference(有 些区别)。”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黄昆在生活上极其低调,不大接受媒体采访,淡泊名利,他把自己原创论文献给导 师,放弃对个人研究、获奖的追求。 B.黄昆对导师莫特评价特别高,说像他导师这样的少数几个人,就支住了整个英国的 科学研究,可见黄昆眼中的导师已超越诺贝尔奖水平。 C.黄昆的妻子能很好地协助丈夫进行科学研究,著名的“黄—里斯理论”就是夫妻俩 合作的成果,成为在这个领域工作的科学家们必引的经典文献。 D.黄昆的理论影响很大,曾哺育了世界上几代人的成长,著作被学者们当作《圣经》 一样摆在书桌上,他提出了“黄方程”“黄散射”“晶格动力学理论”等。 【答案】B 【解析】“可见黄昆眼中的导师已超越诺贝尔奖水平”在文中无体现。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黄昆评价自己的研究有两个高峰,一个是提出了“黄散射”理论,另一个是提出了 “黄—里斯理论”。 B.黄昆觉得自己选择回国这条路并没走错,他认为为我国建立物理学教学体系,培养 大批人才,这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展现出一代宗师心系国家、傲视功名的风 范。 C.黄昆认为建立中国物理研究中心比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性还高,这种思想源于导师 莫特对他的影响。 D.黄昆在英国读博士后时,有些同事的研究并不如他,后来这些人却获得了诺贝尔奖, 意味着黄昆如果把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也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E.黄昆自认为境界不高,才能有限,所以他认为国家授予的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承受不 起,拒绝领奖。 【答案】BC 【解析】A.表述不当,原文中说的是“三年后,他迎来了学术生涯的第二个高峰——进 一步完善了‘黄—里斯理论’”。而选项的表述则为“提出了‘黄—里斯理论’”。D.“意 味着黄昆如果把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也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仅是一种推断,在原文中 查无此据。E.强加因果,“黄昆自认为境界不高,才能有限”和他拒绝领奖之间无必然联系。 3.黄昆被称为“低调的大师”,他的“低调”在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淡泊名利,把自己原创论文献给导师。②放弃对个人研究、获奖的追求,全 力以赴从事教学工作,建立我国自己的物理学教学体系。③生活上极其低调,不大接受媒体 采访。④为人谦逊,不愿接受国家授予他的最高科学技术奖。 【解析】从文中找一些关键信息,然后加以概括。如第 6 段“黄昆只发表了一篇原创性 的论文,他把它献给了导师玻恩”,说明他对名利的淡泊;第 9 段“他说回国后全力以赴从 事教学工作,在北京大学建立了我国自己的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三门课程的教 学体系,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这个远远比个人取得学术上的成就更有意义”;第 11 段“在 生活上,黄昆是一个极其低调的人”;最后一段“2001 年,国家授予黄昆最高科学技术奖。 我记得在中国科学院提名黄昆的时候,他就写信反对”,表明他为人谦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 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 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他,就是被评为 2015 年度十 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 1930 年 5 月,阎肃生于河北保定。1950 年,20 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 195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从艺 65 年,他创作了 1000 多件作品,而且每个时代都有经典问世,是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青树。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 姐》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红灯照》《忆娘》等一部又一部的红色剧作;从一首传唱 至今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到《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等脍 炙人口的歌曲,这些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 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他 65 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要让好歌成为时代前进的号 角”。铁肩担道义,传播正能量,他扛起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 1962 年,国家刚刚经历 3 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 会主义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我们的党提一提气,为人 民鼓一鼓劲。伏案 18 天,阎肃完成《江姐》初稿。拿回团里讨论,许多人感动得落泪。他 又怀揣剧本,和编导人员几下四川,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 20 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并 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终于创作出经典之作《江姐》。《江姐》掀起了全国上下火热 的“红梅旋风”。从 1964 年 9 月起,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演 257 场。几乎全国的剧团 都在排《江姐》,仅在上海,就有 6 个剧团在同一时段同城演出。到今天,5 次复排 1000 多 场,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而它歌颂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 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军人贬值了,他用《军营男子汉》的响亮歌声告 诉人们,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他创作的一 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社会上有一阵子恶搞红歌、歪曲主旋律,他站出来坚 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大唱红歌、抵制恶搞”的倡议,还连续 3 年担任中国红歌会评委; 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京腔京韵的歌曲,呼 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 从革命年代走来,编过样板戏的阎肃对流行文化却毫不排斥,还可以说是个“时尚老 头”。很多跟阎老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爱听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 他还喜欢李宇春,并自称“老玉米”,他创作的《雾里看花》《北京的桥》也充满了时尚元 素。“《江南 style》《小苹果》……阎老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仅跟随潮流,还 去探究其背后流行的原因。”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舒楠介绍,2008 年,自己创作电视剧《十 万人家》的主题曲时遇到瓶颈,阎肃建议他将歌写成“周杰伦式说唱音乐”,结果效果非常 神奇,“阎老太超前了”。 “阎老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的一个作家。回顾他的作品,不论是立意,还是创作手法, 都是紧跟着时代又具有引领效果的。”著名作曲家温中甲如此评价。 不仅如此,阎肃还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关怀爱护、积极推介年轻人,并用自己的人 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 “当我看到好的作品,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把它推出去,让人们都知道它,都欣赏它。 《常回家看看》就是这样被我推上春晚舞台的。”阎肃说,“那年,歌手陈红拿着这首歌找 到我,当时我一看就觉得是首好歌,就推荐给总导演陈雨露。歌曲一经推出,反响强烈,感 动了很多人。这样的事,几乎在我策划的每届春晚都会发生。” “阎老常对我们年轻人说‘不要看你演了多少,而要看你留下了多少;不要看你留下了 多少,而要看别人记住了多少’。”空政文工团演员、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王莉说,“阎老对 我们小辈的关心体现在点点滴滴,他抽烟,但是从来没有在我眼前抽过一根烟,这是对声乐 演员的保护。” “当年我演唱的《变脸》也是阎老创作的歌词,他不厌其烦地改动歌词,使这首歌达到 最好的艺术效果。这首歌后来获得了很多荣誉,也被全国很多的变脸演员使用。后来,他跟 我说:‘我们不要他们的版权费,这首歌是公益性的歌曲。’他那种博大胸怀也深深感染了 我。”空政文工团副团长的歌唱家陈小涛回忆道。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阎肃平易近人,非常谦逊,从不耍大牌,也不摆老艺术家 架子。担任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时,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人”,并且还告诫 其他评委不要搞小圈子。耄耋之年,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文艺晚会的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时,每次开策划会他都是第一个来,每次排练节目 他总是最后一个走,13 次节目审查他次次都是提前到场。 如今,一代艺术大师忠魂陨落。2016 年 2 月 12 日凌晨三时,他平静地离开了尘世。“文 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花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芳馨沁人间。”34 字的 挽联诠释了他一生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辈子为信仰而歌、为时代放歌、为强 军高歌的炽热情怀。 (摘编自《光明晚报》) 【相关链接】①除了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外,阎肃在幕后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 参与策划了《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复兴之路》等 100 多场影响深远的重大文艺活 动,还先后为 20 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青歌赛出谋划策,被公认为“智多星”“点 子王”。(凤凰网《您走了,歌还在》) ②阎宇说,父亲没教过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着一件事,那就是与人为善,尊重身 边的每一个人。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阎肃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打招呼。(南宁 新闻网《著名词作家阎肃逝世》)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艺 65 年,阎肃创作了 1000 多件作品,而且每个时代都有经典问世,是我国文艺 界的一棵常青树。 B.阎肃创作的《江姐》中歌颂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 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C.阎肃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关怀爱护、积极推介年轻人,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 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 D.一代艺术大师阎肃被公认为是“智多星”“点子王”,这主要是因为他先后为 20 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青歌赛出谋划策。 【答案】D 【解析】以偏概全,说阎肃是“智多星”“点子王”,主要是因为他在幕后做出的很多 贡献。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阎肃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工作中,对子女照顾和教育的时间较少,但他相信身教 重于言教,儿子阎宇从他身上学到了要与人为善,尊重每一个人。 B.阎肃虽然是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但是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流行文化毫 不排斥,他还曾经在自己的作品里采用了“周杰伦的说唱音乐”。 C.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老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可谓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青树, 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D.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阎肃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红色剧作,如《红灯照》 《忆娘》《我爱祖国的蓝天》等。 E.阎肃对自己的孩子从不讲什么大道理,总是言传身教;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他总 是主动先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打招呼。 【答案】CE 【解析】A.“对子女照顾和教育的时间较少”在文中缺乏依据。B.“在自己的作品里采 用了‘周杰伦的说唱音乐’”错。D.《我爱祖国的蓝天》不是红色剧作。 3.文章开头引用“感动中国人物”栏目组给阎肃的颁奖词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出传主。②高度概括和评价了阎肃一生的主要 成就和精神品质,使读者大体把握阎肃的形象。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 可信性。 【解析】本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作答,从内容上来说,开头引用“感动中国人物” 栏目组给阎肃的颁奖词,这是对阎肃的高度概括与评价,从而表现传主形象;从结构上来说, 开头部分的作用可以从吸引读者兴趣,引出传主,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考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