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卷(解析版)

云南省昆明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HIV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没有细胞结构 B. 遗传物质是RNA C. 不含酶 D. 可通过精液传播 ‎【答案】C ‎【解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主要有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 ‎【详解】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才能增殖,A正确;‎ BC、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含有逆转录酶,其遗传物质是RNA,B正确、C错误;‎ D、HIV的传播途径之一是性传播,故可通过精液传播,D正确。故选C。‎ ‎2. 血红蛋白具有的微量元素是( )‎ A. C B. O C. Pb D. Fe ‎【答案】D ‎【解析】组成细胞的元素:①大量无素:C、H、O、N、P、S、K、Ca、Mg;②微量无素:Fe、Mn、B、Zn、Mo、Cu。‎ ‎【详解】由分析可知,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中含有Fe2+,缺乏时人可能会患贫血。‎ 故选D。‎ ‎3. 吃熟鸡蛋容易消化,原因是高温改变了( )‎ A. 氨基酸的数目 B. 氨基酸的种类 C. 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D.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答案】D ‎【解析】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蛋白质变性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肽键没有水解断裂。‎ ‎【详解】高温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空间结构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因此吃熟鸡蛋容易消化。故选D。‎ ‎4. 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糖原、淀粉、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B. 糖类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 C. 糖原、淀粉、脂肪都能作为细胞内的储能物质 D.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都含有磷脂 ‎【答案】B ‎【解析】1、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属于单糖,二糖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等,蔗糖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麦芽糖由2分子葡萄糖组成,乳糖由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淀粉、纤维素、糖原是多糖,都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 ‎2、脂质分为脂肪、磷脂和固醇,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磷脂是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固醇分为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详解】A、组成糖原、淀粉和纤维素的单体都是葡萄糖,A正确;‎ B、糖类不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如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物质、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物质,B错误;‎ C、糖原是动物细胞内重要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内重要储能物质,脂肪是动植物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C正确;‎ D、所有细胞都含有细胞膜,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D正确。故选B。‎ ‎5. 肠腺细胞能够分泌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脂肪酶的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 B. 合成和分泌脂肪酶的过程不消耗能量 C. 肠腺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脂肪 D. 脂肪酶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答案】A ‎【解析】脂肪酶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 ‎【详解】A、脂肪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故其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A正确;‎ B、合成和分泌脂肪酶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肠腺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C错误;‎ D、脂肪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故其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苏丹Ⅲ染液是鉴定脂肪的,D错误。故选A。‎ ‎6. 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核膜共有两层磷脂分子 B.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有关 C. 染色质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中心 ‎【答案】B ‎【解析】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详解】A、核膜是双层膜,共有4层磷脂分子,A错误;‎ B、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染色质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C错误;‎ D、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中心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故选B。‎ ‎7.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证明了( )‎ A. 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B.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C.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D. 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可以自由移动 ‎【答案】B ‎【解析】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2、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具有选择透过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详解】“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中是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了小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人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将两种细胞融合,一段时间后发现不同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该实验证明了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 将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置于加有伊红(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的0.‎3g/mL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能观察到红色的区域是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②表示细胞核,③表示细胞液,④表示原生质层。‎ ‎【详解】A、①表示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而植物细胞不吸收的红色染料,则①处是外界溶液,呈现红色,A正确;‎ B、②表示细胞核,而植物细胞不吸收红色染料,故此处不是红色,B错误;‎ C、由于实验材料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③表示细胞液,呈现无色,C错误;‎ D、由于实验材料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④表示原生质层,不吸收的红色染料,呈现无色,D错误。故选A。‎ ‎9.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具有高效性 B. 只能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C. 是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D. 活细胞能产生酶 ‎【答案】B ‎【解析】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即酶具有高效性,A正确;‎ B、只要条件适宜,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能发挥作用,B错误;‎ CD、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CD正确。故选B。‎ ‎10. 为研究酶的特性,某小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步骤 试剂 试管1‎ 试管2‎ ‎①‎ 可溶性淀粉溶液 ‎2mL ‎②‎ 蔗糖溶液 ‎2mL ‎③‎ 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2mL ‎2mL ‎④‎ 斐林试剂 ImL ‎1mL A. 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 B. 自变量是酶的种类 C. 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 D. 结论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答案】C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 ‎【详解】A、试管1中,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不能使淀粉变蓝,试管2中蔗糖也不能使淀粉变蓝,A错误;‎ B、由表格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底物(可溶性淀粉溶液、蔗糖溶液),B错误;‎ C、该实验为对照试验,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C正确;‎ D、对照试管1和试管2中现象的不同,实验结论是:酶具有专一性,D错误。故选C。‎ ‎11. 为萤火虫发光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 )‎ A. 荧光素 B. 荧光素酶 C. ATP D. 葡萄糖 ‎【答案】C ‎【解析】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但本身在体内含量并不高。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 ‎【详解】为萤火虫发光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ATP。故选C。‎ ‎12. 下列关于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结构简式是A~P~P~P B. “A”代表腺嘌呤 C. 一分子ATP有3个高能磷酸键 D. ATP为主动运输供能 ‎【答案】D ‎【解析】ATP又叫三磷酸腺苷,简称为ATP,其结构式是:A-P~P~P.A表示腺苷、T表示三个、P表示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ATP是一种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有机化合物,它的大量化学能就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ATP水解释放能量断裂的是末端的那个高能磷酸键。‎ ‎【详解】A、结构简式是A-P~P~P,A错误;‎ B、“A”代表腺苷,B错误;‎ C、一分子ATP有2个高能磷酸键,C错误;‎ D、ATP是直接能源物质,可为主动运输供能,D正确。故选D。‎ ‎13. 有氧呼吸过程中生成[H]的是( )‎ ‎①第一阶段 ②第二阶段 ③第三阶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⑧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有氧呼吸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H],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是[H]与氧气反应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详解】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一、第二阶段生成[H],第三阶段消耗[H]。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 关于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不合理的是 A. 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来酿酒 B. 选用透气的“创可贴”,以保证人体细胞的有氧呼吸 C. 降低温度能减弱细胞呼吸,有利于水果保鲜 D. 提倡有氧运动,原因之一是避免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 ‎【答案】B ‎【解析】1、选用“创可贴”等敷料包扎伤口,既为伤口敷上了药物,又为伤口创造了疏松透气的环境、避免厌氧病原菌的繁殖,从而有利于伤口的痊愈。‎ ‎2、较深的伤口里缺少氧气,破伤风芽孢杆菌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并大量繁殖。所以,伤口较深或被锈钉扎伤后,患者应及时请医生处理。‎ ‎3、有氧运动是指人体细胞充分获得氧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体育锻炼。人体细胞通过有氧呼吸可以获得较多的能量。相反,百米冲刺和马拉松长跑等无氧运动,是人体细胞在缺氧条件下进行的高速运动。无氧运动中,肌细胞因氧不足,要靠乳酸发酵来获取能量。因为乳酸能够刺激肌细胞周围的神经末梢,所以人会有肌肉酸胀乏力的感觉。‎ ‎【详解】A、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来酿酒,A正确;‎ B、选用透气的“创可贴”,是为了防止伤口处厌氧菌生存和繁殖,B错误;‎ C、降低温度能减弱细胞呼吸,有利于水果保鲜,C正确;‎ D、提倡有氧运动,原因之一是避免肌细胞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D正确。故选B。‎ ‎15. 某兴趣小组在完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得到图①所示结果选用的是新鲜的菠菜叶,得到图②所示结果选用的材料可能是( )‎ A. 蓝藻 B. 洋葱鳞片叶 C. 韭黄叶 D. 新鲜的天竺葵叶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图中②与①相比缺少叶绿素。‎ ‎【详解】A、蓝藻含有叶绿素,缺少类胡萝卜素,因此不会出现图②所示结果,A错误;‎ B、洋葱鳞片叶不含光合色素,因此不会出现图②所示结果,B错误;‎ C、韭黄叶缺少叶绿素,因此用其作为实验材料,会出现图②所示结果,C正确;‎ D、新鲜的天竺葵叶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因此不会出现图②所示结果,D错误。‎ 故选C。‎ ‎16. 下列关于实验材料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制备细胞膜可用猪的成熟红细胞 B. 观察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可用黑藻 C. 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过氧化氢酶 D. 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可用酵母菌 ‎【答案】B ‎【解析】1、制备细胞膜时,选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的原因:(1)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但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而且无细胞壁的支持、保护,细胞易吸水涨破。(2)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易用离心分离法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和pH,在最适温度(pH)前,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增强;到达最适温度(pH)时,酶活性最强;超过最适温度(pH)后,随着温度(pH)的升高,酶活性降低。另外低温酶不会变性失活,但高温、pH过高或过低都会使酶变性失活。‎ ‎【详解】A、由分析1可知,制备细胞膜可用猪的成熟红细胞,A正确;‎ B、观察线粒体时,应该选择无色的材料,不能选择新鲜的黑藻叶片,B错误;‎ C、pH对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没有影响,故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可用过氧化氢酶,C正确;‎ D、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故探究细胞呼吸的方式可用酵母菌,D正确。故选B。‎ ‎17. 大熊猫受精卵的分裂方式是( )‎ A. 有丝分裂 B. 无丝分裂 C. 减数分裂 D. 二分裂 ‎【答案】A ‎【解析】真核细胞分裂方式:‎ ‎(1)无丝分裂:真核细胞分裂的一种方式;过程:核的缢裂,接着是细胞的缢裂(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形态)而得名。例蛙的红细胞。‎ ‎(2)有丝分裂:指一种真核细胞分裂产生体细胞的过程,特点是有纺锤体、染色体出现,子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 ‎(3)减数分裂: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分裂方式。性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这是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详解】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其通过有丝分裂和细胞分化形成个体,故大熊猫受精卵的分裂方式是有丝分裂,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 中国科学家将小鼠iPS细胞(一种干细胞)培育成了完整的动物个体,在此过程中不一定会发生的是( )‎ A. 细胞增殖 B. 细胞分化 C. 细胞凋亡 D. 细胞癌变 ‎【答案】D ‎【解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3、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详解】将小鼠iPS细胞(一种干细胞)培育成了完整的动物个体,在此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的是细胞增殖(使细胞数量增加)、细胞分化(形成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和细胞凋亡,但不一定会发生细胞癌变。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 形成“老年斑”的原因是衰老细胞中( )‎ A. 色素逐渐积累 B. 水分减少 C. 细胞核体积增大 D. 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答案】A ‎【解析】细胞衰老的特征:‎ ‎(1)水少: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使细胞萎缩,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2)酶低: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色累: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而逐渐累积,它们会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 ‎(4)核大: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透变: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形成“老年斑”的原因是衰老细胞中色素逐渐积累引起的。故选A。‎ ‎20. 与正常体细胞相比,宫颈癌细胞不具有的特征是( )‎ A. 细胞膜成分不变 B. 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 C. 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D.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答案】A ‎【解析】癌细胞是指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细胞癌变的原因包括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各种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详解】A、癌细胞的细胞膜成分发生改变,如糖蛋白变少,A符合题意;‎ B、癌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B不符合题意;‎ C、癌细胞的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C不符合题意;‎ D、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癌细胞,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1. 用豌豆进行测交实验时,对母本进行的操作,错误的是( )‎ A. 去雄 B. 套袋 C. 授粉 D. 遮光 ‎【答案】D ‎【解析】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BC、用豌豆进行测交实验时,需要进行人工异花授粉,该过程中对母本的操作涉及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ABC正确;‎ D、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中不需进行遮光处理,D错误。故选D ‎22. 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两只白毛雌雄羊交配,预测子代的毛色,合理的是( )‎ A. 一定是白色 B. 一定是黑色 C. 可能是黑色,也可能是白色 D. 是黑色的概率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羊的毛色白色对黑色为显性,则两只白羊的基因型都为Aa或AA。‎ ‎【详解】由于白羊(AA×AA或Aa×AA或Aa×Aa)为亲本进行杂交:(1)若是Aa与Aa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AA:Aa:aa=1:2:1,故后代是白羊的概率为3/4 ,黑羊的概率为1/4 ,所以再生第四只小羊,其毛色是白色的可能性大;(2)AA×AA或Aa×AA杂交组合子代都为白色。综上所述,子代可能是黑色,也可能是白色,是白色的概率大。故选C ‎23. 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F2 性状分离比是9:3:3:1,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F1配子的结合方式有16种 B. F2中每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都是3:1‎ C. 可根据F2的表现型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D. F2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8‎ ‎【答案】D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子二代表现型及比例是9∶3∶3∶1,出现9∶3∶3∶1还需要满足:①产生配子的活力相同,②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③后代发育成个体的机会均等,④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且都为完全显性。‎ ‎【详解】A、F1为双杂合子,能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结合方式有4×4=16种,A正确;‎ B、由于每对基因都遵循分离定律,所以F2中每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都是3∶1,B正确;‎ C、F2中出现了性状分离,所以可根据F2的表现型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C正确;‎ D、F2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1/2×1/2=1/4,D错误。故选D。‎ ‎24. 下列关于减数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B. 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C.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D. 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答案】C ‎【解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A正确;‎ B、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B正确;‎ C、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 D、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正确。故选C。‎ ‎25. 下图为某高等动物同一器官内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中有4个染色体组 B. 乙可以是极体 C. 丙中染色体与DNA的比值为1:2 D. 三个细胞均有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含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图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图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A、甲中有染色体8条,同一形态的染色体有四条,所以该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A正确;‎ B、甲、乙、丙三个细胞来自某高等动物的同一个器官,根据丙细胞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知该动物为雄性,所以乙不会是极体,B错误;‎ C、由于细胞质中还含有DNA,所以丙细胞中染色体与DNA的比值不是1∶2,C错误;‎ D、乙图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故选A ‎26. 哺乳动物受精作用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 信息交流 B. 代谢加快 C. 基因表达 D. 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1、受精作用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2、基因重组的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详解】A、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的过程中发生了信息交流,A正确;‎ B、受精作用过程中细胞代谢加快,B正确;‎ C、受精作用过程中有蛋白质的产生,并需要酶的催化,故存在基因的表达,C正确;‎ 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受精作用过程中,D错误。故选D。‎ ‎27. 关于伴性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的精细胞内都含有Y染色体 B. 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C.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D. 红绿色盲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 ‎【答案】A ‎【解析】1、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但是性染色上的基因不都与性别决定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并随着染色体传递。‎ ‎2、伴X性显性遗传病特征:①人群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多一倍,前者病情常较轻;②患者的双亲中必有一名是该病患者;③男性患者的女儿全部都为患者,儿子全部正常;④‎ 女性患者(杂合子)的子女中各有50%的可能性是该病的患者;⑤系谱中常可看到连续传递现象,这点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一致。‎ ‎【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精细胞不一定含有Y染色体,A错误;‎ B、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B正确;‎ C、抗维生素D佝偻病属于伴X性显性遗传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C正确;‎ D、红绿色盲属于伴X性隐性遗传的遗传病,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D正确。故选A。‎ ‎28. 艾弗里通过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 )‎ A. 多糖 B. 蛋白质 C. DNA D. 脱氧核苷酸 ‎【答案】C ‎【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将S型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只有将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混合培养,才有S型细菌生成,该实验证明了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等其他物质,C正确。故选C。‎ ‎29.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B. 实验能证明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C. 充分搅拌可增强32P标记组沉淀物中的放射性 D. 35S标记组沉淀物中放射性低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T2噬菌体是DNA病毒,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A错误;‎ B、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但最后形成了完整的噬菌体,说明噬菌体的DNA在大肠杆菌内控制形成了其蛋白质外壳,B正确;‎ C、充分搅拌可让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细菌分离,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细胞内,所以充分搅拌不影响32P标记组沉淀物中的放射性,C错误;‎ D、35S标记组沉淀物中放射性低说明搅拌充分,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大肠杆菌很好的实现了分离,不能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B。‎ ‎30. 有关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B. 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 C. 一条染色体上有1或2个DNA分子 D. 可用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答案】A ‎【解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详解】A、基因主要位于染色体上,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基因,A错误;‎ B、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B正确;‎ C、一条染色体上有1或2个DNA分子(完成复制),C正确;‎ D、可用荧光标记法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D正确。故选A。‎ ‎31. 关于双链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B. 嘌呤数目等于嘧啶数目 C. 以磷酸为基本骨架 D. 含有C、H、O、N、P五种元素 ‎【答案】C ‎【解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分子中,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连接,A正确;‎ B、双链DNA分子中,由于嘌呤总是与嘧啶配对,因此嘌呤数目等于嘧啶数目,B正确;‎ C、DNA分子以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为基本骨架,C错误;‎ D、DNA分子含有C、H、O、N、P五种组成元素,D正确。故选C。‎ ‎32. 双链都被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以含有14N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连续复制2次,子代DNA分子中,含15N的DNA分子占比是( )‎ A. 0 B. 25% C. 50% D. 100%‎ ‎【答案】C ‎【解析】DNA分子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n次复制会形成2n个DNA分子,其中含有亲代链的DNA分子占2÷2n。‎ ‎【详解】一个双链都被15N标记的DNA分子,以含有14N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连续复制2次,合成的子代DNA分子共有22=4个,其中含有15N标记的DNA分子只有2个,故子代DNA分子中,含15N的DNA分子占比是50%。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DNA的半保留复制,要求考生识记DNA半保留复制的相关计算,能运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3. 关于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 同卵双生的个体身高一定相同 B. 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一定相同 C. 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表现型可能相同 D. 基因均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答案】C ‎【解析】1、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2、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同卵双生的个体身高不一定相同,A错误;‎ B、显性个体可以是显性纯合子也可以是杂合子,因此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不一定相同,B错误;‎ C、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表现型可能相同,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都表现为显性性状,C正确;‎ D、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也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故选C。‎ ‎34. 桃树同一枝条的两个花芽突变后,结出的两个桃子品质差异显著。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 )‎ A. 随机性 B. 不定向性 C. 低频性 D. 有害性 ‎【答案】B ‎【解析】基因突变的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详解】桃树同一枝条的两个花芽突变后,结出的两个桃子品质差异显著,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5. 关于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有利 B. 染色体数目变异都是以染色体组的形式增加或减少 C. 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可获得单倍体植株 D. 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 ‎【答案】C ‎【解析】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的改变。‎ ‎【详解】A、变异具有多害少利性,大多数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体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体死亡,A错误;‎ B、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两种形式,一是以染色体组的形式增加或减少,二是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B错误;‎ C、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都是单倍体,所以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可获得单倍体苗,C正确;‎ D、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且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才是二倍体;如果是由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则是单倍体,D错误。故选C。‎ ‎36. 下列属于多基因遗传病的是( )‎ A. 冠心病 B. 苯丙酮尿症 C. 多指 D. 猫叫综合征 ‎【答案】A ‎【解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冠心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A正确;‎ B、苯丙酮尿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B错误;‎ C、多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C错误;‎ D、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故选A。‎ ‎37. 关于生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的遗传学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 B. 能集中双亲优良性状的育种方法只有杂交育种 C. 基因工程育种所用的工具酶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D. 培育产胰岛素的大肠杆菌,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工程中常用的工具有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 ‎【详解】A、诱变育种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A错误;‎ B、杂交育种可通过杂交→自交→选育→自交过程,获得双亲的优良遗传特性,但能集中双亲优良性状的育种方法不是只有杂交育种,还可能通过细胞工程获得,B错误;‎ C、基因工程育种所用的工具酶有限制酶和DNA连接酶,运载体不属于酶,C错误;‎ D、培育产胰岛素的大肠杆菌,方法是基因工程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D正确。故选D。‎ ‎38.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 )‎ A. 个体 B. 种群 C. 物种 D. 群落 ‎【答案】B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生物个体发生的变异必须在种群扩散并有效传递给下一代才有意义,所以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只要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即可正确答题。‎ ‎39. 抗生素对治疗细菌感染造成的疾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会下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 细菌与生存环境之间存在协同进化 C. 抗药性变异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 抗药性个体占比增多是自然选择结果 ‎【答案】A ‎【解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细菌的抗药性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产生了,抗生素只是对其进行了选择,A错误;‎ B、细菌与生存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正确;‎ C、抗药性变异属于基因突变,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 D、在自然选择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抗药性个体占比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A。‎ ‎40. 某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无繁殖能力,AA和Aa的个体可正常繁殖。杂合雄雄个体为亲本,获得F1,F1随机交配获得F2中,A基因的频率是( )‎ A. 50% B. 66.7% C. 75% D. 80%‎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杂合雌雄个体为亲本,获得F1,则得F1中基因型AA∶Aa∶aa=1∶2∶1,由于aa个体失去繁殖能力,所以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为AA∶Aa=1∶2。‎ ‎【详解】根据分析,该种群中基因型aa的个体失去求偶繁殖能力,能繁殖的只有1/3AA、2/3Aa,所以能繁殖的群体中A的频率为:1/3+1/2×2/3=2/3,a的频率为:1/2×2/3=1/3。故该群体经随机交配产生的F2中,AA=2/3×2/3=4/9、Aa=2×2/3×1/3=4/9、aa=1/3×1/3=1/9,A的基因频率为:4/9+1/2×4/9=2/3≈66.7%。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 ‎41. 下图为甲、乙两种生物的细胞结构示意图(示例: [①]液泡)。‎ 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依据__________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两者均具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 ‎(2)可表示大肠杆菌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甲”或“乙”)。‎ ‎(3)与高等植物叶肉细胞相比,乙特有的细胞器是[ ]______________。‎ ‎(4)两种生物的遗传信息均贮存在_______中,该物质在乙细胞中分布的部位有_____(填序号)。‎ ‎【答案】细胞中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核糖体 甲 ⑤中心体 DNA分子 ②、④、⑧‎ ‎【解析】分析图示:甲图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有鞭毛,是细菌;乙图细胞含有细胞壁、叶绿体和中心体等结构,属于低等植物细胞,其中①是液泡、②是细胞核、③是高尔基体、④是叶绿体、 ⑤是中心体、⑥是核糖体、⑦是内质网、⑧是线粒体。‎ ‎【详解】(1)依据细胞中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两者均具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2)由图示可知,甲是原核生物,乙是低等植物,因此可表示大肠杆菌的是甲。‎ ‎(3)与高等植物叶肉细胞相比,乙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⑤。‎ ‎(4)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所以两种生物的遗传信息均贮存在DNA分子中,DNA在乙(低等植物)细胞中分布的部位有②细胞核、④叶绿体、⑧线粒体。‎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器的分布等知识点,题目难度适中。‎ ‎42. 为研究水和无机盐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原理,研究小组将实验兔麻醉,再将排空的一段小肠结扎成甲、乙、丙3个互不相通、长度相等的肠袋(血液循环正常),分别注入质量分数为0.7%、0.9%、1.1%的 NaCl溶液10mL, 使其充盈,维持正常体温半小时后,测得肠袋内NaCl溶液的量分别为ImL、3mL、5mL。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2)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的浓度是兔细胞所处液体环境中溶质的浓度。实验开始时甲组水的渗透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填“血液进入肠腔”或“肠腔进入血液”),乙组_______________(填“有”或“无”)水分子的跨膜运输。‎ ‎(3)研究表明小肠在吸收NaCl时,需要Na+载体蛋白的参与。请以肠袋、Na+载体蛋白抑制剂等为材料用具,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结论,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结果___________。‎ ‎【答案】离子 肠腔进入血液 有 实验思路:将肠袋分为A、B两组,A组注入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B组注入等量的0.9%NaCl溶液和Na+载体蛋白抑制剂,维持正常体温半小时后,分别测量两组肠袋内NaCl溶液的量 预期结果:B组肠袋内NaCl溶液的量大于A组 ‎【解析】渗透作用是指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 ‎【详解】(1)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2)根据题意可知,0.9%的NaCl溶液是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实验开始时,甲组中注入0.7%NaCl溶液,其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因此甲组肠腔中的水进入血液;乙组为等渗溶液,有水分子的跨膜运输,只是水分子进出达到动态平衡。‎ ‎(3)本实验是证明小肠在吸收NaCl时,需要Na+载体蛋白的参与,故实验自变量为是否有Na+载体蛋白参与,因变量可通过检测溶液中NaCl溶液的量来反应钠离子的运输情况,故实验思路为:将肠袋分为A、B两组,A组注入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B组注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和Na+载体蛋白抑制剂,维持正常体温半小时,分别测量两组肠袋内NaCl溶液的量。由于无机盐离子通过细胞膜时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运输,故预期结果为:B组肠袋内NaCl溶液的量大于A组。‎ ‎【点睛】本题以兔的排空小肠结扎实验为载体,考查了渗透作用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实验的能力,难度适中。‎ ‎43. 滇重楼是一种名贵药用植物,被广泛用于“云南白药”等中成药的生产。研究人员对滇重楼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行测定,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有光条件下,滇重楼吸收的CO2在叶绿体____________中被固定为____________,随后转化为糖类。‎ ‎(2)a点对应时刻滇重楼叶肉细胞内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 ‎(3)滇重楼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光照强度外,还应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答出1点即可)。‎ ‎(4)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滇重楼有机物的积累量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基质 C3 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大气中的CO2浓度、温度、相对湿度等 升高 在该时间段内,滇重楼净光合速率始终大于零,一直在积累有机物 ‎【解析】题图分析:大约在9:00到12:00左右,随光照强度增大,净光合速率升高,在中午十二点左右均会出现午休现象,原因是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导致植物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光合作用下降;随后随着温度下降,气孔又打开,光合作用在13:00到14:00左右净光合速率升高,大约在15:00以后开始下降。‎ ‎【详解】(1)在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滇重楼吸收的CO2在叶绿体基质中被固定为C3,随后被还原转化为糖类。‎ ‎(2)a点对应时刻滇重楼叶肉细胞内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3)滇重楼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光照强度外,还应考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相对湿度等因素。‎ ‎(4)由于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滇重楼净光合速率始终大于零,说明一直在积累有机物。因此在该时间段内,滇重楼有机物的积累量升高。‎ ‎【点睛】本题考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要求考生能够结合曲线利用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分析曲线走向。‎ ‎44. 某种动物的黄毛和灰毛由等位基因(A/a) 控制,短尾和长尾由等位基因(B/b) 控制。任意取雌雄两只该种动物为亲本,经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6∶2∶3∶1。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雌雄个体需要多次交配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以提高统计结果的准确性,这两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F1的表现型及比例可推测这两对等位基因能独立遗传,但F1不符合9∶3∶3∶1的比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上述实验中选择实验材料,进行一次杂交实验, 验证这两对等位基因能独立遗传。选择的杂交个体为_________________,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产生足够多的子代 黄色和短尾 A纯合致死 亲本和F1中的灰色长尾 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1∶1∶1∶1‎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任取一对黄色短尾鼠,让其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6∶3∶2∶1,亲本是黄色而后代出现了灰色,且黄色∶灰色是3∶1,说明黄色是显性性状,亲本是杂合子;亲本是短尾而后代出现了长尾,且短尾∶长尾=2∶1,说明短尾是显性性状,亲本是杂合子AaBb,且后代中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详解】(1)实验中,雌雄个体需要多次交配是为了产生足够多的子代,以提高统计结果的准确性,这两对相对性状中的黄色和短尾属于显性性状。‎ ‎(2)由分析可知:子代中黄色∶灰色是3∶1,短尾∶长尾=2∶1,说明A基因纯合致死,导致出现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6∶2∶3∶1的比例。‎ ‎(3)要进行一次杂交实验,验证这两对等位基因能独立遗传,可进行测交实验即让亲本AaBb与灰色长尾aabb杂交,统计后代表现型比例,若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子代表现型比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1∶1∶1∶1。‎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任取一对黄色短尾鼠,让其多次交配,F1的表现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灰色短尾∶灰色长尾=6∶3∶2∶‎1”‎,判断出显隐性关系,并判断出绿色显性纯合致死,再结合题意答题。‎ ‎45.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肆虐全球,为快速有效的检测出新冠病毒感染者,更好的控制疫情和研制疫苗,需了解该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下图为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SARS-CoV-2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与人的遗传物质相比,SARS-CoV-2的遗传物质在化学组成上特有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mRNA上的密码子种类比肽链上氨基酸的种类多,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过程_________(填数字)需要进行碱基互补配对,其中③至少需要_________种RNA的参与。‎ ‎(4)据图分析,SARS-CoV-2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是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的文字和箭头表示)。‎ ‎【答案】核糖核苷酸 核糖和尿嘧啶 密码的简并性 ①②③ 3 ‎ ‎【解析】图示为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①为+RNA→—RNA,②为—RNA→mRNA,③为翻译过程。‎ ‎【详解】(1)SARS-CoV-2遗传物质是RNA,其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与人遗传物质DNA相比,SARS-CoV-2的遗传物质在化学组成上特有的物质有核糖和尿嘧啶。‎ ‎(2)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即多个不同的密码子可能代表同一种氨基酸,所以mRNA上的密码子种类比肽链上氨基酸的种类多。‎ ‎(3)图中过程中需要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是①②③;③为翻译过程,至少需要mRNA、tRNA、rRNA3种RNA的参与。‎ ‎(4)结合图示可知:SARS-CoV-2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是:‎ ‎【点睛】本题结合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即可。‎ ‎46. 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二倍体草莓(2n=14)幼苗若干,随机分组,每组30株,在草莓的幼苗期,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实验结果如下表。‎ 秋水仙素浓度(%)‎ ‎0.05‎ ‎0.1‎ ‎0.2‎ 处理时间(d)‎ ‎0.5‎ ‎1.0‎ ‎2.0‎ ‎0.5‎ ‎1.0‎ ‎2.0‎ ‎0.5‎ ‎1.0‎ ‎2.0‎ 诱导成功率(%)‎ ‎0.5‎ ‎2.0‎ ‎2.5‎ ‎5.0‎ ‎2.0‎ ‎3.0‎ ‎7.5‎ ‎10.0‎ ‎6.0‎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结果表明,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草莓的最佳处理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诱导成功率普遍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倍体草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四倍体植株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大值是___条。‎ ‎(3)辨别得到的大草莓是四倍体还是二倍体,简单合理的观察方法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使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1d 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的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大多数细胞已高度分化,不再分裂 56 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解析】分析柱表格数据:在0.05%的秋水仙素溶液、0.1%的秋水仙素溶液和0.2%的秋水仙素溶液中,0.2%的秋水仙素溶液阻断纺锤体形成的能力更强,诱导成功率更高。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草莓的最佳处理方案是使用0.2%秋水仙素溶液处理1d,成功率为10.0%;由于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一直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而大多数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因此诱导成功率普遍较低。‎ ‎(2)四倍体植株体细胞中含有28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最多,为56条。‎ ‎(3)辨别得到的大草莓是四倍体还是二倍体,简单合理的观察方法是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点睛】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染色体变异及秋水仙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