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一次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项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B.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2.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A.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C.精耕细作的特点 D.注重因地制宜 3.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4.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C.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D.都主张“礼”“法”并用 5.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 A.两者都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两者都强调限制君主的权力 C.两者法治思想都具有理性色彩 D.两者都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6.董仲舒在“五行相胜”中指出,“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矣,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这说明董仲舒 A.杂糅儒家和道家相关思想 B.承袭先秦以来的民本思想 C.呼唤周代礼乐制度的回归 D.倡导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 7.今传本《春秋》相传是孔子删削《鲁春秋》而成的。孟子、董仲舒、司马迁等认为孔子作《春秋》;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对孔子作《春秋》说表示怀疑;清代石韫玉认为:“《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唐代学者的质疑纯属无稽之谈 B.《春秋》著者已明,无须再争 C.时代远近,影响真相辨别难度 D.学者身份、所处时代影响史实判断 8.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北宋名臣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明代医学家叶文龄说,“医,仁术也,爱之道也”。材料表明,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得益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C.得到国家政权的支持 D.取决于小农经济高度发达 9.“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解放特征的是 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 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开始形成 C.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之道而倡 10.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映了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11.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12.宋朝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作为叙级、定薪的依据;“职”是一种虚衔,授予某些有名望的官员;“差遣”是官员们担任的实际职务。造成了“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怪现象。其目的是: A.明确职责,提高行政效率 B.细化级别,加强官僚管理 C.重文轻武,防止地方割据 D.分化事权,加强中央集权 13.朱熹反复提到:“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王阳明则强调: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从中可以得知 A.儒学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 B.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特点 C.伦理道德是儒学的主要内容 D.成圣是理学的终极目标 14.苏轼曾形容某种书体说:“(它)含情循礼,‘离方遁圆,处乎季孟之间’,‘会通于意态之际’,……意趣在将发未发,君子有情,至真即为止乎与心。”此书体应该是 A. 行书 B.草书 C. 楷书 D. 隶书 15.宋代的士大夫们允许自家女儿、儿媳改嫁,还为其他妇女的再嫁提供方便。王安石因其子王雾精神失常,替儿媳庞氏择婿而嫁;范仲淹作主将守寡的儿媳嫁给自己门生王陶;还办义庄为再嫁妇女提供资金。这反映了当时 A.婚姻自主较普遍 B.理学影响力有限 C.对外贸易较发达 D.市民阶层的扩大 16.明代中后期以后,号称“苏湖熟,天下足”的江浙地区因“地利树桑,人多习蚕务者”成为北方商品粮的主要输入地,闽广等地也因弃稻种植经济作物,造成粮食供应紧张。这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区域经济不断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1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18.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各种神祇十分庞杂,其功能往往足以覆盖民间生老病死一切所求,其中以玉皇大帝、城隍、关帝、观音、碧霞元君、妈祖的影响最大,这表明民间信仰 A.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B.带有很强的功利性色彩 C.受宗族观念的影响较大 D.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 19.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民众失去政治热情 C.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政府丧失民众信任 20.“他承认人为万物尺度,同时认为是理性而非感觉才是人最重要的品质。反对真理的相对性,他认为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在教育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人们去思考。”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中“他”主张的是 A.人的感觉是万物尺度 B.教育使人认识美德 C.人非达到目的的工具 D.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2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马基雅维利说:“我们意大利人较之其他国家的人更不信奉宗教,更腐败,都是些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者。”在莎士比亚的笔下,意大利人多为坏蛋,比如伊阿古(《奥赛罗》)、夏洛克(《威尼斯商人》)之流。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资产阶级追求现实世界的享乐 B. 天主教会势力遭到了严重打击 C. 经济发展导致了两极分化严重 D. 出现人文主义过于泛滥的弊端 22.文艺复兴中的艺术把握了人文主义的精髓,提出了愈完善就愈接近自然的基本原则,艺术中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为精确观察而进行的实验、透视法所带动的数学方法的兴起,促进了观察实验与数学方法的各自发展,并将二者相结合。这说明 A.文艺复兴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建立 B.近代科学直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C.近代科学是文艺复兴的有力武器 D.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建立 23.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 A.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奴役和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 24.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阶级立场不同致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虽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25.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 年份 贵族阁员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 64 36 1867—1884 35 23 1885—1905 40 29 1906—1916 25 26 1918—1935 25 82 A.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B. 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 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 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国子学或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习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学子多自官宦之家。由于政治腐败,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学部,国子监归入学部。 ——《中国古代教育史话》 材料二 不同于中世纪的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学校教育,多为个人、教会所办,注重人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此人文主义教育家对当时教育和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了革新,还增加了艺术、政治、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教育。学生主要是贵族子弟。人文主义教育家以古代希腊的体育传统为依据,主张通过一般体育和军事锻炼发展学生的体格。一方面仍然进行虔信上帝的宗教道德教育,同时又强调培养勇敢、勤勉等品质的世俗道德教育。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大学,不仅汇聚了一大批人文主义思想家,而且拥有一批一流的自然科学家在传递着近代科学思想。这是在他们的影响下,才产生了第谷、开普勒等近代科学的先驱人物。 ——《外国高等教育史论集》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清代的中国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向、教育管理体制上的不同之处。(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9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每个时代的再叙述中,都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 时间 作者及作品 主要内容 东晋 孔衍 《琴操》 王昭君因“积悲怨”,从被动的“待诏掖庭”而演变为主动地“自请出塞”,并借机对汉元帝加以嘲讽。 元代 马致远 《汉宫秋》 昭君“乃天下绝色”,皇帝选美时,她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而被打入冷宫。匈奴压境,昭君自请出塞和亲,避免一战,后来身处异邦,但她依然眷恋着汉朝,义不受辱,纵身投江。 晚明 陈与郊 《昭君出塞》 昭君的悲怨充斥于整个剧本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民族矛盾的背景,突出了红颜薄命和人生无常。 1924年 郭沫若 《王昭君》 面对帝王的求爱她严词拒绝,对卑鄙无耻的画师她回之一记响亮的耳光。她揭露了汉元帝的荒淫无耻的丑恶本质,以人的尊严反对封建帝王的权威。 1978年 曹禺 《王昭君》 王昭君是绝代倾国之色,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团结,自愿赴蛮荒之地和亲。她顾大局,讲团结,识全体,处处谨慎,步步设防,终于完成了汉、胡团结的伟大任务。 ——据马巍《历史人物与时代精神》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时段,分别指出王昭君形象的特点,并从写作时代的角度分析其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衹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6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吴道子(约686—760),唐代著名画家。他吸收国外以及民间画风,结合佛教内容,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释道人物画,确立了崭新的民族风格。他改革传统的线描,用圆润丰腴、粗细变化的线条,将晕染法的立体效果融入传统线描法,又颇有动感,产生了“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在《天王送子图》中,他将佛教与中国社会的传统习俗以及道教、儒教的内容相融合,展现了宗教画的高超技艺。他采用水墨进行山水画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当时流行的重彩青绿山水画的新风格。《历代名画记》中曾经记录了吴道子“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之语来表明其艺术风格。——摘编自黎猛、马昕《论吴道子绘画风格和艺术成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道子画作的艺术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道子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C B C B D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D B A B C D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D A C B 二、简答题 26.答:(1)不同:①教育内容:中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欧洲则引进了人文主义的新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②教育方向:中国——培养官吏;欧洲——培养出为世俗社会所需要的人才。③管理体制:中国——属于官办;欧洲——民间。(9分) (2)原因: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为主,缺乏改变教育的土壤和社会力量;西方资本主义出现并发展迅速。政治: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西方民主民主政治产生。思想: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统治者推行文化专制;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兴起。(9分) 27. 答:(10分)示例: 特点:《汉宫秋》中,王昭君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悲剧人物;郭沫若《王昭君》中,王昭君是一位反抗性极强的具有强烈现代女性意识的新形象。(4分) 论述:马致远生活在元朝,民族矛盾尖锐,反对民族压迫成为作品表现的重要主题。作者把自己的不满和对反抗民族压迫的有志之士的崇敬之情,通过昭君形象曲折地表现出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西方各种思潮的传播,“人”的主体意识萌发,“人”的各种需求的合理性被肯定。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是一个主张个性解放,以“人”的尊严反对帝王权威的女性。在她的身上体现了追求自由、平等的新女性形象。(6分) 28.答:(1)相同之处:以法治国;都主张法的平等性和普遍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统治。 不同之处:韩非之法由君主制定,仍是人治,君主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亚氏之法由全体公民参与制定,是民主政治的产物。(6分) (2)原因:韩非: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亚里士多德:对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反思;对柏拉图的“人治”观的批判;民主政治传统和法制观念影响深远。(6分) 29.答:(1)历史特点:兼收并蓄,自成一家;运笔独到,风格多样;大胆创新,不落俗套。(4分) (2)历史背景:政治统一;政策开放;经济繁荣;文化多元;中外交流频繁(6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