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六安市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玉米抗病(A)对感病(a)为显性,下列各组亲本杂交,能产生表现型相同而基因型不同后代的亲本组合是 A. 纯合抗病与纯合感病 B. 杂合抗病与纯合抗病 C. 纯合感病与杂合抗病 D. 纯合抗病与纯合抗病 【答案】B 【解析】 【详解】纯合抗病(AA)与纯合感病(aa)杂交后代全为抗病(Aa),A错误;杂合抗病(Aa)与纯合抗病(AA)杂交后代为抗病(AA、Aa),B正确;纯合感病(aa)与杂合抗病(Aa)杂交后代有抗病(Aa),也有感病(aa),C错误;纯合抗病(AA)与纯合抗病(AA)杂交后代全为抗病(AA),D错误。 2. 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种子,其数目之比为1:2,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基因型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 ) A. 3:2:1 B. 1:2:1 C. 3:5:1 D. 4:4:1 【答案】A 【解析】 【详解】因为豌豆是严格的自交,AA个体占三分之一,子代全部是AA,Aa个体占三分之二,其自交后代,AA=2/3×1/4=1/6,aa=2/3×1/4=1/6,Aa=2/3×1/2=1/3;AA共有AA=1/3+1/6=1/2;所以子一代AA 、Aa、 aa 种子数之比为1/2:1/3:1/6=3:2:1,选A。 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宄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推理”过程的是 A.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物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B. 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C. 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D.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属于假说内容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生物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这属于假说内容,A错误; B、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这属于提出假说,B错误; C、演绎是根据假设内容推测测交实验的结果,即若F1产生配子时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C正确; D、假说的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没有说明遗传因子在体细胞的染色体上成对存在,D错误; 故选C。 4.某种植物果实重量由三对等位基因控制,这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对果实重量的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已知隐性纯合子和显性纯合子果实重量分别为150g和270g。现将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 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所占比例为( ) A. 3 / 64 B. 5 / 64 C. 12 / 64 D. 15 / 64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隐形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150g,而显性纯合子的果实重量为270g,三对等位基因中每个显性基因增重为(270﹣150)÷6=20(g),因此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两植株杂交,F1中重量为190g的果实的基因型中含有显性基因个数为:(190﹣150)÷20=2,若用A和a、B和b、C和c这三对等位基因来表示,重量为190g的个体基因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六种,所占比例依次为1/64、1/64、1/64、4/64、4/64、4/64,因此共占比例为15/64,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5.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如果F2的性状分离比分别为9:7,9:6:1和15:1,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分离比分别是 A. 1:3,1:2:1和3:1 B. 3:1,4:1和1:3 C. 1:2:1,4:1和3:1 D. 3:1,3:1和1:4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F2 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_+1aabb)=1:3; ②F2的分离比为9:6: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_):1aabb=1:2:1; ③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_):1aabb=3:1; 故选A。 6.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产生的F1有AAbb、AaBb和aaBB 3种基因型,比例为1∶2∶1,其中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应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 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一般为等位基因,不可能为非等位基因,A错误;如果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代应出现3×3=9种基因型,B错误;如果两对基因连锁,并且A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应为:AABB:AaBb:aabb=1:2:1,C错误;A和b基因连锁,则AaBb能产生Ab和aB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则后代有AAbb、AaBb和aaBB3种基因型,比例为1:2:1,D正确。故选D。 7.图甲表示某二倍体动物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图乙表示该动物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化;图丙表示该动物一个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A、a所在的染色体是已发生基因突变的X染色体 B. 图甲可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和图丙中的kl段 C. 图乙中的bc段和图丙中的hj段不可能对应于同种细胞分裂的同一时期 D. 图乙中的cd段和图丙中jk段形成的原因都与质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X、Y不可能位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则基因A、a位于一常染色体上,可能发生基因突变或者交叉互换,A错误; B、图甲为减数一次分裂形成的细胞,其中每条染色体两个DNA,可对应于图乙中的bc段,而图丙表示有丝分裂,B错误; C、图乙中的bc段时每条染色体含有2个DNA,代表前期和中期,图丙中的hj段代表的是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组加倍,但每条染色体只含有1个DNA,C正确; D、图乙中的cd段形成的原因与着丝点的分裂有关,D错误。 故选C。 8.下图甲、乙、丙是某高等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示意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甲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是极体和卵细胞 B. 图甲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 C. 图乙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为0 D. 图丙细胞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 【答案】B 【解析】 图甲细胞无染色单体,细胞每一极的染色体中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根据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判断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分裂产生的细胞是极体和卵细胞,A项正确,B项错误;图乙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单体数为0,C项正确;该动物是雌性动物,图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初级卵母细胞,D项正确。 9.下图表示某生物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或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b、c两段分别表示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 B. EF、KL、LJ段不存在染色单体 C. CD、GH及OP段染色体数目相同 D. OP段相对于AB段,核DNA含量加倍 【答案】D 【解析】 【详解】A、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A错误; B、EF段表示有丝分裂末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G1期,不存在染色单体;KL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不存在染色单体;LJ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其中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存在染色单体,B错误; C、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在前期、中期与体细胞相同,在后期是体细胞的2倍;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阶段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2倍,C错误; D、OP段相对于AB段,核DNA含量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D正确。 故选D。 10.萨顿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提出该假说的依据不包括 A. 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在杂交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均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 C. 在体细胞中,存在成对的基因和成对的同源染色体 D. 在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和某些非等位基因均能自由组合 【答案】A 【解析】 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发明了测定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的方法后,绘制出了第一个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故A项符合题意;在杂交过程中,基因和染色体均能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平行关系,是萨顿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的依据之一,B项不符合题意;在体细胞中,存在成对的基因和成对的同源染色体,说明基因和染色体之间有平行关系,是萨顿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的依据之一,C项不符合题意;在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和某些非等位基因均能自由组合,也体现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是萨顿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的依据之一,D项不符合题意。 11.若控制小鼠某性状的D、d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某基因纯合时能使胚胎致死(XDY或XdY也能使胚胎致死)。现有一对小鼠杂交,F1代雌雄小鼠数量比为2∶1,则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雌鼠有2种基因型,1种表现型 B. 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雌鼠有2种基因型,2种表现型 C. 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小鼠随机交配,F2代存活的个体中d基因频率为5/7 D. 若致死基因为D,则F1代小鼠随机交配,F2代雌鼠中的显性个体∶隐性个体 = 1∶3 【答案】C 【解析】 若致死基因为d,,F1代雌雄小鼠数量比为2∶1,说明亲本基因型为XDY和XDXd,则F1代雌鼠有基因型为2种,分别为XDXD和XDXd,只有1种表现型,A正确;若致死基因为D,说明亲本基因型为XdY和XDXd,F1代雌鼠有基因型为2种,分别为XDXd和XdXd,只有2种表现型,B正确;若致死基因为D,F1代雌性基因型为XDXd和XdXd,雄性基因型为XdY, 随机交配后代雌性个体比例为:XDXd∶XdXd=1:3,雄性个体只有XdY,且:XDXd∶XdXd:XdY==1:3:3,因此d基因频率=(1+6+3)÷11=10/11,C错误,D正确。 12.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 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 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 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答案】C 【解析】 【详解】N是蛋白质和DNA共有的元素,若用15N代替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则其蛋白质也会被标记,不能区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A错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由噬菌体的DNA做模板,利用大肠杆菌体内的原料编码合成,B错误;子代噬菌体DNA合成的模板来自于亲代噬菌体自身的DNA,而合成的原料来自于大肠杆菌,C正确;该实验证明了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13.下列有关科学发展史及科学研究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琼脂块体积越大,NaOH运输速率越小 B.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都用到了无水乙醇 C. 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T2噬菌体侵染肺炎双球菌的实验设计思路相同 D. 孟德尔第一、二遗传定律的发现以及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均采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NaOH在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中的运输速率是相同的,与琼脂块的体积无关,A错误; B、“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解离液中含95%的乙醇,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B错误; C、T2噬菌体只能专一的侵染大肠杆菌,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相同,都是设法把DNA、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C错误; D、孟德尔第一、二定律的发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果蝇眼色杂交实验,均采用了假说一演绎法,D正确; 故选D。 14.非洲猪瘟病毒(ASFV)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ASFV与HIV的核酸彻底水解可以得4种相同产物 B. ASFV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C. 若DNA分子一条链中A+T占36%,则该分子中G占14% D. ASFV基因组DNA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相连构成其基本骨架 【答案】A 【解析】 【详解】A、ASFV是DNA病毒,核酸彻底水解的产物有脱氧核糖、磷酸和A、G、C、T四种碱基,HIV是RNA病毒,其核酸彻底水解可得到核糖、磷酸和A、G、C、U四种碱基,故有4种相同产物,A正确; B、病毒可遗传变异来源只有基因突变,不发生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 C、若DNA分子一条链中A+T占36%,则整个DNA分子中A=T=18%,G=C=32%,C错误; D、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外侧构成的,不是碱基之间的氢键,D错误; 故选A。 15.将一个用15N标记的DNA放到14N的培养基上培养,让其连续复制三次,再将全部复制产物置于试管内进行离心,图中分别代表复制1次、2次、3次后的分层结果是 A. c、e、f B. a、e、b C. a、b、d D. c、d、f 【答案】A 【解析】 由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在14N的培养基上培养,复制一次后,每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15N,一条链含14N,离心后全部位于中间层,对应图中的c;复制二次后,产生4个DNA分子,其中含15N和14N的DNA分子为2个,位于中间层,只含14 N的DNA分子为2个,离心后位于小密度层,对应图中的e;复制三次后,产生8个DNA分子,其中含15N和14N的DNA分子为2个,位于中间层,只含14N的DNA分子为6个,离心后位于小密度层,对应图中的f。 故选A。 16. 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之间一般不同的是 A. 相邻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 B. 碱基种类 C. (A+G)/(T+C)的比值 D. 碱基序列 【答案】D 【解析】 【详解】A、相邻核苷酸之间都是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因此连接的方式相同,A项错误; B、组成DNA分子的碱基都是A、G、T、C四种,B项错误; C、在双链DNA分子中,因C=G、A=T,(A+G)/(T+C)=1,C项错误; D、不同的DNA分子的碱基序列不同,D项正确。 故选D。 17.下图甲、乙、丙表示生物体内三个重要的生理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的b链和c链中的碱基序列相同 B. 图乙中的f链可以作为转录的模板 C. 图丙中翻译的方向是A端→B端 D. 在同一细胞中,图乙和图丙所示的过程不可以同时发生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甲可知:b、c链是分别以a、d链为模板合成的DNA子链,因此在正常情况下,a链和c链、b链和d链中的碱基排列顺序相同,A错误;图乙中的f链为mRNA,可以作为翻译的模板,B错误;丙图中的m、n均为正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l链为mRNA链,根据“n长于m”可知,图丙中翻译的方向是A端→B端,C正确;在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图乙所示的转录过程和图丙所示的翻译过程可以同时发生,D错误。 18.为在酵母中高效表达丝状真菌编码的植酸酶,通过基因改造,将原来的精氨酸密码子CGG改变为酵母偏爱的另一种精氨酸密码子AGA,由此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A. 植酸酶活性 B. 植酸酶mRNA序列改变 C. 编码植酸酶的DNA热稳定性降低 D. 配对的反密码子为UCU 【答案】A 【解析】 【详解】A、改变后的密码子仍然对应精氨酸,植酸酶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序列没有改变,酶的活性也没有变化,A符合题意; B、密码子在mRNA上,密码子由CGG 变成了AGA,说明植酸酶mRNA序列改变了,B不符合题意; C、由于密码子改变后DNA中C(G)比例下降,DNA热稳定性降低,C不符合题意; D、反密码子与密码子互补配对,密码子AGA,反密码子为UCU,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9.关于复制、转录和逆转录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逆转录和DNA复制的产物都是DNA B. 转录需要RNA聚合酶,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 C. 转录和逆转录所需要的反应物都是核糖核苷酸 D. 细胞核中的DNA复制和转录都以DNA为模板 【答案】C 【解析】 【详解】逆转录和DNA复制的产物都是DNA,A正确;转录需要RNA聚合酶,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B正确;转录所需要的反应物是核糖核苷酸,而逆转录所需的反应物是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细胞核中的DNA复制和转录都以DNA为模板,D正确。故选C。 20.某果蝇基因型为AaBb,其卵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如图所示,图中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变异不会改变细胞中基因的种类,数目 B. 图中变异会改变DNA中碱基对的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 C. 该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将产生四种基因型的卵细胞 D.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基因可能突变为a、B或b基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A. 图中变异是基因重组,会改变基因的排列顺序,不会改变细胞中基因的种类和数目,A正确; B. 图中变异不会改变DNA中碱基对的种类、数目,但会改变碱基对排列顺序,B错误; C. 该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将产生一个卵细胞,即一种基因型的卵细胞,C错误; D.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所以A基因可能突变为a基因,而不能突变为B或b,D错误。 故选A。 21.枯草杆菌野生型与某一突变型的差异见下表:注 P:脯氨酸;K:赖氨酸;R:精氨酸 枯草杆菌 核糖体S12蛋白第55-58位 的氨基酸序列 链霉素与核糖体的结合 在含链霉素的培养基 中的存活率(%) 野生型 …P- K -K-P… 能 0 突变型 …P- R -K-P… 不能 10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S12蛋白结构改变是其产生链霉素抗性的根本原因 B. 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 C.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转录功能 D. 突变型通过翻译产生的多肽链第一个氨基酸一定为甲硫氨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 S12蛋白基因结构的改变是其产生链霉素抗性的根本原因,A错误; B. 由上分析可知,突变型的产生是由于碱基对的替换所致,B正确; C. 链霉素通过与核糖体结合抑制其翻译功能,C错误; D. 突变型通过翻译产生的多肽链需要进行加工,第一个氨基酸一般不为甲硫氨酸或缬氨酸,D错误。 故选B。 22. 豌豆种群中偶尔会出现一种三体植株(多1条2号染色体),减数分裂时2号染色体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剩下一条移向另一极。下列关于某三体植株(基因型AAa)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植株来源于染色体变异,这种变异会导致基因种类增加 B. 该植株在细胞分裂时,含2个A基因的细胞应为减Ⅱ后期 C. 三体豌豆植株自交,产生基因型为Aaa子代的概率为1/9 D. 三体豌豆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其中a配子的比例为1/4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该植株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会导致基因数目的增加,基因种类不变,A错误;该植株的基因型为AAa,在细胞分裂时,只含有2个A基因的细胞应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不一定是后期,B错误;三体豌豆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A:AA:Aa:a=2:1:2:1,自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aa的概率为2/6×1/6×2=1/9,C正确;三体豌豆植株能产生四种配子,其中a配子的比例为1/6,D错误。 23.海豚与篮鱼分别属于哺乳纲和鱼纲,二者体型和运动器官的外观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使控制海豚和篮鱼适应水生环境性状的基因频率定向提高 B. 海豚与其它哺乳动物的基因库差异小于海豚与鱼类基因库的差异 C. 海豚具有与篮鱼外观相似的体型和运动器官,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D. 相同的环境因素诱导两者控制体型和运动器官的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自然选择使海豚和鲨鱼适应水生环境的基因频率定向提高,A正确; 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海豚与其它哺乳动物的基因库差异小于海豚与鱼类基因库的差异,B正确; C. 海豚具有与鲨鱼外观相似的体型和运动器官,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C正确; D.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环境只能对基因突变产生的新性状进行选择,D错误。 故选D。 24.下列关于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拉马克认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B. 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C.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变异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A、拉马克指出一切物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生物是从低等向高等转化的,A正确; B、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即获得性遗传,B错误; C、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不能从本质上解释生物遗传和变异,C错误; 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适者生存的结果,D错误。 故选A。 25.下列关于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B. 血浆中含有Na+、胸腺激素、纤维蛋白原等物质 C. 血浆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 淋巴起源于血浆,最终汇入组织液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A.消化液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 B.Na+、胸腺激素、纤维蛋白原在血浆中都可以找到,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正确; C.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C错误; D.淋巴起源于组织液,淋巴回流形成血浆,D错误。 故选B。 26.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 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 ①中若Ca2+浓度过低,易引起肌肉抽搐 D. 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①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②增多,A正确;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B正确; C、①血浆中若Ca2+浓度过低,易引起肌肉抽搐,C正确;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有③淋巴或①血浆,D错误。 故选D。 27.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 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浆和淋巴 C. 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 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答案】B 【解析】 【详解】A、内环境与Ⅰ呼吸系统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胞血管壁,A正确;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消化吸收只能进入血浆,B错误; C、②表示在尿液形成过程中对原尿的重吸收作用,C正确; D、Ⅳ表示体内物质排出的途径,该器官应为皮肤,D正确。 故选B。 28.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 静息电位值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增大 C. 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 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静息电位外正内负,由钾离子外流维持,所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变化对静息电位无明显影响,动作电位是神经受外界刺激之后,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内流形成,所以当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降低时,钠离子内流的量减小,动作电位就减小,动作电位峰值会降低,故选D。 29.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1中Ⅰ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 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 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转运 D. 若图2中C为兴奋型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图1中Ⅰ侧有糖蛋白,为细胞膜的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A错误; B.根据物质的相似相容的原理,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B(磷脂)密切相关,B错误; C.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图2中E为突触前膜,F为突触后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胞吐,C错误; D.若图2中C为兴奋型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导致阳离子内流,突触后膜电位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D正确。 故选D。 30.脊椎动物的大脑发送一个神经信号使血管壁的平滑肌松弛,是由平滑肌附近的神经释放信号分子乙酰胆碱,导致附近的上皮细胞产生NO,由它来使平滑肌松弛,使血管扩张来增强血液流动。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大脑发送神经信号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变化有关 B. 大脑发出信号使上皮细胞产生的NO属于神经递质 C. 接受乙酰胆碱的信号与细胞膜表面特异性受体有关 D. 上述生理过程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大脑发送神经信号是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与神经纤维膜内外离子变化有关,静息电位与钾离子外流有关,动作电位与钠离子内流有关,A正确; B.大脑支配平滑肌附近的上皮细胞产生NO,并不是突触前膜释放的,不属于神经递质,B错误; C.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型的神经递质,只能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C正确; D.上述生理过程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上皮细胞产生NO,由它来使平滑肌松弛,就是体液调节,D正确; 所以选B。 二、综合题 31.研究者发现,当水流喷射到海兔(螺类的一种)的喷水管皮肤时会引起鳃肌收缩,导致喷水管和鳃收缩,称为缩鰓反射。当喷水管重复受到温和的喷水刺激时,缩蟋反射的幅度越来越小,即产生习惯化,对已产生习惯化的海兔,用短暂电流刺激其头部皮肤(对海兔为伤害性刺激),再用水流刺激喷水管,结果产生的缩腮反射比只用水流刺激喷水管强烈,即产生去习惯化。相关结构及发生机制如下图。请分析并回答: (1)图示中参与缩腮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_____个。 (2)为研究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的原因,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连续电刺激部位 测量指标及现象 喷水管皮肤 感觉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电位变化 持续产生 持续产生 ? 运动神经元电位变化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持续产生 肌肉收缩程度 逐渐减弱 逐渐减弱 一直正常 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时,受刺激部位膜内电位变化是________。表中“?”处应填写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②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________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3)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去习惯化形成的原因是:当伤害刺激作用于头部皮肤时,神经元L29兴奋并释放________,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在兴奋时其轴突末稍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据此判断,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________(能/不能)产生缩鳃反射。 (4)根据去习惯化形成机制,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________。 【答案】 (1). 2 (2). 负电位→正电位 (3). 不产生 (4).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 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 (6). 5-HT (7). 不能 (8). 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 【解析】 【详解】(1)分析题图:参与缩腮反射的神经元至少有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2个神经元参与。 (2)①神经元受到适宜刺激后,受刺激部位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导致兴奋部位膜内的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表现为内正外负,膜内电位变化是负电位→正电位。连续刺激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②分析表格连续电刺激喷水管皮肤、感觉神经元等部位,感觉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逐渐减弱,肌肉收缩程度逐渐减弱,而连续电刺激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持续产生,肌肉一直正常收缩,故海兔重复受到温和喷水刺激产生习惯化是由于兴奋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传递减弱或受阻。 (3)去习惯化形成的原因是:当伤害刺激作用于头部皮肤时,神经元L29兴奋并释放5-HT,再受到喷水刺激后,引起感觉神经元在兴奋时其轴突末稍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因为短暂电流刺激不能引起缩鳃反射的感觉神经元兴奋,所以仅用短暂电流刺激海兔头部的皮肤不能产生缩鳃反射。 (4)根据敏感化形成机制,可推测习惯化产生的原因是连续温和喷水刺激导致感觉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减少,运动神经元动作电位逐渐减弱,肌肉收缩程度逐渐减弱。 32.玉米(2N=20)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1)某品种玉米2号染色体上的基因S在编码蛋白质时,控制最前端几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1所示,已知起始密码子为AUG,若基因S中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改变为________。密码子的特点是________。 (2)玉米的易倒伏(H)对抗倒伏(h)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2表示利用品种甲HHRR和乙hhrr通过三种育种方法Ⅰ-Ⅲ培育优良品种hhRR的过程。 ①方法的Ⅰ的育种原理是________,三种方法中难以获得优良品种hhRR的是方法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法Ⅱ中HhRr自交获得,假设只保留F2中抗倒伏抗病植株的雄蕊(其他雄蕊全部去除),所有植株雌蕊全部保留且都能成功受粉和发育,则所得F3中能稳定遗传的抗倒伏抗病植株占________。 (3)在栽培玉米(2N)过程中,有时会发现单体植株(2N-1),利用2号单体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亲本 实验结果 2号单体(♀)×正常二倍体(♂) 子代中单体占25%,正常二倍体占75% 2号单体(♂)×正常二倍体(♀) 子代中单体占4%,正常二倍体占96% 产生该单体的原因可能是亲本________过程异常,从表中数据可以分析得出________。 【答案】 (1). GUU (2). 简并性和通用性 (3). 染色体(数目)变异 (4). Ⅲ (5).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 (6). 1/6 (7). 减数分裂 (8). N-1型雄配子的可育性小于雌配子 【解析】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转录的模板链是b链,如果箭头所指碱基对G/C缺失,则模板链中的该碱基序列由CA TAC/GTT/CAG/AGG变成CA TAC/GTT/CAA/GG,因此该处对应的密码子将由GUC改变为GUU。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和通用性等特点。 (2)①方法Ⅰ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Ⅱ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Ⅲ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因此难以获得优良品种(hhRR)。 ②子二代中抗倒伏抗病的父本基因型是hhRR:hhRr=1:2,产生的精子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R:hr=2:1,所有雌蕊都保留,母本产生的卵细胞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R:Hr:hR:hr=1:1:1:1,自由交配后能稳定遗传的抗倒伏抗病植株的比例是hhRR=2/3×1/4=1/6。 (3)对比表格中数据分析得出N-1型雄配子的可育性小于雌配子。说明产生该单体的原因可能是亲本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出现异常。 33.图为某家族患神经性耳聋(显、隐性基因分别用D、d表示)和红绿色盲(显、隐性基因分别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神经性耳聋属于__________性(显/隐)性状。控制该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你判断致病基因位置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III8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其色盲基因来自于第I代___________号个体。若只考虑神经性耳聋,III8和III1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III9和一基因型与III12相同的男性婚配,生一个只患一种病的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__。若III11与III10再生一孩,怀孕期间欲判断胎儿是否患病,可采取的有效手段为___________。 【答案】 (1). 隐 (2). 常 (3). Ⅰ1是患者可判断其基因型为XdXd或dd,但其子Ⅱ5为正常人,则Ⅰ1基因型不可能是XdXd,d基因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4). DDXbY或DdXbY (5). 1 (6). 2/3 (7). 1/4 (8). 产前诊断 【解析】 【详解】(1)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神经性耳聋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判断依据是:Ⅰ1是患者可判断其基因型为XdXd或dd,但其子Ⅱ5为正常人,则Ⅰ1基因型不可能是XdXd,d基因只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2)首先分析神经性耳聋,III8的弟弟(或哥哥)或患者即dd,他父母正常基因型为Dd×Dd,III8正常,所以基因型为1/3DD、2/3Dd,然后分析色盲,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故他的基因型为XbY,所以答案为DDXbY或DdXbY;III8的色盲基因来自4号(3号没有色盲基因),4号色盲基因来自1号(2号没有色盲基因);若只考虑神经性耳聋III12正常,但其父亲为dd,所以他的基因型为Dd,所以III8和III12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 (3)分析可知,III9神经性耳聋基因型为1/3DD、2/3Dd,色盲基因型为1/2XBXB、1/2XBXb;,III12神经性耳聋基因型为Dd,色盲基因型为1/2XBY;III9和一基因型与III12相同的男性婚配后代患病情况如下表: 神经性耳聋 色盲 5/6D_ 1/6dd 7/8XB_ 35/48正常 7/48只患神经性耳聋 1/8XbY 只患色盲 1/48两病兼患 故只患一种病的概率为7/48+5/48=1/4。怀孕期间欲判断胎儿是否患病常用措施为产前诊断。 【点睛】在遗传系谱图中判定遗传病的方式——“四步法”分析遗传系谱图 步骤 现象及结论的口诀记忆 图解表示 第一,排除或确定伴Y遗传 若系谱图中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病;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 第二,确定图谱中遗传病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 “无中生有”(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则为隐性遗传 “有中生无”(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出现无病的),则为显性遗传 第三,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性染色体上 ①双亲有病儿子正常;②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 伴X显性遗传 ①双亲有病女儿正常;②父病女不病或者子病母不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①父亲正常儿子有病 ②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 伴X隐性遗传 ①双亲正常女儿有病;②母病子不病或女病父不病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①若该病在代与代间连续遗传→ 第四,若系谱图中无上述特征,只能从可能性大小方面推测 遗传规律的应用对学生一直是难点,但由于也是重点,学生们在掌握这些定律的应用时关键要抓住实质,灵活运用。首先是要掌握会结合杂交遗传实验分析性状的显隐性;其次是区分是否属于伴性遗传;然后就是正确运用顺推和逆推亲子代的基因型;最后才是计算相关个体的存在概率或者出生概率。本题中还涉及遗传质询相关知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