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本卷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封建社会时期,皇宫之前,一般都是一种格局,左边是太庙,右边是社稷坛。这种格局主要受到周代什么制度的影响 A. 分封制度 B. 礼乐制度 C. 宗法制度 D. 王位世袭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布局体现出宗法家族观念,因此这种格局主要受到周代宗法制度的影响,故C项正确;A项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排除;D项是在夏朝就已出现,排除。 2.2019年2月5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的信息可知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以看出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的史实,故选D。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排除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体现为用神权巩固王权,如商朝重视占卜和祭祀等,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皇帝决策的信息,排除C。 3.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制度能够提高行政效率,能够提高决策的周密程度,减少决策的失误率,选A。三省六部制度的目的不是在丰富官吏选拔手段,打破世家的特权垄断的也不是三省六部制度,推动宰相制度走向解体是在后来的明朝时期,B.C.D是均不能选的。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其中“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的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科举制度是按才干选拔官吏的制度,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世卿世禄制依据的是血缘而非才干,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察举制依据的是孝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九品中正制依据的是门第族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5.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 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 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 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 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不可能权力得到加强,排除A。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结合所学,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关键在于军机处有利于皇权加强,故选D。 6. 关于鸦片战争,近代史主流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 A. 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 B. 清史鸦片战争观是错误的 C. 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 D. 不同史观必得出不同结论 【答案】A 【解析】近代史鸦片战争观强调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质变,清史鸦片战争观强调清史本身的内在连续性,故答案选A。BD说法明显错误,排除;辩证分析主要从鸦片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和所起客观效果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的,不符合题意,排除C。 7.史学家对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洪仁玕的定位较高,评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主要是看重他 A. 领导抗击西方列强侵略 B. 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 最早进行“师夷”实践 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答案】D 【解析】洪仁玕著有《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符合社会发展和近代化,D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抗击西方列强侵略,A错误;民主共和思想属于辛亥革命主张,B错误;C是魏源思想主张。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该规定的进步意义在于 A.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宣扬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 C. 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D. 一定程度上限制总统专制独裁 【答案】D 【解析】材料“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体现了责任内阁制,一定程度上限制总统专制独裁,故选D;主权在民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9.《中国社会通史》:“(国民党“一大”)接受了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使国民党获得了新生。自此,国民党组织机构得到了健全,党员人数得到了发展。”由此判断: A. 国民党转变为无产阶级政党 B. 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员身份不再存在 C. 中共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支部 D. 国共合作形成,壮大了民主革命力量 【答案】D 【解析】国民党一大决定共产党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壮大了民主革命弊端力量,故D正确;国民党的性质仍然没有改变,故A错误;共产党员保持两种身份,故B错误;这种合作属于党内合作,故C错误。 10.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B 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C 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 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 D 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实现了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 【答案】B 【解析】毛泽东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B正确;A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早在辛亥革命就开始了,故A错误;C项“国民政府的军队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开始”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国民党第十九路军抗击日本,C错误;D项北平谈判没有实现和平建国的目标,D错误。 11. 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A. 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 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D 【解析】要抓住关键词“1932年”“抗敌”等,联系到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D项正确。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从材料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 12.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重新秘密印发反共的《剿匪手本》,阎锡山出兵攻打山西上党地区的人民军队。这表明 A. 重庆谈判没有积极意义 B. “冷战”激化国内矛盾 C. 国民党以战争促进谈判 D. 和平建国举步维艰 【答案】D 【解析】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通过了一些有利于人民的协议,揭露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在这次谈判过程中,国民党一边谈判一边部署剿共,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和平建国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故D项正确;重庆谈判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不能说没有意义,排除A项;此时“冷战”还没有正式开始,故排除B项;国民党的意图是“假和平、真内战”,并不是以战争促进谈判,排除C项。 13.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这表明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 B. 社会主义制度尚未确立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 D. “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首次提出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AC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规定;D是在1941年;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故B符合题意。 考点: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与祖国统一大业•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4.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故A项正确;B项是政党制度,C项是民族政策,D项是基层民主制度,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5.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我国 A. 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 B. 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 C. 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D. 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相继颁布了《刑法》、《民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说明我国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C项正确。材料强调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而不是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排除A。材料主旨不是法律法规制定的越来越多,而是强调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排除B。材料强调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而不是人民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排除D。 16.香港回归中国之际,阿根廷总统梅内姆表示要仿效中国的“一国两制”方针和平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这主要表明“一国两制”方针 A. 符合中阿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B. 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模式 C. 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 D. 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在香港回归之际,阿根廷主张仿效中国的“一国两制”来解决马岛主权问题,说明“一国两制”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故答案为B项。“一国两制”不是解决中阿两国问题的,A项错误;“一国两制”是解决一个国家内的统一问题,不是反对外来殖民统治的有效方式,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 17.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国家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但是,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认为中国是在“向快要淹死的尼克松扔救生圈”。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 A. 摆脱了苏联的威胁 B. 延续意识形态外交 C. 拯救了美国的衰落 D. 奉行国家利益至上 【答案】D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中国和美国关系进行改善,D正确;当时中苏关系正处于恶化时期,摆脱了苏联的威胁的说法有误,A错误;中国当时已经突破意识形态外交,B错误;中国并不能拯救美国的衰落,C错误。 18.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各国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进一步提倡了民主与平等的原则,推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故A项正确;中苏两国开创友好局面是在1950年,故B项错误;C项错在“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故D项错误。 19.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下列对促成古希腊民主政治出现因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海岛和天然良港众多 B.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 C. 城邦制度的形成 D. 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做支撑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靠海、多山、岛众;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容易实行民主政治;城邦公民积极参与城邦政治事务,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是民主政治产生的人文因素。D表述不正确,应是工商业发达,因此符合题意。 20.有一个叫奥赫的罗马平民赶着马车在山坡上行走,结果马车退下来碾死了一个奴隶的小孩,孩子的父亲向法庭提出诉讼。依据罗马法,法庭应该 A. 判处奥赫死刑 B. 不予受理 C. 判处奥赫向孩子的父亲道歉 D. 判处奥赫过失杀人,处一定的罚金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罗马法协调的是罗马社会内部公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奴隶主利益。材料中小孩的父亲是奴隶,没有公民权,并不适用于罗马法,所以他的诉讼法庭将不予受理,故B正确;ACD三项都是法庭判处的结果,由课本知识可知,罗马法不保护奴隶的利益,所以不存在开庭受理的情况,也就不存在处理结果,故ACD错误。 21.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 《权利法案》形同虚设 B. 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C. 形成“驴象之争”局面 D.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英国国王在当时疼具有一定的行政权,说明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D正确。A项“形同虚设”错误。B项“无权”错误。C项是美国两党制,排除。 22.2017年初,特朗普签署了禁穆令。三天后,华盛顿州检察院向法院起诉联邦政府,认为这一行政令明显违反了美国宪法精神。负责此案的法院决定在全美范围内冻结这一行政令,特朗普虽不甘心但禁穆令遂告终止。这可以看出 A. 美国总统对联邦法院负责 B. 联邦法院拥有宪法解释权 C. 联邦法院是美国权力中心 D. 联邦法院拥有最终立法权 【答案】B 【解析】美国最高法院负责司法解释权,B正确;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A错误;美国是三权分立政体,C错误;美国立法权是国会,D错误。 23.近代法国先后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世界各国中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 B. 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 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 D. 外敌的入侵破坏了法国民主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材料“1789-1875年的86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反映的是法国共和政体建立的艰难历程,法国大革命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激烈交锋,是导致法国政治体制不断变更的主要社会根源,符合题意的是C项。该现象和启蒙思想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激烈交锋,是导致法国政治体制不断变更的主要社会根源,故B错误。D项是外因,故排除。 24.近代以来,欧美各国或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通过王朝战争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学习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后,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首相不经选举产生,由议会少数党领袖担任 B. 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多数票选出 C. 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权力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 D. 德国首相主持帝国政府,对议会负责不对皇帝负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法兰西宪法规定法国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多数票选出,B正确; 首相应该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A错误;根据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受最高法院和国会的制约,而不是不受任何制约;C错误,德国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与秦朝相比,唐朝相权有何特点? (3)结合材料三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政治文明演进方面有何功绩? 【答案】(1)具体制度:A.皇帝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郡县制;C.三公九卿制度。 (2)制度:三省六部制。 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3)功绩: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析】(1)具体制度:依据材料一“海内为郡县”可知实行郡县制;依据材料一“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可知是皇帝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2)制度:依据材料二图示可知是实行三省六部制。特点:依据宰相的数量变化和权力变化回答。 (3)功绩:依据材料三“国务会议”“清帝退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的影响需要从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思想解放、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以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6.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截止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的三次建交高峰。如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源是什么?你对此有什么启示。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改变的外交方针及其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并列举出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时的两项重大外交活动。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1972年建交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根源:中国落后,国家软弱,国力不强。 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②弱国无外交;③争取民族独立,掌握国家主权,独立自主办外交;④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2)时间:新中国成立后或1949.10后。 方针:独立自主。 具体内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活动: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主要原因:中国国力增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需要。 【解析】(1)根源: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源是中国近代落后,国家软弱以及国力不强。启示: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以及发展民族经济,提高综合国力等回答。 (2)时间:依据材料二数轴时间和所学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方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外交方针可知是独立自主。具体内容:结合所学毛泽东阐述的三句话可知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以及一边倒。 (3)活动: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时的重大外交活动可从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以及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等方面回答。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建交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可从中国国力增强、中美关系缓、国家利益以及当时的国际局势进行分析即可。 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后来随着“内阁制”的形成,王权又被进一步架空。化作一种由主要大臣组成的内阁会议的集体领导权,其负责对象也由原来的国王转变为议会。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材料三 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而不论他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政治信仰。 ——彼得森《杰斐逊作品选》 (1)英国的哪一部文献给光荣革命后的王权套上了第一个“紧箍咒”?根据材料一简要指出后来英国王权进一步被架空的直接原因。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什么原则?据所学知识说明它是怎样体现这一原则的? (3)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杰斐逊的言论在1787年宪法中是否得到体现?为什么? 【答案】(1)《权利法案》。原因:内阁制形成,内阁对议会负责。 (2)三权分立原则;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3)没有;1787年宪法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和军权受到限制。原因: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内阁制”的形成,王权又被进一步架空”可知内阁制形成以及内阁对议会负责。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图示可知是三权分立原则;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三权分立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中央权力机构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对于一切人都同样严格地公平对待”可知杰斐逊的言论在1787年宪法中没有得到体现;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回答,主要体现在种族歧视上。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