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尚圆”观念,讲究圆圆满满、团团圆圆、花好月圆,重视家庭团聚,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影响这一观念的是 A. 家国体制 B. 君主专制 C. 礼乐制度 D. 分封制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重视家庭团聚,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可以看出,中国人的这一观念是家国体制影响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君主专制是指以君王为核心的君主掌握一切权力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制度,排除C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 2.簋是古代青铜或陶制盛食物的容器,在祭祀和宴飨时与鼎配合使用。西周规定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这实质上反映了 A. 分封制下的实物配给 B. 宗法制下的内外亲疏 C. 奴隶制下的等级秩序 D. 封建制下的君主独裁 【答案】C 【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配合分封制实行的是礼乐制度。“天子八簋,诸侯六簋,卿大夫四簋,士二簋”体现出分封制度下的等级秩序,C正确;簋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不是实物配给,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分封制度,不是宗法制,B错误;材料中反映的历史是奴隶社会,不是封建制下君主专制,D错误。 3.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行省制代替郡县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答案】B 【解析】社会政治大转型是“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帝”,显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实现和巩固大一统,那么,废分封行郡县符合题意,故选B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夏朝,排除A项;行省制代替郡县制是元代,内阁制代替三省制是明代,都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D项。故选A。 4.汉初“七国之乱”后,朝廷对王国采取了如下措施。这些措施 措施 内容 措施一 七国之中,除楚国另立王以续其后外,其他六国均被废。 措施二 陆续立其余八个儿子为王,井对原来封王加以调整。 措施三 把“北边郡““南边郡”收归中央直接管辖。 措施四 剥夺了诸侯王的“治国”权,诸侯王国半独立地位被取消。 A. 促进了第一个多民族国家形成 B. 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C. 激化了封建君主与宰相的矛盾 D. 调整了地方行政体制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汉初“七国之乱”后朝廷采取多种措施削弱王国权力,并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故选D项;材料主要反映了汉初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关系不大,排除A项;“七国之乱”后封国依然存在,并没有取消郡国并行,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无关,排除C项。故选D。 5.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的某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的这个“部”是 A. 吏部 B. 户部 C. 礼部 D. 工部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等信息来看,这个“部”应当是户部,六部中的户部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故答案为B项;吏部掌管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排除A项;礼部掌管国家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接待外宾等事务,排除C项;工部掌管山泽、屯田、工匠、水利、交通等各项工程,排除D项。 6.鉴于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根除地方腐败 C. 提高行政效率 D. 解决唐末弊政 【答案】A 【解析】宋王朝采取重文轻武的国策,任用大量文官担任地方长官,是为了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以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且“根除”地方腐败过于绝对,排除B项: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的赵宋王朝,提高行政效率不可能成为政权建立初期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解决唐末弊政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 7.宋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登科录》记载了进士中榜的情况。其中,601名进士中,平民家庭出身的有417人,官僚家庭出身的只有184人。这反映了 A. 门第观念的萌发 B. 社会阶层的流动 C. 社会控制的松弛 D. 阶层身份的平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平民出身中榜的进士占比69%,说明科举制使出身寒微的平民子弟有了做官的机会,有利于杜会阶层的流动,故选B项;据材科“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84人”可知门第观念仍有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进士出身情况,体现不出社会控制程度松弛,排除C项;阶级社会里社会成员的身份不可能平等,排除D项。故选B。 8.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多达1 460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立中朝 B. 设立丞相 C. 设立内阁 D. 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十作为侍从顾问,但他们很少能参与决策政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人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故选C。 9.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如下规定: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据此可以推知 A. 中英之间达成了平等贸易的规则 B. 关税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 C. 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 D. 中国土特产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 【答案】C 【解析】“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意味着中英之间贸易的不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的税收来源,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土特产品远在清朝以前就已经进入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这为英国商品输入中国大开方便之门,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故C项正确。 10.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写到的这件事发生在 A. 1840年 B. 1860年 C. 1884年 D. 1900年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等信息可知,雨果写到的这件事发生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故答案为B项;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1884年的中法战争,侵略者没有攻占北京,排除A、C项;1900年攻占北京的是八国联军,不是英法联军,排除D项。 11.如图两部文献具有相一致的方面,对此,正确的表述是 A. 都大大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 B. 都成为太平天国建国时期的纲领 C. 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 都反对封建地主压迫,但都没真正落实 【答案】D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时期的纲领性文件,他们都有反对封建地主压迫的要求,但都没有真正的落实,故选D项;这两个文件都没有真正落实,所以不可能大大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排除A项;《资政新篇》颁布于太平天国运动中期,不是建国时期的纲领,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不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项。故选D。 12.下图中的情景出现于 旅顺大屠杀 A. 抗日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 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旅顺大屠杀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故选C;A发生在中英之间,没有旅顺大屠杀,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英法与中国之间,没有旅顺大屠杀,排除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没有旅顺大屠杀,排除D。 13.《辛丑条约》明确规定:“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这一规定 A. 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 使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表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 D.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今诸国驻防之处,系黄村、廊坊、杨村……山海关”可知,列强驻兵使北京直接暴露在列强的军事威胁之下,安全没有保障,使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遭到破坏,故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而非《辛丑条约》,故排除A项;“中国开始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生在鸦片战争后,而不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B项;C项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而非《辛丑条约》,故排除。 14.史料:10月31日,镇江关税务司戴乐尔给安格联写信:城内简直无人居住,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老百姓逃走了,只有几家小食品店还开张营业。道台衙门里除了道台和大约四个职员外,再没有别人,所有书办和文案几乎都跑光了。该史料最可能出自于 A. 《百年辛亥:亲历者的私人记录》 B. 《甲午战争:一个意大利人的记述》 C.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 D. 《百年五四:共同的文化精神家园》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某年的 “10月”底,镇江官民大量从城中逃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应该是辛亥革命首义成功,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及其缺乏群众基础的表现,A项正确;甲午战争主要在辽东和山东半岛进行,其影响限于中国北方,B项错误,鸦片战争时,镇江等地还没有外国人出任税务司,C项错误;五四运动中广大的市民、学生和工人阶级参与进来,不会出现城中空虚的情形,D项错误。 15.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A.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新型运动 C. 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创造了条件 D. 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 “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后期以工人为主力,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故C选项正确;五四运动的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故A选项错误;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作用是主力军的作用,故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没有体现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故D选项说法有误。 16.民国十五年,有一支军队势如破竹,同年席卷湖南,进入湖北,占领武汉,又沿长江东下,攻占江西首府南昌。这正是当年洪秀全的太平军通过的路线,而该军速度是太平军的数倍。材料中涉及的“军队”和事件指的是 A. 湖北新军和武昌起义 B.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 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民国十五年是1926年,“进入湖北,占领武汉”,结合所学,1926年国民革命军进行北伐,势如破竹,1927年1月占领武汉,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故B正确;1911年武昌起义,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A;1928年创建工农红军,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C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7.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其中“敢闯新路”主要体现在 A. 打土豪,分田地 B. 工农武装割据 C. 纠正“左”倾错误 D. 开展武装斗争 【答案】B 【解析】根据“井冈山精神”可知,时间是井冈山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答案为B项。A项,体现的是依靠群众,排除。C项,纠正“左”错误的会议最早为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路上所开的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与井冈山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开展武装斗争与“敢闯新路”不符,排除。 18.国破幸有山河在。某杂志有一期的主题是“山河抗战”,认为中国境内一些高山、丘陵、江河作为有利地形条件,对日军的侵略形成了有力的阻隔,如以“太行山:中国的天然长城”为题,可以直接作为论据的是 A. 淞沪会战 B. 武汉会战 C. 太原会战 D. 徐州会战 【答案】C 【解析】根据“太行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太原会战爆发于山西,在太行山区域范围内,故选C项;淞沪会战在上海地区,武汉会战在武汉地区,徐州会战在江苏徐州地区,这些地方都没有在太行山区域范围内,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 19.下表是1947年2月上海《大公报》对586位民众政治态度的民意调查统计 问题 赞成人数 反对人数 对美军驻华的态度 4 538 对美国现行对华政策的态度 61 464 对民国宪法的态度 124 381 对内战的态度 34 535 该调查说明 A. 中共在内战中已占上风 B. 《大公报》坚决反对国共内战 C. 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D. 民众失去对国民政府的信任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多数民众对美军驻华、美国现行对华政策、对民国宪法和内战持反对态度,结合“1947年2月”和所学内容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国民政府失去了信任,故选D项;由民众的政治态度上看不出中共在内战中已经占据上风和美国的政策,排除AC项;《大公报》是做了一次民意调查,没有体现《大公报》的立场,排除B项。 20.1954年6月以后,全国各地报纸、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登载阐明宪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广播电台连续举办宪法草案讲座,各出版机关一共出版了1184万册宪法草案单行本和大量有关宪法知识的书籍。民族出版社还将宪法草案译成蒙、藏等民族文字。这些做法 A. 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主人 C. 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D.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宣传宪法草案知识,为群众了解和遵守宪法奠定基础,故该做法有利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故选D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党制度,与材料中宣传普及宪法草案知识不符,排除A项;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主人是指中国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即新中国的成立,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制度,与材料中广泛宣传宪法不符,排除C项。故选D。 21.如图是1954年画家杨之光创作的《一辈子第一回》,表现了一位老婆婆在拿到选民证时的情形。通过该作品可以看出 A.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 B. 社会主义制度己经确立 C.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D.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说明人民民主原则落到实处,故选C项;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在基层的选举活动,与政治协商无关,排除D项。故选C。 22.“(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这里的“它” A. 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 B. 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愿望 C.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D. 开创了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说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该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故C正确;经济特区发挥了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 ,故A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满足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愿望,故B错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开创了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局面,故D错误。 23.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 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 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 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 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常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A项;1972年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故排除C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90年代,故排除D项。 24.于右任先生在《望大陆》中写道:“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首绝唱 A. 表现了对两岸统一的前景充满绝望 B. 表达了对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热爱 C. 反映了对国共两党对峙的严重忧虑 D. 表现出了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心情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陆》反映了他渴望国家统一,台湾同胞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台湾同胞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但对此没有充满绝望的消极心情,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对中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热爱,故B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他渴望国家统一,台湾同胞渴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心情,没有反映对国共两党对峙的忧虑,故C选项错误。 25.古代雅典人认为,抽签代表一种天意,一般公职人员几乎都是在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经由抽签选举产生,法庭的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均是抽签一次,且当庭有效。据此可推知 A. 小国寡民抽签更能体现公平和公正 B. 雅典民主政治限制了行政效率提高 C. 雅典公民素质在当时世界首屈一指 D. 社会最下层人民也有当家做主机会 【答案】B 【解析】雅典的公职人员通过抽签产生,而且“五百人议事会成员经由抽签选举产生,法庭的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均是抽签一次,且当庭有效”,这会增加行政成本,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选项B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排除;抽签并不能证明公民素质高低,排除C;雅典只有公民有参政资格,选项D排除。 26.在古代罗马,担任法官的官员一般都不是专业的法学家,不熟悉法律,而早期的罗马法又简略晦涩,私人法学家的意见便在案件的裁决中备受重视,不仅被采用,甚至还编入法典,成为法律。这反映出古代罗马 A. 法律体系日趋完备 B. 立法过程主观随意性强 C. 司法范围不断拓展 D. 法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答案】D 【解析】考查古代罗马法。根据材料“私人法学家的意见便在案件的裁决中备受重视,不仅被采用,甚至还编入法典,成为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早期罗马法简略且不易懂而实践中重视私人法学家的意见,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由于早期罗马法的简略和不易懂,在实践中重视私人法学家的意见,并成为法律,体现了法律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特点,没有体现法律体系完善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古代罗马立法过程主观随意性强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罗马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问题,没有体现罗马法司法范围,故C选项错误。 27.1867年,英国通过了议会改革方案: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也给予支付租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取消46个“衰败选区”,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大城市。经过改革,选民总数从135万增加到225万。材料体现了英国 A. 议会主权扩张 B. 工人运动高涨 C. 普选权的实现 D. 选民范围扩大 【答案】D 【解析】根据“在城镇,选举权应给予每一房主,也给予支付租金和居住不少于一年的房客……选民总数从135万增加到225万”可知,议会改革扩大了选民范围,故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议会的权力扩大,排除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28.1883年,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疾病保险法》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其中工人所交的保险费用很少,只占每天工资的1.5:1905年,德国实行高温工作限制,若超过28℃,每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这表明统一后的德国 A. 带有普鲁士专制传统 B. 君主立宪政体正在逐步建立 C. 具有其历史的进步性 D. 统治阶级极力维护共和政体 【答案】C 【解析】材料“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强制保险,其中工人所交的保险费用很少,只占每天工资的1.5%;1905年,德国实行高温工作限制,若超过28℃,每班工作不得超过6小时”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社会保障,杜会保障是历史的进步,有利于保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故选C项;材料的内容是关于社会保障的立法,普鲁士专制时代没有社会保障的相关立法,排除A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去》确立了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德意志帝国属于君主立宪制政体,不属于共和制,排除D项。故选C。 29.虽然马克思在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时,就把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理论阐述明白,但他仍把后来的时间全部用在了证明自己思想分析的准确性上,花费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出了浩繁卷帙的《资本论》。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 A. 建立在不断的理性思考上 B. 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 C. 继承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 D. 主张用暴力打碎国家机器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他仍把后来的时间全部用在了证明自己思想分析的准确性上,花费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出了浩繁卷帙的《资本论》”,可知材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是在马克思不断思考证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故选A项;强调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赋予无产阶级的使命,与材料中“他仍把后来的时间全部用在了证明自己思想分析的淮确性上,花费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写出了浩繁卷帙的《资本论》”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马克思完善思想理论,形成马克思主义,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人类优秀成果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主张用暴力打碎国家机器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宜言》中阐述的无产阶级完成推翻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与材料中马克思完善自己思想理论不符,排除D项。故选A。 30.使布尔什维克党明确“以夺取政权为革命的最终目的”,“以工人代表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苏维埃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历史事件是 A. 《四月提纲》的发表 B. 二月革命的发生 C. 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 D. 《和平法令》的颁布 【答案】A 【解析】《四月提纲》中列宁明确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明确了以夺取政权为革命的最终目的,以苏维埃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选A项;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之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七月流血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和平法令》颁布于十月革命成功以后,此时已经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D项。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椐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城,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贲,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废丞相后与丞相地位近似官职的基本情况表: 时间 职位 基本职权 明朝中后期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 清朝雍正年间 军机大臣 以后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两者职权的共同特点。 【答案】(1)差异:依据不同:分封制一出身、血缘宗族;都县制—军功、选贤任能。 方式不同:分封制一世袭:都县制一君主任命。 (2)特点: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有参议政事权但无相应的决策权:在施政过程中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解析】(1)根据“从诸侯到士,根椐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设立的依据和长官任命方式的不同等方面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异。 (2)根据“拥有票拟权,但不是法定的宰相,地位经常受到挑战”、“以后承旨拟写,传达皇帝旨意”等内容可知明代内阁首辅和清代军机大臣在职权上的共同点在于都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但都没有决策权,即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3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次政治设计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在英国的历史和未来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契合点。 ——据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二 美国总统特朗普说:“不是国为这些官员或者法官优秀,而是18世纪美国制定的法律制度真正将总统的权力关在了笼子里:美国的法律制度保障了自由與论,保障了官赑抗命而不会受到迫害,保障了法官依法独立裁决不会受到任何威胁。” ——摘自《组约时报中文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美国制定的律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不流血的方式;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以改革和立法为主要手段,渐进式推进民主政治: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至上的原则:制度创新,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2)保证了言论自由:保护官员独立行使权力;司法独立:避免出现绝对权力。 【解析】(1)根据“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体现在这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摆脱了专制的革命循环,以改革和立法为主要手段,渐进式的推进了民主政治,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实现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2)根据“美国的法律制度保障了自由與论,保障了官员抗命而不会受到迫害,保障了法官依法独立裁决不会受到任何威胁”可知美国18世纪制定的法律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保证言论自由,保护官员独立行使权力,实现司法独立,最终避免出现绝对权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