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6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65)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本题共4小题,25分)‎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稳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说六安爷的性格“孤僻”,于文无据,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是对土地的热爱,不听别人劝阻也是出于这种情感,不能说“孤僻”。C.“小说的环保主题”错,“环保”‎ 并不是本文着力表现的主题,本文反映的主要是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问题。E.“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曲解文意,六安爷的“平静固执”某种层面上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排斥,但更多的是对土地的眷恋与坚守。‎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内涵的能力。作答本题要从“锄”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进行分析。“锄”表面上是一种农具,是一种劳作行为,代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进一步分析“锄”这一标题与人物形象、主旨的关系,即可得出深层含义:六安爷对“锄”的执着,说明其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即将失去的百亩园的不舍,“锄”将人与土地连接起来,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作答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上分析。内容上,用“几千年几百代”“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来体现百亩园养育了西湾村世世代代的人,是村民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同时“几千年几百代”“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将百亩园抽象为农耕文明下生活方式的象征。结构上,对于农民如此重要的百亩园将要被毁,变成焦炭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答:                            ‎ ‎                              ‎ 答案 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解析 ‎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由题干“‘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可知,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让考生分析这句话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表现两方面的作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通篇文章中,六安爷反复说这句话,体现了六安爷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而“过瘾”也表示六安爷对即将失去百亩园内心的隐痛。在主题表现上,在土地上劳作成为一种瘾,是农民精神的寄托;这句话旨在引起人们对农民与土地分离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暗示着对传统农耕文明衰落的深思。‎ 考点 内容 考查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探究小说的主旨,明确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等。‎ 考查 形式 客观题与主观题都会涉及。分值由原来的14分升为15分。‎ 趋势 分析 ‎2020年高考,对于小说与散文,不同地区试卷依然会有各自的偏重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相信 龙应台 ‎①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②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③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④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⑤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稀。‎ ‎⑥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⑦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⑧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⑨譬如历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⑩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⑪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⑫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有删改)‎ 第一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构灵活随意,但它却散而有序,散而有凝,作者信笔所至的内容都贯穿于精深的情感的红线上。‎ B.作者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发现理想主义者要经受住诸如权力的考验,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及能力才能坚持自我。‎ C.作者认为爱情与海誓山盟只是过眼云烟,如萤火虫的微光短暂,且无法海枯石烂,爱情转化为亲情就可以持久,就像冰块一样保鲜。‎ D.文章第⑨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与上文内容呼应,比如对于历史、文明、正义、爱情等的理解,又引发后文的议论。‎ 答案 C 解析 作者后来转变了想法,“就像冰块一样保鲜”错,根据原文“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的质疑可以推知,这样的爱情已经不是真正的爱情了。‎ ‎2.结合全文谈谈第①段、第⑧段、第⑩段这三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①段引出下文,照应标题。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变成不相信了。‎ ‎(2)第⑧段承上启下,指出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3)第⑩段启示下文,与下文形成设问,辩证地反思不相信与相信的变化。‎ ‎(4)这三段先总说,再分别论述,起到了概括段意的作用;又把这篇散文自然地连接起来,使得行文散而有序。‎ ‎3.有人认为龙应台的笔总能触及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哀而不怨,于惆怅中抱有一种独孤面对,素颜修行的积极和坚定。请结合文本,尤其是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本文的确哀而不怨,惆怅中看出积极与坚定。‎ ‎(2)作者面对时间的无言,面对生命的思考,面对野蛮的侵蚀,面对理想的缺失,面对爱情短暂的无奈,表现出直入人心的伤感,曾经的相信加入了人生的质疑。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阅历的增加,这些人生的思考又可以辩证地看待,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让我们看到人生的坚定。‎ ‎(3)君子之间的交往如水一般纯净,不带杂质。如果只看朋友交往的表面现象,好像看到了真实情况,实际上差得远了。问我将到哪里去安身呢,前路广阔,我无言以对。只见春满花开,皓月当空,一片宁静安详,那就是我的归处啊。我们的阅历和静心的思维,让我们发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让我们体味出世界的真实。作者引用这段话正是哀而不怨,辩证后的坚定的体现。‎ 第二组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在这几个句子的统领下,整篇文章层次清楚。‎ B.文章中,以多个“曾经相信……”“譬如”作排比,多个细节环环相扣,向纵深处伸展,直入人的内心,给我们一种别样的视角和发现,普及的常识用独特的细节和角度去表现。‎ C.本文叙述质朴,有些冷,也让你温暖无比。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对亲情延续与生死别离的思考,如华枝春满,让人悲喜交集。刚柔之间,漫溢出幽微与深邃。‎ D.整篇文章文笔优美而细腻,具有凝练性,用字用句极尽繁华,多用复杂的句式,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之唏嘘。‎ 答案 D 解析 用字用句简短,没有复杂的句式。‎ ‎2.作者以“(不)相信”为题,妙意何在?改为“相信与不相信”会不会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文章表达了作者在“相信”中包含着“不相信”,“不相信”中又杂糅着“相信”的复杂情绪。括号的作用本来就是补充说明,将“不”字放在括号里,是暗示着作者还是以积极正面的“相信”为主。‎ ‎(2)不好,若换成“相信与不相信”‎ ‎,意思是更清楚明白了,但失掉了那种简练含蓄的韵味。(若回答“好”,言之成理也可)‎ ‎3.作者相信的是什么?不相信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然后联系现实,任意选择她的一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相信真相是存在的,只要你不停止追求;相信应该依靠文明、正义和理想的力量;相信应该全身心地投入爱情;相信只要用心,刹那就是永恒;相信自然而然。(答出两点即可)‎ ‎(2)作者不相信编造的历史,不相信文明能完全消除愚昧和野蛮,不相信单纯的理想和爱情。(答出两点即可)‎ ‎(3)观点必须来自文本,一定要联系现实,言之成理即可。具体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