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新人教版历史教案、计划+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新人教版历史教案、计划+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全册 新人教版历史教案、计划+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 ‎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 鸦片战争。‎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中国:茶叶、生丝 英国: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答案提示: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3.教师过渡: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虎门销烟图(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提出问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答案提示:不对。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腐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等。‎ ‎2.教师总结: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这样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优势,这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生产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命运。“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目标导学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指出: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 赔款:2100万银元 ‎ 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 关税协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双方协议 ‎2.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并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 割地: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正文部分内容,并提问:《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者有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条约?有什么样的危害?‎ ‎ 学生回答: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 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4.教师总结:《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开始遭到外来干预,中国社会的自热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课堂总结 ‎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在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❸板书设计 ‎-‎ ‎❶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 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 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 2.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 3.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 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 4.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 教师讲解: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鸦片战争世纪,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 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 学生回答: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 3.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 4.教师设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 ‎ 学生回答: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千米。‎ ‎ 5.教师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天津为商埠;‎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并问: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❸ 板书设计➷‎ 起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1860年 经过:1856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 结果: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❶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史实;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评价;分析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阶级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洪秀全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史料的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天平天国运动兴衰过程;《天朝田亩制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及失败的原因。‎ ‎❷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中国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就是没有解决好农民问题而发生了农民运动,走向灭亡。现在我们就来根据所学回忆一下有哪些朝代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下灭亡的:秦等。当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社会之后,这些农民运动呈现了哪些新特点?他们的历史作用又是什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的原因有哪些?(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和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教师过渡:我们说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时势下,一个英雄应运而生。这个人就是洪秀全。‎ ‎3.教师提问:洪秀全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创立了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学生回答:洪秀全于19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并积极传教,发展贫苦农民会员达两千多人。‎ 4. 教师过渡: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开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于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运动。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被称为“太平军”。‎ 5.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指出洪秀全为加强起义军队伍建设所作的努力?‎ ‎ 学生回答:洪秀全自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使得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目标导学二:定都天京 ‎1.让我们根据地图和教材描述,简单看看进军路线:金田→永安(初建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昌→南京(天京)‎ ‎ 2.教师讲述: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至此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政府相对立的农民政权。‎ ‎ 3.教师过渡:我们常说,打天下容易,治天下难。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管理自己的半壁江山?‎ 学生回答:对内: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对外:北伐西征。‎ ‎ 教师讲解:《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那么它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呢?又该如何评价这一种方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分配方式 规定部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分配原则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评价 这一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要说一说太平天国北伐西征的情况?‎ ‎ 学生回答:北伐: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至此天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 4.教师过渡:军事上的全面胜利,让洪秀全等太平天国领导人冲昏了头脑,他们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一场席卷太平天国的暴雨即将开始。‎ 目标导学三:天京陷落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通过图示简单描述天京事变的经过?‎ ‎ 学生回答:‎ ‎ 2.教师讲述: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依然掌握着朝政大全,但这一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了重振国政,洪秀全大胆起用新人,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年青将领。‎ ‎ 3.教师提问:洪仁玕总理朝政后,采取什么措施重振国政?‎ ‎ 学生回答: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赏识。但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 ‎ 4.教师讲解:《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近切愿望。但由于当时战争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指出:为了打破敌人的包围与封锁,挽狂澜于既倒,拯救岌岌可危天国事业,太平军进行那些军事斗争?‎ 学生回答:浦口、三河大捷——安庆陷落——受挫上海——天京围困——天京沦陷。‎ ‎ 6.教师指出: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这场历时达14年之久、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运动为什么会轰然倒塌,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 7.教师总结归纳:失败原因:‎ ‎①主观:根本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体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李秀成进逼上海时,遭到华尔的洋枪队和李鸿章淮军的联合抵抗和反扑)‎ ‎ 8.教师总结指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三、课堂总结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 ‎❸ 板书设计➷‎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意义 防御 转折 高潮 准备 爆发 发展 过程 背景 永安建制(东西南北翼王)‎ 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1853‎ 天京变乱1856‎ 英、忠与干王《资政新篇》‎ 天京陷落1864‎ 失败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43‎ 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矛盾加重 规模最宏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金田起义1851‎ 第4课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掌握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分析理解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历史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历史资料,讨论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研读史料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既要认识到洋务运动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自救运动(落后性),又要清楚的知道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性)‎ ‎【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❷ 教学过程➷‎ ‎- 5 -‎ 一、 导入新课 鸦片战争清军战舰 甲午战争清军战舰 ‎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两场战役中清军的战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清军的装备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会一反常态,运用西方的军事装备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第4课洋务运动的学习。‎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 教师首先讲解: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中期清朝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僚掀起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一场自救运动。)这些开明的官僚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 2.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 洋务运动 时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口号 ‎“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 中央 恭亲王奕䜣 地方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教师强调:面对严重的统治危机,清朝统治集团的开明官员——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从而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他们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没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治标不治本,为其最后的命运埋下伏笔。‎ ‎4.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看看洋务派具体怎样学习西方的?‎ 目标导学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教师提问:为什么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事工业?创办了哪些军事工业。‎ ‎ 学生回答:鸦片战争中,中国武器落后,致使战争失败。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的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近代军事工业。‎ ‎ 2.教师提问:为了满足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 学生回答:兴办新式教育,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 3.教师过渡:创办军事工业,需要巨额经费,但当时清政府对外支付赔款,对内镇压人民起义都要大量经费,政府财政面临枯竭。洋务派看到外国资本主义以工商致富,认为“求富”是“自强”的先决条件,于是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企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有哪些?‎ ‎- 5 -‎ 学生回答: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 ‎ 企业名称 ‎ 企业特点 军事工业(自强)‎ 安庆内军械所 官办性质,官僚衙门式管理,成本高、效率低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民用企业(求富)‎ 轮船招商局 官督商办性质,也存在同军事工业一样的问题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 5.教师过渡: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强兵,接下来在看看清政府是如何实现强兵的?‎ 目标导学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洋务派建立新式海陆军的过程?‎ 学生回答:‎ 时期 成就 ‎19世纪60年代 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发生变化 ‎19世纪70年代 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 ‎19世纪80年代 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 ‎ 2.教师讲解:洋务派建立的新式海陆军,尤其是海军,成为当时亚洲第一水师,势力雄厚,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由于统治集团内部腐败,军备训练不当,最终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同时也宣告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破产。‎ ‎ 3.教师指出: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具有进步意义;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不值得肯定。你的看法如何?(学生回答)‎ ‎4.教师进一步阐述:‎ 首先,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要充分肯定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第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第二: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三: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其次,指出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这其中的原因有许多,但最根本的是不触动封建制度,立新而不除旧,没有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这是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 三、课堂总结 ‎19世纪60——90年代,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先后提出“自强”“求富”为口号,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洋务运动。这一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古老中国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5 -‎ ‎❸ 板书设计➷‎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兴起 口号 内容 作用 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主张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 ‎“自强”‎ ‎“求富”‎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发展民用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新式教育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❶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❷ 教学过程➷‎ ‎- 6 -‎ 一、 导入新课 ‎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 ‎- 6 -‎ 中国狂潮。‎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 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 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 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 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学生说出感想:日军残忍如禽兽,满清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6. 教师提问:1895年,日军陆海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 ‎ 学生回答: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目标导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马关条约》各条款内容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致使中国京津地区受到安全威胁;中国东南沿海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受到收缩和损害。‎ ‎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了还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列强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2.教师指出: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标导学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单了解“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2.教师指出:“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 ‎3.教师展示《各国在华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 ‎ 提问:当时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强租海湾和划分“势力范围”呢?‎ 学生回答:当时美国正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无暇东顾。‎ 进一步提问:为争夺中国市场,美国提出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门户开放”。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4.教师指出:“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日本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经过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由此,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 6 -‎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❸ 板书设计➷‎ 日本的“大陆政策”、东学党起义 背景 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 过程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覆没 割地赔款 开埠设厂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结果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影响 第6课 戊戌变法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 7 -‎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识记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康、梁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光绪盟帝颁布的一系列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让学生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❷教学过程➷‎ ‎- 7 -‎ 一、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二、 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 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张?其结果是什么?‎ ‎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学生回答: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主要报刊有《时务报》《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的“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力行变法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4. 教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目标导学二:百日维新 ‎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什么样的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学生回答:德国强占胶州湾。‎ 2. 教师强调: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 3. 阅读教材,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戊戌变法 ‎(1898年)‎ 学生回答:小组形式回答。(答案略)‎ 教师总结:‎ ‎ 内容 ‎ 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刷新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 4.教师过渡:实施变法的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但变法没能像维新派所期望的那样长期实行下去,不久变法失败了。‎ ‎ 5.教师讲述: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 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 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 7 -‎ ‎❸板书设计➷‎ 背景 过程 意义 失败 ‎《马关条约》后,民族危机空前激化 发展 序幕 高潮 办报《时务报》、《国闻报》,宣传变法思想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扼杀变法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一系列变革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 ‎ ‎- 9 -‎ 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八国联军侵华的经过;理解义和团运动中的口号——“扶清灭洋”;理解《辛丑条约》签订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重点:义和团运动和“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❷教学过程➷‎ ‎- 9 -‎ 一、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不仅支付了巨额的赔款,丧失了大片领土,更重要的是,大片领土的割让,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西方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关头。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起来进行救亡图存,我们今天将要学到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7课:抗击八国联军。‎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义和团运动 ‎ 1.教师讲述: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时,主要用了三种手段:鸦片、枪炮、十字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欧美的天主教、耶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依靠不平等条约和大炮的保护,先后向中国派遣传教士,到19世纪末已达三千三百多人。他们在中国建立教堂,网罗教徒,收集情报,干涉词讼,挑拨民族关系,进行文化侵略,并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掠夺中国利权,起到了侵略者的大炮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中国人民对此极其痛恨,不断进行反抗。作为较早被传教的山东遭到了外来文化宗教侵略更为严重,因此,山东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首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 2. 教师提问:义和团是由哪些组织发展起来的?最初的斗争矛头是谁?‎ 学生回答: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斗争矛头是:腐败的清朝政府。‎ 3. 教师讲解: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义和团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为此,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4. 教师提问:谈谈你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认识?(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 教师总结:‎ 口号 进步性 局限性 ‎“扶清”‎ 对清政府认识不清,抱有幻想。迷信色彩 ‎“灭洋”‎ 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 排斥一切洋人、洋物件,盲目排外 ‎ 5.教师指出:面对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有哪些改变?有何作用?‎ ‎ 学生回答: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开始涌进京师,大肆捣毁教堂、拆电线等。至1900年,义和团基本上控制了京津地区。‎ 目标导学二:抗击八国联军 ‎ 1.教师讲述: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便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就这样爆发了。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 教师总结: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2.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战争爆发的时间和八国联军的名字及率领人?‎ 时间 ‎1900年6月 目的 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目的:进一步夺取和扩大在华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国家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率领人 西摩尔(英国海军司令)‎ 3. 教师提问:我们接着来看看,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的义和团战士和部分清军爱国官兵进行了哪些英勇抵抗?‎ 学生回答:义和团的廊坊阻击战、老龙头火车站围歼战,英勇将士:聂世成。‎ ‎ 4.教师展示图片:《八国联军杀害义和团民》、《美军抢劫的白银》‎ 提问: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犯下了哪些罪行?‎ 学生回答:八国联军侵略者采取了报复性的屠杀、抢劫,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5. 教师提问: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西安,就在西逃的途中,她下令剿杀义和团。这又是为什么?最后义和团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 教师总结:就是要讨好帝国主义,以求得帝国主义列强对自己的“宽恕”。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目标导学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识记主干知识。(时间、签订国、内容)‎ 2. 教师指出:《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请同学们根据条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 教师总结:‎ 内容 影响 ‎- 9 -‎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是列强对中国空前规模的勒索,西方列强完全控制着中国的经济命脉,人民生活更加贫苦。‎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束缚了中国人民的手脚,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帮凶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使侵略者控制了京津地区和清政府,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实际上是一个“国中之国”,成为了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控制之下,成为“洋人的朝廷”‎ ‎ 3.教师引导学习阅读教材,理解《辛丑条约》的综合性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 4.教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讲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到《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即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三、课堂总结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 ‎- 9 -‎ ‎❸板书设计➷‎ 兴起:山东直隶一带 口号:“扶清灭洋”‎ 义和团运动 斗争:廊坊阻击战、老龙头之战等 结果: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抗击八国联军 经济:赔款4.5亿白银 政治:改设外务部,严禁人民反帝 内容 军事:拆毁炮台,驻兵要地 ‎《辛丑条约》的签订(1901年)‎ 外交:划使馆界,禁中国人 危害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及早年的革命活动;理解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分析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含义 过程与方法 以创设历史场景,让学生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史料的查找、收集、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学习孙中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而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难点:三民主义内涵及作用。‎ ‎❷教学过程➷‎ ‎- 10 -‎ 一、 导入新课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 ——习近平总书记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去感受伟大人物的伟大历程。‎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 1.教师展示孙中山的照片和简介 2.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①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一改变?②孙中山早年的救国主张有何(政治主张)有何转变?‎ 学生回答:①弃医从政;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国外生活求学经历。②从改良主义转向革命共和。‎ 3. 教师讲述:孙中山走向革命道路后,积极活动,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成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这个革命团体的宗旨是什么?革命纲领是什么?‎ ‎ 学生回答:革命宗旨是“振兴中华”,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 4.教师讲述:为实现“振兴中华”的革命宗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并于1895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后因泄密,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 目标导学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辛丑条约》后,出现了哪些资产阶级革命著作和革命团体?有哪些影响?‎ ‎- 10 -‎ 学生回答:‎ 著作 革命团体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华兴会 光复会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警示钟》‎ 影响:使得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革命力量逐渐壮大。‎ 2. 教师讲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人革命党人的认同,同时,各式各样的革命团体的出现,让孙中山认识到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必要性。这样全新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成立了。‎ 3.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列表总结中国同盟会的基本情况。‎ 时间 ‎1905年8月 构成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政治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领导 孙中山为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刊物 ‎《民报》‎ 性质 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 4.教师提问: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兴中会的政治纲领有哪些进步性? 学生回答: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凸出了要建立一个民国政府,同时还强调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5.教师讲述: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极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 6.教师提问:阅读教材,指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什么?各有什么内涵?‎ ‎ 学生回答: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教师总结:三民主义的内涵 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对应内容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思想内涵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地位 前提 核心 发展补充 ‎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三、课堂总结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他弃医从政,担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重任。面对腐败不堪的清王朝政府,他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成立兴中会,举行起义,宣传革命思想,整合革命力量,直到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从此中国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一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民主革命即将来临 ‎- 10 -‎ ‎❸板书设计➷‎ 生平:孙中山,名文,号逸仙。自称洪秀全第二 孙中山的早年革命活动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革命:1894年,成立兴中会;1895年领导广州起义失败 同盟会成立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成员 时间:1905年 民族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各种革命团体的成立 同盟会和三民主义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和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 时间:1905年 时间:1905年 时间:1905年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 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 11 -‎ 一、 导入新课 ‎- 11 -‎ 倒入框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 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 11 -‎ ‎❸板书设计➷‎ ‎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安庆起义 ‎1907年,广西起义;1910年,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革命起义 辛亥革命 时间:1911年(辛亥年)‎ 经过:起义爆发——夺取军械库——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武昌起义 结果:起义成果,开启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华民国建立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性问题为主线,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喜欢课堂,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华民国建立以及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讲述,让学生明白实现民主政治的曲折性,从而让学生树立实现民主制度化的远大目标 重点: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中华民国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❷教学过程➷‎ ‎- 12 -‎ 一、 导入新课 文中图反映的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场景。那么,中华民国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它建立之后有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 三、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2. 教师讲述:武昌起义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 3. 教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学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4. 教师提问: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为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 ‎ 学生思考回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中华民国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同时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5. 教师展示史料: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 ‎- 12 -‎ 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 根据材料,简要说一说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作为文明国家,中国此时也是文明的国家,因此,西方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地位,同世界各国都要相互尊重,互利同赢,为实现世界大同而共同努力。这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足,对帝国主义国家依然抱有幻想。‎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 1.教师讲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力图通过和平方式早日实现共和,为此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 2.教师展示:《清帝退位诏书》‎ 提问:清宣统皇帝是什么时间退位的?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1912年2月12日。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 3.教师讲述:清帝宣统退位后,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提问: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 学生回答: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到南京就职等条件。‎ 教师提问:袁世凯会答应这些条件吗?他又是如何做的?‎ 学生回答:不会。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教师提问:这一过程,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弱小,不敢同袁世凯进行抗争。‎ ‎4.教师强调:1912年4月,孙中山正是解除临时大总统职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目标导学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教师强调: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以法律的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维护民主革命成果。‎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国家主权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权利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立法权 参议院行驶立法权 行政权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 司法权 司法独立 ‎ 3.请同学们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组讨论它所具有的进步性? 学生讨论回答:略 ‎ 教师总结:‎ ‎①它反映了革命党人以法律为武器对付袁世凯、维护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具有现实针对性。体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新生革命政权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和宪政意识。‎ ‎②它不仅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而且第一次用法律方式赋予了国民广泛的民主权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遭到彻底否定,“平等”、“自由”的民主口号得到肯定与确认。‎ ‎③作为资产阶级制定颁布的最重要的法律文献,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它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教师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三、课堂总结 ‎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创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始了中国的新纪元。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对内、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仍将负重前行 ‎- 12 -‎ ‎❸板书设计➷‎ 时间:1912年1月1日 中华民国建立 措施:改用公历,选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 中华民国的创建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有人身、选举等自由和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参议院行驶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驶行政权,司法独立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历史文件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的基本史实;知道《中华民国约法》的内容并理解其保守性 ‎- 13 -‎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概述、提问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的基本史实的讲述,让学生明白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重点难点】‎ 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 13 -‎ ‎❷教学过程➷‎ ‎- 13 -‎ 一.导入新课 ‎ 观察上述两幅图片并思考: 少了“临时”二字的《中华民国约法》是不是更民主化、制度化些?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一起进入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学习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二次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学生回答:宋教仁遇刺案 教师提问:宋教仁遇刺案的背后真凶涉及到谁?‎ 学生回答:经查,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竟然是袁世凯的亲信,并直接牵涉到袁世凯本人。‎ 教师提问:袁世凯为什么要派人刺杀宋教仁?‎ 学生回答:以宋教仁为首的国民党在第一次国会选举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使得袁世凯大为惊恐。‎ 2. 教师讲述:“宋案”发生后,袁世凯决心以武力平复国内的舆论压力和革命党人的斗争。请问袁世凯是怎样做的?“二次革命”的结果又是如何?‎ 学生回答:袁世凯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最终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了。‎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 教师提问: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 ‎①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下令解散国民党 ‎③解散国会 ‎④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⑤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 2.教师强调:袁世凯为了实现皇帝梦,接受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以换取日本对自己的支持。请同学们列表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 学生回答: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 3.教师强调:至此,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一场复辟帝制的闹剧即将登场。并展示图片《袁世凯祭天》‎ 目标导学三:护国战争 ‎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护国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战役有哪些领导者?‎ ‎ 学生回答: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不得人心。主要领导人有: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 2.教师讲述:蔡锷、李烈钧等领导的护国战争,从云南北上讨袁,袁世凯纠集重兵围剿护国军。但因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节节败退。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为什么会失败?(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 ‎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 ③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④北洋军阀内部发生变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也改变了对袁世凯支持的态度。‎ 目标导学四:军阀割据 ‎ 1.教师讲述:袁世凯死后,北洋军群龙无首,逐渐分裂。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北洋军阀分裂后的主要派系?控制的区域有哪些?‎ 派系 领导者 控制区域 直系 冯国璋 曹锟 江苏、江西、湖北等 皖系 段祺瑞 北京政府,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奉系 张作霖 东北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广东、广西 ‎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采取什么样的统治?有何影响?‎ ‎ 学生回答:略 ‎ 教师总结:‎ ‎ 原因:社会根源:一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的必然产物。二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 统治:对内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对外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 ‎ 影响: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三、课堂总结 ‎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倒行逆施,为建立独裁统治,实现自己的皇帝梦,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这种复辟行径,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强烈不满,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活动,领导护国战争,终于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不久死去。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 13 -‎ ‎❸板书设计➷‎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制造“宋教仁案”‎ 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最终失败 对内:建立独裁专制统治,解散国民党 ‎- 14 -‎ 袁世凯复辟帝制 对外: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 袁世凯众叛亲离,1916年6月在绝望中死去 护国战争 军阀割据 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❶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 14 -‎ ‎❷教学过程➷‎ ‎- 14 -‎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 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内容 诠释 抨击旧道德旧文化 针对尊孔复古的逆流,《新青年》强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只有民主科学才能救中国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 提倡白话文,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 2.教师总结强调: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就是要提倡新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是属于思想革命。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即文学革命。就是要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去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科学,从而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 3. 教师展示材料:‎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学生回答:省略 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是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4.教师展示材料:‎ ‎“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 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三、课堂总结 ‎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 14 -‎ ‎❸板书设计➷‎ ‎ 标志:‎ ‎ 兴起 代表人物 ‎- 16 -‎ ‎ 主要阵地 ‎ 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新文化运动 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 ‎ 提倡文学革命 ‎ ‎ 影响 积极: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 ‎ 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 第13课 五四运动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经过、口号等基本情况;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分析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设置场景及相关问题,角色表演,探讨五四运动的经过和结果,加深对五四运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重点难点】重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重大意义。难点: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 16 -‎ ‎❷教学过程➷‎ ‎- 16 -‎ 一.导入新课 师:哪位同学知道五月四日是中国什么节日?‎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它如同一颗流星划破星空,如同火炬穿透黑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去寻找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时代,探寻先锋足迹,体悟五四精神的精髓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找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学生回答: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 教师提问: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世界格局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波及中国。以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为何还是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教师概况: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仍然外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内有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经济落后,主权不能独立,中国依然受到被列强宰割的命运。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北洋军阀政府,明知丧权,却准备在和约上签字。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北京青年学生凭借着一种对祖国无比诚挚的爱和胸腔中燃烧的青春热血,勇敢地走上历史舞台,吹响了革命求存的号角——五四运动。‎ 2.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 ‎ 时间:1919年5月4日; 地点:北京 ‎ 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结果: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逮捕了许多爱国学生。‎ 目标导学二:五四运动的扩大 1. 教师讲述:1919年6月,五四运动扩大到上海。出示材料:‎ ‎“多国家之土地,再为学生被拘速求释放。”——工人罢工 ‎“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商人罢市 ‎ 提出:6月份,五四运动的扩大有哪些表现?有何特点?‎ ‎ 学生回答:除了学生罢课之外,还有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活动。‎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特点:五四运动突破了学生、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 2.教师提问:五四运动得到进一步扩大有哪些原因?‎ ‎ 学生回答:陈独秀等人地积极号召、宣传;日本帝国主义的进一步威胁。‎ ‎ 3.教师讲述:面对民族危机,上海工人积极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 4.教师提问:这场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的结果如何?‎ ‎ 学生回答: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的代表拒绝的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实现了?‎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原因:五四运动实现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目标,但是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目标导学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 1.教师讲解: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展现了伟大的力量。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2.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爱国:从背景、口号方面去理解;反帝反封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彻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妥协。‎ ‎ 3.教师讲述:为了纪念青年学生发起的这场爱国运动,为了让五四的火炬代代相传,我国政府把每年的五月四日定为“五四青年节”。从中你悟出了哪些五四精神?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学生回答: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以天下为己任。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以天下为己任,甘愿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亡的关头义无反顾,挺身而出。‎ 4.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 列表讲解: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领导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结果 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民主专政 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革命时代 资产阶级世界革命一部分 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一部分 ‎ ‎ ‎- 16 -‎ ‎ 教师讲解: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各阶层的仁人志士都为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如: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等,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未能充分依靠群众,最终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能把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解救出来,它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我们把这些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叫旧民主主义革命。与之相对应的,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逐渐居于领导阶级的地位,在斗争中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五四运动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课堂总结 ‎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90多年前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历史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五四精神”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青年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 16 -‎ ‎❸板书设计➷‎ ‎ 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 时间:1919年5月4日开始 五四运动 ‎ 地点:北京 ‎ 五四运动的过程 参加者:北京3000多名学生 ‎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 ‎ 发展:北京(学生)——上海(工人)‎ ‎ 直接目标实现:(略)‎ ‎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道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内容;分析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的完整把握,培养学生在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工人运动是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不懈探索和奋斗的结果,其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和开拓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难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 17 -‎ ‎❷教学过程➷‎ ‎- 17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上述两幅图片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吗?这一历史事件又是怎样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的?今天就让一起学习第14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去感受那些峥嵘岁月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哪些方式?学生回答:主要有个人宣传、团体研究以及向工人宣传等方式。‎ 教师强调:这其中的个人宣传主要是李大钊。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新青年》上刊发,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2. 教师提问: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开始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目标导学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 教师讲述: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不久,北京、长沙、武昌等相继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2. 教师提问:结合前面所讲,归纳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学生归纳回答后教师总结:‎ 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 ‎ 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3.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有关中共一大的相关信息。‎ 时间:1921年7月 地点:上海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马林等 内容:①通过了党的纲领;②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③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 4. 教师分析:我们就中共一大的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加深大家的印象。‎ 第一点: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从党的奋斗目标来看,一方面确立了党的远期奋斗目标,另一方面对党成立后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又作出了不符合国情的规定。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而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强大的,因此在新民主民主革命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是团结的对象而不是革命的对象,从这一点来说,中共一大的规定是有局限性的。‎ 第二点:确定党的工作中心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如果不解决农民问题,革命就不会成功。因此,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固然重要,但决不能忽视农民问题。‎ 5. 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一下,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为什么会被当选为中央局书记?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回答》‎ 学生回答:陈独秀因为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并且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 6. 教师讲述总结: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7. 教师过渡:在前面我们分析了中共一大的局限,那么,这些局限是什么时候被突破的呢?中共二大的召开就部分解决了这些问题。‎ 时间 ‎1922年7月,中共二大 上海 奋斗目标 建设共产主义 ‎- 17 -‎ 党的最低纲领 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 8.教师讲述:1922年,中国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目标导学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为了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做出了哪些努力?‎ 学生回答: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从1922—1923年春,领导了大小工人罢工100多次。其中以京汉大罢工最为著名。‎ 2. 教师讲述: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在运动中,工人们组织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和革命精神,大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政治威信。‎ 3. 教师提问:这场气壮山河的工人运动结果如何?有何经验教训?学生回答:罢工遭到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经验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4.教师过渡总结: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投入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人民大革命洪流。‎ 三、课堂总结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唱出了共产党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重大里程碑”;它的成立使“中国大地出现了新曙光”,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之下,走向了一条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康庄大道 ‎- 17 -‎ ‎❸板书设计➷‎ 一、成立条件: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级条件:工人阶级队伍逐渐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 参会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马林等 名称:中国共产党 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内容中心工作: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 意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中共二大:时间:1922年7月地点:上海 内容:重申了党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规定党的主要任务: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 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京汉铁路工人罢工:时间:1923年 结果:失败 教训: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15课 北伐战争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北伐战争中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知道中共三大内容和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北伐战争。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 18 -‎ ‎❷教学过程➷‎ ‎- 18 -‎ 一.导入新课 ‎ 黄埔军校对联:升官发财行住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 教师总结:大家谈的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段悲壮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教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学生回答: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3.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时间 ‎1924年,广州 参会人员 孙中山主持,李大钊、毛泽东等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内容 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 4.教师强调: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进行的明确,因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 18 -‎ ‎ 5.教师出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并结合教材,提炼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学生回答:‎ ‎ 回答一: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 ‎ 回答二:1924年5月创办,地点在广州 ‎ 回答三: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 回答四: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目标导学二:北伐胜利进军 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北伐胜利进军的相关信息。‎ 北伐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总指挥 蒋介石 主战场 湖南、湖北 重要战役 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 北伐路线 ‎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 ‎②福建——浙江——上海 ‎ 2.教师提问:为什么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被称之为“铁军”?这支“铁军”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 ‎ 学生回答:叶挺所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因此为称之为“铁军”。主要有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打败吴佩孚主力。‎ ‎ 3.教师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 ‎ 教师讲解: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先后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 ‎ 4.教师提问: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为什么在短期内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呢?‎ ‎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二是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三是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 5.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北伐战争时,中国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 学生回答:蓬勃发展。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大量增加,农民运动发展急速;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重大发展。北伐战争的进行有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由此来看,工农群众的支持应是北伐胜利进军的一个原因。‎ ‎ 6.教师过渡:然而,正当北伐军胜利进军时,统一战线却破裂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呢?‎ 目标导学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国民革命失败的标志及原因?‎ 学生回答: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原因:蒋介石与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只掌握有一小部分武装,还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力量弱小。‎ 2. 教师讲述: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 3. 教师提问: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继续北伐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结果是什么?‎ ‎ 学生回答:统一中国。最终结果是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三、课堂总结 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跌宕起伏,虽写下了辉煌壮烈的篇章,却终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任务。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国共的破裂也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中共吸取教训,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十年内战的枪声最终浩然打响。‎ ‎- 18 -‎ ‎❸板书设计➷‎ 条件:中共“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的实现实现:中国国民党“一大”‎ 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 条件: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州国民政府建立 目标: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胜利进军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汀泗桥、贺胜桥之战 ‎ 结果: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各地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 ‎ 南京国民政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客观 主观 ‎ 府的成立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年4月 ‎ 二次北伐和张学良东北易帜 ‎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重点难点】‎ ‎- 19 -‎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 19 -‎ ‎❷教学过程➷‎ ‎- 19 -‎ 一.导入新课 ‎ 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 1. 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 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 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 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5.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列表概况有关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 时间 ‎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 1.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 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 2.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2.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3. 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 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代代高呼:长征精神万岁!‎ ‎- 19 -‎ ‎❸板书设计➷‎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长征开始开始:1934年10月 初期受挫 时间:1935年1月 历史转折——遵义会议内容: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 意义:历史转折,成熟标志 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抵达甘肃 胜利会师胜利会师:陕北会师——1935年10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意义: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伟大意义:挽救革命长征精神 ‎❹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在该课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适当的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再如,根据教学的需要,充分利用了图片、文字资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教学中掌握长征的历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要加强对史料的深层次解读和运用,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以及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知道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以及西安事变;分析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反映了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当代青少年应以先辈们为榜样,树立和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 1. 教师出示图片,并将学生简单叙述九一八事件的大致经过。‎ ‎ 学生回答: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南满铁路柳条湖段;经过——炮轰沈阳城,占领沈阳,占领东北三省;结果——短短4个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2.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 教师提问:伪满洲国于何时何地成立?执政是谁?有哪些危害?‎ ‎ 学生回答:1932年,长春。执政是末代皇帝溥仪。危害:企图将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东北3000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4.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提问: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 学生回答: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 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 学生回答: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学生回答: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 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目标导学三:西安事变 1. 教师展示资料: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 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①日军侵略东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的危机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③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3. 教师讲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4. 教师讲述:西安事变震惊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处置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 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 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 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国民党: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5.教师强调: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将阶级恩怨放到一边,从大局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所以,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的结果。‎ ‎ 6.教师强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课堂总结 我们要做的是铭记,要勿忘国耻!要月圆更怀强国志,知耻长谋福安康。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❸板书设计➷‎ 时间: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 九一八事变经过: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三省→伪满洲国建立 抗争:抗日义勇军(杨靖宇)东北抗联 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爆发 时间:1935年12月9日 一二·九运动原因:日本制造华北危机,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 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影响: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变过程:扣押蒋介石——和平解决 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争初步形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能讲述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过程与方法 围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与当前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和国内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歪曲历史的态度,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时事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特别是通过南京大屠杀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前日本政府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 22 -‎ ‎❷教学过程➷‎ ‎- 22 -‎ 一.导入新课 ‎ 2014年7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七七事变 1. 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紧接着有向华北地区推进。到1936年,日军已经从东南北三面包围了北平城。战争一触即发。‎ 2. 教师展示:《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并提问:你们能说一说卢沟桥的地理位置怎样?‎ 学生回答: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成为北平通往南方等地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七七事变的相关信息。‎ ‎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7月7日;经过——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宛平城搜索,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将士奋起抵抗,史称“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 4.教师讲述:不久,日军调集大量军队,入侵中国。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在北平保卫战中,赵登禹、佟麟阁两将军壮烈殉国。‎ 目标导学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教师讲述: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团结起来抗击日本侵略军。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国共两党再度携手合作,共赴抗日。‎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一下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学生回答:国共两党分别发表声明,表明抗战立场。不久,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 ‎ 3.教师讲述: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发表了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4.教师强调: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是动员并团结全民族力量展开长期抗战的根本保证,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 22 -‎ 目标导学三:淞沪会战 ‎1.教师讲述:为了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军于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2.教师展示图片:《上海守军奋起抗击日军》,强调中国守军艰苦奋斗。‎ 1.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出淞沪会战中的英雄事迹有哪些?‎ 学生回答: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3日,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军在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敌机5架,初战告捷。‎ 2. 教师提问:淞沪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淞沪会战结束。淞沪会战持续了3个月,打死打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四:南京大屠杀 ‎ 1.教师过渡:日军进攻上海后不久,就向南京进犯。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陪都。南京大屠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 2.教师展示图片:凸显日军暴行。‎ ‎3.教师强调:南京大屠杀是日军进攻南京城后进行的屠杀,屠杀的对象是无辜的平民、已放下武器的军人和军警。这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残酷性和野蛮性。在南京大屠杀中屈死的30多万无辜的生命向我们昭示的是人类用鲜血写就的祈愿: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三、课堂总结 日本帝国主义经长期准备之后,继把东北变成它的殖民地的九一八事变后,寻衅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它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狂妄计划。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手合作,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日本对在侵华战争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必须予以承认,其侵略行为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南京大屠杀仅仅是这无穷灾难中的一个典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揭露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历史真相,抹杀侵略事实的险恶用心。‎ ‎- 22 -‎ ‎❸板书设计➷‎ 七 七 事 变 与 全 民 族 抗 战 南京大屠杀 淞沪会战 第二次国共合作 七七事变 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军民达30多万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❹教学反思➷‎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正面战场的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及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史实;正确分析理解正面战场的抗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和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 23 -‎ ‎❷教学过程➷‎ ‎- 23 -‎ 一.导入新课 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中国军队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先后组织了一系列著名会战。你知道左图中的指挥官指挥了哪次著名的战役吗?他所代表的中国军人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3. 教师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 并提问: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回答:日军企图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 2.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简要复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 23 -‎ ‎ 学生回答: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发动了全面反攻,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仗。‎ ‎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 学生讨论回答: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4.教师强调: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目标导学二:保卫大武汉 1. 教师讲解: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汉会战。‎ 2.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一说武汉会战中的著名战役?‎ 学生回答:万家岭大捷。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利用有力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得了歼灭日军9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 3. 教师提问:武汉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整个战场对中国不利,武汉陷入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离武汉,武汉会战结束。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方针彻底破灭。‎ 4. 教师讲述:武汉保卫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之下,日军占领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兵力严重不足,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目标导学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情况。‎ ‎ 学生回答:‎ 时间 ‎1941年12月 长沙 经过 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以空军为掩护,发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与日军在长沙城下鏖战,打退增援长沙的三路日军和长沙外围的日军。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获得会战胜利 影响 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振奋了人心,坚定了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心,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 2.教师提问:分组讨论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原因?‎ ‎ 学生讨论后回答:①中国军队指挥官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②中国军人的顽强奋战,不怕牺牲;③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物力财力十分困难。‎ ‎ 3.教师讲述:1944年,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失去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此次溃败是正面战场上的第二次大溃败,也是溃败最多的一次战役。‎ ‎ 4.教师提问:根据上述谈谈你对正面战场的抗战的评价?(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 教师总结:‎ ‎ ①正面战场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 ②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作用。‎ ‎ ③正面战场的抗战,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 ④正面战场的抗战,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提高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 ⑤正面战场后期由于国民政府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致使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 三、课堂总结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战役,沉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在正面战场中,中国军人的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面战场的抗战,彰显了中国人不怕牺牲、奋勇杀敌的民族气概,他们的战斗史实,必将写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之林之上。‎ ‎- 23 -‎ ‎❸板书设计➷‎ ‎ 正 面 战 场 的 抗 战 保卫大武汉 第三次长沙会战 豫湘桂战役 台儿庄战役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歼灭大批敌军,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影响 丢失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平型关大捷及影响;知道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情况;知道百团大战的基本情况和历史影响;正确分敌后战场的抗战 ‎- 24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学会正确分析、归纳历史资料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通过合作交流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敌后战场的抗战,使学生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中的作用,明白抗击外来侵略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重点难点】重点: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难点:百团大战以及对敌后战场抗战的评价 ‎- 24 -‎ ‎❷教学过程➷‎ ‎- 24 -‎ 一.导入新课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抗战取得了怎样的战绩,抗日根据地是如何壮大起来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 教师讲述:淞沪会战期间,日军入侵山西,企图占领太原。1937年9月,日军向太原的重要门户——平型关进发,一场伏击战即将开始。‎ 2.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平型关大捷的叙述,了解其中的有效信息。‎ 学生回答:时间——1937年9月;领导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长林彪;结果——经过一天的激战,将日军1000多人全歼。‎ 3.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讨论平型关大捷的影响?学生回答:①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②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定和意志;④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声望。‎ 4. 教师过渡:中国共产党在积极领导抗战的同时,还积极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 目标导学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 1.教师展示:《抗日根据地示意图》,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有哪些?‎ 学生回答:主要有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山东、苏南、陕甘宁等抗日根据地。‎ 教师强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2. 教师讲述: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根据地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群众性的人民游击战争,打击日军,取得了巨大成就。‎ 3. 教师提问:人民游击战争有哪些特点?出现了哪些著名的战法?‎ 学生回答:人民游击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主力部队和地方基层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力量,组织了各方的力量。主要有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 4. 教师提问: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措施 政治: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经济: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发展生产 影响 使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5.教师强调: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势力,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减租减租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增加了抗战的力量。‎ ‎6.教师讲解: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目标导学三:百团大战 1. 教师讲解:经过发展,抗日根据地迅速扩大,有力地打击了日军在占领区的统治。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找出有关百团大战的相关信息 时间 ‎1940年下半年 华北地区 目的 为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 规模 ‎100多个团,2000千米的战线 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 3.教师展示史料: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作战1800余次,击毙日伪军2.5万多人,破坏铁路470多千米,公路1500多千米,桥梁和隧道260多个,一度恢复县城四五十个,并缴获大量武器。‎ 请结合上述内容讨论一下百团大战的意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一: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回答二: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回答三:百团大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锻炼了军队。回答四:百团大战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振奋了抗日的信心。‎ 回答五:百团大战给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妥协投降活动以沉重打击。‎ 三、课堂总结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并积极巩固壮大,成为抗日战争后期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 24 -‎ ‎❸板书设计➷‎ ‎ 敌 后 战 场 的 抗 战 游击战争 根据地建设 百团大战 平型关大捷 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 26 -‎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壮大了抗日根据地 创造地道战、夜袭战、“麻雀战”,打击日军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 26 -‎ ‎❷教学过程➷‎ ‎- 26 -‎ 一.导入新课 ‎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的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如右上图)。经过八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 1. 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回答问题:‎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日军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工矿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教师讲述:面对出现了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3.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国民党 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共产党 在反“扫荡”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青年 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 妇女 参加抗日宣传、救护和战地服务 工人 不分昼夜,加班生产、支援前线 华侨 积极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数万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文艺 成立抗战协会,宣传抗战,振奋士气 ‎ 4.教师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目标导学二:中共七大 ‎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去了解中共七大。‎ 时间 ‎1945年4月 地点 延安 内容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 2.教师讲解:补充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的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和命运的选择。国际: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 3. 教师提问:根据背景可以知道,中共七大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 学生回答: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教师提问:中共七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 学生回答:从中共七大制定党的政治路线可以看得出来。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4.教师强调:中共七大是一次团结的大会。它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形成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中共七大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它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奋斗的方向。‎ 目标导学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 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内容,归纳日本逐渐走向失败的过程?‎ ‎ 学生归纳:①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陷入困境。→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③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掷一颗原子弹。→④1945年8月,苏联向日本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的怀抱。‎ 目标导学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 26 -‎ 1.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想一想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②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 小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 学生回答: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课堂总结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局部反攻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及时召开的中共七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和实现战后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尤其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抗击下,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性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了我们很多深刻而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 26 -‎ 全民坚持抗战 ‎❸板书设计➷‎ 抗日战争的胜利 国民党、共产党、工人、妇女、华侨、文艺界等全民一致抗日 时间:1945年4月延安 中共七大 内容:指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中央领导机关,确定毛泽东思想 影响: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日本投降 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第23课 内战爆发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的目的;知道《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知道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让学生感知内战爆发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以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加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和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重点:《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难点: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 ‎- 27 -‎ ‎❷教学过程➷‎ ‎- 27 -‎ 一.导入新课 ‎ 出示材料,问题导入:‎ 电影镜头:蒋介石刚逃到台湾后,非常困难。孙子有一天晚上饿了,翻出饼干就吃,她妈妈夺过去不让吃,孩子哭了,蒋介石问咋回事?说,孩子你吃吧,爷爷让你吃,孙子就说,还是爷爷好。蒋说爷爷不好,好咋会把你们带到这个鬼地方!老蒋经常站在高山上,遥望大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输给了共产党、毛泽东?抗战后,那可是威风八面,国内外威信极高。‎ ‎ 同学想知道答案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3课:内战爆发。‎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重庆谈判 ‎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蒋介石的目的是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面对着蒋介石的盛情邀约,“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毛泽东为什么会去重庆呢?学生回答: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 3. 教师出示图片,并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找出重庆谈判的有效信息。时间:1945年8月地点:重庆 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 结果:1945年10月10日,签订《双十协定》。‎ ‎ 内容: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意义:使得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争取了主动。‎ 4. 教师讲述:按照《双十协定》的要求,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5. ‎- 27 -‎ 教师强调: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目标导学二:国民党发动内战 ‎1.教师讲述: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 教师强调:国民党凭借着强大的优势,向中共控制的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3.教师讲述: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目标导学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教师出示:《全面内战开始时国共力量对比表》,问:在敌人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是怎样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的?‎ 项目 国民党方面 共产党方面 兵力 ‎430万 ‎127万 装备 美式装备(飞机加大炮)‎ 日伪步兵武装(小米加步枪)‎ 控制地区人口 ‎731万多平方千米,3亿多 ‎228万多平方千米,1亿多 外援 美国援助 没有援助 学生回答: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要求。‎ 学会回答:制定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方针。‎ 2. 教师强调: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半年多的自我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3. 教师提问: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被迫收缩战线,改为重点进攻。国民党重点进攻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陕北、山东说一说:人民解放军是如何粉碎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的?‎ ‎ 学生回答: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 4.教师讲述: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中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 5.教师提问:为什么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其进攻就被人民解放军挫败?‎ ‎ 学生讨论回答:一是集中兵力歼灭敌人;二是党中央、毛泽东的亲自领导;三是人民军队的英勇作战;四是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三、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但是蒋介石既定的内战政策,使中国战火再燃。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谈判,签署了《双十协定》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国人面对赢得了主动,争取了和平。但是,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解放军进入到战略反攻的新时期。‎ ‎- 27 -‎ ‎❸板书设计➷‎ 时间:1945年 ‎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的签订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1946年6月 ‎ 内战爆发 全面进攻 ‎ 重点进攻 论断: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自卫反击制定了正确的歼敌方针和原则 粉碎了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 28 -‎ ‎❷教学过程➷‎ ‎- 28 -‎ 一.导入新课 ‎ 提问:解放战争开始于哪一年?什么时候我军转入反攻作战?其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形势又有什么新进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学生回答: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学生回答: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革命。‎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 28 -‎ 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 ‎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 4.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 ‎ 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 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 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 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9——11‎ ‎1948.11——1949.1‎ ‎1948.11——1949.1‎ 指挥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邓小平、粟裕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解放军 中原、华东野战军 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 歼敌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 意义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6. 教师讲述: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7. 教师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 讲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 8.教师提问: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 ①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 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 9.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 中国共产党: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④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⑤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课堂总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的天下。‎ ‎- 28 -‎ ‎❸板书设计➷‎ ‎《中国土地法大纲》‎ ‎ 解放区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总路线 辽沈战役 ‎ 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 ‎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知道近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生活的变化;分析理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和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共同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张謇、侯德榜等人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 29 -‎ 难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 29 -‎ ‎❷教学过程➷‎ ‎- 29 -‎ 一.导入新课 一曲中国梦把我们带回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当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后,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民族复兴》展览时强调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实现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振兴民族工业、改善人民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所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5课: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感受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 教师讲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指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民办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2.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学生回答: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的发展阶段有:甲午战争后、辛亥革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民党时期。‎ 3. 教师出示:《张謇》《大生纱厂》‎ 提问:张謇原来的人生目标是金榜题名,后来为什么又转向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 学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在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实业家张謇积极发展本国工商业,以抵制列强对中国的剥削,以挽回中国的利益。‎ 4.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主义,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③各种实业团体和个人、海外华侨纷纷投资创业;④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5. 教师提问: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战后继续发展,但到了20世纪30、40年代却为什么陷入了萧条?‎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受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受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 ‎6.教师展示材料:《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分布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材料,说一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学生回答: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较小。‎ 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总体发展滞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等。‎ 教师强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从诞生起就深受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及后来的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造就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发展特点。‎ 目标导学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教师讲述:近代交通运输业的飞跃离不开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英国和美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发明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和轮船,之后又出现了电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西方科技文化伴随着侵略也大量传入中国,包括火车和轮船在内的近代化的产物也进入中国,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轿子、马车和旧式帆船。‎ ‎2.教师引导: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说一说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有哪些?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学生回答:新式交通工具有: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 学生回答: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3. 教师过渡:伴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也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 4.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表格:‎ 剪发辫 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 易服饰 穿中山装、西服、旗袍成为时尚 改礼节 废除跪拜礼,代之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称呼。‎ 习洋俗 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流行,时装,烫发流行 ‎5.教师出示:《中山装》、《旗袍》‎ 讲述:中山装和旗袍是民国时期主要服装,人们穿着中山装尽显男人本身,身穿旗袍展现女性窈窕身姿,将女人的妩媚典雅、山水韵律尽情体现,在绚丽的色彩中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走进了百年前的中国,目睹了我们的祖先,在中西文化的碰撞的年代,不断求新求变,创办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改变以往社会中的陈规陋习,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生产生活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回顾过去,细看今朝,使我们再一次感悟了:生活原本是一支不和谐的歌,有痛苦有寂寞,有幸福也有欢乐;生活同时又是一支和谐的歌,但需要你努力追求、不懈追求和奋发开拓。同学们,加油吧,期待着你不平凡的人生演绎精彩的生活!‎ ‎- 29 -‎ ‎❸板书设计➷‎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短暂春天:一战期间 萧条:20世纪二三十年代 衣:西服、旗袍、中山装 食:西餐、西式蛋糕、洋酒 社会生活的变化 行:火车、轮船、电车、汽车 风俗:鞠躬、握手、先生、禁止女子缠足、男子剪掉辫子 ‎- 43 -‎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科举制废除、新闻报纸和书馆出现的史实;知道鲁迅、齐白石、聂耳、洗星海等文学艺术家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民国时期的教育文学事业的发展,创制表格,使学生对知识点条理清晰,以便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点,进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教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服务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教育;通过对民国时期文艺作品时代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近代杰出思想家的爱国精神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 43 -‎ ‎❷教学过程➷‎ ‎- 43 -‎ 一.导入新课 你还记得我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科举制度的吗?旧式学堂和科举制度是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你知道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综合性大学是哪所?今天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是如何创办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国近代新办的新式学堂有哪些?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 时期 新式学校 洋务运动时期 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甲午战争之后 北洋西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 京师大学堂 学生回答:传播了西方先进的文化知识,培养了一些近代人才,为中国近代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废除科举制度的时间和影响?学生回答:公元605年,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正式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式学堂的创办,各级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得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3. 教师讲述: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国家、政府信息的发布平台,是历史发展的晴雨表。中国近代的报刊是在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中出现的。‎ ‎4.教师强调: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报纸。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5.教师提问:这些形式报刊有何重要作用?学生回答:这些新式报刊成为人们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成为人们针砭时政的喉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6. 教师提问: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出版企业?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主要有商务印书馆;还有中华书局、开明书店、生活书店以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新华书店。‎ 学生回答:起到了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保存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文化的普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 教师引导:列表说明20世纪以后,中国的文学艺术成就。‎ 学生回答:‎ 作者 作品 鲁迅 ‎《狂人日记》《阿Q正传》‎ 郭沫若 ‎《女神》‎ 茅盾 ‎《子夜》‎ 曹禺 ‎《雷雨》‎ 巴金 ‎《家》‎ 老舍 ‎《骆驼祥子》‎ 徐悲鸿 ‎《愚公移山》‎ 聂耳 ‎《义勇军进行曲》‎ 洗星海 ‎《黄河大合唱》‎ ‎ 2.教师提问:请说出鲁迅《阿Q正传》的特征?‎ 学生回答:《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 ‎3.教师讲述: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在中国画技法和意境上开辟了新时代。‎ ‎4.教师出示:《聂耳》《洗星海》,并提问:他们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学生回答: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其中《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洗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5.教师提问:你知道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1905拍摄的《定军山》和1931年《歌女红牡丹》。‎ ‎ 6.教师讲述:赵丹、周璇等电影明星,为人们留下了《十字街头》《马路天使》《渔光曲》等经典影片,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三、课堂总结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19世纪后半期,一批新式学堂先后在中国诞生。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诞生的近代报刊、文学艺术,激励了人民的革命斗争,也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 43 -‎ ‎❸板书设计➷‎ ‎ 教 育 文 化 事 业 的 发 展 艺术事业 文学事业 新闻事业 教育事业 齐白石、徐悲鸿、聂耳、洗星海、赵丹、周璇等艺术家和影视明星 ‎《逛人日记》‎ ‎《阿Q正传》‎ ‎《子夜》‎ ‎《雷雨》‎ ‎《家》‎ ‎《骆驼祥子》‎ 新式学堂的创办(京师大学堂)‎ 科举制废除 ‎《申报》《新青年》‎ ‎《解放日报》‎ 商务印书馆 ‎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教学计划 八年级历史 根据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全县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本学期将根据新课改精神,以全面推进尝试新教育教学方法为指导,在教导处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 43 -‎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一般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由上学期学生期末测试学生成绩质量分析,学生在课外基本没有花时间在历史科目上;识记量太大,要学好不太容易。况且如今的学生学习心里疲劳,相当多的学生厌学、不学,像历史这样的边缘学科、需要大量记忆学习,很难保证大部分学生及格。‎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八年级历史上册选用的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科书包括 8 个单元、1 节活动课和一个附录(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上))叙述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共 27 课。其中:‎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 课 鸦片战争(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 第2 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3 课 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陷落)‎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 课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 第5 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瓜分中国狂潮)‎ 第6 课 戊戌变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第7 课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 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第9 课 辛亥革命(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第10 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中国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11 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12 课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 43 -‎ 第13 课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扩大)‎ 第14 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5 课 北伐战争(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胜利进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第16 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 第17 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 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第19 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第20 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台儿庄战役、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 第21 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平型关大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百团大战)‎ 第22 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3 课 内战爆发(重庆谈判、国民党发动内战、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第24 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 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6 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文学艺术的成就)‎ 第27 课 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 ‎- 43 -‎ 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8.30-9.1‎ 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与新学期教学要求 ‎1‎ ‎9 月 3 日 抗战胜利日 ‎2‎ ‎9.4-9.8‎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 43 -‎ 第 1 课 鸦片战争 第 2 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3‎ ‎9.11-9.15‎ 第 3 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 4 课 洋务运动 ‎2‎ ‎9 月 10 日中国教师节 ‎4‎ ‎9.18-9.22‎ 第 5 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 第 6 课 戊戌变法 ‎2‎ ‎5‎ ‎9.25-9.29‎ 第 7 课 抗击八国联军 第一、二单元复习与检测 ‎2‎ ‎6‎ ‎10.2-10.6‎ 机动 ‎10 月 1 日国庆节、10 月 4日中秋节 ‎7‎ ‎10.9-10.13‎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 8 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第 9 课 辛亥革命 ‎2‎ ‎8‎ ‎10.16-10.20‎ 第 10 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第 11 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2‎ ‎9‎ ‎10.23-10.27‎ 第四单元 新时代的曙光 第 12 课 新文化运动 第 13 课 五四运动 ‎2‎ ‎10 月 28 日重阳节 ‎10‎ ‎11.30-11.3‎ 第 14 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三、四单元复习与检测 ‎2‎ ‎11‎ ‎11.6-11.10‎ 期中检测 ‎2‎ ‎12‎ ‎11.13-11.17‎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 15 课 北伐战争 第 16 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2‎ ‎13‎ ‎11.20-11.24‎ 第 17 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 18 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2‎ ‎14‎ ‎11.27-12.1‎ 第 19 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第 20 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2‎ ‎15‎ ‎12.4-12.8‎ 第 21 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第 22 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2‎ ‎12 月 4 日国家宪法日 ‎16‎ ‎12.11-12.15‎ 第五、六单元复习与检测 ‎2‎ ‎12 月 13 日国家公祭日 ‎17‎ ‎12.18-12.22‎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 23 课 内战爆发 第 24 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 ‎18‎ ‎12.25-12.29‎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 25 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2‎ ‎- 43 -‎ 第 26 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19‎ ‎2018.1.1-1.5‎ 机动 第 27 课 活动课 ‎2‎ ‎1 月 1 日2018 年元旦 ‎20‎ ‎1.8-1.12‎ 第七、八单元复习与检测 期末复习检测(1)‎ ‎2‎ ‎21‎ ‎1.15-1.19‎ 期末考试 ‎22‎ ‎1.22-1.26‎ 寒假开始 ‎1 月 26日(农历 腊 月初十)正式放寒假。‎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拒绝 B.要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C.禁烟运动打击了其在华的侵略利益 D.打开中国市场 ‎2.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省份是 ‎ A.江苏 B.广东 C.浙江 D.福建 ‎3.下图中s所代表的地区是通过哪两个条约被割占的 ‎①中俄《北京条约》‎ ‎②中俄《瑷珲条约》‎ ‎③中俄《改订条约》‎ ‎④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一位晚清名将率军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业绩。这位名将是 ‎ A. 林则徐 B. 曾国藩 C. 刘铭传 D. 左宗棠 ‎5.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的是清政府的哪支舰队 A.北洋舰队 B.福建舰队 C.南洋舰队 D.长江舰队 ‎6.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最能体现作者描述状况的是某不平等条约中的哪项规定 A. 允许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B.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C.划定使馆界,不准中国人居住 D.割占领土60多万平方千米 ‎7.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1895年他曾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 ‎ 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 B.洋务运动没有一点积极影响 ‎ C.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 D.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8.距今100多年前,“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一“礼物”指 A.火烧圆明园                  B.割占宝岛台湾 ‎- 43 -‎ C.签订《辛丑条约》            D.英国强租新界 ‎9.下列哪位人物没有参与戊戌政变运动 A. B. C. D.‎ ‎10.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剧活跃荧屏。下列历史影片中,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虎门销烟》  ②《鸦片战争》  ③《走向共和》 ④《火烧圆明园》 ‎ ‎⑤《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⑤④   C.①②④⑤③  D.③④⑤①②‎ ‎11.能够到北京大学就读是很多青年学子的理想,它创办创办之初的名字是 ‎ A.太学 B.京师大学堂 C.同文馆 D.国子监 ‎12.从促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影响是 A.确立了维新变法思想的主导地位 B.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C.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形成、发展 D.有助于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的结合 ‎13.湖北省会武汉曾是我国近代工业化发展较早的地区,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下列事件中,首先发生在这里的有 A.辛亥革命爆发 B.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C.中国同盟会成立 D.中华民国成立 ‎1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居民有居住、出版、言论、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这体现了孙中山哪一方面的思想 A.民生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粹主义 D.民权主义 ‎15.“一曰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七月不讲对仗,八月不避俗字俗语。”这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A.提倡民主共和 B.提倡新文学 C.提倡新道德 D.提倡科学 ‎16.“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这句话应该出自哪篇文章 A.《庶民的胜利》  B.《敬告青年》 C.《尝试集》   D.《狂人日记》‎ ‎17.1919年6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评论说,巴黎和会与其说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争取国权运动,不如说它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人说“不”的国际会议。这主要是因 ‎ A.五四运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废除了“二十一条”‎ ‎ B.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 C.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收回了山东主权 ‎ D.巴黎和会促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 ‎1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地点在 A.上海 B.北京 C.广州 D.长沙 ‎19.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其重要历史意义在于 A.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任务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 43 -‎ C.结束了中国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D.收回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20.右图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它上面的“八一”字样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有关 A.五四运动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红军长征 ‎21.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离开的革命根据地是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央革命根据地 C.陕甘革命根据地 D.大别山根据地 ‎22.下面是老红军黄镇在的一幅速写。它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十年内战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3.我国的沈阳市在每年的某一天都要汽笛长鸣,以警示国人不忘国耻,这一天是哪一事件的纪念日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4.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 ‎ A.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B.发动政变,取而代之 C.要求与日本进行“和谈” D.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25. 2004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在《致宋美龄女士亲属唁电》中指出:“宋女士一生历经世事沧桑。半个多世纪前,民族危亡存续之时,投身全民抗战。”这段话表明了对 A.国民党片面抗战的理解 B.宋美龄反对日本侵略的赞扬 C.宋氏三姐们毕生事业的赏识 D.蒋介石推行亲美政策的肯定 ‎26.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A.新四军 B.八路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27.右边是一张粟裕、邓小平、刘伯 承、陈毅、谭震林五人的合影,根据所学内容判断一下,这张照片最有可能摄于 A.转战陕北期间 B.辽沈战役期间 C.平津战役期间 D.淮海战役期间 ‎28.报刊已成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大众传媒的的先驱——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报纸是 A.《海国图志》 B.《新青年》 C.《申报》 D.《人民日报》‎ ‎29. 某历史文献有这样的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的大规模出现应该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新中国建立初期 ‎- 43 -‎ ‎30.冼星海被周恩来誉为“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他的代表作是 A.《义勇军进行曲》 B.《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 C.《毕业歌》 D.《黄河大合唱》‎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40分。‎ ‎31. (10分)以下这些珍贵的图片,从不同的角度见证了历史。仔细观察,完成相关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 ‎(1)请依次写出以上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名称。(2分)‎ ‎(2)请你任选其中的一幅图片,简述它所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及其历史意义。(3分)‎ ‎32.(7分)1840年至1919年间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在各方面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材料一 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坚”的?‎ ‎ ——流程与《世载堂杂记》‎ 材料二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三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43 -‎ ‎ ——梁启超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是怎样认识世界的?(2分)‎ ‎(2)材料二中最核心的主张是什么?(2分)‎ ‎(3)从材料一到材料四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进步?(3分)‎ ‎33. (3分)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不懈的抗争和探索,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请将下列事件前的字母符号填到相应的表格空白处。‎ A.抗日战争 B.北伐战争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4. (10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的片尾曲中“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反映了主人公——近代山东民族资本家陈寿亭创办企业的艰难历程,是一曲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82年,民族实业家李松云在上海创办了均昌铁厂。当时,在均昌铁厂制造的一艘小艇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船头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着中国龙旗。‎ 材料二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兴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 请回答:‎ ‎(1)简要分析材料一中这种奇怪现象出现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秦二爷”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3分)‎ ‎- 43 -‎ ‎(3)你认为“陈寿亭”、“秦二爷”等人的感到“辛酸”、理想破灭的原因有哪些?(2分)‎ ‎(4)张謇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之一,你怎样认识他的创业活动?(2分)‎ ‎35.(6分)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图一中事件发生在今天的哪个省(市)?与图二中事件关系最密切的应该是哪个省(市)?(2分)‎ ‎(2)图一中事件对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起了怎样的作用?图二中事件发生时,国共合作的情况如何?(2分)‎ ‎(3)上述两个事件的影响如何?(4分)‎ ‎36.(8分)读图题:分析下列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他们所代表的战役名称。‎ ‎- 43 -‎ ‎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 ‎(1)图一:‎ ‎(2)图二:‎ ‎(3)图三:‎ ‎(4)图四:‎ ‎ ‎ 年级历史(人教版)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D 2.D 3.D 4.D 5.A 6.B 7.D 8.C 9.C 10.C ‎11.B 12.B 13.A 14.D 15.B 16.A 17.B 18.A 19.B 20.C ‎21.B 22.B 23.B 24.A 25.B 26.A 27.D 28.C 29.B 30.D 二、非选择题:共6小题,40分。‎ ‎31. (6分)(1)图一:虎门销烟;图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或第二次鸦片战争);图三:五四运动。(3分)(2)任选一例:答出基本史实、意义即可。(3分)‎ 图一: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图二: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又放火烧毁。‎ 被焚烧后留下的圆明园残迹,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图三: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北京学生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要求;后期斗争的重心转移到上海,以工人罢工为主。北洋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2.(7分)(1)对世界一无所知,认为清朝是“天朝大国”。(2分) (2)“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 (3)表明中国已经由对西方的一无所知,到学习西方的军事科技,再到更深层次的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由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共和制)(言之有理即可)。(3分)‎ ‎33. (3分)‎ ‎- 43 -‎ ‎34.(10分)(1)外国资本凭借不平等条约享有种种特权。因此,一些民族资本家为了寻求事业发展,宣称“中外合资”,目的在于凭借外国资本享有的特权,既寻求有利的竞争地位,又避免本国政府的束缚和压制。(意思相近即可得分)(3分)(2)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出任意2点或意思相近即可得分)(2分)(3)封建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市场狭小;统治腐朽无能,分裂割据,政治黑暗;受帝国主义的压迫、掠夺;自身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答出任意3点或意思相近即可得分)(3分) (4)认识:张謇主张“实业救国”,从状元到民族企业家的转变,体现了他极大的爱国热情;张謇的创业活动是1895年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言之有理即可)(2分)‎ ‎35.(6分)(1)图一:北京市。图二:江苏省(2分) (2)图一:促使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实现。图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已彻底破裂。(2分) (3)图一: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的爆发。图二: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2分)‎ ‎36.(8分)(1)辽沈战役。(2分)(2)淮海战役。(2分)(3)平津战役。(2分)(4)台儿庄战役。(2分)‎ ‎- 4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