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6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教材2020-2021版高中语文选择性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2-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 【助读博览】 魅力作家 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冯至 生平:冯至(1905—1993),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 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 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41年他创作了 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 具一格。 自主预习•素养奠基 代表作品: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小说《仲尼之将丧》《伍子 胥》等。 当代文学奇才——贾平凹 生平:贾平凹,著名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 人。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等。贾平凹小说主要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 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 化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白了然。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废都》《秦腔》《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黑氏》 《美穴地》及散文《丑石》《天气》等。 【经典觅珠】 1.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 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冯至《十四行集》 2.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们走过的城 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冯至《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 3.鸟儿无法不飞向蓝天,虽然天上没有它的栖身之处。蜻蜓不能不伏向河 水,虽然河水没有它的立足之地。 ——贾平凹《带灯》 【初读任务】 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中,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这 些风物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小溪:清冽、养人 鼠 草:谦虚、纯洁、坚强 彩菌:点缀、滋养 有加利树:速长、最高 野狗的嗥叫:威胁、吓人 麂子的嘶声:难逃人的诡计 2.《秦腔》一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秦川人们喜欢秦腔? 【明确】看排练、搭戏台、看戏人山人海、来客看戏招待、红白丧喜之事包 台戏。 3.下列对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衰史的依据是一条用石块砌 成的旧路。 B.《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后一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 悟。 C.《秦腔》开头部分强调“秦腔”的生成与秦川的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D.《秦腔》中对“秦腔”的描写仅仅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 【明确】选D。D项,分析手法错误,原文实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 合的手法。 【语言建构】 一、音形辨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嚎叫(háo) 悚然(sǒnɡ) 麂子(jǐ) 萧疏(xiāo) B.孑然一身(jié) 采撷(xiē) 埋没(mái) 涤荡(dí) ﹒ ﹒ ﹒ ﹒ ﹒ ﹒ ﹒ ﹒ C.煨熟(wēi) 旋涡(xuán) 木椽(chuán) 攒拥(cuán) D.偌大(ruò) 冰雹(báo) 麦秸(jiē) 逞能(chěnɡ) 【解析】选B。B项,“撷”应读“xié”。 ﹒ ﹒ ﹒ ﹒ ﹒ ﹒ ﹒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日子过得飞快,不觉又是满树花开。盛开的,只是白色的梨花,艳丽的桃花,还 衿持着,不露一丝笑容。 B.这凋零与新生,原是同一个世界,涧底的冰雪融化了,与春景里枝头的花开,原 是同样的美。 C.收到礼物的一刹那,母亲额头细细的皱纹似乎全蔚平了。 D.时过境迁,生活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我不再为衣食住行而发愁。 【解析】选B。A项,衿持—矜持;C项,蔚平—熨平;D项,天翻地复—天翻地覆。 ﹒﹒ ﹒﹒ ﹒﹒﹒﹒ ﹒﹒ 二、词语积累 1.易混辨析 (1)泄露·暴露 辨析: 同:不该让人知道的事让人知道了。 异:对象不同。 暴露 (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泄露 不应该让人知道的事情让人知道了 (2)俯拾皆是·比比皆是 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 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比比皆是:强调处处都是。侧重形容数量多。 2.易错识记 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比喻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 【近义联想】 风雨如磐:形容风雨极大。常用来比喻形势严峻、社会动荡。 凄风苦雨:形容天气恶劣。后用来比喻悲惨凄凉的境遇。 【运用】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 1.步态、形体以及基因等识别技术,正在广泛地应用于智能产品中,也暴露出严 重的安全问题。生物识别信息无法更改,一旦_____,个人可能暴露在被攻击和骚 扰的风险中。(泄露·暴露) 泄露 2._________,君子有为。面对当前国际舆论中沸沸扬扬的各种谬论、谣言,中国 政府和人民已经并将继续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胸怀、智慧与担当。(风雨如 晦·风雨如磐·凄风苦雨) 3.幸福在你的生活中比比皆是,只是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对 待生活,你就能够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 ) 风雨如晦 ﹒﹒﹒﹒ ×。应该用“俯拾皆是”。 课堂探究•素养培优 【审美鉴赏】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鉴赏点一: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 1.文章5—10段由眼前景生发了怎样的联想?感悟是什么? 【明确】第5段由眼前小溪想象到曾养育过的昔日的人们,感悟到人类声息相 通;第6段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宁静之美;第7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第8 段由有加利树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第9段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对于疾苦的 恐惧;第10段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 2.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你谈 谈这“意味不尽的关联”的内涵有哪些? 【明确】(1)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 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2)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 消逝了的村庄。(3)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鉴赏点二: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3.“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 间。”赏析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鼠 草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 强。 4.“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 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冯 至散文“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结合 文段分析这一特点。 【明确】这幅采菌图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水墨画。冯至在比喻、排比句中着 重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红”“青”“褐”“白”“赭”“靛蓝”等,通 过色彩的搭配加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此外,冯 至在使用这些颜色形容词时,不仅描绘彩菌的色彩斑斓,而且还赋予彩菌生命 的力量:人们的采菌活动是一种热闹,但热闹之中,各人有各人的世界。彩菌色 彩的热闹和采菌活动的热闹相得益彰,但又层次分明,前后有序,从而使画面呈 现出气氛感、整体感和层次感。这充分体现了冯至散文“明净、含蓄,在平凡 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的特点。 *秦腔 鉴赏点三:赏析表达技巧,领悟秦腔的艺术魅力 5.“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 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 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 纹。”试分析这段话在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 【明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 现得淋漓尽致,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 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 6.“左边的喊右边的踩了他的脚,右边的叫左边的挤了他的腰,一个说:狗年快 完了,你还叫啥哩?一个说:猪年还没到,你便拱开了!言语伤人,动了手脚;外边 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扛,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 根儿不动,头身一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喊声,骂声,哭声一片;有拼命挤将出 来的,一出来方觉世界偌大,身体胖肿,但差不多却光了脚,乱了头发。”赏读 这一段场面描写,体会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明确】这一段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写戏开演前人们那种火爆 的言辞情绪和行为,除了表现出人们观戏的热情,也非常生动地传达出关东人 特有的粗烈豪放的性格。其中,“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运用了 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人群的密集、拥挤与流动感。 【思维锤炼】 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在笔法上,全文构思的结构方式是相似的: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 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 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 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2.《秦腔》一文中,作者围绕秦腔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很少正面写秦腔艺术 本身? 【点拨】写了秦腔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演出环境,人们看秦腔的 态度、演出的效果,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等等。很少正面写秦腔艺术本身, 真意在于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秦人的生 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综合素养实践】 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秦腔》两篇文章都有对于生命的感悟,但感悟的内容不 同,试分析。 我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大自然让我们领略了生命的含义,要像 “鼠 草”一样谦虚,像那“村女”一样恬静,像“山村”一样质朴。自然滋 养人类,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 《秦腔》中处处流露出对生命意识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在秦腔的作用下, 人回归了本性,自然本真地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透过文章,我们看到了秦人的 淳朴不羁,他们“野蛮却不恶意中伤”,散发着生命的真实与朴素,文中充满了 对人性本真的赞美与向往。 2.我们都有亲近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经历,在领悟自然之美的同时,你又有怎 样的联想和感悟呢?请用简练、含蓄的文字表达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颜色却很 纯正。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 女。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 的美。眼前的野菊花,花朵虽小,却清香四溢,它甘于寂寞,乐观生存,给这个寒 秋平添了几多的温暖和妩媚。 (罗捷媚《都市里的野菊花》,有删改) 拓展阅读•文化传承 【主题阅读】 乡 土 情 结 乡土情结是一种集结在心里,不会因时间、空间变化而改变的对于故乡的 深厚感情。作家柯灵说:“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海 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 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在《秦腔》中,贾平凹以热情细腻的笔触展示了秦川 大地上的人们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黄土地的热爱。 【品·国学】 旅 次 朔 方 刘 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赏析】全诗围绕“思乡”这一主旨,以“归心”二字作为神魂,而以时 间和空间的交错变化来展现诗人的情思心迹。前两句写久客并州,以屈指计数 漫长的十年时光昭示不能逾越空间距离的万般无奈;后两句写旅次朔方,又以 空间距离的扩展延伸暗示了归乡之日杳然无期。通过时空的交错变化,诗人写 出了他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从而使这首小诗在思乡之作司空见惯的古 诗丛林中独树一帜而备受人们喜爱。 【撷·素材】 敦煌的女儿 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从小在上海 长大,1963年北大毕业后,把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奉献给 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 儿”。为了敦煌,樊锦诗和丈夫两地分居长达19年,两个 孩子出生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但她却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 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创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断代、构建“数字敦 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护工程。 2019年,国庆前夕,樊锦诗获颁国家荣誉称号勋章。 2020年5月,樊锦诗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舍半生,给茫茫 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 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 是敦煌。”这段颁奖词是对樊锦诗最好的评价。 【延伸阅读】 胡 同 文 化 汪曾祺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 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 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赚老头子挤着 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 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 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 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 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 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 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 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 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 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 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 多指的是小胡同。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 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 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 刀的“惊闺”(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 吹的短笛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 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 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不是 最主要的部分。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 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 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 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 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 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 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 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 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 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 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 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 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 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候过陆润庠、王垿寺祭酒的 老人,他说:“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 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 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 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 “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 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我的小说《八月骄阳》里写到“文化大革命”,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 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 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 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 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 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 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 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 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 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 目荒凉,毫无生气。 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 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再见吧,胡同。 三言两语 话主题 (思维发展 与提升) 1.《秦腔》和《胡同文化》两篇文章中所描写的是两种不同的 地域文化,试分析二者的不同。 参考答案:《秦腔》表现的是陕西西部地区粗犷、豪迈、乐天 安命的地域文化。《胡同文化》表现的是老北京隐忍、中庸、 大气的北京文化。 迁移运用 巧仿写 (语言建 构 与运用) 2.《秦腔》和《胡同文化》两篇文章中借助多种描写手法展现人物 的精神风貌,请模仿其中的精彩片段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参考示例:那时我家住在铁狮子胡同三号,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海棠 树,春天花影满地。我爸的书房是一排小北房里的一间,书房的窗子 上挂着白布窗帘。夏天,书房的窗子大敞四开,书桌上放着一大盆冰 块,我爸爸光着膀子俯身在桌前写作。大汗淋漓,但毫不觉察。有时 候我看到他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脸色阴沉沉的,我还记得他有剧烈挠 头的动作,就像脑袋里憋着千头万绪,只有拼命地痛快淋漓地挠头才 能把它们梳理清楚。我爸爸写作不是那类“快手”,他要翻来覆去 地琢磨,常常把写出的句子读出声来,直到自己十分欣赏为止。他的 朗读与众不同,打动我,使我不忘,因为他根本不知觉声音的存在,他 读得有味,完全是情感的韵律。(万方《透明的生命》) 课时素养评价 七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35分钟 33分) 一、语言应用(1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不论是风雨如晦的艰难时局,还是盛世初开的如歌岁月,历史一直都是令人 警醒的镜子,都是催人奋进的号角。 B.昆曲从韵学、文学、音乐、表演的角度来讲,是在儒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的根脉与儒学休戚相关。 ﹒﹒﹒﹒ ﹒﹒﹒﹒ C.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后来结成秦晋之好,真是举案齐眉,伉俪情 深。 D.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写手逐渐成为一种职业 发展起来。一时间网络平台的文坛泥沙俱下,多数作品难称文学之名。﹒﹒﹒﹒ ﹒ ﹒﹒﹒ 【解析】选B。A.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比喻局势动 荡或社会黑暗。B.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此处应为“息息相关”。 C.伉俪情深:指夫妻感情深厚。D.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都跟着流下来,比喻好 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12分) 历经几百年,秦腔竟然没有被淘汰,被沉沦,__①__。这其实是有解的,其 解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如果你是一个南方人,坐车轰轰隆隆往北走,渡过黄 河,进入西岸,八百里秦川大地,原来竟是:一抹黄褐的平原;一处一处用木椽夹 打成一尺多宽墙的土屋,粗笨而庄重;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枝干粗壮 如桶,叶却小似铜钱,迎风正反翻覆……你立即就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 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地统一!__②__,活脱脱的一群秦始皇兵马俑的复出:高个, 浓眉,眼和眼间隔略远,手和脚一样粗大,上身又稍稍见长于下身。当他们背着 沉重的三角形状的犁铧,赶着山包一样团块组合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脑袋般大 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卧的石磙子碌碡上吃着牛肉泡馍,你不禁又要改变起 世界观了:啊,这是块多么空旷而实在的土地,在这块土地摸爬滚打的人群是多 么“二愣”的民众!那晚霞烧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地痛苦地 妊娠,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 籁、人籁的共鸣啊!于此,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不深深地 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成“人们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也深 深地懂得秦腔为什么形成和存在而占却时间、空间的位置”,其表达效果不如 原文,为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原文使用反问语气,能够增强语言气势和文章感染力,表明结论确定无 疑;②原文运用第二人称,既与上文中的“你”相照应,又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 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使多少人在大惑而不得其解 ②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每写出一处 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 求,酌情扣分) 二、阅读鉴赏(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8分)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 要粗壮。枝丫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 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 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 盈的鸟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 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时的旧 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 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 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 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 “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 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 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 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 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 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 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 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 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 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 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 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 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 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 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 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 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 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 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 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 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 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 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 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 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 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 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 完成的史诗。 (摘编自《历史的驴友》) 4.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 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 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 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 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达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 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解析】选A。“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 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丫、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 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 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 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 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 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 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长 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解析】选C。“尚武轻文的倾向”错。 6.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与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全篇。③以 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④表现先辈的革命豪情和浪漫情怀,突 出主题。 7.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表达与叙述内容两个角度分 析其恢宏磅礴的风格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言表达: 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句宏大壮阔,充满豪情。 ②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叙述内容: ①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 ②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炙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