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精讲精练:第9单元溶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总复习(人教版)精讲精练:第9单元溶液

1 第九单元 溶液 考标要求 备考指津 1.知道溶液的概念、组成和性质, 能判断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 油等是常见的溶剂。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质在溶解 过程中可能伴随着温度的变化。 3.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学会溶解 度曲线的简单应用;能举例说明结 晶现象。 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5.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意义。 6.认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含义,能 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7.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 液。 1.联系生产、生活、科技方面的实际考查对溶液 概念的理解;以问题探究和实验设计的形式考查 影响溶解速率的几个因素,重在考查实验探究能 力,是今后命题的热点;对溶解时的吸热与放热 现象、乳化现象的考查偶尔会出现。 2.在准确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基础 上,会判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掌握饱和溶 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和方法;对溶解 度曲线的考查一直是命题的热点,结合开放题、 分析题、信息题等形式进行命题。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进行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的互算;根据题 目所给条件和数据,自编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 算题;将溶质质量分数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综合 起来考查,以数据分析、商品评价等与实际紧密 联系,是命题的热点。 4.结合实验的具体操作考查学生对配制一定质量 分数的溶液方法的掌握,通常考查实验步骤、实 验仪器、误差分析等。 考点梳理 考点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定义: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 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 (3)组成: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②溶剂:能溶解其 他物质的物质。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汽油和酒精也可以作溶剂。 (4)质量关系: ①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②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温馨提示 (1)溶液状态不一定是液态。 (2)均一、稳定和混合物三个条件是判断体系是否是溶液的依据,缺一不可。 (3)同一种溶液中溶剂只有一种,溶质可以有多种。 (4)溶液的质量是溶剂和所有溶质的质量之和。 (5)物质溶于水时,溶液中的溶质不一定是加入的物质,如 CaO溶于水后形成 Ca(OH)2 溶液。 2 2.乳浊液与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其特征是:不均一、不稳定、长期放 置易分层。 (2)乳化现象:洗涤剂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的过程, 形成的乳浊液能够稳定(填“稳定”或“不稳定”)存在。 (3)溶液和乳浊液的比较 溶液 乳浊液 分散物质的溶解性 溶 不溶 分散物质原来的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液态 分散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特征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相同点 都是混合物 温馨提示 汽油清洗油污属于溶解现象,洗涤剂清洗油污属于乳化现象。 3.溶解过程中的两种变化与溶液温度的变化 溶解过程 溶液温度变化 举例 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 降温 硝酸铵溶解 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 升温 氢氧化钠溶解 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 热 不变 氯化钠溶解 4.溶液的应用 (1)在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可使反应速率变快。 (2)动植物对养料的运输、吸收只有在溶液的环境中才能进行。 (3)医疗上的针剂通常配成溶液以方便使用。 (4)对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进行利用。 (5)对物质溶解后溶液的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进行利用。 考点二、溶解度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指明压强),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此种溶质 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一般来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溶质为气体时,还需指明 压强),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若有,那么这种溶液就是 饱和溶液。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 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一般转化方法 2.浓溶液和稀溶液 (1)区别:在一定量的溶液中若含溶质较多,属于浓溶液;若含溶质较少,属于稀溶液。 (2)注意: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填“一定”或“不一 定”)。 3 3.固体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_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要素: ①条件:一定温度。因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没 有意义。 ②标准:100 g溶剂。物质的溶解量与溶剂量成正比,为了便于比较,要取等量溶剂, 且溶剂质量为 100 g,而不是溶液质量。 ③状态:饱和状态。只有在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中溶质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的 量才是一个定值,且是最大溶解量。 ④单位:克。因为溶解度实质上是溶质的质量,所以质量的单位为克。 (3)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 KNO3。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如 NaCl。 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 Ca(OH)2。 (4)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 ①定义: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a.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 变化的情况。b.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 溶液。c.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d.在溶解度曲线下 方的点,则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e.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在较 高温度下制成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下的溶解度, 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③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a.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 “坡度”比较“陡”,如 KNO3。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 “坡度”比较“平”,如 NaCl。c.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 度”下降,如 Ca(OH)2。 ④溶解度曲线的应用:a.可以查出某种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b.可以比较不同物质 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c.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d.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 怎样制得某温度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e.确定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4.气体的溶解度 (1)概念: 在压强为 101_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 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②外因: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5.结晶 (1)定义: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2)方法:①降温结晶;②蒸发结晶。 考点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4 (2)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溶质质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00%。 2.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配制方法 用固体和水配制 用浓溶液和水配 制(浓溶液稀释) 操作步骤 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贮存 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贮存 常用仪器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和 药匙 烧杯、量筒、玻璃棒、胶头滴管 温馨提示 (1)配制溶液时,溶解不能在量筒中进行,一般在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以加速溶解。 (2)用浓硫酸配制稀硫酸时,一定要注意将浓硫酸加入到水中。 3.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中最多溶解 的溶质的质量 每 100 g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温度要求 与温度有关 一般与温度无关 量的关系 表示溶质与溶剂的质量关系 表示溶质与溶液的质量关系 溶液是否饱和 饱和溶液 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单位 克(g) — 计算公式 溶解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1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联系 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为 S 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为 a%,则: S g 100 g+S g ×100%=a% S g 100 g = a 100-a 则 S>a,S= 100a 100-a 4.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或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直接应用公 式。 (2)溶液去水浓缩或加水稀释的计算,解此类题目抓住一点即可:浓缩或稀释前后溶液 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即 m1·a1%=m2·a2% 或 m1·a1%=(m1+m 水)·a2% (3)一定质量的溶液中进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时,涉及溶液体积、密度的计算。 应先根据公式 m=ρV(即溶液的质量=溶液的密度×溶液的体积)进行换算。 (4)不同质量分数的同种溶质的溶液混合的计算。 m1·a1%+m2·a2%=(m1+m2)·a% (5)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温馨提示 ①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混合,混合液的体积不等于混合前各溶液的体积之和, 而质量可以相加。 ②计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时,溶质质量只能是已溶解的部分,不溶解的部分不能作为 溶质计算。 ③计算化学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时,若有气体或沉淀生成,则溶液质量要把生成 的气体和沉淀减去。 5 自主测试 1.溶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蒸馏水 B.碘酒 C.石灰浆 D.植物油 2.配制溶液时,下列溶剂中最常用的是( )。 A.酒精 B.水 C.汽油 D.植物油 3.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因为洗涤剂( )。 A.可以软化水 B.具有乳化的功能 C.可以沉降杂质 D.溶于水时放热 4.将适量的下列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会使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 A.浓硫酸 B.硝酸铵 C.火碱 D.蔗糖 5.能证明 KNO3溶液在 20℃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叙述是( )。 A.在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该溶液始终是稳定的 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 10℃时,有 KNO3晶体析出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 KNO3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 KNO3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6.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 100 g溶剂中所溶解的克数 B.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 100 g饱和溶液中所含的克数 C.该物质在 100 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D.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 100 g溶剂(一般指水)中最多能溶解的克数 7.下图是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 某同学在 20℃时进行了如下实验,得到相应的溶液①~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温度不变,若在④中加入 4.5 g KNO3固体可得到饱和溶液 B.②③⑤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①③④均为不饱和溶液 D.④→⑤可析出 53.9 g KNO3晶体 8.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出鼻腔 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9.小红同学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KNO3的溶解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实验 1 实验 2 实验 3 实验 4 水的质量/g 100 100 100 100 6 加入 KNO3的质量/g 80 100 120 140 溶液质量/g 180 200 210 210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 1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80 g 100 g ×100% B.实验 2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C.实验 4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实验 3大 D.该温度下,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110 g 210 g ×100% 10.欲配制 100 g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必须要的仪器组合是( )。 ①托盘天平 ②烧杯 ③玻璃棒 ④100 mL量筒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1.实验室用密度为 1.84 g/cm3、质量分数为 98%的浓硫酸和蒸馏水,配制 500 g质量 分数为 20%的稀硫酸。需要用多少毫升的量筒量取多少毫升的浓硫酸?( )。 A.100 mL 54.35 mL B.100 mL 55.5 mL C.250 mL 54.35 mL D.250 mL 55.5 mL 归类精析 [归类示例一]溶液的组成 【例 1】 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食盐 B.蔗糖 C.味精 D.芝麻油 解析:食盐、蔗糖、味精三种物质放入水中,都能溶解,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 能形成溶液;芝麻油放入水中,浮在水的上面不溶解,故不能形成溶液。 答案:D 方法归纳 能不能形成溶液,主要由溶液的特征来判断,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 物,才是溶液。 [归类示例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例 2】 向装有等量水的 A、B、C烧杯中分别加入 10 g、25 g、25 g NaNO3固体,充 分溶解后,现象如图一所示。 图一 7 图二 (1)烧杯中的溶液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2)图二中能表示 NaNO3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填“甲”或“乙”); (3)要使 B烧杯中剩余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4)由图二分析,若分别将 100 g甲、乙的饱和溶液从 t2 ℃降温到 t1 ℃,对所得溶液的 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甲、乙都是饱和溶液 B.所含溶剂质量:甲<乙 C.溶液质量:甲>乙 D.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解析:(1)A、C中固体完全溶解不能判断是否是饱和溶液,B中有固体剩余,一定是饱 和溶液。(2)由图一可以看出,NaNO3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所以甲应该是 NaNO3 的溶解度曲线。(3)要使剩余的固体溶解,可以加水或升高温度。(4)由于乙的溶解度随着温 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从 t2 ℃降到 t1 ℃乙变成不饱和溶液,A叙述不正确;t2 ℃甲的溶解度 比乙大,100 g饱和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甲比乙多,则溶剂的量甲小于乙,从 t2 ℃降到 t1 ℃, 溶液中溶剂的质量不变,B叙述是正确的;从 t2 ℃降到 t1 ℃,甲析出晶体,乙溶液质量不 变,所以溶液的质量甲应小于乙,C叙述不正确。 答案:(1)B (2)甲 (3)加水(或升温) (4)B、D 方法归纳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对某一具体的物质, 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对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要使其不饱和溶液转变 成饱和溶液,应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而不能采用降温的方法。 [归类示例三]溶解度 【例 3】 如图是 A、B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 g; (2)a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4)从 A、B的混合物中分离 A物质,一般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25 g;(2)A、B物质的溶解度曲 线相交于 a点,说明在 a点对应的温度下,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3)从图中可以看出: 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4)从图中可以看出 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影响变化比较大, 而 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从 A、B的混合物中分离 A物质,一般采用冷却热 饱和溶液的方法。 答案:(1)25 (2)在 t2℃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3)B (4)冷却热饱和溶液 方法归纳 解答溶解度曲线的题目时,首先要弄清横坐标、纵坐标表示的意义和刻度的 数值;其次要分清曲线的走向、斜率及其含义;再次要弄清曲线的起点、交点、曲线上的点、 曲线上面的点、曲线下面的点表示的意义;最后要能结合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及相关知识解决 有关问题。 [归类示例四]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8 【例 4】 实验室配制 1 000 g 5%的 NaOH溶液,需称取 NaOH固体的质量为( )。 A.0.5 g B.5 g C.10 g D.50 g 解析:溶质的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需称取 NaOH固体的质量=1 000 g ×5%=50 g。故选 D。 答案:D 方法归纳 进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时,要搞清楚溶质是什么,质量是多少;溶液包括 哪些组分,质量分别是多少,在算式中注意不要漏掉“×100%”和质量单位。 [归类示例五]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例 5】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参照教科书内容,在学校实验室里完成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6%的 NaCl溶液 50 g,按如下步骤进行操作: 计算 ―→ 称量 ―→ 溶解 ―→ 装瓶 实验二:称取 5.0 g粗盐进行提纯。粗盐除含有 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以及泥 沙等杂质。为了有效将粗盐提纯,实验的各步操作流程如下图所示: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述问题: (1)配制 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 6%的 NaCl溶液,需 NaCl______g,水______mL。 (2)NaCl溶解过程中用到了玻璃棒,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粗盐提纯时,操作Ⅰ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所得精盐比其他同学明显要少,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A.溶解时将 5.0 g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过滤 B.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 C.提纯后所得精盐尚未完全干燥 解析:(1)氯化钠:50 g×6%=3 g,需要水:50 g-3 g=47 g,体积: 47 g 1 g/mL =47 mL; (2)NaCl溶解过程中用到了玻璃棒,是为了搅拌加速氯化钠溶解的;(3)泥沙不溶于水,将不 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是过滤;(4)溶解时将 5.0 g粗盐一次全部倒入水中,立即 过滤,有没溶解的氯化钠被过滤掉,所以所得精盐减少;蒸发时有一些液体、固体溅出,会 导致氯化钠减少,所得精盐比其他同学明显要少;提纯后所得精盐尚未完全干燥,只能导致 质量增多。 答案:(1)3 47 (2)搅拌,加速溶解 (3)过滤 (4)AB 方法归纳 过滤应注意的事项: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 缘;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嘴靠近玻璃棒;玻璃棒靠近滤纸三层处;漏斗下端尖 口靠近烧杯内壁。 蒸发应注意的事项:蒸发的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滴飞溅); 加热至较多量晶体析出,即可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水分蒸发)。 易错剖析 易错点十七: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区分不清 9 【例 1】 2012年 6月 30日 5时 07分,新疆新源县与和静县交界地带发生 6.6级地震。 为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防疫人员通过喷洒含氯消毒剂进行杀菌消毒,该含氯消毒剂为 不饱和溶液。下列对不饱和溶液描述正确的是( )。 A.一定是浓溶液 B.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C.一定是稀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该溶质的溶液 解析:不饱和溶液可能是稀溶液,也可能是浓溶液,故 A、C错误;因溶液未达到饱和, 所以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故 B错误,D正确。 答案:D 误区警示 许多同学在解题时常错误地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 是稀溶液,因此常错选答案 C,其实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由 于不同溶质的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它们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解的溶质质量也有很大不同,这就 导致了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饱 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依据,正确理解浓溶液、稀溶液的含义。 易错点十八: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判断错误 【例 2】 现有 30℃时的氯化钾饱和溶液,在下列情况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的 是( )。 A.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钾晶体 B.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水 C.降低温度至 10℃ D.升高温度蒸发掉一部分水,温度保持在 40℃ 解析:A项因温度不变,虽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钾晶体,但溶质及溶液的质量未变,溶质 的质量分数也不变;B项因溶液的质量变了,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应发生变化;C项降 低温度有晶体析出,溶剂质量不变,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D项因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小, 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增大。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 答案:A 误区警示 易错选 C,原因是误认为降温时,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 分数不会改变。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饱和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条件的改变将发生一些变化。对大部分物质的饱和溶液:①当升高 温度(溶剂不蒸发)时,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②当降低温度时,有晶 体析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③当蒸发溶剂再恢复到原温度后,有晶体析出,溶质的质量 分数不变。 1.溶液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汽水和食盐水都属于溶液 C.某物质在 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就是该物质的溶解度 D.将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加热,无白色浑浊出现 2.要配制 100 g质量分数为 5%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只有烧杯和玻璃棒 B.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将砝码放在左盘,药品放在右盘 C.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 1∶20 D.称量时,必须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3.对知识的归纳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归纳正确的是( )。 10 A.汽油和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相同 B.空气、糖水、高锰酸钾都属于混合物 C.不锈钢、塑料、羊毛都是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 D.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有气体或有水生成时,复分解 反应才可能发生 4.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将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 ℃,两溶液仍然都是饱和溶液 C.温度小于 t1 ℃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 D.将 t2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3 ℃,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 5.实验室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 KNO3溶液,奇奇同学欲将其变成饱和溶液,以下方法 中你认为不可行的是( )。 A.升高溶液温度 B.降低溶液温度 C.蒸发部分溶剂 D.加入 KNO3固体 6.如图是 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P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2)把 t2 ℃时等质量 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 t1 ℃,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___。 (3)当 A中含有少量 B物质时,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提纯 A物质。 (4)t2 ℃时,将 90 g A物质投入到 100 g水中,得到 A物质的________(填“饱和”或“不 饱和”)溶液,此时溶液的质量是____g。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B.无色透明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 D.溶质只能是固体 2.如图是 NaCl、MgSO4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1 A.只有在 t1 ℃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才相等 B.t1~t3 ℃,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在 t2 ℃时,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 D.把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 t3 ℃降至 t2 ℃时,有晶体析出 3.如下图所示,将水分别滴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的两支试管中,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 A.硝酸铵固体溶解时会吸收热量 B.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时会放出热量 C.A、B两只烧杯的溶液中都有固体析出 D.A、B两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保持不变 4.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下列溶液,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称取 5.0 g氯化钾,溶解在 95 mL水中,充分搅拌 B.称取 5.0 g生石灰,放入 95 mL水中,充分搅拌 C.量取 5.0 mL稀盐酸,倒入 95 mL水中,充分搅拌 D.称取 5.0 g碳酸钙,放入 95 mL水中,充分搅拌 5.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溶剂是________;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 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 实。 6.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12 (1)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________(填“溶解”或“乳化”) 油污。 (2)喝了冰镇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________有关。 (3)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20℃时,要使接近饱和的该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通常可采用三种方法,它们分 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现将两支分别装有甲、乙两物质饱和 溶液的试管(底部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浸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浓 硫酸。 (1)5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 (2)3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 (3)烧杯中加入浓硫酸后,甲、乙两试管中固体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除了加浓硫 酸外,还可以加________物质,也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8.根据图示情景和范例,编写计算题,并完成相关内容。 【情景 1】要配制一定质量分数、一定质量的氯化钾溶液,应该怎么操作? (1)编题范例:配制 10%的氯化钾溶液 50 g,分别需氯化钾固体和水各多少? (2)配制该溶液的操作步骤 ①计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所需固体,再用________mL的量筒量取所需的水; ③溶解:将称得的氯化钾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倒入量取的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④装瓶:将配制的溶液倒入试剂瓶,并贴上标签。 【情景 2】已知一定质量分数、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钾溶液与一定质量的盐酸反应,得到 只有一种溶质的溶液,计算反应后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13 (1)编写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过程: 9.实验室有两瓶标签模糊的溶液,分别是溶质质量分数均为 8%的 NaOH和 KOH溶液。 为了鉴别这两瓶溶液,首先在这两个试剂瓶上贴上标签 A、B以示区别,然后取 A、B溶液 各 20 g,分别加入烧杯中,用溶质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中和,消耗盐酸的质量与烧杯 中溶液总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P、Q两点溶液呈中性,则: (1)溶液 B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2)求出 m、n的值(写出计算过程,并保留一位小数)。 参考答案 导学必备知识 自主测试 1.B 2.B 3.B 4.B 5.D 6.D 7.C 8.C 9.D 10.C 11.B 12.答案:(1)溶液中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能缓慢分解成水和氧气 (2)0.8 (3)解:设产生 0.8 g氧气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为 x。 2H2O2 ===== 催化剂 2H2O+O2↑ 68 32 x 0.8 g 68 32 = x 0.8 g x=1.7 g 此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7 g 34.0 g ×100%=5% 答:该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 品鉴经典考题 1.B 解析: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 A错误;溶解度是 指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 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没有指明温度的溶解 度毫无意义,故 C 错误;澄清的饱和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将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加热,会有氢氧化钙析出,溶液变浑浊,故 D 错误。故选 B。 2.D 解析:实验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和玻璃棒,还有量筒、胶头滴管,故 A 14 错;称量物质时要左物右码,故 B错;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 5∶95 =1∶19,故 C错;具有腐蚀性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因为氢氧化钠既易 潮解,又具有腐蚀性,所以称量时必须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玻璃器皿中,故 D正确。 3.D 解析:汽油洗掉油污是油污溶解在汽油中,洗涤剂除油污是利用它的乳化作用, 原理不同,A错误;高锰酸钾是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B错误;不锈钢属于金属材料,塑 料是合成高分子材料,C错误;故选 D。 4.B 解析: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 t1 ℃时,甲、乙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故 A说法正确;将 t1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2 ℃,甲 物质溶解度变大,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乙溶解度减小,会析出晶体,溶液仍然饱和,故 B 说法错误;温度小于 t1 ℃时,甲的溶解度曲线在乙的溶解度曲线下边,所以甲的溶解度小 于乙的溶解度,故 C说法正确;将 t2 ℃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 t3 ℃,两物质的 溶解度都减小,都会析出溶质,所以溶质质量分数都减小,故 D说法正确。故选 B。 5.A 解析: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增加溶质、蒸发溶剂和改变温度来实 现。改变温度要看溶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是升温还是降温,如果溶质的溶解 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就降低温度,反之则升高温度。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而降低,所以通过降低温度来实现。因此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通过降低溶 液温度、蒸发部分溶剂、加入 KNO3固体来实现。故选 A。 6.答案:(1)在 t1 ℃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A物质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 (4)饱和 150 解析:(1)曲线中交点表示该温度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 P点表示的意义是 在 t1 ℃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曲线最陡的是 A曲线,平滑的是 B 曲线;所 以把 t2℃时等质量 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到 t1 ℃,溶解度变化最明显的是物质是 A, 即 A的溶解度减小得多,所以析出的就多。(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 晶析出的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方法是 蒸发溶剂。因为 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4)t2℃时, A物质的溶解度是 50 g,即该温度下 100 g水中最多溶解 50 g A物质,t2 ℃时,将 90 g A物 质投入到 100 g 水中,得到 A物质的饱和溶液,且只溶解了 50 g A物质,所得溶液质量: 50 g+100 g=150 g。 研习预测试题 1.A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也不一定是液体,故 B错;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 温度降低,故 C错;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液体,故 D错。 2.C 从图中可知,在 t1 ℃和 t3 ℃时,NaCl和MgSO4的溶解度都相等,在 t1~t2 ℃时, 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从 t2~t3 ℃ 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t2 ℃ 时MgSO4的溶解度最大,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C正确;从 t2~t3 ℃时,MgSO4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MgSO4饱和溶液的温度从 t3 ℃降至 t2 ℃时,溶液由饱和变为 不饱和,没有晶体析出。 3.D NH4NO3溶于水时吸热,NaOH 溶于水时放热,加水后,A中溶液温度升高,Ca (OH)2的溶解度减小,析出固体,溶质质量分数减小;B中溶液温度降低,KNO3的溶解 度减小,析出固体,溶质质量分数也减小,故 D说法错误。 4.A A中 95 mL水即 95 g水,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5.0 g 5.0 g+95 g ×100%= 5%,故正确;B中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熟石灰微溶于水,故不正确;C 中未指明 浓盐酸的密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无法根据浓盐酸和水的体积确定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故不正确;D中碳酸钙难溶于水,故不正确。 5.答案:(1)碘 汽油 (2)①烧杯中固体逐渐溶解,颜色下深上浅 ②甲 解析:当固体和液体混合形成溶液时,固体通常为溶质,液体通常为溶剂;溶液是均一 的、稳定的,符合此特征的为甲。 15 6.答案:(1)溶解 (2)温度 (3)升高温度 增加溶质 蒸发溶剂 解析:(1)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可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2)气体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喝冰镇汽水打嗝的原因;(3)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接近 饱和的该物质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①升高温度;②增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7.答案:(1)40 g (2)甲>乙 (3)甲减少,乙增多 NaOH固体(或 CaO)(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在 50℃时的溶解度是 40 g;(2)30℃时甲的溶 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3)因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 高而减小,浓硫酸溶于水时使溶液温度升高,所以试管中甲物质固体的质量会减少,乙物质 固体的质量会增加;凡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时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如氢氧化钠固体或生石灰 等。 8.答案:【情景 1】(2)①m(KCl)=50 g×10%=5 g m(H2O)=50 g-5 g=45 g,V(H2O)=45 g÷1 g/mL=45 mL ②50 【情景 2】(1)56 g 10%的氢氧化钾溶液与 18.5 g某浓度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计算反 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解:KOH+HCl===KCl+H2O 56 74.5 56 g×10% m(KCl) 56 56 g×10% = 74.5 m(KCl) m(KCl)=7.45 g w(KCl)= 7.45 g 56 g+18.5 g ×100%=10% 答:反应后得到的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 10%。 解析:需要氯化钾的质量为 50 g×10%=5 g,需要水的质量为 50 g-5 g=45 g,需水 的体积为 45 g÷1 g/mL=45 mL,应选用 50 mL的量筒量取水。根据 56 g 10%的 KOH溶液与 18.5 g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可设计求反应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由 56 g 10%的 KOH溶 液可求出生成的 KCl的质量,根据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求出溶质的质量分数。 9.答案:(1)NaOH (2)由图像知:A为 KOH溶液,B为 NaOH溶液。 解:设参加反应的稀盐酸的质量为 x,则有: KOH + HCl===KCl+H2O 56 36.5 20 g×8% x 56 36.5 = 20 g×8% x x≈1.04 g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为: 1.04 g 7.3% ≈14.2 g 则:m值为 14.2 n值为 20+14.2=34.2 答:m的值为 14.2,n的值为 34.2。 解析:等质量的 NaOH 和 KOH 参加反应,消耗盐酸的质量与碱的相对分子质量成反比, 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的消耗盐酸的量越少。从图中看出:m的值小于 20 g,即:B为 NaOH, A为 KOH。 由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钾的质量,借助化学方程式,可求出加入盐酸的质量 m和反应后 溶液的总质量 n的值。 1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