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山西省大同市 高三调研考试 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19 山西省大同市 高三调研考试 语文

1 / 26 山西省大同市 2019 届高三调研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 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 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 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 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 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 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 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 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 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 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 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 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 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 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 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 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 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 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 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 2 / 26 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 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 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 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 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 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 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 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 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 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 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 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 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 项”,A 项,原文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 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C 项,“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说 3 / 26 法错误,原文“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 起”。D 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 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选项中 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 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C 项,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 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 遍的体验”。故选 C。 【3 题详解】 本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 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 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 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 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 代”需要很多因素与条件,“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只是其中之一。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 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 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 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4 / 26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孝心 司玉笙 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 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 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 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 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 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 大和娘来了。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爱人热情 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 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 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 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 子却还在抖动。 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 弄啥,中不? 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 这不就是家吗? 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不能落这儿。 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 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 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车虽然旧,可车况 不孬,适于下乡。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 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 见娘,就问,大,我妈哩? 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 5 / 26 喊啥不一样? 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 大,我不是那个意思。 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 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 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 大,上车! 俺不坐它——坐不惯。 怎么啦? 俺坐惯了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 还是这车舒坦。 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 那你想坐哈车? 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 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 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 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 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 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 大,咱上哪儿去? 找你娘去。 俺娘在哪儿? 在东地摘豆角儿。 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 下车,一溜风跑过来。 大爷,你咋能叫县长拉车! 他不是县长,是俺儿! 我来,我来!司机要夺车把。 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 6 / 26 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庄里人 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 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 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 是谁! 他说,大,我知道了。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 小儿,啥事? 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 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么。 咋不走了? 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 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 大,儿记住了! (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漓江出版社)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 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 B. “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 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 C.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用排 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 D. “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 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 5. 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 6. 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交代了“他”父母的身份和生活环境,暗示了老人的品质。②点出 了他对尽孝的理解——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下文“他”与父亲在尽孝问题上的分歧做铺 垫。 7 / 26 6. (1)形象特点:吃苦耐劳;朴实本分;关爱儿子的成长,心中有大爱。 (2)用意:①间接表现“他”的孝心及“他”对尽孝的理解;②揭示小说主题:百姓是父 母,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 形象分析,故事情节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 本题“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 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 中,B 项,“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说 法错误,突出了“大”对儿媳攀比心理的不满以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 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要分析把握作用的段落,仔细阅读,根据其所在的 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仔细阅 读第二段,本题段中“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 泥”,交代父母生活环境、身份地位,暗示了父亲的思想品质。“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 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 世也报不完哪”,点出“他”孝敬父母的愿望,为下文的尽孝铺垫,表现了“他”对父母孝 敬的品格。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能力。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要求分析 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作答分析人物形象的试题, 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语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本文采用了欲扬 先抑的手法来塑造人物,作答时要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不要被所“抑”部分的假象 蒙蔽。本题主要把握父亲作为父亲以及作为农民方面的不同的性格特点,从朴实无华、充满 正义感、具有大爱情怀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问: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也就是作者 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有何用意,是考查学生把握分析作者创作意图能力。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是 文章的主要人物形象,文章塑造主要人物形象肯定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答题时,根据人物 身上发生的事件,概括人物的品质,分析通过这种品质反应社会现象,进而把握作者塑造该 8 / 26 形象的意义。比如本文,在塑造父亲的形象时,主要通过有两件事,一件事是“他”接父母 来城里家里,想报答父母,让父母享享福,父亲对“他”城里家的一系列反应。一件事是 “他”升副县长之后开公车回家,见父亲,父亲要“他”用老式排车拉自己去地里找娘。文 中主要通过这两件事中父亲的言行来塑造父亲的形象,同时这两件事表现“他”的孝心及 “他”对尽孝的理解,比如“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您二老就住 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父亲说想坐土车,当了副县长的“他” 就二话不说拉起车上再上父亲出了院门,等等都表现“他”的孝心及“他”对尽孝的理解。 还有“他”用老式排车把父亲拉到田野时,父亲告诉“他”,“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 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 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还让他不用操心换电动三轮车的事,这 事有自己和“他”娘,当“他”和父亲说不知道怎么孝敬父亲时,父亲说“百姓是父母,你 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这些话体现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成长,心中有大 爱,深明大义,同时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百姓是父母,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父母最大 的孝敬。 【点睛】解答人物形象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 题只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 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 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 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 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 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 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 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 ②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 “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 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 9 / 26 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 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 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 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 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 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 2018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材料三: 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 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 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 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 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 10 / 26 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 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 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 2016 年 12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 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 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 “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 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 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 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 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 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 2017 年 12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 31 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项目占比近 55%。 B.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 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C. 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袁济喜 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 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 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11 / 26 B. 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 师不足 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 C.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 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 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9. 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 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7. D 8. C 9. (1)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强调要从师资和课程的角度落实传统 文化教育。 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2)答案示例: 课程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开展师生参与度高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 师资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 文化教育,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D 项,“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说法错误,原文“传统文化进校 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 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 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 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C 项,“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说法 12 / 26 错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 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材料内容要点,筛选整合信息能力。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第三、 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是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材料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时,通读 这两则材料,概括出这两则材料内容要点,指出其各自的侧重点。比如本题,通读第三、四 则材料报道,材料三,首先指出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 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但是学校在传统文化推进实践中都要面对的问 题——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等等,接着指出“弘扬传统文化, 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但是“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 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所以材料三主要内容是指出对于传统文化,教育部的要求和学校具 体实施之间又一定的差距,如果要切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从师资和课程的角度落实。 侧重上级设计要求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材料四,首先指出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 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然后指出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 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 活动的思想内涵;最后指出对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该怎么,所以材料是主要论 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侧重的是基层落实。第二问: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 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题干 已经给出答题区域——材料三和材料四,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教育部印 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 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 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师资缺、涵养浅,不 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弘扬传统 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 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 缺”“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 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 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 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 台”“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 13 / 26 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 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 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 ‘短板’” 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课程方面、师资方面整合概括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 取哪些措施。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 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 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 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 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属于局部信息筛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祖孝绪,贞观中尚书左丞。父知逊,夔州长史。仁杰儿 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 对,何暇与吏语耶?”以明经举,授汴州判佐。后荐授并州都督府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 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 久之,云移乃行。仁杰孝友绝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充使绝域。仁 杰谓曰:“太夫人有危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而 行。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 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 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 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 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犯非极刑即令赐 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 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 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时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用事,朝廷慑惧,仁杰奏之,请付法寺, 14 / 26 高宗特原之。仁杰奏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之类,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赦 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高宗将幸汾阳宫,以仁杰为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服过者必致 风雷之灾,乃发数万人别开御道。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 何妒女之害耶?”遽令罢之。 (《旧唐书·狄仁杰传》) 10. 下列对文章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 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B.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 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C.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 /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D.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 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卷,指道书或佛经。古人用辛味、苦味之物染纸以防蠹虫,纸色黄,故称“黄卷”。 本文中的“黄卷”即是道书。 B. 明经,唐代科举中的一种主要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 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 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 D. 高宗,庙号,即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被追尊的名号。高宗是守成令主的美 号。文中的高宗是指唐高宗李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狄仁杰注重孝道,对友仁爱。父母在河阳,他登上太行山,思念父母,感慨不已;并州 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迈,狄仁杰请求代他出使。 B. 狄仁杰直言劝谏,公正执法。大将军权善才误伐了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他,狄仁杰认为 他罪不至死,上奏直谏,终使高宗免其死罪。 C. 狄仁杰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宠专横,朝廷慑惧,狄仁杰上奏弹劾他, 且在皇上面前据理力争,因此得罪了王本立。 15 / 26 D. 狄仁杰体恤百姓,节用爱民。皇帝要去汾阳官,并州长史李冲玄担心皇上途径妒女祠会 招致灾祸,就征用百姓另外修路,狄仁杰下令立即停止。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2)陛下何惜罪人而亏王法?必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⑴“这就是我不敢听从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陷陛下于不讲道义的境地的原因啊!”高 宗的怒气稍稍缓解了些,权善才因此得以免去死罪。 ⑵陛下为什么怜惜有罪之人,而让法律受到损害呢?陛下如果一定要赦免王本立,就请把我 放逐到边远无人之地吧,以此做为对忠贞之臣今后的警告。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陛 下 ”“ 法 ”“ 象 魏 ”“ 等 ( 等 级 ) ”“ 极 刑 ”“ 法 ”“ 万 姓 ”“ 手 足 ” , 虚 词 “之”“既”“则”“所”“其”,“陛下”是主语,“作”意思是“制定”,是谓语动词, “法”意思是“法律”,是宾语,“陛下作法”意思是“陛下制定法律”结构完整,其后断 开,排除 AD 两项。“即令赐死”意思是“就让立即判处死刑的”,意思、结构完整,前后 断开,排除 B 项,再结合本句意思: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无论徒刑、流放、处 死等刑罚,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等级,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让立即判处死刑的? 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句子可以断开为: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 /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故答案 为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本文中的‘黄卷’即是道书”说法 错误,文中“黄卷”泛指书籍。故选 A。 16 / 26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因此得罪了王本立”说法错误,这 是对文中“得罪”理解错误,文中“得罪”应解释为获罪。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1)中的“所以”,……的原因;“奉制”,指听从陛下的命令;“不道”,不讲道义; “意”,指怒气;“稍解”,稍稍缓解;“免死”,指免去死罪。(2)中的“惜”:怜惜; “亏”,使……受到损害;“亏王法”,让法律受到损害;“必”,如果;“弃”,弃置, 这里指放逐;“无人之境”,指边远无人之地;“为”,作为;“忠贞”,名词,忠贞之臣; “诫”,警告。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祖父狄孝绪,担任贞观年间的中尚书左臣。父亲狄知逊, 做夔州长史。狄仁杰小时候,家里有个门客被人杀害,官吏前来询问情况,众人争着争辩对 答,狄仁杰读书不止,官吏责备他,他回答说:“我正在和书中的圣贤对话,哪有时间同官 吏说话呢?”考取明经科,担任汴州判佐。后来又被推荐担任并州都督府法曹。狄仁杰的父 母在河阳,狄仁杰前往并州时,登上太行山,向南望见一片白云孤飞,对身边的人说:“我 父母居住的地方,就在它的下面。”远望伫立了很长时间,云彩飘走了,他才离开。仁杰孝 顺父母,友爱亲朋超出常人。在并州时,同府的参军郑崇质母亲年岁大而且有病,按规定他 应该出使边远的地方。狄仁杰对他说:“您的母亲有重病,您却要出使远方,怎么能让您的 母亲为远在万里之外的您担忧呢?”狄仁杰就到了长史蔺仁基那里,请求代替郑崇质前往。 仪凤年间,狄仁杰担任大理丞,一整年里审判了长期积压不决的案件涉及的人多达一万 17 / 26 七千人,没有一个喊冤申诉的。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因误伐昭陵柏树获罪,狄仁杰上奏认 为应该被免职。高宗下诏立即杀了他。狄仁杰又上奏说罪不应该死,皇帝恼怒得变了脸色, 说:“权善才砍了昭陵柏树,这是让我做不孝顺的人,一定要杀了他。”左右群臣都示意仁 杰退出宫廷,狄仁杰说:“我听说违背圣意,违抗君王,自古以来都认为是很难的事,我认 为并非如此。如果处在桀纣时代就很难办,但如果处在尧舜时代,就容易做到了。我今天有 幸遇到了尧舜一样的贤君,所以不怕像比干那样被杀掉。过去汉文帝时,有人盗窃了高祖庙 里的玉环,张释之在朝廷上向汉文帝诤谏,只按律判了弃市当街处斩,没有诛其九族。况且, 贤明的君主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改变,忠诚的大臣却不能被威权所恐吓。如今陛下不采纳我的 谏言,我死后,没脸面去见地下的张释之。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象魏之上,无论徒刑、流 放、处死等刑罚,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等级,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让立即判处 死刑的?法律既然没有准则,那老百姓该怎么办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请从今天开 始吧。古人说:‘假如取了长陵一捧土,用什么法来处罚呢?’如今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 树杀死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王?这就是我不敢听从陛下的命 令杀权善才,陷陛下于不讲道义的境地的原因啊!”高宗的怒气稍稍缓解了些,权善才因此 得以免去死罪。 几天后,官授仁杰侍御史。当时左司郎中王本立仗着受宠而专权,朝廷里很多人都怕他。 狄仁杰弹劾上奏他的罪过,请求把他交给司法部门处理,皇帝特别下诏宽宥他。狄仁杰上奏 说:“朝廷即使缺少有才的人,但哪里缺少像王本立这样的人呢?陛下为什么怜惜有罪之人, 而让法律受到损害呢?陛下如果一定要赦免王本立,就请把我放逐到边远无人之地吧,以此 做为对忠贞之臣今后的警告。”王本立终于受到惩处。从此朝廷上下安定平静,秩序良好。 高宗将要到汾阳宫去,任命狄仁杰担任知顿使。并州长史李冲玄因为皇帝的仪仗要经过 妒女祠,而民间传说盛装经过此处的人一定会招来风雷之灾,就征发了数万民夫另外开辟道 路。狄仁杰说:“天子出行,千万辆车马,风神雨神刮风下雨为天子清扫道路,妒女敢有什 么妨害?”于是立即命令停止开辟新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至后① 杜甫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②。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③非故乡。 18 / 26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④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注】①这首诗做于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冬至前后,当时诗人正在蜀地做严武的幕僚, 心情十分低落。②诗人青少年时期在洛阳度过。③金谷、铜驼:指金谷园、铜驼陌,皆洛阳 胜地。④棣萼:出于《诗经·小雅·常棣》“棠棣之华,萼不韡韡(wěi,光明华美的样子)。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冬至之后,白日渐长,诗人身在蜀地,心思洛阳,于是作诗遣怀。 B. “青袍白马”运用借代手法,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不禁想到叛军攻入 洛阳的情景。 C. 金谷园、铜驼陌皆是洛阳胜地,但因受到战争破坏,早已物是人非。 D. “棣萼”一句运用典故,以“棣萼”喻兄弟,引发读者联想,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15. 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原因。 【答案】14. B 15. ①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心情落寞; ②眷恋故乡。有乡不得归,身在四川,心在洛阳; ③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心感悲哀; ④思念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青袍白马’……代指安史之乱的叛军。诗人思念洛阳, 不禁想到叛军攻入洛阳的情景”说法错误,“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 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处境。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分析概括诗歌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 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仔细阅读,分析诗歌内容,根据题目要求,概括内容 要点。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境“转凄凉”原因。分析心境 19 / 26 “转凄凉”原因可通过对全诗内容具体分析得出。本诗是杜甫在广德二年(764 年)冬至前 后所做的七言律诗。此诗为故乡未平,诗人远羁剑外,触景伤情,故借诗咏怀。抒发了诗人 对故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 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结合注释,诗人杜甫写此 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此联是写对故乡的思念。“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 非故乡”。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 官卑官中的自己。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这 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铜驼,指的是铜驼街,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 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 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 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此联上一句是在说身处闲官卑位,有志不得伸,心情落寞,下一句 在说国家局势动荡、故乡物是人非。“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棣萼指的是兄 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 苞欲放。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 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 以我特别地想念它。“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这一联诗人说自己愁闷极了, 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通过这样针对内容具体分析,诗人在尾联心境“转 凄凉”原因就非常不言而喻了。 【点睛】诗歌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 核,通常是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注意结合 全诗,根据选项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 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 辨析。比如本题 B 项,“青袍白马”代指幕府生活,此句表现了诗人身居闲官卑位的不得志 处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篇关于如何对待贤与不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于《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八字,写出了曹操儒雅豪迈的气概。 (3)李白善于吸收前人长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蜀道难》中化用了晋代张载《剑鸣阁》 20 / 26 中“飞湍走壁,沙石碰阁,汹涌而惊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见贤思齐焉 (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酾酒临江 (4). 横 槊赋诗 (5). 飞湍瀑流争喧豗 (6). 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贤、省、酾、槊、赋、湍、喧豗、砯崖、壑。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 ,但网络的 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 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 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权威性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 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 经退化,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 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 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 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 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 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 。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 一声叹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元凶巨恶无所不至孤芳自赏水到渠成 B. 罪魁祸首无孔不入孤芳自赏应运而生 21 / 26 C. 元凶巨恶无所不至顾影自怜水到渠成 D. 罪魁祸首无孔不入顾影自怜应运而生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B. 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C. 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D. 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B. 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C. 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D. 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辨析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应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 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 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元凶巨恶:指为人所憎恶的恶势力头子。罪魁祸首:作恶犯 罪的头子,或指坏事的根子。“元凶巨恶”强调程度,而“罪魁祸首”强调最先,更符合语 境。第二处,无所不至: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也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此词强调范围。 无孔不入:比喻有空子就钻。此处是强调网络有空子就钻的癖性,“无孔不入”符合语境。 第三处,孤芳自赏: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顾影自 怜:意为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多用于形容女子孤独失意的样子。此处是形 容文学名著,以及前文“‘高处不胜寒’的姿态”,推断出此处选用成语“孤芳自赏”。第 四处,水到渠成:指条件成熟,更强调自然而然的状态和听凭事物发展的趋势。应运而生: 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此处是说网络写手适应时机而产生,所以“应运 而生”符合语境。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此题关键点在前半句,由原文“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说明前半句中 22 / 26 心词为“网络符号浪潮”,故选“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排除 A、B;C 项后 半句语序错。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仔细分析划线句子, 指出句子中存在的语病,再分析选项,逐一排除,确定答案。此题关键点有三:一是句子间 关系;二是语序;三是“指尖玩意”指网络文学。划线句子“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 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根据前文,本句的主语是文学,排除 C 项。根据 语境此处的“指尖玩意”是指“网络文络文学”是平民化的,是属于“平民大众的”,排除 B 项。根据前文先说“文学经典名著”,后说“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指网络文学)”, 以及后文先说“职作家”,再说“网络写手”,根据前后文照应,此处应先说文学大师,再 说平民大众。排除 D 项。故选 A。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 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 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 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 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 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 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下图为共享经济的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共享经济 下一个定义。 【答案】共享经济是一个组织、机构或个人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将自己的闲置物品的 使用权通过中间第三方平台转移给陌生人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图文转化和下定义的能力,要求根据思维导图给“共享经济”下定义,首 先要明确要素“报酬为主要目”“组织、机构或个人”“闲置物品”“使用权转移”“中间 第三方平台”“陌生人”,然后理清相互关系,“组织、机构或个人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 23 / 26 目的,将自己的闲置物品的使用权通过中间第三方平台转移给陌生人”,再找到“临近的属 概念”即可得到答案。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全国共有 444 个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764 个城市限制燃放烟花爆竹。有人感慨没了 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甚至有人将其“上升”到“文化流失”的高度,认为禁放烟花爆竹 是对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 请写一段文字,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要求体现辩证思维,80 字左右。 【答案】答案示例:燃放烟花爆竹的确是传统文化习俗,是春节的一种符号。然而,它与现 代社会人们对洁净环境、人身安全的需求是相矛盾的。我们需要权衡利弊,理性对待,从自 身做起,以实际行动支持禁燃。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可和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题目,要求写劝说辞,解答此题,一要把 握题干中的三个要求,“劝大家转变观念,接受禁燃”“体现辩证思维”“80 字左右”; 二要抓住材料分析,把握其中的有用信息,如“没了烟花爆竹就少了年味儿”“是对千百年 传承下来的年俗文化的严重打击”,而且要明确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造成空气污染,产 生垃圾,有火灾隐患等。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 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近日,一篇 18 岁女生关于自己、 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看哭了无数人,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 707 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这篇《感谢贫穷》引起网上热议,有网友评论:“生活的贫 穷让她更加的坚忍不屈、自强不息,更加热爱和珍惜人生。”还有人说:“‘富’不代表心 灵高贵,‘穷’不代表精神贫瘠。不是所有的富贵都是幸运,不是所有的贫穷都那么可恨。” 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贫穷不值得感谢。” 关于“贫穷”,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 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贫穷不值得感谢 要肯定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的奋斗,但舆论如果借机将贫穷的状态当成鸡汤,那就把个 24 / 26 案的价值和意义带偏了。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 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近日,一篇 18 岁女生关于自己、 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刚刚在高考中取得 了 707 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一名家庭困难的高中生对贫穷能有如此认识和理解,值得敬佩,但这不足以形成舆论 “感谢贫穷”的理由。有点儿社会经验的人都应该明白一点:绝不能因为家庭困难的王心仪 考上了北大而感谢贫穷,也不能因为考上北大的孩子写了一篇《感谢贫穷》而感谢贫穷。 王心仪能考上北大,绝不是因为她家庭贫穷,而是因为她在家庭贫穷的情况下坚韧不拔 的精神,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而不是贫穷的生活状态的结果。苦难没有意义,战胜苦难才 有意义。“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状态不值得赞美和鼓励,值得赞美和颂扬的 是这种状态下“动心忍性”的精神,方可能达到“曾益其所不能”的结果。 同样,贫穷没有意义,它只会造成困难,连王心仪本人都承认贫穷带给自己的消极影响: 也带来了痛苦、挣扎与迷茫,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刺伤了她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 生命。 贫穷无法造就美好的品质与性格,克服和战胜贫困造成的困难,才能提升这段经历的意 义。难能可贵的就是,年轻的王心仪能够做到“动心忍性”,贫穷没有影响她对梦想的追求, 反而“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她很好地调整心态,勇于面对贫穷给她带来的困难,克服 了贫穷给她带来的痛苦、挣扎与迷茫。所以说,并不是贫穷让她成长,而是那份韧劲和坚强, 让她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一个成年人面对贫穷都难以保证做到意志坚强,乐观向上,更不能苛责贫穷给一个孩子 带来积极的结果,贫穷并不必然让一个孩子坚强、乐观和懂事。王心仪通过自己的努力考进 北大,只是一个起点不公平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在高考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的选拔 机制下,在一个阶段性的竞争中,得到了一个值得欣慰的结果的个案。 这一个案可以给家庭困难的孩子带来信心,但绝不能因此而肯定贫穷。舆论不能因为这 样一个个案,或直白或暗暗地感谢贫困,因为还有很多像王心仪一样生活在贫穷状态下的孩 子,但他们并没有王心仪的这份韧劲,在与自己的同龄人的竞争中早早地退出了;也不能因 为一个阶段性的结果值得欣慰,要去感谢贫困,因为王心仪还很年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要经历很多事。 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追求什么富裕?如果贫穷有意义,那还做什么扶贫工作?要肯定 25 / 26 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的奋斗,但舆论如果借机将贫穷的状态当成鸡汤,那就把个案的价值和 意义带偏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关于“贫穷”,你 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请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思考和感悟。任务驱 动型的作文,既有限制性的条件,也有开放性的空间。审题时要注意出题人的设计意图,不 能没有边际的任意拓展。第一,要对“贫穷”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认 为,贫穷就是缺乏钱财,生活拮据困乏。但贫穷既可以指物质上的,也可以指精神上的。同 时,贫穷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参照物不同,贫穷的理解就不同。第二,要对“贫穷”对人 的发展的影响有一个分析。贫困的生活对一个人的发展一定会造成很大的障碍,甚至导致一 些人永远处于没有希望的境地中。但是,也应该看到,贫穷的生活也更能使人在对抗困难的 过程中培养起坚忍不拔的毅力,让人有一种战胜困难的勇气。第三,还需要有“物质与精神 互相影响”的观念,既不能绝对强调物质的重要性,也不能绝对强调精神的重要性,应该客 观公允地分析两者的关系。以上三点是网友争议的根源,也是我们写作的思维起点。另外, 考生一定要明白《感谢贫穷》一文的真正内涵,引文中有非常明确的表述“贫穷带来的远不 止痛苦、挣扎与迷茫”,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还可以带来什么?从女孩高考 707 的高分来看, 她没有被贫穷的生活压倒,也没有在贫穷的生活中丧失了奋斗的方向。由此,我们可以引申 出:贫穷也能够磨练人的意志等。写作时要避免对“贫穷”大赞特赞,似乎一贫穷就成功, 这是一种绝对化的思维,不能辩证思考;也不能写成对“贫穷”的战斗檄文,成了打赢脱贫 攻坚战的宣传稿,这是对引文部分的误读。理想的行文思路应该是能够从王心怡的文章出发, 谈一谈“贫穷”在人成长的过程中的作用,要注意辩证思考,但是更多的应该从正能量方向 写作。也可以就“贫穷”应不应该感谢来立论,其实感谢的不是“贫穷”,而应该是“贫穷” 给予人的磨练。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 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 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 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 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 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 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 26 / 26 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 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 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 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 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 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 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 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 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育星教育网 www.ht88.com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