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二者都具有细胞壁,且成分相同 B. 真核细胞具有发达的生物膜系统 C. 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细胞核 D. 二者的遗传物质均为DNA 【答案】A 【解析】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有且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仍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原核细胞不一定具有细胞壁,有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肽聚糖,真核细胞中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故二者不一定都具有细胞壁,且成分不同,A错误; B、真核细胞具有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其具有发达的生物膜系统,B正确; C、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成形的细胞核,C正确; D、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均为DNA,D正确;故选A。 2.当细胞处于饥饿状态时,可水解自身生物大分子,产生营养成分供细胞急需。在此过程中起积极作用的细胞器是( ) A. 线粒体 B. 高尔基体 C. 溶酶体 D. 核糖体 【答案】C 【解析】溶酶体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自身生物大分子,以产生营养成分供细胞急需。 【详解】A、线粒体:糖类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A错误; B、高尔基体:蛋白质加工、分泌的主要场所,B错误; C、溶酶体含多种水解酶是分解自身生物大分子的场所,C正确; D、核糖体,是蛋白质的翻译的场所,D错误。故选C。 3.关于生物体内的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有一个羧基和氨基,且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B. 煮熟的鸡蛋中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但肽键没有断裂 C. 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 D. 蛋白质具有催化、运输、免疫等功能,这些蛋白质称为结构蛋白 【答案】D 【解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 )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连接两个氨基酸的化学键是肽键,其结构式是﹣CO﹣NH﹣。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①有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如肌肉蛋白;②有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功能,如大多数酶的本质是蛋白质;③有的蛋白质具有运输功能,如载体蛋白和血红蛋白;④有的蛋白质具有信息传递,能够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如胰岛素;⑤有的蛋白质具有免疫功能,如抗体。 【详解】A、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羧基和氨基,且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A正确; B、煮熟的鸡蛋中蛋白质分子因高温而发生空间结构变化(变性),但高温下肽键没有断裂,B正确; C、蛋白质是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食物中的蛋白质必须经消化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C正确; D、蛋白质具有催化、运输、免疫等功能,这些蛋白不属于结构蛋白,D错误。故选D。 4.下列关于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核膜是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 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 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不需要消耗能量 【答案】D 【解析】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双层膜,上面有孔是蛋白质和RNA通过的地方)、核仁和染色质。 核膜(双层膜):可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是遗传物质DNA的主要载体。 【详解】A、核膜是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A正确; B、核仁与某种RNA(r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B正确; C、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C正确; D、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D错误。故选D。 5.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 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C. 加入呼吸抑制剂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 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答案】C 【解析】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Na+等 2、分析题文: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 【详解】A、分析题意思可知,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 B、主动运输是逆浓度阶梯进行的,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 C、由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加入呼吸抑制剂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正确; D、离子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因此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及其异同,要求考生识记三种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特点,能结合题干信息作出准确的判断。 6.下列有关生物实验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中植物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B. 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层析分离得到四条色素带,其中蓝绿色的是叶绿素b C. 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完全相同,但用法和用量均不相同 D. 脂肪的鉴定实验用苏丹Ⅲ或苏丹Ⅳ,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结论均相同 【答案】A 【解析】1、斐林试剂是由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氢氧化钠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还原糖,使用时要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由A液(质量浓度为0.1 g/mL氢氧化钠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 g/mL硫酸铜溶液)组成,用于鉴定蛋白质,使用时要先加A液后再加入B液。 2、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详解】A、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增大,渗透压增大,吸水能力逐渐增强,A正确; B、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中,层析分离后得到四条色素带,其中蓝绿色的是叶绿素a,黄绿色的是叶绿素b,B错误; C、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A液完全相同,但斐林试剂乙液与双缩脲试剂B液的浓度不同,两者用法和用量也均不相同,C错误; D、脂肪的鉴定实验用苏丹III和苏丹Ⅳ,实验现象不同,前者是橘黄色,后者是红色,D错误。故选A。 7.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雄性激素通过细胞膜不需要②的协助 B. ①可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②大都是可以运动的 D. ①位于细胞膜的内侧 【答案】D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糖蛋白,②是蛋白质,③是磷脂双分子层。 2、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详解】A、雄性激素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②载体蛋白的协助,A正确; B、① 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能进行细胞识别,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B正确; C、细胞膜中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是可以流动的,这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即流动性,C正确; D、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D错误。故选D。 8.下列叙述与如图实验不相符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 B. 该实验的因变量可用气泡产生的速率表示 C. 该实验能证明酶提供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D. 该实验可以证明酶具有高效性 【答案】C 【解析】酶的特性:(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A正确; B、该实验的因变量可用气泡产生的速率表示,B正确; C、该实验能证明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C错误; D、该实验可以证明酶具有高效性,D正确。故选C。 9.下图是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连续分裂的细胞周期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BC段 B. 2~17.3h期间,DNA分子可以解旋 C. 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在2~17.3h期间活动旺盛 D. 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可发生在17.3~19.3h期间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0~2h、第17.3h~第19.3h、第34.6h~第36.6h都表示分裂期;第2h~17.3h、第19.3h~第34.6h都表示分裂间期。其中第2h~第19.3h、第19.3h~第36.6h表示一个细胞周期。 【详解】A、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分裂期CD或EF段,A错误; B、2~17.3h期间为间期,此阶段进行DNA 复制,所以DNA分子可以解旋,B正确; C、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叶绿体,C错误; D、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图示表示有丝分裂过程,D错误。 故选B。 10.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B. 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 胎儿手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D. 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A 【解析】细胞凋亡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 【详解】A、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其死亡,释放抗原,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A正确; B、小肠上皮细胞中衰老的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以完成细胞的更新,B错误; C、胎儿的手的发育过程中,手指间隙的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细胞凋亡不属于细胞坏死,D错误;故选A。 11.下列关于遗传学基本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等位基因位于DNA的两条链上 B. 纯合子自交后代表现出的性状一定为显性性状 C. 相同环境下,基因型不同的个体表现型可能相同 D. 果蝇的长翅和短翅,红眼和复眼都是相对性状 【答案】C 【解析】1、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性状分离是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纯合子,隐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隐性性状,显性纯合子自交后代都是显性性状。 2、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 【详解】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上不可能含有等位基因,A错误; B、纯合子可能是显性纯合子,也可能是隐性纯合子,因此纯合子自交产生的子代表现的性状可能是显性性状,也可能是隐性性状,B错误; C、相同环境下,基因不同的个体表现型可能相同,例如显性纯合子(AA)和杂合子(Aa)均表现为显性性状,C正确; D、果蝇的长翅和短翅是相对性状,红眼和白眼、单眼和复眼是相对性状,D错误。 故选C。 12.以下有关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小桶中的彩球总数可以和乙小桶中的彩球总数不等 B. 为表示产生两种不同的配子,同一桶中可用大小不同的彩球进行模拟 C. 甲、乙两个小桶必须是透明的,以便于观察桶中所放彩球是否相等 D. 为便于统计,抓取的彩球可不放回原桶 【答案】A 【解析】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原理: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详解】甲、乙两小桶内的小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而雌、雄配子的数目不一定相等,一般都是雄配子多于雌配子,因此甲小桶中的彩球总数可以和乙小桶中的彩球总数不等,A正确;同一桶中用大小不同的彩球对不同的配子进行模拟,会影响对小球的抓取,进而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干扰,B错误;装彩球的两个小桶如果是透明的,会影响对小球的抓取,可能对实验的结果产生干扰,C错误;每次抓取小球统计后,应将彩球放回原来的小桶内,保证小桶内彩球(配子)的比例不变,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以下问题: (1)两小桶中小球数可以不相等,但每个小桶中两种颜色的配子必须相等;(2)要随机抓取,且抓完一次将小球放回原小桶并搅匀;(3)实验重复的次数足够多。 13.下列是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实验,其中表述合理的是( ) A.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 B. 萨顿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C.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D. 许多科学家相继研究,发现了逆转录和RNA复制过程,从而推翻了传统的中心法则 【答案】C 【解析】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并没有发现基因,A错误; B、摩尔根通过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C正确; D、许多科学家相继研究,发现了逆转录和RNA复制过程,从而对中心法则进行补充和完善,D错误。故选C。 14.水稻的非糯性、糯性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将纯合的糯性品种与纯合的非糯性品种杂交,取F1花粉用碘液染色,凡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的比例为( ) A. 1:1 B. 1:2 C. 3:1 D. 无规律 【答案】A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详解】水稻的非糯性对糯性是显性(相应的基因用A、a表示),则糯性品种的基因型为aa,非糯性品种的基因型为AA或Aa。糯性品种aa与纯合非糯性品种AA杂交后代F1基因型为Aa,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花粉,即A:a=1:1,由于取F1花粉用碘液染色,非糯性花粉呈蓝色,糯性花粉呈棕红色,所以用碘液染色后,蓝色:棕红色=1:1。因此在显微镜下统计这两种花粉的比例为1:1。 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一对黑色豚鼠交配产仔3只,这3只鼠仔的表现型为下列哪种情况时,不能判断毛色的显隐性( ) A. 全为白色 B. 全为黑色 C. 二黑一白 D. 二白一黑 【答案】B 【解析】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①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②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详解】A、一对黑色豚鼠交配产仔3只白色豚鼠,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黑色对白色为显性,A错误; B、一对黑色豚鼠交配产仔3只黑色豚鼠,亲代与子代性状相同,无法判断毛色的显隐性,B正确; C、一对黑色豚鼠交配产仔2只黑色豚鼠和1只白色豚鼠,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黑色对白色为显性,C错误; D、一对黑色豚鼠交配产仔1只黑色豚鼠和2只白色豚鼠,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黑色对白色为显性,D错误。故选B。 16.下列过程中存在基因重组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A图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杂种子一代自交,没有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 B图为杂种子一代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而发生了基因重组,B正确; C图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染色体,没有发生基因重组,C错误; D图是雌雄配子结合的基因组成方式,是受精作用过程中,细胞内基因的组合而不是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 17.图为人类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Ⅱ4为患者.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在X染色体上 B. 若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Ⅰ1一定为携带者 C. 若该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他们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 D. 若Ⅰ2携带致病基因,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 【答案】A 【解析】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运用口诀判断其可能的遗传方式,再结合系谱图判断各选项。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其致病基因不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 B、若Ⅰ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的基因型为XAXa,一定为携带者,B正确; C、若该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再生一个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4,C正确; D、若Ⅰ2是携带着,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的基因型均为Aa,他们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1/2=1/8,D正确。故选A。 18.剪秋萝是一种雌雄异体的高等植物,有宽叶(B)和窄叶(b)两种类型,控制这两种性状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经研究发现,窄叶基因(b)可使花粉致死。现将杂合子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正确的是 A. 宽叶雄株∶宽叶雌株=1∶1 B. 宽叶雄株∶窄叶雌株=1∶1 C. 宽叶雄株∶窄叶雄株=1∶1 D. 宽叶雄株∶宽叶雌株∶窄叶雄株∶窄叶雌株=1∶1∶1∶1 【答案】C 【解析】据题意,雌株基因型有XBXB、XBXb、XbXb,雄株的基因型有XBY,XbY。 【详解】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雄株的基因型为XbY,基因型为Xb的花粉致死,杂交所产生的后代如下: 故选C。 19.下列有关遗传物质发现的经典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转化因子是格里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一个推论 B. 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C. 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与艾弗里的实验设计思路相同 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含有某种转化因子是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一个推论,A正确; B、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没有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错误; 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与艾弗里的实验设计思路相同,都是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C正确;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B。 20.下列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能通过复制表达遗传信息 B. 大肠杆菌通过DNA的复制实现了染色体的复制 C. HIV能以RNA为模板反向合成DNA,这也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D. 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理过程 【答案】C 【解析】1、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后两个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2、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指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A、亲代DNA能通过复制在子代中传递遗传信息,A错误; B、大肠杆菌中没有染色体,B错误; C、HIV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这也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C正确; D、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D错误。故选C。 21.下列研究过程中未使用荧光标记技术的是( ) A. 显示染色体两端的端粒 B. 显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C. 证明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 D. 赫尔希和蔡斯证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留在细菌的细胞外面 【答案】D 【解析】荧光标记技术是利用一些能够发射荧光的物质共价结合或物理吸附在所要研究分子的某个基团上,利用荧光特性来提供被研究对象的信息的技术。 【详解】A、科学家利用黄色荧光物质标记端粒,可以跟踪端粒DNA在每次细胞分裂后变化,以此研究端粒的变化和细胞活动的相关性,A错误; B、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用特定的分子与染色体上的某一个基因结合,该分子能被带有荧光标记的物质识别,通过荧光显示就可以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B错误; C、利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标记人、鼠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观察两个细胞融合的过程,能证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具有流动性,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证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留在细胞外面利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未使用荧光标记技术,D正确;故选D。 22.下列有关链状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双螺旋结构使DNA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 B. 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氢键相连接 C. DNA聚合酶催化核糖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D. 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答案】D 【解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测。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NA分子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两条子链的合成方向是相反的。 【详解】A、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使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A错误; B、DNA分子两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氢键连接,DNA一条链上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B错误; C、DNA聚合酶催化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与DNA链上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核糖核苷酸为RNA分子的基本单位,C错误; D、由于每个DNA分子中均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因此复制后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D正确。故选D。 23.基因、遗传信息和密码子分别是指( ) ①信使R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③DNA上决定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④转运RNA上一端的3个碱基 ⑤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⑥信使RNA上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A. ⑤②③ B. ⑥①⑤ C. ⑤②① D. ⑥③④ 【答案】C 【解析】遗传信息:基因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遗传密码: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反密码子: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基因是指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即⑤;遗传信息是指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因此遗传信息位于DNA分子中,即②;密码子是指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因此密码子位于mRNA上,即①,综上可知,C正确。故选C。 24.下列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碱基数为n对的基因转录的mRNA的碱基数为n/2 B. 在细胞周期中,mRNA种类和含量均不会发生变化 C.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均在DNA上 D. 细菌一个基因转录时两条DNA链可同时作为模板 【答案】C 【解析】1、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编码区能转录形成mRNA,而非编码区不能转录形成mRNA。 2、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是基因编码区上游的启动子。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不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进行转录。 【详解】A、基因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其中编码区能转录形成mRNA,而非编码区不能转录形成mRNA,因此一个含n对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n个,A错误; B、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基因选择表达,故m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B错误; C、DNA复制和转录均以DNA为模板,故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C正确; D、转录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RNA的过程,D错误。故选C。 25.以下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生物发生变异,其原理是基因突变 B. 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 C.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芽,成熟后植株所有细胞的基因型都一致 D. 生物育种可以培育出新品种,不可能得到新物种 【答案】A 【解析】杂交育种原理:基因重组(通过基因分离、自由组合或连锁交换,分离出优良性状或使各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诱变育种原理:基因突变,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单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与优点: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再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因是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多倍体育种:原理:染色体变异,方法:最常用的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抑制有丝分裂时纺缍丝的形成,染色体不能移动,使得已经加倍的染色体无法平均分配,细胞也无法分裂。当秋水仙素的作用解除后,细胞又恢复正常的生长,然后再复制分裂,就能得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如八倍体小黑麦的获得和无籽西瓜的培育成功都是多倍体育种取得的成就。 【详解】A、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生物发生变异,其原理是基因突变,A正确; B、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不一定是纯合子,如AAaa,B错误; C、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但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芽,成熟后植株中并不是所有细胞的基因型都一致,如根部细胞的基因型与茎叶细胞中的基因型不同,C错误; D、生物育种可以培育出新品种,也可能得到新物种,如二倍体西瓜经过多倍体育种形成的四倍体西瓜就是新物种,因为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A。 26.人类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以下关于遗传病病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红绿色盲、白化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 B.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疾病 C. 21三体综合征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增加引起的遗传病 D. 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的第5号染色体整条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答案】A 【解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红绿色盲、白化病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都属于单基因遗传病,它们都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A正确; B、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引起的疾病,B错误; C、21 三体综合征是由于个别染色体数目增加引起的遗传病,C错误; D、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的第 5 号染色体缺失某一片段引起的遗传病,D错误。故选A。 27.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属于基因重组 B. 精卵细胞随机结合,通过基因重组产生不同类型的受精卵 C. 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D.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都是可遗传的变异 【答案】B 【解析】生物可遗传的变异来源有三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其实例为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突变可用于诱变育种,如高产青霉素菌株。(2)基因重组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基因重组可用于杂交育种,如小麦的矮杆抗病。(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可应用于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如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出现)。 【详解】A、S型与R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属于基因重组的范畴,A正确; B、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精卵细胞随机结合产生不同类型的受精卵属于受精作用,B错误; C、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型,C正确; 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变异,所以都是可遗传的变异,D正确。故选B。 28.某正常二倍体生物,若出现如下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染色体畸变类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为三体,乙为三倍体 B. 甲为缺失,乙为三倍体 C. 甲为三体,乙为重复 D. 甲为缺失,乙为重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考查对染色体变异类型的理解。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两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增减和染色体组成倍增减,图中甲、乙两种染色体畸变类型均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正常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一般是成对存在的,甲中某一形态的染色体有三条,为个别染色体的增减,属于三体;乙中各种形态的染色体均有三条,为染色体组成倍的增加,属于三倍体,选A。 【点睛】关于“缺失或增加”: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或重复(增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NA分子上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增添,属于基因突变;染色体的增加或缺失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29.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总数的 24%,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占总数的 72%,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总数的 4%,那么,A 和 a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 24%和 72% B. 36%和 64% C. 57%和 43% D. 60%和 40% 【答案】D 【解析】种群中显性基因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种群中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显性基因频率+隐性基因频率=1。 【详解】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 Aa占72%,aa的个体占4%。 根据公式:A=AA+1/2Aa=24%+1/2×72%=60%,所以a=1-A=40%,故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 3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物种形成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决定进化的方向 C.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 一切物种的形成都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答案】C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A错误; B、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正确; D、物种形成一定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错误。故选C。 3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含量关系“c=a+b,且a>b”的是( ) A. a非必需氨基酸种类、b必需氨基酸种类、c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 B. a细胞的主要元素、b细胞的微量元素、c细胞中的元素 C. a线粒体的内膜面积、b线粒体的外膜面积、c线粒体膜面积 D. a叶肉细胞的自由水、b叶肉细胞的结合水、c叶肉细胞总含水量 【答案】B 【解析】1、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0种,组成人体的必须氨基酸是8种; 2、细胞的主要元素为C、H、O、N、P、S6种 3、细胞的必需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1)大量元素有 C、H、O、N、P、S、K、Ca、Mg等;(2)微量元素有Fe、Mn、B、Zn、Cu、Mo等。 4、线粒体有双层膜结构;细胞内的水分,有自由水和结合水。 【详解】A、c人体内氨基酸20种,b必需氨基酸8种,a非必须氨基酸12种,c=a+b且a>b,A正确; B、a细胞的主要元素6种,b细胞的微量元素多于6种,c组成细胞的元素大约20多种,c>a+b,B错误; C、c线粒体具双层膜结构,a内膜和b外膜构成了线粒体的总膜面积c=a+b且a>b,C正确; D、c细胞内总含水量只有两种,a自由水和b结合水,c=a+b且a>b,D正确。故选B。 32.如图所示,ATP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AMP可以作为合成ADP及mRNA的原料 B. 甲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以用于C3还原或细胞分裂 C. 丁过程中合成ATP所需能量可以来自光能 D. 催化乙和丙过程的酶应该是同一种酶 【答案】D 【解析】1、ATP中文名称叫三磷酸腺苷,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2、ATP和ADP转化过程中1、酶不同:酶甲是水解酶,酶丁是合成酶;2、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3、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A、AMP是一磷酸腺苷,可参与AMP+Pi+能量→ADP,又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合成mRNA的原料,A正确; B、ATP中的能量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B正确; C、合成ATP所需能量可能是光能或化学能等,C正确; D、酶具有专一性,催化乙过程和丙过程的酶不是同一种酶,D错误。故选D。 33.如图表示夏季晴天,某植物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一昼夜CO2的浓度变化,假设一昼夜5时日出,19时日落,玻璃罩内植物的生理状态与自然环境中相同。用CO2测定仪测得了一昼夜内该玻璃罩内CO2浓度变化情况,绘制成如图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G段表明气孔关闭,不进行光合作用 B. E点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C. D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H点光合作用消失 D. 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在一昼夜24小时内有所减少 【答案】B 【解析】准确分析图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题干中提出“密闭的玻璃罩”,因此玻璃罩内CO2浓度上升表示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只进行呼吸作用;当玻璃罩内CO2浓度下降时,表示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详解】A.FG段原因是光照强,气温高,导致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多,气孔关闭,CO2供应不足,光合作用减弱不是停止,A错误; B.E点时的玻璃罩内CO2的浓度处于下降阶段,说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B正确; C.H点表示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D点CO2浓度开始下降,说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光合作用在D点之前就开始,C错误; D.I点的二氧化碳浓度小于初始状态,所以该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在一昼夜24小时内有所增加,D错误。故选B。 【点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曲线图的分析往往是考生的弱项,并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考生要从题目所给的曲线的变化趋势来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弱,并找出一些关键点,如: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只进行呼吸作用的点、积累有机物最多的点以及光合作用最强点等等。 34.如图所示为某DNA片段中有一条链被15N标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DNA解旋酶作用于③处 B. ②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图示的碱基对共有14个氢键 C. 把此DNA放在含14N的原料中复制3次,子代中含15N的DNA占1/4 D. 若该DNA一条链上G+C占60%,则该DNA中G+C也占60%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基因片段,其中有一条链被15N标记,其中①为磷酸二酯键,②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③为氢键。 【详解】A、DNA解旋酶作用于③氢键处,A正确; B、②含碱基T,是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由于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因此图示的片段中碱基对共有2×4+3×3=14个氢键,B正确; C、若此DNA在含14N的原料中复制3次,则子代中含15N的子代DNA占1/(2)3=1/8 ,C错误; D、若该DNA一条链上G+C占60%,由于G与C配对,所以该DNA中G+C也占60%,D正确。故选C。 35.如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只有CD、GH、MN段 B. 着丝点分裂只发生在DE、NR段 C. GH段和R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 图中所示时期发生了三次DNA的复制 【答案】D 【解析】分析题图:a阶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b阶段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c阶段表示受精作用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其中LM表示受精作用后染色体数目加倍,M点之后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详解】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有CD、GH、IJ段和MN段,A错误; B、着丝点分裂只发生在CD段、IJ段和NR段,DE段形成的原因是细胞质分裂,B错误; C、图中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而R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C错误; D、图中所示时期发生了三次DNA的复制,依次发生在BC段、FG段和MN段,D正确。故选D。 36.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无变异发生且独立遗传)进行杂交,获得F1,对F1进行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F1自交后代中,不可能出现的表现型的比例为( ) A. 15:1 B. 9:3:4 C. 9:7 D. 13:3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具有两队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得到F1,对F1进行测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3:1,是1:1:1:1的特殊情况,则F1为双杂合体(设基因型为AaBb)。 【详解】A、若F2的分离比为15:1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3:1,A正确; B、若F2的分离比为9:3:4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1A_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aB_:(1A_bb+1aabb)或1A_B_:1A_bb:(1aaB_+1aabb)=1:1:2,B错误; C、若F2的分离比为9:7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3aaB_+1aa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b+1aaB_)=3:1,C正确; D、若F2的分离比为13:3时,说明生物的基因型为(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那么F1与双隐性个体测交,得到的表现型分离比分别是(1A_B_+1A_bb+1aabb):1aaB_或(1A_B_+1aaB_+1aabb):1A_bb=3:1,D正确。 故选B。 37.基因型为aabbcc的桃子重120克,AABBCC桃子重210克,三对基因独立遗传,每个显性基因使桃子增重效果一样。甲乙两树杂交,F1每桃重135克~165克。甲、乙两桃树的基因型可能是( ) A. 甲AAbbcc,乙aaBBCC B. 甲AaBbcc,乙aabbCC C. 甲aaBBcc,乙AaBbCC D. 甲AAbbcc,乙AaBbCc 【答案】B 【解析】分析题文:基因型为aabbcc的桃子重120克,AABBCC桃子重210克,则每个显性等位基因使桃子增重(210﹣120)÷6=15克。F1每桃重135~165克,说明F1基因型中有1到3个显性基因,进而判断双亲的基因型。 【详解】A、甲AAbbcc,乙aaBBCC,则子代为AaBbCc,重量全部为165克,A错误; B、甲AaBbcc,乙aabbCC,则子代有1个、2个或3个显性基因,重量在135克~165克之间,B正确; C、甲aaBBcc,乙AaBbCC,则子代有2个或3个显性基因,重量在150克到165克之间,C错误; D、甲AAbbcc,乙AaBbCc,则子代有1个、2个、3个或4个显性基因,重量在135克到180克之间,D错误。故选B。 38.某县城有20 000人,男女比例为1∶1,女性血友病患者有1 600人,求人群中一正常女性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出患血友病孩子的概率 A. 3/16 B. 3/25 C. 4/25 D. 1/7 【答案】D 【解析】血友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由a控制,根据题意可知:女性血友病患者(XaXa)在女性人群中的患病比例为1600/10000,因此Xa的基因频率为0.4,XA基因频率为0.6;所以所以女性群体中,XAXA 的频率为0.4×0.4=0.16;XAXa的频率为2×0.4×0.6=0.48;在男性群体中,XaY的频率为0.4,XAY的频率为0.6。 【详解】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在正常女性人群中基因型有XAXA 和XAXa,其频率分别是0.16和0.48;其中致病基因携带者所占的比例是0.48/(1-0.16)=4/7,与正常男性(XAY)婚后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是4/7×1/4=1/7,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易错点:不能用女性人群中携带者频率计算后代的患病孩子出生的概率,必须是正常女性群体中携带者的概率进行计算。 39.控制果蝇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若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致死,则一对都缺失条Ⅳ号染色体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则F1中( ) A. 白眼雌果蝇占1/4 B. 红眼雌果蝇占1/4 C. 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4 D. 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1/4 【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果蝇红眼对白眼为显性设基因为A、a,在X染色体上XA、Xa,若正常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XAXa和XA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1:1:1:1;亲本中均缺失一条IV染色体,因此后代中缺失一条的占1/2,缺失两条的和染色体正确的均占1/4,但由于缺失两条的不能存活,因此后代正常染色体的占1/3,缺失一条染色体的占2/3。由此可以计算后代不同表现型的概率。 【详解】AB、若正常的红眼果蝇杂交(亲本雌果蝇为杂合子)XAXa和XAY交配后代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 Y=1:1:1:1,则红眼雌果蝇占1/2,白眼雌果蝇的概率为0,AB错误; C、染色体数正常的红眼果蝇占1/3×3/4=1/4,C正确; D、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白眼果蝇占2/3x1/4=1/6,D错误。故选C。 40.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下图)。由此可以推测( ) A. Ⅱ片段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 B. 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 C. Ⅲ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女性 D. Ⅰ片段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性患病率一定高于男性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图:Ⅰ区段是X染色体的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Ⅱ区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有关,但男性患病率不一定大于女性,如①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②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Ⅲ区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 【详解】A、Ⅲ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A错误; B、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患病率,如①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②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所以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率与性别有关,B正确; C、Ⅲ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该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C错误; D、Ⅰ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某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D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 41.为了探究光照与黑暗交替频率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科学家以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为材料设计了A、B、C、D四组实验。每组处理的总时间均为135s,光照与黑暗处理情况见下图所示(A、B、C三组光照与黑暗处理时间相同)。结果是A组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50%;B组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70%;C组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94%;D组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为100%。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这样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 (2)光照期间,能进行________(填“反应或暗反应或光反应和暗反应),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是________。 (3)可以判断,单位光照时间内,B组和C组植物整个过程中合成有机物的量都高于D组植物合成有机物的量,依据是________。 (4)A、B、C三组处理相比,随着________的增加,使光反应产生的________能够及时利用与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答案】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光反应和暗反应 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B组和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其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却是D组的70%和94% 光照和黑暗交替频率 ATP和[H] 【解析】1、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 2、根据题干实验结果分析,随着黑暗与光照的交替频率的增加,光合作用产物的相对含量增加增加,没有黑暗处理时光合作用的产物的相对含量最高。 【详解】(1)各组实验的温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等条件相同、适宜且稳定,这样处理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必须在光照条件下进行,暗反应有光无光都可以进行,所以光照期间,能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此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ATP,所以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3)B组和C组光照时间为67.5s,D组光照时间为135s,即B组和C组只用了D组一半的光照时间,但光合产物的相对含量B组是D组的70%,C组是D组的94%,由此可推知B组和C组合成的有机物量高于D组合成的有机物量。 (4)在其他条件和处理相同的情况下,A、B、C三组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与黑暗交替的频率,因变量是光合产物的相对含量。由A、B、C三组实验结果可看出,随着光照与黑暗交替频率的增加,使光下产生的ATP和[H]能够及时利用和再生,从而提高了光合作用中CO2的同化量。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本题主要是考查实验设计能力及对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涉及到光合作用原理、过程、场所的等知识点。 42.下图1、图2分别表示基因型为AABbDd的高等动物(2n=4)体内细胞分裂过程的相关示意图,图3表示该种动物体内某种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1细胞中有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图3中处于b时期的细胞名称为________。 (2)图2细胞所处时期对应图3的________时期(填图中字母),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图2发生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 (3)若只考虑B、b和D、d这两对等位基因,经基因检测其体内的精子类型共有BD、bD、Bd、bd4种且数量接近,由此推断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位于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 2 次级精母细胞 a 2 基因突变 两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2着丝点分裂,不含同源染色体,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3表示该种动物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关系,a中DNA与染色体比为1:1,且都与体细胞中相等,所以细胞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中DNA与染色体比为2:1,且染色体为体细胞的一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c中DNA与染色体比为1:1,且都是体细胞中的一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详解】(1)图1中有2 对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是初级精母细胞。图3中处于b时期的细胞中DNA与染色体比为2:1,且染色体为体细胞的一半,所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名称为次级精母细胞。 (2)图2细胞所处时期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图3的a时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由于高等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Dd,所以图2发生的变异类型为基因突变。 (3)若只考虑B、b和D、d这两对等位基因,经基因检测其体内的精子类型共有BD、bD、Bd、bd4种且数量接近,由此推断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能自由组合。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代表的时期以及细胞分裂图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43.癌症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肿瘤细胞培养是研究癌变机理、抗癌药检测的重要手段,请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致癌因子使________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2)癌细胞的重要特点是________、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________减少,易分散和转移。 (3)科研人员在实验中发现,某植物提取液能杀死癌细胞。某实验小组想通过对癌细胞的培养来加以证明,请完成相应步骤。实验提供某植物提取液、生理盐水蒸馏水以及所需的实验器材。 第一步:将获取的肿瘤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后,制成癌细胞悬浮液。 第二步:取两个规格相同的培养瓶,分别装剂量相等的癌细胞悬浮液,一个加入________,另一个加入________。 第三步:将上述两个培养瓶放在适宜环境下培养一段时间。 第四步:24h后,若发现加入某植物提取液的培养瓶中癌细胞的生长速度比对照组中的慢,死亡率比对照组中的高,这说明________。 【答案】原癌基因、抑癌基因 能够无限增殖 糖蛋白等物质 一定量的木瓜叶提取物 等量生理盐水 木瓜叶提取物具有抗癌作用 【解析】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1、能够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3、细胞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减少,容易分散和转移。 【详解】(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控而变成癌细胞。 (2)癌细胞的重要特点是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减少,容易分散和转移。 (3)第一步: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癌细胞的培养证明木瓜叶提取物能杀死癌细胞。癌细胞培养之前需要将组织块剪碎,用胰蛋白酶处理,使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用动物细胞培养液制成癌细胞悬浮液。 第二步: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该实验的单一变量为是否加入木瓜叶提取物,实验组加入一定量木瓜叶提取物,对照组加入等量生理盐水。 第三步:动物细胞培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需要一定的其他环境。 第四步:24h后,若发现含木瓜叶提取物的培养瓶中癌细胞的生长速度比对照组中的慢,死亡率比对照组中的高,这说明木瓜叶提取物具有抗癌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了癌细胞的特点,动物细胞培养及验证实验,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44.下图为酵母细胞中某生理过程示意图,①~⑤表示生理过程,Ⅰ~Ⅲ表示结构或物质。请分析回答: (1)由图可知,酵母细胞中发生转录的场所有________。物质Ⅱ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含________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2)过程②中需要的酶是________;直接参与过程③的RNA有________。 (3)用某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由此推测该药物抑制了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 (4)结构Ⅲ中最终生成的三条肽链的氨基酸序列________(填相同、不同或无法确定)。过程③中,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________,因而提高了蛋白质合成效率。 【答案】细胞核、线粒体 脱氧核苷酸 0 RNA聚合酶 mRNA、tRNA、rRNA ② 相同 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多条相同的多肽链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种真菌细胞中有关物质合成示意图,其中①为DNA的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转录过程,⑤为翻译过程。Ⅰ为核膜,Ⅱ为环状DNA分子,Ⅲ为核糖体。 【详解】(1)由图可知,酵母细胞中发生转录的场所有细胞核和线粒体;物质Ⅱ为环状DNA分子,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于是环状DNA,因此含0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2)过程②是转录,需要的酶是RNA聚合酶;直接参与过程③翻译的RNA有mRNA、tRNA、rRNA。 (3)用某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由此推测该药物抑制了②转录过程。 (4)结构Ⅲ中最终生成的三条肽链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因为都是同一条mRNA翻译合成的。过程③中,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多个核糖体同时翻译多条相同的多肽链,因而提高了蛋白质合成效率。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5.某昆虫的翅型受等位基因A、a控制。AA表现为长翅、Aa表现为中翅、aa表现为无翅;翅的颜色受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含B基因的昆虫表现为灰翅,其余表现为白翅。A、a和B、b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请回答: (1)用一只白色长翅雄性昆虫与一只无翅雌性昆虫杂交,后代全为灰色中翅,则两亲本昆虫的基因型为________。 (2)某研究小组利用基因型为AaBb的昆虫做了测交实验,实验结果如表: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测,测交组合(一)的子代中不出现灰色中翅的原因是________,若此推测正确,那么将基因型为AaBb的一群昆虫自由交配,子代共有________种表现型,其中表现型为灰色中翅的比例理论上是________。 (3)某同学用基因型为Ddee(翻翅正常眼)的雌果蝇和ddEe(正常翅星状眼)的雄果蝇杂交,现子代果蝇中翻翅星状眼:翻翅正常眼:正常翅星状眼:正常翅正常眼=1:1:1:1,于是得出了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结论。你同意该同学的观点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Abb、aaBB 含有AB的雄配子不育 5 1/3 不同意 不论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都是翻翅星状眼:翻翅正常眼:正常翅星状眼:正常翅正常眼=1:1:1:1 【解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题意知A、a和B、b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且独立遗传,因此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1)由题意知,白色长翅的基因型是AAbb,无翅的基因型是aa_ _,二者杂交,后代全为灰色中翅(AaB_),则两亲本昆虫的基因型为AAbb、aaBB,子一代灰色中翅的基因型是AaBb。 (2)表格中,正常情况下,(一)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Bb:Aabb:aaBb:aabb=1:1:1:1,表现型比例为中翅灰色:中翅白色:无翅=1:1:2,实际上不存在中翅灰色个体,(二)表现型比例为中翅灰色:中翅白色:无翅=1:1:2,说明含有AB的雄配子不育;将基因型为AaBb的一群昆虫自由交配,雄配子的基因型比例是Ab:aB:ab=1:1:1,雌配子的基因型比例是AB:Ab:aB:ab=1:1:1:1,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子代的基因型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5:3:3:1,A_B_包括1AABb、1AaBB、3AaBb,子代共有长翅灰色、中翅灰色、长翅白色、中翅白色、无翅共5表现型,其中表现型为灰色中翅的比例理论上是AaB_=4/12=1/3 。 (3)用基因型为Ddee(翻翅正常眼)的雌果蝇和ddEe(正常翅星状眼)的雄果蝇杂交,不论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杂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都是翻翅星状眼:翻翅正常眼:正常翅星状眼:正常翅正常眼=1:1:1:1,因此不能通过该实验证明2对等位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使用条件,学会根据子代表现型比例推测亲本基因型及性状偏离比出现的原因,评价实验思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