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以宗族关系为基础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权力尚未走向集中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体现的是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中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血缘,不能得出以宗族关系为基础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C错误;分封制体现了权力尚未走向集中,故D错误。‎ ‎2.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要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需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而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这一材料意在说明古代中国 A.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 B.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C. 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 D. 小农经济存在的缺陷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而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指的是中央控制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因此材料是强调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故A正确;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故B错误;材料主旨未强调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故C错误;材料和小农经济的缺陷无关,故D错误。‎ ‎3.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主要肯定了郡县制 A.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机制 B. 促进了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C. 有效的加强了对基层的行政管理 D. 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平衡 ‎【答案】B ‎【解析】钱穆认为“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郡县制“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由此可知,材料主要肯定了郡县制促进了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强调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和加强了对基层的行政管理,故AC错误;郡县制不能实现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平衡,故D说法错误。‎ ‎4.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这一时期形成这种风气的制度性因素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重视门第。据此依据材料“魏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除了帝王将相的世系,一般宗族的家谱也受到广泛重视”可知C正确;魏晋时期不是世官制,A错误;B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排除;D在隋唐时期出现,排除。‎ ‎5.宋既“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又以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些措施 A.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 B. 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C. 消除地方腐败的产生 D.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又设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等,这些措施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正确;A项错在“完善了”,故A错误;这些措施客观上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故B不是材料的意图;C项错在“消除”,说法绝对,故错误。‎ ‎6.元朝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A. 丞相权力相对较大 B. 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 权力分散制约皇权 ‎【答案】A ‎【解析】元朝以中书省总领百官,门下、尚书两省的权力都由中书省执掌,因此元朝丞相权力要比前朝大,故A正确;显然,元朝丞相权力有所集中,故BD错误;丞相权力增大,不利于君主专制,故C错误。‎ ‎7.据史料记载:“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逡巡请事如属吏,祖制由此变。”这一变化表明明代内阁 A. 上升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B. 控制国家的实际决策权 C. 客观上强化了君主权力 D. 极大的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明朝中期内阁权力不断增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权力的增大是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故C正确;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A错误;内阁只有票拟权,是咨询辅政机构,没有实际决策权,故B错误;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错误。‎ ‎8.清朝将全国划分为十八省,共设八位总督。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其中有六位总督兼管两到三个省;除甘陕总督外,其他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清朝推行“督抚同城”的主要目的是 A. 避免地方腐败的滋生发展 B.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 相互牵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D. 简化地方行政层级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朝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清代巡抚则偏重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等。因此,清朝推行“督抚同城”的主要目的是相互牵制以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督抚同城”也无法避免地方腐败的滋生发展,故A错误;显然,“督抚同城”不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B错误;督抚的设立,增加了地方行政层级,故D错误。‎ ‎9.在古代雅典,由于公民大会召开和其他政治活动都比较频繁。因此,亚里士多德说:“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劳作的人是不能做一个公民的。”为解决公民劳作和参政之间的矛盾,雅典采取的措施是 A. 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参与管理 B. 给参政公民发放一定的津贴 C. 号召贵族为城邦提供无偿服务 D. 一些重要官职只由贵族担任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公民劳作和参政之间的矛盾,伯利克里时期采取的措施是给参政公民发放一定的津贴,故B正确;梭伦时期按财产多寡划分等级参与管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号召贵族为城邦提供无偿服务、一些重要官职只由贵族担任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D错误。‎ ‎10.“万民法吸收了清除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和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材料表明万民法 A. 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 B. 不断丰富日趋系统化 C. 区分了公法与私法的范围 D. 继承并发展了公民法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万民法吸收了清除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和法规”可知,万民法继承并发展了公民法等法律规范,故D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平民和贵族斗争的结果,故A错误;《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系统化,故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万民法区分了公法与私法的范围,故C错误。‎ ‎11.17-18世纪,西欧出现了学习罗马法的热潮;1838年,荷兰颁布民法典,从而有了罗马荷兰法的典型形式;19世纪初,法国也以罗马法为基础编撰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这表明罗马法 A. 是欧洲近代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B. 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障 C. 对近代欧洲的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D.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1838年,荷兰颁布民法典,从而有了罗马荷兰法的典型形式;19世纪初,法国也以罗马法为基础编撰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表明了罗马法对近代欧洲的立法产生深远影响,故C正确;罗马法不是欧洲近代法律体系,故A说法错误;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障,故B说法错误;罗马法保障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D错误。‎ ‎12.“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材料中的“重大的压力”推动了 A.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1832年的议会改革 C. 《权利法案》颁布 D. 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状况,经济持续增长,中等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对现存的政治制度形成重大的压力”说明工业革命壮大了工业资产经济力量,对当时的议会选举制度形成了“重大的压力”。由此推动了1832年的议会改革,故B正确;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君主立宪政体确立,故AD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故C错误。‎ ‎13.在美国第一届联邦政府中,国务卿杰斐逊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在内政外交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他们的追随者之间随之发生冲突。1796年总统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两个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这一制度是 A. 联邦制 B. 两党制 C. 议会制 D. 共和制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1796年总统大选中,选民因地域、职业和政治倾向的差异分裂成两个不同的集团,这是美国一个重要制度的起源”可知,这一制度是两党制,故B正确;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议会制和共和制,故ACD错误。‎ ‎14.下面是某一法律文件的一些特征。据此可知该法律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美国1787年宪法 C.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行政首脑对议会负责”“法律的制定体现了工业革命对政治的推动”可知,该法律是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故D正确;英国国家元首由世袭产生,故A错误;美国总统由民选产生,对宪法负责,故B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国家元首世袭,故C错误。‎ ‎15.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由此可知,1871年宪法 A. 是德国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 B. 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C. 确定了首相由议会选举产生 D. 确立的依旧是封建专制政体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可知,德意志1871年宪法适合了德国国情,故B 正确;材料不能得出这种体制是德国资产阶级斗争的结果,故A错误;首相由皇帝任命产生,故C错误;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是代议制,已经不是封建专制政体了,故D错误。‎ ‎16.如图是近代中国某条约签订时的相关信息,下列还属于该条约规定内容的是 A. 增开天津为商埠 B.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 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D.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答案】A ‎【解析】图中信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北京条约》签订的情况。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增开天津为商埠也属于该条约规定的内容,故A正确;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故B错误;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故C错误;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D错误。‎ ‎17.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既体现出旧时代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又具有新时代的特征。下列主张能反映其新时代特征的是 A. “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B.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C. 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 D. 政治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体现出的新时代特征是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由公众选举官吏、发展资本主义等,故C正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体现的是平均主义思想,是旧时代农民起义的特征,故AB错误;太平天国没有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故D错误。‎ ‎18.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 完成建设民主政治任务 B. 促成了社会性质的彻底改变 C.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 D.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说辛亥革命推动了封建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变,即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故C正确;辛亥革命虽然建立的中华民国,但是成果落入袁世凯之手,故A错误;辛亥革命后的社会性质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错误;辛亥革命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错误。‎ ‎19.1927年8月20日,毛泽东在给党中央的信中写到:“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我们则应坚决地树起红旗。”在此,毛泽东 A. 强调中共独立领导革命 B.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主张继续维持国共合作 D. 开始反思十月革命的道路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27年8月20日……国民党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则必会再失败……我们则应坚决地树起红旗。”并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8月此时是大革命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坚持武装斗争,故A符合题意;据所学可知,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后,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B错误;据所学可知,八七会议后中共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故C错误;开始反思十月革命的道路是在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退到文家市,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D与材料不符。‎ ‎20.从1927年9月到1928年上半年,在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内参加红军的农民就达3万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约有800名农民入伍。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革命统一战线理论的号召引领 B. 国民大革命的顺利推进 C.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需要 D. 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1927年9月到1928年上半年革命根据地大量农民参加红军的主要原因是共产党在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革命积极性,故D正确;革命统一战线不是主要原因,故A错误;1927年7月,国民大革命已经失败,故B错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材料信息没有逻辑关系,故C错误。‎ ‎21.蒋介石在台儿庄大捷后的电报中说“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由此可知 A. 全民族团结抗战是胜利之本 B. 国民党放弃了片面抗战的军事路线 C. 正面战场抗战发挥重要作用 D. 国民党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政策影响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此次台儿庄之捷,幸赖我前方将士之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可知,全民族团结抗战是台儿庄战役取胜的根本,故A正确;国民党依然坚持片面抗战的军事路线,故B错误;正面战场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不是材料表达的信息,故C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国民党军事方针受到中共政策影响,故D错误。‎ ‎22.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景是 A.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 B.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D. 民主党派在新中国获得合法地位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是,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作为最高权力机关,今后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发挥作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话的背景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故B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故A错误;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建国之初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就已获得合法地位,故D错误。‎ ‎23.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鼓掌代替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票决进行明确。这表明我国 A. 依法治国理念已经成为大众共识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曲折中前进 C. 各项法律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D. 国家权力机关表决方式不断完善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是,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的表决方式经历了由鼓掌到票决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我国国家权力机关表决方式不断完善,故D正确;A项错在“大众共识”;材料主旨未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故B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各项法律制度的完善,故C错误。‎ ‎24.云南一位村长说:“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你得对百姓负责。”他的话与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答案】B ‎【解析】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故B项正确。A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材料反映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故C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25.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巴黎工人举行起义,并由此建立了巴黎公社。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马克思之所以做出如此评价,是因为巴黎公社 A. 是无产阶级政党建立的标志 B. 标志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C. 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 D.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中的“原则”是指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由此可知,马克思之所以高度评价巴黎公社,是因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D正确;巴黎公社没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故A错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故BC错误。‎ ‎26.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不要议会制共和国(从工人代表苏维埃回到议会制共和国.是倒退了一步),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材料表明他主张 A. 建立农民阶级革命政权 B.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C. 彻底废除沙皇专制制度 D. 建立各阶级的联合政权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议会制共和国指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由此可知,《四月提纲》中“不要议会制共和国,而要从下到上由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表明了列宁主张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B正确;列宁主张建立工农联盟政权,故A错误;二月革命已经废除沙皇专制制度,故C错误;各阶级的联合政权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故D错误。‎ ‎27.《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一边倒” D. 和平共处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中“另起炉灶”方面的含义,故A项正确;B项指的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排除;一边倒则是指新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排除。‎ ‎28.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这一公报的发表 A. 推动了中美关系进入新的阶段 B. 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说明大陆对台湾政策发生变化 D. 表明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答案】A ‎【解析】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的《联合公报》明确了美国“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推动了中美关系由正常化进入建交的新阶段,故A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大陆对台湾政策发生变化,故C错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故D错误。‎ ‎29.2017年1月20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的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B. 致力于构建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致力推进全方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是,中国将积极同美国、俄罗斯、欧洲、金砖国家等发展不同的外交关系。这表明当今中国致力于推进全方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故D正确;美国、欧洲不是周边国家,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仅涉及经济关系,还有其他关系,故B错误;习近平虽然是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但这些外交关系不是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故C错误。‎ ‎30.“杜鲁门总统及其幕僚,还有多数美国人相信,苏联笃定要牢牢控制中东欧,进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进攻。美国政府由此制定了﹣套全球性的遏制战略。”材料中“遏制战略”的开端是 A. 铁幕演说 B. 杜鲁门主义 C. 马歇尔计划 D. 建立北约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注意限定信息“开端”,结合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冷战的开始,标志着美国霸权主义的开始,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开端”,应排除。故选B。‎ ‎31.2004年,日本首相小泉在谈到安理会改革的问题时说,“日本正尽一切努力与其他国家合作反恐”,“日本在防扩散领域一直走在前列”,“日本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小泉的真实意图在于 A. 表明日本反对恐怖主义的决心 B. 展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实力 C. 谋求日本国际政治大国的地位 D. 强调日本维护国际和平的能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日本在防扩散领域一直走在前列”“日本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看出,小泉意在说明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小泉的真实意图在于谋求日本国际政治大国的地位,C正确;ABD不符合日本的真实意图,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日本在防扩散领域一直走在前列”“日本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关键”,联系所学日本的崛起的影响分析解答。‎ ‎32.现在的全球治理格局……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与此同时,区域秩序重构也逐渐成为国际舞台上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材料中的“动作戏”说明 A. 世界上联合抗美力量增强 B. 地区冲突已成为世界新危机 C. 美国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 D.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动作戏”是区域秩序重构,是“美国强权仍在,美元霸权仍在”之外的现象,所以越来越频繁上演的“动作戏”可判断得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联合抗美”相关信息,A项不符合题意;区域秩序重构和频繁上演的“动作戏”,不能证明地区冲突成为世界新危机,也不能说明美国正在“到处干涉国际事务”,BC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日:”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比,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元朝行省制度的定型,标志着地方大行政区划的形成。但就全国而言,行省并未覆盖全部路府州县……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代表中书省对其力所不及的地方进行管理,中央再从大局上对诸行省实施节制,确实也是一种具有明显优点的统治模式。‎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研究》‎ 材料三 从秦到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形态有过纷纭繁复的变化……这种因时而异的变化只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集权的功能罢了。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历代行政区域……废置纷繁,分合靡定,但无非皆就前代之制度沿革益损,而无根本性质的变动。‎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秦初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对行省未覆盖的地区是如何实现管理的,并指出行省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的理解。‎ ‎【答案】(1)制度:郡县制。原因:借鉴分封制的弊端;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巩固国家的统一。‎ ‎(2)说明:元朝地方除行省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归中央直接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藏地区归宣政院管辖。‎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理解:从秦代到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都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虽外在形式发生变化,但根本性质、目的没变 ‎【解析】(1)“制度”,依据材料一信息“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得出:郡县制。“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借鉴分封制的弊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等角度分析。‎ ‎(2)“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归中央直接管理;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藏地区归宣政院管辖。“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角度分析。‎ ‎(3)“理解”,根据所学知识从秦代到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都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虽外在形式发生变化,但根本性质和目的没变的角度思考。‎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条立法权属于国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组成。‎ 第二条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同时又是陆、海、空总司令,执掌最高军事指挥权。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任命高级官吏包括国务卿、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 第三条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最高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得终身任职。 ——摘自1787年联邦宪法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分别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二条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其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数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7年后的美国政体与中华民国政体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作用。‎ ‎【答案】(1)不同: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 原因:①美国建国初实行邦联制,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为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宪法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②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需要对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 ‎(2)作用:从法律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以法律确立民主政体,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解析】(1)“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信息“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同时又是陆、海、空总司令,执掌最高军事指挥权。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任命高级官吏包括国务卿、大使、公使、领事、最高法院法官;经参议院同意,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和材料二信息“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得出: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美国建国初实行邦联制,导致中央政府软弱无力,为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宪法赋予总统较大的权力;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为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需要对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的角度分析。‎ ‎(2)“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从在法律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民主共和思想、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等角度分析。‎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欧洲受到来自外部的和内部的双重威胁,需要寻求克服内部长期纷争、实现和平发展和自强的道路。欧洲人通过反思历史,决心摒弃极端的民族主义,一些人主张欧洲决不能在民族主权的基础上重建,必须走一体化道路,建立欧洲联邦。“欧洲意识”由精美们的思想和计划变成制度化的存在,即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建立了具有超国家权力的共同体机构。 ——摘编自黄正柏《论欧洲认同和欧洲一体化中的认同问题》‎ 材料二 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洲12国正式成立欧盟,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过渡,欧盟在国际舞台上开始用“一个声音说话”。欧盟成员国在多边对话、谈判协商中逐渐形成了通过条约的方式解决冲突的惯例.确定了以机制化解决欧洲安全问题的基本模式,也因此开启了欧洲的和平时代,并持续至今。‎ ‎——摘编自林霖《欧盟外交中多边主义理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欧洲一体化得以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主要特点及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答案】(1)原因:摒弃极端民族主义的思想(或对历史上欧洲不断战乱的反思);战后欧洲复兴重建的需要;美苏冷战的影响;共同的文化历史传统;法德的和解;美国的扶持等。‎ ‎(2)特点:成员国不断增加;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 影响: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维护了欧洲的长期和平与稳定;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信息“二战后,欧洲受到来自外部的和内部的双重威胁,需要寻求克服内部长期纷争、实现和平发展和自强的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美苏冷战的影响;由材料信息“欧洲人通过反思历史,决心摒弃极端的民族主义”得出:摒弃极端民族主义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从战后欧洲复兴重建的需要、共同的文化历史传统、法德的和解、美国的扶持等角度补充。‎ ‎(2)“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洲12国正式成立欧盟,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过渡”概括得出:成员国不断增加、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重要影响”,依据材料二信息“确定了以机制化解决欧洲安全问题的基本模式,也因此开启了欧洲的和平时代,并持续至今”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维护了欧洲的长期和平与稳定、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等角度说明。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