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五探究文本意蕴讲义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基于理解与感悟的审美鉴赏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五探究文本意蕴讲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核心突破五 探究文本意蕴 ——两种意蕴,发掘深广 小说主旨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主旨(主题) 及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既可以要求直接探究主旨, 还可以要求挖掘主旨的丰富性或深刻性,表现为三类探究题:探究主旨、探究思想意蕴、探 究情感意蕴。 另外,主旨意蕴类探究还有间接形式,像标题意蕴探究、重要句子意蕴探究、创作意图 探究都是此类。 一、探究主旨 小说好读而难懂。好读在于小说中的故事很精彩,很有趣;难懂在于故事背后的主旨, 它是意义点,也是我们理解的难点,因为作者并不会直接写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三只虫草 阿 来 ①桑吉此时正站在望得见小学校、望得见小学校操场和红旗的山丘上,对着水汽芬芳的 空气,学着老师的口吻:“桑吉!” ②然后,他笑起来:“对不起,老师,桑吉逃学了!” ③此时,桑吉越过了丘冈,往南边的山坡下去几步,山坡下朝阳处的小学校和乡镇上那 些房屋就从他眼前消失了。他开始顺着山坡向下奔跑。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 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春天里,草坡在脚底下已经变得松软了,有弹性了。 很像是地震后,他们转移到省城去借读时,那所学校里的塑胶跑道。 ④脚下出现了一道半米多高的土坎,桑吉轻松地跳下去了。那道坎是牦牛们磨角时挑出 来的。 ⑤他跳过一丛丛只有光秃秃的坚硬枝干的雪层杜鹃,再过几天,它们就会绽放新芽,再 有一个月,它们就会开出细密的紫色花朵。 ⑥挨着杜鹃花丛是一小片残雪,他听见那片残雪的硬壳在脚下破碎了。然后,天空在眼 前旋转,那是他在雪上滑倒了。他仰身倒下,听到身体内部的东西震荡的声音。他笑了起来, 学着同学们的声音,说:“老师,桑吉逃学了。” ⑦老师不相信。桑吉是最爱学习的学生,桑吉还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⑧老师说:“他是不是病了?” ⑨“老师,桑吉听说学校今年不放虫草假,就偷跑回家了。” ⑩本来,草原上的学校,每年五月都是要放虫草假的。挖虫草的季节,是草原上的人们 每年收获最丰厚的季节。按惯例,学校都要放两周的虫草假,让学生们回家去帮忙。如今, 退牧还草了,保护生态了,搬到定居点的牧民们没那么多地方放牧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钱、 向寺院做供养的钱、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钱、供长大的孩子到远方上学的钱、看病的钱, 都指望着这短暂的虫草季了。 ⑪桑吉的姐姐在省城上中学。父亲和母亲都怨姐姐把太多的钱花在打扮上了。而桑吉在 城里的学校借读过,他知道,姐姐那些花费都是必需的。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 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的鞋。 ⑫桑吉说:“今年虫草假的时候,我要挣两千元。一千元寄给姐姐,一千元给奶奶看医 生!” ⑬所以,他就打定主意逃学了。 ⑭奔跑中,他重重地摔倒在一摊残雪上,仰身倒地时,胸腔中的器官都振荡了,脑子就 像篮球架上的钢圈被敲击过后一样,嗡嗡作响。 ⑮桑吉庆幸的是,他没有咬着自己的舌头。 ⑯然后,他侧过身,让脸贴着冰凉的雪,这样能让痛楚和脑子里嗡嗡的蜂鸣声平复下来。 ⑰这时,他看见了这一年的第一只虫草! …… ⑱桑吉一直匍匐在草地上,他的一双膝盖很快就被苏醒的冻土打湿了。他的眼睛为了寻 找这短而细小的虫草芽都流出了泪水。一些把巢筑在枯草窠下的云雀被他惊飞起来,不高兴 地在他头顶上忽上忽下,喳喳叫唤。 ⑲和其他飞鸟比起来,云雀飞翔的姿态有些可笑。直上直下,像是一块石子、一团泥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被抛起又落下,落下又抛起。桑吉站起身,双臂向后,像翅膀一样张开。他用这种姿势冲下 了山坡。他做盘旋的姿态,他做俯冲的姿态。他这样子的意思是对着向他发出抗议声的云雀 说,为什么不用这样漂亮的姿态飞翔? ⑳云雀不理会他,又落回到草窠中,蓬松着羽毛,吸收太阳的暖意。 ○21在这些云雀看来,这个小野兽一样的孩子同样也是可笑的,他做着飞翔的姿态,却永 远只能在地上吃力地奔跑,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像一只笨拙的旱獭。(有删改) 1.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旨。 角度一:桑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二:(春天)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三:虫草(与人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一:通过塑造身处经济拮据的家庭,但聪明懂事、勇于担当、坚韧顽强的桑吉的 形象,抒发藏区孩子想要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在万物苏醒的春天, 好学的孩子却不得不逃学挖虫草以济家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贫困对教育的影响。 解度二:借助桑吉纯真、机智、好奇的视觉,描绘了藏区春天的新奇与鲜活,把大自然的神 奇与儿童的纯良融合在一起,启发人们思考自然与生命的关系。 角度三:保护环境就得退牧还草,想要生活好,还得挖虫草,引导读者探究如何解决生态保 护与追求发展之间的关系。 备练试题: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表现了桑吉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桑吉逃学去挖虫草,他的心理是矛盾的:既为能帮助家人而感到欣慰,又觉得对不起 老师,有些无奈和歉疚。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a.他奔跑,像草原上的很多孩子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急事需要奔跑,而是为了让柔软的风 扑面而来,为了让自己像一只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一样跑得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她要穿裙子,还要穿裤子;穿裙子和穿裤子还要搭配不同的鞋,皮的鞋、布的鞋、塑料 的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将自己比喻为活力四射的小野兽,体现桑吉在自然中尽情奔跑的畅快。 b.用朴素、平实的语言,突显桑吉细腻、善良、善解人意的特点。 (3)分析小说第⑩段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补充说明桑吉逃学的原因,使情节更完整;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体现桑吉聪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懂事、敢于担当家庭困难的特点;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启发读者思考人、自然、 社会三者的关系,丰富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 解和认识,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小说的主题不像散文的主 题那样鲜明、集中,而是隐晦、复杂、丰富的。这就为探究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探究主旨的具体途径很多,详情可参见本章专题一。这里重点谈谈主要途径——如何根 据人物形象探知主旨。主旨的意义是从主人公表现出来的,所以,要关注:①主人公的经历 及成败浮沉背后的原因及意义;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与其命运的关系;③关注人物间的对比 映衬关系;④关注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⑤关注主人公的典型意义,即从“这一个”上升 到“这一类”来看。 二、探究思想意蕴或情感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 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 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 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 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 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 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 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 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 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 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 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 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 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 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 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 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 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 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 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 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 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 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 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2.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深刻意蕴 角度一:驮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二: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三:“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取向 角度一:对自然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二:邻队及驮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三:①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飞渡峡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深刻意蕴 角度一:(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 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角度二: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角度三:“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情感取向 角度一: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 角度二: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角度三:①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②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 性的阳刚之美。 备练试题: (1)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 “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2)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 竹。②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③瞟一眼,问一声:表现 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④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所谓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认识 和启示。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其实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 等。它与“思想意蕴”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在具体题目中有相通之处,但思想意蕴重在思 想性、认识性,而情感意蕴重在作者的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可以采用“对象分析 法”,即从小说叙述的不同的人物对象、不同的景物对象中去探究不同的思想、情感意蕴。 三、探究重要句子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父 [日本]芥川龙之介 这事发生在我上中学四年级的时候。 那年秋天,学校组织了一次从日光到足尾的历时三天的修学旅行。 出发那天,我连早饭也没正经吃就从家里跑出去了。虽然,坐电车到火车站,连二十分 钟也用不了,但还是不由得感到着急。 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令人觉得,四下里工厂发出的汽笛声一旦震撼阴暗灰色的水蒸 气,说不定就会化为一场蒙蒙细雨哩。在阴郁的天空下面,火车驰过高架铁道,运货马车驶 向被服厂,店铺一爿挨一爿地开了门。电车站来了两三个人,个个都愁眉苦脸,显得睡眠不 足的样子。好冷啊。——这当儿,开来一辆减价加班车。 车上很挤,我好容易才抓住拉手。这时有人从背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早上好!” 我赶紧回头一看,原来是能势五十雄。 能势和我毕业于同一个小学,又进了同一个中学。他哪门功课都不是特别好,可门门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课都过得去。不过有些事他倒来得乖巧,流行歌曲只要听上一遍就能把曲调背下来。旅途中 晚上住旅馆,他就神气活现地给大家表演。吟诗、说书、相声、魔术,他样样来得。他还擅 长比手划脚、挤眉弄眼来逗人,在同学中颇有人缘。我和他之间虽也有一些交往,但说不上 怎么亲密。 我们聊着天,电车到站了。 走进火车站一看,时间还早,同学才到了两三个。我们照例兴致勃勃地聊起天来。在我 们这个年龄,都以“老子”代替“我”,自鸣得意。伙伴们大谈对这次旅行的估计,议论旁 的同学,并说些老师的坏话。 “老泉可诡啦。那家伙有一本教员用的英文读本,听说事先他连一回也没温习过哩。” “平野更诡。据说考试的时候,他把历史年代都写在指甲上。” “说起来,老师也诡。” “可不是诡吗!本间连 receive 这个词是 i 靠先还是 e 靠先都拿不准,他就靠那本教 员用的读本好歹糊弄着教呢。” 我们开口一个“诡”,闭口一个“诡”,没一句正经话。我们当中没有一个老实人,其 中尤以能势的形容最损,也最俏皮。 “能势,能势,看看那位大娘。” “她那副长相活像一只怀了孕的河豚。” “这边的搬运夫也似乎像个什么。你说呢,能势?” “像卡尔五世①。” 最后能势简直独自把坏话都包下来了。 这时有同学发现了个古怪的人,站在列车时刻表前面,查对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他身 穿暗褐色西服上衣,深灰色粗条纹裤子里的两条腿细得像跳高用的撑竿。宽边旧式黑礼帽下 面露出花白的头发,看来已上了岁数。脖子上却围了一条黑白格子的醒目的手绢,腋下夹着 一根长长的紫竹手杖。不论服装还是举止,活像是把《笨拙》②上的插图剪下来,将它立在 这煕煕攘攘的火车站上了。——由于找到了新的笑柄而兴高采烈的那个同学,乐得两肩直颤, 拽拽能势的手说:“喂,你瞧那家伙怎么样?” 于是,我们就把视线集中在那个怪人身上。那个人胸部略挺,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大怀表, 一个劲儿地核对列车时刻表上的钟点。我虽然只瞥见了他的侧脸,却一眼就看出那是能势的 父亲。 但是在场的同学谁也不知道。所以个个都想听能势恰如其分地形容一下这位滑稽的人 物,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盯着能势,准备大笑一场。我当时作为一个中学四年级的学生,是 无从揣度此时此刻能势的心情的。我差点冒出“那是能势的父亲哩”这么一句话。 这当儿,我听见能势说道:“那家伙吗?他是个伦敦乞丐。” 不消说,大家哄堂大笑起来。有人还故意挺起胸,掏出怀表,学能势的父亲。我不由得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低下了头,没有勇气去看当时能势的表情。 “说得妙!” “瞧,瞧他那顶帽子。” “贫民窟里才找得到吧?” “贫民窟里也找不到的。” “那么只好到博物馆去喽。” 大家又趣味盎然地笑了。我在半明半暗中悄悄地打量着那位“伦敦乞丐”。 不知什么时候透出了微弱的阳光,窄窄的一条光带从高高的天窗曚曚昽昽地照射进来。 能势的父亲正好处在光带之中。周围一切都在活动,并像雾一样笼罩着这栋巨大的建筑物, 难以辨别这是人声鼎沸还是物体的轰鸣。然而唯独能势的父亲却一动也不动。这个身穿旧式 西服、与现代风马牛不相及的老人混在川流不息的人流当中,斜戴着过时的黑礼帽,右手掌 心上托着系紫色绦带的怀表,依然像《笨拙》上的剪影那样伫立在列车时刻表前面…… 事后我暗中打听出,能势的父亲当时正在大学的药房工作,是为了在上班途中看看自己 的儿子跟同学一道去旅行的场面,才特地到火车站来的——事先他也没有告诉儿子一声。 中学毕业后不久,能势五十雄就患肺结核病故了。我们在中学的图书室为他举行了追悼 会,我站在戴了制服帽的能势遗像前致悼词。我在悼词中加上了这么一句:“你,是个孝 子……” (有删改) 注 ①卡尔五世(1500—1558),西班牙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②《笨拙》:英国讽刺漫 画杂志。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末“你,是个孝子……”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体察到了能势对父亲深藏的爱,理解了能势当时对父亲嘲笑的言行,意在 减少对父亲的伤害。(2)蕴含了“我”误解能势的歉意。 (如写成“‘我’对能势的讽刺”,并言之成理亦可) 备练试题: (1)小说中两次写到父亲的服装举止像《笨拙》中的剪影,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突出父亲落伍、寒碜、滑稽的形象;②交代了父亲被同学关注和嘲笑以及能势不认 父亲的原因;③与能势对父亲的评价形成照应;④外在的笨拙不仅无损父亲形象,反而让人 愈感其可贵。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②小说故事由“我”讲述,更具真实感;③衬托能势 的形象;④借“我”对能势的评价以引发读者的思考。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探究重要句子意蕴同理解、分析重要句子含意所用的方法差不多,只不过它更突出句意 的丰富性与深刻性,更强调阅读的整体性与深刻性。其探究固然要建立在理解、分析句子含 意的基础上,但更突出表现在: 1.抓句子特征,探究其具体含意。 (1)类型特征。即看该句属于文中哪种句子,是文中人物语言还是作者客观描写、叙述、 议论句。如是前者,探究时首先考虑该句是文中人物对谁说的,他想表达什么意思。 (2)内部特征。看有无关键词语,有无表达特点,句子的内部结构层次。要善于抓住这 些特征探究。如抓住关键词突破;从结构层次入手,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 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次,把握句子基本意思,再找出第二甚至第三层次,逐层理解;转换 修辞方法,还原作者真正意图等。 2.抓住句子外部联系,探究其深层意蕴。 (1)看看该句与上文哪些内容相关联。找出内容上的关联点,有利于理解该句的语境意。 (2)看看该句与主旨之间的关系。所给句子都是与全文主旨相联系的,所以,在弄清句 子的具体含意后,还要看看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它体现了怎样的主旨。联 系主旨探究句子,一定能探究出句外意蕴、更深层的意蕴。 在联系主旨这一点上还可以再深入开掘。看该句是否体现了“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看看该句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对于所给句子的深层意蕴,要特 别善于抓住它背后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善抓“作者”要素。如 2014 年江苏卷探究 题,就包含了作者对安娜之死的同情和叹息之情。 如果说主旨意蕴类探究是基于文本的内容,那么,审美意蕴类探究则是基于文本的形式, 它要探究小说标题、情节结构、表达技巧及作品风格等丰富而巧妙的表达效果及意蕴,是一 种鉴赏审美式探究。其探究点主要放在标题、文本结构、表达特征以及行文风格上。 一、探究标题妙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袁省梅 保斤抓着麻绳要闪出门楼时,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嚷嚷,戏园子门口不让你 坐啊,哪个欠你拾那点柴? 保斤听出儿子的话头话脑里满是埋怨,可他没停下脚,心说,我晓得你不欠,做饭有电 磁炉,取暖有小锅炉,可拾拾捡捡个柴,不是能省个电吗?电又不是不要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儿子看保斤没停下脚,就追了出去,喊,今儿个大嘎子对象来哩,你就不能少去一天地 里? 保斤只好转身回来。 儿子又撵着保斤说,戏园子门口堆子爸能坐二孬爸能坐,你就不能坐?就那二亩地能打 几颗粮?还老去老去,让村里人都笑话我说我养不起你,孙子都要娶媳妇了,还让你去地里。 保斤想说他胳膊腿好好的,坐戏园子门口才是受罪哩。张开嘴时,却只吐出了一团烟雾, 灰白白地罩住了他的脸。 儿子看保斤不言语,嘴软了些,还是劝他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说,有我和大嘎子挣钱 哩,咱这光景也好过了,那二亩地能收多少算多少,我和娃一月工资就买咱一年口粮哩,不 值顾在庄稼上费心思。 保斤黑着脸,心想挣钱再多,哪能丢了地?南门前下牛坡那两块地,可都是好地,种啥 收啥,分地时多少人眼红哩,现在就都让撂荒了?保斤没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斤和 儿子在一起,只有儿子一个人说话。 儿子催保斤换上干净衣服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儿子说,堆子爸不到六十就啥活儿也不 干了,一天坐在戏园子门口。二孬爸不也是?他都坐个啥意思?不就是给羊凹岭人看哩嘛? 不就是显摆他娃的光景好过哩嘛?你也去坐嘛,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咱挪北墙根儿,让人 都瞅瞅,咱这光景也好过哩。 保斤还是不言语,心说大嘎子对象要来,不能灰头土脑地见人家娃,地是去不成了,那 就去戏园子门口踅踅去。 戏园子门口坐了好多人,二孬爸堆子爸果然在。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 松散,苍老。就是二猪爸也是这种模样。二猪在地里养了几十头猪,整天忙得顾了东顾不了 西,却非要叫他爸坐戏园子门口去。 有人扔过来一个硬纸板,保斤挤着坐了。 他们就说老东西你可舍得闲坐啊?说准备给娃干到死啊你?说你挣多少是个够啊?人 家娃光景好过了,咱冷了坐这北墙根儿热了坐那南墙根儿,娃脸上光彩了,咱也享了福了, 多好的事。 保斤讪讪笑着,可屁股下的硬纸板还没暖热,他就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天,能拾一大捆 柴哩。前几天说的浇地,也该看看排上了没?快霜降了,柿子萝卜都该收了。保斤一下子想 起来一大堆活儿,屁股下就觉得烤着火般,坐得难受。抬屁股要走时,二孬爸说,猴屁股坐 不住金鸾殿,受苦的命!保斤嘎嘎笑笑,一晃一晃地走了。 保斤背着一捆柴从地里回来时,媒人领着给大嘎子介绍的女孩儿刚好也进了门。 儿子把保斤堵在门口,叫他去外面避一避,不耐烦地说,你瞅你你瞅你,叫你去戏园子 门口闲坐去,你又去地里了,看你这一身土,人家女娃见了不笑话我? 孙子对象没说成,儿子绷起一张黑脸,埋怨保斤,说都是他闹的。说他一天到晚往地里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跑,影响了一家人的名声。最后恼恼地撂下一句话,说,老人就该有个老人样,热了坐南墙 根儿冷了坐北墙根儿,叫人都看着多好,娃娃孙子脸上也都跟着光彩。 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他胳膊腿好好的咋就不能去地里了?坐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等死咋就给娃娃孙子脸上添了光彩了?想是这么想的,可保斤没有问儿 子。 第二天,又是个好天气,羊凹岭的人都看见保斤早早地就坐在戏园子门口的北墙根儿下, 袖着手,眯着眼,跟个秃鹫般一动不动。时间久了,保斤身后的墙上竟磨出了一块黑黑的影子。 细细看去,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的墙脚处有好多黑影子,一团一团的。(有删改) 1.小说以“南墙根儿北墙根儿”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角度一:标题自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二:情节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三:象征意蕴(表现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四:行文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一: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地点。戏园子门口的南墙根儿北墙根儿是羊凹岭的老人们 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墙根儿闲坐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角度二:行文的线索。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围绕着去不去戏园子门口的南墙根儿北 墙根儿闲坐展开的,儿子的要求和责备、保斤的抵触和最后的妥协,离不开墙根儿。设置悬 念。在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究竟发生了什么?吸引人一探究竟。 角度三:象征着一种孤独落寞、了无生机的老年生活。羊凹岭的老人们为了成全儿子的“孝 心”,彰显家庭的富足,年纪并不算老就不得不到南墙根儿北墙根儿去闲坐养老,打发时日, 过着慵懒而毫无生气的生活,看似享清福,实则活受罪。 角度四: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小说的内容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和谐一致,相得 益彰。 备练试题: 小说多次写到儿子的话,也写了其他人的话,唯独让保斤始终“不言语”,这样安排有何意 图?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更能体现保斤内心的孤独。保斤始终“不言语”,并不是他没有话说,而是他没法 与儿子以及其他人交流,他们不理解,也没有考虑他的想法和感受。②有助于表现保斤沉默 内敛的性格。将外部的语言转化为“心想”“心说”等心理活动,更有助于表现其思想观念 和心理感受,也表现了他沉默的性格。③有助于突出保斤的无奈和苦闷。让保斤的“不言语” 与儿子的不断催促、唠叨、埋怨和其他人的善意嘲讽形成鲜明对比,在不说与说的对比之间 突显其苦闷。④增添了小说的悲凉意味。保斤的“不言语”是一种无声的坚持和抗议,也是 一种无奈的隐忍和妥协,一个只是不想闲坐等死,只是不想荒废土地,只是想以自己的方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为家庭尽一份力的老人,面对儿子的“孝顺”,能说什么呢?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摄人 心魄的作用。因此,标题是高考小说命题的热点之一。高考对标题的考查,主要放在其含义 (意蕴)和妙处(作用)上,以后者为重点。标题妙处的探究有两点最关键: (1)准确理解标题含义(意蕴),说标题妙处肯定离不开对其含义(意蕴)的阐释。标题含 义有表层义、深层义和主旨义(情感义)三个层面。表层义是指标题本义,深层义主要指标题 在文中的指代义、比喻义或象征义,主旨义是指标题传达出的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理解标题含义,尤其是其深层义和主旨义,一定要对文本仔细琢磨,善于抓住文中的点 题词句,联系主旨来思考。 (2)准确掌握探究角度。 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 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串全文、概括故事情节、 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 ③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的作用。 ④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另外,标题妙处探究有时以“比较标题哪个更妙”的形式出现。其比较探究角度有:① 能否体现主题;②能否表达情感;③是不是线索;④是不是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 诗意;⑤是不是富有情感或悬念,引人入胜;⑥能否体现作者的构思;⑦能否突出人物形象 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无论是哪种探究,只要抓住“含义”和“妙处”两方面,既考虑标题自身的内容、艺术 特点,又考虑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一般是不会出现失误的。 二、探究行文风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黄昏里的男孩(节选) 余 华 这天下午,秋天的阳光照耀着这个男孩,他的双手被反绑到了身后,绳子从他的脖子上 勒过去,使他没法低下头去,他只能仰着头看着前面的路,他的身旁是他渴望中的水果,可 是他现在就是低头望一眼都不可能了,因为他的脖子被勒住了。只要有人过来,就是顺路走 过,孙福都要他喊叫: “我是小偷。” 孙福坐在水果摊位的后面,坐在一把有靠背的小椅子上,心满意足地看着这个男孩。他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不再为自己失去一只苹果而恼怒了,他开始满意自己了,因为他抓住了这个偷他苹果的男孩, 也惩罚了这个男孩,而且惩罚还在进行中。他让他喊叫,只要有人走过来,他就让他高声喊 叫,正是有了这个男孩的喊叫,他发现水果摊前变得行人不绝了。 很多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个喊叫中的男孩,这个被捆绑起来的男孩在喊叫“我是小偷”时 如此卖力,他们感到好奇。于是孙福就告诉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他们,他偷了他的苹果, 他又如何抓住了他,如何惩罚了他,最后孙福对他们说: “我也是为他好。” 孙福这样解释自己的话:“我这是要让他知道,以后再不能偷东西。” 说到这里,孙福响亮地问男孩:“你以后还偷不偷?” 男孩使劲地摇起了头,由于他的脖子被勒住了,他摇头的幅度很小,速度却很快。 “你们都看到了吧?”孙福得意地对他们说。 这一天的下午,男孩不停地喊叫着,他的嘴唇在阳光里干裂了,他的嗓音也沙哑了。到 了黄昏的时候,男孩已经喊叫不出声音了,只有咝咝的摩擦似的声音,可是他仍然在喊叫着: “我是小偷。” 走过的人已经听不清他在喊些什么了,孙福就告诉他们: “他是在喊‘我是小偷’。” 然后,孙福给他解开了绳子。这时候天就要黑了,孙福将所有的水果搬上板车,收拾完 以后,给他解开了绳子。孙福将绳子收起来放到了板车上时,听到后面“扑通”一声,他转 过身去,看到男孩倒在了地上,他就对男孩说: “我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偷东西?” 说着,孙福骑上了板车,沿着宽阔的道路向前骑去了。男孩躺在地上。他饥渴交加,精 疲力竭,当孙福给他解开绳子后,他立刻倒在了地上。孙福走后,男孩继续躺在地上,他的 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男孩一动不动地躺了一 会儿以后,慢慢地爬了起来,又靠着一棵树站了一会儿,然后他走上了那条道路,向西而去。 男孩向西而去,他瘦小的身体走在黄昏里,一步一步地微微摇晃着走出了这个小镇。有 几个人看到了他的走去,他们知道这个男孩就是在下午被孙福抓住的小偷,但是他们不知道 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他们都注意到了男孩的右手,那中间的手指已经翻了过来,和手背靠在了一起,他们看 着他走进了远处的黄昏,然后消失在黄昏里。(有删改) 2.有评论者认为这篇小说笔调冷峻,试从作品内容和叙事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角度一:作品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角度二:作品叙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一:内容:选取令人感到残忍的事件,揭示人性的丑陋和阴暗。 角度二:叙事:通过重复的描述呈现血淋淋的场面,令人不寒而栗;用不动声色的文字隐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叙述者的情感态度,带给读者冰冷的悲剧感和冷静的反思。 备练试题: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男孩偷拿了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遭到摊主孙福野蛮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过路者和 围观者无人劝阻,小男孩被折磨得精疲力竭后消失在黄昏里。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①他的眼睛微微张开着,仿佛在看着前面的道路,又仿佛是什么都没有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来自何处,当然更不会知道他会走向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男孩被折磨得精疲力竭,看不清前面的路,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哪里。(暗 示这次经历对他今后的人生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②连用三个“不知道”,写出过路者和围观者对男孩的遭遇袖手旁观,漠不关心,表现了人 性的冷漠自私。 (3)请简要概括孙福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毫无怜悯和同情心。②心理扭曲残忍,恃强凌弱,以折磨人为快乐。 对行文风格的探究属于较高层次的审美探究。考查时一般都是命题者给定行文风格,要 求结合文本展开分析或探究。行文风格涉及作品的方方面面。就作品本身而言,主要涉及内 容与形式两大层面。内容层面,主要有题材、形象、情感和主旨;形式层面,主要有叙事特 点、情节安排、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及环境描写,个别涉及文体特征。此外,还涉及作者的 创作主张、追求等。 因为这类探究是一种阐释与被阐释,即行文风格相当于一个观点,要求从文本中找材料、 找方法去阐释它,所以,它的探究角度相对开放些,作答时既要注意惯常角度,如题材、环 境、人物、叙事等,又要从具体文本出发,结合自己的阅读体悟展开,如可能涉及的场景及 意境甚至审美取向等。 探究题答案的两种组织形式 所谓探究题,无非是思考得广、深而已,只是有的省市探究题要求“深点”探究(往深 处思考),有的要求“多点”探究(多层次、多角度思考)。要求不一样,答案组织就不同。 (1)“多点”探究的答案组织要求:答案至少有三个点,这三个点就是三个角度和层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各角度、层面间不能交叉,角度不要太大或太小,每个“点”(角度、层面)都由“依据(对 文本的分析)+结论”(或“结论+依据”)组成。其组织形式为: ①要点一:结论+依据 ②要点二:结论+依据 ③要点三:结论+依据 一般而言,考生只能探出两个“点”,第三个“点”需要借助较厚实的文学素养和对文 本的深悟才能探出。 (2)“深点”探究的答案组织要求:“深点”探究是指可以就任何一个“点”深入探究; 答案一般由“观点+理由”组成,重点在阐述“理由”上;“理由”可以在文本内多角度展 开,也可以“内引外联”,联系个人或现实进一步展开;“理由”部分要有理有据、充分且 层次分明。其组织形式为: 亮出观点+阐述理由: 文本内理由①+文本外理由①(联系个人或现实) 文本内理由②+文本外理由②(联系个人或现实) 这里的“理由”可以视文本特点和题干要求而定。如果只要求就文本内深入探究,则理 由至少有两个。这样看来,与“多点”探究异曲同工。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兵客栈 谢友鄞 这儿最早是古驿站,叫水会营子,旅蒙商设置仓库,囤居货物,行商坐贾云集。一家家 火红的幌子下,站着伙计,肩搭毛巾,吆喝:“屋里请,又有包子又有饼,没有麻花现给你 拧!” 论建制,水会营子是个镇,建筑极像一座小城。水会营子属于辽宁,再向北,就进入内 蒙古了。世俗人心,有一种临界的感觉。从民国至今,水会营子两度划归内蒙古,一度划归 辽西省,如今纳入辽宁省版图。水会营子人家,都有两三个户口簿,旧的没交上去,新的又 发下来。有的老人说他是内蒙古人,新娶进家门的儿媳妇纠正道:“爹,这是辽宁省。”公 爹用拐杖敲击地面,吹胡子瞪眼睛叫喊:“我活糊涂了吗!这里是水会营子!” 没错,这里是水会营子,消防团大本营。清朝时,营子内有深井三十眼,井旁设瞭望楼, 一旦发现火警,白天举旗,夜晚挑灯,指引火灾方向,官兵们驱动水车紧急扑救。瞭望楼上, 永远站着三名士兵,背靠背,呈三角形,监视火情。曾有一场雷火,借助狂烈的北风,扑向 瞭望楼。没有一名士兵退缩,火龙过去后,三副焦黑的骨架,仍然站立在了瞭望楼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民国后,兵营消,水会归商会管理。消防灭火,变成民间自救互助性质。商会添置了机 械水车,喷水卷筒。所有商铺都配备水桶,大小一样,用红漆写上“防火”和自家商号名。 在救火现场,由商会统一发放号坎,防备盗贼混入,趁火打劫。穿坎肩的伙计,将自家水牌 交给水会老兵,听从指挥,奋力救火。事后按水牌清查,救火不力者罚款;遇火不救者,封 店半年,勒令店主给被烧死者披麻戴孝。渐渐地,水会营子成了省界两边都倚重的消防重镇。 老兵从十四岁起就吃军饷,给数不清的势力当过差,如今九十岁了,眼睛灰白,满脸褶 子巴巴,像蜈蚣。陪伴老兵的,只剩下一匹退役军马。营盘内水井遍布,清晨多雾,朦朦胧 胧,老兵听见铃当叮咚叮咚响,老军马不用人赶,去奶站给他取奶回来了。老兵喜欢羊奶的 膻香。喝完羊奶后,老兵拎着马灯,在客栈内巡行,土墙,空马厩,土坯客房,搭配在一起, 像遗址标本。听见客人来了,老兵吸吸鼻子,说:“我嗅到生人味了。” 老兵老了。现在老兵最看重的,就是存放在客栈内的消防水桶,任何人不准乱动,任何 人不准乱用。投宿的客人,越来越杂,什么人都有,大夏天的夜晚,溜出来,用消防水桶冲 澡。老兵眼睛快瞎了,耳朵却好使,听见泼啦啦水声,幽灵一样钻出来。老兵狂怒:“来人 哪!掌灯!”立刻响起纷乱的脚步声,客房伙计、食堂厨工们跑出来。一个小工举起马灯。 陌生客人急忙穿上裤衩,叫喊:“别照我!” 老兵厉声道:“畜生!你用消防水桶洗屁股!” 客人一副赖子样,说:“俩破桶,白给我都不要。用完这水,给你送回去。” “把他抓起来!”老兵怒吼。 客房伙计和厨工们逼近客人。 “我是旅蒙商。”客人叫嚷,不知道自己惹下了大祸。 老兵下令:“鸣锣,游街。” 众人一拥而上,将客人的头按下,双手别在身后,推着他,向营子里走去。老兵取出铜 锣,“咣咣咣”敲,吆喝:“破坏消防犯噢——” 时间进入 21 世纪,边地消防重镇的铜锣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敲响,庄严地回荡在水会 营子上空。(有删改) 1.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明了老兵的认真和坚守。②寄寓了对老兵的敬重与礼赞。③暗含了对“老兵精 神”永远传承下去的希望。 2.本文题为“老兵客栈”,但几乎一半篇幅在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水会营子是作者有意描写的对象,通过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表现了世事变迁的沧桑 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和文化内涵。②水会营子是老兵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正是它的历史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塑造了老兵的性格。③叙写水会营子的历史,表现水会营子沿袭的传统,为下文捆绑客人游 街的描写做铺垫。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医院需要病人 [美]阿·巴彻沃尔德 以前,医院的住院部常常人满为患。可是近来,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病人住院根本 无须久等。因为医院的床位过剩,为了经营下去,医院就得尽力避免病床空闲。这既是好事, 似乎也不是好事。 前些天,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我先到了问讯处,那里兼办入院手续。没等我 开口问及我朋友的病房号,值班小姐便拿出一份表格,记下了我的姓名、年龄、职业,按了 电铃。我还没来得及说明来意,早有两个护理员推着一辆轮椅来到我跟前。他们把我按到轮 椅上,二话不说,顺着走廊推起就往病房走。 正当我设想着怎样从这鬼地方逃出去的时候,威德大夫带领他的几个学生进来了。 “谢天谢地,你们可来了!”我说。 “你疼得很厉害吗?”他问。 “我身体健康,我一点儿也不疼!” 威德大夫显得十分忧虑:“如果你不觉得疼,那意味着情况比我们预料的还要严重。起 初是哪里疼?” “不,我没病,我哪儿也不疼!” 威德大夫同情地点了点头,转身对他的学生们说:“这是最难对付的一种病人,因为他 拒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向医院叙述他的感受。在他打消自己根本没病的错觉之前,他是不 会痊愈的。既然他不肯告诉我们什么部位有病,我们就只好做个外科检查手术来找出毛病。” “我可不想动手术。” 威德大夫摇了摇头:“没人愿意动手术,但治病还是宜早不宜迟啊!” “我是来看望朋友的,我没病可治!我一切正常!” “如果你一切正常,”威德大夫填写着病历卡说,“就不会到这儿来了。” 次日早晨,他们剃光了我的胸毛,并且拒绝给我开早饭。 过了一会儿,来了两个护理员把我挪到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旁随行,一个牧师 殿后。 我环顾四周,想寻求救援,但是我完全绝望了。 最后,我终于被推进了手术室。 “等一等,”我开了口,“我有话告诉你们。我是病得很重,但是我还没有加入医疗保 险,交不起麻醉费。” 麻醉师关掉了麻醉仪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当然,手术费我就更付不起了。”于是,大夫们纷纷放下了他们手中的手术刀具。 接着,我转向护士说:“我甚至连交住院费的钱也没有。” 接着,我糊里糊涂地换上了自己的衣服,被最初把我送进病房的那两个护理员赶到了清 冷的大街上。 但我要看望我的朋友,所以我又去问讯处打听我朋友的病房号,这回值班人员盯着我, 冷冷地说:“我们再也不愿在本院看见你,你这不正常的人!” (选自《外国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3.如何理解开头所写的“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理解:医院效率高,病床空闲得多,这应该是“好事”;但医院为了谋求利益最大化 而不择手段,这当然“不是好事”。 作用:①总领全文,为下文发生在医院里的事情做铺垫;②设置矛盾,造成悬念,耐人寻味, 吸引读者。 4.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部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和动作描写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派 了两个护理员,一个护士长护送,还用了一辆担架式的推车,这就显得十分夸张。一个“挪” 字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而“一个牧师殿后”更是将讽刺推向了 极致——他们已经随时准备为一位完全健康的“病人”送终了! 5.这篇小说的结尾部分有何特点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这是“欧·亨利式”的结尾,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一切又在情理之中。 作用:①使故事情节陡生波澜,增加情节上的吸引力;②和上文医护人员的夸张的热情形成 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形象;③进一步突出了本文讽刺唯利是图、缺乏道德责任心这一主旨。 6.文章主体部分安排了“病人”与威德大夫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表明所谓的“病人”并没有病,他以一个被莫名其妙收治的健康人的身份和思维 方式讲话,所说的话合乎情理和事实。 (2)在人物对话中凸现人物形象性格,揭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 生职业道德。 (3)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 (4)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双方的对话显得格格不入,极其滑稽,增加 小说的幽默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