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期末检测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生物人教版必修3作业:期末检测2

期末检测 2 对应学生用书 P91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 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④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除蛋白质的含量有差异外, 化学组成基本相同 B.图中①中含有血浆蛋白、尿素、CO2 等物质,无血红蛋白、载体等物质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释放到①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了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 体内环境,它们的成分除蛋白质的含量有差异外,化学组成基本相同,A 正确; ①表示血浆,其中含有血浆蛋白、尿素、CO2 等物质,不含血红蛋白、载体等物质, B 正确;激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C 正确;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 含量最高的是①,D 错误。 2.人体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应,其中 有( ) A.蛋白质消化水解成氨基酸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答案 D 解析 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在消化道中进行,不在内环境中进行,A 错 误;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B 错误;丙酮酸 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且人体中不发生 丙酮酸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C 错误;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 酸发生在内环境中,D 正确。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C.肿瘤细胞侵入并堵塞淋巴管会导致组织水肿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 A 解析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 错误;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 正确;淋巴管堵塞会导致 组织液不能进入淋巴管,使得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 正确;人体维持稳态 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 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 正确。 4.神经调节是高等动物的调节方式之一,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作用于某些肌肉或腺体 B.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C.静息电位维持过程中,K+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 D.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并且都离不开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性 答案 C 解析 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细胞或腺体,因此 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或者腺体细胞,A 正确;短期记忆 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大脑皮层下的海马区,长 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 正确;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从细胞内向 细胞外运输(外流)为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C 错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的发生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强的刺激,D 正确。 5.如图为人体发生某生理反应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e→d→c→b→a 是人体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 B.c 处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和呼吸酶等 C.c 处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D.刺激 d,电流计指针会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答案 C 解析 由神经节只存在于传入神经上可区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故 b 为传 入神经。a 感受器→b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d 传出神经→e 效应器构成完整的反射 弧,是人体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A 错误;c 为突触,其突触间隙处的液体为组织 液,组织液中含有神经递质、离子等,但不含呼吸酶,呼吸酶分布于细胞内,B 错误;在 c 突触处完成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 正确;刺激 d 产生的兴奋不能传到 b 传入神经,电流计指针不会发生偏转,D 错误。 6.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B.上课时边听讲边记笔记 C.某同学的大腿被同桌用牙签刺了一下后猛的一抖 D.听到老师提问后举手 答案 C 解析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有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 觉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具有学习、记忆等高级功能。遇到多年 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与记忆功能有关,A 不符合题意;上课时 边听讲边记笔记,与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有关,B 不符合题意; 某同学的大腿被同桌用牙签刺了一下后猛的一抖,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人体 高级神经中枢参与,C 符合题意;听到老师提问后举手,涉及到听觉中枢、躯体运 动中枢等,D 不符合题意。 7.下图为人体内血糖调节的部分图解,a、b 表示参与血糖调节的两种激素。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胰腺合成和分泌 a、b 激素受血糖浓度的影响属于体液调节 B.当血糖降低时,除图示过程外,b 激素还可运输到肌肉组织,促进肌糖原 分解,补充血糖 C.当血糖升高时,a 激素可通过④⑤过程促进糖原的合成 D.a、b 激素作用的结果会通过反馈调节影响自身的分泌 答案 B 解析 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素,血糖降低可直接刺激胰 岛 A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两者都属于体液调节,A 正确;血糖降低时,肌糖原 不能直接分解补充血糖浓度,B 错误;当血糖升高时,激素 a(胰岛素)可通过④⑤ 过程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C 正确;a、b 激素作用的结果会通过负反馈调 节影响自身的分泌,D 正确。 8.下列有关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血糖平衡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B.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饭后三小时,血液流经胰腺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含量明显升高 D.糖尿病人必须及时服用胰岛素,使血糖含量保持在正常水平 答案 D 解析 血糖浓度的变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细胞,也可以使下丘脑的血糖调节 中枢兴奋,通过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血糖浓度,A 正确;胰岛素能促进组 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B 正确;饭后三小时,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降低, 会刺激胰岛 A 细胞,使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多,C 正确;胰岛素的化学成分为蛋 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失去调节血糖的作用,D 错误。 9.“冰桶挑战赛”是一项慈善活动,目的是让更多人知道被称为“渐冻人” 的罕见疾病,同时也达到募款帮助治疗的目的。当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身体会 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B.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C.体温下降,代谢减弱 D.此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答案 C 解析 当一桶冰水从头顶浇下时,寒冷刺激下,通过下丘脑调节,毛细血管 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A 正确;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 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代谢加强,增加产热,B 正确;此过程既有 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C 错误,D 正确。 10.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当人失水过多后,会在大脑皮层中的相关区域产生渴觉 B.当给一内环境渗透压正常的人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液明显减少 C.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在大脑皮层中 D.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 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A 正确;水盐调节时,由下丘脑分泌、垂体后 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的作用,所以该激素增 加后尿液会明显减少,B 正确;渗透压感受器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中, C 错误;水盐平衡是神经—体液调节的结果,D 正确。 11.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A.由 a 造成,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最后使甲状腺激素 分泌增多 B.由 b 造成,引起下丘脑释放②抗利尿激素,最后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C.由 c 造成,下丘脑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促使两种激素③肾上腺素、胰高 血糖素分泌增多,最后使血糖升高 D.由 d 引起,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作用,可以引起④甲状腺激素增多,导 致体内产热量增加 答案 B 解析 过度紧张会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甲状腺激素 分泌增多,A 正确;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 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进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 错误;血糖含量降低时,下丘脑通过神经的作用,可以促使两种激素③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最后使血糖升高,C 正确;寒冷环境中,通过下丘脑的体温 调节作用,可以引起④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机体产热增加, 这样可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D 正确。 12.如图为人体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识别作用的细胞有细胞①、细胞②、细胞③、细胞④和细胞⑤ B.过程Ⅱ、Ⅲ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过程Ⅶ主要发生在靶细胞内 C.细胞⑤分泌的物质具特异性识别作用,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人体消灭该抗原主要依靠细胞⑤的增殖分 化 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①表示吞噬细胞,②表示 T 细胞,③表示 B 细胞,④表示 记忆 B 细胞,⑤表示浆细胞。Ⅰ表示吞噬细胞吞噬抗原,Ⅱ表示吞噬细胞呈递抗 原,Ⅲ表示 T 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 B 细胞;Ⅳ表示 B 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 B 细胞;Ⅴ表示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Ⅵ表示浆细胞分泌抗体;Ⅶ表示抗原与 抗体特异性结合。具有识别作用的细胞有吞噬细胞(细胞①)、T 细胞(细胞②)、B 细胞(细胞③)、记忆 B 细胞(细胞④),浆细胞(细胞⑤)不具有识别作用,A 错误; 过程Ⅱ需要识别抗原,过程Ⅲ需要识别淋巴因子,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 抗体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血清中,也有少部分抗体分布于组织液及淋巴中,因此过 程Ⅶ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B 错误;浆细胞(细胞⑤)分泌的物质为抗体,其化学本 质是蛋白质,每一种抗体分子的结合位点只能与一种抗原匹配,因而具特异性识 别作用,C 正确;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记忆 B 细胞(细胞④)会快速增殖 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相互作用形成沉淀或细胞集 团,后被吞噬细胞等清除,D 错误。 13.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 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产生的只有①②③ 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①②③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化产生 了差异 C.图乙中曲线 de 段斜率大于 bc 段,说明二次反应产生了更多的效应 T 细胞 D.图乙中 m>n 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 B 细胞 答案 A 解析 图甲①~⑦中不需抗原刺激就能产生的只有①②③,④⑤⑥⑦都需要 抗原的刺激,A 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不会导致遗传物质 产生差异,B 错误;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图乙中 de 段斜率大于 bc 段,说明二 次反应产生了更多的浆细胞,C 错误;同理,图乙中 m>n 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 后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在二次反应时产生了更多的浆细胞,D 错误。 14.下列有关免疫失调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由于 HIV 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 T 细胞,使人体细胞免疫系统 功能遭到破坏 B.自身免疫病是自身正常细胞成为抗原而受到抗体攻击,无传染性 C.机体只要接触到过敏原就会引发过敏反应 D.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发机体功能紊乱,出现免疫失调 答案 D 解析 HIV 病毒侵入人体后,攻击 T 细胞,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功 能均遭到破坏,A 错误;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将自身正常细胞认为 是抗原攻击而引发的疾病,B 错误;机体至少是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才引起过敏反应, C 错误;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发机体功能紊乱,均会出现免疫失 调,D 正确。 15.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盆转)⑧(盆和盒都转)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 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的方向)( ) A.②⑤⑦ B.①③⑥ C.①④⑥ D.②⑤⑧ 答案 D 解析 结合题意分析图形可知,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进行极性运输, 在匀速旋转的条件下 a、b 两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相同,故①图中胚芽鞘直立生长; ②图中没有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但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去除尖端的 胚芽鞘切面左侧,所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即弯向图中光源方向生长;③图中 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箔小帽罩住,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④ 图胚芽鞘尖端能感受到单侧光刺激,但由于云母片的阻隔,尖端生长素不能进行 横向运输,只能向下进行极性运输,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⑤图胚芽鞘尖端能感 受到单侧光刺激,尖端生长素也能进行横向运输(由右向左运输),但由于云母片的 阻隔,尖端右侧的生长素不能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只能由左侧向下进行极性运输, 所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即弯向图中光源方向生长;⑥图中的明胶片不影响生 长素的运输,胚芽鞘尖端能接受到均匀光照,因此胚芽鞘直立生长;⑦图由于盒 子不旋转,而花盆及幼苗匀速旋转,即幼苗的尖端感受到的是均匀光照,因此幼 苗直立生长;⑧图由于整个装置连同内部的幼苗一起匀速旋转,而光源方向固定, 即每旋转一周,光就从小孔中进来一次,故幼苗能接受到来自小孔方向的单侧光 刺激,因此幼苗会弯向小孔方向(不一定是光源方向)生长;综上分析,D 符合题意。 16.某生物兴趣小组利用 2,4-D 对桂花进行了插枝生根的实验,结果如表所 示。 2,4-D 溶液的浓度/ (mol·L-1) 0 10-15 10-14 10-13 10-12 10-11 生根数平均值 2.0 3.8 7.2 9.4 15.1 20.3 根据以上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促进桂花插枝生根的最适 2,4-D 溶液浓度是 10-11 mol·L-1 B.本实验的对照方法有空白对照和相互对照 C.相同浓度的 2,4-D 溶液和吲哚乙酸溶液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相同 D.实验表明 2,4-D 的生理作用是高浓度促进生根,低浓度抑制生根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不能说明促进桂花插条生根的最适 2,4-D 溶液浓 度是 10-11 mol·L-1,A 错误;从题中信息可知,以 2,4-D 溶液浓度为 0 作为对照 组,其他组为实验组,并且相互对照,B 正确;题中没有涉及有关吲哚乙酸的实验, 不能说明相同浓度的 2,4-D 溶液和吲哚乙酸溶液对插枝生根的作用相同,C 错误; 从表格中生根数可知 2,4-D 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促进作用,但没有体现 2,4-D 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D 错误。 17.如图甲表示赤霉素的作用机理,图乙表示几种激素对茎段生长的影响。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图甲中的 a 表示抑制,b 表示促进 B.图乙说明生长素和赤霉素具有协同作用 C.赤霉素缺乏的植物体仍然可以完成生长素的合成 D.控制玉米茎秆高度的基因可能与赤霉素的合成代谢有关 答案 A 解析 从图甲可判断,赤霉素是通过促进生长素的合成间接促进细胞伸长的, 所以 a 为促进,b 为抑制,且赤霉素缺乏的植物体仍然能合成生长素,A 错误,C 正确;从图乙可以看出,生长素和赤霉素都可以促进茎段生长,且两种激素共同 使用效果更好,所以二者作用具有协同关系,B 正确;赤霉素可以促进植物茎秆的 生长,因此控制玉米茎秆高度的基因可能与赤霉素的合成代谢有关,D 正确。 18.如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模型中的各种特征是各生物种群都应具有的数量特征 B.直接影响沙漠中胡杨林种群数量变化的只有①②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③,进而影 响种群数量,该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答案 A 解析 图中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性别比例,④是年龄组成。有的 物种无性别之分,没有性别比例这一特征,A 错误。 19.如图所示是探究温度对水螅种群增长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在培养过程中,水螅的种群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B.在 30 ℃时水螅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增长速率在 15 天左右最大 C.在 10 ℃、20 ℃时水螅种群呈“J”型增长,且 20 ℃时种群增长速率较大 D.实验结果表明,20 ℃左右培养水螅是获得较大种群数量的良好温度 答案 D 解析 根据曲线可知,20 ℃时的种群数量比 10 ℃、30 ℃时的种群数量高,A 错误,D 正确;当温度为 30 ℃时,15 天左右种群的数量最大,而增长速率最快时 是在 K/2 处,大约是第 7 天左右,B 错误;由图可知 20 ℃时的种群数量变化为“J” 型曲线,10 ℃、30 ℃时的种群数量变化为“S”型曲线,C 错误。 20.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 50%以上,而现在黄沙满天、水土流失,这 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 B.人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 C.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 D.在撒哈拉沙漠撒播多种植物的种子可使其向森林群落演替 答案 D 解析 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 50%以上,而现在黄沙满天、水土流失, 这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A 正确;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 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因此人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 生演替的步伐,B 正确;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C 正确;撒哈拉沙漠常年干旱,即使撤播多种植物种子,也难以演替到森林阶段,D 错误。 21.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 ) 答案 A 解析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曲线表现为先增加者先减少(被捕食者),后增 加者后减少(捕食者)的特征,A 符合题意;B 表示互利共生关系;C 表示竞争关系; D 中Ⅰ为被捕食者,Ⅱ为捕食者。 22.下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X1 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完成物质合成与能 量转化 B.X1 过程吸收的 CO2 总量与 Y1、Y2、Y3……及 Z 过程释放的 CO2 总量相等 C.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X3 过程的能量值约为 X1 过程的能 量值的 1%~4% D.秋季 Z1、Z2、Z3……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 Z 过程释放的 CO2 中的碳 答案 C 解析 X1 表示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一般是叶绿体, 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但有些生产者(如蓝藻)不需要叶绿体就能进行光合作用, 而化能合成作用是在原核生物中进行的,无叶绿体参与,A 错误;生产者固定的 CO2 有一部分会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生物体内,所以当生态系统达到相对稳定 时,生产者固定的总 CO2 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呼吸作用释放的 CO2 总量,B 错 误;X1 表示生产者的同化量,X3 表示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能量在各营养级之间 的传递效率为 10%~20%,所以 X3=(10%~20%)×(10%~20%)X1=1%~4%X1, C 正确;秋季时会有很多残枝败叶,且此时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较弱,会导致有机物 的积累,即 Z1、Z2、Z3 等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大于 Z 过程释放的 CO2 中的碳, D 错误。 23.下列各项,属于物理信息的是( ) ①哺乳动物的体温 ②鸟类鸣叫 ③红外线 ④萤火虫发光 ⑤植物分泌的 化学物质 ⑥电磁波 ⑦昆虫发出的声音 ⑧昆虫的性信息素 ⑨植物开花 ⑩ 蓟的刺 ⑪紫外线 ⑫蜜蜂跳舞 A.①⑤⑫ B.⑪⑫ C.①②③④⑥⑦⑨⑩⑪ D.①②③⑧⑫ 答案 C 解析 生态系统中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 为物理信息。在生物的生命活动中,生物产生的一些传递信息的物质属于化学信 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属于行为信息。 2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时能保持原状,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D.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越弱 答案 D 解析 抵抗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 的能力,A 正确;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 的能力,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 正确;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 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其抵抗力稳定 性就越高,C 正确,D 错误。 25.(2016·江苏高考)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 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 B 解析 加入菌剂增加了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A 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 进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 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 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 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 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 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4 小题,共 50 分) 26.(14 分)如图是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前后体内由下丘脑参与的生命活动调节 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 (1)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的血糖来源于________,血糖不断被消 耗,此时体内激素 a 分泌会增多,该激素是由________细胞分泌的;在血糖调节 过程中与激素 a 互为拮抗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图中下丘脑调节激素 a 分泌的方 式为__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由于比赛过程中大量出汗使运动员尿量减少,这是下丘脑通过激素 b 调节 的 结 果 , 则 激 素 b 是 ________ , 尿 量 减 少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赛结束后进入吹着冷气的休息室,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 A 分泌激 素 d 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等主要器官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平衡,该激素 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________调节。 答案 (1)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 胰岛 A 胰岛素 神经调节 (2)抗利尿激素 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 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肝脏 骨骼肌 分级 解析 (1)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仍然稳 定在正常范围内,此时血糖的补充途径来源于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 质转化为葡萄糖,此时体内激素 a(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多,该激素是由胰岛 A 细 胞分泌的;在血糖调节过程中与激素 a 互为拮抗作用的激素是胰岛素;图中下丘 脑属于血糖调节中枢,其调节激素 a 分泌的方式为神经调节。 (2)运动员大量出汗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下丘脑分泌的激素 b(抗 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导致细胞外液渗 透压降低,尿量减少。 (3)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 A 的分泌活动,腺体 A 表示 的是甲状腺,甲状腺可以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加速物质氧化 分解,促进机体产热,因此肝脏、骨骼肌等主要器官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的平衡, 该激素的分泌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27.(10 分)植物激素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 问题: (1)研究发现,乙烯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 乙烯产生,因此,这种乙烯合成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调节。 (2)小麦、玉米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时间的干热天气之后又遇大雨 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霉素作用的发挥也同动物激素一样,需要受体。现有赤霉素突变矮生玉 米品种,初步确定其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或赤霉素 水平低),二是受体异常(不能与赤霉素结合发挥作用)。请设计实验来探究该突变 矮生玉米品种产生的原因属于上述哪一种。材料:突变矮生玉米幼苗若干株、赤 霉素溶液、根据需要的其他用品自选。 (需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 期 结 果 和 结 论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正反馈 (2)在高温下,脱落酸易被分解,解除了脱落酸对种子萌发 的抑制作用,大雨天气又为种子萌发提供了水分 (3)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相似)的突 变矮生玉米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用赤霉素处理,另一组不作处理作对 照实验,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比较两组植株的平均高度(或生长情况或长势) 若两 组株高一致,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受体异常引起 若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则突 变矮生玉米品种由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引起 解析 (1)正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 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题目中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的 机制即为正反馈调节。 (2)在高温下,脱落酸易被分解,解除了脱落酸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雨 天气又为种子萌发提供了水分,所以小麦、玉米即将成熟时,如果经历持续一段 时间的干热天气之后又遇大雨天气,种子就容易在穗上发芽。 (3)探究该突变矮生玉米品种产生的原因属于上述哪一种,实验的自变量是是 否提供赤霉素,因变量是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因此可设计实验如下:选取生长 状况相同(相似)的突变矮生玉米幼苗若干株平均分为两组,一组用赤霉素处理,另 一组不作处理作对照实验,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比较两组的植株平均高度(或生长 情况或长势)。 预期结果和结论:①若两组株高一致,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受体异常引起; ②若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则突变矮生玉米品种由植株不能产生赤霉素引起。 28.(14 分)近段时间我国持续出现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健康与生活造成了很 大影响,其中的罪魁祸首要归咎于化石燃料的不良排放,如图为生态系统“碳” 元素的循环途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 A、B(B1、B2、B3)、C 共同构成了________。图中食物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 (2) 碳 元 素 通 过 ①__________________ 途 径 进 入 生 物 群 落 , ② 为 生 物 的 ________作用,为防止雾霾天气,人们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等。 (3)成分 C 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 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图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 600 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 得到能量________kJ。 (6)森林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这 一事实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物群落 A→B1→B2→B3 (2)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 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 的燃烧,改善化石燃料的品质 (3)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 中去 (4)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6 (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解析 (1)A、B、C 三种生物成分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为 A→B1→B2→B3。 (2)碳元素通过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②为生物 的呼吸作用;为了防止雾霾天气,人们应采取大量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燃 烧等措施。 (3)C 为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回 归到无机环境中去。 (4)图中捕食者能依据被捕食者的气味捕猎,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 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 600 kJ,则该生态系统中次级消费者最少可得到能 量 600×10%×10%=6(kJ)。 (6)森林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但森林遭到毁灭性破坏时不能自动恢复,说 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9.(2017·全国卷Ⅲ)(12 分)为研究胰岛素的生理作用,某同学将禁食一段时间 的实验小鼠随机分为 A、B、C、D 四组,A 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B、C、D 三组 均腹腔注射等量胰岛素溶液,一段时间后,B、C、D 三组出现反应迟钝、嗜睡等 症状,而 A 组未出现这些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B 、 C 、 D 三 组 出 现 上 述 症 状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B、C、D 三组出现上述症状后进行第二次注射,给 B 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为尽快缓解上述症状给 C 组注射某种激素、给 D 组注射某种营养物质。那么 C 组 注射的激素是________,D 组注射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 (3) 第 二 次 注 射 后 , C 、 D 两 组 的 症 状 得 到 缓 解 , 缓 解 的 机 理 分 别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答案 (1)血糖低于正常水平 (2)胰高血糖素 葡萄糖' (3)C 组: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 升高;D 组:葡萄糖直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解析 (1)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水平,当给饥饿的小鼠注射胰岛素后,小鼠血糖 低于正常水平,能量供应不足,会出现迟钝、嗜睡等症状。 (2)为尽快缓解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应想办法提高小鼠的血糖水平,由题 干叙述可知 C 组小鼠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D 组注射的是葡萄糖溶液。 (3)C 组注射胰高血糖素,其缓解机理是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 质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D 组注射葡萄糖,其缓解机理是葡萄糖能直 接使血糖水平升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