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题型对点指导(实用类文本阅读)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题型对点指导(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案 第三大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可能会设置三道题目,一道四选一的题目,一道五选二的题目,还有一道主观题。分值为12分。 答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目时要审清题,概括全,不丢落。其中最重要的是概括能力。概括提取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平时注意反思:审读题干、寻找答题区间、提取关键词句、 整合要点、 写出答案。而概括能力的细化提整环节,需要下面几个步骤:审读题干,找到答题区间,提取关键词句,整合答案,比较异同,合并同类,提炼概括。 在平时要养成良好作答习惯。分为四点,①打草稿。②条理作答。据分分点,逐条作答。条理性好。答案内容不重复。③细致作答,不说套话。④书写正确、清楚。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名人传记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虽然《考试说明》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设定了四种体裁,虽然2017年没有考,2018年还是要有所准备。 1. 重视文本隐性信息的发掘,确保传主形象和事迹题得满分。传记阅读的中心任务就是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概括传主的个性品质,追溯其事业、人生等方面成败的原因。因此,这一关键点含有两类题型:传主形象和事迹概括分析,传主作出贡献,成就或个性品质。 2. 重视艺术手法的四大特色考点,套用解题流程抓牢分数。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记叙类文本,它的表达技巧与小说相似。传记的文本特征决定了高考命题往往从“选材与组材”“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细节描写”“引用”这四方面命题,因此,二轮复习,应对这四个特色题型给予特别关注。 近三年实用类文本考察均为人物传记(其中2015、2016年Ⅰ卷两篇自传)。传主以中外现当代著名人物,如科学家、实业家、军事将领、思想家等为主;人物有好的品质,有坚韧的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等;篇幅在1600字左右,含链接材料。 典例一:(2016新课标1卷)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 【答案】 (1)D A (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 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3)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 (4)“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解析】 (2)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对,从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一是“1985”的时间限制,必须是发生在1985年的事,包括作品发表与获奖。二是陈忠实的“标志”,包括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等。 (3)本题考查重要语句的含意。答题时首先要弄清楚“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的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加以佐证。理解句子含意要回归文本,结合上下文语境、文章主旨等来理解。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中剥离,寻找到 “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4)本题为文本探究题。一是探究“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的关系”,二是探究这种关系“在文本中的表现”。第一问要理解“剥离”“寻找”的文本意思,传主写作的过程中“寻找”是一种浅层次的累积,到了一定程度才会蜕变,才想要“剥离”。第二问“哪些”可以是多角度思考,可以理解为文学营养、时代精神、典型性格、自身成就等方面,重点是阐述剥离什么与寻找什么的关系。答案可以百花齐放,但是一定要以文本为基础,既要有观点,更要有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注意事项: 1.写什么? (1)理解作者在文中的重要语句所要表达的含义 (2)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3)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2.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效果(作用)。 3. 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命题规律 近几年人物传记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和表达论述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本中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为考查热点。 前几年实用类考查重点变化不大,难度相对于小说明显容易,从 2015年起,难度有增加趋势。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和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人物传记与小说虽然都是以人物为中心,但因为文体的差别,所以不论是阅读理解的难易度、阅读的感受,还是题目的设置、解答的难易度都是有区别的。以往,人物传记的阅读难度、题目解答的难度要比小说略低些。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2018年预计两道选择题,一道四选一,一道五选二,一道简答题。分值为12分。 典例二:(江西省2017年高考模拟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断”。 老舍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剖析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往往是轻松落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的小说“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并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4.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舍先生认为滑稽与幽默是不同的,幽默首要的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需技巧地写出事情中的可笑之点,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 B.老舍的幽默来自生活中那些可笑的事实,清末民初的病态社会让老舍的幽默深刻、富有讽刺意味,反映了时代的悲剧。 C.老舍小说的文化学是将他熟悉的北京市民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比较解剖,关注民族性格的健康,剖析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 D.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有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更重要的是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老舍贫寒的出身、刚强义气的性格使他的幽默里充满爱憎之情,老舍式的幽默表现为自然本色、轻松不失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 B.老舍的作品笔调轻松自由,以习俗为主体,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丑而不俗,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 C.《茶馆》塑造了底层市民的群像,折射了老舍自己的生活感受,不仅是二十世纪京味文学的代表,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材料一介绍了老舍对幽默的认识,材料二介绍了老舍作品的文学价值,材料三介绍了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 E.材料中的引用,向读者直接展示出了老舍的经历、创作思想和创作特点,使文章对于老舍的评论更具真实性、准确性、深刻性与艺术性。 6.依据材料对老舍文学创作的特点的介绍,概括读懂老舍作品的方法。(4分) 4.【答案】D 5.【答案】B E 6.【答案】 ①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舍其人其事其情。 ②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他所在时代的社会生活。 ③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质。 ④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国民特性。 筛选整合信息答题要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重点题型,高考全国卷的四道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探究题,都以筛选整合信息为基础。这类题看起来难度不大,考生答卷中却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遗漏要点,有的偏离题意,有的盲目抄录原文,失分现象十分严重。这说明考生对筛选、整合的步骤、方法掌握得还不够好,审题、答题的技能尚需提高。 1.审准题干内容和要求。筛选题要清楚筛选标准,概括题要清楚概括内容,特别注意这类题干往往暗藏玄机。如2016年高考全国卷丙第12(2)题要求概括“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但要注意有个前提,即“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限定了范围。又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2)题要求概括“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这道题实际上就是在问朱东润观点形成的过程、背景。 2.锁定答题区间。把命题所涉及的内容放入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探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3.有效组织答案。 (1)紧扣题意。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切合要求的答案。 (2)善于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坚信“答案来自文本”。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做题时应抓住这些重要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重组。如果抛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而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就容易犯重复遗漏、表意不清、不合逻辑等各种错误。 (3)整合概括。筛选就是归纳,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具体的要点,在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合并同类项,把它们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另外,概括的内容若不止一点,要分点列举。 4.因分赋点,列点分条陈述。 跳出筛选并整合信息题的四个失分盲区 不会做多项选择题怎么办 (1)步骤:读原文——找原句——比原意 速读文本,在文中找到与选项内容对应的句子,细心比较,确定选项内容与原文意思是否相符。 (2)策略:用排除法,先排除0分题选项,再排除1分题选项,最后验证正确选项是否正确。0分题选项主要在人物(主要是传主)、事件上设置陷阱。 在人物上设置陷阱:张冠李戴(对象),行为有偏差(行为),曲解观点或建议(语言)。 在事件上设置陷阱:张冠李戴(对象),篡改时间或时态(时间),以偏概全(范围),绝对化(程度),曲解原因、篡改结果、因果倒置(因果)。 筛选不全,遗漏要点怎么办 (1)细审题干,吃透信息筛选标准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准确把握信息筛选的标准。信息筛选,第一步是明确筛选标准,弄清需要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因此,需要对筛选标准一字一字地读,彻底弄清其含意。 (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通读全文,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3)锁定区间,细读相关文字 ①根据题干要求,找准信息区间,细读相关文字,看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②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全面、准确地把握文本信息。 (4)投石探波,扩大筛选范围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未把握好筛选范围。首先,细读筛选标准的语言所在的地方,其次,还要关注它的“前”或“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投石探波” 。石投中的地方,就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石击起的一层层波纹就可能是信息波及的地方,适当地扩大筛选范围,看看前后有无可再选的信息。 缺少归纳意识,概括不准怎么办 (1)留主舍次 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加以扼要叙述,不是照抄原文,也不是简单的摘录词语组合,而是一个舍弃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把主要的、本质的属性提取出来的过程。 (2)寻找“上位” 归纳概括题,要有寻找“上位”概念的思想,所谓“上位”概念,就是文章中的每句话每一段都有它的意图所在,这个“意图”就是“上位”概念。比如,原文中出现“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等词句,我们可以明确它们的上位概念,即“艺术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概括。 缺少逻辑意识,答非所问怎么办 认真审题,要有问什么答什么的意识,答案和问题之间要有明显的逻辑关系。答非所问、似是而非,不仅是语言组织的问题,还是思维不够严密的表现。 典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着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都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正在打仗的时候回国,你真是连命都不要了,还要带这么多书?”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随着日军进犯的深入,卢鹤绂向西逃避战乱,1944年,他在前往贵州途中,途经一个叫元宝山的地方,当地土匪出没,烧杀抢掠,大家都不敢前行。卢鹤绂听说后,带上一个体育教授,上山找土匪头子,跟他说“现在日本人打进来了,我从国外回来抗战”,还把教授聘书给他看。土匪头子一看是这种情况,非常感动,不但不抢劫,当晚还请他吃饭、喝酒,第二天派人把卢鹤绂一行送下山,还给他们的每条船上发了一面杏黄色的小三角旗。这旗子是土匪间的“特别通行证”,可保卢鹤绂之后畅行无阻。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学术札记在炮火中也从未间断。他于1942年写成、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55年,卢鹤绂被高教部调到北大技术物理系任教,进入了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学员中有90名工程师,有数百名自全国高校选拔出来的大学四年级学生,此外,还有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包括之后的核基地司令。在后来的“两弹元勋”中,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了,许多师生被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卢鹤绂先后给高教部部长蒋南翔、二机部部长宋任穷写信说: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后经宋任穷特批、蒋南翔同意,1958年,卢鹤绂回到复旦讲坛。 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1995年,8l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1/10。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他甚至把京剧带到了物理课堂上。卢鹤绂指导的研究生张守业回忆说,当年卢鹤绂讲中子物理时,讲到中子打到原子核上,达到临界态时的能量在物理学上叫马鞍点,能量高过这一点后会下降,裂变将不可逆发生,原子核开始分裂。讲到这一点时,卢鹤绂忽然话锋一转:“记得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那个地方就是马鞍点。”说完竟唱了几句京剧。这样一唱,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大家也轻松了,马鞍点的概念深深留在学生的脑海里。 近期,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在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上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6.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卢鹤绂1942年写成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是第一篇向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知识及其运用的科学著述。 B. 卢鹤绂1955年进入“546信箱”培训班任教,“两弹元勋”中有7位是他的学生,所以他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 C. 卢鹤绂的特长是基础理论,只适合在大学给学生深入浅出的讲授物理基础知识,所以他没能分配到实验基地。 D. 卢鹤绂不仅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而且是有名的京剧票友,他曾多次登台表演京剧,还在课堂上唱京剧来活跃气氛。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材料较为详细地记叙了卢鹤绂出国求学、回国执教,介绍核物理知识,研究核物理,培养“两弹元勋”以及他的科学成果的人生历程。 B. 材料第三段写卢鹤绂在战乱流亡经贵州途中遭遇土匪后,土匪头子不但没有抢劫他,还请他吃饭喝酒,主要是因为他有教授证书。 C. 材料中引用卢鹤绂的话“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既表现了他谦虚的科学态度,又表现了他挑战科学权威的创新精神。 D. 材料第一段中,对卢鹤绂外貌的描写,既塑造了一个拼死回国用知识参加抗战的英雄形象,又能激发起读者对卢鹤绂的喜爱和兴趣。 E. 材料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塑造了卢鹤绂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执着着探索科学奥秘的科学家形象。 8.复旦大学校长为什么说卢鹤绂“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6.C 7.CD 8.示例:卢鹤绂确实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的人。(1)他的赤子之心、爱国热枕最让我敬仰。他在国外学成之后,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带着所学知识,连命都不要,毅然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正是他这份赤子之心感动了土匪头子,演绎了一出在贵州道上的传奇故事。(2)他热爱教书,有为人梯的奉献精神。1955年,他应邀任教于“546”绝密培训班,培养出7位“两单元勋”,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为我国核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3)他挑战权威,勇于探索,他的论文《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不迷信权威,勇于求真的高贵品质。(4)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有无限的人格魅力。他喜欢京剧,不仅多次表演京剧,还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唱京剧,表明了他对艺术的热爱。 【解析】 8.注意从“他的赤子之心、爱国热枕”“热爱教书,有为人梯”“挑战权威,勇于探索”“将科学与艺术结合,有无限的人格魅力”的角度分析。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向内挖掘的类型,和足以观点明确,分析透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