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课堂同步训练卷(二)
2019-2020 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六单元训练卷 生 物(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 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 2 分) 1.下图是细胞周期示意图,其中①〜⑥表示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下列有关 细胞周期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⑥时期构成一个细胞周期 B.①时期完成 DNA 复制 C.②时期完成有丝分裂所必需的一些蛋白质的合成 D.③时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形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A. 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图中的①→⑥时期和 G1 期,A 错误;B. ① 时期为 S 其,完成 DNA 复制,B 正确;C. ②表示 G2 期,完成有丝分裂所必需的 一些蛋白质的合成,C 正确;D. ③表示分裂前期,染色质丝螺旋缠绕形成染色体, D 正确。故选 A。 2.无丝分裂与有丝分裂相比较,最重要的区别是无丝分裂 A.有核膜、核仁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 B.形成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少 C.没有 DNA 分子的自我复制 D.无染色体和纺锤体等结构的出现 【答案】D 【解析】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核膜、核仁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A 错误;形成 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B 错误;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都有 DNA 分子的复制, C 错误;无丝分裂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D 正确。 3.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用 NaOH 溶液浸泡不同边长的 含酚酞的琼脂立方块一定时间后,取出立方块切成两半。其剖面如图所示,其中 x 为 NaOH 扩散的深度,y 为立方块的边长,阴影代表红色。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x,因变量为 y B.x 的值随 y 值的增大而增大 C.物质运输效率可用(y-x)/y 表示 D.y 值越小,NaOH 扩散的体积占琼脂块总体积的比例越大 【答案】D 【解析】A.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y,因变量为 NaOH 扩散的体积占总体积的比 例(即物质运输效率),A 错误;B. 实验中测量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 NaOH 扩散 的深度 x 值相同 B 错误;C. 物质运输效率可用[y3-(y-2x)3]/y3,C 错误;D. y 值 越小,细胞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扩散体积占总体积的比例(即物质运输效 率)越高,D 正确。故选 D。 4.下列有关有丝分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完全相同 B.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方式相同 C.判断某细胞所处分裂时期的依据是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存在状态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D.细胞周期中处在间期的细胞最多 【答案】B 【解析】A.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规律完全相同,A 正确;B.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植物在赤道板的位置现细 胞板,扩展形成新细胞壁,并把细胞分为两个,而动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内陷, 把细胞质隘裂为二,形成两个子细胞,B 错误;C.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细胞中染 色体的形态存在一定差异,因此细胞内染色体的数量和存在状态可作为判断有丝 分裂各时期的依据,C 正确;D. 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所占的时间最长,故细胞周 期中处在间期的细胞最多,D 正确。故选 B。 5.如图为人体内的细胞有丝分裂相关的坐标曲线,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 DNA 的含量,则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消 失都在 de 段 B.若纵坐标表示细胞中核 DNA 的含量,则在 bc 段该细胞中央将出现赤道板 C.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 DNA 的含量,则 a→c 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D.若纵坐标表示细胞中核 DNA 的含量,则 a→c 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答案】C 【解析】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细胞板,A 错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 存在赤道板结构,赤道板只是细胞内处于细胞中央处的一个平面,它不属于细胞结 构,B 错误;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 DNA 的含量,则 a→c 过程表示有丝分裂 的前期和中期,染色体数目不变,C 正确;若纵坐标表示细胞中核 DNA 的含量, 则 a→c 过程中后期染色体数目会加倍,D 错误。 6.下图为显微镜下观察用家鸽肝脏制作的临时装片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甲中染色体数最多,便于观察染色体形态 B.DNA 复制所导致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细胞乙 C.若持续观察一段时间丁细胞将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 D.细胞丙和戊中细胞核结构及染色体形态变化相反 【答案】D 【解析】A. 图中甲细胞染色体数目清晰,为有丝分裂的中期,便于观察染色 体形态,染色体组数最多为有丝分裂后期,A 错误;B. 细胞乙处于有丝分裂间期, 间期 DNA 经过复制后染色体数目不变,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 有丝分裂后期,即图丁,B 错误;C. 经解离后细胞已经是死细胞,不能观察到动 态变化过程,C 错误;D. 细胞丙为有丝分裂前期,此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成为染 色体,核膜、核仁逐渐消失,戊为有丝分裂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逐渐变 为染色质,D 正确。故选 D。 7.如图表示动物细胞在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各种距离或长度随时间的变化规 律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曲线 a 代表两个中心体间的距离 B.曲线 b 代表染色单体共用的着丝粒间的距离 C.曲线 c 代表染色体与细胞两极间的距离 D.曲线 d 代表牵引染色体的纺锤丝长度 【答案】A 【解析】中心体在间期复制,前期开始向两极移动直至达到细胞两极,对应于 曲线 a,A 正确;后期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逐渐移向细胞两极,所以染色单 体分开的两条子染色体的着丝粒的距离逐渐增大,对应于 c 曲线,B 错误;中期时 染色体的着丝粒全部排列在赤道面上,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被平均的拉向细胞 的两极,即距离缩小,因此曲线 d 代表染色体与细胞两极间的距离,C 错误;附着 在着丝粒的纺锤丝从前期形成到末期消失,在中期时最长,因此 b 代表纺锤丝的长 度,D 错误。 8.图 1、图 2 分别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 3 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的变化,图 4 表示有丝分裂中 不同时期染色体和 DNA 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 1 所示的细胞应处于图 3 中的 BC 段,图 2 对应图 4 中的 a 时期 B.图 3 中 AB 段变化的原因是在有丝分裂间期 DNA 分子复制而造成的 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如图 4 中 d 所示的情况 D.图 4 中 a 可对应图 3 中的 BC 段;图 4 中 c 可对应图 3 中的 AB 【答案】D 【解析】图 1 有丝分裂中期含有染色单体,处于图 3 中的 BC 段,图 2 有丝分 裂后期,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目加倍,对应图 4 中的 a 时期,A 正确;图 3 中 AB 段变化的原因是在有丝分裂间期 DNA 分子复制而造成的,B 正确;有丝分裂 过程中染色体与 DNA 的数量关系是 1:2 或 1:1,不可能出现 2:1 的比例关系, 故 C 正确;图 4 中 a、c 表示染色体与 DNA 含量相等,每条染色体上有一个 DNA, 图 a 对应于图 3 中的 CD 段,图 c 对应于图 3 中的 0A 段,故 D 错误;故选 D。 9.如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些物质的数量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 A.甲和丙都可表示 DNA 的含量变化 B.丙和丁都表示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 C.乙中的 I→J、丙中的 N→O 及丁中的 R→S 变化的原因相同 D.乙可以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变化,G→H 变化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 【答案】D 【解析】甲表示 DNA 的含量变化,丙表示染色单体的含量变化,丁表示每条 染色体上 DNA 含量的变化,A、B 项错误;乙中的 I→J 变化的原因是子细胞的形 成,丙中的 N→O 及丁中的 R→S 变化的原因都是着丝点分裂,C 项错误;乙可以 表示染色体的数量变化,G→H 染色体数加倍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 项正确。 10.下图为洋葱(2n=16)体内某细胞正常分裂时相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曲线 的一部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则染色体数量为 2a 时,着丝点 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B.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则 a=16,且数量为 2a 时着丝点 数目是 32 C.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的变化,则 a=1,数量为 2a 时可以发生 DNA 的复制 D.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核 DNA 分子数目的变化,则数量为 a 时细胞内高尔 基体活动加强 【答案】C 【解析】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染色体数量为 2a 是因为发 生了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A 项正确;若该图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 的变化,则 a=16 条,当 2a=32 条时着丝点数目也是 32,B 项正确;若该图表示有 丝分裂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的变化,因 1 条染色体含有 1 个(复制前)或 2 个 DNA 分子(复制后),因此 a=1,数量为 2a 时可能处于有丝分裂的间期的 G2 期,前期或中期,而 DNA 复制发生在间期的 S 期,C 项错误;若该图表示有丝分 裂核 DNA 分子数目的变化,则数量为 a 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末期,形成细胞板, 高尔基体活动加强,D 项正确。 11.研究发现小鼠气管上皮中分化的分泌细胞具有“去分化”的能力。该项研究 成果表明,定型细胞向干细胞的“去分化”,对于高等脊椎动物在不同器官中和受伤 情形下的再生能力可能具有更为普遍的贡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干细胞内遗传物质的改变是导致分泌细胞形成的根本原因 B.受伤的细胞死亡与细胞的衰老死亡均属于细胞凋亡的范畴 C.分泌细胞“去分化”时,细胞内有些蛋白质的合成将会中断 D.小鼠的骨髓瘤细胞和气管上皮干细胞都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 【答案】C 【解析】A. 细胞分化的实质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干细胞分化为分泌 细胞时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A 错误;B. 受伤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而细 胞的衰老死亡属于细胞凋亡,B 错误;C. 分泌细胞“去分化”时,有些基因将不能 表达,相应的蛋白质合成会中断,C 正确;D. 小鼠的骨髓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 能力,而气管上皮干细胞属于正常的体细胞,不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D 错误。故 选 C。 12.在①②③④四个培养皿中分别加入培养液和不同添加剂,体外培养人体骨 髓造血干细胞,一段时间后,对培养的细胞采用显微镜观察和化学方法分析,结果 如下:①中的细胞为圆饼状,无核;②中的细胞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③中的细 胞裂解,溢出大量细菌;④中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甲胎蛋白含量增多。① ②③④培养皿中细胞发生的变化依次 A.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细胞癌变 B.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坏死、细胞癌变 C.细胞衰老、细胞癌变、细胞坏死、细胞凋亡 D.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细胞癌变 【答案】B 【解析】①中的细胞为圆饼状,无核,则该细胞为红细胞,说明造血干细胞发 生了细胞分化;②中的细胞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这是细胞衰老的特征,说明造 血干细胞逐渐衰老;③中的细胞裂解,溢出大量细菌,这说明造血干细胞因细菌感 染而死亡,属于细胞坏死;④中细胞的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并出现甲胎蛋白,这 是细胞癌变的特征,说明造血干细胞发生细胞癌变。故选 B。 13.取自某一生物不同类型的正常体细胞,检测其基因表达,结果如图所示。 关于此图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基因 1~8 中只有一个是控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则该基因最有 可能是基因 2 B.图中 7 种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 C.图中 7 种细胞理论上都具有全能性,经合适条件诱导可在生物体内实现全 能性 D.此图可用于说明细胞分化的本质 【答案】C 【解析】所有的细胞中都有核糖体,而图示基因中只有基因 2 在所有细胞中都 表达了,因此基因 2 是控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基因,A 正确;图中 7 种细胞来自 于同一个受精卵,具有相同的细胞核遗传物质,B 正确;图中 7 种细胞理论上都具 有全能性,经合适条件诱导可在生物体外实现全能性,C 错误;此图可用于说明细 胞分化的本质,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 正确。 14.如图曲线 a 和 b 不能用于表示 A.质壁分离过程中植物细胞液浓度和吸水能力的变化 B.萌发的植物种子在出土之前有机物种类和干重的变化 C.动物细胞体积与细胞物质运输效率的变化 D.细胞分化程度和全能性高低的变化 【答案】A 【解析】A. 细胞质壁分离是由细胞渗透失水造成的,细胞失水越多,植物细 胞液浓度越大,吸水能力的变化越大,A 错误;B. 萌发种子在出土前,细胞呼吸 分解有机物,导致有机物种类增加;但因为细胞呼吸旺盛,消耗的有机物增加,导 致干重下降,B 正确;C. 增大细胞膜表面积与体积比,有利于物质的运输,所以 动物细胞体积越大,细胞物质运输效率越小,C 正确;D. 细胞的分化程度越低, 细胞全能性越高,一般情况下细胞全能性与分化程度呈反相关,D 正确。故选 A。 15.人体骨髓中存在少量属于多能干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MSC)。如图为 MSC 分裂、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组织细胞中的 DNA 和 RNA,都与 MSC 中的相同 B.MSC 不断增殖分化,所以比组织细胞更易衰老 C.MSC 能无限增殖,子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细胞 D.不同诱导因素使 MSC 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答案】D 【解析】A. 组织细胞中的 DNA 与 MSC 中的相同,由于组织细胞和 MSC 中 的基因进行选择性表达,所以两者的 RNA 不完全相同,A 错误;B. 细胞会随着分 裂次数的增多而逐渐衰老,组织细胞是 MSC 分裂、分化后形成的,所以组织细胞 更容易衰老,B 错误;C. MSC 不能无限增殖,C 错误;D. MSC 在不同诱导因素的 作用下,可分化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D 正确。故选 D。 16.将小鼠 myoD 基因导入体外培养的未分化肌肉前体细胞,细胞分化及肌纤 维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携带 myoD 基因的载体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肌肉前体细胞 B.检测图中细胞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否表达可确定细胞分化与否 C.完成分化的肌肉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形成肌纤维 D.肌肉前体细胞比肌肉细胞在受到电离辐射时更容易发生癌变 【答案】D 【解析】目的基因表达载体进入受体细胞,需要用一定方法诱导,对动物细胞 一般采用显微注射法,A 错误;核糖体蛋白是构成核糖体的结构蛋白,在所有活细 胞中都具有,能决定细胞的存活与否,但不能确定是否分化,B 错误;完成分化的 肌肉细胞是成熟的体细胞,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细胞分裂。从图中可以看出,肌肉 细胞还需要再进行形态和结构的改变,才能成为肌纤维,所以肌肉细胞还需要进一 步分化才能形成肌纤维,C 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肌肉前体细胞分化程度很低,细 胞核较大,细胞体积小,具有较旺盛的细胞分裂能力,而细胞分裂是需复制 DNA, 在 DNA 复制时容易电离辐射影响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癌变,D 正确。 17.下列对细胞分化不同水平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时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B.从细胞器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器的种类、数目改变的结果 C.从核酸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从蛋白质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蛋白质种类、数量改变的结果,这是细胞 分化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A 正确;从细胞器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细胞器的种类、数目改变的结果,B 正确; 从核酸分子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 正确;从蛋白质 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蛋白质种类、数量、功能改变的结果,细胞分化的根本 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 错误。 18.人体内干细胞的分裂是一种不对称分裂,就是指分裂的方式是不对称性质 的,亲代细胞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类型不同,即一个子细胞获得维持干细胞状态所 必需的信息而成为子代干细胞,另一个子代细胞则不得不走向分化。下列对干细胞 不对称分裂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分裂间期有染色体的复制 B.着丝点分裂,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C.同一干细胞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D.同一干细胞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分裂能力相同 【答案】D 【解析】人体内的干细胞在分裂间期会进行染色体的复制,A 正确;在分裂后 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子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B 正确;同一干细胞产生的两 个子细胞,其中之一获得维持干细胞状态所必需的信息而成为子代干细胞,另一个 子代细胞则不得不走向分化,说明同一干细胞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分裂能力不同, 这两个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C 正确,D 错误。 19.《细胞—干细胞》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诱导人成纤 维细胞重编程为 hiHep 细胞的成果。hiHep 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包括分泌 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药物转运等。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项成果表明,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B.人成纤维细胞与 hiHep 细胞的核酸完全相同 C.hiHep 细胞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D.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 hiHep 细胞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B 【解析】由题意“诱导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 hiHep 细胞”可知,该项成果表明, 分化了的细胞其分化后的状态是可以改变的,A 正确;人成纤维细胞与 hiHep 细胞 的 DNA 完全相同,但 RNA 不完全相同,B 错;hiHep 细胞具有肝细胞的许多功能, 包括分泌血清白蛋白、积累糖原、代谢药物、药物转运等,据此说明,hiHep 细胞 的诱导成功为人类重症肝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能性,C 正确;人成纤维细胞重编程为 hiHep 细胞的过程,没有得到完整的个体,因此并未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 正确。 20.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 的是 A.人的胚胎时期尾的消失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凋亡过程 B.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寿命长的细胞凋亡速率慢,寿命短的细胞分裂能力强 【答案】A 【解析】A. 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手指间隙的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A 正确; B. 小肠上皮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将会发生细胞凋亡,不断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B 错误;C. 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 释放抗原,属于细胞凋亡,C 错误;D. 寿命长的细胞凋亡速率慢,细胞的寿命与 分裂能力之间没有对应关系,D 错误。故选 A。 21.抗癌药物 3-BrPA 运输至细胞内需要单羧酸转运蛋白(MCT1)的协助。下 图表示 3-BrPA 作用于癌细胞的机理,下表是研究者用相同剂量 3-BrPA 处理 5 种 细胞所得的实验结果。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MCT1 基因表达水平 死亡率 正常细胞 0 0 癌细胞 1 中 40% 癌细胞 2 低 30% 癌细胞 3 高 60% 癌细胞 4 0 0 A.死亡率为 0 的原因是相应细胞中没有 MCT1 基因 B.MCTl 基因数目越多,癌细胞的凋亡率越高 C.MCT1 可能是载体,3-BrPA 作用于细胞呼吸的整个过程 D.细胞膜上的 MCT1 的多少,是影响癌细胞的凋亡的主要因素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3-BrPA 运输至细胞内需要 MCTl 协助,正常细胞 MCTl 基因表达水平是 0,因此,3-BrPA 不能运至细胞,使细胞的死亡率为 0,A 错误; 由表格中信息可知,MCTl 基因表达水平越高,MCTl 含量越高,抗癌药物 3-BrPA 运输至细胞内的数量越多,癌细胞 3 死亡率最高,不是 MCTl 基因数目多,B 错误; 分析题干和题图信息可知,MCT1 可能是抗癌药物 3-BrPA 运输的载体,3-BrPA 作 用于细胞呼吸的第一个阶段,从而降低癌细胞的能量供应,发挥作用的场所是细胞 质基质,C 错误;由题干信息可知,细胞中 MCTl 基因表达水平越高,抗癌药物 3-BrPA 运输到癌细胞内的数量越多,D 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 D。 22.研究发现,线粒体促凋亡蛋白 Smac 是促进细胞凋亡的一种关键蛋白质, 正常细胞的 Smac 存在于线粒体中,当线粒体收到释放这种蛋白质的信号时,就将 这种蛋白质释放到线粒体外,然后 Smac 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反应,促进细胞凋 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mac 与 IAPs 反应加强将导致细胞中溶酶体活动减弱 B.Smac 基因与 IAPs 基因的表达过程均在线粒体中进行 C.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速度与线粒体 Smac 释放速度有关 D.Smac 蛋白与 IAPs 在细胞凋亡中作用相同 【答案】C 【解析】Smac 与 IAPs 反应加强促进细胞凋亡,将导致细胞中溶酶体活动增强, A 错误;线粒体中的蛋白质,有的是细胞核基因表达的产物,有的是线粒体基因表 达的产物,依题意信息无法确定 Smac 基因与 IAPs 基因是属于细胞核基因,还是 属于线粒体基因,因此不能得出“Smac 基因与 IAPs 基因的表达过程一定在线粒体 中进行”的结论,B 错误;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属于细胞凋亡,而 Smac 与 IAPs 反 应可促进细胞凋亡,所以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速度与线粒体 Smac 释放速度有关, C 正确;Smac 为细胞中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而 IAPs 为凋亡抑制蛋白,故二 者作用相反,D 错误。 23.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 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原因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侵润其 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情况与正常细胞不完全相同,这是其 表现异常的根本原因 B.白血病患者可能伴随贫血、易感染等症状 C.克隆性白血病细胞侵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可能是因为其表面糖蛋白减 少,易扩散转移 D.异体移植骨髓易凋亡,与器官受体的细胞免疫过程密切相关 【答案】A 【解析】恶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表现异常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A 错误;恶 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侵润其他非造血组 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因此白血病患者可能伴随贫血、易感染等症状, B 正确;克隆性白血病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了,容易扩散和转移,所以其能够侵润 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C 正确;异体移植骨髓易凋亡,与器官受体的细胞免疫过 程密切相关,D 正确。 24.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间质表型细胞的过程称为上皮细胞—间充质 转化(EMT),科研人员利用 EMT 的关键阶段成功诱导小鼠乳腺癌细胞转化为无 害的脂肪细胞,并且完全停止增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乳腺癌细胞转化为脂肪细胞时其基因表达未改变 B.癌细胞无限增殖的根本原因是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 C.EMT 诱导产生的脂肪细胞仍可以进行核 DNA 的复制 D.乳腺癌细胞在经历 EMT 时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和可塑性 【答案】D 【解析】癌细胞转化为脂肪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表达出脂 肪生成因子等与脂肪生成有关的物质,基因表达情况发生改变,A 错误;癌细胞表 面糖蛋白含量减少,使癌细胞容易分散和转移,但这并不是细胞无限增殖的根本原 因,B 错误;EMT 诱导产生的脂肪细胞完全停止增殖,因此无法进行核 DNA 的复 制,C 错误;乳腺癌细胞经 EMT 可诱导成为脂肪细胞,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和可 塑性,D 正确。 25. 科学研究发现人体的 P53 基因是一种遏制细胞癌化的基因,几乎所有的癌 细胞中都有 P53 基因异常的现象。现在通过动物病毒转导的方法将正常的 P53 基因 转入癌细胞中,发现能引起癌细胞产生“自杀现象”,从而为癌症的治疗又提供了一 个解决方向。请推测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只要 P53 基因突变细胞就会癌变 B.转入 P53 基因后,癌细胞增殖减慢 C.细胞的 DNA 受损时,可能会激活 P53 基因 D.P53 基因是抑癌基因 【答案】A 【解析】由题意“P53 基因是一种遏制细胞癌化的基因”可推知:P53 基因是抑 癌基因,但 P53 基因突变,细胞不一定就会癌变,因为癌变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 突变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变异逐渐积累的结果,A 错误, D 正确;将正常的 P53 基因转入癌细胞中,能引起癌细胞产生“自杀现象”,说明转 入 P53 基因后,癌细胞增殖减慢,B 正确;细胞的 DNA 受损时,可能会激活 P53 基因,导致 P53 基因发生突变,C 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16 分)图 A 为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图 B 表示在一个细胞周 期(G1、S、G2 组成分裂间期,M 为分裂期)中的细胞核内 DNA 含量的变化曲线; 图 C 表示某组织中 10000 个细胞中核 DNA 含量的情况(用特殊的方法在一个培养 基中测得的),请据图作答: (1)图 A 表示的是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的_______期,此期细胞中有_______ 条染色单体。 (2)制作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中,在其分生区中看到细胞重叠,无法分辨, 可能在__________这些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 (3)图 B 中,若用含过量的 DNA 合成抑制剂培养此细胞后,处于________ 期的细胞会立刻被抑制,再培养______h,则其余细胞都被抑制在 S 期,去除抑制 剂,更换新鲜培养液,细胞将继续沿着周期运行,在所有细胞达到_____期终点前, 再加入 DNA 合成抑制剂,则全部细胞都被阻断在 G1 期与 S 期交界处,实现细胞 周期同步化。 (4)C 图中的 DNA 含量由 2C 到 4C 的细胞,处在 B 图的____________期(填 写图中符号)。若取样的 10000 个细胞中,处于 M 期(分裂期)的细胞数目是 260 个,则处于 G2 期的细胞数目是________个。 【答案】每空 2 分 (1)中 8 (2)解离、制片 (3)S 8 G1 (4)S 1740 【解析】(1)图 A 中的染色体着丝点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的位置,表示的是 动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中期,图中细胞共有四条染色体,8 条染色单体。(2)解 离是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制作有 丝分裂的临时装片中,在其分生区中看到细胞重叠,无法分辨,可能在解离、制片 时操作失误,导致细胞没有分散开来。(3)图 B 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内细胞核 DNA 的变化情况,DNA 的复制发生在 S 期,所以用含过量的 DNA 合成抑制剂培养此细 胞后,处于 S 期的细胞会立刻被抑制;当正好进入 G2 期的细胞全部都达到 S 期时, 所有细胞都被抑制在 S 期,则需要的时间为 1+1+6=8 小时。DNA 合成抑制剂只对 S 期的细胞起作用,所以当所有细胞达到 G1 终点前加入 DNA 合成抑制剂,则全部 细胞都被阻断在 G1 期与 S 期交界处。(4)C 图中的 DNA 含量由 2C 到 4C 的细胞, 处在 B 图的 S 期(DNA 正在复制中)。图 C 显示,取样的 10000 个细胞中,DNA 含量在 4C 的细胞数为 2000 个(G2 期+M 期),处于 M 期(分裂期)的细胞数目 是 260 个,则处于 G2 期的细胞数目是 1740 个。 27.(13 分)下图为人体部分细胞分化及凋亡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细胞全能性最高的是 a 细胞,骨髓移植实质上是将该图中的______ ___(填字母)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 (2)干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能通过___________ 形成各种组织器官。 (3)人的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约有 50%的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你认为 人的表皮细胞中具有控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基因吗?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 ________。 (4)细胞凋亡是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乙图表示细胞凋亡的过程,图中 Dnase 为核酸内切酶,能够切割 DNA;Caspase 是一类蛋白水解酶,负责选择性地 切割某些蛋白质。 ①Dnase 破坏 DNA 分子的_____________,从而形成 DNA 片段,使正常基因 失去功能。 ②吞噬细胞以___________形式吞噬凋亡细胞,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 胞器是____________。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2 分 (1)c (2)增殖和分化 (3)有(1 分) 表皮细胞与神经细胞含有的基因一样,因为它们都是由同 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 (4)磷酸二酯键 胞吞 溶酶体 【解析】据甲图分析,a 是胚胎干细胞,b 是皮肤干细胞,c 是造血干细胞,d 是神经干细胞,肝组织干细胞。细胞凋亡过程受基因控制,通过凋亡基因的表达, 使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它是一种主动的细胞死亡过程,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 作用;首先凋亡诱导因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出凋亡信息,激活细胞中的凋 亡基因,执行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最后变成小泡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在细胞内完成 分解。(1)一般来说,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全能性越高,因此甲图中全能性最高 的是 a 胚胎干细胞;骨髓移植实质上是将该图中的 c 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 (2)胚胎干细胞能通过增殖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器官。(3)表皮细胞与神经细胞 含有的基因一样,因为它们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因此人的表皮细 胞中具有控制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基因。(4)①Dnase 为核酸内切酶,破坏 DNA 分 子的磷酸二酯键,从而形成 DNA 片段,使正常基因失去功能。②吞噬细胞以胞吞 方式吞噬凋亡细胞,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与凋亡细胞分解密切相关的细胞器是 溶酶体。 28.(11 分)下图为人体细胞生命历程各个阶段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 时期的细胞,a~c 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 (1)与①相比,细胞②的表面积/体积的值较___________,因此与外界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较___________。 (2)c 过程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上皮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形态、结 构和功能具有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常的骨骼肌常呈现红色,是因为骨骼肌细胞中含有肌红蛋白。请推测 上皮细胞中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合成肌红蛋白,_________(填“含有”或 “不含有”)肌红蛋白基因。 (4)上皮细胞在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时会发生癌变,这是因为紫外线属于 ____________致癌因子,在紫外线作用下,上皮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细 胞癌变后核糖体数目增多,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根据细胞核的哪些特征判断出衰老的细胞?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1 分 (1)小 弱 (2)细胞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不能 含有 (4)物理 癌细胞分裂旺盛,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旺盛(2 分) (5)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2 分) 【解析】(1)与①相比,细胞②的体积较大,表面积/体积的值即相对表面积 较小,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较低。(2)c 过程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 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从而造成上皮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具 有显著差异。(3)正常的骨骼肌常呈现红色,是因为骨骼肌细胞中含有肌红蛋白。 因为基因选择性表达,故上皮细胞中不能合成肌红蛋白,但含有肌红蛋白基因。(4) 上皮细胞在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时会发生癌变,这是因为紫外线属于物理致癌因 子,引起上皮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引发了细胞癌变。细胞癌 变后分裂旺盛,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旺盛,故核糖体数目增多;(5)衰老的细胞显 微镜下可以看到的特征: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29.(10 分)研究发现,癌细胞膜上转铁蛋白受体数量和胞内 Fe2+浓度远高 于正常细胞。为确定青蒿素发挥抗肿瘤作用和胞内 Fe2+浓度的关系,研究人员对海 拉细胞(一种宫颈癌细胞)进行了不同处理(如下表),16 小时后统计海拉细胞 的数目,计算得出相对百分比(16 小时后的细胞数量/初始细胞数量)。请分析 回答: 组别 处理方式 海拉细胞相对百分 比 1 普通培养液 101.9% 2 普通培养液中加入全转铁蛋白 109.6% 3 普通培养液中加入青蒿素 10.4% 4 普通培养液中先加入全转铁蛋白, 再加入青蒿素 0.2% 注:全转铁蛋白是 Fe2+与转铁蛋白的复合物,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胞内 Fe2+ 浓度升高 (1)根据表中数据,比较第 1、2 组结果可知,胞内高浓度 Fe2+有利于________ _______;比较第 3、4 组结果可知,胞内的高浓度 Fe2+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研究人员结合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机理分析,青蒿素与肿瘤细胞内的 Fe2+ 结合后释放出自由基破坏细胞膜,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随之改变,导致细胞外 大量 Ca2+进入细胞,一方面诱导细胞的相关基因表达,使细胞程序化死亡;另一方 面导致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____升高,致使细胞大量吸收水分发生膨胀直至 裂解死亡。 (3)为验证青蒿素与甲氨蝶呤能协同治疗肿瘤,你认为应设计_______组实验。 【答案】每空 2 分 (1)促进海拉细胞增殖 青蒿素发挥抗肿瘤作用 (2)选择透过性 渗透压 (3)4 【解析】(1)全转铁蛋白与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胞内 Fe2+升高。表中第 1、2 组 的自变量为是否加入全转铁蛋白,其实验结果显示:普通培养液中加入全转铁蛋白 后,海拉细胞相对百分比增加,由此可以说明胞内高浓度 Fe2+有利于促进海拉细胞 增殖。表中第 3、4 组的实验结果显示:与第 3 组相比,普通培养液中先加入全转 铁蛋白后、再加入青蒿素,海拉细胞相对百分比降低,说明胞内的高浓度 Fe2+有利 于青蒿素发挥抗肿瘤作用。(2)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青蒿素与肿瘤细胞内的 Fe2+ 结合后,释放出的自由基破坏细胞膜,导致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随之改变,引起细 胞外大量 Ca2+进入细胞。Ca2+进入细胞,可导致细胞内渗透压升高,致使细胞因大 量吸水而涨破。(3)为验证青蒿素与甲氨蝶呤能协同治疗肿瘤,依据实验设计遵循 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可知,应设计 4 组实验,即处理方式分别为:普通培养 液中不加青蒿素和甲氨蝶呤、只加青蒿素、只加甲氨蝶呤、同时加青蒿素和甲氨蝶 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