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周测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基础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周测十四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基础版)

周测十四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基础版)‎ 夯基提能卷—短平快 保底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认识到(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人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认识和改造规律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调和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界的物质性。我们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①④符合题意。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②错误。我们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③错误。‎ ‎2.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不同时代,诗歌在变化,但其基本特征是不变的,这体现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D符合题意。运动是无条件的,A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B错误。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曾经有人用“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来形容滇池的景色之美,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滇池遭到了污染,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云南人民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多管齐下,使滇池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滇池的治理进一步佐证了 (  )‎ ‎①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④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云南人民治理滇池,取得阶段性成果,体现出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①入选。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滇池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入选。材料不涉及客观条件制约保护生态的活动,②排除。尊重客观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③错误。‎ ‎4.“天人相应,日月相参”,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万物变化关系密切。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月亮的圆缺变化影响着我们的身体:人在月缺时气血较虚,月圆时气血比较旺盛,月亮的盈亏变化与人体脏腑功能、气血盛衰息息相关。因此养生时一定要注意并用好这种变化,根据月亮盈亏的改变,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这一研究结论佐证了 (  )‎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提高养生质量的依据 ④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和哲学的基本问题。提高养生质量的依据是尊重客观规律,③错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④错误;材料中强调了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根据月亮盈亏的改变,及时调整不同时段的养生重点”‎ 体现了世界的可知性。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②正确。本题选A。‎ ‎5.‎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在发射之前,科学家们就发射时间、设备安装、运行轨迹等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为其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这表明(  )‎ A.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 B.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C.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变规律 D.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 答案:B ‎ 解析:为使“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科学家们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论证,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有规律的,A不符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消灭和创造规律,C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D错误。‎ ‎6.习近平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要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材料表明(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思维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科学决策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这说明科学决策是深化改革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充分发挥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①不符合题意;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③表述错误。‎ ‎7.近年来,贵州省长顺县巧用山地特色资源优势,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探索出了“一业为主、多品共生、种养结合、以短养长”的“长顺做法”,形成了山上种果林,山下种葡萄,果林下养鸡,葡萄园观光的生态高值农业模式,使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长顺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模式,使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这说明(  )‎ ‎①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②能否转变思维方式决定事情的成败 ③想问题、办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④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使农民脱贫致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展主观能动性的有关知识。材料主要说明,贵州省长顺县立足本地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脱贫之路,故①③符合题意。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能否转变思维方式会影响事情的成败,故②说法有误。农民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脱贫致富,故④错误。‎ ‎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新常态,需要智慧的耐心,不头脑发热、按捺不住,也不做木头人、无所作为,贻误了宝贵的发展契机。这种“智慧”表现为(  )‎ A.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B.对未来充满信心,促进新事物成长 C.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D.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材料中“不头脑发热、按捺不住”说明要尊重客观规律,“也不做木头人、无所作为”强调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故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排除。‎ ‎9.朱熹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下列观点蕴含的哲理与之相符的是(  )‎ ‎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勤迈万里路,善交八方友 ③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 ‎④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观点。“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强调的是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勤迈万里路,善交八方友”和“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都是强调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②③符合题意;“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①不符合题意;“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体现了矛盾具有特殊性,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10.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实践出真知,正确的认识都是在亲身的实践中获得的 C.人们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D.人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材料中的话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实现,C符合题意;A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D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取得重大进展,为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做了充分的准备。60年来,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用行动告诉世界没有“不可能”。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告诉我们(  )‎ ‎①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量变—质变—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 ②只要尊重客观规律,就可以把“不可能”转化成“可能”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人们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④实现既定目标,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①没有认识到发展的前进性、上升性,故排除;把“不可能”转化成“可能”除了要尊重客观规律外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②说法绝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告诉我们实现航天梦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④正确。‎ ‎12.目前,在一些干部中存在“好人主义”现象。“好人主义”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工作风格”上,一是不讲原则、不敢批评;二是不敢担当、不负责任。“好人主义”错在(  )‎ ‎①没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没有做到实事求是 ②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有自觉选择性 ③没看到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④没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作出价值选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不讲原则、不敢批评”,凡事都说好,实际上是没有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没有做到实事求是,而不是没有坚持真理的条件性,①符合题意,③排除。“不敢担当、不负责任”,说明没有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作出价值选择,④符合题意。“好人主义”根据个人需要进行价值选择,并没有否定意识的自觉选择性,②不选。‎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2分)‎ ‎13.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在今天新长征路上,发展的任务紧迫繁重,改革的攻坚艰苦卓绝。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丝毫不亚于当年的万里长征。今天我们要牢记伟大长征精神、学习伟大长征精神、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就必须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而矢志奋斗;必须立于时代潮头,统揽大局、统筹全局,把我们的军队建设好,把我们党这个领导核心建设好,把改革发展的全局维护好。‎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阐述今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16分)‎ 答案: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5分)②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丰富和发展,是正确的意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们改造客观世界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5分)③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弘扬长征精神,有助于激发我们高昂的精神,走好新时期的长征路。(6分)‎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为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指向是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长征精神属于意识的范畴,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意识的作用的角度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落实中央关于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八年抗战”的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也在新中国成立初就出现并长期存在。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支绍增表示,只说八年抗战,会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抗日排除在外,将民众自发抗战排除在外,也将抗战中涌现出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人物排除在外。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也表示,“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可见,教育部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着广泛的民意基础和事实依据,是对历史的尊重。‎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评析“针对‘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的争议,有人认为此次修改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16分)‎ 答案: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不同,每个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水平存在差异,加上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样的,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所以,对抗战历史的认识长期以来有着不同的声音。(6分)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我们要不断纠正对历史的看法,这种修改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5分)③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将“八年抗战”修改为“十四年抗战”,强调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是实践中对真理的深化和发展,而不是对“八年抗战”的否定。(5分)‎ 解析:本题考查追求真理。作为评析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找到被评析观点的核心点,如本题的核心点在于“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两种认识的关系。其次,围绕被评析观点的核心点,分析其正确的原因、错误的依据及其正确的观点。如,本题中的两种认识的出现是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认识、真理具有条件性、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等导致的,后者不是对前者的否定。组织答案时,主要先写出理论依据,再结合材料分析,注意不要遗漏对观点总的评价。‎ ‎15.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求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才能形成一种群体自觉和社会风尚。‎ 要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挖掘整理传统建筑文化,提炼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延续城市文脉;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必须加强“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掘和保护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小镇和村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引导游客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中华文化。‎ 结合材料,阐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要求是如何体现实践及其特点的。(20分)‎ 答案:①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实践的过程受客观规律、客观实际的制约,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内涵融入生产生活。(5分)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分)③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需要全社会参与,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5分)④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5分)‎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及其特点。审题过程中要注意知识范围包含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两个内容。结合材料中有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要求,扣住关键词句如“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等,分别从实践的含义、社会性、历史性三个角度答题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