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届高三新高考联测语文试题(一)(适用于广东、福建、江苏、河北等省份) Word版含解析
- 1 - 大语文·2021 届全国新高考联测(一) (本卷适用于广东、福建、江苏、河北、辽宁、湖北、湖南、重庆、山东新高考 省份)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整体而言,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的作用体现在使 小说创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新的联系,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新题材、新创 作方式和新内容。创作者们在同一平台上相互竞争,也会推动内容进化,使得内容走向“多 元化”。可以说,中国网络小说在全球都是走在前列的,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强的 推动力。 互联网传播和反馈速度更快,交流更直接。用户通过互联网贴出小说,瞬间就能到达读 者手中。作家可以快速调整内容,写作水平也会快速提高。很多小说开头很一般,甚至漏洞 百出,但写了几个月之后,作品渐入佳境,让人无法割舍。互联网对创作的提升帮助非常大。 网络文学的面貌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巨大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近 20 多年来,网络文学有 三个最直观的变化:一是数量更加庞大。最早的时候,论坛上前一晚所有小说的更新内容,早 上起来花一两个小时就可以看完。现在网络小说每天的更新量之大,无论你怎么翻页都翻不 完。二是从模仿到原创。当时大部分内容,10 部有 9 部是玄幻类作品,题材比较单一,而现 在仅大类就有 200 多个,下面小流派更多,原创性大大提高。三是质量大幅提高。当时作品 大多模仿痕迹很重,语言和构思也比较稚嫩。现在很多作家文笔老练。今天,网络小说可以 说聚集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 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我们的网络小说已经大量进入,翻译后不存在接受障碍, - 2 - 国内的热门作品,在国外受欢迎程度也很高。在欧美,近两年也开始出现翻译中国网络小说 的趋势,截至 2019 年初已翻译 100 多部,起点国际上线后,有了专业译者组的帮助,迄今翻 译 500 多部。这是我们以前很难想象的,尤其是我们网络小说都很长,几百万字、上千万字 的都有。有国外爱好者花如此大的精力和成本主动翻译,说明我们的网络文学有内容品质优 势,成功走出去本身很能说明问题。 在中国整个文化市场中,网络文学行业发展是超前的,广度大,种类丰富,内容质量过 硬。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 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象之外,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 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文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 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才算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 (摘编自《互联网加速文学进化》) 材料二: 网络文学,作为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成果,于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互联网进入中国而诞 生。作为一种大众文字样式,网络文学在诞生之初,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青年的写作零 准入,中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空前高涨,大 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同时,在内容表现 和手法运用上,网络作者自觉、自发、自愿地接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经典的脉 络,大量优秀作品随之产生。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网络文学一路走来,逐渐进入主流视野, 不断迈向经典化、精品化。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加入网络文学中来,这与网络文学的本体特征和属性 有着内在的关联。网络小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果实,作为以青年为主 体的广大作者抒发情感和想象的载体,也作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大读者寄予情感和梦想的阵 地,随科技更新迭代,从 PC 到移动,从文字到 IP,以文字为源头的主体性从没改变。创作与 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 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常, 陪伴着他们成长。 网络文学的热血幻想不仅是一个“白日梦”,而且是基于人类社会的终极愿望,携带着 人类文化基因密码,合乎人类情感的发生发展。如果说网络文学是专指在网络上发表并传播 的一种带有大众文化属性的外在表达,那么,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 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 - 3 - (摘编自《凸显本体特征 深植现实观照——二零一九年网络文学创作管窥》) 材料三: 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 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半的席位, 而有的文学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 4 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与此同时,传统 的幻想类题材也开始生活化,被称为“生活流”。这种现实题材的创作倾向既是网络文学发 展 20 年之后自我转型、突破瓶颈、扩大创作空间的需要,也与网络社会由早期的虚拟空间日 渐转向虚拟与现实的互渗相关,这在客观上为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 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 会性。网络文学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它的生产、运营与阅读模式具有突出的社会性特征。写 作与阅读不再是传统文学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性、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网络文学与日 常生活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并通过影视、游戏、动漫等衍生品进行了广泛地传播,改造着参 与者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与文化功能。由于网络文学的过度商业化,部分网络文 学作品呈现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面对这种情况,显然需要重新强调现实 主义传统的思想性、倾向性,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要求网络文学传递社会 正能量,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这样既有利于中国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塑造,也有利于网 络文学的海外传播。 (摘编自《开启新媒介现实主义 切近网络文学发展实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小说尽管依赖新兴的互联网而产生、发展,但从整体上说,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 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的。 B. 近 20 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数量更加庞大,原创性大大提高,质量大幅提高,优秀作家作品 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城。 C. 作为改革开放的文化成果的网络文学,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表现出强大的 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 D. 当前网络文学出现向现实主义传统回归的趋势,具体表现为现实类题材作品数量增多,传 统的幻想类题材生活化。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网络小说走在世界前列,推动中国当代文化发展,大量进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 颇受欢迎,近两年开始走进欧美。 - 4 - B. 凭借着互联网迅捷的传播与反馈速度,网络小说创作者与读者可以互相交流,作家能快速 调整内容,甚至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C. 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网络作者并未丢弃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学经典的脉络。 D. 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创作 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 3.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表现的一项是( ) A. 《大国旗舰》《大国重工》虽然是穿越文,但分别展现了中国造船工业、重型装备工业的发 展壮大。 B. 《你在万丈荣光中》有穿越元素,也有以大篇幅文字展现“最美逆行者”消防员的生活, 充满正能量。 C. 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的热播,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 业前景。 D. 网络文学作品《上海繁华》展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艰苦奋斗、顽强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 4. 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当前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说出三点即可) 【答案】1. D 2. D 3. C 4.①开门见山亮出观点,能引发关注。②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 面论证,层次清晰,逻辑严密。③运用了举例论证等方法,论证时密切联系现实,现实针对 性强。 5. ①利用网络文学打造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②密切关注广大青年的情感与梦想的诉 求,凸现主体特征;③促进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主管部门要求网络文学传递正能量)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做这 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 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 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 和琢磨。题干要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项,“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的”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文句“网 - 5 - 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承的”“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出更多 新题材、新创作方式和新内容”分析可知,“网络小说的典型形态和传统通俗文学是一脉相 承的”,“在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是读者通过互联网推动创作者开发”,但并不意味着“在 题材、创作方式等方面还是和传统通俗文学一致的”,故此项曲解原文文意了。 B项,“优秀作家作品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域”理解错误。依据原文“网络小说可以说聚集 了通俗文学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分析可知,作者的意思是“网络小说聚集了通俗文学 领域的很多优秀作家作品”,选项曲解为“优秀作家作品大都聚集于通俗文学领域”,故此 项移花接木了。 C项,“凭借写作的零准入、发表的无门槛”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文学青年的写作零准 入”“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分析可知,原文的意思是“‘文学青年的写 作零准入’这种局面,‘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的现状”,但并不意味着 “发表的无门槛”,故此项曲解作者的观点了。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项 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按 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题干要求“根据 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网络文学是大众文化的果实,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求,其本体特征与 创作的主体标识是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理解有误。依据原文中“创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 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乐化的必然诉 求”“……,热血幻想就是网络文学内在的本体特征,也是网络文学创作的主体标识”分析 可知,“成为……必然诉求”的是“创作与阅读的主客体关系”,“其本体特征与创作的主 体标识”是“热血幻想”,不是选项中“基于现实的热血幻想”,故此项表述于文无依据。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具体而言是对重要概念的解读,涉及到筛选并整合文中 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下列说法中,不属于 文中‘网络文学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表现的一项是”,考生要到文中圈出有关“网络文学 中重建现实主义传统”的内容,再与选项的信息进行比对。做这道题,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 - 6 - 迅速找到信息源。 C项,“让投资方看到了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理解片面。从材料三的第三段可知, “重建现实主义传统”着重于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与社会责任意识,传递正能量,此项仅指 出“现实类题材剧的广阔商业前景”,没有说明该剧“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因此,与其他 三项相比,是不正确项。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的能力。是对文本逻辑说理思路的考查。题干要 求“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做此题,考生可从论证思路(提分解式:提 出论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的结构模式(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 、层进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论证方法等角度考虑。掌握几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效果。重点:引证、 例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有时文本从反面进行论证,但未必有正反对比,这时只答 从反面论证即可)。 具体分析,①首先在论点的提出上,材料三首句单句成段,直接表明观点,开门见山,提出 “在新媒介语境中,现实主义传统应该重新得到重视与强调,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观点; ②文章的第二、三段进行论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据各段的关键句“……,这在客观上为 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与重建奠定了基础”“网络文学突出的社会性,要求重建现实主义传统。 数字媒介前所未有地加强了文学的社会性”,从可能性与必要性两个方面论证,分析出各自 的论证内容,分析出他们的论证关系;③在分析论证时,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作比较论证 的方法,如“在中国作协发布的‘2018 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上,现实类题材作品占据了一 半的席位,而有的文学网站‘现实频道’上线不到一年,就有 4 万多部现实题材作品”,联 系现实,具有说服力。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也考查学生提取、筛选、整合、梳理探究作品 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这种题,首先要通读全文,全面提取信息,然后快速筛选出相关的段 落或文句,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梳理和探究,接着做出精准地整合;最后用简洁明了的文字进 行归纳和概括。题干要求“当前如何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具体分析,本题共三则材料,依据材料一中关键句“但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不是单一文艺领 域就能造就的,它是各行各业协作的结果。目前为止,除了孙悟空这样的传统经典形象之外, 我们还没有一个全新创作的、在全球市场都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能在网络文 - 7 - 学作品中发掘出这样的资源,再通过下游改编把它放大,打造出一个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 符号,才算是中国流行文化真正的成功”,考生可提取关键词“文化符号”,概括出“利用 网络文学打造代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符号”之要点;依据材料二“从技术上实现了普通文学 青年的写作零准入,中时打破了传统文学通过印刷出版的高门槛,情感爆发力、创作想象力 空前高涨,大批玄幻、仙侠、科幻、都市等类型作品纷纷登场,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创 作与阅读的主体关系不仅互为表里,也伴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进程,成为以青年为主体的娱 乐化的必然诉求。网络文学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成为创作与阅读双方的日 常,陪伴着他们成长”,考生可提取关键词“青年”“情感与梦想”“诉求”,概括出“密 切关注广大青年的情感与梦想的诉求,凸现主体特征”之要点;依据材料三扣住“现实主 义”“回归”“重建”,如答“部门要求网络文学传递正能量”亦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言之成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王一生因故延误了区象棋比赛的报名,等他到了,比赛已近尾声。于是,有人提出和 比赛的前三名进行一场友谊赛,后来又有好几人报名,连王一生在内,共十人。) ①到了棋场,竟有数千人围住,土扬在半空,许久落不下来。出来一个人,半天才明白 是借场子用,急忙打开门,共进去了九个人。冠军总不见来,有人来报,既是下盲棋,冠军 只在家里,命人传棋。 ②人是越来越多,数千人闹闹嚷嚷,街上像半空响着闷雷。 ③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 像是被传讯的歹人。我不禁笑起来,过去给他拍一拍土。他按住我的手,我觉出他有些抖。 王一生低低地说:“事情闹大了,一有动静,一起跑。”我说:“不会。只要你赢了,什么 都好办。怎么样?有把握吗?九个人哪!头三名都在这里!”王一生沉吟了一下,说:“参 加过比赛的棋路我都看了,就不知道其他六个人会不会冒出冤家。书包你拿着,不管怎么样, 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王一生看了看我,“我妈的无字棋。”他的瘦脸上又干又脏, 鼻沟也黑了,头发立着,喉咙一动一动的,两眼黑得吓人。我离开后,他一个人空空地在场 中央,谁也不看,静静的像一块铁。 ④棋开始了。上千人不再出声儿。风吹得九张大纸哗哗地响,棋子儿荡来荡去。太阳斜 斜地照在一切上,烧得耀眼。前几十排的人都坐下了,仰起头看,后面的人也挤得紧紧的, 一个个土眉土眼,头发长长短短吹得飘,再没人动一下,似乎都把命放在棋里搏。 - 8 - ⑤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 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 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一个樵夫,提了斧在野唱。 ⑥我不由伸手到王一生书包里去掏摸,捏到一个小布包儿,拽出来一看,是个旧蓝斜纹 布的小口袋,上面绣了一只蝙蝠,布的四边儿都用线做了圈口,针脚很是细密。取出一个棋 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着。我把它攥在手里。 ⑦太阳终于落下去,立即爽快了。 ⑧我又进去,看见两个人从各自的棋盘前站起来,朝着王一生鞠躬,说:“甘拜下风。” 就捏着手出去了。王一生点点头儿,看了他们位置一眼。 ⑨王一生的姿式没有变,仍旧是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 是盯着极近的近处,瘦瘦的肩挑着宽大的衣服,土没拍干净,东一块儿,西一块儿。喉节许 久才动一下。我第一次承认象棋也是运动,而且是马拉松,是多一倍的马拉松!……我找了 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 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 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 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 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 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 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 ⑩我出来,天已黑了。有山民打着松枝火把,有人用手电筒照着,黄乎乎的,一团明亮。 这时墙上只有三局在下了。 ⑪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 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里,……红子儿半天不动,大家不耐烦了, 嗡嗡地响成一片。 ⑫忽然人群乱起来,只见一老者,由旁人搀着,慢慢走出来,嘴嚼动着,上上下下看着 八张定局残子。众人纷纷传着,这就是本届地区冠军,是这个山区的一个世家后人。只见老 者进了大门,立定,往前看去。 ⑬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 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 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 - 9 - 众人都呆了,都不说话。 ⑭半晌,老者咳嗽一下,底气很足,十分洪亮,在屋里荡来荡去。老者推开搀的人,向 前迈了几步,立定,双手合在腹前摩挲了一下,朗声叫道:“后生,老朽身有不便,命人传 棋,实出无奈。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 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 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 给老朽一点面子?” ⑮王一生再挣了一下,仍起不来。我急忙过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来。半晌,才呜 呜地说:“和了吧。” ⑯人渐渐散了,王一生还有一些木。我忽然觉出左手还攥着那个棋子,就张了手给王一 生看。王一生呆呆地盯着,似乎不认得,可喉咙里就有了响声,猛然“哇”地一声儿吐出一 些粘液,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大家都有些酸,扫了地下,打来水,劝了。 ⑰夜黑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一生已经睡死。我却还似乎耳边人声嚷动,眼前火把通 明,山民们铁了脸,肩着柴禾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 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 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倦意渐渐上来, 就拥了被子,沉沉睡去。 (选自阿城 1983 年发表的小说《棋王》,有删节)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写友谊赛前的场面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渲染气氛,为王一生的出场作铺垫; 结尾写夜晚“我”的一些感想,虽然平淡质朴,却悄然而含蓄。 B. 第⑤段描写人物心理,表现“我”在开赛时的紧张心情;第⑬段采用比喻、夸张、虚实结 合的方法描写王一生沉浸于棋局的专注及棋赛获胜的外弱内强形象。 C. 老者在棋局白热化时才出场,并由旁人交代“世家后人”身份,增添了神秘气氛;由“冠 军”兼“世家后人”的老者来评棋,凸显了王一生的棋道高深。 D. “无字棋”是王一生母子间情感的载体,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与期待,但王一生答应 “和棋”看到“我”攥着那个棋子时,又觉得辜负了妈妈的期望。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的场面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王一生的出场作了铺垫,同时设置悬念, 激发了读者对故事走向的好奇心。 - 10 - B. 第③自然段加点的“虚”字,形象地表现了王一生此时内心的紧张,也说明对于眼前的棋 局他并无太大把握。 C. 第⑬自然段中的“铁铸一个细树桩”,运用比喻的手法,刻画出了此时的王一生全身心沉 浸于棋局之中的形象。 D. 小说最后王一生“啊啊”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表现了他听到老者愿意和局,内 心非常高兴,但又竭力掩盖的矛盾心理。 8. 小说第⑨段画线部分的语言有哪些特点和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请从人物形象、情节设计、语 言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自选三个角度,结合文本进行评析。 【答案】6. D 7. D 8.①运用反复手法,重复了两遍喝水的动作,突出紧张的气氛;②多用动词,几乎每一句都用 动词,有很强的画面感;③全用短句,有传统说书的意味,给人以紧张感。 9. 在人物形象上,关于王一生棋场鏖战一段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王一生身处逆境、困境, 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格追求。 在情节设计上,小说浓墨重彩表现王一生与九位高手进行“车轮大战”,最后却同意了老者 的“求和”,暗寓了中华文化“和为贵”的理念。 在语言风格上,写景状物力求文字简省,刻画人物,语言古朴、简约而含义丰厚,如王一生 像“铁铸一个细树桩”,显示了作者对民族语言美学特色的独特把握。 在主题思想上,体现了中国人身处逆境、困境,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品格;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人格追求;中华文化“和为贵”的理念;和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 D.“又觉得辜负了妈妈的期望”说法不妥,从第⑭段老者的话语中可知,虽然大家都有些酸, 但王一生已明白事儿了,体会到了“中华棋道,毕竟不颓”的道理,懂得“道禅于一炉”, 道家无功和儒家“以和为贵”,下棋不在于输赢,而在于心情愉悦,相信母亲能理解,所以 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 11 - D.“小说最后王一生‘啊啊’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表现了他听到老者愿意和局,内 心非常高兴,但又竭力掩盖的矛盾心理”对原文理解有误,王一生有足够实力赢得棋赛,“啊 啊”很久表现的是他因过度疲劳而说不出话来。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赏析语言特色,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 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什么情感。 首先,“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和“他把嘴定在碗边儿”的两遍喝水的动作描写,运用了 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当时下棋时紧张的气氛; 其次,“接”“端”“看着”“回报”“凑到”“定咽”等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使整个当时 的场景好像浮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他接过去”“正要喝”“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等短句的使用, 有传统说书的意味,这种表达给人以紧张的气氛,也能说明下棋的双方是旗鼓相当的。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题目已经提示,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内容主旨等 角度选三个入手作答。本题要求分析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就是 从文章各角度分析契合传统文化的内涵。 “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在人物塑造上的表现,第⑭段“王一生孤身坐在大屋子中央,双手 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高高的一盏灯照在他脸上,眼晴深陷,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 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这段关 于王一生棋场鏖战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身处逆境、困境,但是精神不颓、志气不衰的王一 生,具有这种精神品质的王一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人格和尊严的追求。 “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在情节结构上的表现,小说用详尽的笔墨写了王一生与九位高手进 行“车轮大战”的激烈场面,第⑫段“忽然人群发一声喊。我回头一看,原来只剩了一盘, 恰是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几个子儿。王一生的黑子儿远远近近地峙在对方棋营格 里,后方老帅稳稳地呆着,尚有一‘士’伴着”,他应该是可以赢的,但最后却同意了老者 的“求和”,这就暗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理念; “颇得传统文化之真谛”也表现在语言风格上,小说写景状物力求文字简约,运用语言古朴 - 12 - 简约而意蕴丰富,如刻画人物,王一生像“铁铸一个细树桩”,“老者向前几步,朗声叫道: ‘后生,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 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言和,给老朽点面子?’”这样的语言风格显示 了作者对民族语言美学特色的独特理解、把握和运用。 还可以阐述本文体现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表现:首先,文章第三自然段“王一生看了看我,‘我妈的无字棋。’”第六自 然段“取出一个棋子,确实很小,在太阳底下竟是半透明的,像是一只眼睛,正柔和地瞧着。” 第十六自然段“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三次写到了“妈妈的无字棋”, 寄托着王一生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感激之情,体现了儒家的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德。其次,文章整个十四自然段的内容,是老者的一段语言描写,使王一生悟到了棋不必争 胜负,真正的高手必须忘怀胜负,这一点体现了儒家由器而见道的哲学思想,也告诉我们, 做事不要太追求功利。 道家思想的表现:首先,文章第九段“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等语言的 描写,说明王一生全心投入下棋,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这体现了道家无己境界的思想。 也告诉我们,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才能获得你想要的。其次,文章的结局是 王一生答应老者提出和棋,不在争个谁胜谁负,只把下棋作为一种消遣,这体现了道家的无 功境界。这也告诉我们人不能只有物质追求,还需有精神追求,该放弃的就放弃,以“和” 为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 就。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 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若当灸,不过一两处,病亦应除。若当针,亦不过一两 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若病结 积在内,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 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郡守 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佗之绝技, 凡此类也。 - 13 - 太祖闻而召佗。太祖苦头风山①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差。然本作士人,以医 见业,意常自悔。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 岁月。”佗久远家思归,因曰:“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 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 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遂考竟佗。 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 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曹冲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节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①头风:头痛病。②考竟:拷问,死于狱中。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B.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C.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D.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兼通数经:①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②指道经,即道教经典著作。③指佛经。文中指 的是儒家经典著作。 B. 沛相陈理举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西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这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C. 病亦行差:“差”在文中不是“差错”的意思,而是通假字,“差”通“瘥”,“病愈” 的意思。 D. 考验首服:即“首伏”,坦白服罪。首伏,从表象上看,首,头也;伏,低下;意味着头 低下认罪。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佗不爱做官。原是读书人,外出求学。当时不止一人要他出来做官,他都不接受,一心 一意从事治病救人之职责,且从不后悔。 B. 华佗医术高超。懂养生之道,特别擅长针灸外科。他让病人饮用麻沸散进行麻醉,然后进 行手术,开腹断肠,病人都没有感到痛苦。 - 14 - C. 华佗善用医法。他故意接受一位郡守很多财物,又不为他医治,不久就离开了,还留封信 辱骂郡守。郡守被激怒,吐了几升黑血,病就好了。 D. 华佗医者仁心。华佗在狱中遭受拷打,临死前还是交出救人的方法,只不过狱吏害怕触犯 法律不敢接受,华佗心灰意冷,将书烧掉。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守嗔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2)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 14. 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请简要说明原因。 【答案】10. C 11. B 12. A 13. (1)郡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很多黑色的 血,病就好了。 (2)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14.①华佗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欺骗了曹操,后被逮捕押送回来,最后华佗 服罪。②荀彧向曹操求情,曹操认为不用担忧,天下并不缺乏有这种医术的人,最终将他拷 问致死。③曹操认为华佗不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自己显得重要,即使不杀他,他也不会断 掉他的病根。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其疗疾”的“其”是代词,指代华佗,是主语,“疗”是谓语,“疾”是宾语,句子完整; 而“又精方药”,省略主语“华佗”,“方药”是宾语,句子完整,因此“又精方药”和“其 疗疾”之间应断开,由此排除 A、B项;“合汤不过数种”的意思是“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 药”,句意完整,其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 D项。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明了药 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项,病人离开后, 病就痊愈了。 故选 C。 【11 题详解】 - 15 - 本题考查理解记忆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项,“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说法错误。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 A项,“且从不后悔”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可见华佗 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属”,通“嘱”,动词,嘱咐;“嗔恚”,生气怨恨;“既”,之后。 (2)“请”,动词,求情;“工”,形容词,高明;“悬”,相关;“含”,动词,包涵。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言文中相关信息的能力。 根据“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若妻信病, 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可见华佗用 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请假不回来,欺骗了曹操,后被逮捕押送回来,最后华佗自己服罪。 根据“荀彧请曰:‘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太祖曰:‘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 耶?’”,可见曹操并没有将华佗的医术放在心上,认为天下并不缺乏有这种医术的人,因 此将华佗拷问致死。 根据“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太祖曰:‘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 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可见,曹操认为华佗不会根治自己的病,是想使自己显 得重要,即使不杀华佗,华佗也不会断掉自己的病根。 【点睛】文言文的翻译,大体上是由学生的语感、知识水平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可以讲究 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 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 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 意不清、不通。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 - 16 - 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 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 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 语的临时含义。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 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 参悟。 参考译文: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外出到徐州求学,同时通晓几种儒家经典。沛国相陈珪推 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他都不去就任。华佗懂得养生的方法,当时的人认为他年龄 将近一百岁,可外表还像壮年的容貌。他又精通处方医药,他给人治病,配制汤药不过用几 味药,心里明了药剂的分量,不用再称重量,药煮熟就让病人饮服,告诉病人服药的注意事 项,病人离开后,病就痊愈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病痛就应手消除。如果 需要针疗,也不过扎一两个穴位,下针时对病人说:针感应当延伸到某处,如果到了,告诉 我。当病人说已经到了,应声便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应须 剖开身体割除的,就饮服他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便像醉死一样,没有什么知觉,于是开刀 后取出结积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切断肠子进行清洗,再缝合腹部刀口,抹上药膏,四五 天后,病好了,不再疼痛,一个月之内,就痊愈复原了。 有一位郡守生病,华佗认为这人发一下大怒病就会好。于是多次接受他的财物却不给他 医治;没有多久丢下他走掉了,还留下书信辱骂他。郡守果然大怒,派人追赶捕杀华佗。郡 守的儿子知道内情,嘱咐人不要追赶。郡守非常生气怨恨之后,呕吐几升黑色的血,病就好 了。华佗的卓绝医技,大都像这些。 曹操听说了,就召唤华佗来。曹操为头痛病所苦,每当发作,就心情烦乱,眼睛眩晕。 华佗只要针刺鬲这个部位(膈俞穴),病随手就好了。不过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 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后来曹操亲自处理国事,生病很沉重,让华佗专为他看病。 华佗说:“这病短时间难以治好,只有经常进行治疗,才能延长寿命。”华佗长期远离家乡, 想回去,于是说:“刚收到家信,正要短期回家一趟。”到家后,用妻子有病做托辞,多次 请假不回来。曹操多次写信召唤,华佗还是不上路。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如果华 佗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时间;如果他虚假欺骗,就逮捕押送他回来。 于是用传车把华佗递解交付许昌监狱,核实证据,本人服罪。荀彧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 医术确实高明,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应该包涵宽容他。” 曹操说:“不用担忧,天下就没 - 17 - 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把华佗在狱中拷问致死。 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 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头痛病没有好。曹操 说:“华佗能治好这种病。这小子有意留着我的病,不加根治,想用这办法来使自己显得重 要。可是就算我不杀掉这小子,他也终究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 等到后来他的爱子曹冲 病危,曹操才感叹说:“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自咏示客 陆 游 衰发萧萧老郡丞,洪州又看上元灯。 羞将枉直分寻尺,宁走东西就斗升。 吏进饱谙箝纸尾①,客来苦劝摸床棱②。 归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 【注】①箝纸尾:典出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县丞有职无权。属吏抱来文书,左手挟卷正 文,右手指着纸尾,要县丞签署,却不许看公文内容。②摸床棱:遇事模棱两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句用白描手法,刻画出了“我”白发稀短的颓唐老态,寄寓着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 B. 第二句“又”字写出了岁月流逝人生倏忽的感叹,“上元”交代了诗歌创作的时间。 C. 客人苦劝“我”遇事模棱两可假装糊涂,主要表现客人对“我”处世方式的不满。 D. 诗人借“箝纸尾”这个典故抒发感情,含蓄深刻,“饱谙”:二字更是意味深长。 16. 诗歌的尾联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案】15. C 16. 虚实结合,卒章显志。前一句是以问句形式对州官、对黑暗官场的庄严 宣示,后一句用虚笔想象归隐后自己寄情山水的生活.表达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愤懑, 甚至产生归隐之念的思想感情。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 18 -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中C项“主要表现客人对‘我’ 处世方式的不满”表述错误,表现的不是对“我”处事方式的不满,而是对“我”的关心。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核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尾联“归 装渐理君知否?笑指庐山古涧藤”意思是我正准备归里赋闲的行装,不信你看,我游走用的 藤杖都准备好了。结合上文来看,诗人白发稀疏,满怀失意,担任州郡佐僚忍受着种种痛苦, “归装渐理”表明诗人有了退隐之意,整个上句采用了问句的形式,表达出诗人对官场黑暗 的无奈与愤懑。“古涧藤”是指藤杖,“笑指”意在告诉朋友,自己对归隐后的生活已经做 好了打算,游山玩水的工具都已经准备好了,从手法上看这是对归隐后生活的虚写,内容上 再次表达出归隐之意。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技巧和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增加了难度。 答此类题型的方法如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 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 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 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 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 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 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 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 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对于本题,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物是人非之感,由此勾起作者 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贾谊的《过秦论》中形象而生动地写陈涉的起义军队伍得到了百姓的积极回应,风起云涌 - 19 - 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雕栏玉砌应犹在 (2). 只是朱颜改 (3). 连峰去天不盈尺 (4). 枯松 倒挂倚绝壁 (5). 天下云集响应 (6). 赢粮而景从 【解析】 【分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 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 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本题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砌”“倚”“景”等字,默写时要 写准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节气是农历的花朵,是时光的碑刻。它是科学的,也是诗性的。谷雨,春天最后的节气, 一个唯一将物候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季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的到来意味着 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极利于谷类作物的生长。古时人们将谷雨分为三候:初候,萍始生;二 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先民观察总结的物候不只是偶然挑选以做记认岁月时 令的符号,在与人类共生的历史里,也以其物性与众不同....,进入了人文殿堂。不仅浮是一味 中药,更有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它因有漂泊无定之意而常被用作感慨人 生如白衣苍狗....。张岱《夜航船》中说“布谷即斑鸠。”谷雨时节,布谷鸟若不梳理羽毛,则 可能说明农作物歉收,天地不洽,便难以政通人和....。诗人们更是移情于物,却将布谷与亡国 相联,在它身上寄托无限哀伤。戴胜鸟降于桑树,提醒人们养蚕,如若不落,政令教化便会 落空。于是,戴胜便成为吉祥鸟,也是春暖大地的象征。沿节气行走,谷雨在知性的诗中跳 跃,于雅士的茶杯中飘溢,在农人的梦里浸润。或许,只有在茶的清香中,谷雨的另一个阐 释才具有说服力。古文字中,“谷”“浴”最初的读音与意义并无二致。( ),无数从 寒冬蜷缩过来的脊梁都期待着酣畅淋漓....地释放。 18. 文中四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谷雨,春天最后的节气,一个唯一将物候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节气。 B. 不仅浮萍是一味中药,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 C. 诗人们更是移情于物,将布谷与亡国相联,在它身上寄托无限哀伤。 D. 谷雨在农人的梦里浸润,在知性的诗中跳跃,更于雅士的茶杯中飘溢。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0 - A. 一场透雨真正的浇濯对象,又何尝不是我们自己,就像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 B. 就像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被一场透雨浇濯的真正对象 C. 一场透雨把我们当成真正的浇濯对象,这又何尝不像那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 D. 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被一场透雨浇濯的真正对象,就像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 20. 文中加点词语不能用括号内词语进行替换的一项是 A. 与众不同(异乎寻常) B. 白衣苍狗(白驹过隙) C. 政通人和(河清海晏) D. 并无二致(相差无几) 【答案】18. B 19. A 20. B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 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原句“谷雨……一个唯一将物候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季节”搭配不当,“谷雨”不是 “季节”;选项修改为“谷雨,春天最后的节气,一个唯一将物候与稼穑农事紧密对应的节 气”,恰当。 B项,“不仅浮是一味中药,更有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关联词位置不当, “不仅”移到“浮萍”后;句式杂糅,“更有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体现出来”改成 “更是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一种兴寄”;选项修改不恰当。 C项,原句“诗人们更是移情于物,却将布谷与亡国相联”不合逻辑,没有转折的意思,需要 删除关联词“却”;选项修改恰当。 D项,“谷雨在知性的诗中跳跃,于雅士的茶杯中飘溢,在农人的梦里浸润”分句语序不当, 无法与上下文衔接。选项修改恰当。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 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 - 21 - 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 强调的重心。 B项,第一个分句强调“茶叶”,应放在句末,与后文“蜷缩的脊梁”相连; C项,前半句强调“透雨”的行为,与后半句“像那茶叶在杯中一点点地舒展”的主体“我 们”不匹配; D项,第一个分句主语是“我们”,与前文衔接不畅。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 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A项,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异乎寻常,不同于平常。二者都有与他事物不同的意思,可 换。 B项,白衣苍狗,比喻世事变化无常。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文段中强调的是变化, 而不是岁月流逝的速度,所以不能互换。 C项,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河清海晏,形容天下太平。二者可以 互换。 D项,并无二致,形容没有多大区别。相差无几,形容彼此没有多大差别。此文中都有无区别、 无差别的意思,可以互换。 故选 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 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 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 前后内容重复。 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魏文侯问李克关于吴王夫差身亡国灭的缘由,李克的回答十分简单、干脆,他说: “①_________。”魏文侯听了很吃惊,接着又继续问道:“经常征战又经常胜利,这可是国 家福祉,②________ ?”李克接着回答说:“经常征战则将士疲惫,③______。主将以傲人 - 22 - 之气统治疲惫将士,没有不灭亡的道理。”李克的一番话,令魏文侯赞许不已。 【答案】 (1). 因为夫差经常征战又经常胜利 (2). 为什么国家会灭亡呢 (3). 经常胜 利则主将骄傲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连贯性的能力。 第①处,承接上句“魏文侯问李克关于吴王夫差身亡国灭的缘由”,此处应填写夫差身亡国 灭的缘由,再后文“经常征战又经常胜利,这可是国家福祉”可推断出此处应填写“因为夫 差经常征战又经常胜利”。 第②处,由前文的“吃惊”和后文李克说的“主将以傲人之气统治疲惫将士,没有不灭亡的 道理”,可推断出此处应填写“为什么国会灭亡了呢”。 第③处,承接上文,再由“经常征战又经常胜利”“经常征战则将士疲惫”可知,此处应是 写“经常胜利”的结果,再根据后文“主将以傲人之气统治疲惫将士”,可推断此处应填“经 常胜利则主将骄傲”。 22. 人们习惯从正面看问题,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其实事物都有两面性,既有一般的常规属性, 也有一些特殊属性。客观事物的两面性为逆向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请从下面三句名言中 任选两句进行反驳。要求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50 字。 ①沉默是金。 ②逆境出人才。 ③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答案】①如果大家都保持沉默,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死寂和无趣?面对坏人坏事选择沉 默是金子一样的珍贵美好吗?②如果逆境出人才,那么非洲作为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区, 出的人才一定是最多的。(或“如果逆境出人才,那么人才最聚集的一定是非洲而不是美国。”) ③如果士兵都想着去当元帅了,那么士兵谁来当?(或“雷锋甘心做一颗普通的螺丝钉,那 他就不是好士兵吗?"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逻辑推断额题目,考核的内容是反驳,注意反驳的方式,一种是从对方 的观点出发,退出荒谬的结论,一种是举出一个特例证明其荒谬性,如“沉默是金”,可以 此出发“如果大家都保持沉默”,得到荒谬的结论“这个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死寂和无趣?”; 还可举出特例“面对坏人坏事选择沉默是金子一样的珍贵美好吗?”,其余两项照此反驳即 - 23 - 可。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一个人的悲剧,往往是个性造成,一个家庭的悲剧,更往往是个性的产物。 ——柏扬 ②个性是一个人的最大的需要和最大的保障。 ——斯宾塞 读了上面两则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 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懂得收敛锋芒,才是人生真正的处世智慧 生活中,总会遇到特别爱较真的人,无论工作生活中都好理论个输赢,处处跟人针锋相 对。聊个天也要抓住你的漏洞,证明自己说得对。针锋相对,也许维护了自己一时的面子, 却也有可能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而事实上,那些不咄咄逼人,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的人 才更容易把握机会,从而取得成功。 收敛锋芒,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正如斯宾塞的话,“个性是一个 人的最大的需要和最大的保障。” 人生需要锋芒,但锋芒太过,就成了一种危险。真正聪慧的人,决不会把自己的锋芒全 部崭露出来。锋芒太露,在给自己带来声誉的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非议和灾难。三国时期 的杨修,由于为人恃才自负,触犯曹操之忌。曹操率大军攻打汉中时,与刘备在汉水一带对 峙,长时屯兵,进退两难。此时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夏侯淳入帐 内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于是人们便把这句话当作号令传了出去。 行军主簿即叫随军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淳见了行军主簿叫军队收拾行装,惊恐万分。 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何益?来日魏 王必班师矣。”曹操得知这种情况,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问罪,把他杀了。杨修聪明 有才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他的死,就植根于他的恃才而傲,锋芒毕露。 相反,《知否》里的盛家六姑娘明兰,就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论才智谋略,她远远超过 自己的两位姐姐,可是,由于身为庶女,生活艰难,于是她收起自己的才华,处处隐忍,韬 光养晦,从不外露。她聪慧机智有胆略,但是却甘于隐藏锋芒,从不主动去争,但她却是三 姐妹中生活最幸福的。因为她深深明白,收敛起自己的锋芒,以圆润随和的态度处世,才不 - 24 - 至于处处碰壁。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指责、批评、否定时,或许会奋起反击,恨不得怼得对方无言以对。 但一时的痛快过后,却可能需要为此买单。看似占了一时之先,但让别人下不来台,其实也 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很多时候,低头不是无能,宽容不是软弱。笑着低下头,不仅是一种修 养,更是一种格局。就像成熟的谷子会垂下身躯一样,真正的智者是谦卑而内敛的,并不会 把全部的锋芒都展露于人前。 收敛锋芒,谦卑内敛,拥有这种个性的人不是懦弱,也不是愚蠢,而是睿智。 【解析】 【分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一般包括单一名言和多则名 言两类。单一名言的材料作文可以从文句中找出关键词,理清关系,然后立意准确。两则或 两则以上名言的材料作文,它们的意思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相反的。对于相同意思的名 言,要用求同法;对于相反意思的名言,要用求异法。题目要求以两三句为基础立意的,要 注意合理引用。本题中两个名言的观点截然相反,针锋相对。柏扬强调的是“个性”带给人 的危害,它可能造成一个人的悲剧,甚至一个家庭的悲剧,其对个性显然是持完全否定态度; 斯宾塞的则极力陈述个性的魅力,把具有个性与一个人的最大的需要和最大的保障紧密结合 在一起,其对个性显然是持完全肯定态度。写作时,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认识经历,去谈自 己对个性的理解。 立意:1. 张扬个性,成就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且每个人的个性都不相同。有的人 个性洒脱,有的人个性内向,有的人个性张扬,有的人个性……有个性才有魅力,有个性才 有创造。 2. 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你要是比别人聪明,不一定必须张扬着让他人知道,时间会证明一 切的。收敛锋芒,韬光养晦,使你在与人共事时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这是一种必要的自我 保护,也是让旁人敬佩的地方所在。 3. 张扬与收敛,适合有度。社会是复杂的,要想立足生存,既不能一味地张扬个性,也不能 一味地退却忍让。该出手就出手,该退却时就退却,在人生的行走中做到游刃有余,那才是 人生的大赢家。 素材:1. 什么是个性的张扬呢?周杰伦手舞双节棍唱着“哼哼哈兮”是一种个性;女子十二 乐坊站着拉二胡是一种个性;凡高的《向日葵》又是另外一种个性……其实,个性就是展现 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我们应当承认,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 - 25 - 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然而,时下却有一些人一味地去模仿别人,追求所谓的“时尚”; 一个“酷”的表情,一个“炫”的姿态,这些在我个人看来,并不是个性的张扬,而是一种 肤浅的作秀罢了。试想一下,走在大街上,每个人都和周杰伦一样留着一小把胡子,再戴个 墨镜,摆出一脸的“个性”,那么我们周围必定是单调、黯淡无彩的了,这便又回到了“圆” 的圆形,达成了共性。一味盲目地去模仿别人,便会失去一些原本属于自己的真我风采。其 实社会大舞台上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何必要穷根究底,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不正是有 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凤的泼辣,还有那晴雯的俏丽, 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楼梦》才得以溢彩么?不正是有了这么多 性格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个多元丰富的社会大舞台的吗?所以,我们所提倡的“个性张扬” 必须是针对自我的内在和潜能,只有真诚、诚实地秀出自我,张扬个性,才能变成一颗耀眼 璀璨的星星,升起在人生大舞台上。 2. 历史上有“毛遂自荐”的故事,平原君奉赵王之命要到楚国求兵解围,需要挑选 20 个门 客一同前去,这时,毛遂走上前,说自己可以担任这项工作。平原君问说:“贤能的人活在 这世上,他的才华就好像锥子装在囊中会立刻把它的尖刺显露出来那样,才能也会很快地显 露出来。可是,你在我府上住了三年,为什么我没有听过有关你任何才能的称赞呢?”毛遂 说:不是我没有才能,而是我直到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在囊中,那么,我 的锋芒会整个都露出来。毛遂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明白什么时候可以显露自己的才华,什 么时候必须收敛锋芒。“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如果在不适合的时机去显露锋芒,那么, 锐势就难以长久。 3. 收敛锋芒,不代表懦弱,不代表愚蠢,而是一种睿智。 很多时候,面对一些事和人,我们选择沉默,不是因为理亏,也不是因为畏惧,而是用不说 证明自己,清者自清,无需争辩,人品端正,无需多言。面对不讲道理的人,我们不针锋相 对,是为了减少矛盾;面对思想不同的人,我们不针锋相对,是为了避免冲突;面对不怀好 意的人,我们不针锋相对,是为了远离祸事。真正的智者,从来不会咄咄逼人,而是习惯了 沉默,懂得收敛锋芒,在大事面前,淡定从容,在琐事面前,置之一笑。做人,懂得收敛锋 芒,才能掌握主动权,才能进退自如,是人生真正的处世智慧。 4. 做人做事不能不露点儿锋芒,但要懂得收敛 很多的失败并不是因为“已经不行了”,而是因为认为自己“已经不行了”,所以就停止了, 停止了也就意味着没有机会再改变现状了。 “已经不行了”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不要泄 气,认真分析原因,大不了重头再来。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当屡次失败的时候,很可能是由 - 26 - 于“锋芒毕露”。 大多数人总是喜欢以聪明人的姿态示人,但是岂不知过于显露锋芒总是会惹人忌惮。国人喜 欢内敛,厌恶张扬。许多年轻人初入职场,总是急于想让周围的人赏识自己,重用自己。但 是,许多人就是由于过分迫切的展示自己,反而使自己在上司和同事们的眼里变成一个“狂 妄自大”、“不知天高地厚”的“傻瓜”。人性之阴暗面儿之一“妒贤妒能”,往往是许多 “初生牛犊”还未来得及施展自己的真才实学,就已经被某些身居要职的人排斥在获得成功 的大门之外。 5. 《菜根谭》中有句话说的好:“君子之才华,玉蕴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就是说一个有 高深修养的大丈夫,应该把自己的才学像珍珠一样珍藏起来,不要轻易让别人知道。又说: “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意思是说,一个才智超群 出众的人,本来应该保持谦恭有礼不露锋芒的态度,可是很多人反而夸耀自己的本领如何高 强,这种人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聪明,其实他的言行跟缺乏知识的人没有不同,所以他们的 事业最后没有不失败的。 6. 聪明才智是用来建功立业的,而不是用来向别人炫耀的。深藏若虚,把满腹才华用在工作 之中,默默无闻的埋头努力,总有一天会让世人知道自己的能力。如果仅仅把知识用来满足 自己的虚荣,就不会一门心思干好工作。到头来只会一事无成。不要急于成名,不要急于获 得成功。证明自己聪明的最好方式,就是你最后取得的成绩。要做一个大智若愚的人,不要 做一个大愚若智的人。 7. 自先秦以来,隐忍克制,韬光养晦成了许多政治家向成功进发的纽带,他们在权势不如别 人时,身处逆境时,可以退为进,隐藏锋芒,积蓄力量。在遇事不公,怀才不遇时,可以长 放眼量,忍受屈辱,磨练意志,伺候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不明则已,一鸣惊人,谋 定后动,一举成功。孔圣人曰:“小不忍则乱大谋。”语话说:“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 头。” 8. “残灯照孤影,苦竹孤郁终。”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烁着一副坚毅的脸庞,当司马迁面对 那铁铮铮的大汉律条,那至高无上的天子皇权,面对他的是两条路:悲壮的死,苟且的活。 铁血钢筋筑成的男儿,怎能苟且的活,可他想到了父亲的临终遗言:一定要著成一部流传千 古的史记。于是他选择活下去,为的不是君主看不起的命,为的是那理想,那信念。他苟且 的活着,韬光养晦,终于用丹青妙笔著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为中 国历史文化留下辉煌的篇章。 结构:文章开头将生活中遇事爱针锋相对和懂得收敛锋芒的人作对比,引出观点收敛锋芒是 - 27 - 一种人生智慧;然后引用三国时杨修因恃才自负触犯曹操被杀的事例从反面分析锋芒太过, 就成了一种危险;接着用《知否》里明兰收起自己才华、处处隐忍的事例正面论证懂得收敛 自己的锋芒韬光养晦的人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最后以“成熟的谷子会垂下身躯”结尾说明真 正的智者是谦卑而内敛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