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在线月考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6个小题,共48分) 2013年5月2日《中国科学报》:据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天文台测定的数据,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日均值将于今年5月初超过400ppm。图7是CO2,浓度曲线(①)与全国温度曲线(②)、黄河流域温度曲线(③)、江苏省温度曲线(④)、喜马拉雅山南麓尼泊尔温度曲线(⑤)比较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四个地区气温变化与CO2浓度变化呈( ) A. 正比关系 B. 正相关关系 C. 反比关系 D. 负相关关系 2. 各地年平均气温的年际波动不一致说明( ) A. CO2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B. 纬度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C. 海陆位置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D. 海拔高度是影响各地年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图示: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四个地区的气温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两者趋势相同,为正相关的关系。正比需要呈一定的线性数量关系,而图中只能显示趋势相同。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题详解】 图中四地温度发生波动,但是四个地区代表了不同的纬度位置、海拔高度、海陆位置,波动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所以说明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是影响各地平均气温波动的唯一因素。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在图中的四点中,正午直立物体的日影有时朝南的是( ) A. ① B. ②④ C. ②③ D. ④ 4. 元旦这一天,最先见到日出的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 D 4. D 【解析】 【3题详解】 在一年当中,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而①地位于北极圈以北区域,所以全年范围内正午时太阳都在①地以南,全年影子朝北,故①错误。 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全年正午太阳在②③以南,影子朝北,故②③错误。 ④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当太阳直射纬度位于该地以南时,正午影子朝北,但是当太阳直射纬度位于该地以北时,正午影子则朝南,故④正确。根据以上分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 【4题详解】 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这就意味着北半球越往北,日出越晚,越往南,日出越早,所以在四地中,最先看到日出的是④。本题正确答案为D。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回答下列各题。 5.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东西方向产生有规律更替的主要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不均 B. 距海洋远近不同 C. 地势高低起伏 D. 受寒暖流影响不同 6. 下列体现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 A. 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 B. 横断山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C. 陇海—兰新铁路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 D. 从智利圣地亚哥到美国洛杉矶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 【答案】5. B 6. B 【解析】 【5题详解】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是体现了热量由低纬度到高纬度递减的规律,是南北方向有规律的更替,A错。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水分逐渐减少,自然带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体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B对。地势高低起伏,不能体现地形在东西方向上有规律的更替,例如在我国东部地区是平原,没有高低起伏的地势,C错。洋流主要影响沿海地区,对大陆东西方向从沿海到内陆影响不大,D错。故选B。 【6题详解】 我国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植被有明显的变化,主要是随着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主要体现了干湿度地域分异,A错。横断山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发生变化,而出现不同的植被带,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B对。陇海—兰新铁路沿线自然景观的变化,是随着距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导致景观的变化,主要原因为水分条件差异,为干湿度地域分异规律,C错。从智利圣地亚哥到美国洛杉矶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为南北向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域分异规律,D错。故选B。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7. 上图中②表示( ) A. 地表 B. 地壳 C. 地幔 D. 地核 8. 软流层位于( ) A. ①的中部 B. ②的上部 C. ②的底部 D. ③的顶部 9. 下面关于a和F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是莫霍界面、F是横波 B. a是莫霍界面、F是纵波 C. a是古登堡界面、F是横波 D. a是古登堡界面、F是纵波 【答案】7. C 8. B 9. D 【解析】 【7题详解】 结合地震波传播情况,横波波速变化特点,图中②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表示地幔,C对。不是地表,A错。地壳在莫霍面以上,B错。地核在古登堡面以下,D错。 【8题详解】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结合上题分析,位于②的上部,B对,C错。①是地壳,A错。③是地核,D错。 【9题详解】 读图,横波在a处消失,是古登堡界面,A、B错。F能够在各种物质中传播,通过了古登堡界面,F是纵波,C错,D对。 下面为“某河流水位变化及该河流域气候资料统计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某河流水位的变化 该河流域气候资料图 10. 该河枯水期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11. 为了遏止图示水位变化的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下游疏浚河道 B. 中游加固堤防 C. 上游退耕还林 D. 强化用水管理 【答案】10. B 11. C 【解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0题详解】 根据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河流汛期应出现在夏季,枯水期出现在冬春季节。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且此时农业生产活动需水量大,河流水位更低,故选B项。 【11题详解】 图示水位枯水期逐渐降低,洪水期水位逐渐上升,应该恢复流域内的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发挥植被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C对。下游疏浚河道、中游加固堤防可以防流域洪涝灾害,但不能调节径流季节变化,AB不对。强化用水管理可以防水资源短缺等,D不对。故答案选C。 下图为水的自然、社会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2. 图中①、②分别表示( ) A. 降水、蒸发 B. 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C. 蒸发、降水 D. 地下径流、地表径流 13. 关于“水的自然、社会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不断利用地表径流满足生产活动的人为水循环 B. 水的社会循环依赖于水的自然循环,又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一定影响 C. 进入水的社会循环系统中的水量与其排放的污水量始终相等 D. 人类活动影响水的社会循环,而对水的自然循环则没有影响 【答案】12. A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可知①表示降水,②分别表示蒸发。故选A。 【13题详解】 水的社会循环依赖于水的自然循环,又对水的自然循环造成一定影响,由于潜在的回用水源,进入水的社会循环系统中的水量与其排放的污水量不相等;人类活动影响水的社会循环,对水的自然循环也有影响。故选B。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室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下列各题。 14. 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A. ① B. ③ C. ④ D. ⑤ 15. 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有关( )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16. 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小有关(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4. A 15. C 16. B 【解析】 【14题详解】 结合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判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⑤是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主要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从而导致大气削弱作用较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故选A。 【15题详解】 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相比年平均气温较高,主要是地势较低,导致大气密度、水汽含量多,则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导致年平均气温较青藏高原高。故选C。 【16题详解】 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但由于其纬度高,太阳高度小,通过的大气路程长故太阳辐射较小。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⑤是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故选B。 二、综合题(52分) 17.读地球侧视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下列各题。 (1)图a中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_,所示日期为__________前后。该日地球公转处于_______(近、远)日点附近。 (2)图a中AB线是晨昏线中的__________(晨线或昏线)。 (3)图中C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D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 (4)若D所在经度为90°E,则E点所在的经线度为__________。 (5)B、C、D、E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6)图b中①、②、③、④四点中,________是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 (7)图a所示这天,太阳直射位于图b____位置,这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南、北方向)移动。 (8)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得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夏至 6.22 远日点 (2) 晨线 (3)6 8 (4)150°E (5)CDEB (6)④ (7) ② 向南 (8)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所有地区 【解析】(1)据图可知,图a时,太阳直射点为北回归线,节气是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可知,该日地球公转处于远日点附近。 (2)根据地球自转方向,顺着地球自转,经过AB线是由黑夜进入白昼,说明AB线是晨昏线中的晨线。 (3)据上题可知,AB线是晨昏线中的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点,故C点的地方时为6点;D点位于C点的东侧,时间较早,两地相差2个小时,故D点的地方时为8点。 (4)根据经纬网的特征,两条相邻的经线相差30°,故若D所在经度为90°E,则E点所在的经线度为150°E。 (5)地球线速度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据图可知,C 纬度最低,B纬度最高,D纬度低于E,B、C、D、E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C>D>E>B。 (6)12月22日前后是冬至日,正值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附近,据图可知,④位置时候,是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 (7)据图可知,图a所示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节气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位于图b中②的位置,这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8)图a时,太阳直射点为北回归线,节气是夏至日;时间是6月22日;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得范围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所有地区,南半球达到最小。 18.分析某地的天气系统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C为 ,其天气情况: 。 (2)气流的垂直运动方向:D处 气流。 (3)比较A、B两点的气压值大小 ,A地偏 风,B地偏 风。(南或北) 比较A、B两点的风力大小 ,原因 。 (4)图中的冷、暖锋雨区位置:冷锋雨区位置在(甲乙丙丁中的) 地,暖锋雨区位置在(甲乙丙丁中的) 地。 【答案】(1)高气压晴朗 (2)上升 (3)B>A 北南A>BA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甲 丁 【解析】(1)直接根据图示的气压分布判断,C地中心气压较四周高,故判断为高压中心,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2)图示D处中心气压较四周低,故判断为低压中心,中心气流上升。 (3)直接根据图示A、B两地的等压线位置可判断,A点气压低于B点,根据等压线分布可画出风向,风向斜穿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A处等压线较B处密,故风力较大。 (4)直接根据图示甲地的锋面性质进而判断两侧的气团性质,锋面雨区总在冷气团一般,不判断,冷锋雨区在甲处,暖锋雨区在丁处。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5联合国确定的第23个“世界水日”主题是“水与可持续发展”。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第29个“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 材料二 南、北美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比较表。 材料三 我国部分流域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柱状图。 (1)水资源总量北美洲比南美洲________;水资源开发率北美洲比南美洲________。 (2)分析南、北美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结构特点,并比较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3)材料三所反映的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是________。我国合理利用水资源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在城市中应如何严格水资源管理? 【答案】(1)少 高 (2)南美洲水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低,水资源开采量小,且主要用于农业;北美洲经济发达,水资源开采量大,工业和农业用水量大。 (3)南多北少 建立蓄水工程,调节水资源在时间上的不均衡;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 (4)加大宣传的力度;加强水资源立法;采取阶梯水价和分类水价等。(只要合理即可) 【解析】(1) 由图可知,水资源总量北美洲比南美洲少;水资源开发率北美洲比南美洲高。 (2)由材料一表中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南北美洲水资源利用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南美洲水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低,水资源开采量小,且主要用于农业;北美洲经济发达,水资源开采量大,工业和农业用水量大。 (3)根据材料三可知,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是南多北少。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我国应从调配水量、提高利用率方面加强,如建立蓄水工程,调节水资源在时间上的不均衡;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调节地区间水资源的不平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等。 (4)在城市中严格水资源管理要从教育、法制、经济方面综合加强,即一方面要加大宣传的力度;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立法;采取阶梯水价和分类水价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区域略图及塬梁峁景观图。 材料二: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高原上受不同侵蚀程度影响,不断出现塬梁峁地貌。塬是范围较广、顶部较平坦的残留黄土高原面,梁是长条形的黄土高原,峁是孤立的黄土丘。 (1)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 产地(填能源名称)。该能源一般形成于 岩(填三大类岩石名称),是地质时期储存的 。 (2)从地质构造看,渭河平原属于 ,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3)黄土高原的塬梁峁属于 分异规律,在黄土高原的多个小流域内,都能看到川地、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塬、梁、峁、土石山等之间的同一类地形单元里,这表现为 (4)描述AB黄河段侵蚀程度的变化特点, 并推测其可能原因。 【答案】(1)煤炭 沉积岩 太阳能 (2)地堑 流水沉积 (3)地方性 重复性 (4)从北往南侵蚀程度下降;地形坡度北大南小;暴雨集中度北大南小;植被覆盖率北低南高。(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山西省有我国“煤海”之称,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煤炭产地。煤炭是森林植被在地质时期沉积而形成,因此该能源一般形成于沉积岩,森林植被就是生物光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煤炭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2)从地质构造看,渭河平原所在岩块相对于两侧断裂下陷,属于地堑构造。渭河平原中有渭河流经,渭河进行相对低平的地堑谷地,流速较慢,大量泥沙在此沉积,形成沉积平原,因此渭河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沉积。 (3)黄土高原的塬、梁、峁等地貌是地方性地形导致的分异规律,不具有地带性规律,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该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有序性和重复性,在黄土高原的多个小流域内,都能看到川地、冲沟等地形呈树枝状镶嵌在塬、梁、峁、土石山等之间的同一类地形单元里,这主要因为近期发育历史相同,几个小流域内各自然单元重复出现,这表现为地方性分异的重复性。 (4)AB黄河段侵蚀程度的变化特点从图中图例可以归纳得出,图中显示,AB黄河段从北往南侵蚀程度由剧强侵蚀逐渐过渡到极强侵蚀、中度侵蚀、轻度侵蚀,侵蚀程度下降。这种侵蚀程度变化的可能原因应从地形、降水强度、植被覆盖率等方面进行推测分析。侵蚀强度向南下降,可能是地形坡度北大南小,河水流速向南逐渐变小,河水侵蚀力向南逐步下降;侵蚀强度向南下降,可能是降水集中度和暴雨强度向南变小;侵蚀强度向下降,可能是当地植被覆盖率向南减小,水土保持能力向南增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