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生物的进化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物的进化 学案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考点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知/识/梳/理 ►—————————————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 种群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②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 全部基因 。 ③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 (2) 突变和基因重组 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 生物的生存环境 。 ③生物的变异是 不定向 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 自然选择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 定向 改变。 (4) 隔离 导致物种形成 ②物种形成 教/材/研/析 ►————————————— ■必备语句——记一记 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①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4.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一定进化。 ■教材拓展——做一做 1.(必修2 P122技能训练改编)判断湖泊里的两种鱼是不是同一种物种,可行的操作是( ) A.分析二者DNA的碱基排列顺序 B.分析二者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C.显微镜观察二者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 D.观察二者能否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D 2.(1)物种与种群有怎样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2)如何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的标准,就是看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一定是两个物种。 [角度1] 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重组既能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也能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B.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原因只能是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改变基因频率 D.某生物种群的各种变异逐渐积累,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解析: A [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交叉互换发生于同源染色体之间,自由组合发生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A.正确;姐妹染色单体上出现等位基因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也可能是非姐妹染色体交叉互换的结果,B.错误;基因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也能改变基因频率,C.错误;某生物种群的各种变异逐渐积累,但只有产生生殖隔离,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2.下列各项生物进化的观点中,不是达尔文提出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B.有利变异可通过遗传与自然选择逐步积累与加强 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析:A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 [角度2] 种群进化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3.如图所示为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图解,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物种可以有很多种群,这些种群间只是因为地理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 B.若物种2是由物种1形成的,则物种1一定发生了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由物种1形成物种2的必要条件是地理隔离 D.若种群1与种群2的基因频率都发生了改变,则这两个种群都在进化 解析:C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产生生殖隔离。] 4.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则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B.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解析:D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推断A、B、C分别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误。] 1.变异与选择 (1)“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能定向诱发基因突变。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3)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定向)→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定向)→生物进化(定向)。 2.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判断方法 (1)进化取决于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只要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就一定发生了进化。 (2)物种形成取决于是否形成生殖隔离。 ①进化是量变,进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②物种形成是质变,新物种形成一定发生了进化。 考点2 种群基因频率计算的相关题型 知/识/梳/理 ►————————————— 1.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计算 (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100%。 (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直接用“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如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1-基因A的频率。 2.运用哈代—温伯格平衡,由基因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 (1)内容: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 (2)适用条件: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在符合以下5个条件的情况下,各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一代代的遗传中是稳定不变的,或者说是保持着基因平衡的。这5个条件是:种群足够大;种群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的发生;没有新基因的加入;没有自然选择。 3.伴性遗传中的遗传平衡定律 当等位基因只有两个且位于X染色体上时(A、a),设p表示XA的基因频率,q表示Xa的基因频率,则: (1)雌性中平衡的基因型频率:p2+2pq+q2=1。基因型XAXA的频率=p2;基因型XAXa的频率=2pq;基因型XaXa的频率=q2。 (2)雄性中平衡的基因型频率:p+q=1。基因型XAY的频率=p;基因型XaY的频率=q。 4.位于X与Y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基因频率的计算 (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一定注意:Y染色体上不含与X染色体上相对应的等位基因,因此只能计算X染色体上的基因总数,绝不能将Y染色体计算在基因总数内。如求Xb的基因频率,可按如下公式求解:Xb的基因频率=[Xb的基因数/(2×女性个体数+1×男性个体数)]×100%。 (2)已知各种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当作个体数,按定义公式计算,但不能用“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 [角度1] 已知个体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1.某小麦种群中,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则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 ) A.50%和40% B.50%和62.5% C.50%和80% D.62.5%和50% 解析:B [感染锈病之前,小麦种群中TT为20%,Tt为60%,tt为20%,所以T的基因频率为20%+1/2×60%=50%。感染锈病后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所以感染锈病且开花之后TT、Tt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4、3/4,T的基因频率是1/4+1/2×3/4=5/8=62.5%,B正确。] 2.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v基因频率降低了50% B.V基因频率增加了50% 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 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 解析:B [因该果蝇种群长期保持vv的基因型频率为4%,由此算出v的基因频率为0.2,V的基因频率为0.8,进而计算出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前,vv基因型的果蝇有0.04×20 000=8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2×0.2×0.8×20 000=6 400只,VV基因型的果蝇有0.8×0.8×20 000=12 800只。引入纯合长翅果蝇后,v基因频率为(800×2+6 400)/(40 000×2)=0.1,V的基因频率为1-0.1=0.9,A正确、B错误;因Vv、vv基因型的果蝇的数目不变,而该种群个体总数增加一倍,所以Vv、vv的基因型频率降低50%,C、D正确。] [角度2] 已知隐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 3.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是( )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解析:C [由题意知,a的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AA个体占16%、Aa个体占48%、aa个体占36%,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的百分比为40%×40%=16%,aa个体的百分比为60%×60%=36%,Aa个体的百分比为48%,A的基因频率为16%+48%×1/2=40%。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为16%+48%×1/4=28%,aa个体的百分比为36%+48%×1/4=48%,Aa个体的百分比为1/2×48%=24%,A的基因频率为28%+1/2×24%=40%。] 4.一对等位基因(F、f)位于常染色体上,经调查,兔群中雌兔基因型频率FF(30%)、Ff(60%)、ff(10%);雄兔基因型频率FF(20%)、Ff(40%)、ff(40%)。假设随机交配,且后代生活力一致,则子代中( ) A.基因型频率改变,该群体发生了进化 B.Ff基因型频率为52% C.F基因频率雌兔为60%、雄兔为40% D.雌兔、雄兔的基因型频率不同,进化方向相同 解析:B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随机交配,且子代生活力一致,则基因频率不发生改变,即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A、D项错误。雌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30%+60%×1/2=60%,f=40%,雄兔中F的基因频率为20%+40%×1/2=40%,f=60%,随机交配后,子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子代中Ff的基因型频率为60%×60%+40%×40%=52%,B项正确。在子代中,F基因频率在雌兔、雄兔中均为50%,C项错误。] [角度3] 遗传平衡定律在伴性遗传中的计算 5.在某岛上,每1万人中有500名男子患红绿色盲。则该岛上的人群中,女性携带者的数量为每万人中有(设男女比例为1∶1)( ) A.1 000 B.900 C.800 D.700 答案:B 6.某县城有20 000人,男女比例为1∶1,女性血友病患者有1 600人,求人群中一正常女性与一正常男性婚配生出患血友病孩子的概率( ) A.1/7 B.3/25 C.4/25 D.3/16 答案:A [角度4] 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计算 7.某生物兴趣小组抽样调查的200人中,各种基因型的人数情况如表所示,则这200人中,Xb的基因频率为( )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人数 78 14 8 70 30 A.85% B.30% C.20% D.15% 解析:C [每个女性基因型中B或b基因共两个,男性基因型中只有一个B或b基因。则Xb的数量是(14+8×2+30)=60,XB与Xb的数量为(78×2+14×2+8×2+70+30)=300,故Xb的基因频率为60/300×100%=20%。] 8.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6%、8% B.92%、8% C.78%、92% D.8%、92% 解析:B [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计算,只计数等位基因所存在的染色体,即男性只统计一个基因,女性中统计两个基因,所以该校学生中Xb的基因频率为 ×100%=8%,则XB的基因频率为92%。] 利用遗传平衡定律进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1)已知A的基因频率是a%,a的基因频率是b%,则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a%,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b%×b%,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a%×b%×2。 (2)已知某种群中基因型是AA的个体占x%,则A的基因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是1-;或已知基因型是aa的个体占y%,则a的基因频率是,A的基因频率是1-。 考点3 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知/识/梳/理 ►————————————— 1.共同进化 (1)概念:不同 物种 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 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3)共同进化的实例 共同进化类型 包含类型 实例 不同物种 之间 种间互助 一种蛾与兰花 种间斗争 捕食 猎豹和斑马 寄生 黏液瘤病毒和兔子 竞争 作物与杂草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地球早期无氧环境→ 厌氧 生物→光合生物出现→空气中有 氧气 →出现好氧生物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内容: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 基因 多样性、 物种 多样性和 生态系统 多样性。 (2)形成原因:生物的进化。 (3)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 化石 。 3.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1)中性学说:大量的基因突变是中性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中性突变 的逐渐积累,而不是 自然选择 。 (2)生物进化理论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发展。 教/材/研/析 ►————————————— ■必备语句——记一记 1.共同进化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 2.地球上先是无氧环境,后出现氧气,与先出现厌氧生物后出现好氧生物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在分子水平上有基因多样性,个体水平上有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水平上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性学说”生物进化理论是不断发展的。 ■教材拓展——做一做 (教材必修2P124“思考与讨论”改编)(1)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病毒,还是细胞生物?其生活环境是陆地,还是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植物和动物而言,谁最早登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恐龙于何时灭绝的?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中(病毒是专性寄生的,没有寄主细胞,就没有病毒)。 (2)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3)恐龙是在中生代后期绝灭的。物种绝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是复杂的。恐龙的绝灭有利于哺乳动物的繁盛。 [角度] 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1.下列关于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共同进化表现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上 B.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地球上厌氧生物比好氧生物出现的早 D.外来物种入侵不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C [共同进化不仅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还发生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由于最初的地球上没有氧气,根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判断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生物,当有氧气出现后才有好氧生物,C.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当地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故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错误。] 2.安第斯山区有数十种蝙蝠以花蜜为食。其中,长舌蝠的舌长为体长的1.5倍。只有这种蝙蝠能从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底部取食花蜜,且为该植物的唯一传粉者。由此无法推断出( ) 长舌蝠从长筒花中取食花蜜 A.长舌有助于长舌蝠避开与其他蝙蝠的竞争 B.长筒花可以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后代 C.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舌蝠和长筒花相互适应,共同(协同)进化 解析:B [A项,长舌蝠因为拥有其他蝙蝠不具有的长舌,因此可以取食长筒花的花蜜,避开了与其他蝙蝠的竞争;B项,题干明确指出长舌蝠是长筒花的唯一传粉者,由此可推断长筒花不可能在没有长舌蝠的地方繁衍;C项,正如长颈鹿的长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长筒花狭长的花冠筒也是如此;D项,长舌蝠与长筒花相互选择、共同进化。因此,A、C、D三项正确,B项错误。]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易错分析] 易错点1 混淆种群和物种的内涵与外延 点拨 (1)物种是自然状态下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一个物种可能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形成不同的种群。 (2)种群是同一种生物、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形成的一个群体。种群“小”,不同种群间有地理隔离;物种“大”,不同物种间有生殖隔离。即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物种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3)判断生物是不是同一物种,如果来历不明,形态结构相似,可靠依据是: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若存在生殖隔离,则不是同一物种。 易错点2 对生物进化中诸如自然选择、基因频率改变、生殖隔离、物种形成间的内在关系模糊不清 点拨 生物进化中几个基本概念的关系 易错点3 混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点拨 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比较 (1)区别:二者选择的标准不同,目的不同。人工选择是以“是否对人类有利”为标准,对人类有利的基因或性状被保留下来,不利的就被淘汰。而自然选择的标准为“是否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有利于该生物生存的性状或基因就被保留下来,不利的就被淘汰。 (2)联系:二者都能使被选择的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易错点4 不能准确运用男性基因型频率计算该地区X染色体基因频率 点拨 (以红绿色盲为例)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色盲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对男性(XY)而言,每个男性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含有致病基因就为患者,不含则为正常个体,无携带者。——若某地区男性中色盲占x%,则此地区Xb的基因频率也为x%,此地区女性色盲率则为(x%)2。 易错点5 误认为变异出现于环境变化之后,是在环境“诱发”下产生的 点拨 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 [自我训练] 1.生活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的所有个体都是同一物种( ) 2.一个种群内的所有生物都是同一物种( ) 3.基因突变可以直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重组不能直接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但可以通过自然选择改变( ) 4.长期的地理隔离可以使基因库产生差异,差异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 5.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都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 6.对于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的患病率就是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而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病率就是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 7.由于农民长期使用农药,使得抗药性害虫变异个体出现并迅速增多( ) 8.抗生素既能杀死病菌,也能引起病菌变异( ) 9.环境变化越快,引起的变异就越多,生物多样性就越复杂( )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知识体系——定内容 核心素养——定能力 生命观念 通过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等知识,理解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认识生物界及生物多样性,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理性思维 通过物种形成,种群的基因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培养归纳与概括、逻辑分析和计算能力 社会责任 通过由于人类大量服用抗生素导致抗药性病菌增多的现象,引导人们高度关注下正确使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关注人体健康 1.(2016·江苏卷,12)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 B.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 C.基因pen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D.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C [pen基因突变后形成了抗药靶位点,A.错误;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B.错误;基因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野生型昆虫和pen基因突变型昆虫属于同一物种,二者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2.(2015·安徽卷,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解析:C [考查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有关计算。两个种群混和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后,A的基因频率为(80%+60%)×=70%;a的基因频率为(20%+40%)×=30%,在遵循遗传平衡的条件下,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70%×30%×2=42%。] 3.(北京卷,4)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 )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解析:C [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说明大部分兔抗病毒能力不强,几年后中毒性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说明新生的兔抗病毒能力较强,这与病毒对兔的选择有关,故A.正确。毒性过强会导致绝大部分兔死亡,病毒没有寄生场所,故B.正确。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强病毒淘汰了抗病毒能力弱的个体,导致病毒没有寄生场所,数量下降所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C.错。蚊子传播病毒,病毒和兔共同进化,故D.正确。] 4.(2018·全国卷Ⅰ卷,29)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 ______________ 。分解者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解析:(1)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共同进化最好的例子。(2)物种间的捕食关系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尤其是食物来源广泛、充足的物种,它会优先捕食数量较多且较易捕食的物种,这样其他的物种就容易生存保留下来。(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稳定的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或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的过程获得能量,从而维系生命活动。 答案:(1)共同进化 (2)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3)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