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1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作业)
课时作业(十一) 一、选择题 1.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C.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B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意味着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并没有奏效,而中国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意味着中国实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而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故B项正确。] 2.(2019·江西百所名校联考)1952年底,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为19.41亿美元,其中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这表明( ) A.新中国经济恢复的任务已完成 B.经济领域“左”倾思想的发展 C.我国初步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 D.新中国“一边倒”政策取得成效 D [“与苏联、东欧及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1.26%”说明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主要是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排除;我国初步建立完整工业体系是在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排除C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变化( ) A.导致了中苏关系的恶化 B.基本清除了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C.促进了中美关系的改善 D.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两极格局的羁绊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主要的外交依据,这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两极格局的羁绊,故D项正确;中苏关系的恶化不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中仍然存在意识形态因素,故B项错误;中美关系的改善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C项错误。] 4.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尼赫鲁也应邀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临别之际毛泽东主席以《楚辞·九歌·少司命》中的词句“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相赠,被传为中印友谊的一段佳话。这说明( ) A.美国敌视新中国政策破产 B.中印矛盾和冲突暂时解决 C.万隆会议密切了中印关系 D.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采取正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在外交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材料中的中印关系改善就是其表现之一,故D项正确。美国敌视新中国政策破产的标志是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故A项错误。中印矛盾和冲突只是得到暂时缓和,并没有解决,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55年,故C项错误。] 5.(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1955年7月,美国通过英国向中国建议举行大使级会谈,中国表示同意。8月1日,两国首次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举行:9月10日双方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钱学森由此踏上归国之路。这表明( ) A.中国改变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 C.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趋于瓦解 D.中美两国外交政策具有务实性 D [由材料可知,1955年美国和中国进行大使级会谈并就平民回国问题达成协议,钱学森得以回国,这说明中美两国外交都是从务实角度出发的,故D项正确。当时中国仍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A项错误。B项是在1972年,排除。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6.1969年,尼克松总统同法国领导人戴高乐谈及中国问题,并希望从戴高乐那里得到一些建议,戴高乐认为:如果美国开始发展同中国的关系,那么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进入联合国,这会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但是他不相信这会有什么糟糕的结果。这说明( ) A.法国极力阻挠中美关系改善 B.中美关系事关国际格局演变 C.中国崛起改变美法外交战略 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B [根据题干信息“如果美国开始发展同中国的关系,那么意味着中国将可能进入联合国,这会产生很大的国际影响”可知,中美关系对国际格局有着重大影响,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干信息强调中美关系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与政治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D项。] 7.(2019·河北定州中学模拟)1969年6月,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7月底8月初,尼克松多次公开表示,美国不同意苏联关于建立“ 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这反映出( ) A.美苏冷战重点转向亚洲 B.中国崛起影响美苏外交战略 C.国际关系格局面临重大转变 D.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已出现 C [美苏冷战重点一直在欧洲,A项错误;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迅速增长,B项与题干时间“1969年”不符,排除;20世纪50年代,随着西欧国家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兴起,世界格局表现出多极化趋势,D项与题干时间“1969年”不符,排除;由题中信息“苏联领导人鼓吹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妄图孤立中国……美国不同意”可知,当时中美关系面临转折的契机,即国际关系格局面临重大转变,故C项正确。] 8.(2019·山东济南高三月考)《论中国》一书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C.“两只拳头出击”反美抗苏 D.奉行真正的不结盟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排除A;20世纪70年代的美苏争霸呈现苏攻美守的态势,而中苏关系也逐渐恶化,因此中美对苏联的“敌意”上形成了“交叉重叠”。毛泽东正是利用这一点,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排除C,故选B;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排除D。] 9.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日民间外交取得丰富成果,在经贸上达成了许多重要的贸易协定和渔业协定,在文化交流上两国文艺界人士和团体互访频繁。这说明( ) A.中日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B.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C.日本放弃敌视孤立中国的政策 D.中日有改善政治关系的民众基础 D [从材料来看,中日民间交往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十分频繁,这对后来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具有重要意义,即中日政治关系的改善有较好的民众基础,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中日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叙述的是中日民间交往,不能代表政府的态度,C项错误。] 10.2017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时强调,中俄应坚定遵循“ 上海精神”,巩固成员国团结协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加大务实合作力度,不断提升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这说明“上海精神”( ) A.有利于打造新型国家关系 B.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为宗旨 C.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D.促进了亚洲各国的友好合作 A [上海合作组织以平等互信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注重“团结协作”“务实合作”,有利于打破国家间不合理的旧秩序,构建平等互利的新秩序,故A项正确。] 11.(2019·西安市长安区高三质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于2018年6月10日共同会见记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介绍了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达成的重要共识和成果:各方同意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等。这主要体现了中国( ) A.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 B.积极推动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 C.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积极与欧亚国家结成政治联盟 A [ 由材料“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达成的重要共识和成果:各方同意加强团结协作,深化和平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赢共享的伙伴关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等”可知各方同意深化伙伴关系,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互利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贸易自由化的内容,故B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举行峰会,未涉及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C选项错误;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故D选项错误。] 12.(2019·山东济南第一中学高三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全面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到后来我国奉行反苏反美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再到联美遏苏的“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全新外交战略。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国家间没有情谊可言,有的只是利益 B.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对于亲美亲苏犹豫不决 C.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D.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弱势 C [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依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外交关系,故C项正确;A项夸大了国家利益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排除;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对于亲美亲苏是以维护国家利益来决定,并非犹豫不决,故B项错误;美苏争霸第二阶段苏攻美守,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优势位置,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内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这样,能否顺利地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就是能否保证对外开放路线顺利实现的关键。 ——李捷《邓小平启动改革开放与中美关系新基础的奠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影响中国改善与美国关系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变化中有利于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变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外交中的变与不变。 答案 (1)目的: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影响:对盟友来说,促进了亚太地区盟友经济的高增长;对中国来说,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对亚太来说,导致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限制了经济的持久增长。 (2)主要因素:中国的改革开放。重要变动:两极格局瓦解;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 (3)变:两国交往的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两国由敌对走向缓和与交好。不变:外交根本原则不变,永远是国家利益至上。 14.(2019·河北名校联盟质量监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毛泽东和尼克松!在1971年以前的世人眼里,他们的二重奏似乎显得奇异。 ●尼克松担任副总统时,美国曾三次以核武器来威胁毛泽东的中国。 ●美国曾不止12次阻挠毛泽东的政府在联合国取得席位。 ●在毛泽东进入紫禁城以来的22年中,直到尼克松委派基辛格访华的前一年夏天,这两个国家没有一位政府官员访问过对方的首都。 ●在1969年和1970年间,中国报界称尼克松为“战争瘟神” ,这一尊称似乎是代替了理查德·米尔豪斯。 然而事实是:一位美国总统先不访问东京或莫斯科而访问毛泽东的北京;尼克松在中国8天的逗留是美国总统访问外国时间最长的一次;美国总统在一个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领土上谈判是第一次。 ——[美]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 根据材料,提取任何一项尼克松对中国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态度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解析 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题干材料显示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有两种,一是敌视,二是缓和。在此基础上,从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其态度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示例一:敌视中国。 原因: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受美国传统对华政策的影响;遏制社会主义在全球发展的需要。 影响:加剧了全球的紧张局势;不利于美国全球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外交事业陷入僵局,不利于中国影响力的扩大等。 示例二:同中国缓和关系。 原因: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被迫调整其全球战略;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霸主地位动摇;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苏处于对抗状态。 影响: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有利于中国打破外交僵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