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6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人教版_七年级数学上册总复习,异构精品2套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set of number)。 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 做正数集合; 所有负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负数集合; 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整数集合; 所有分数组成的集合叫分数集合; 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有理数集合; 所有正整数和零组成的集合叫做自然数集。 1.1正数和负数 (1)正数:大于零的数叫做正数。如:1,0.25,…,69。 负数:小于零的数叫做负数。如:-1,-3.8,-1/4,…,-25。 零: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整数:正数、0、负数 (2)用正负数表示两个意义相反的量。 第一章 有理数 (1)有理数的分类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如2与-2,-5与5,a与-a等。 ①通常用a和-a表示一对相反数 ②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0 ③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即|-a|=|a| ④若|a|=|b|,则a=b,或a=-b(a与b互为相反数) (2)、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 、 、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1.2有理数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正整数 0 有理数 负整数 正分数 负分数 分数 整数 正数 负数 正整数 正分数 有理数 负整数 负分数 0 ……………. 非负数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 , 0的绝对值是 。 是它本身 它的相反数 0 (4)、绝对值: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 a的绝对值,符号表示为( |a| ) 注意:①|a|≥0即对任意有理数a,它的绝对值是非负数 ②绝对值最小数为0 (5)、有理数数的比较: ①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总 比左边的大。 ②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③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④作差法:a-b>0↔a>b ⑤作商法:a/b>1,b>0↔a>b ★有理数的运算 符号 计算绝对值 加法 同号 异号 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 乘法 同号 异号 除法 同号 异号 除以一个数等于 乘方 取相同的符号 绝对值相加 取绝对值大的符号 较大绝对值减较小绝对值 得正 得正 得负 得负 绝对值相乘 绝对值相除 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 baba b aba 1 (n个a相乘) nn aa 22)( 1212)( nn aa 注意:-14=– (1×1×1×1)=–1 (-1)4=(-1) ·(-1) ·(-1) ·(-1)=1 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3、乘法交换律: 4、乘法结合律: 5、分配律: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4)、科学计数法 1、 把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形式(a是 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比原整数数位小1的正整数), 如236000000=2.36×108;-2450000=-2.45×106 2、将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的数还原,如: 1.52×104=15200 (5)、有效数字、近似数 一个数字从左边第一个非0的数字起到末位止, 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如:0.003020有四个有效数字,分别是3、0、2、0。 第 二 章 整 式 的 加 减 1.整式的概念: (1)单项式: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①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②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所有的字母的指数和 ※注意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 省略不写,如x2,-a2b等; ③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如23a6的次数为6 ④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⑤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⑥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非零常数 的次数是0。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1、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2、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4、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5、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排列: ①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的降幂排列. ②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 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 (4)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2. 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 叫做同类项。几个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3.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 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注意:①.若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则两项的和等于零, 如:-3ab2+3ab2=(-3+3)ab2=0×ab2=0。 ②.多项式中只有同类项才能合并,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 ③.通常我们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照某个字母的指数从 大到小(降幂)或者从小到大(升幂)的顺序排列, 如:-4x2+5x+5或 写5+5x-4x2。 4.整式的加减就是合并同类项的过程。 5.整式去括号变化规律: (1).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 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x-3)=x-3 (2).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 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如:-(x-3)=-x+3 6.整式加减的运算法则: 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 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的概念: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 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即若a=b,则 a±c=b±c. (2) 等式两边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或代数式, 所 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如果a=b,那么ac=bc; 如果a=b(c≠0),那么a/c=b/c 此外等式还有其它性质: 若a=b,则b=a. 若a=b,b=c,则a=c. 说明:①等式两边不可能同时除以为零的数或式子 ②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重要依据. 3: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方程中 一定含有未知数,而且必须是等式,二者缺一不可. 说明:代数式不含等号,方程是用等号把代数式连接而成 的式子,且其中一定要含有未知数. 4: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 数是1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任何形式的一元一次方程,经变 形后,总能变成形为ax=b(a≠0,a、b为已知数)的形式,这种形 式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 注意:a≠0这个重要条件,它也是判断方程是否是一元一次方 程的重要依据. 一般地,如果不设定a≠0,则关于x的方程ax=b的解有 如下讨论: 当a≠0时,方程有唯一解 x=b/a; 当a=0,b=0时,方程的解为一切数; 当a=0,b≠0时,方程无解。 关于绝对值方程|x|=a的解:当a≥0时,x=±a; 当a<0时,无解。 5: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 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过程叫 解方程. 6:关于移项:⑴移项实质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的 运用. ⑵移项时,一定记住要改变所移项的符号. 7: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 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将未知数的系 数化为1. (具体解题时,有些步骤可能用不上,有 些步骤可以颠倒顺序,有些步骤可以合写, 以简化运算,要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运用.) 说明:去分母时,易漏乘方程左、 右两边代数式中的某些项. 8:方程的检验 检验某数是否为原方程的解,应将该 数分别代入原方程左边和右边,看两 边的值是否相等. 注意:应代入原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计 算,不能代入变形后的方程的左边和右边. •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 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 一个合理未知数(如题中所求的量); •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 相等关系;(关键的一步) •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 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 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 •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注意单位) 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 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v v v v v v 顺水 静水 水流 逆水 静水 水流 = + = - 10 xx 利润=售价-成本 利润 利润率= 成本 打 折的售价=原价 利息=本金 利率 存期 本息和=本金+实得利息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1、几何图形:我们把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 图形叫做几何图形。几何图形分为平面图形 和立体图形。 (1)平面图形:图形所表示的各个部分都在 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如直线、三角形等。 (2)立体图形:图形所表示的各个部分不在 同一平面内的图形,如圆柱体、圆锥。 图1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图2 从正面、上面、左面三个不同方向看一个物体,然后 描出三张所看到的图(分别叫做正视图、俯视图、侧视 图),这样就可以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 2、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体 3、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有一些平面图形围成 的,把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后在平面上展开得到的平图形 称为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1)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2)棱柱和棱锥的展开图 (3)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的规律: A展开图全是长方形或正方形时------长方体或正方体; B展开图中含有三角形时-----棱锥或棱柱; 若展开图中含有2个三角形3个长方形-----三棱柱; 若展开图中全是三角形(4个)-----(三)棱锥。 C展开图中含有圆和长方形-----圆柱; D展开图中含有扇形------圆锥。 4、点、线、面、体 ⑴体:几何体简称为体。 ⑵面:包围着体的是面,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⑶线: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为曲线和直线。 ⑷点: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几何图形的组成:由点线面体组成。点是构成图形的基 本元素,而点本身也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 5、直线: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形成的图形叫做直线。 ⑴表示方法:直线AB或直线L ⑵点与直线的关系:点在直线上、点在直线外 ⑶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 确定一条直线); ⑷交点: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 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7.线段: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 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①表示方法 ②画法 ③基本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④线段的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 中点。 ⑤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A叠合法;B度量法。 6、射线: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的图形叫做射线。 ①表示方法:端点字母必须写在前 ②射线可以看做是直线的一部分,识别射线是否相同---- 端点相同、延伸方向也相同。 8、直线、射线、线段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以下六个 方面区别) ①表示法 ②延伸性: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 射线向一方无限延伸, 线段没有延展性 ③端点个数:直线没有端点,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线段有两个端点 ④画图叙述:过AB两点作直线AB; 以O为端点作射线OA; 连接AB。 ⑤特征 ⑥性质 9.角:①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 边。(角的静态定义 ) ②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 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 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角的动态 定义 ) 10、角的表示方法: (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2)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3)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4)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 11、角的度量:“°” “′” “″” 度分秒。 12、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1)重叠法; (2)度量法。 13、注意: (1)角有两个特征:一是角有两条射线,二是角的两条射 线必须有公共端点,两者缺一不可; (2)由于射线是向一方无限延伸的,所以角的两边无所谓 长短,即角的大小与它的边的长短无关; (3)当角的大小一旦确定,它的大小就不因图形的位置、 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而改变.如一个37°的角放在放大或缩小 若干倍的放大镜下它仍然是37°不能误认为角的大小也放大 或缩小若干倍. 另外对角的表示方法中,当用三个大写字母来表示时, 顶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在角的两边上各取一点,将表示 这两个点的字母分别写在顶点字母的两旁,两旁的字母不分 前后. 14、角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 角分成相等的两个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 线。 15、余角、补角 (1)概念: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相加等于直角即 90°,那么这两个角互余,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余角。 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相加等于平角即180°,那么这 两个角互补,其中一个角叫做另一个角的补角。 (2)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 ①∠1+∠2=90°,则∠1、∠2互余;反过来,若∠1,∠2 互余,则∠1+∠2=90°; 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l十∠2=90°,∠1+∠ 3 =90°,则∠2=∠3. 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 ①若∠A+∠B=180°,则∠A、∠B互补;反过来,若∠A、 ∠B互补,则∠A+∠B=180°. 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A+∠C=180°, ∠A+∠B=180°,则∠B=∠C. 16、方位角:必须以正南。正北方向为基准。 17.角的种类: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 知识结构 相 交 线 两条 直线 相交 邻补角、对顶角 对顶角相等 垂线及其性质 点到直线的距离 两条 直线 被第 三条 直线 所截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平 行 线 平行公理 平移 判定 性质 1. 互为邻补角: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了角中,有公共顶点且 有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邻补角。如图(1) 12 1 2 与 是邻补角。 2. 对顶角: (1)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 (1) 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如图(2). (2) 1 2 3 4 1 2, 3 4 与 与 是对顶角。 (2)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3. 邻补角的性质: 同角的补角相等。 4. 对顶角性质:对顶角相等。 1 3 2 3 1 2( 与 互补, 与 互补 同角的补角相等) 两个特征:(1) 具有公共顶点; (2) 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5. 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 就有n(n-1)对对顶角。 1.垂线的定义: 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 是 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 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090 2. 垂线的性质: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结的所有线段中,垂线 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 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4.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 直线垂直时,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5.垂线是直线,垂线段特指一条线段是图形,点到直线距离是指 垂线段的长度,是指一个数量,是有单位的。 1. 平行线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 种:(1)相交; (2)平行。 3. 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1) 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 推论(平行线的传递性)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指的是一条直线分别与两条直线 相交构成的八个角中,不共顶点的角之间的特殊位置关系。它 们与对顶角、邻补角一样,总是成对存在着的。 平 行 线 的 性 质 平 行 线 的 判 定 两直线平行 条件 结论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条件 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 结论 两直线平行 夹 在 两 平 行 线 间 的 垂 线 段 的 长 度, 叫 做 两 平 行 线 间 的 距 离 。 1. 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 定或者否定的判断。两者缺一不可。 2. 命题的组成: 每个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 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 “如果……,那么……”的形式。或 “若……,则……”等形式。 3. 真命题和假命题: 命题是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以是错误的。由此可以把命题分成真命题和假命题。 真命题就是: 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的命题。 假命题就是: 如果题设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成立的命题。 1. 平移变换的定义: 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 一个新图形,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2. 平移的特征: (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 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对应点连结而成的线段平行且相等。 3. 决定平移的因素是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4. 经过平移,图形上的每一点都沿同一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 5. 经过平移,对应角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 段平行且相等。 22 )5()25(848 14 5)2( 5 35 2 13 )2(3)3(3 22 ) 3 2()4(824 )3()6()2(1632 3 9 5) 3 1(53.1 )2()6(4 )3(1 22009 25.0) 6 1( 2 15) 3 22()2( 24 有理数的乘方 当 x = -3时, 等于( )x A、 B、 23 = 3 3 解: x 所以选 A 因为 x· x 针对第14题训练 由2点15分到2点30分,时钟的分针转过的角度是( ) A.30° B.45° C.60° D.90° [答案] D 阶段综合测试八(期末四) 针对第8题训练 钟表上12时15分钟时,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 ) A.90° B.82.5° C.67.5° D.60° 阶段综合测试六(期末二) [答案] B 例1: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有一条直线l,点Q在直线l外,过点Q的直线m 交直线l于点R 2、直线a过点P,且点P在直线b上。 l Q . . R m (1) . a b P (2) 例2:已知线段AB=5cm,在直线AB上画线段BC=3cm,求 AC的长。 A . . .B C 解:(1) ∵ AB=5 ,BC=3 ∴AC=AB+BC=5+3=8(cm) (2) ∵ AB=5 ,BC=3 ∴AC=AB-BC=5-3=2(cm) (C) . 思考:情况(1)添加AB、BC的中点分别为M、 N点,试求MN的长度。 MN=4cm 我们学会了分类讨论思想! A B C D l (2)如图,AC=8cm,CB=6cm,如果O是线段 AB的中点,求线段OC的长度。 A BCO 例3:如图,已知OB平分∠AOC,且∠2:∠3:∠4=2:5:3, 求∠1,∠2,∠3,∠4的度数. 2 1 4 3 A B C D x=30 ∴ ∠1 =60°, ∠2= 60° ∴ ∠3 = 150°,∠4=90°。 O 我们可以方程的思想来解决有关几何问题! 解: ∵ OB平分∠AOC, ∴ ∠1=∠2 ∴∠1:∠2:∠3:∠4=2:2:5:3 设 ∠1=2x°, ∠2=2x°, ∠3=5x°,∠4=3x° 由题意的: 2x+2x+5x+3x=360 3.已知∠AOB=70°,∠BOC=15°,求∠AOC 的度数. ∠AOC=∠AOB-∠BOC=70°-15°=55°; 当 OC 在∠AOB 外部时, ∠AOC=∠AOB+∠BOC=70°+15°=85°. 答:∠AOC 的度数为 55°或 85°. 解:当 OC 在∠AOB 内部时, 利用方程思想解题 我们在求有关线段长度或角的大小的问题时,可把一个量 设为未知数,列方程求解.方程思想是指对所求问题通过列方 程求解的一种思维方法,是解几何题的重要策略. 例2: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的一半少 8°,那么这 个角的余角是多少? 思路导引:可设这个角为 x,通过列方程求解. 4.如图 4-2,B、C 两点把线段 AD 分成 2∶ 4∶ 3 三部分, M 是 AD 的中点,CD=6,求线段 MC 的长. 图 4-2 5.已知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余角的 4 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为 180°-x,根据题意得, 180°-x=4(90°-x), 解得 x=60°. 答:这个角的度数为 60°. 解:设这个角的度数为 x,则这个角的余角为 90°-x,补角 6.如图 4-3,OM 是∠AOB 的平分线,OC 在∠BOM 内, 已知∠AOC=80°,∠BOC=20°,求∠MOC 的角度. 图 4-3 ∠ 的余角=90°-62°32′ =27°28′ 练习1、已知∠ =62°32′,∠ 的余 角是多少度? ∠ 的 补角是多少度? 解:∠ 的余角=90°- ∠ ∠ 的补角=180o -∠ ∠ 的补角=180o - 62°32′ =117°28′ 答:这个角的余角为27°28′,补角117°2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