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全国)(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全国)(二)

‎2018届一轮复习 散文阅读 训练(全国)‎ ‎ 高考真题训练 一、【2014年高考天津卷】阅淡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枣香醉人 洪丽丽 上午接到爷爷的电话,说給我酿了一罐醉枣,让我抽空回老家一趟。‎ 爷爷每年都会在枣子成熟的季节,亲手挑选出一颗颗饱满.、红润的大枣,蘸上白酒,密封在破璃瓶中。瓶口用稀稀的黄泥土封住。静置两三个月后,待枣香、酒香融为一体,合为一物,才有了今天爷爷酿的醉枣。‎ 八十岁的爷爷和八十二岁的奶奶住在离小城六十公里外的乡下老家,固执而孤独地坚守着三间土坯房和一个种着七棵老枣树的大院子.‎ 奶奶告诉我、枣树是她嫁给爷爷的第三天上亲手种下的,到现在已有六十个年头了。‎ ‎ 坐小城的公交车到村口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 雪后的乡村,色彩单调得很,所有矮小的植物都被覆盖在白绒毯似的大雪之下。寂靜的村庄,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色。汽车没停稳前,模模糊糊地看到偌大的村口只有枣树下伫立着一个人。下车一瞧,原来是奶奶。她正倚靠着一棵弯弯曲曲、疙疙瘩瘩的老枣树,张望着从远处驶来的汽车。‎ 呼呼的北风,依旧是那样寒冷、剌骨,不时地吹拂起她額前几缕花白的头发,但树下的她却像雕塑般一动不动,只有头上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在瑟瑟地抖着。‎ 奶奶的个子似乎又矮了一些,童年印象中的她是个大高个,干活利落,走路飞快。我总要仰着小脑袋看她,一溜小跑地跟在她的后面。只是,恍惚间,奶奶竟变成了眼前的模样;个子矮了,佝偻着身子,走路也有些不稳了。‎ ‎“不是打电话不叫你来接我吗? ”我慌忙上前搀住她的胳膊,把她全身的重量都揽在自己身上。‎ ‎“爷爷的气管炎又犯了吗? ”我问。‎ ‎“没犯,别担心,我们壮实着呢! ”奶奶一向报喜不报忧。‎ 走进院子,七棵老枣树挥舞着光秃先的树枝,像久违的老朋友般无声地迎接着我。 这七棵老枣树收藏着我单纯而快乐的童年时先……‎ ‎“奶奶,今年的枣结这么多啊! ”八岁扎着两根羊角辫的我,蹲在九岁哥哥的后面,一边和奶奶说笑着,一边用两只小手胡乱地划拉着地下被爷爷打落的枣子。‎ 爷爷笑呵呵地站在木梯上,用力地挥动着手中长长的打枣竿。一阵疾风暴兩,红通通、圆滚滚的枣子纷玢落下。我和哥哥大呼小叫着,疯跑着,打赌谁先找到今年最大、‎ 最红的枣子。五岁的小妹最为老实了,两只胖嘟嘟的小手不时地检起两颗小枣,放进奶奶的大枣筐里,乖巧、懂事的模样,引逗得爷爷和奶奶哈哈大笑。‎ 时光如箭,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 ‎“奶奶,那棵枣树怎么歪成这样了呢? ”我问奶奶。‎ 奶奶抚摸着干枯的树干说:“唉,这棵枣树也老了! ”记忆中这棵枣树结的枣子,即便是刚刚点红,滋味也是酸甜酸甜的,最为解渴、解馋。‎ 虽说是棵枣树,它的意义于我来说却是朝夕相处、不离不弃的童年玩伴。春天,顽皮地在它疙疙瘩瘩的身上攀来爬去;夏天,撑一个木床,在它绿色庇护伞下纳凉;秋天,肆意摘取它的果实;冬天,又把所有积雪堆在它的脚下。它和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构成了我童年美好图画中最不可或缺的记忆。一年又一年,奶奶和爷爷为这个大家庭日夜操劳着,枣树发芽、开花、结出最大最红的枣子;一年又一年,奶奶粗糙的手上布满了淤黑色的老年斑,枣树的树皮翅起甚至开始一块块地脱落;一年又一年,爷爷健壮的身体日渐衰弱,枣树的果实也越来越少。‎ 时间,飞逝的时间,残酷的时间,把所有一切都改变了。‎ 爷爷、奶奶和枣树,却默默承受住了!‎ 家中,爷爷正在烧火,锅台旁摆着早已包好的两帘饺子.‎ ‎“怎么又包铰子?不怕累着? ”我嗔怪奶奶。‎ ‎“不累,你不是爱吃菜焰的吗?我和你爷爷常包! ”‎ 灶下烧火的依然是爷爷,抢也抢不过他。他总怕我不会烧这种大灶。爷爷呼噜呼噜的气管和吱吱啦啦的风箱一唱一和的,听得我一阵阵的揪心。‎ ‎“让你们搬到城里就听话吧,你们这么大岁数了,还住在老家土坯房里,会叫人笑话我们不孝顺的! ”我又开始劝奶奶。‎ ‎“这房子咋了?不能住人?你们不都是在这房子中出生的吗?”耳背的爷爷显然是听到了我的话,像吵架似地嚷嚷着,固执的表情完全是一个三岁小孩子的模样,令我好气又好笑。‎ ‎“不就图你们有个根,有个老家吗? ”奶奶边往锅中下饺子边说。‎ 我正用勺子搅着下到锅中的饺子,听到这儿鼻子一酸。‎ 吃饭时,照例,爷爷、奶奶一个劲儿地劝我多吃。‎ ‎“别夹了,我都吃饱了,现在都流行减肥,哪有你们孙女这么胖的!”我夸张地比画着。‎ ‎ “咱可不减,把胃都减坏了!”他几乎是对着我吼了。‎ ‎ 我要走了,爷爷让我捎上那一罐醉枣。“这七颗枣树真是老了,今年才结了半筐枣子!”我听到了他喉咙里发出两声似有似无的叹息声,很轻很轻,却只好装作没有听见,低头快步地走出家门。‎ 还是奶奶送我到村口公路上等车,患气管炎的爷爷不常出门,无论是谁送回老家,总是奶奶送出屋门,院子,一直送到村口。‎ ‎ 一个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爷爷和奶奶就像这院中七棵老参树的根,铁铸石雕的根,屹立不倒的根,屹立不倒的枣,他们用生命培育出的儿女像极了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红枣,所以不论我们的外表多鲜亮、滋味都甘甜,依然不能离开这深深扎根地下,已然融入血脉的生命之根——哪怕他们走了一段崎岖难行的人生路,耗尽了全部心血、力气,只剩下了风烛残年的躯壳。‎ ‎ 奶奶目送我坐上了公交车,汽车缓缓开动,我慢慢地远离了老家,最后消失在我视线里的是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 ‎ 我紧紧地捧着那罐醉枣,不禁陶醉在了那浓浓的枣香和深深的四年之中。‎ ‎(选文有删改)‎ ‎16.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4分)回忆童年快乐,表现浓浓亲情,增添生活气息;昔日的热闹,反衬出爷爷奶奶晚年的冷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哎,这棵枣树也老了!”这句话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3分)叹惜枣树的老去,体现奶奶对老树的深厚感情;奶奶借枣树的老去感慨自己的衰老。‎ ‎【解析】这种情感是对枣树、自身的感叹,是对时间的感叹。要抓住“老”的多重意蕴。先抓住句子的难懂的词语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度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6分)‎ ‎【答案】排比、反复、衬托;句式整齐,语意递进,情感浓烈。‎ ‎【考点定位】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本文标题为“枣香解人”,有人认为也能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4分)‎ ‎19【答案】枣香醉人:“枣”是情感寄托物;“枣香醉人”实际是亲情“醉”人,有助于表现文章主题;文章以“醉枣”起,“醉枣”结,首尾呼应。‎ 根:“根”是文章的主题思想所在。“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老房、老树、老人构成“我”的生命之根和精神依托。‎ ‎【解析】认为“枣香醉人”好,则从“枣香”是线索,结构全文,渲染主题;运用比喻写爷爷奶奶对我的影响入手答题。认为“根”好,则从“根”运用比喻,点明主题——没有老家的人是没有根的,以及对我的影响入手答题。认为哪一个好均可。这是相对开放的题目,实际上是探究题目的作用,要从内容(强调重点、手法、情感)和结构(对题目、上文、下文结尾)两方面回答。‎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描写雪后乡村的荒凉寒冷,是为了突出爷爷奶奶坚守老家的可贵品质。‎ B.奶奶说他们很壮实,经常包饺子,这都是为了不让“我”担心,宽慰“我”而说的。‎ C.文章结尾再次提到了奶奶那顶枣红色的绒线帽,首尾呼应,表现了“我”对爷爷奶奶的依依不舍之情。‎ D.爷爷是个固执的倔老头,跟“我”说话像吵架似的,他“吼”的背后是和奶奶一样的对孙辈的关心体贴。‎ E.文章在塑造爷爷奶奶形象时运用了细节描写、心里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 ‎【答案】A.E ‎【解析】A不是突出坚守乡村的可贵品质,在寒冷中等待我,突出表现了爷爷奶奶对“我”的关爱。E没有心理描写。A项考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文章的主旨,E项考查了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2014年高考天津卷】《枣香醉人》这篇文章引发我们对广受社会关注的“空巢老人“问题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限80〜100字.(7分)‎ ‎【答案】略 ‎【解析】提示:内容:表达。可选角度:个人、家庭、社会、政府、伦理、道德、法律,等等。‎ 参考:个人——‎ 空巢老人也应转变观念,减少对子女的依赖(老人要从思想上改变,接受新的生活观念。老人退休以后,要建立新型家庭观念减少对子女的依赖,合理安排退休后的生活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其他可以陶冶情操的运动或文艺上面。适当减少对子女感情的投入,降低对他们的期盼值进而达到对子女的依恋充实孤独老人生活。充实老人生活,找到代替角色。老年生活本就枯燥无味,老人要适当的调节生活乐趣,增加生活情趣,平时可以培养新的爱好,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群,进而调整生活状态对生活有新的规划展望。)‎ 家庭——尽孝要趁早,子女应主动为老人提供更多关爱(古语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了孩子的前途着想,即便孩子很长时间不能回家一次,老人也没有怨言。但是,孩子走得再远,始终是父母心中永远的牵挂。他们嘴上说不用惦记家里,但心里却盼望孩子能经常回来看看自己,陪自己说说话。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最渴望的不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而是来自儿女的亲情爱护。医疗技术的进步可以治愈老年人身体上的病痛,但是无法抚平他们心灵上的空虚。即使医院有高水平的心理医生,也难以排解老人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尽孝应趁早。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所有人来说,都应该把赡养老人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来完成,不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能陪伴在老人身边的尽量陪伴,外出打工的能回家时尽量回家,实在回不去的也要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下老人,报告下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只有这样,老人才是幸福的。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不仅是家庭的宝,更是社会的财富,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爱护他们。)‎ 政府——仍需为“居家养老”提供制度保障(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陈钟林建议建立专门针对老人群体的保障制度,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公共投入。要想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须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机制,从“社会 保障”向“社会福利”过渡。目前,我国已经有部分地区实行“居家养老”,即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空巢老人”提供免费服务。但这些服务多数仍限于生活层面,还不能给予老人精神慰藉,而且部分从业人员缺少培训,服务质量不高。“完善居家养老模式,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政府投入,这些都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的积极措施。”陈钟林认为,如果空巢老人的生活能得到有效保障,长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十分巨大。)‎ ‎ 法律——“常回家看看”入法需要刚性(精神赡养有时比物质赡养更重要,“常回家看看”是给钱、给物代替不了的。许多“空巢老人”在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孤独、失落、抑郁等情绪,这些心理上的问题,并不是子女给予物质就能解决的,他们需要子女的精神抚慰,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然而,他们仍然无法依靠法律来帮助自己实现意愿,因为“常回家看看”虽然入法,却没有规定谁来监督执行“常回家看看”,也没有赋予有关组织强制的权力,更没有规定不 “常回家看看”的结果。对于“常回家看看”的法律条文,总体上要靠子女自觉来执行,而且,这种道德上的义务、亲情上的事情,法律也不宜干涉过深。但是,为了让这一条文更能发挥作用,不妨增加一些强制规定。比如,子女长期不“常回家看”而老人提出要求的,街道、居委会、村委会有义务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子女不“常回家看看”‎ 导致严重后果的,例如造成空巢老人死亡的,法律应当对子女进行相应的惩戒。)观点要明确,理由要充分,内容要有文采。‎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2014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浣花草堂 黄裳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筐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是放进去了。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人们就从她的诗里追寻他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的所在了。‎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烧过去,才看得见那山门。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寺,还不是草堂。‎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花碎瓷片叠起来的“草堂”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红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发着几株用石坛围起来的大树。洁净无尘。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好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黄、陆都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出去。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草堂简朴却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坐在水槛上休息。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发出幽香的红藻,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机会。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的描写。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所挚爱的。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环境!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总看不太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处缩小了。‎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有删改)‎ ‎19.这篇游记为什么从杜诗写起?(4分)‎ ‎【答案】①符合浣花草堂主人杜甫的诗人身份。②杜诗中那些描写山川风物的诗,引发了作者更为新鲜的感受,以此统领全文。③引出浣花草堂。‎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虽然是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的了。(2分)‎ ‎(2)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了一下杜甫的草堂诗,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2分)‎ ‎【答案】‎ ‎(1)①塑像虽然艺术水平一般,但还是清疏的,没有把杜甫仙化,②能够表现诗人本色,这是值得肯定的。‎ ‎(2)①作者将自己复诵草堂诗比喻成“梦游”,写出了作者沉迷于草堂诗意境中的情态,②凸现了杜诗中描写自然风物诗歌的意境之美,表现作者对杜诗的新感受。‎ ‎【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一般做题的思路是,将原文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代词、喻体、深刻的词语)转换成语境中的直白含义,然后将这些零散的含义根据原句顺序,组成通顺的话表达出来即可。此题第(1)题基本按这个思路解答,第(2)题则分析比喻的修辞效果,本质是赏析句子的题。山东卷往年的试题中2009年《记住回家的路》两个句子按基本思路答题,2012年《被时间决定的讲述》中的句子含意题则按赏析制定的答案。所以在备考中为了周全起见,先解释基本含义,有手法的要分析手法及其效果。‎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4分)‎ ‎【答案】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②杜甫具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④杜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⑤杜甫描写自然风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答出其中的任意4点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要全面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6分)‎ ‎【答案】①反复研读诗人的作品。②深入了解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诗歌所描写的对象。③不盲从,有自己独到的见解。④不片面理解诗人作品,不凭主观随意取舍(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客观认识历史上的名人,具有现实意义,“杜甫很忙”‎ 曾经在网络上影响颇大,因此这个探究题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正确是非判断能力,客观认识问题能力,而不应该人云亦云,或跟风起哄调侃,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此题为探究题,这类题一般要求学生既要关照原文,又要有所提升,不能就原文分析原文。在这片文章中要从全文多个角度分析把握,注意题目中“认识一个诗人”,“作者的做法”两个关键词。此题6分,一般分条答题(分三点的可能性最大,为了周全答出四点较稳妥,当然不可机械套用此规律),思路才显清晰,而且阅卷标准更好把握。因此备考中要养成条理答题的习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