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18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的人生哲学起于游世的人生态度,行于自由的人生价值,最终化于审美与创造的人 生境界。换言之,庄子哲学的终极归宿乃是一种基于审美观照的创造境界。因此,有人称庄 子为古今第一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无人能及。国学大 师徐复观在其代表作《中国艺术精神》中鲜明地指出:“他们(指庄子的修养功夫)所达到的 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上。” 的确,庄子将审美之境寓于自由游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游”本身是一种审美过程, 过程就是一切,目的是无须预设与达到的。“游”是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无拘无束,一种 无偏执于“心”的自由。此“心”乃功利之心、认知之心、敬畏之心。破斥功利、认知与敬 畏之“心”,便是审美。正如西方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 乐。”审美的本质在于精神自由,它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做无穷无尽的想象,审美心理活动 当然也有它的目的性与规律性,但它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无规律的合规律。 庄子认为审美的极致乃是一种观照,但这种“无为”与“不作”背后却蕴含了创造的基 因。他在《外篇•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 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他 认为天地的无言之美才是美的极致,这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圣哲之人探究 天地之美并通晓万物生长之理,对世间万物采取一种观照的态度,这是对老子“自然无为” 思想的深化。与早期人类对自然或恐惧或崇拜的心理判然有别,庄子以审美关系观照自然, 深刻洞察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新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内篇•应帝王》“浑沌凿窍”的著名故 事中更深刻地加以体味。 庄子以“浑沌”隐喻自然原本的规则与秩序,在“倏”与“忽”凿通“七窍”的干涉之 下,失去本原而死。庄子认为,天地间的大美是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所“存在”的那一 种美,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无美之美”,亦即“混沌”之美。值得一提的, 庄子所开启的混沌之门直通两千多年后当今科学前沿——混沌学。在这则寓言中,南与北可 以视为事物对立的两极,倏和忽都是形容事物运动非常快的形容词,“中间地域”好比处在 一张纸正反两面之间的中间面。“混沌”既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种状态,用于描述那个“中 间地域”的不确定性和客观存在,这相当于数学中的极限概念。庄子以这个精妙的故事,无 - 2 - 意间直指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把非线性现象摆在了线性思维的面前,二 十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正是与此有关。 若论审美与创造,庄子哲学对于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艺术领域。他认为美的创造过 程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他在《外篇•田子方》中写道:“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 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 视之,则解衣槃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在庄子看来,画家“解衣槃礴”, 坦 然自若,不为世俗陋习所拘囿,以奋振、自然和率真的态度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这样 才能艺与道相通,画出符合大美要求的作品,这一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影响是 极为深远的。 (摘编自吴靖《庄子哲学的三重境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享受自由游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这是一种不执于功利、认知与敬畏之心的审美。 B. 圣哲之人采取观照态度来探究天地之美与万物,是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跨越。 C. 庄子认为在人为审美判断之下的“混沌”之美是具有“无状”“无象”“无美”的大美。 D. 中国艺术思想强调画家应该不拘囿于世俗陋习,实现艺与道相通,才能画出大美之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围绕庄子的审美与创造展开分析,蕴含着庄子哲学在审美观照的创造境界中产生的理 念。 B. 文章引用康德的话论证了庄子审美思想存在的合理性,强调精神的自由与审美心理的无目 的性。 C. 文章多处引用庄子的著作进行论证,展现出庄子哲学在美学、宇宙、艺术等方面强大的生 命力。 D. 文章将庄子哲学与物理学相联系,论证了当代科学前沿受“混沌”思想的影响,角度新颖 独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庄子的审美打破了早期人类对自然恐惧或崇拜的心理,洞察到人与自然的全新关系,是道 家思想的延伸。 B. 庄子与惠子濠梁之辩揭示了庄子物我浑一、主客同体的态度,这与“游”的审美内涵是互 相贯通的。 C. 庄子的人生态度中带有审美的精神自由,本无怀对艺术的认知之心,但总能对艺术精神产 - 3 - 生深刻的影响。 D. “混沌”是规则和秩序,事物确定性与非确定性都难以逾越它,庄子巧妙将非线性现象摆 出,带有朴素唯物观。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 项,“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跨越”错误,原文是“这是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深 化”,并没有脱离老子的思想; C 项,“在人为审美判断之下”错误,原文是“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 D 项,“中国艺术思想”错误,原文是“在庄子看来”,是庄子的哲学思想。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 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 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审美心理的无目的性”错误。原文是说“审美心理活动当然也有它的目的性与规律性, 但它是无目的的合目的”。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D 项,“事物确定性与非确定性都难以逾越它,庄子巧妙将非线性现象摆出”错误。原文是说 “无意间直指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是强调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的难 逾越关系,是两者的关系,没有提到第三方“混沌”的存在。 故选 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 4 -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 本市新闻编辑台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 3 点 40 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 7 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 34 大道第 83 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 144 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 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 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 7 小时,除非……”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 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 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 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 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 “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 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有权命令发放 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里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里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 4 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 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 5 -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 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 6 点 30 分,柯里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 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 7 点 30 分。 三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里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里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 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 8 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 区高度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 65 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里蒂大夫说: “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作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 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 低声说。 帕特里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 1943 年 8 月,获 1944 年普利策新闻奖。 4. 这篇报道以顺序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对这样写作的好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以顺序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B. 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 C. 清晰显现出援救进展,表明人们援救行动之快,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体现人们的仁慈的 爱心。 D. 现场感强,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5. 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对文中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画线部分运用了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 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 B. 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 C. 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 D. 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是否能得救的担忧,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 6 - 6. 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 B. 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爱的关注与渴盼。 C. 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 D. 体现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对这次战争的厌恶情绪。 【答案】4. A 5. D 6. D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新闻结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记叙类文章的写作顺序,有顺叙、倒叙、插 叙、补叙等,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写作顺序。新闻报道类的文章,有时候为了突出 时间,采用顺叙的方式进行写作。 A 项,“突出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分析错误,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 间,这既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 因此,“真实性”应为“连贯性”。 故选 A。 【5 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言的特 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 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⑤语言的作用。表达 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仔细分析选项内容,找出分析错 误的一项。 D 项,“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是否能得救的担忧”分析错误,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 是因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 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新闻内容的能力。在整体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应仔细分析选项的关键点, 判断正误。 D 项,“体现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对这次战争的厌恶情绪”分析错误,一个濒临死亡 的小女孩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与帮助,说明就在二战时人们还是充满爱心与高度的人道主义 - 7 - 精神,表现出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因而,“厌恶之情”应为“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 心”。 故选 D。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 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二、古代诗文阅读(42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8 小题,31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 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元和初,召为 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 佛骨。愈素不喜佛,上疏谏。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裴度、 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 者乃贬为潮州刺史。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 率先对曰:“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 则没入出钱之家。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十五年, 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愈既至,集军 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改吏部侍郎。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长庆四年卒, 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旧唐书•韩愈传》)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 称 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 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 不果。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 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8 - A.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B.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C.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D.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疏,即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文书,内容多涉及议礼论学、陈述政要兵事、进谏、 弹劾等。 B. 祭酒,古代飨宴时祭神的长者,后用于官名。“国子祭酒”是主管匡子学或国子监的教育 行政长官。 C. 礼部,古代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外交等事。 D. 邦,原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后也泛指地方。文中“邦”与“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中的 “邦”含义相同。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勤奋好学,树立远大抱负。他跟从当时文坛名士学习,锐意进取,怀有凭借文学振兴 一代文风的志向。 B. 韩愈忠贞耿直,直言劝谏皇帝。他上书反对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又因谗言被贬到更远 的袁州任刺史。 C. 韩愈体恤百姓,推出利民举措。他设法赎回被奴役之人,使其回到父母身边,并除去俗法, 百姓深受其益。 D. 韩愈推行文教,深得民心。他死后被潮州百姓奉为神明,朝散郎王涤顺势而为引导百姓, 建成新的韩公庙。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 (2)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答案】7. D 8. D 9. B 10. (1)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话语和情 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 (2)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文章和德行,并扩展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 容易治理的地方。 【解析】 - 9 -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 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 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 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标点或停顿)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所给句子主要需 要看“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这部分的断句情况。 “岂”常用在句子开头,表反问,其前应断,排除 AB 项;“伏乞”,意思是“向尊者恳求”, 用在句子开头,后面带请求的内容,从语义上看,应该是“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是目的,这部分的意思是“请求对他稍微赐予宽容,以引来谏诤的人”,可排除 AC 项。综合 看,D 项断句正确,原句标点可以是: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 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 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 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考生平时要注重知识 的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D 项,“含义相同”错。文中“邦”意为州郡,“邦 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中的“邦”意为“国家”。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 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 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注意要求, 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项,“又因谗言被贬到更远的 袁州任刺史”错。从文中看,选项与“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愈终大 狂疏,且可量移一郡。’乃授袁州刺史”有关。根据知识积累,“量移一郡”是指调到离京 城稍近的地方,可知“袁州”不是更远的地方。 故选 B。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 - 10 - 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 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既”:已经,……之后;“谕以逆顺”,“谕”,告 诉,使人明白,句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思是“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切 至”,非常恳切;“畏重”,畏惧又敬重。(2)“自是”,从此;“笃”,专心;“文行”, 文章和德行;“至于”,到,到在;“易治”容易治理的地方。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 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 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 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 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 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大历、贞元年间,文字多崇尚先秦诸子的学问,效法杨雄、董仲 舒的著述,而以独孤及、梁肃最称深奧,儒士们都推重他们。韩愈跟随们游学,精心钻研模 仿,想振兴一代文风。元和初年,韩愈被召入任国子博士,升任都官员外郎。元和十四年正 月,宪宗派宦官杜英奇押领三十名宫人,手持香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韩愈素来不信佛, 上疏劝谏。表疏奏上,宪宗很恼恨。过了一天,把表疏拿出来给宰相看,准备对韩愈处以死 刑。裴度、崔群上奏说:“韩愈冒犯了皇上,确实应该获罪。然而如果不是由于内心忠诚, 不回避罢黜斥责,又怎能如此呢?请求对他稍微赐予宽容,以引来谏诤的人。”于是贬为潮州 刺史。皇上打算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到这事,看看宰相怎样回答。而皇甫鎛憎恨韩愈耿 直,害怕他被重新起用,所以抢先回答说:“韩愈毕竟太狂妄,还是酌情调迁近处的一个郡 任职。”于是授任袁州刺史。袁州有这样一种风俗,为了借钱把子女抵押在出借钱的人家服, 过期无力赎回就被没入出借钱的人家永远成为奴隶。韩愈到任后,想办法赎出被没收为奴婢 的子女,送还给他们的父母。还废除这种习俗,不准许蓄养奴隶。元和十五年,韩愈被召入 朝授任国子祭酒,转任兵部侍郎。适逢镇州杀了田弘正,拥立王廷凑。朝廷命令韩愈前往镇 州宣谕。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话语 和情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后改任吏部侍郎。又转任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 韩愈在长庆四年十二月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 11 - (《旧唐书•韩愈传》) 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 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 确实不错啊,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 了道理,就容易治理。”潮州人敬奉韩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 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可是祠庙在州官衙门大堂的后面,百姓以为 进出不方便。前任州官想申请朝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先生来 担任这个州的知州,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老百姓心悦 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老百姓高高兴兴 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好地方,一年后新庙就建成了。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 阳周氏周氏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 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 见汝阴侯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滕公曰:“布数为项羽窘上,上怨之, 故必欲得之。”朱家曰:“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 不从容为上言邪?”汝阴侯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滕公待间, 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 “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 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是时殿上皆恐, 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 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 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布辞之官。 楚人曹丘生,与窦长君善,欲得书请季布。窦长君曰:“季将军不说足下..,足下无往。” 固请书,遂行。使人先发书,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 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仆游扬足下之名于天下,顾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 - 12 - 布乃大说,引入,留数月,为上客,厚送之。 (节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舍匿/罪及三族/季 布匿濮阳周氏/ B.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季布匿濮阳周氏/ C.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季布匿濮阳周氏/ D. 季布者/楚人也/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 季布匿濮阳周氏/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褐衣是用葛、兽毛等织就的粗布制成的衣物,是古时贫穷或地位低贱者的穿着。 B. 单于本是匈奴人对其首领的专称,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 C. 河东指现在的山西西南部,因在黄河以东而得名,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D.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相传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把他死时抱的树制成木屐,常感慨“悲乎, 足下!”“足下”一词逐渐变成对他人的敬称。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布被人搭救,得到高祖赦免。汉高祖悬赏捉拿他,他先藏身于周氏,后被周氏扮作奴仆 卖给朱家,经朱家劝说,汝阴侯滕公向高祖进言赦免了他。 B. 季布敢于直言,阻止用兵匈奴。吕后受到单于的侮辱,樊哙要带兵讨伐,众将都赞同,只 有季布以高祖当年平城被围的旧事表示反对,此事才作罢。 C. 季布被召入京,终未获得提拔。孝文帝听说他是贤人,便召他入京,欲任用他为御史大夫, 后因他人之言而放弃,他乘机向皇帝进言,然后离开京城。 D. 季布重诺之名,被曹丘生宣扬。楚人有“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是因为曹 丘生出游时到处为季布宣扬。 14.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滕公待间,果言如朱家指。 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指导的那样向皇上奏明。 B. 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 - 13 - 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 C.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 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 D. 何足下距仆之深也! 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 【答案】11. C 12. B 13. D 14. A 【解析】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 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 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季布是楚地人。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 项羽灭亡以后,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 句中,“兵”是“将”的宾语,“将兵”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D 两项。“求布千金”意思是 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千金”应与“求布”相连,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 项。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 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B 项,“单于后来成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统称”解说错误,因为后来还有可汗等称 呼。 故选 B。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 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 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 项,“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说明季布重诺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楚人谚 语,已经在楚地人尽皆知,曹丘生出游时到处为他宣扬只是“得以传扬”的一个原因,而不 是所有原因。 故选 D。 - 14 -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 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 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A 项翻译错误,“朱家指”意思是“朱家的意思”,不是“朱家指导的那样”,正确的翻译为: 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 故选 A。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季布是楚地人。项羽派他率领军队,曾屡次使汉王刘邦受到困窘。等到项羽灭亡以后, 汉高祖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 姓周的人家。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 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 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 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朱家便乘坐轻便马车到洛阳去了,拜见了汝阴侯滕公对他说: “季布犯了什么大罪,皇上追捕他这么急迫?”滕公说:“季布多次替项羽窘迫皇上,皇上 怨恨他,所以一定要抓到他才干休。”朱家说:“现在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 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您为什么不寻找机会向皇上说 明呢?”汝阴侯滕公知道朱家是位大侠客,猜想季布一定隐藏在他那里,便答应说:“好。” 滕公等待机会,果真按照朱家的意思向皇上奏明。皇上于是就赦免了季布,任命他做了郎中。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匈奴王单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 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 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 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 是当面撒谎!”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 奴的事了。 - 15 -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 做御史大夫。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 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季布因此对皇上说:“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 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来窥探您的为人 处事。”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 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于是季布就辞别了皇上,回到了河 东郡守的原任。 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与窦长君也有交情,想要窦长君写封信介绍他去见季布。窦长 君说:“季将军不喜欢您,您不要去。”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 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 曹丘到了,就对季布作了个揖,说道:“楚人有句谚语说:‘得到黄金百斤,比不上得到你 季布的一句诺言。'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 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季布于是非常高兴,请曹丘进来,留他住了几个月,把他 作为最尊贵的客人,送他丰厚的礼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柳 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5.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 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 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D. “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的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16.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表达触觉和视觉 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 A. 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 16 -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宋•刘子翚《海棠花》) D. 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元•杨维桢《燕子词》)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 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 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 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 项,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是化用“台城柳”典故,“千条锁故营” 则是暗指“细柳营”,这两句主要目的是为了扣住“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句也不仅是 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更重要的问题是这四句的手法并非“借静衬动”,而 应是以动衬静。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读题干可知,本题需要选出的是用 “嗅觉”表达“触觉”和“视觉”的诗句。“移觉”即转移了人的感觉;也就是沟通了人的 感觉,所以也叫“通感”。这种手法的特点是:用形象的语言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 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觉相通,相互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和深化诗文意 境的效果。首先要读懂各选项所给的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诗句中写“香”是否使用了“通 感”的修辞手法。 A 项,“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句意:鲜花经过一昼夜的风吹雨打也会凋谢,香 气不再,夜莺只有养在豪宅大院才能更加娇气富贵。此句中的“香”是鲜花的香味。 B 项,“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句意:在那芦苇的婆娑影子里,在那浮动的水气 中,披着蓑衣卧在渔船之上;在那如盖的莲叶影里,在那清幽的荷香中间,披着蓑衣御着雨。 此句中的“香”是荷花的香味。 C 项,“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成”句意:海棠花几经夜雨已经飘零殆尽,但余香犹 在,即使“染尽胭脂”也无法画出她留芳遗馨的气韵来。此句中的“香”是海棠花的香味。 - 17 - 选项 ABC 写的都是真实的花香,因此全部排除。 D 项,“燕子来时春雨香,燕子去时秋雨凉”句中的“香”绝非嗅觉上的真实的花香,而是说 “春雨”是香的。“春雨”诉诸视觉景色,而“香”诉诸嗅觉,这样就使用了通感手法。 故选 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 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 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 确认,得出答案。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曾经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孔子曾经也有过相似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逍遥”是道家哲学术语,庄周在《逍遥游》中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逝者如斯夫 (2). 不舍昼夜 (3). (若夫)乘天地之正 (4). 而 御六气之辩 (5). 以游无穷者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逝”“御”“辩”,学 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30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 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 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_____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 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褚党人 碎”,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 - 18 - 日里_____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 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_____。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 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 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 帽”“东坡展”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 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 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_____。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 存在,(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色 B. 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重 C. 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D. 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重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B. 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 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 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使 然。 B. 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所致。 C. 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 致。 D. 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答案】18. C 19. A 20. D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成语使用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褒贬失当、谦敬错位等。 - 19 - 近年近义成语的考查成为热门,关键是要仔细分别它们的细微差别。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 使用范围、使用对象不同;2.意义侧重点不同;3.语义轻重不同;4.色彩不同;5.适用语境 不同。“身不由己”:自己的行动不能由自己做主。“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 了自己。此处突出因苏东坡性格太具魅力,使人们心甘情愿控制不住地被他吸引,为他倾倒, 用“不由自主”。“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重在突出随便,不拘小节。“蓬 头垢面”:形容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重在突出生活条件差。这里指苏东坡没有头发 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用“蓬头垢面”;“停止”:不再进行。“停滞”:指受到阻碍, 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从苏东坡的人生际遇看这里用“停滞”更合适。“失色”:失去本 来的色彩或光彩。“失重”:失去原有的重量、分量。此处因前文有“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 色彩”,所以用“失色”更好。 A 项,“身不由己”使用错误;应用“不由自主”;“不修边幅”使用错误;应用“蓬头垢面”; “停止”使用错误;应用“停滞”,故 A 错误; B 项,“失重”使用错误;应用“失色”,故 B 错误; D 项,“身不由己”使用错误;应用“不由自主”;“不修边幅”使用错误;应用“蓬头垢面”; “停止”使用错误;应用“停滞”;“失重”使用错误;应用“失色”,故 D 错误。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 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前文“有了……” 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根据语段第一句“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 又仁厚……”可知,应先说才华,再说气度。 B 项,根据前文“有了……”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故 B 错误; C 项,根据语段第一句“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可知,应先 说才华,再说气度,故 C 错误; D 项,根据前文“有了……”后面接“才让……”更恰当;根据语段第一句“除了他的盖世才 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可知,应先说才华,再说气度,故 D 错误。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解答此题考生需明确高考病句六大题型,即:搭配不当、语序 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做这类题的方法有:1.语感审读 - 20 - 法,看有没有明显不顺畅的、值得怀疑推敲的地方。2.标志判断法,巧抓特征词,快速辨析 病句。特征词有并列短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否定词、关联词、两面词、代词、长宾语 等。3.紧缩主干法,划分句子成分,先看谓宾是否搭配,再看定状补是否与中心词搭配。划 横线的语句属于句式杂糅。 A 项,“还有……使然”,句式杂糅,故 A 错误; B 项,“还由……所致”,句式杂糅,故 B 错误; C 项,“还是……所致”,句式杂糅,故 C 错误; 故选 D。 (二)基础知识(21 分) 21.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由,诲女知之乎 B. 见利则轻亡其身 C. 庄周忿然作色曰 D. 无欲速,无见小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审题,如 本题“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就通假现象设题,解答时可借助平时课内外的积 累,还可以根据字音相同推断是不是通假字。 A 项,“由,诲女知之乎”翻译为: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女”, 你,通“汝”。 B 项,“见利则轻亡其身”翻译为:见到利禄就忘记自己性命。“亡”,忘记,通“忘”。 C 项,“庄周忿然作色曰”翻译为:庄周(一听)气愤地变了脸色。没有通假现象。 D 项,“无欲速,无见小利”翻译为: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无”,不要,通“毋”。 故选 C。 22.下列成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割鸡焉用牛刀:杀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值得用大的力量。 B.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比喻为虎作伥,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那里去了。 C. 慎终如始: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指始终要谨慎从事。 D. 运斤成风:比喻技术极为熟练高超。 【答案】B 【解析】 - 21 -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理解成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主要靠平时课内外的积累,注意不 要望文生义. B 项,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水獭想捉鱼吃却把鱼赶到深渊去了,鹞鹰想捉麻雀吃,却把麻雀赶 到丛林中去了。原比喻方法不当,适得其反;现用于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 靠的力量赶到敌对方面去。 故选 B。 2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不厌.其言 学而不厌. B.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暴秦之欲.无厌 C. 文.之以礼乐 小人之过也必文. D.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 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 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 项,“人不厌其言”翻译为:别人不会反感他的话语。厌,反感、讨厌。“学而不厌”翻译 为: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厌,满足。 B 项,“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翻译为:金钱和地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欲,想要,向往。 “暴秦之欲无厌”翻译为:残暴的秦王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欲,欲望。 C 项,“文之以礼乐”翻译为:用礼乐加以修饰。文,修饰。“小人之过也必文”翻译为:小 人犯了过错一定要掩饰。文,掩饰。 D 项,“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翻译为: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虽, 即使。“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翻译为: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虽,即使。 故选 D。 24.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勉强)恕而行 社稷.(谷神) 长短相形.(比较) B. 搜于国.(国家)中三日三夜 贼.(害)仁者 是以仁者非.(反对)之 C. 繁启、蕃.(茂盛)长于春夏 其何能淑.(善) 听.(听见)而斫之 - 22 - D. 莫不厌.(饱食)若鱼者 枯鱼之肆.(店铺) 丈夫..(成年男子)之冠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 析词义。 A 项解释有误,“强恕而行”意思是尽力按恕道办事,强,尽力。 B 项解释有误,“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意思是在国都搜捕了三天三夜,国,国都。 C 项解释有误,“听而斫之”意思是任凭他砍削(鼻尖上的白泥),听,任凭。 故选 D。 2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 A. 荐之.于天而天受之 B. 三年之.丧毕 C. 夫然后之.中国 D. 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 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 断词义。 例句中,“之”,动词,到。 A 项,“荐之于天而天受之”,之,代词,他。 B 项,“三年之丧毕”,之,助词,的。 C 项,“夫然后之中国”,之,动词,到。 D 项,“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后一个“之”,助词,的。 故选 C。 26.选出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王何必曰利? B.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C. 王曰:“何以利吾国?” - 23 - D. 孟子遇于石丘。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 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之”是“有”的宾语,前置了。 A 项,“王何必曰利?”正常句式。 B 项,“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判断句,“……者……”句。 C 项,“王曰:‘何以利吾国?’”宾语前置句,“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的了。 D 项,“孟子遇于石丘。”状语后置句,“于石丘”是“遇”的状语,后置了。 故选 C。 27.对下列各文言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有什么受伤的呢?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啊! B.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戴帽子的有五六个人,未戴帽子的有六七个人。 C.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 D.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共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又是谁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 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 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 证赋分点的落实。 A 项,“伤,受伤”错。正确译文是: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啊; B 项,“冠者,戴帽子的;童子,不戴帽子的”错。正确译文是: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 D 项,诸侯,直接译成“诸侯”错。正确译文是: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共同朝见天子,不是 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故选 C。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 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 24 - 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 120 个文言实词,18 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 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四、写作(60 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节制是态度,是为人处世方式,更是智慧,有人说,若要有所成就,就要懂得节制。对 藏在灵魂中的野马来说,须有一条绳,你只有将它套在马的身上,马才会听你指挥。 要求:根据材料,选取合适的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 体自选。 【答案】 懂得节制,成就人生 一匹极好的烈性马可助人驰骋疆场,可若这马没了缰绳的束缚,那便成了疯马,一无是 处,甚至会给人带来灾祸。马如此,人亦然。若无束缚,纵然天才也终成废物。 放纵是人的本性,而节制是人的理性所在。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从小缺少家庭的教 育,失去束缚的他放纵自己于声色之中。他纵酒放荡,放浪形骸,私生活混乱,纵然是才华 横溢的青年才俊,却在正值壮年时患病早逝。是天妒英才吗?不,根本不是。这样的结局是 由于他本人不懂得节制而造成的,他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疏于对自己的管理,沉迷于短暂欢 乐,最终毁掉了自己。 学习也是如此。若我们在高中这有限的三年里不懂得自我约束,放纵自己,沉迷于与学 习无关之事,那我们得到的只能是后半生无限的懊悔与辛苦。 反之,一个懂得克制的人会在约束自己的过程中成就自我,把自己塑造得更优秀。 北宋文学家张载幼年丧父,缺少严父管教的他,并没有因为无人束缚就放任自己堕落。 反而在很多同龄人玩乐吃酒,享受他们口中的“快意人生”时选择了另一条更为艰难的路节 制本性。他拜师求教,钻研苦读,坚持走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成大 儒,写下了让无数仁人志士热血沸腾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一个疏于管理自己的人绝不可能成为身边人的榜样和时代的英雄,更是万万不可能成为 民族脊梁的。 将“节制”再上升一个高度便是“自律”。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里,来自外界的 诱感太多太多了。常有人说:“一部手机,便可毁了一个孩子。”这话不假,但得有个前提 条件,那就是这个人一定是不懂自律的。一个自律的人却能够定住心神,大声地对外界诱惑 - 25 - 说“不”。当你想要睡个懒觉时,请你想想高校图书馆那些青年早起学习的场景;当你想要 玩个手机刷条抖音时,请你想想学校里那些少年大声朗读的身影。少年啊,请不要再抱怨生 活太苦、没有自由,现在的节制是为了成就未来更好的人生。 须记得:懂得节制是人间绝色,高度自律是一种人生信条。正如材料所说,若要有所成 就,就要懂得节制。懂得节制,成就人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作文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 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 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 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 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 人。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很明显,材料中“节制”一词频繁出现,这就提示考生这个词语 就是中心词,也是中心话题。“节制是态度,是为人处事方式,更是智慧”一句,突出了节 制的重要性,节制,使人的欲望不再蔓延,从而理性地面对生活;节制,使我们的前行有所 约束,不至于误入歧途。考生可据此作文。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取 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如写作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如写作记叙文,在 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 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 化主题。 立意: 懂得节制的分寸 节制是一种美德 有所节制才有所收获 放纵的弊端 自律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素材: 1.虚心纳谏的齐景公嗜酒如命,他可以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 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好了。”另一个大臣晏子 - 26 - 后来参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 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若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晏子听了 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 了吗?”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晏子的劝诫别出心裁,他既没有纵容君王喝,亦没有直接阻 止君王喝酒。只是以古时昏君加以比照,使齐景公以之为鉴,并从此戒掉陋习。 2.克制与节制,都是对个人欲望的理性控制。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所以所谓 为人处世要有节制,其实实际指的就是要约束自己的欲望,不要为所欲为。手握权柄身居高 位者,往往忘乎所以,以言代法。一夜暴富身家百万者,大多一掷千金,用钱开路。其实这 些行为都是在纵欲,是在毁灭自己。 3.孔子说过:克己复礼为仁。那么这个克己,就是要把自己的行为举止克制在“礼”的范围 之内。所以接下来孔子还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儒家理 论上的克制。 4.司马光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就用这样的节俭态度为人处世,并且还借古喻今, 写就了一部《资治通鉴》。美国小说《幕府将军》里,以德川家康为原型塑造的那位寅永将军, 就是极有节制的典范:他每一次的开销,都在心里拟定一个额度,但是交待下人执行的时候, 却总是减掉一半——只有这样节制,才能最后赢得幕府争斗的胜利,事实也是如此。 层次结构:文章开头由马到人,点明观点。正文为对照式结构,并选择典型事例加以验证, 说明节制对于成就自我的重要价值。后将“节制”再上升到“自律”的高度,形成思维的递 进。作者面向同龄人发出呼吁,体现出写作者创设真实情境的意图。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 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 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 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 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 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