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仁寿第一中学校南校区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商代统治者为表示信从上帝的意志,事无大小,都要通过占卜,以预测吉凶,决定行止。这表明商代 A. 国王权力受到限制 B.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C. 宗教势力比较强大 D. 文化教育比较落后 【答案】B 【解析】商代统治者“事无大小都要通过占卜”足以证明王权是具有神秘色彩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商代国王权力不受到限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宗教势力比较强大而是具有神秘色彩而已,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文化教育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商朝历史较夏朝更为可信,最主要的依据是 A. 神化传说 B. 甲骨卜辞 C. 史籍记载 D. 口述史料 【答案】B 【解析】商朝有文字可考的甲骨文,可以记载历史,所以比夏朝更为可信,故B项正确;传说没有史料价值,故A项错误;史籍记载商代没有出现,故C项错误;口述史料没有出现,故D项错误。 3.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是因为撰写的时代与商相隔久远,其内容的真实性常被人怀疑。甲骨文的发现,证明《史记•殷本纪》所载殷王世系是基本可靠的。由此可见 A. 没有考古辅证的古籍必有争议 B. 考古发现与古籍有互证作用 C. 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D. 《史记》所载都是真实可靠的 【答案】B 【解析】文献属于二手史料,考古挖掘属于第一手史料,使用的时候二者要相互印证,故B正确;A项说法绝对;材料中论述的是史料使用,故C错误;《史记》属于二手史料,并不都是真实可靠,故D错误。 4.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 御史大夫 B. 通判 C. 太尉 D. 门下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 “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最早体现”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的职能,故A项正确;通判创立于宋朝,这与题干中“最早体现”不符,排除B项;太尉掌握军事,不负责监察职责,排除C项;门下省负责审核皇帝诏令,与“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符,排除D项。故选A。 5.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 家国一体 B. 嫡庶有别 C. 宗族制度 D.君权至上 【答案】D 【解析】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D正确;家国一体是指国家与帝室的关系,与题干内容不符,A排除;嫡庶有别是指利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地位和财产的继承,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恰恰违背了这一原则,B排除;宗族制度是古代以家长制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社会体制,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父系氏族时期,与材料无关,C排除。故选D。 6.元朝设置行省时,多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汉中以及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人四川而划入陕西。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 A. 传达行政命令 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 防止地方割据 D. 扩大国家的疆域 【答案】C 【解析】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可以限制地方势力的发展壮大,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故选C项;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将生活习俗更接近四川的汉中、安康划归陕西行省,在客观上并不利于行政命令的传达和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B项错误;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与扩大国家疆域并无关系,排除D项。 7.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A.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答案】A 【解析】从所给材料的意思来看,很显然是选择A。导致了“重文轻武”现象出现的是宋朝时的政策,排除B;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八股取士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而不是指科举制度,排除C;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官员也有很多是贪官污吏,因此,D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排除D。 8.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相比较最能说明的是 A.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 C. 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 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较大,而唐朝三省制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制衡,丞相的权力被分割,从而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唐代三省皆为宰相不能说明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的比较联系,排除A项;唐代三省宰相相互制约,尚书权力并非最大,排除C项;唐代时并无太尉与御史大夫的设置,排除D项。故选B。 9.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A. 说明军机大臣的地位极低 B. 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C. 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D. 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因为太监都要退出,才有了“挑帘军机”。由此可知,“挑帘军机”的出现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故C正确;军机大臣的地位尊隆,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皇帝故意显示威严,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军机处的等级森严,故D错误。 10.下列中央官制,按照形成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①三省六部制 ②内阁制 ③三公九卿制 ④军机处 A. ①③②④ B. ①②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①是隋唐时期;②是明朝时期;③是秦朝时期;④是清朝时期,依据时间排序,C正确。 11. 就证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A. 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C. 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 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答案】B 【解析】“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中的人物是传说人物,没有史料和实物佐证,所以B项是说服力最小的,故答案为B项。A项是实物史料,C、D项是实实在在的典籍记载,都比传说人物要可信。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12.家产均分继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继承原则,其在唐代被载人《唐律》,宋承唐制,其在继承法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这种制度的实行 A. 源于人多地少的矛盾 B. 推动了多子多福观念的形成 C. 规范了耕织结合模式 D. 巩固了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家产均分有利于维持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的存在,家产均分继承由基本原则到被确立为封建法律且为后世王朝所承继,反映了封建王朝意图巩固自耕农的经济形式,故D项符合题意。A项,唐宋时期并非古代中国人口急剧增长时期,人地矛盾并不突出,故排除。B项,多子多福观念与家产均分无直接因果联系,排除。C项,耕织结合为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而题干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农业生产模式的规范,排除。 13.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 A. 呈现专业化趋势 B. 生产经验的进步 C. 精耕细作的特点 D. 悠久的发展历史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可知,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特征。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古代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比较得出生产经验的进步;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历史悠久。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 下列是四组有关对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论述提纲,其中因果对应关系论述正确的是 A. 铁犁牛耕——井田制形成 B. 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 C.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D. 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刀耕火种与最原始的井田制相对应,铁犁牛耕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的革命,促使奴隶社会生产方式向封建生产方式转变,即C项正确。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一般是指地主土地兼并,更多的是带来地主收入增加,政府收入减少,D错。答案C。 15.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乞巧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B. 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C. 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D. 劳动人民对封建压迫的强烈反对 【答案】A 【解析】“乞巧节”,“乞巧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都与传统的小农经济有关,故A正确,排除BCD。 16.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古代史上,宋朝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该政策实施有利于 A. 对农民的控制 B.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C. 减轻农民负担 D. 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使得农民无地或者少地,使得农民向地主租赁土地耕种,促进了租佃制的发展,故D项正确。抑制土地兼并,可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自身的统治,因此不抑制兼并与农民控制之间无联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是强调土地兼并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排除B。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加重农民负担,排除C。 17.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 佛教的广泛传播 C.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 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铁犁牛耕,牛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得到了人民的喜爱,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人民对牛有特殊感情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无关;B选项错误,佛教在东汉时期才传入中国,同时佛教忌杀生和吃荤,与猪还是牛无关;D选项错误,人民对牛有特殊感情与愚民政策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8.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 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 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 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普通民众与市场联系的渐趋减弱 【答案】B 【解析】“工商食官”指的是官府垄断工商业,工商业特别是手工业产品主要满足政府的需求,而不是社会需求,所以A项错误;C、D两项是影响社会需求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影响社会需求的最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的存在,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有封闭性,从而遏制了社会的有效需求。故选B项。 19.据史料记载,明代棉布盛行,松江府是棉布的主要产地,苏州府的嘉定、常熟所产棉布也很畅销,“商贾贩鬻,近自杭、歙,远至蓟、辽、晋、陕”。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经济作物开始投放市场 B. 棉纺织业取代传统丝织业 C. 白银取代铜钱普遍流通 D. 江南地区成为棉纺织中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松江府”、“苏州府”皆属于江南地区,是棉布的主要产地,所产棉布畅销各地,反映出江南在棉纺织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故D项正确;A项“开始”说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棉纺织业”与“传统丝织业”的地位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流通货币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 20.雍正皇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这说明其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 闭关锁国 B. 重农抑商 C. 盐铁官营 D. 工商皆本 【答案】B 【解析】农业是“本务”,工贾是“末也”,体现重农抑商的政策。故选B。 21.1881年,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南海成立的继昌隆缫丝厂被当地民众捣毁,理由是“夺人生业”“易生瓜李之嫌”,后被迫迁往澳门;1893年,武举出身的李福明在北京设立机器磨坊,被都察院视为“不安本分”的“刁商”,下令取缔。这些现象表明 A. 民族工业集中于轻工业 B. 民族工业资金来源广泛 C. 民族工业冲击传统观念 D. 商人群体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民众和官府反对开办近代机器工业的理由“易生瓜李之嫌”、“不安本分”等信息来看,说明民族工业冲击了“男女大防”“重农抑商”等传统观念。故答案为C项。A、B项对材料信息看法片面,没有反映材料主旨,均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商人群体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22.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在甲午战争后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此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废除科举 B. 农业衰退 C. 重利轻义 D. 实业救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投身于近代工商业反映了实业救国的社会现象,故D正确;张謇和废除科举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而非农业衰退,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利轻义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23.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24.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看到一座城市中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工业三类企业。这座城市应该是 A. 西安 B. 重庆 C. 上海 D. 北京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同时并存有洋务企业、外资企业、民族工业三类企业”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外商企业在上海出现,洋务运动时期上海有轮船招商局,且有民族企业发昌机器厂,因此是三类企业的聚集地,故C项正确;西安、北京并未被开放为通商口岸,排除A、D两项;重庆开辟为商埠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后,与题干所示时间不符,排除B项。故选C。 二、材料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某一制度之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某一制度之消失,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在渐渐地变质。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自行拟定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写出具体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论述: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示例二:论题: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论述: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观点可知,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必然的,新制度建立有制度渊源,旧制度被废除之前就已经存在问题。根据此思路,结合中国古代制度演变进行论述。如提出观点: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论证过程从丞相制度的确立、演变过程中权力被削弱,最终被废除展开。具体而言:秦朝建立之初,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置政务,但也埋下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隐患。汉代内朝制度、唐代三省六部制均是为分散相权而做出的制度设计,但相权仍对皇权构成一定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废除了丞相制度。可见,丞相制度的废除是君主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 论证也可从制度间的相互关联展开。提出观点:井田制和分封制相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论述:论述过程侧重分封制和井田制两者的关联,即井田制是周代土地国有制度,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均为周天子所有。通过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及其土地上的人口授予各地诸侯,各地诸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获得土地、人口的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必要的政治、经济义务。可见,井田制为经济基础,分封制为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结合,构成周代制度的基础。 26.秦唐帝国中央集权制度 (1)完成下列空格 (2)从秦到唐的中央集权示意图之,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3)君权和相权始终是中国历代王朝的一对主要面矛盾,其他朝代还有哪些削弱相权之措施? 【答案】(1)1.御史大夫2太尉(任意位置);3中书省4尚书省(秩序不能错) (2)相权不断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3)内外朝制度,政事堂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三公九卿,三公为太尉军权,丞相行政权,御史大夫监察权;隋唐三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起草稿件,门下负责审议,尚书负责执行。 (2)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示意图表示的是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君权加强、相权削弱角度回答。 (3)削弱相权的措施,可以从汉朝、宋朝等朝代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前期自统一台湾后逐渐放宽海禁,但针对西方殖民势力的非分之举,在开展外贸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防范限制措施。除限定在广州一口通商外,还禁止军火、大米、豆麦、杂粮、铁器、生丝、绸缎、马匹、书籍等的出口。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往,举凡进出口买卖货物、规定价格、外商纳税、乃至政府宣示通告外商上书陈情,均由行商居间办理。外国商船停泊处,须派兵稽查;外商不得在澳门长期居住,不得乘坐轿舆,不得在广州过冬,居住在广州商馆的外商每月只准三次到附近花地和海幢寺游览散步,每次限10人;平时不准擅自出入商馆等。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幻想关上“天朝”的大门,以永保长久统治。但是,这种消极落后的政策,既不能阻挡住凶恶的欧美侵略者,也不能减轻侵略的祸患。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要侵略殖民地,闭关政策既不能影响和改变外国资本主义本性,也不能妨碍它们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发展,反而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窒杀了中国的生机和进取精神,造成了沉闷、闭塞、停滞、倒退,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距越拉越大。它是徒劳无益而且十分有害的政策。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朝的闭关政策。 【答案】(1)表现: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对进出口货物严格限制;对外国商人严加防范;行商垄断对外贸易;严格约束外商活动。 (2)评价: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侵略的命运。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导致了中国航海业的衰落;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解析】(1)根据所学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对外贸易限定在广州一地。可以从禁止进口货品、严格约束外商,包括外商的各种行动都要受到限制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从材料“除限定在广州一口通商外,还禁止军火、大米、豆麦、杂粮、铁器、生丝、绸缎、马匹、书籍等的出口。外商不得和官府直接交往”“外国商船停泊处,须派兵稽查;外商不得在澳门长期居住,不得乘坐轿舆,不得在广州过冬,居住在广州商馆的外商每月只准三次到附近花地和海幢寺游览散步,每次限10人;平时不准擅自出入商馆等。”可得出答案为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对进出口货物严格限制;对外国商人严加防范;行商垄断对外贸易;严格约束外商活动。 (2)对闭关政策的评价根据所学内容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积极主要对国内统治来讲的可以抵御侵略。消极方面主要从落后于世界来分析。从材料“永保长久统治……既不能阻挡住凶恶的欧美侵略者,也不能减轻侵略的祸患”得出积极性为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侵略的命运。从材料“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发展,窒杀了中国的生机和进取精神,造成了沉闷、闭塞、停滞、倒退,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距越拉越大”导致了阻碍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8.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而招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他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员支持实业,最终才促成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得争相购买……机制面粉物美价廉,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中立足、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支持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概括材料二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3)假如你是1916年某报的记者,请你为荣氏企业的面粉写一句广告词(不超过20字)。 【答案】(1)有利: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 不利: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 (2)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抓住机遇;善用营销手段;产品质量好。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概括不利因素;根据“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概括得出有利因素。 第(2)问,因素:根据“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分析概括;写广告词应该注意从企业本身、社会背景、吸引顾客等方面进行概况,但语言一定要简练、要有鼓动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