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四川省泸县五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泸县五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活动,广大群众通过图片、实物、视频等直观感受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体现出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决定人们不同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无形的、非强制的 ④文化包括人类全部精神活动以及物质产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以及“文化的含义”的相关知识。广大群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活动中,直观感受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影响人们不同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是决定,②夸大了文化的作用,说法错误;文化包括人类全部精神活动以及精神产品,不是物质产品,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2.美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缺乏新教伦理所包含的资本主义精神。该观点强调了 A.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B.文化对个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C.文化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D.文化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答案】A 【解析】“中国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国缺乏新教伦理所包含的资本主义精神”体现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文化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C表述错误。文化既有意识形态的,也有非意识形态的,D表述错误。故本题选A。 3.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人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相反,在急功近利、爱慕虚荣的家风环境中长大的人很难想象会严以用权、实以谋事、动遵法度。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腐朽文化阻碍个人健康成长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由题意知,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人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相反,在急功近利、爱慕虚荣的家风环境中长大的人很难想象会严以用权、实以谋事、动遵法度。可见不同家风对人的影响不同,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未涉及腐朽文化,排除③。④:材料未涉及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排除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4.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该《决定》 ①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提升 ②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③有利于更好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 ④将为各类产权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材料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提升;②符合题意,材料中“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③说法错误,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④说法错误,题中的决定不是提供的法律保护;故选A。 5.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最丰富多彩 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④没有文化人们已无法生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错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但不是最丰富;②③符合题意,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这说明文化现象丰富多彩,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④错误,没有文化人们已无法生存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故选D。 6.如今,出境游市场需求正在发生变化,深度游学游成出境游新宠,在旅游行程中加入世界名校参观等特色内容,备受家长以及孩子的关注。与此同时,游学游市场尚不规范、有些产品价格高、“游多学少”等问题也令人担忧。材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市场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了游学游成出境游新宠,但游学游市场上存在着尚不规范、有些产品价格高、“游多学少”等问题,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市场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涉及到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③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市场出现令人担忧的问题,启示我们对文化市场应加强管理,而不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与题意无关。所以本题选A。 7.乡土中国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农村,也是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据统计,中国每天消失的村落有80至100个。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文化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答案】C 【解析】A:该观点表述本身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A。B:文化的发展可能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能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总是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表述错误。排除B。C:在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毫无节制地膨胀,农村被一步步地蚕食。割裂的城市与村庄之间,充斥的不仅仅是“乡韵”的遗失,还有被毁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C选项正确。D:该观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本题选C。 8.研究表明,世界文化潮流有一个规律性,那就是世界各国跟着世界经济前三名走。这一研究成果显示 A.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 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C.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 D.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答案】B 【解析】AC:该两个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C不符合题意。B:研究表明,世界文化潮流有一个规律性,那就是世界各国跟着世界经济前三名走。这一研究成果显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B正确。D: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D错误。故本题选B。 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19年4月29日在北京延庆区开幕。本次园博会以园艺为载体,积极传播和发展中国园艺文化,推动我国由园艺生产大国向园艺产业强国迈进的同时,汇聚世界各地独特的园艺特色和地域文化,促进了国际园艺合作。本次世界园艺会的举办有利于 ①推动园艺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②加强对话交流,增进对外域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③丰富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④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园艺博览会“积极传播和发展中国园艺文化,推动我国由园艺生产大国向园艺产业强国迈进”体现了推动园艺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汇聚世界各地独特的园艺特色和地域文化,促进了国际园艺合作”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①④符合题意。②:我们要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②错误。③:材料未涉及丰富文化传播手段,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10.有人认为,偌大的中华,如果没有一种道德的凝聚力,那么各种啼笑皆非将俯拾皆是,一个没有独立文化的民族犹如一盘散沙,只能在屈辱中生存,在解体、灭亡的边缘徘徊。这一观点说明 A.文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B.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D.文化的力量熔铸于民族的凝聚力之中 【答案】D 【解析】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而且愈益勃发的力量源泉。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材料中强调了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D正确。ABC不合题意。故选D。 11.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携力推进,“融入外国主流”。可见,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 A.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国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 B.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C.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 D.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国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不是强调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C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D符合题意,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协力推进,“融入外国主流”。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故选D。 12.“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灶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狄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透过《除夜》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庆祝民族节日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可以消除各民族文化差异 ③能集中表达民族情感 ④是一个民族凝固的艺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正确,透过《除夜》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集中表达;②错误,庆祝民族节日不能消除各民族文化差异;④错误,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故选A。 13.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华老字号,无论是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提供中医秘方秘药的同仁堂,还是明朝中期开业以制作美味酱菜而闻名的六必居,均因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享誉中外。这说明 ①中华医药内涵丰富,经久不衰 ②中华文化风格独特,源远流长 ③中华美食异彩纷呈,脍炙人口 ④中华韵味影响广泛,独领风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中华老字号均因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享誉中外,这说明中华文化风格独特,源远流长,中华韵味影响广泛,独领风骚,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中华医药内涵丰富,经久不衰,①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中华美食异彩纷呈,脍炙人口,③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14.富兰克林曾经说到:“贫穷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以为命中注定贫穷或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扶贫要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从思想上拔掉贫困户的“穷根”,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鼓励和引导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幸福。扶贫要先扶志的原因是 ①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在扶贫中发挥重要作用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对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扶贫要先扶志强调的是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对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②和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经济发展对人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③说法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 15.“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网上展馆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运用3d模型技术,采取多媒体互动叠加图文、音视频等形式,让人们通过电脑或手机沉浸式、漫游是自主体验参观详细了解展览内容信息,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这告诉我们 ①现代科技比传统文化更能感染人 ②现代科技可以创新文化的呈现方式 ③现代科技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④现代科技促进了优秀文化的传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看出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现代科技比传统文化更能感染人”说法错误;展馆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运用3d模型技术,采取多媒体互动叠加图文、音视频等形式,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说明现代科技可以创新文化的呈现方式,现代科技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优秀文化的传承,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 16.山东省济宁市在着力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该市在深入挖掘儒家文化深厚内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对该市当前发展的意义,探索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示范城市的路径,让传统文化新起来;开展了一系列“国学夏令营”、“市民大舞台”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社会、走进人心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聚力打造文化产业“新引擎”,加快推动三孔旅游、美猴动漫、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扶持文创企业快速发展推动传统文化兴起来;坚持交流与贸易并举、“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精心策划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文艺精品成功走出国门,先后赴奥地利、匈牙利等国进行文化交流,推动传统文化走起来……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该市成功入选2018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被评为“文化交往活力城市”。 结合材料,说明济宁市是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 【答案】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时代内涵,服务于该市的发展。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③利用文化资源促进经济、文化相互交融,既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又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④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解析】本题以山东省济宁市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经验为背景材料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作用、文化交流的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涉及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和解读材料的信息。分析设问,理论范围不明确,因为没有出现“方法论原则”等哲学词且答题指向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判断为文化生活的知识;根据“如何实现”这一关键词可判断本题为措施建议类主观题。分析材料,“在深入挖掘儒家文化深厚内涵的基础上”说明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基;“让传统文化新起来”说明应该让传统优秀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说明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创造文化环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增强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打造文化产业“新引擎”、扶持文创企业的做法则是利用文化资源促进经济、文化相互交融,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的表现;“精心策划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说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连接着中华民族对于传统价值观的传承,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记忆。它滋养了中国人对故土的依恋、对美好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对收获的期盼。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 皎洁的明月在圆,中国在圆,百姓的日子在圆,建设美丽中国的前程,也在圆。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传承中秋节传统文化,共享美丽中国幸福感,此为亿万国人心底之声。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中秋节是如何凝聚共同的民族情感的。 (2)明月寄托着对国家昌盛,生活幸福的期盼。请你为中秋传统习俗的传承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1)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中华民族通过圆月表达着期盼团圆和幸福的共同情感。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通过中秋节传统习俗的传承,维系着共同的民族情感。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凝聚着共同的民族情感。④中秋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维系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答案示例:开展传统中秋习俗教育活动;举办中秋习俗的展示活动;举办中秋节主题班会。 【解析】本题以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为背景材料,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等。第(1)问可结合材料,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等方面,分析说明中秋节是如何凝聚共同的民族情感的。第(2)问可围绕中秋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从开展传统中秋习俗教育活动、举办中秋习俗的展示活动、举办中秋节主题班会等方面提出建议。 (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中秋节是如何凝聚共同的民族情感的。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秋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维系着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等方面,分析说明中秋节是如何凝聚共同的民族情感的。 (2)明月寄托着对国家昌盛,生活幸福的期盼。本题要求请你为中秋传统习俗的传承提出两条建议。 建议要突出中秋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可从开展传统中秋习俗教育活动、举办中秋习俗的展示活动、举办中秋节主题班会等方面提出建议。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汉景帝第三子刘德非常喜好儒学,但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刘德应时而起,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从民间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他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工作,重用名儒,广招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诸如《诗》、《书》等大批正本古籍,数量上超过了当时国家藏书,对后来西汉治国理政主导思想的确立产生重大影响。 (1)结合材料,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说明刘德收集整理古籍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 (2)当今时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为什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请列举两条理由。 【答案】(1)①亲自参与收集整理古籍,在劳动和奉献中不断实现人生价值;②依托民间资源和名儒学士支持整编古籍,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③坚定理想信念,克服困难,用毕生精力严谨整理古籍,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2)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兴盛,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必要条件。②国家文化兴盛才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反对霸权文化的渗透。③民族文化兴盛才能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才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 【解析】本题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综合国力、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设问指向刘德收集整理古籍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要求,包括: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刘德收集整理古籍的做法分析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 (2)本题设问指向当今时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为什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请列举两条理由。本题实际是考查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我国的做法,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