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020-2021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 下列材料内容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汤伐夏,国号商” ②“自羲农,至黄帝” ③“夏传子、家天下” ④“周武王、始诛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朝代排序为夏商西周,而黄帝是传说时代,其早于夏商西周,因此选项 B 正确;选项 A、C、D 排序有误,排除。 2.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该时间也可以也可以表述为( ) A.公元前 20 世纪前期 B.公元前 20 世纪后期 C.公元前 21 世纪前期 D.公元前 21 世纪后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的世纪和年代与公元后相反,公元前 2070 年属于公元前 21 世纪,前 70 年 代属于前期。故答案为 C 项。ABD 项,综上分析可知,其他时间标记不符合题意,排除。 3. 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答案】B 【解析】西周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领土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 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按此标准,乙是平民,在当时是不可能封为诸侯,符合题意,故选 B;甲是古代帝王 的后代,丙是功臣,丁是王族,甲丙丁均有可能封为诸侯,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 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 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 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 C 项。A 项和 B 项知识错误,D 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 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 5. 周天子分封时要举行一定的“授民”仪式,即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授民”仪式后,这些臣 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的性质。这一“授民”制度( ) A.标志西周大一统政权的建立 B.体现西周政权的宗法制特征 C.清除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 D.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将原属周天子的臣民分封给诸侯”“ 这些臣民归诸侯所有,但依然保留着周天子臣民 的性质”可知周天子分封人民给诸侯,且臣民依旧与周天子保持着臣民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 于维护西周的统治,有利于形成天下共主的观念,故 D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并没有形成 大一统的政权,故 A 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为纽带,故 B 项错误。C 项“清除了”使用错误,在一定程 度上缓解了贵族叛乱的政治基础,故排除。 6. 公元前 6 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 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 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 ) 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 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 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及“晋国……而代替公族 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可知这反映了“卿族”等新兴势力的上升,故 D 选项正确;材料 无法表明分封制度的弊端初步显现,A 选项错误;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兴势力取代旧贵族的势力, 与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无关;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只能表明礼乐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 破坏,不能表明其荡然无存,完全被破坏;因此正确选项为 D 选项。 7. 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 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C 【解析】孔子著《春秋》和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应结合汉武帝时代强化“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突出这两 个文化贡献的价值。从而先排除 A(郡县、行省)、D(均田制)两项,再排除 B(法家)。 8. 商周公卿在传世文献和标准器铭文中有 200 多位,其中姓氏可考 65 位。其中商代公卿中异姓和同姓的百 分比分别是 34.78%、21.05%、而西周异、同姓公卿分别为 34.78%、65.22%。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 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这说明了( ) 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 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 C.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D.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逐步形成 【答案】D 【解析】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始于夏朝,与材料中“商周公卿”不符,故 A 项错误;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 为表里而非界限分明,与材料中“公卿的族属是商周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不符, 故 B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不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故 C 项错误;家国一体与材料中“公卿的族属是商周 政治建构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政权的形态”相符,故 D 项正确。 9. 西周统治者从夏、商得天命又失天命的客事实中,认识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天命不永远固定于 一家一姓;天命转移的根本原因,不是祭祀的多少,而是“人事”的兴废,是有德与无德,一再强调要以 灭亡了的夏、商两代为鉴。这表明西周统治者认识到( ) A.国家的兴亡决定于神的意志 B.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敬德保民 C.构建尊卑等级秩序的重要性 D.利用亲族血缘加强政治统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天命转移与否在于"人事”的兴废,在于“德与无德”,由此看来,国家兴盛 的关键是“人事”兴和“德政”,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已经意识到国家兴盛的关键是敬德保民,B 正确;依据材料“天命靡常”“天不可信”的信息可知国家的兴亡不是决定于神的意志,A 错误;构建尊卑 等级秩序的重要性与材料的主旨信息不符合,C 错误;利用亲族血缘加强政治统治属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特 点,材料没有体现出该信息,D错误。 10.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 (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信息可知, 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 正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不符,A 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C 错误。 11.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 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 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 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 C 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12. 公元前 7 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 国;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这些行为( ) A.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 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 C.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答案】A 【解析】“尊王”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周天子仍是华夏政治共同体最高权力的象征, “尊王”就是遵从西周的传统国家政治的有序化,“攘夷”突出了华夏民族的一种自觉的族别意识和自我认 同,故 A 正确;BC 只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的实质,排除;D 表述绝对,错误。 13. 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 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 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 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 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 【答案】C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将王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故 答案为 C 项。宗法制的目的是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材料所述为分封制,排除 A 项;材料没有反映 西周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可,排除 D 项。 【名师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国” 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从宗 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 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 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14. 商代“服国”所管辖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赐予,商王朝无法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 西周初期通过分封直接对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 侯之君”。可见,西周初期的分封制( ) A.推动了血缘宗法制的发展 B.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C.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 D.易于形成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根据“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 正式成为诸侯的君主,王权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故选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血缘宗法 制,所以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时的‘诸侯之长’变成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无法 体现分封制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 B;夏商周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D 错误。 【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一般没有知识依托。因此,认真研读材料, 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这类题目的主要诀窍。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中 有关内容和技巧来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 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15. 有学者认为商周之际的中国文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是全方位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革命”。 其意义,当然不仅仅是在王权易姓,还在于理性超越了信仰,引领了此后三千年的文明。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制取代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B.西周的制度推动了各地的文化认同 C.西周制度文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礼乐制度确立使自然信仰逐渐衰亡 【答案】C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确 立,以严格的等级制度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以政治制度的理性超越了信仰,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故答案为 C 项。A、B 项说法正确,但只是某一方面的变化,均排除;D 项说法绝对,排除。 1.周人与商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除了战略上的布局,还重新创立了一套占卜系统,即周易。文王按照岐山 的地理位置重新排定了八卦的方位,周公做了爻辞,而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这说明 ( ) A.周人对思想的控制更加严密 B.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 C.周易比龟甲占卜更有助统治 D.周人依靠科学决策夺得了天下 【答案】B 【解析】重新创立一套占卜系统,无须再通过商人的卜骨来安排自己的命运,从而掌握对民众进行政治说 教的资格,说明周人重视夺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反映周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 排除 A 项;作为占卜系统,不存在哪一个更有助统治的问题,排除 C 项;占卜系统不是科学决策,排除 D 项。 2.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上,老师叫学生查找课题中的“民主”一词。一位同学找到:中文“民主” 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对这两个“民主”班上展开了激烈讨论,以 下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两个“民主”的意思基本一致,都是指人民能当家作主,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 B.老师所要求查找的“民主”是政治制度,学生找到的“民主”是古人的思想主张 C.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希腊的古代等级社会中,民众都是没有任何民主和自由可言的 D.学生找到的“民主”指的是最高统治者,课题中的“民主”之“民”是被统治者 【答案】D 【解析】“天惟时求民主”的意思是为民作主的、有德行的君主,显然中国的民主并不是人民当家作主,故 A 项错误。老师查找的《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民主制度,学生找到的民主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不是古人 的思想主张,故 B 项错误。希腊雅典的民主有一定的自由成分,故 C 项错误。“天惟时求民主”的意思是为 民作主的、有德行的君主,《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民显然是富有民主权力的被统治者,故 D 项正确。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观点 作者、出处 “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 启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益干启位,启杀之” 《竹书纪年》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A.诸侯推举启为帝 B.禹直接传位于启 C.启最终继王位 D.益最终被启所杀 【答案】C 【解析】“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与材料中 “益于启位,启杀之”信息明显不相符,不能认定“诸侯推举”,故 A 项错误;“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 可得出禹当初不是直接将君位传给启的,故 B 项错误;“为夏后帝启”等信息说明“启最终继承了君位”, 故 C 项正确;“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无法判断启是否直接杀益,故 D 项错误。 4. 1996 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推 定出殷商武丁在位的大致年代应为公元前 1250 年至前 1192 年。据此可知 A.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 B.跨学科结合开始运用于史学研究 C.商朝有着严格的日月食记载体系 D.甲骨文卜辞记载与历史事件一致 【答案】A 【解析】根据“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可知,夏商周断代工 程的研究应用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故 A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跨学科结合”,排除 B;材料只是说明夏商 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应用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无法体现商朝日月食记载体系是否严格,排除 C;D 表述太绝 对,错误,排除。 5.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惠。” 《国语·鲁语上》 “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 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王国维《殷商制度论》 “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左传·高祖本纪》 A.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 C.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D.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 【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惠”、“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列尊 贡重,周之制也”都体现了诸侯与周王的政治隶属关系,故 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东方诸国的社会发展, 故 B 项错误;“列尊贡重”不一定是姬姓封国,故 C 项错误;此时周王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D 项 错误。 6.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 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注意前提和逻辑关系,层层推理。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 封于鲁),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①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 通婚,可知②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③正确;秦 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④正确。 7. 西周时,“士”不仅可以占有田并指使子弟为其劳作,还要负有亲自执干戈、卫社稷的世职;而到春秋战 国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或负书,或带剑,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官僚政治开始兴起 B.贵族政治走向崩溃 C.各国关系走向和谐 D.分封制度已被废除 【答案】B 【解析】贵族政治是指由世袭贵族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贵族在国家中享有很多特权。据材料西周时, “士”不仅可以占有田……还要负有亲自……的世职,可以看出,“士”在西周享有世袭特权;到春秋战国 时期,“士”失去宗主的庇荫……往来于各国王公之间,这说明了贵族政治走向崩溃,与材料相符,B 正确; 官僚政治的典型特征不是世袭的,而是由任免或能力当选,材料没有体现,A 错误;春秋战国各诸侯之间 征伐不断,不会走向和谐,C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与分封相关的信息,D 错误。 8. 《春秋》载,公元前 651 年,因周王力不能及,齐桓公乃召集诸侯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 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孟子》中提到治水的有 11 次,其中有一段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 道德行为。这些史实反映了( ) A.王权衰微分封制被破坏 B.建立统一国家的必要性 C.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D.儒家学者高度关注民生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齐桓公乃召集诸侯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流通、直接指 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德行为”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周天子衰微,导致了诸侯国之 间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来兴修水利,对抗天灾,材料中的“盟誓”和指责,客观反映了人们对 统一的愿望,B 正确;王权衰微分封制被破坏,只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 A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业发展的 重要性,C 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水利问题及天灾,D 与材料无关。 9. 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要干线。如西向及 西南方向通往矢、散两国;东向由镐京通往成周、桧、谭、齐;南向由成周通往鄂、申、曾;东南向由成 周至坯、蔡、(胡);北向通往晋、刑、燕等。这表明西周时期 A.加强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 B.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C.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D.推动了西周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西周的道路以周王室为中心向外围延伸,通往各诸侯国,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均设有主 要干线……”可知这表明西周时期道路交通发达,主要干线可直达各诸侯国,这有利于加强周王室对地方 的控制,表明国家政权逐渐趋向严密,故 B 项正确。A 项“全国各地”、C 项“各少数民族”属于绝对化错 误,排除。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排除。 10. 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 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 ) A.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 B.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削弱 C.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 D.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 【答案】C 【解析】周初周公封康叔于殷墟、封唐叔于夏墟,是为了加强西周统治,他们治国的施政方针、具体制度 并非完全相同、照搬周制,而是根据统治的现实需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说明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故 C 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是 遵循国家顶层政治设计的策略,故 A 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故 B 错误。材料没 有涉及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的内容,故 D 错误。 11. 辟雍是周天子进行祭祀祖先、布政、施教等活动的综合性场所。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 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由此可见,辟雍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聚集宗室功臣,巩固集权政治 B.调和贵族关系,促进社会和睦 C.区分血缘亲疏,维护等级秩序 D.传递知识信仰,增强文化认同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周天子在开放空间通过礼乐仪式将传统风俗习惯和国家治理规范传递给无数受众” 来看,辟雍在当时的主要社会功能是通过传递知识信仰,来增强文化上的认同感。故答案为 D 项。西周时 期还没有建立起集权政治,排除 A 项;B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血缘亲疏,排除 C 项。 12. 美籍学者张光直认为: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与兵器被国王送到自己的地盘,作为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 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地方上的宗族再进一步分支时,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 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材料反映商周时期 A.王室严格控制青铜器生产数量 B.青铜礼器成为人神联系的媒介 C.青铜器象征着政治权力和地位 D.青铜礼器和兵器制作工艺精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作为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和“它们 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可以看出青铜器象征着政治权力和地位,故 C 项正确;材 料中没有提到青铜器的生产,故排除 A;材料中没有涉及人和神的联系,排除 B;材料中没有提到青铜器制 作工艺,排除 D。 13. 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 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 1016 个,其中有“国”名为城 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 B.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中“无视‘礼法’”“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达 1016 个”“有‘国’名之城邑之名者百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说明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 控制力有限,体现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根据所学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分封制本身的局限性, 即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没有关于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的信 息点,排除;B 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D 项, 材料反映的是“大规模的筑城运动”,没有反映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争夺,排除。 14.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足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 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材料体现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 征是( ) A.依靠嫡长子继承制巩固奴隶主政权 B.借助礼乐制度维护贵族的等级特权 C.利用分封同姓子弟加强对地方控制 D.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来维系统治 【答案】D 【解析】材料分别提及了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礼乐制和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是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制度体现,故选 D。ABC 都只是针对一种制度进行阐述,显然过于片面, 不能完整地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 15. 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 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 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 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 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 【答案】A 【解析】通过材料“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 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分封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故 A 正确;在材 料中,并没有看出西周等级制度受到了冲击,排除 B;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排除 C;材料并没有政治统治合法性的相关信息,排除 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 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分封制的 特点分析解答。 1.(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 11 代 12 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 11 代出现 12 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 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 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 A 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 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 C 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 非弱化,排除 D 项。 2.(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 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 血缘关系,A 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 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 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 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 选项排除。 3.(2018 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 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 明(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 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 结果,故选 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 B 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C;题干提到 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 D。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试题以商汤仁慈最终推翻暴虐无道的夏 桀这一《史记》记载为载体,考查以德治国这一时政热点(十九大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问题,同时本题也在聚焦立德树人、彰显了历史学科积极育人的导向。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注意审题干中的 “意在说明”,这是提示思考《史记》作者这样记载的用意所在,所以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能得出正确 选项。 4.(2018 年浙江选考)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 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 ) 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 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 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可以得出, 西周建立之后,其分封的诸侯国主要有功臣和宗室贵戚统领,故选 D;当时是贵族政治体制,故 A 不符合 史实;材料说的是诸侯国不是以素养作为依据的,而且也不是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故排除 B;分封制不 是构建的国家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 C 不符合史实。 5. (2018 年浙江选考)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 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 【答案】D 【解析】材料“周之子孙”可以看出这是宗法制,故 C 项错误;从材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来看,周朝的宗室子弟,那些不狂妄糊涂的人,没有不成为显达的诸侯的,这反映了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 分封制和宗法制,故 D 项正确;A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是从秦朝开始的。 6. (2019 年浙江选考)研究公元前 11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 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 是( )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体现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①正确。分封 制和宗法制体现的是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②正确。孔子、孟子、荀子等体现的是 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 选项排除,C 选项符合题意。比较成熟的农业 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④错误,BD 选项排除。 7. (2020 年浙江选考)《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 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得 出神权与王权结合,故①正确;由“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得出按血缘宗族关系分 配政治权力,故④正确;夏朝“传贤”就已经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以旧邦维护政 治联系,故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 A,BCD 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