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第6课 情真意切释猜嫌 Word版含解析
第三单元 第六课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6] 一、课内双基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排遣(借某种事消除〈寂寞和烦闷〉) 望候(探望和问候) B.食谷者生(中医认为食五谷,可以添养精神气血) 受用(享受) C.介意(<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在意)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D.同病相怜(比喻有同样的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 司马牛之叹(指代没有兄弟) 【解析】 受用:身心舒服〈多用于否定〉。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网上盛传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出现喂食药片、猥亵儿童等恶性事件,一时之间舆论哗然, 三人成虎....,引起了民众极大的恐慌。 ②奥运会的火炬在希腊奥林匹亚山下点燃,经过一名又一名运动员的手,一路薪火相传...., 最终到达举办运动会的城市。 ③重耳让军队退避三舍....,却并没有因此失去了气势,反而因信守承诺而理直气壮,守信 让他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获得了人心。 ④历经坎坷,在他的人生字典里,依然没有阿谀奉承,没有明哲保身....,有的只是为国为 民请命、殒身不恤的牺牲精神。 ⑤在人民群众的生命面临危险的关键时刻,民警蔡松松纵身跳入水库,马革裹尸....,用生 命谱写出一曲英雄的赞歌。 ⑥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他植梅放鹤,清高自适,每天听 闻风声鹤唳....,就觉得是一种满足。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②③④ 【解析】 ①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②薪火相传:前 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 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也说“薪尽火传”。③退避三舍:春秋时,晋国同楚 国在城濮作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后泛指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④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⑤马 革裹尸:英勇牺牲在战场。⑥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 3.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节选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先简介了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性格。 B.第二自然段写宝钗对黛玉在饮食上的建议,反映了宝钗对黛玉的真诚关心。 C.第三自然段通过黛玉的话侧面写出宝钗对黛玉的关心并非只是此次谈话,而是时刻 关心,而黛玉竟然体会不到。反映了黛玉心胸狭窄的性格。 D.最后黛玉坦诚地讲出了自己寄人篱下的感受与不便之处,宝钗又趁机把自己摆在了 与黛玉同病相怜的位置上并主动将燕窝奉上,从而赢得了黛玉的真心,二人才前嫌尽释、心 扉相通。 【解析】 黛玉已感受到了宝钗的关心。 4.下面对黛玉性格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寄人篱下,谨慎细心。 B.体弱多病,多愁善感。 C.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 D.乐观豁达,善解人意。 二、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搬 家 孙金鹏 亮子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士兵。当兵的第三年,首长把亮子留下了,不过是在一个偏僻的 地方。 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战友们哭是因为要离开军营了。亮子也哭了,哭着哭着, 就想起了父亲,就想起那个有风的黄昏。 那个有风的黄昏,亮子才十八岁,风吹着亮子黑黑的胡子。父亲听到征兵的消息下来了, 就到河边找到了正在捉鱼的亮子。父亲对亮子说:“孩子,在家你也没事,去当兵吧,当兵 锻炼人!”那天晚上,父亲去了支书家,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那是用蛇和中药泡 出来的,平时父亲都舍不得喝。亮子终于得到了一个名额,体检和政审后,亮子顺利进了部 队。亮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能吃苦,表现得很突出。到复员时,亮子竟然当了士官,并 留了下来。 亮子回家探亲的时间少了,见父亲的时间也少了。母亲去世得早,父亲年龄大了,家里 没人照顾,亮子开始担心父亲,想父亲。于是亮子就想着把工作调回去,可是哪有那么容易 啊! 又过了五年,亮子结了婚,有了孩子,亮子终于发现自己离不开这个地方了,可能永远 回不了老家——不是不愿意回,是没法回。 这时候,亮子就想着把父亲接过来。父亲头发白了,七十多了,再不尽孝,何时尽孝呢? 亮子给父亲打电话,让父亲搬过来住。 父亲不愿意去,他说:“太远了,我都一把老骨头了,现在去外地住,不习惯。”父亲 年龄大了,家里没人照顾,不愿意到这里来,亮子开始恨起自己。一有时间,就打电话给父 亲,了解家里的情况,了解父亲的身体状况。 终于有一天,父亲竟然说要搬来和儿子一起住。亮子高兴得要命,立马请了假,开车去 接父亲。乡里乡亲都来送别,父亲喝了很多酒。父亲说:“以后就不回来了,老了,要享几 天的福了……”父亲到了儿子工作的地方,并不像电话里说的那样不习惯,相反,父亲天天 都闲不住,一个人经常到后山上走来走去。父亲看见儿子带兵,儿子真威武,声音嘹亮,真 是好样的。父亲看着,眼睛就眯成了一条线。 父亲喜欢到外面转来转去,一回来就与儿子不停地说话,说他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喜 欢这里的风土人情,真后悔没有早点来。 儿子很不解,这里有什么好呢?山路弯,水质苦,风沙大……没一样比得上家乡。有一 天,父亲回来时却说:“这地方东面有一片地,我看过了,这里的风水不错,我死后就把我 埋在那儿。”亮子努力说服父亲:“那里以前可是乱坟岗……”“我找人算过了,那里风水 好,适合我这样木命的人。”父亲坚持说。 父亲得了脑梗,突然就走了,在他所谓“好风水”的地方长眠了。亮子一下子没有了依 靠,他感觉更孤独了,一有时间就去乱坟岗和父亲说话。到了黄昏,看门的守墓人看见亮子 还不走,就劝道:“回去吧,人死不能复生。” 亮子走了,回头看了看父亲的墓碑,很小,在草丛中不起眼,很平凡,就像父亲的一生, 静静地来到了世上,又静静地走了。 时间很快,一晃十年过去了。 父亲死后还不能进祖坟,作为儿子更愧疚,亮子终于下定决心,要将父亲的坟迁回家乡, 不能再让父亲的魂魄在外漂泊了。亮子一切准备就绪,招呼着一帮人到了墓地。 这时,守墓人却对亮子说:“你不懂你的父亲啊!”亮子忙问:“啥意思?” “以前,你父亲哪里也不去,经常来这里,我们一起聊天,一坐就是一整天。他害怕死 亡,害怕得要命,死了进不了祖坟怎么办?死后没法与你娘说话怎么办?可他怕你一个人在 这里定不下心,就把自己留下来了。这里一封信,你自己看看吧。”守墓人取出一封信,递 给了亮子。 “孩子,我不能让你一个人在外面,还有爹呢!你好好在这里工作吧,为自己,为父亲, 更为国家,你放下一切吧。你不要想家了,爹把家搬到这里来了,爹会陪你一辈子,一辈子 都不会离开这里。”亮子回过头,望着父亲小小的坟墓,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节选自《小小说世界》2018 年第 6 期)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和战友分别时,大家都哭了”,一个“哭”字既表现出战友分别时的不舍,也自 然地引出下文亮子参军的情节。 B.为了让亮子当上兵,父亲给支书“带去了一瓶珍藏多年的药酒”,这从侧面反映了 征兵过程中存在着腐败问题。 C.亮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吃苦耐劳,深受首长的器重,而且很有孝心,是小说 极力讴歌的人物形象。 D.“静静地来到了世上,又静静地走了”,这诗意的语言既写出了父亲平凡的一生, 也表达了亮子悲伤的心情。 【解析】 B 项,“反映了征兵过程中存在着腐败问题”错误,父亲给支书“带去了一 瓶珍藏多年的药酒”,反映了父亲想让孩子去部队锻炼的诚心。故选 B。 6.父亲留给守墓人一封信的情节安排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有助于直接点题。“搬到这里来了”“一辈子都不会离开这里”照应了 题目。(2)有助于凸显父亲这个人物形象。这封信让读者直接了解到父亲的内心世界,表现 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对其工作、生活的极力支持。(3)有助于情节的展开。从亮子入伍当兵, 到要接父亲来尽孝,再到父亲来到部队,去世后安葬在乱坟岗,最后亮子要将父亲叶落归根, 一封信让情节发生突转,这一转变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4)有助于深化主题。一 封信揭开父亲搬家的真相,勾勒出一位默默奉献,支持儿子工作的父亲形象,表达了对父爱 如山、血浓于水的亲情的赞美。 7.小说在塑造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从叙事方法上看,小说运用插叙,交代了父亲对亮子当兵的支持与付出。 ②从情节和描写手法上看,小说重点通过父亲搬家这件事,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 写等,塑造了父亲这个人物形象。③从表达技巧上看,小说运用对比手法,从父亲一开始不 愿意搬家到最后叶落外乡,写出了父亲为支持儿子扎根军营所做出的牺牲。 三、高考热点 8.下面是某高校广播站为前来参加市运动会的同学写的一则广播稿,其中有五处措辞 或表述不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欢迎各位莘莘学子莅临我校参加市运动会,诸君的到来让我们倍感荣幸。运动会期间, 我们将竭诚为你们提供帮助。在开幕式上,你们将看到我校师生优美的舞蹈,听到动人的歌 声。同时,我们也希望您能粉墨登场,一展才艺。感谢各位聆听! 【答案】 (1)“__各位莘莘学子__”改为“__各位同学__”; (2)“__莅临__”改为“__来到__”; (3)“__诸君__”改为“__您或你们__”; (4)“__粉墨登场__”改为“__登台表演__”; (5)“__聆听__”改为“__收听__”。 9.今年是中国植树节设立四十周年,3 月 11 日,中国邮政发行了首枚“中国植树节” 纪念邮票。请仔细观察下面的邮票,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简要描述邮票的主体图案。 【答案】 画面上是两只向上托起的手抽象处理化作树干,张开的五指意化为树枝,双 手托起处有植树节的日期“3.12”。树干枝头上方是生机盎然的绿叶,层层绿叶中点缀了城 镇乡村、河流山川和飞鸟白云。 (2)请拟一则广告语来配合宣传中国植树节,不超过 20 个字。 【答案】 植树造林,共同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或:人人亲手植绿播绿,共同 改善生态环境。/履行植树义务,共建美丽中国。)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__①__,甚至,到现在还以为科举只考八股文。其实,__②__,即使是明清时期的科举, 八股文也仅为多种考试内容的一部分或者一科,只是其重要性有点像当代高考或研究生考 试,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罢了。但明清两代科举也要考三场,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 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__③__,也是无法考上的。 【答案】 ①过去人们对科举的认识以偏概全(或“过去人们对科举有片面认识”)__② 科举考试内容繁多__③只通八股文而不懂其他知识 五、读写创新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我们不计代价停工停产停学停运,是为了早日过上正常生活。 材料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材料三:水若停滞即失其纯洁,倘若我停着不动,我便“生锈”。 材料四:停运不停爱,停课不停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触?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题目自 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要脱离材料范文和含意。 【写作指向】 在新冠疫情告急的巨大危机下,2020 年初始,全国上下都经受着巨大的考验。为了更 好地防止疫情扩散,在武汉封城之外,全国各地也都进入了严防严控的状态,原定一个星期 的春节假期,被延长了一个月乃至更长,除少数必要行业以外,整个社会都进入停工停产停 学停运的状态,整个社会仿佛陷入了某种停滞之中。这道材料作文题,就是基于这样的社会 生活背景。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包涵 4 则小材料,四则材料或从正面、或从反面,对 “停”字进行剖析。材料中既有“停工停产停运停学”这样的现实社会热点,又有富有哲思 的议论句,还有来自于传统典籍中的句子,在选材上做到了立足现实生活,又观照传统文化。 相对于单则材料,多则材料更注重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综合能力。基本的审题思路则是 求异同法。求异即分析差别,求同即在综合考虑中,寻找共同点。 审题立意第一步:阅读材料,分析每则材料内涵 材料一:这是网友在疫情严格防控期间的评论,揭示了停工停课停学停运措施的意义。 停止一些事情,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更重要的另一些事情。对于这则材料的审视,一定要注意, 不能只盯着抗疫一件事情看,而应该探究它的内在含意,联系人生与社会进行思考和延伸。 否则就容易陷入狭隘僵化之中。 材料二: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一诗中的句子,傍晚时分,行路的人却停下来,因 为路边是秋天美丽的红叶,这句诗歌虽是说个人赏景,却带有哲思的意味,告诉我们:美丽 的风景值得我们驻足;有时候,停下脚步能让我们看见美丽的风景。 材料三:这是一句谚语。由水到人,用富有哲理的语言解释了“停”的坏处——让事与 人僵化退步。 材料四:这是某地在疫情期间的一则标语,表面上看只是对大众的号召,其实也是站在 具体措施的角度,从内与外两个方面阐述了“停”与“不停”的辩证关系——外在的表现形 式或方法可以停滞,但是内在的精神动力和追求不能或不会丧失,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克 服外在的不利条件,突破停滞的状态。而从标语的内容来看,则可以看出“停”中有责,不 停有爱这一立意。 审题立意第二步:找到材料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综合分析,进行立意 通过分析每则材料的立意,我们会发现,4 则材料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停”的内 涵,材料的要求,其实就是让学生在求同或者求异中,找到自己的个性化的观点进行表达。 4 则材料归纳起来,核心其实是两个大问题: ①要不要停?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在答案的选择上并没有明显的情感偏向,所以基于此 的立意可以有三种:要停/不要停/两者结合。 参考立意: 一路向前,永不停步 奋斗,永不停息 停下脚步,发现生命的美 人生需要暂停 停中有大爱 停顿,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停步,也是一种智慧 行与停,都是人生最美的姿态 停与不停,都是人间大爱 ②怎样“停”? 这个立意角度,已经默认了“要停”这个前提,写作的角度比较单一,即探究“停”的 方法或者需要“停”的处境。需要注意的事,“停”虽然在很多场景里使用,但是因为有材 料的限制,如果写成“停止对规则的破坏”“停止对他人的伤害”等角度属于跑偏的立意和 论述,因为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也无法合理发散到这些角度。当然,从这个角度立意时, 也可以花费适量的笔墨谈论“停”的意义,将“要停”与“怎么停”两个方面结合,进行论 述。 【佳作赏读】 学会驻足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是人生的常态,但若只顾埋头赶路,却往往会错过 无数的风景。所以,在行路的匆忙中,也不要忘记偶尔驻足,欣赏路途的风景。(提出中心 论点) 在行走中驻足,是一种宠辱不惊的从容风度。(分论点一)“丘之为人也,仰之弥高,钻 之弥坚,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坚持不懈,求学至老,这是儒学创始人孔子一生的写照。然 而正是这样一位驾车奔波于各诸侯国的先哲,却也欣赏“暮春三月,浴乎沂,风乎舞雩,咏 而归”的悠闲之歌。行不忘停,万壑学问在胸,清风明月入怀,共同成就圣贤的从容。孔子 的停,不是懈怠的退缩,而是明智的休憩,于行走的缝隙间,聆听血液里的钟声。他懂得停 下脚步的意义,所以即使在一个个“惶惶”奔走的日子里,他的心灵依然从容翩跹。 在行走中驻足,是一种“浮生偷闲”的趣味。(分论点二)鲁迅先生为了唤醒国民意识, 以笔为剑,“怒向刀丛觅小诗”是他心灵的劳碌,“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脚步的奔波。然 而就在这样的紧张之中,他也懂得稍作停留,在文字之余欣赏版画,用青花瓷瓶插小花,与 萧红讨论衣服配色、抱海婴倾听孩童言语……这些烟火气的停留,让他在追求事业的同时享 受生活的乐趣。如果说奔走呼号、努力前行是他的使命,那么行走之中的停留,却让他浓墨 重彩的生命平添一抹鹅黄新绿的温柔。 反观当下(转向反面论证),当加班加点已经成为常态,当“过劳死”不再让人震惊,我 们不得不承认,许多人的人生就像故事里蒙起眼睛的驴子一样,在无休止的所谓前行中,过 早地崩断了生命之弦。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 46 岁骤然离去,亲友回忆说“她生前工作不分 昼夜”;均瑶集团原董事长王均瑶 38 岁癌症去世,熟悉他的人说“他就是累死的”;天涯 副主编金波 34 岁猝然离世,同事纷纷感叹“他就是太拼了”,这一桩桩充满遗憾的悲剧就 是一声声警钟,告诫我们——学会适时驻足,才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行走之中,要不忘驻足。这短暂一停,是心灵的呼吸,是精神的沉思,是纳兰容若“赌 书消得泼茶香”的欢愉,是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浪漫,是陆游“我与狸奴不出门”的悠 然。(承上小结) 生命固然是一场远行,但我愿你在石径中攀登时,也能记得停下脚步,不错过路边“红 于二月花”的美丽枫林。(结尾祝愿点题) 【名师点评】 这篇作文从“人生需要停顿”这个角度,扣住材料关键词“停”进行论述,思路清晰, 语言优美,是一篇可读可学的佳作。 文章开篇引用古人名句提出中心论点“驻足”,既简明扼要又呼应标题。正文主体采用 “对比式”议论文结构,使得说理清晰明了。同时,在正面观点部分,又采用并列式的结构, 以此避开“对比式”结构过于简单的弊端,使得整体结构骨架坚实,富于变化。 正面论证中,从外在风度和内在趣味两个角度,举出孔子和鲁迅两个例子进行论证,素 材虽老,但孔子的例子切入角度新,而鲁迅的例子则补充了他人没有的新内容,加之作者优 美的文笔,所以并不给人陈词滥调之感。而在并列段的写作过程中,尽管都是用的典例剖析 这一举例方式,但段落内部事理的组合和句式的搭配都有较大区别,避免给读者以重复的感 受。 反面论证则以一句“反观当下”自然过渡,结合社会现实进行剖析,并用略例排比的方 式举出典型事例,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五段的小结引用古人诗句,加之排比、对偶手 法的使用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起到了给文章点睛的作用。 结尾处则再次扣住“停”字落笔,恰如其分地化用材料中杜牧的诗句,既点明主题,又 使文章富有诗意,余味无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