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1 第 4 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堂知识演练 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发生重大变化。回答 1~3 题。 1.“井田”与“私田”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所有权 B.耕作方式 C.使用权 D.赋税形式 【解析】 井田制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而私田制是封建性质的土地私有制, 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所有权不同。 【答案】 A 2.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 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 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 C.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皇室和官僚地主 D.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均田制 无法继续推行而逐渐瓦解。 【答案】 D 3.明朝政府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其目的不包括( ) A.确定土地所有权 B.掌握全国的耕地数目 C.保证田赋足额征收 D.限制土地兼并 【解析】 丈量全国土地,清查土地的实有亩数,但并不限制土地占有数,所以不是为 了限制土地兼并,只是为了防止土地占有者隐瞒地产,保证国家的税收。 【答案】 D “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它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 着不同的作用。回答 4~6 题。 4.《覆园丛话·产业》中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市廛次之,典 与铺又次之”。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封建地租重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商品经济繁荣 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解析】 抓住题干中的“实质”,C 项表述的内容,与题干内容意义相反,A、D 两 项则是 B 项的表现。 【答案】 B 5.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是( )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D.使小农经济解体 【解析】 “重农抑商”有利于农业发展,故 D 项错误。 【答案】 D 6.清朝时,地主商人“以末敛财,以本守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农民贫困,缺乏购买力 B.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C.手工工场规模受到限制 D.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解析】 地主商人将赚取的钱财用来买房置地,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答案】 B 7.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建立及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明清时期,这种 2 思想继续盛行( ) ①反映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②反映了小生产的要求 ③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④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明清时期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它的一些政治、经济政策已不适应社会 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如重农抑商政策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③ 不正确。 【答案】 C 8.最早下令实行海禁的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雍正帝 D.清康熙帝 【解析】 考查识记能力。 【答案】 A 9.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入海”;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 十顷,或数百顷”。其共同影响是( ) 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材料提取信息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而富商巨贾买房置地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 成长。 【答案】 D 10.对明清时期闭关政策共同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 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 明清时期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而非禁绝对外交往。 【答案】 C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 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来决定征税 的等级和轻重),则民不移……” ——《国语·齐语》 材料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 亡(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上》 请回答: (1)材料一所反映的土地制度施行于何时? (2)材料三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土地制度?请依据材料说出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3)管子的“相地而衰征”在两种土地制度转变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夏、商、西周时期。 (2)封建土地私有制。影响:土地兼并盛行,大量土地集中到地主手中。 (3)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12.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时期,官府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万历(1573~1620 年)中后期,矿监、税使四处 搜刮。苏州大涝,桑蚕减产,丝织品的税收却有增无减,以致“穷民之以丝为生计者,岌岌 乎无生路矣”。官局垄断了丝织业,以低价压迫民间机户限期为官局生产,甚至还强制压价 3 收买,住住“十不还一,无异空取”。官府对民间工匠管制很严。康熙时规定,有些工匠需 编甲,“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对丝绸出口,官府严加限制。 清朝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 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船只货物入官”。 请完成: (1)依据材料,指出明、清政府限制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措施。 (2)结合所学知识,参考材料信息,简要指出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 因。 【答案】 (1)对手工业产品收取重税;官局垄断,以低价强买;官府对民间工匠严格 管制;严格限制出口。(2)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封 建政府往往对重要物资实行专卖制度,民营手工业发展空间有限;明清统治者采取“海 禁”“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课后巩固提高 1.明代蒲州商人范世奎经商西北,“义而资益巨,占良田数百亩”。乾隆时,浑源、 榆次二州县富商大贾“且多置买田地”。上述材料表明明清时期( ) A.商人仍遵循“以末起家,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 B.商业资本发展并开始转化为产业资本 C.晋商精明能干,敢于开拓新的领域 D.官商勾结,搞垄断和特权交易 【解析】 从材料分析得出商人富裕后买田置地,从中即可看出传统观念对其的影响。 【答案】 A 2.清代康熙帝曾经下令,南洋一带的商人须三年内回国,否则不得“复归故土”。雍 正帝更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以上政令体现的信息不包括( ) A.“重农抑商”政策 B.中国有很多商人到东南亚贸易 C.闭关锁国政策 D.中国人口多,主张中国人移民海外 【解析】 材料体现的清朝限制国人出海,D 项明显错误。 【答案】 D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图中描绘的是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广州十三行商馆的情景。商馆前的广 场上,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画面的右上方绘着一座观音庙和一栋五层的镇海 楼。 材料二:1822 年发生在十三行的一场大火持续七昼夜,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 竟流出一二里地,大火烧毁的财物价值 4000 万两白银。 ——《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 材料三:《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决定在十三行商行中就地筹措战争赔款……各商 行被迫摊派的款项总计达 300 万银元,令不少行商破产。条约还规定,广州行商不得垄断贸 易,最终为十三行的特权画上了句号。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具有 150 年历史的商馆毁于炮火, 十三行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4 ——根据《帝国商行》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概括十三行的有关信息(请从现象和本质两 个层次概括,不得摘抄原文)。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十三行衰落的原因。从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现象:①十三行商馆前有许多船只;②商行附近有西式风格的建筑;③ 商行附近有中国传统宗教风格的建筑;④许多国家在十三行设有常驻商馆;⑤商馆存储的白 银很多(或商行资金雄厚)。 本质:①十三行与许多国家有密切的商贸往来;②中外贸易数额大;③十三行所在地区 非常繁华;④十三行成为中外文化交会的地区;⑤行商们多信仰中国传统宗教。 (2)原因:①清政府的压榨;②贸易特权的丧失;③战争的破坏。认识:①十三行实质 上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②十三行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维持中外商贸交流的使 命;③十三行的对外贸易垄断权严重限制了中外贸易的全面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