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湖北省荆州市部分县市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湖北省荆州市部分县市区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位置。 2.选择题的答案请用2B铅笔以正确的填涂方式填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位置,非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相应的答题栏内,写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的答案以正确的方式填涂在答题卡上。 5月初,几位“驴友”到石首桃花山旅游。下图为该山区部分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⑥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 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 ) A. ③ B. ④ C. ⑤ D. ⑥ 3. 若将该图比例尺放大到5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 ) A. 1∶500000 B. 1∶200 C. 1∶20000 D. 1∶5000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石首为我国南方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图中①地临近河谷,有山洪袭扰的危险,不适宜作为露营地,A不符合题意。图中②地位于南坡,为阳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不易受到山石滑落的威胁;与河流较近,便于取水,但离河床较远,不易受到山洪威胁,因此②地最适宜作为露营地,B符合题意。图中③地位于陡崖之下,易受到山石滑落的威胁,不适宜作为露营地,C不符合题意。图中④地位于山顶附近,风力较大,离河流较远,不易取水,不适宜作为露营地,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旅游的日期是5月初,太阳从东北升起,因此观日出的地点应选在东北方向无山岭、山脊、陡崖等地形阻挡视线、视野开阔之地,海拔较高之地。图中③东北边是陡崖,阻挡视线,不适宜作为观日出的地点,A错误。图中④地东北方向有山脊阻挡视线,不适宜作为观日出的地点,B错误。图中⑤地东北方向有山峰和山脊阻挡视线,不适宜作为观日出的地点,C错误。图中⑥地海拔较高,东北方向无阻挡视线的地形,是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D正确。故选D。 【3题详解】 图上比例尺单位是米,而数字表示是用厘米,原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将该图比例尺放大到5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1:100000*5= 1∶20000,故正确答案为C,ABD错误。故选C。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之后,月球车“玉兔二号”开始在月面上巡视探测。下左图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示意图,下右图为“月兔二号”留下的第一道痕迹影像图。完成下列各题。 4. 图中,嫦娥四号探测器经历高温考验的时段是( ) A. T1~T2时段 B. T2~T3时段 C. T3~T4时段 D. T4~T1时段 5. “月兔二号”留下的痕迹说明月面上存在着较厚的“月壤”(岩石风化物),影响“月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 生物 B. 风力 C. 流水 D. 温度 【答案】4. A 5. D 【解析】 【4题详解】 月球上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月球处于图中近日点时(图中T1~T2时段),太阳辐射强,温度高。图中,嫦娥四号探测器经历高温考验的时段是T1~T2时段,A正确,其余时段距离太阳较远,温度较低。 【5题详解】 由于月球表面不存在大气、生物及水源,因此月球岩石被风化的外力作用主要来自温度。由于长期极大的昼夜温差,使岩石被风化成颗粒较小的物质覆盖在月球表面。所以选D。 一天,喜羊羊来到美丽的敬亭山。它突发奇想,从敬亭山“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如果它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回答问题。 6. 在喜羊羊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 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 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 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D. 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7. 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占有岩石圈的全部 B. 水圈是一个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C. 岩石圈位于地表以下、莫霍界面以上 D. 地幔可能是固态、外核可能是液态 【答案】6. C 7. D 【解析】 【6题详解】 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自地表到地心依次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故从地表钻入地下到达地心将依次经过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面和地核,故本题选C。 【7题详解】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包括地表上下25~34千米内的区域,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岩石圈属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物质,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故本题选D。 蓝巨星是非常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但其寿命却比太阳短得多;其引力较强,有时会吞噬行星。宇宙中的蓝巨星很多,但一般认为,以其为中心绕转的天体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极小。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8. 蓝巨星属于( ) A. 星云 B. 恒星 C. 行星 D. 卫星 9. 围绕蓝巨星运行的天体很难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①光照条件差 ②宇宙环境不安全 ③体积太小 ④温度过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8. B 9. D 【解析】 本题主要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的迁移应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8题详解】 根据材料“蓝巨星是非常巨大的蓝色星球,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可知,该天体温度较高,自身能够发光发亮,属于恒星,故正确答案为B,ACD错误。 【9题详解】 ①“亮度是太阳的五百倍以上”,可见光照条件很好,故①错误。 ②“其引力较强,有时会吞噬行星”可见宇宙环境不安全,故②正确。 ③“其引力较强,”推测质量体积应该比较大,故③错误。 ④蓝巨星的温度过高,导致周围行星的温度过高,不适宜生命的存在,故④正确。 综上,②④正确,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 1971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幅彩绘帛画。画的右上方是一轮红色的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在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这部著作中,也有“日中有踆马”的记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今天看来,日中“乌鸦”其实是( ) A. 耀斑 B. 黑子 C. 日珥 D. 太阳风 11. 该现象增多时,对地球的影响( ) A. 提供光热资源 B. 干扰有线电短波通信 C. 产生极光现象 D. 增强水体运动的动力 【答案】10. B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太阳活动发生时,有时太阳光球表面常出现一些斑点,叫太阳黑子。材料中提到的太阳中间有一只三趾的乌鸦黑色的乌鸦,今天看来,日中“乌鸦”其实是就是黑子,黑子其实并不黑,只是比周围的温度低,显得比较暗,古人看起来像“乌鸦”。故B选项正确;耀斑是色球表面突然增亮的现象,与题干描述不符;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与题干描述不符;太阳风是从太阳大气射出的超高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与题干描述不符,故ACD选项错误。 【11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日中“乌鸦”其实是黑子。当黑子增多时,太阳活动增强,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不是有线通信;当黑子增多时,太阳活动增强,可产生极光现象,故B错误,C正确;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和水循环的动力是太阳辐射的影响,不是太阳活动的影响,故AD错误。综上C选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读下图,分析回答下面小题。 12. 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 温度:A>B>C>D C.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D. 气压:D>A>B>C 13. 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 ( ) A. 增温和增湿 B. 净化和增温 C. 净化和增湿 D. 降温和减湿 【答案】12. A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A正确,C错误;与B地相比,A地气温低导致空气下沉,B错误;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D错误。 【13题详解】 在城郊环流中,城市作为热岛,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所以,近地面的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城郊之间植树造林,能使从郊区吹来的风中携带的水汽增多,同时对郊区空气起到净化作用。所以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净化和增湿,即选C。 下图为亚欧大陆40ºN附近东西两侧两个测站1、4、7、10四个月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14. 甲、乙两地气候相比( ) A. 1月降水甲比乙多 B. 气温季节变化甲比乙大 C. 7月气温甲比乙低 D. 降水季节变化甲比乙小 15. 乙地1月降水主要受( ) A. 西北风的影响 B. 副极地低压控制 C. 沿岸暖流影响 D. 盛行西风的控制 【答案】14. B 15. D 【解析】 该组试题以气温和降水资料图为切入点,考查气候特征对比和气候成因分析,总体来看,试题难度适中。 【14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地1月降水分别约为5mm和120mm,A错误。甲地最高、最低月均温分别约为26℃和-4℃,气温年较差为30℃;乙地最高、最低月均温分别约为23℃和11℃,气温年较差为13℃,甲气温季节变化比乙大,B正确。甲、乙两地7月气温分别约为26℃和23℃,C错误。甲地降水量最大、最小值分别约为180mm和5mm,差值为175mm;乙地降水量最大、最小值分别约为120mm和10mm,差值为110mm,甲降水季节变化比乙大,D错误。 【15题详解】 两地位于40°N亚欧大陆东西两岸,乙地冬季降水多,说明该地为地中海气候。1月时,气压带风带南移,此时乙地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D正确。 地膜覆盖是一种农业栽培技术,具有保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的作用。左图为北方某地农业景观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我国北方农民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其主要原理是( ) A. 增强①过程 B. 增强②过程 C. 减弱③过程 D. 增强④过程 17. 烟台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浅色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 减弱①,降低气温 B. 反射②,增加光效 C. 减弱③,保持水分 D. 吸收④,保持地温 【答案】16. C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读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判断,②为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从而使地面增温,地面增温后,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散失热量,但是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辐射却很少能够穿越薄膜,就相当于阻止了热对流,起到保温作用,故结合题干即为减弱了地面辐射,故C正确。 【17题详解】 覆盖浅色地膜反光效果好,反光地膜能强烈反射太阳辐射②,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选B正确。 下图中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Q地常年受西风影响,P、Q两地的西侧均为海洋,40°为纬度。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8. 以下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中,最可能为P地的是( ) A. B. C. D. 19. Q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答案】18. C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且该地接近40°,说明该地不同季节分别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具有这种特征的是B、C两图。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到40°之间,根据P地和40°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7月份气温低,因此C正确。 【19题详解】 Q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位于盛行西风带内。该地位于40°以北,说明为北半球。常年盛行西南风。故选D。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排列,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0. 形成雅丹地貌的地质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风力侵蚀作用 C. 风力搬运作用 D. 风力堆积作用 21. 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 A. 东西向 B. 南北向 C. 西北—东南向 D. 东北—西南向 【答案】20. B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雅丹是地理学上的名词,专指干燥地区古河湖相土状堆积物被风吹蚀、形态多姿的土丘。据图可知,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此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故选B。 【21题详解】 雅丹地貌中,高起的风蚀土墩作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风向平行。据图可知,该地区为我国的西北地区,风口为西北方向,因此可判断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 读我国某地区地下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在我国,该景观主要分布在( ) A. 华北地区 B. 东北地区 C. 西南地区 D. 青藏地区 23. 形成该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海水侵蚀 B. 流水溶蚀 C. 冰川侵蚀 D. 风力侵蚀 24. 构成该景观的岩石主要是( ) A. 岩浆岩 B. 玄武岩 C. 花岗岩 D. 石灰岩 【答案】22. C 23. B 24. D 【解析】 【22题详解】 由石笋、钟乳石等可知图中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典型分布地区是云贵高原,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故选C。 【23题详解】 石灰岩在水和二氧化碳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CaCO3+H2O+CO2==Ca(HCO3)2 (可逆),因此喀斯特地貌景观形成主要是溶蚀和淀积作用的结果,故B正确。故选B。 【24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溶蚀石灰岩形成的,故D正确。玄武岩、花岗岩为岩浆岩。故选D。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河流a、b、c三处与三幅剖面图对应正确的是( ) A. a—① B. b—② C. c—③ D. a—② 26. 对a、b、c三处所受到的侵蚀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 a处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B. b处以向下侵蚀作用为主,向两岸的侵蚀减弱 C. c处以向下侵蚀作用和向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 D. 向下侵蚀作用是a、b、c三河段共有的主要作用 【答案】25. D 26. A 【解析】 【25题详解】 图中a位于河流上游,以下蚀为主,形成V型谷,对应②,D正确;图中b位于河流中游,以侧蚀为主,对应③;图中c位于河流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对应①。故选D。 【26题详解】 a处位于上游,流速快,侵蚀能力强,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A对。b处下侵蚀作用为减弱,向两岸的侵蚀增强,河道变浅、变宽,B错。c处以向两岸的侵蚀作用为主,CD错。故选A。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图示地貌属于( ) A. 冲积扇 B. 河流沿岸平原 C. 河边滩地 D. 河口三角洲 28. 图中沿A→B→C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 A. 黏土、砾石、粉砂 B. 粉砂、黏土、砾石 C. 砾石、粉砂、黏土 D. 砾石、黏土、粉砂 【答案】27. A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图中所示地貌分布在山麓地带呈扇形分布,地貌类型属于冲积扇,A对。河流沿岸冲积平原、河边滩地分布大致与河岸平行,不位于出山口,BC错。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D错。故选A。 【28题详解】 河水流出山口后,因河道变宽,流速降低,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在出山口处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从扇顶到冲积扇末端,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一般来说,A位于冲积扇的顶部,流速快,颗粒大先沉积下来;C位于冲积扇的边缘,流速变慢,物颗较小后沉积,所以图中沿A→B→C方向物质按照颗粒物大小的分布规律是颗粒物由大到小排列,砾石粒径最大,黏土最小,C正确。故选C。 下图是北半球某段河流河道形态和河道断面图,虚线表示河流主航道中心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河道形态一般出现在( ) A. 河流发源地 B. 河流上游 C. 山区 D. 河流下游平原 30.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②~③河段河流的流向( ) A. 从东南流向西北 B. 从西北流向东南 C. 从西南流向东北 D. 从东北流向西南 【答案】29. D 30. A 【解析】 【29题详解】 从图中形态可看出,图中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河流应以侧蚀为主,从河流的切面图可以看出,河流的一侧泥沙堆积严重,表明该河段位于中下游平原,D正确;发源地、上游、山区水流速度较快,以溯源侵蚀和下切侵蚀为主,河道较平直,A、B、C错误。故选D。 【30题详解】 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流水侵蚀右岸左岸堆积;从图中可以看出,沙洲位于南岸,为左岸,判断河流整体向西流,故图示②~③河段河流从东南流向西北。故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卷分3个大题,共4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栏内,写在试题卷上的无效。 31.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①~④的含义____________,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____,属于短波辐射的是___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___,直接来源是______________。 (3)运用图示反映的原理,说明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4)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湿草来防御冻害。试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其原因。 【答案】(1)①~④的含义分别是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③;①。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3)沙漠地区白天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 (4)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它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然后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从而使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减少,降温减慢,减少冻害造成的损失。 【解析】(1)读图可知,①被地面吸收,部分被大气吸收,表示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故④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形成大气辐射,因此②表示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因此③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2)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地面辐射是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 (3)沙漠地区多晴天,白天时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从而地面辐射强,大气增温幅度大;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大气降温幅度大。 (4)燃烧湿草可产生大量的浓烟,有利于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利于减轻冻害的危害。 32.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过去做饭满屋烟,现在生火拧开关”,这是对目前成都平原地区沼气用户生活的真实描写。沼气中蕴含能量的根本来源是________能。 (2)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简要分析原因。 (3)假如你是一位太阳能热水器的营销者,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你在__________高原推广最合理。 (4)“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________盆地太阳辐射贫乏,该盆地两个重要城市是________和__________。请简要分析“蜀犬吠日”形成的原因。 (5)台湾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太阳辐射 (2)兰州地处内陆,气候干燥,晴天比地处沿海的广州多。 (3)青藏 (4)四川 成都 重庆 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雨雾天气较多,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所以太阳能资源贫乏。 (5)东北少,西南多 纬度 降水(天气) 【解析】(1)沼气是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而生成的一种可燃气体,而有机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太阳辐射,因此沼气中蕴含能量的根本来源是生物固定的太阳辐射。 (2)兰州的纬度比广州高,但,但兰州地处内陆,晴天多,气候干燥,云量少,晴天比地处沿海的广州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小,广州降水多,云量天气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比广州丰富。 (3)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削弱小,太阳辐射强,在只考虑自然因素的情况下,在青藏高原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最合理。 (4)“蜀犬吠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四川盆地太阳辐射贫乏;该盆地两个重要城市是成都和重庆。四川盆地属于盆地地形,不利于水汽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雨雾天气较多,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故成为我国太阳能资源贫乏的地区。 (5)从图示可知,台湾西南地区纬度相对较低,加上西南部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晴天多;而东北部则相反,故台湾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东北少,西南多。 33.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的类型及沉积物分布特点。 (2)简述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 (3)以河流出山口为界,分别说出AB段和CD段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特点及原因。 【答案】(1)冲积扇(洪积扇) 呈扇形分布,从河流出山口到冲积扇边缘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2)贺兰山上的泥沙碎石经流水搬运作用,山麓地带地形起伏小,泥沙、碎石大量堆积形成冲积扇。 (3)AB段所在地区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河流侵蚀作用影响。CD段所在地区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变小,主要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 【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地貌分布在山谷口的位置,等高线分布呈扇形特征,可以判断该地貌为冲积扇。河水流出山口后,因河道变宽,流速降低,携带泥沙的能力减弱,泥沙在出山口处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在沉积过程中,沉积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从扇顶到冲积扇末端,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 (2)贺兰山东麓堆积地貌为冲积扇(洪积扇),贺兰山地势起伏较大,水流速度快,搬运作用强,山上的泥沙碎石经流水搬运作用,河水流出山口后,进入山麓地带,地形起伏小,泥沙、碎石大量堆积形成冲积扇。 (3)在河流的不同河段,流水作用不同,一般上游是侵蚀作用为主,下游是堆积作用为主。AB处位于河流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而形成河谷地势低,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 CD处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为主,形成洪积扇,该段位于洪积扇的中部,地势相对较高,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