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B部)3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B部)3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有天子亲执未耙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 ) 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反映了古代重农思想盛行 C. 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 D. 政府还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籍礼”受到天子、首领的重视,并且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反映了古代重农思想盛行,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材料未体现“抑商”,D说法不准确。 2.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 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B.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 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D. 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 【答案】A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A选项,材料只体现了农村的经济生活,并未体现生活水平如何,因此A选项信息诗中不能反映,符合题意。B选项,“昼出耕田夜绩麻”中“耕”即耕作土地,“绩麻”是指编制手工业品,这体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因此B选项信息在诗句中有所反映,不符合题意;C选项,“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在农村经济中男女从事的工作有性别分工,即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因此C选项信息在诗句中有所反映,不符合题意;D项,诗句中“夜绩麻”、“桑阴”等信息反映了当时的纺织材料主要是麻和丝。因此D选项信息在诗句中有所反映,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A选项。 3.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可以推知( ) 朝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 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 频率 085次/年 1.7次/年 2.7次/年 5.31次/年 18.5次/年 18.9次/年 A. 明清政府治灾防灾能力有限 B. 明清农业生产形势严峻,面临防治灾考验 C. 经济重心南移造成环境破坏 D. 农业发展受阻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秦汉到明清时期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逐渐增多,每年自然灾害的频率增幅快,故明清农业生产形势严峻,面临防治灾考验,B正确;A、C与材料无关;D不是材料主旨。 4.“他们(徽商)—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墓,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信息带来的影响( ) A. 提高了商人政治地位 B.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C.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D. 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缺少资本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商人“以商致富,以末守之”的思想,使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失去了资金上的支持,故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 5.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 A. 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 B. 适应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C. 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D. 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可知,抑商主要是遏制农民经商,保证官商利益,表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故A正确;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但“持续发展”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D。 6.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 A. 国家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B. 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封建经济发展 D. 当时人口大量减少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的“均田制”,其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的土地,A正确;均田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B与材料无关;C、D与材料无关。 7.“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过度解读材料,在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是历史研究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以下对史实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封建社会土地兼并严重,土地高度集中 封建经济的衰退 B 唐朝时实行三省六部制,各机构相互制约 唐朝的政治具有民主的色彩 C 明朝时废除了宰相制度 明朝君主专制弱化 D 清朝时长期实行“海禁”政策 清朝海外贸易市场狭小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清朝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清朝海外贸易市场狭小,D正确;宋朝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北宋时期经济继续发展,A结论错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故B结论说法错误;明朝废丞相,是强化君权的手段,C结论错误。 8.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 ) A.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民族间经济交流加强 C. 社会分工扩大 D. 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如“内迁少数民族耕耙”和“汉人放牧”,故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无关。 9.《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提到:官营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庞大,内部分工精细,技术设备先进。这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式,逐渐扩散至民间。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 ) A. 受益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 阻碍了中国民营手工业发展 C. 不利于工匠发挥生产积极性 D. 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答案】D 【解析】官营手工业的生产模式和设备技术通过各种方式扩散至民间,明显有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从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内容和重农抑商政策、工匠的生产积极性都无关,排除AC项。故选D。 10.明朝中后期,在丝织业比较发达的苏州和杭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下列各项不能反映出这一生产关系特征的是( ) A. 制造尤工,擅绝海内 B. “计工受值”的生产方式 C.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 出现了手工工场 【答案】A 【解析】“制造尤工,擅绝海内”反映的技术方面领先,与生产关系无关,故A与题意相符;而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江南地区的手工工场,采取“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工受值”的生产方式,故B、C、D与题意不符。 11.1877年,李鸿章奏请沿江、沿海各省,遇有海运官物,应需轮船装运者,统归(轮船招商)局船,照章承运。轮船招商局向北方运送的商品粮,无论江海河关,凡报招商局轮船装运,均免进出口税。这一规定( ) A. 加强了对轮船招商局的管理 B. 保证了轮船运输业稳健发展 C. 有利于抵制外国轮船运输业对中国的侵略 D. 摆脱了列强对轮船运输业控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对“轮船招商局”的保护政策,如“海运官物,应需轮船装运者,统归(轮船招商)局船”及“凡报招商局轮船装运,均免进出口税”,故C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轮船招商局”的保护政策,B以偏概全;D说法绝对。 12.下表是洋务企业部分决策者的职衔背最,据表中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一时期( ) 姓名 任职情况 职衔、功名 盛宣怀 1885年任轮船招商局督办 曾任津海关道监督 张翼 1892年接任开平旷务局总办 候补道员衔 杨宗翰 1891年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 翰林院编修 袁大化 1890年继任漠河金矿总办 候补知府 郑观应 1880年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 候选郎中 ——(据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整理) A. 政府官员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B. 洋务企业摆脱了列强经济控制 C. 官督商办成为主要的管理方式 D. 洋务企业缺乏近代化管理经验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用封建官吏来管理洋务企业,而这些人大多具有商人的背景,但不管是官职还是商人身份都是封建性质的,他们没有接触到相关近代化的管理,说明当时洋务企业缺乏现代管理经验。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反映的是很多洋务企业都由官员来管理,但没有体现出促进企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洋务企业是否受到列强的控制,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盛宣怀等人都有官职,没有看出官督商办是主要的管理方式,排除。 13.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接着,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对于这些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加快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结构性转型 B. 一定程度上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有利于中国经济管理制度的近代化 D. 清政府不可能放弃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颁布“商法和章程”以促进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但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工业结构性转型困难重重,A符合题意;B、C、D不符题意。 14.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 A. 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 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C. 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强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其客观原因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故C正确;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A与材料不符;1896年是清政府统治时期,B错误;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错误。 15.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当时,秦二爷投资近代工业的有利条件不包括( ) A. 自然经济受到迸一步破坏 B.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C. 社会上出现实业救国思潮 D. 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时间“19世纪末”,“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一战期间,B不符合题意,故选D;19世纪末正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发展的原因有:列强的加紧侵略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6.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 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A 【解析】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发展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近代化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特别是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故A符合题意;两次鸦片战争战败,证明“集权制度”没有其优势,B错误;C说法违背史实;甲午战前,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D说法错误。 17.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中国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 中国在对外贸易上开始主动开放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19世纪中期以后,“洋货充斥中国市场”,“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表明中国被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 18.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富国之梦兴办实业,试图以经济振兴实现民族独立,结果都失败了。现象说明了( ) A. 实现民族独立时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 C.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 思想解放是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以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指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实业不能救国”,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充分发展的条件,只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才能实现富国梦,所以正确答案是A项。“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先天不足”是指缺少原始积累,在欧风美雨中产生,直接发展起近代经济,但实业救国是在19世纪末开始的,B项不符合题意;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C项与史实不符;只有国家独立了,才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保障和前提,有了“实业救国”的思潮,在之后的半个世纪,中国并没有在旧的社会环境中实现富强,D项错误。 19.“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 A. 当时中国人重农思想依然 B. 沿海地区都赞同近代工业 C. 近代工业分布较均衡 D. 近代的机器生产并未得出广泛的认同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对“机器生产”的认识,这说明“近代的机器生产并未得出广泛的认同”,D正确;A与材料无关;材料未体现“沿海地区”都赞同近代工业,B错误;C与材料无关。 20.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 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 C. 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D. 为抗战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支持,不涉及“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B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支持、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抗战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A、C、D不符题意。 21.观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图》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艰难曲折。导致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呈现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 A.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B. 受到本国势力的压迫与束缚 C. 战争频繁导致的局势动荡 D. 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欧风美雨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排挤,中国政局的动荡亦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的,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22. 以下属于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是( ) ①土地改革 ②农业合作社 ③大跃进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经历的四个步骤.建国以来农业的改革.1950年——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1953年——1956年底,我国引导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我国开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的失误.1978年以后,我国在全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大发展,①②④⑤正确,C选项符合题意。大跃进不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④错误,ABD选项排除。 23.据一位美国经济学家估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738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959年的1234亿元,增长了70%。相比之下,1959年到1970年只增长了30%。导致后一时期经济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 “左”倾错误的持续发展 B. 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停止对华援助 C.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 D. 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 【答案】A 【解析】1959---1970年我国经济增长较之“1952---1959年”相比发展缓慢,是因为这一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故A正确;B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B错误;“文革”十年内乱是“1966 ---1976年”,故C说法不准确;D与材料无关。 24.对于1956年—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下列概括正确的是( ) A. 顺利发展 B. 严重倒退 C. 停滞不前 D. 曲折发展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我国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在1956~1966年十年中是曲折中前进,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十年中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B项错误,十年中也有正确探索,取得一定成就;C项错误,十年中我国经济有发展有倒退。 25.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不包括( ) A. 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 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 C. 主要任务都是建设社会主义 D.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中共八大没有实行改革,D符合题意;A、B、C是二者共同点,排除 26.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城市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B. 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 C. 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结果 D.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由1958年国家严格控制农民进城,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这主要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关,C符合题意;A是变化的表现,而非原因,错误;B不是主要原因,错误;D是表现,而非原因,错误。 27.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 A.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C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1950年拖拉机成为农村的农业生产工具。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故A错误;农业机械化在农村普及是改革开放后的成就,故B错误;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1953年以后,故D错误;拖拉机成为农业生产工具,这预示着机器将取代人力成为农业的生产方式,故C正确。 28.学者金冲及说:“到1952年,无论在工业和商业中,社会主义成分不仅早已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而且在数量上也已取得优势,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这种优势地位还在不停地大幅度加强”的途径是( ) A. “一五”计划 B.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答案】D 【解析】三大改造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符合题意;A、B、C与材料无关。 29.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 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 “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 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 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答案】B 【解析】1953年我国“一五计划”实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故B与材料相符;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A与材料不符;C与材料无关;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D说法错误。 30.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这一变化的原因( ) A. 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 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解决 【答案】B 【解析】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 二、材料题 3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其发展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l895~1900年我国出现这种经济状况的政策原因。在政治和思想上给我国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2)指出材料一图二中纺织业状况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张謇为代表的民资企业“不幸”的原因。 【答案】(1)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政治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发展;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不断传播。 (2)状况: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纺织业获得快速发展;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3)①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② 中国政局的动荡③ 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压迫④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⑤民族资本主义本身的缺陷。 【解析】(1)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政治上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运动发展、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不断传播等方面回答。 (2)状况:局表格中时间“1927---1936年”可知,此时处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纺织业获得快速发展;原因: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中国政局的动荡、帝国主义的侵略、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民族资本主义本身的缺陷等方面回答。 32.据以下三幅图回答问题。 图一广州十三行 图二上海开埠后频繁来华的外国船只 图三开发开放后的上海浦东 (1)图一所示机构反映了中国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这对中国社会转型有何影响? (2)结合图二上海是怎样开埠的?给中国带来的客观进步性是什么? (3)据图二、图三分析,上海的两次开放有何不同? 【答案】(1)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利于中国向近代迈进。 (2)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依据其规定,上海被迫开埠。影响:上海成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近代工业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近代经济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 (3)前提:图二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提下,被迫开放 图三是在中国主权国独立、平等互利的情况下,主动开放 目的:图二是帝国主义为了对中国进行商品、资本输出 图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性质:图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图三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结果:图二使中国的主权不完整,也压制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图三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解析】(1)政策:据图片信息“广州十三行”可知,这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开设的“公行”。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不利于中国向近代迈进等方面回答。 (2)开放:据所学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影响:据所学可从上海成为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近代工业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是中国近代经济最集中最发达的地区等方面回答。 (3)前提:据所学可知,图二上海的开放是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提下的被迫开放;而图三中20世纪90年代开发开放后的上海浦东是在中国主权国独立、平等互利的情况下,主动开放,是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图二上海的开放是帝国主义为了对中国进行商品、资本输出而强迫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图三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性质:结合所学可知,图二是鸦片战争为打开中国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进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图三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结果:图二上海的开放侵犯了中国的贸易主权,使中国的主权不完整,不利于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而图三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