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7)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海水者,海纳百川,汪洋无际,包括乾坤之大,升沉日月之光。但是,我们对大海的了解却非常有限。地球上的陆地不仅比海洋小,而且显得比较零碎,这里一片,那里一块,好像凸出在海洋上的一些大的“岛屿”。海洋却是连成一片的,各大洋都彼此相通,形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大洋。所以,地球表面不是陆地分隔海洋,而是海洋包围陆地,地球上的居民生活在大大小小的“岛屿”之上,只不过,有些“岛屿”相当大而已。地球上水域很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星罗棋布,而在其中唱主角的,对地球的方方面面形成显著影响的,自然首推海洋,因为海洋水总体积约有133 899万立方千米,约占地球上水储量的96.5%。对浩瀚的大海洋,我们要全方位地认识它,了解海洋所蕴含的各种能量,最终利用和改造它,为人类的繁衍和发展造福。‎ 海洋起源与地球起源密切相关,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有关海洋起源与演化问题的知识已取得很大进展。实际上,我们所处的五彩缤纷的世界有许许多多谜团至今未能解开。在所有自然之谜中,海洋的形成之谜可算是最玄妙难解的了。千百年来,无数专家为此谜而苦心探索,提出了许多见解和假说,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提出了一种形成大洋的“月球分出说”。‎ ‎“月球分出说”的核心思想是:地球是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是太阳的“女儿”,由于太阳引力作用和地球的自转,一部分岩浆被从地球上甩出去,被甩出去的岩浆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成为月亮。那么,海水又从何而来呢?此假说认为:地球刚诞生时,四周被一层极热的大气包围着,随着地球的不断冷却,大气中的水汽便凝成水滴,水滴越积越多,便落到地球上。这是地球上第一次降雨,它不停息地下了几千年,使那原本干涸的洋盆盈满了水,变成了烟波浩渺的汪洋大海。‎ 此后,法国学者G·狄摩切尔又提出了“陨星说”:太平洋是由另一颗地球的卫星(其直径比月球大两倍)坠落地面造成的,这颗卫星冲开了大陆的硅铝层外壳而形成巨大的陨石谷,它深入地球内核,引起地球的强烈膨胀与收缩,其结果是不仅形成太平洋,而且使其他陆壳也破裂张开,形成大西洋等大洋。之后,有关海洋起源的假说不断地被提出,之后又被否定,但丝毫没有影响人类解决海洋起源这一神秘而又复杂的难题的热情。‎ ‎1.下列关于“海洋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洋起源之谜让无数专家为之苦心探索几千年,各种各样的假说被不断提出,比较突出的有:月球分出说、陨星说等。‎ B.“月球分出说”认为,大海是由于地球四周的大气冷却凝成水滴并形成降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之后,雨水蓄积而成。‎ C.“陨星说”认为,地球的一颗卫星坠落撞击地面,冲开大陆的硅铝层外壳形成陨石谷,从而形成了海洋。‎ D.海洋起源假说经历了不断被提出又不断被否定的过程,但人类不会因此就放弃对海洋起源的探秘。‎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地球由海洋和陆地覆盖,海洋面积较大,并且连成一片,而陆地面积较小,比较分散,好似海洋上的岛屿。‎ B.地球上水域很多,湖泊、河流等大小不一、数不胜数,但对地球的各方面形成有显著影响的还是海洋。‎ C.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有关海洋起源与演化问题的知识已经取得显著进展,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浩瀚的海洋。‎ D.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谜团至今未能解开,在所有自然之谜中,海洋的形成之谜是人类至今为止最难以破解的。‎ ‎3.根据文意,概述人类研究海洋的意义。‎ 答: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人在自身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应该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中介转化地位决定了教育只能着眼于人的发展。然而,教育培养的不是抽象的人,不是无价值内涵的人,而应该是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 实践的人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和能动的存在物,这表现在以“主体性意识”为核心的自为、自觉、自主、自由、自创等诸多方面。主体虽然特指人,但人并不因此就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真正的主体 ‎。即使在某种意义上人都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主体,也有一个主体性强与弱的差异。真正作为主体的人或主体性强的人,必须具有相应的主体价值、主体能力、主体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这就要求人在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主体力量,并正确地使用和发挥这种力量。为此,人就必须客观地认识外界客体和正确地认识主体自身,这是人获得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的重要条件。‎ 教育要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要引导人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二是要引导人去充分认识和把握自身的价值。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人,他越能科学地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越了解客体,越具备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他的主体力量就越强,就越能适应和超越客观现实。因此,认识和把握客体,是人确立自己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但是,认识和把握客体,具备与客体交往的实践活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只是客观地赋予了人以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这种主体力量和主体地位能否得以发挥和确证,还取决于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强弱。要提高人的主体性和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教育就必须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即充分认识人在客观规律和客观环境面前的潜在的巨大能动性。据此,在教育活动中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意识。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和人自身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主体化,增强主体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自由度和自觉度。教育只有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才能更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同时也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必须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趋势和现代教育目的的核心。坚持从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角度来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追求,并依据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尊重、发挥和发展了人的主体性来审度教育,这为评判教育的现代性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价值标准,也为教育实施的全过程提供了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选自扈中平《教育目的论》)‎ ‎4.下列有关“教育”和“教育目的”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在自身发展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处于中介转化地位。‎ B.教育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也就是引导人充分认识自己在客观规律和客观环境面前的潜在的能动性,从而提高人的主体性。‎ C.引导人认识外部世界的规律和自身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此。‎ D.教育要有效地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参与社会历史实践活动的人具有能动性,他们表现出以自为、自觉、自主、自由、自创等为核心的主体性意识。‎ B.主体力量较强的人,能科学地认识、把握客观规律,具备实践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适应和超越客观现实。‎ C.现代教育呈现出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的趋势,现代教育目的的核心也在于把人作为主体来看待和培养。‎ D.评价教育的现代性,最根本是看教育的目的是否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教育是否注重人的主体性。‎ ‎6.文章说“主体虽然特指人,但人并不因此就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真正的主体”。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 答案解析 ‎1.C [表述不完整。“陨星说”还包括“它深入地球内核,引起地球的强烈膨胀与收缩”。]‎ ‎2.A [“地球由海洋和陆地覆盖”说法有误,地球上还有面积较小的其他水体。]‎ ‎3.①了解海洋所蕴含的各种能量,为人类的繁衍和发展造福。②解开自然谜团,促进人类的科学研究。‎ 解析 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答案第一点很容易从第一段最后一句话中得出。答案第二点则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概括归纳出来。‎ ‎4.D [选项表意与原文不符。原文两处“有效”前都有“更”字修饰。]‎ ‎5.A [“表现出以自为、自觉、自主、自由、自创等为核心的主体性意识”理解错误。根据文意,自为、自觉、自主、自创等是“主体性意识”这一核心的具体表现。]‎ ‎6.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只能是人,但人要成为真正的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要真正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必须客观地认识外界客体,正确地认识主体自身,在实践活动中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主体力量,并正确地使用和发挥这种力量,具有相应的主体价值、主体能力、主体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否则,就不能算真正的主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