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滁州市九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滁州市九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 1.某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一学习小组整理制作了下面这个表格。 据此推知,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人物 作为 孔子 周游列国,宣扬德治 孟子 游说诸侯,施行仁政 墨子 聚众讲学,抨击暴政 韩非子 著书立说,开创法家 孙武 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A. 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 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 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 D. 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可以看出各个派别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为君王统治出谋划策,故C项正确;儒家、墨家思想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故A错误;BD项只符合法家思想,排除。 2.董仲舒强调“君权神授”,提出“海内之心,悬于天子”“人主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这表明董仲舒 A. 把道家、法家思想融入儒家思想中 B. 以百姓为出发点提供治国之道 C 导致儒家思想逐步脱离了社会实际 D. 为封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答案】D 【解析】材料“君权神授”“海内之心,悬于天子”“人主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论证了天子在政治中居于绝对权威性的地位,为封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道家、法家思想,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故B符合题意;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宋明理学家篡改《大学》原义改变其顺序,将“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即用“平均”或“均平”的理念与方法去治理国家,“平天下”成为在天理所规定下的均平理想境界。可见 A. 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利于规范社会秩序 B. 宋明理学家具有爱国爱民的济世精神 C. 外族入侵是“平天下”思想产生的源泉 D. 理学家放弃了先秦儒学大一统的理想 【答案】B 【解析】材料“用平均或均平的理念与方法去治理国家”说明了“平天下”是理学家忧患意识和济世精神的一种表现;材料“‘平天下’成为在天理所规定下的均平理想境界”表明宋明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圣贤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可见宋明理学家具有爱国爱民的济世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理学对于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內部达到“均平理想境界”,与外族入侵无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理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明清时代,封建君主专制已发展到极点,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发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掀起了关于郡县制还是封建制的大讨论。他们讨论的问题实质是 A. 君权 B. 民生 C. 吏治 D. 赋税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掀起了关于郡县制还是封建制的大讨论。实质上是探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问题,即君权强弱的问题。因此A选项正确。这次讨论的问题实质是君权的强弱问题,不是民生、吏治和赋税问题,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中国古代数学家刘徽提出了“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 A. 强调天人合一观念 B. 重视经验积累总结 C. 实际应用能力较弱 D. 讲求辩证思维能力 【答案】D 【解析】材料“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反映了古代的朴素的辨证关系,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天人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体现了理论探索的成果,没有是涉及实际生产活动的经验积累,故B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数学重应用,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周先慎评述道:“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材料中描述的是 A. 诗歌 B. 散文 C. 宋词 D. 明清小说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的“稗官之流”“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广受市民阶层欢迎的明清小说,故答案为D项;诗歌、散文和宋词不是“稗官之流”,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B、C项。 7.如下图是《宋朝李成的读碑窠石图》,画家在寒林平野中描绘了几株历尽沧桑的老树和一座古碑此图置景幽凄,气象萧瑟古树枝桠奇劲,背景空无一物。下列对此图的风格分析正确的是 A. 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B.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 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D. 色彩鲜艳、感情朴实 【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山水画面老树和古碑为主,气象萧瑟,意境深远,以写意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画家个性气质,故C符合题意;该画对现实政治没有明显的表现,故A不符合题意;B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故B 不符合题意;图画置景幽凄,气象萧瑟,并非色彩鲜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8.《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 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由此可知,《海国图志》 A. 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 B. 有利于唤醒近代中国人的世界意识 C. 从根本上改变了国人“天朝上国”的观念 D. 把传统的封建制度作为立国根本,发扬光大 【答案】B 【解析】《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治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所以有利于唤醒近代中国人的世界意识,故B符合题意;A错误在“直接引发近代政治变革”;C错在“从根本上改变”;D不符合其主旨,排除。 9.19世纪末,西方基督教涌入中国,康有为将老子和墨子归到了孔子的麾下,将孔学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中国本土文化称为孔教。戊戌维新前,梁启超也认同康有为将孔子之学称为孔教,使孔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康、梁此举的主要意图是 A. 整合传统文化使其融入世界文明 B. 改造中国文化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 C. 为“尊孔复古”的逆流营造声势 D. 利用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中“19世纪末”“将孔子包括诸子百家在内的中国本土文化称为孔教”“使孔教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造中国文化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故答案为B项。A项,整合传统文化使其融入世界的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尊孔复古”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的活动,与“康、梁此举”不符,排除;D项,传播西方的政治学说不是康、梁活动的主要意图,排除。 10.打倒孔家店,不仅冲击着维系传统小农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且冲击了传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标准,这种冲击在当时就引起顽强的抵抗。一些名流学者以传承传统文化为理由尊孔。这实质反映出 A.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混乱 B. 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色彩 C.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D. 东西方文明理念的冲突 【答案】D 【解析】依据“打倒孔家店,不仅冲击着维系传统小农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且冲击了传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标准,这种冲击在当时就引起顽强的抵抗”,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迷信,反对以儒家思想为标志的旧道德,“在当时就引起顽强的抵抗”表明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东西方文明理念的冲突,不是思想混乱,排除A;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1.1920年11月4日,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以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这话实在错了。现在虽然清室不能压制我们,但是各国还是在压制的,所以我们还要积极地抵制。”这表明孙中山 A. 改变了阶级立场 B. 认清了列强的本质 C. 接纳了中共的主张 D. 完善了其革命纲领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但是各国还是在压制的,所以我们还要积极地抵制”可以看出,孙中山认识到列强压迫中国民众的侵略本质,故答案为B项;孙中山仍然代表资产阶级,排除A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尚未诞生,排除C项;1924年新三民主义的提出,表明孙中山完善了革命纲领,排除D项。 12.下表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对农村阶级成分的认识。这一认识 地主 富农 中农 工人(含雇农) 是否占有土地 是 是 或是或否 否 否 否 是 是 是 是 是否自己劳动 收入来源 地租、放债、兼营工商业 剥削雇佣劳动、地租、放债、兼营工商业 自己劳动所得 出卖劳动力,受地租、债利剥削 出卖劳动力 A. 确立了农村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 B. 有利于农村阶级矛盾的调和 C. 有助于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策略的调整 D. 大大缩小了农村的贫富差距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毛泽东按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来界定农村的阶级和阶层,据此确定农村阶级斗争路线,故这一认识的宣扬有助于中共革命策略的调整,故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属于无产阶级,故A不符合题意;毛泽东对农村阶级成分的认识服务于中国革命的需要,故B不符合题意;毛泽东对农村阶级成分的认识主旨不是要缩小农村的贫富差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有学者指出,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依据之一就是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据此可知,该学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这一理论 A. 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 B. 对时代特征做出了科学判断 C.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 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案】D 【解析】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故答案为D项;这一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但不是“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理由,排除A项;邓小平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排除B项,这一理论是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C项。 1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高科技发展,取得的最主要成就是“两弹一星”,该成就的特点是 A. 独创性、民族性 B. 系统性、争霸性 C 军事性、政治性 D. 军事性、经济性 【答案】C 【解析】“两弹一星”是指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这一成就是冷战背景下新中国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具有军事性、政治性,故答案为C项;“两弹一星”不具有独创性,与民族性无关,排除A项;我国取得“两弹一星”成就不是为了争霸,排除B项;“两弹一星”的成就不具有经济性,排除D项。 15.“双百”方针提出后,国内有人难以接受,毛泽东力排众议,强调“放”,反对“收”。“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敢于批评,敢于争论;不怕错误的议论,不怕有霉素的东西;发展各种意见之间的相互争论和相互批评,既允许批评的自由,也允许批评批评者的自由。”毛泽东意在 A. 调动知识分子的建设热情 B. 表明党的执政方针的改变 C. 消除文艺领域出现的分歧 D. 清算文艺领域的极“左”路线 【答案】A 【解析】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为调动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故答案为A项;党的执政方针没有改变,排除B项;“双百”方针是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C项说法片面,排除;当时文艺领域还没有出现极“左”路线,排除D项。 16.1972年5月,北京市对11所高校做了一个关于学员人学前文化程度的调查,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2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0%,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0%。大学一个班里,有高中文化的,也有小学文化的,老师上课只能就低不就高。由此可知,当时 A. 国家重视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B. 教育事业受“文革”冲击严重 C. 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得到了扩大 D. 我国以发展基础教育为重点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1972年”正处于文革期间,当时大学班级中有小学文化、初中和高中文化的,这与“文革”期间取消高考制度,实行推荐上大学导致的,“老师上课只能就低不就高”,使教育事业受“文革”冲击严重,答案为B;ACD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 17.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具有特殊性,美德的知识即是对人的理念的知识,就是人的自我认识,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见,苏格拉底 A. 鼓励人们发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B. 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C. 试图建立一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 D. 继承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美德观念 【答案】C 【解析】根据“只有超越具体感官经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整体的内在反省,到灵魂深处去洞察自己的自然本性才能获得美德关照”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美德的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反省,而非外部世界和主观感觉,把哲学引向理性的道路,故C正确。材料强调美德知识的来源,而非追求个性解放,排除A。材料强调美德的知识来源于理性的反省,而不是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排除B。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苏格拉底重视道德,说苏格拉底继承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美德观念表述错误,排除D。 18.匈牙利文艺评论家卢卡契曾说:“莎士比亚是在对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的现实表演做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反观基督教文化的。因而,他是从现实中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出发接纳与观照基督教文化的,并把中世纪的旧人与文艺复兴的新人融为一体。”据此可知,卢卡契认为莎士比亚 A. 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 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 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 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把中世纪的旧人与文艺复兴的新人融为一体”说明莎士比亚的创作集中表现了世俗人本传统与宗教人本传统的融合,但没有彻底冲破中世纪神学束缚,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莎士比亚受到了教会的压迫,故B不符合题意;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艺术家,认识到人的重要性,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17-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人才辈出。下表所示为三位启蒙思想家的部分主张。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孟德斯鸠 “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的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法律和地理、地质、气候、人种、风俗、商业等都有关系。” 伏尔泰 “没有什么东西在理论上是真的,或在实际上是公正的,除非为普遍理性所承认。”“这个时代要求确认以理性来反对种种想象和别的时代的偏见,并取得胜利。” 卢梭 “在自然社会中,人是依靠自然的情感生活,当自然社会消失以后,人就只有靠理性指导生活。” 据此可知,启蒙思想家 A. 倡导依法治国的理念 B. 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C. 注重核心观念的制度化 D. 将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法就是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的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法律和地理、地质、气候、人种、风俗、商业等都有关系”“要求确认以理性来反对种种想象和别的时代的偏见,并取得胜利”“人就只有靠理性指导生活”结合所学可知理性指导法、反对想象和偏见、指导人们的生活,表明启蒙思想家将理性推祟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故D正确;ABC在材料未体现,排除。 20.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神圣的天体可以被正确地统一到力学的规则下,《圣经》不是人们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这说明牛顿力学 A. 推动了理性思维形成 B. 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解放 C. 否定了传统的文化体系 D. 加速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综合可以获得正确的知识”可知是理性的思维过程,并不是“形成”,故排除A项;牛顿主张理性,认为理性的分析和推理才是通达知识的正确道路,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基础,促进了民众思想的解放,故选B项;材料强调牛顿力学的影响,但没有涉及否定传统的文化体系,故排除C项;牛顿力学产生于17世纪,而宗教改革发展于16世纪,故排除D项。 21.1996年,克林顿正式通过因特网进行自己的总统竞选活动,所有人都可以通过因特网获得克林顿竞选的一切信息。有许多选民通过因特网向克林顿提出各种问题,并得到答复,克林顿被称为“因特网总统”。这反映因特网 A. 方便人们的交流合作 B. 维护美国政治民主化 C. 使信息时代飞速发展 D. 取代传统的交往方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普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对美国政治选举产生重要影响,故因特网方便人们的交流合作,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因特网具有维护美国政治民主化的功能,而是强调因特网方便人们的交流合作,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而是强调因特网方便人们的交流合作,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的交往方式,也没有涉及因特网取代传统的交往方式,排除D。 22.事实、观察、文件、确凿的证据,成了这一流派作家创作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向当时乃至今天的人们发出了警告:物欲诱发的贪婪,将把人送人地狱——“自己成为自己的地狱”。下列作家的创作风格与以上描述相符的是 A. 巴尔扎克 B. 雨果 C. 贝克特 D. 马尔克斯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事实、观察、文件、确凿的证据,成了这一流派作家创作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等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现实主义风格,巴尔扎克的创作风格与此相符,故答案为A项;雨果的创作风格属于浪漫主义,贝克特的创作风格属于现代主义,马尔克斯的创作风格属于魔幻现实主义,排除B、C、D项。 23.如图名为《奥尔塔德埃布罗的工厂》的画作,画家把工厂的空间物象分解成许多形体,并进行了必要的重新组合,排除了传统观念和画法,用简化单纯的手法综合概括地描绘,让观者得到了一种新奇的审美享受。这幅画的艺术风格属于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印象派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画家把工厂的空间物象分解成许多形体,并进行了必要的重新组合,排除了传统观念和画法,用简化单纯的手法综合概括地描绘”等信息可以看出,这幅画的艺术风格属于现代主义,故答案为C项。浪漫主义注重表达人的感情,色彩鲜明笔法奔放;现实主义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印象派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D项。 24.由于摇滚乐吸收了多种黑人音乐和白人乡村音乐的风格,形成了一种具有多元化音乐特征的流行音乐演唱形式,迎合了各层次年轻人的口味,使得摇滚乐成为属于青少年一代的文化精神产物,它产生的文化意义大大超出其音乐本身具有的风格。这旨在强调摇滚乐 A. 促进美国种族间的融合 B. 具有独特的社会影响力 C. 呈现东西文明间的交融 D. 使美国音乐更加通俗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摇滚乐是一种具有多元化音乐特征的流行音乐演唱形式,青少年对它的热衷证明了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影响力,B项正确。材料强调摇滚乐具有独特的社会影响力,而不是促进美国种族间的融合,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文明间的交融,而是强调摇滚乐具有独特的社会影响力,排除C。材料强调摇滚乐具有独特的社会影响力,而不是使美国音乐更加通俗化,排除D。 25.第1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即1936年柏林奥运会)第一次使用电视作现场转播,并同时向许多国家转播实况。这说明 A. 影视艺术与民众的距离拉近了 B. 电视便利了人们获取信息 C. 观众只能通过电视了解奥运会 D. 电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享受 【答案】B 【解析】材料“用电视作现场转播,并同时向许多国家转播实况”,说明电视便利了人们获取信息,故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通过电视转播新闻而非影视艺术,故A不符合题意;当时除了电视之外,还有广播等媒介了解奥运会,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比较不同媒体的感受,无法得出电视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享受的结论,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主张的是一种道德主义政治思想。在他看来,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价值体系,是政治的基础。公民们有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就会有良好的政治行为,那么国家也就会安定。对于统治者的产生,苏格拉底并不赞成民主制,其所主张的是一种贤人政治和专家政治……孔子认为执政必以德,对于三代的尧舜禹,孔子更是极尽赞美之词……与苏格拉底不愿首先去谈论人事之外的“客观存在”方面的问题一样,孔子的政治哲学更关注的是现世生活。 ——摘编自何霖《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政治思想比较》 材料二 宋明理学为孔孟的伦理学说提供了一个理论根据。孔子、孟子对天道(即对宇宙论、本体论、自然哲学)讲得很少,宋代的理学家就对他们所提倡的仁义孝悌等伦理思想提出本体论的证明,从而创造出比较完整的体系。……然而,真正贯穿宋明理学的中心思想仍然是孔子、孟子的学说。它的基本性质就是以孔孟学说为蓝本,给以自然观上的根据,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孔孟的学说。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摘编自张岱年《先秦儒学与宋明理学》(美)A·M·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苏格拉底政治思想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则材料所体现出的传统与现实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反映的不同的社会本质需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外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政治、经济原因。 【答案】(1)相同点:在统治者的产生上,二人都赞成贤人政治;对于治理国家的问题,认为德治是最好的形式;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有着明显的现世精神和入世情怀。 (2)关系:继承和发展。需求:①宋明理学:回应佛道的挑战,复兴儒学,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②文艺复兴:摆脱神学束缚,解放思想,发展资本主义。 (3)原因: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的时代要求;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1)由材料“主张的是一种贤人政治和专家政治……孔子认为执政必以德”,可得出在统治者的产生上,二人都赞成贤人政治;由材料“苏格拉底主张的是一种道德主义政治思想”“孔子认为执政必以德”,可得出对于治理国家的问题,认为德治是最好的形式;由材料“良好的政治行为,那么国家也就会安定”“孔子的政治哲学更关注的是现世生活”,可得出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有着明显的现世精神和入世情怀。 (2)关于“关系”,由材料“它的基本性质就是以孔孟学说为蓝本,给以自然观上的根据,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了孔孟的学说”“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可见是继承和发展。关于“需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以孔孟为主,吸收佛道思想,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文艺复兴解放人性,起到思想解放思想作用,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3)就中国而言,材料“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可得出明清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由材料“黄宗羲等人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可得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下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就西方而言,结合所学,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确立;由材料“孟德斯鸠、卢梭们……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可得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倡科学学与民主,宣扬未来社会理想蓝图,反映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的时代要求。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国力不强,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对于此,历史学家们有着精到的认识。陈寅恪先生对于宋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这样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势”柳诒微先生也曾指出:“有宋一代,武功不竟,而学术特昌,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绍述创造,靡所不备”。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由多种历史条件综合作用而成,而这些原因又体现了当时文化政策开明特色。 ——摘编自腾云玲《从宋代文化繁荣看其开明的文化政策》 围绕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1:文化是有其发展性和延续性的。阐述:从纵向空间来看,与唐诗、元曲并列于中国文学史的宋词则经晚唐、五代的发展,成熟于宋代;其他方面如绘画,活字印刷术等,大多在南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哲学方面,宋学是在批判地继承汉唐学术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在史学方面,《资治通鉴》就是在“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的资料基础上完成的。 论题2:宋代文化的繁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阐述:宋代文化的繁荣表现为文学、艺术、哲学、史学,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全面发展,这种繁荣并非偶然现象,它必然得益于秦汉隋唐以来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积淀以及外来文化的汇融;宋代以文治国的政策奠定了文化繁荣的基础: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解析】 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由材料“宋朝国力不强,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可拟定论题为文化是有其发展性和延续性的,论证环节,可以从纵向空间上或某些特点给艺术形式说明。由材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由多种历史条件综合作用而成”,可拟定论题为宋代文化的繁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论证环节,可以从艺术自身发展、宋代文化政策等方面归纳。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面对这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的思想界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在第一次稿片战争期间,以龚自珍、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有识之士,便率先提出了经世致用思想。19世纪60~90年代,为了挽救清政府岌岌可危的命运,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僚士大夫们产生了应变的思想,洋务思潮应运而生。甲午战后,为了救亡图存、抵御外辱,维新志士们奔走呼号、宣传变法图强,使维新思潮在中华大地迅速传播开来。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取代改良思想成为时代思潮的主流,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剧变促使激进的知识分子深刻地认识到教亡的根本出路在于扫除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愚昧,这样以“科学”“民主”为旗帜的启蒙运动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潮,将中国思想界的注意力引向了更深的层次。 ——摘编自刘爱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及其特征》 材料二 在中国现代化史上,救亡与启蒙难解难分,中国的启蒙即源于救亡,救亡是中国启蒙的深层动因。与法国启蒙运动相比,中国启蒙运动毋宁是一种落后民族寻求富强之道的“救亡型启蒙”。五四运动前后,新思潮经历了一个从思想启蒙到“直接行动”、从“价值重估”到“社会改造”的转变。由此,五四运动后,革命运动代新文化运动而兴。这种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消长,与其说是“救亡压倒启蒙”,毋宁说是“启蒙转化为革命”。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当代中国近代思想史研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出现的主要社会思潮,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发展的特点。 【答案】(1)主要社会思潮:经世致用思潮;洋务思潮;维新思潮;民主革命思潮;民主科学思潮。主要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弊端日益凸显;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号;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2)特点:主题突出,爱国主义意识浓厚;思想启蒙运动与革命相结合;纷繁复杂,更迭起伏;知识分子成为启动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原动力;传承与创新相融合。 【解析】 (1)关于“主要思潮”,由材料“率先提出了经世致用思想”,可得出经世致用思潮;由材料“洋务思潮应运而生”,可得出洋务思潮;由材料“使维新思潮在中华大地迅速传播开来”,维新思潮;由材料“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取代改良思想成为时代思潮的主流”,可得出民主革命思潮;由材料“蒙运动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思潮”,可得出民主科学思潮。关于“主要原因”,可以从封建专制制度弊端、民族危机、西方思想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等角度归纳。 (2)由材料“救亡图存、抵御外辱,维新志士们奔走呼号”,可得出主题突出,爱国主义意识浓厚;由材料“救亡与启蒙难解难分”,可得出思想启蒙运动与革命相结合;从各种思潮发展来看,可得出纷繁复杂,迭起伏;从不同时期思想主体来看,知识分子成为启动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原动力;由材料“直接行动”、“价值重估”“社会改造”,可得出传承与创新相融合。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国城市工业的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最适应城市贫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化娱乐方式。一些独立制片商为了摆脱专利公司的控制,纷纷从纽约、芝加哥等电影集中地移向洛杉矶郊区的好莱坞,这里自然条件极好,是理想的电影外景地。以后各大电影公司也陆续搬来,逐渐形成了美国电影生产、发行的基地。随着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复杂化,促使电影的制作日趋专业化。因此,制片人决定采取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方式制作电影。 ——摘编自《美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在美国,电影衍生产品占电影总收入的70%,如迪士尼,通过品牌发展的衍生产业,如主题公园、服装、玩具、食品等,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中国,还没有出现典型的成功案例。从国际形势看,国内电影发行效率仍然不高,这表明电影发行的问题。根据市场需求来看,仍是不足。2017年国产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42.53亿元,同比增长11.19%。在各方努力之下,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已有较大改善,但相较于国内电影市场,海外发展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摘编自杨钦《论新时期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电影发展的显著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好莱坞成为世界著名电影基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答案】(1)特点:制作分工细致;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原因:优越地理条件;电影制作的科学化;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文化地位较高。 (2)问题:缺乏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缺乏国际化开拓。措施:实施精品战略;借助高科技,不断创新;加强国际交流。 【解析】(1)关于“特点”,由材料“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复杂化”,可得出制作分工细致;由材料“采取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方式制作电影”,可得出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关于“原因”,由材料“这里自然条件极好”,可得出优越的地理条件;由材料“电影的制作日趋专业化”,可得出电影制作的科学化;结合所学,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文化地位较高,电影输出影响力大。 (2)关于“问题”,由材料“品牌发展衍生产业,如主题公园、服装、玩具、食品等,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中国,还没有出现典型的成功案例。”,可得出缺乏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由材料“海外发展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可得出缺乏国际化开拓。关于“措施”,由材料“还没有出现典型的成功案例”,可得出实施精品战略;由美国电影的成功经验来看,要借助高科技,不断创新;由材料“相较于国内电影市场,海外发展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可得出加强国际交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