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宁夏银川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 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B. 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 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D. 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可知,宗法制为维系政权服务,故选D。材料重在强调制定“大宗小宗之法”的原因,而非强调大宗与小宗的血缘关系,A项片面反映材料内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诸侯的庶子可分封为卿大夫,仍有相应的政治权利,B项说法错误,排除;天子分封的对象包含王室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政权显然未被一家一姓所掌控,C项说法错误,排除。 2.“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下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 王位继承制度 B.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C. 分封制度 D. 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论》指的是“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故C正确;王位继承制度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是近代引进的概念,故B错误;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的制度,故D错误。 3.某考古队在考古时发现了一块带有文字的秦代铺地砖,上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的篆文。最能体现秦代“海内皆臣”的是: A. 三公九卿制 B. 修筑长城 C. 统一度量衡 D. 郡县制 【答案】D 【解析】“海内皆臣”体现的是国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秦朝是通过郡县制实现这一目的的,D正确;三公九卿制是中枢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排除A;长城修筑地点在北边,目标指向是游牧民族,并不能实现对全国各地的控制,排除B;统一度量衡有助于国家赋税征收,但是其本身不具有直接控制地方的作用,排除C。 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 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B. 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C. 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 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答案】A 【解析】秦朝时期,国家用奉常、郎中令、少府和宗正等九卿级别的高官,专门管理皇帝的宗庙、警卫、生活和家族亲戚等事务,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化国为家,君权至上”的本质特点,A项正确;职分细化是具体做法不是本质,B项错误;唯才是举与三公九卿的具体职务无关,C项错误;政务繁杂与诸卿管理皇帝的私人、家族事务不符,D项错误。 5.有学者提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 B. 中外朝制度 C. 剌史制度 D. 郡县制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西汉”、“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斑马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西汉初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符合“斑马式”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实行的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政治制度,不是地方行政制度;C选项错误,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监察制度,不是地方行政制度;D选项错误,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与题意不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解析】紧扣题干“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规则,可知唐代三省运作虽以服从君主专制为前提,但基本上仍以政事堂决议为主。BD两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唐代史实。 7.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过“七国之乱”“藩镇割据”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是由于: A. 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 B. 地方行政权力过于分散 C. 古代选官制度不够完善 D. 地方的行政权力强大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七国之乱”、“藩镇割据”等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导致的地方权力过大,故D正确;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行政权力过于分散不会出现地方割据,故AB错误;古代选官制度不完善不是该现象出现的根源,故C错误。 8.历史学家钱穆指出:“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他所说的“政府”主要是指 A. 六部 B. 南书房 C. 军机处 D. 内阁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六部开始直属于皇帝,“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因此“政府”主要是指六部,故A正确;南书房、军机处出现于清代,故BC错误;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故D错误。 9.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说明雅典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公职人员行使职权必须接受公民大会的监督,失职者皆受惩处,这反映出古希腊民主体制对预防行政专制制度性设计,答案选D,A B两项含义材料并未直接体现,C项说法错误,公职人员对公民大会没有制约作用。 10.公元前5世纪中期的某一天,罗马平民奔走相告,“我们取胜了,我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快去广场上看,那里竖立起了刻有法律的铜牌”。“我们取胜了”是指 A. 罗马建立了共和国 B. 罗马颁布了成文法 C. 罗马扩大了公民法的适用范围 D. 罗马统治者编纂出了完备的《民法大全》 【答案】B 【解析】罗马共和国是公元前509年建立,即6世纪末,时间不符,排除A;根据题干中“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平民”等信息提示,结合所学可知,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公元前449年,即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故选B;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制定万民法,扩大了公民法的适用范围,时间不符,排除C;公元6世纪中叶,查士丁尼一世编纂出了完备的《民法大全》,时间不符,排除D。 11.《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 重视证据 B. 主张重罪轻罚 C. 纵容犯罪 D. 维护贵族利益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可知,定罪不能基于怀疑,而要建立在实实在在的证据上。故答案为A项。B项,主张重罪轻罚明显与“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张重视证据的作用,并非纵容犯罪,排除;D项,维护贵族利益的说法是正确的,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2.有人认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实际上是议会的变革,“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这实际上表明 A. 革命前后国王的地位没变,议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B. 革命后议会和国王共掌国家大权,二者是平等的 C. 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发生了质变 D. 革命前后人民的地位没有变化,都处于无权地位 【答案】C 【解析】“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而国王权力受限,说明革命前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发生了质变,C正确;革命后国王权力受限,排除A;革命后,议会权力至上,排除B;革命后英国确立了民主制,议会代表人民利益,说明人民地位上升,排除D。 13.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A. 军权高于行政权 B. 分权与相互制衡 C. 总统权力至上 D. 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答案】B 【解析】材料既强调了国会有招募和建立军队的权力,但没有指挥军队权力;又强调了总统有指挥军队的权力,但没有征召军队的权力。他们各有自己的权利,但又彼此制约,这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B。题干并没有强调军权和行政权的地位问题,排除A。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总统权力至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合,同时,国会也受到其他两个部门的制约,也不存在权力中心的说法,故排除C、D。 14.在美国,自1856年以来,历届总统不是共和党人便是民主党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历次总统大选中,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这种情况说明两大政党 A. 控制了美国政治生活 B. 赢得了美国公民的一致支持 C. 主宰了联邦政府 D. 保持了政策的一致性 【答案】C 【解析】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是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从材料中的“两大政党的总统候选人所获选民票的总和,平均高达全部选民票的95%”等信息可以看出,两大政党主宰了联邦政府。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夸张,排除;B项说法绝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共和党和民主党在执政政策上有差异,排除D项。 15. 议会在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的是 A. 1712年的英国女王 B. 1794年的美国总统 C. 1875年的德国皇帝 D. 1889年的法国总统 【答案】D 【解析】AC不对,英国、德国元首都由世袭君主产生;B不对,美国总统由选民选出;D符合题意,根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16.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都标志着这些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A.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 B. 共和政体的确立 C.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 D. 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事件是标志着这些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并不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A错误;英国和德意志帝国都不是共和政体,排除B;这几个国家是在欧洲和美洲,他们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排除C;各国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只是说明人类社会由“人治”发展到“法治”,故D项正确。 17.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籍寇资盗,不亟(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A. 损害身体,消弱军人战斗力 B. 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 C. 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 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林则徐提出了鸦片泛滥的几大危害,如国库空虚、无饷银供给军队、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等;但从材料看,林则徐最担心的还是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所以鸦片必须禁止,D项正确。故选D项。 18.“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指的是明清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签订了《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通过B、C、D三项条约,中国的大门进一步开放,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选A。 19.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革命高潮,但它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其主要依据是 A. 展开了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的革命斗争 B. 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 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方案 D. 它是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目标直指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答案】A 【解析】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太平天国运动已开展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担负起本不属于农民阶级的历史任务,所以说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故答案为A项。B、D项只体现出反封建,C项既未体现出反侵略、也未体现出反封建,均排除。 20.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A项为鸦片战争后所签,无开放重庆等内容;B项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无开放重庆等内容;从条约内容可以看出,开放了重庆、杭州等内地城市,允许列强投资设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选C。D项没有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2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 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 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 给予人民充分的自由和民主权利 D. 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昏庸统治,结束了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实现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后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但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建立了新的专制统治,肆意破坏民主共和制度,不符合题意;C选项中“充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一些自由和民主权利;D选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未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2.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问选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是中美历史上的里程碑,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会选择 ①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②都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③都是本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④都使本国从此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787年美国宪法,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都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都是本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①②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④错误,与之组合的BCD三项错误; 23.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 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 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 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D 【解析】A项在中国历史上,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项对应中共的工农联盟策略;C项只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前提;D项是从推动政治近代化的角度而言,符合题干要求,即选D项。 24.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幸存。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 武装反抗的策略 B.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 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答案】B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逃进了华南山区,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到答案。故选B。A项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做出,C项在瓦窑堡会议上做出,D项在1937年的洛川会议上做出,均不符合题干要求。 25.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 甲午战争爆发 B. 中华民国建立C. 抗日战争爆发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知识属较难题。从材料中可提取出“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些有效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日本大规模侵华,即抗日战争。故选C。A项并非全民族的抗战;BD项体现不出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排除ABD三项。 26. 1949年1月,中共取得了军事上的重大胜利。斯大林得知消息后,在他的台历上写下了“奇迹,真是奇迹!”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 红军长征的完成 B.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C. 三大战役的胜利 D. 国民党的统治被推翻 【答案】C 【解析】红军长征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是在1947年;国民党统治被推翻是在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之后。故这三项的时间都与题干中的1949年1月不一致。故A、B、D项错误。联系所学知识,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所以题中被斯大林认为是“奇迹”的事件应是三大战役的胜利。故C项正确。 27. 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A. 科学社会主义者 B. 空想社会主义者 C. 巴黎公社领导人 D. 第一国际领导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结合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及材料中提及的“他们就去探求某些社会科学、社会规律”, 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这些“发明家”应为对资本主义进行过批判并对未来社会进行过设想的空想社会主义。故答案为B项。 28. 列宁说:“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B. 一战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C. 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 D. 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具备“战争”条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列宁的意思是一战使俄国的革命加快了进程,即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矛盾,推进了革命的发生,故选C;ABD项说法都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29.在解放全人类的阳光大道上,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彻底失败 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将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解体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非社会主义道路的彻底失败,A项符合题意;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B不符合题意;《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不符合题意;19世纪中期到十月革命胜利,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0.江泽民指出:“(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文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这种制度”是指中国的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民主集中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可知材料所说的是中国的政党制度优势,选项D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是政权组织形式,材料未涉及,排除选项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材料未涉及,排除选项B;民主集中制是原则不是制度,选项C排除。 31.1954年宪法所体现的原则是: ①人民民主②民主集中③社会主义④民主协商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中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同时明确我国将要确立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其体现的基本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A正确;民主集中制、民主协商在1954年宪法中并未体现,排除B、C、D。 32.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B. 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C. 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D. 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材料显示的事件是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的史实,其影响是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故选C,其他选项不符合事实。 33.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五十万个村庄一样,他们很快就要透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只要有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这个“窗口”是指 A. 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 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 直接选举制度全面推行 D. 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答案】D 【解析】材料是改革开放后,关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情景的描述,说明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故选D;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实现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排除A;农村基层选举和政府机构无关,材料信息不能说明直接选举全面展开,排除BC。 34.邓小平在1984年说:“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 A. 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B.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 “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省 D. 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仍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可知是针对台湾的“一国两制”思想,即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答案为A。B说法正确但是相比材料过于概括笼统,不是最佳答案,排除。C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美国插手中国内政,D错误。 35.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让企图离间中苏关系的杜鲁门大失所望。然而,对杜鲁门来说,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最糟糕的事情是毛泽东决定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中国这一举措 A.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僵局 D. 巩固了新中国的主权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巩固、加强中苏友好合作,巩固新政权。清除美国在华的全部势力,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所以选D。 36.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等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A.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 实行不结盟政策 C.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 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只是指出了材料是在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但没有说明其根本的出发点;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与周边国家构筑稳定的周边环境,不能体现不结盟政策;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不能体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ABC.。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的稳定环境。材料所示的国家都是我国周边国家,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为经济建设服务,争取和平的周边环境,故D符合题意。 37. 二战后,德国和朝鲜形成分裂局面的相同原因是 A. 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 B. 美国和苏联的相互对抗 C.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演变 D. 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推行 【答案】B 【解析】德国分裂是由于战后美苏对抗引起“柏林危机”,后来柏林墙修建,两个德国分裂。朝鲜也是类似,战后以北纬38度为界实行分区占领。二者都是由于战后美苏矛盾激化对抗,导致分裂。正确选项是B项。 38.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转为战后的对手,其根源在于 A. 对“二战”胜利成果的分赃严重不均 B. 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C. 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的矛盾冲突 D. 互相对各自的势力范围进行渗透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意图在全球建立霸权地位,战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唯一与美国匹敌的政治军事大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故因国家间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使得美苏之间由战时的盟友关系转向对抗,C项正确。A项,战后分脏是两国基于国家实力基础及推行霸权的体现,并非根源,排除。B项,国家实力变化是两国对抗的基础,并非根源,排除。D项,为各自成为对手后争霸的体现,排除。 39.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 两大阵营开始对立 B. 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 C. 冷战局面开始出现 D. 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涉及的是不结盟运动,故D正确。 40.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孤独的超级大国》中说:“当前我们处于一种奇特的混合格局,即一个超级大国与若干大国并存的‘单极+多极’的世界格局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已经形成了单极化格局 B. 当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 “一超多强”是两极格局瓦解后向世界多极化推进的过渡形式 D. 鉴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日益增强,美国放弃了建立单极世界的计划 【答案】C 【解析】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故A、B项错误。当今世界上,除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故C项正确。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由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但面对全球化和恐怖主义等诸多问题,美国也不得不重视多边合作,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史研究专家李新在《国共关系七十年·序》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是举足轻重的两个政党。从本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 请回答: (1)分别写出国共两党两次实现合作的时间和统一战线的名称。 (2)1945年,在国共两党精诚合作、共同抗击下,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请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1)合作时间及统一战线名称:第一次:1924-1927年,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1937-1945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解析】(1)“时间和名称”,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合作的时间是1924-1927年,名称是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合作的时间是1937-1945年,名称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历史意义”,依据所学知识从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等角度分析。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方针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5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7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答案】(1)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 成就:建国初与苏联等十七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2)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70年代西方掀起了与中国建交的新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解析】(1)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可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关于5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建国初与苏联等十七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等方面作答即可 (2)关于70年代我国外交的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立外交关系、西方掀起与中国建交的新热潮等方面回答即可。 4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一种……集权政治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 ——杜鲁门1947年在美国国会发表的演说 材料二 政治漫画:下图中两导弹分别指代美国和苏联,导弹下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 材料三 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它们来相互反对……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 ——戴高乐 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阿登纳 (1)材料一中“两种生活方式”指的是什么?“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表明美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两国讨论的结果推动了什么组织的建立?材料三说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指: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目标:遏制共产主义,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 (2)建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来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现实因素);美苏的控制和威胁(外部因素);法德和解(关键因素)。 【解析】(1)“两种生活方式”,依据材料一信息“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一种”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目标”,依据所学知识从遏制共产主义,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秩序,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的角度分析。 (2)“组织”,依据材料二信息“下图中两导弹分别指代美国和苏联,导弹下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欧洲共同体。“原因”,依据材料三信息“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自己的经济、自己的政策、自己的防务的真正的欧洲”、“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的需要、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美苏的控制和威胁、法德和解等角度分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