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母弟”在先秦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 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 是为了(  )‎ A.体现礼乐教化     B.强化宗法观念      C.维护母系权威     D.突出分封差别 ‎2.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族制度 长盛不衰和家国同构。形成这些特征的制度因素主要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3.西周以前,丝织品主要被人们用作奉献给鬼神的礼物。到了西周时期,丝织品更多地成 为人们相互赠送的礼物,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甚至连屏风、垫席这样的 物品也用丝织品。这反映了(  )‎ A.丝织品失去等级意义                            B.西周礼制开始遭破坏 C.桑蚕文化起源于礼制                            D.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 ‎4.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 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 德配天”。这表明(  )‎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神权王权实现结合 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                             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 ‎5.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 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养,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 侯。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郡县制 ‎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谈到:“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 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材 料旨在说明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有利于国家政治安定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推动了国家走向统一 ‎7.白狄鲜虞氏所建的中山国处于赵、燕、魏之间。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 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 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由此可知(  )‎ A.鲜虞氏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指导思想 B.反映出礼乐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C.体现了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同 D.战国时期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民族融合 ‎8.据《吕氏春秋》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 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这一记载的主旨是(  )‎ A.商王权力受神权制约                            B.殷商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C.商汤灭夏乃以暴制暴                            D.君王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 ‎9.唐朝白居易在《朱陈村》中写道:“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润中水,男采山上……‎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10.《诗经》中有记载:“载芟(除草)载柞(砍树),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洼地)徂畛(坡 田)……为酒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礼”“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 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①简单落后的耕作方式     ②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 ‎③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    ④南方地域特色和神话色彩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11.中国民间每逢春节都要贴年画、道“吉祥”,寄托人们对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的美好愿望。这种习俗源于我国古代的(  )‎ A.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12.《礼记﹒王制》记载:“平民祭祀祖先的献礼是:春天荐韭菜,夏天荐麦子,秋天荐黍子,‎ 冬天荐稻子;韭菜配以鸡蛋,麦子配以鱼,黍子配以小猪,稻子配以鹅。”这说明商周时期 A.重农抑商意识严重                                B.小农经济的盛行 C.对农耕经济的重视                                D.注意农牧业协调发展 ‎13.史料对比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王同学在研究先秦农业发展时,摘录了下表材料。‎ 比较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最合理的推论是(  ) ‎ 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        B.广泛使用了铁犁牛耕 C.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和逐渐确立        D.农民在田间集体耕作 ‎14.先秦时期有“乐教”传统,西周主要是“功成制礼”之乐,而到了战国时期,却出现了 ‎“礼崩乐坏”的情形。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井田制走向瓦解                                    B.分封制走向崩溃 C.诸侯国赋税改革                                    D.重农抑商受推崇 ‎15. 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的西周铜器窖藏五祀卫鼎,腹内壁铸铭文207字,记 录了西周中期的一件土地诉讼事件。该铭文( )‎ A.需与文献记载相印证才能体现它的证史价值 B.可为后人提供研究西周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 C.作为实物史料不可能反映铸鼎者的价值取向 D.其最主要价值在于可研究我国早期文字演变 ‎16.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青铜器,越到晚期礼器越少,日用器则日益普遍,其器型越来越多 姿多彩,装饰性和趣味性也日益增强。上述变化反映了(  )‎ A.尊卑观念日趋淡化                                B.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倾向 C.时代风尚骤然转型                                D.齐国青铜铸造的独特性 ‎17.据《管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 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内还有大量农业用地。这说明当时(  )‎ A.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                B.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 C.出现了后世坊市制度的雏形                D.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 ‎18.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这表明 在周朝(  )‎ A.区域间的联系显著加强                        B.汉字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字 C.强化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D.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19.商鞅认为以诗书礼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于国有害,并采取了焚烧诗书的措施。这一措施 A.打击了旧贵族阶层特权                        B.强化了人们的法律意识 C.保证了改革的顺利推行                        D.加强了国内的思想统一 ‎20.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 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C.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     D.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 ‎21.有学者统计,北朝正史记载的男女双方均有姓名可考的族际通婚共241起,仅北魏一朝 就有121起,其中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这一现象(  )‎ A.是北魏改行汉制的结果                        B.属于纯粹的政治联姻 C.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解决了民族歧视问题 ‎22.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均田制下土地严禁买卖                        B.不分男女,同等授田 C.未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23.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规定废除过去的差役办法,改由官府募人应付。 募 役的费用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其名目除“免役钱”之外,又增加“助役钱”。免役法的实行(  )‎ A.限制了富商大贾的盘剥                        B.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C.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D.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4.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 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  )‎ 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                            B.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 C.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                        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 ‎25.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慈禧太后接连发布几道上谕:命王文韶来京陛见,以荣禄 暂署直隶总督……如蒙皇太后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 恩,各省将军、都统、督抚、提督等官,亦著一体具折奏谢。慈禧太后此举(  )‎ A.实现了对光绪帝的控制                        B.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失败 C.旨在提高清政府的权威                        D.加强了对清廷高官的控制 ‎26.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 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7.19世纪60年代,一位俄国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 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这是因为(  )‎ A.农奴制改革使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B.“二一九法令”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C.司法改革使人民权利获得了法律保障 D.地方自治改革使资产阶级掌握了实权 ‎28.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 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 失皎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①这场战争直接引发十月革命   ②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  ‎ ‎③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   ④俄国战败直接推动了农奴制改革 A.③④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29.明治维新中,改革派领袖大久保利通提出:“若徒鼓励人民,不予以低息贷款,人民依 何振兴产业?”随后,政府颁布了《日本银行改定条例》,鼓励成立公、私银行。政府此举(  )‎ A.目的在于强化国营企业                        B.推动了日本的土地私有 C.打击了传统的幕藩体制                        D.有利于殖产兴业的推行 ‎30.为了与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对抗,1875年明治政府扶植三菱公司开辟了上海航线,把 委托给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接着又将旧邮政轮船公司所拥有的24只船 送给三菱。材料表明明治政府(  )‎ A.开始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B.加紧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 C.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                        D.发挥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非选择题(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医学自成体系。伴随着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外国来华 使团在回国时带走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药物,甚至延请名医传医授道,效法我国建立了医事制度。郑和七下西洋,随船医生也与所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等地的人民进行交流,用中国的医术治病救人,并带回一些药材,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中医还随着个体行医、旅行、商贸等途径对外传播。除了中外的直接交流外,中医药还经由第三国外传,惠及了更多国家的民众,获得了更多国家人民的认可。 ‎ ‎——摘编自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 招收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医学外传的特点,并简析其广泛传播的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10分)‎ ‎3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 材料 战国时期,各国兴起变法运动。韩国灭掉郑国后,韩昭侯重用申不害为丞相主持 改革。申不害主张以法治国,他认为,国君治国的主要方法就是“明法察令”。他整顿官吏队伍,“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他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为实现富国强兵,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也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在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 ‎ ‎——整理自赵蓓《变法图强的申不害“法”“术”治国方略》 ‎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韩昭侯任用申不害改革的背景。(8分) ‎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申不害改革的影响。(7分)‎ ‎‎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 ‎“公子”可得出周朝是为了强化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观念,故选B项;礼乐制度 主要是体现等级差异,排除A项;母系权威在先秦时期已经消失,排除C项;分封制主要 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主要有家天下的延续、封国制度不断、家 族制度长盛不衰和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源于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形成的宗法观念,故 选A项;分封制是分封诸侯的地方行政制度,不是形成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特征的主要因素,‎ 排除B项;郡县制在秦朝推广到全国,废除了分封制,排除C项;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 实行的,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亦被用于贵族举行的各种仪式的道具上”可知,西周礼制 有了丝织品的痕迹,反映了丝织品与礼制的互动,故选D项;“等级意义”是通过丝织品使 用的等级差别体现的,材料并未提及相关信息,“失去”一词更无从体现,排除A项;西周 礼制是一种等级制度,礼制的破坏体现在等级秩序的破坏,材料信息与此无关,“开始”一 词更无从体现,排除B项;中国桑蚕文化自原始社会我国祖先养蚕种桑就开始了,并非起 源于礼制,排除C项。‎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 而统治长久”可知殷人治国强调虔诚,由材料“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 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可知周朝治国强调道德,与商朝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选A 项;材料强调的是治国理念的变化而非神权王权观念,排除B项;“已经确立”表述过于绝 对,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神的地位”,排除D项。‎ ‎5.【答案】B ‎ ‎6.【答案】B 【解析】“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 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的意思是诸侯 归顺了商朝后消灭了夏朝,诸侯归顺了周而消灭了商,表明推行分封有利于安定,故选B 项;分封制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排除C项;材料的内 容是强调分封制有利于社会安定,没有涉及国家统一的问题,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题干中所提及的“中山国”是少数民族白狄鲜虞氏所建,再结合题 干“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义、礼、信的内容”、‎ ‎“在中山王方壶铭文中也‘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故辞礼敬则贤人至,宠爱深则贤 人亲,籍敛中则庶民附'的记录”等内容可知,华夏文化中“忠、孝、仁、义、礼、信”、“圣 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等内容已经被中山国所接受,这体现出中山国文化对华夏文化的认 同,故选C项;虽然“在河北平山中山1号墓出土的三篇铜器铭文中有大讲忠、孝、仁、‎ 义、礼、信的内容”但是不能据此扩大推论为中山国的治国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A项;‎ 题干中所涉及的“忠、孝、仁、义、礼、信”、“得贤”、“得民”等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不属 于礼乐制度范畴,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表明中山国接受了华夏文化中“忠、孝、仁、‎ 义、礼、信”、“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等内容,这不是民族融合的表现,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 甚悦,雨乃大至”可知当时商汤以自己身体作为牺牲为民求雨,顺应民心方能功成名就,故 选D项;商王借助神权巩固王权,并非“受神权制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商汤以自 己身体作为牺牲为民求雨的政治行为,未涉及经济活动,排除B项;据材料“汤乃以身祷 于桑林,剪其发,磨其手,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悦,雨乃大至”可知当时商汤灭夏乃顺应民 心,并非“以暴制暴”,排除C项。‎ ‎9.【答案】A ‎ ‎10.【答案】C 【解析】题干中“载芟(除草)载柞(砍树),其耕泽泽”可知,西周时期的农业 生产与刀耕火种有相似之处,故①正确;题干中“千耦其耘”就是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的意 思,故②正确;题干中“为酒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礼”的意思是酿造清酒与甜酒,进献 先祖先妣尝,完成百礼供祭飧,是农民欢庆农业丰收而已,不是乐歌,故③错误;“楚楚者 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出自《小雅·楚茨》是《诗经》中的一首诗,是周王 祭祖祀神的乐歌,不是反映楚国的情况,楚楚的意思是植物丛生貌,故④错误;选择C项 符合题意。‎ ‎11.【答案】A ‎ ‎12.【答案】C 【解析】平民祭祀祖先是希望祖先保佑、赐福,根据平民在四季祭祀祖先的 献礼包括韭菜与鸡蛋、夏天与鱼等可知,这体现了古代先民对农作物和家畜的需求,对农耕 经济的重视,故选C项;重农抑商意识的出现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 期,才产生了小农经济,排除B项;“韭菜配以鸡蛋,麦子配以鱼”等只是祭祀时的一种搭 配,并非强调农业与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由“《诗·齐风》:公田‘维莠骄骄’”说明春秋时期井田由于民不 肯尽力,到处是丛生茂草,公田不治的景象,据“《吕氏春秋》:‘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 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得到如果共同耕种,效率很低,耕者不尽力,如 果把地分开耕种,耕种就快得多,耕者就不吝惜力气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 土地私有制的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故选C项;小农经济的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从西周的千耦其耘到春秋时期的个体自耕农出现,排除A项;铁器广泛使用是在战国,铁 犁牛耕广泛使用是在汉朝,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由井田制之下的千耦其耘集体耕作到 春秋战国的个体耕作,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材料中所说的礼崩乐坏为礼乐制度的崩溃,礼乐制度是维系分封宗 法制的工具,故此变化为分封宗法制的逐渐崩溃,而题干中问经济因素,分封宗法制走向崩 溃的经济原因为井田制的逐渐瓦解,故选A项;分封制崩溃并非经济因素,排除B项;诸 侯国赋税改革是顺应井田制走向瓦解而进行的经济改革,并非促进分封制走向崩溃的原因,‎ 排除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后期商鞅变法时才提出,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西周铜器窖藏五祀卫鼎。腹内壁铸铭文207字,记录了西周中期 的一件土地诉讼事件”这属于第一手史实,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有重要的作用,故选B 项;“腹内壁铸铭文207字”这种一手史料史料价值是最大的,排除A项;“铭文207‎ 字,记录了西周中期的一件土地诉讼事件”有事件就能体现作者的主观意图,具有价值取向,‎ 排除C项;“西周铜器窖藏五祀卫鼎”只能说明西周时期文字的形态,无法体现演变,排除 D项。‎ ‎16.【答案】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分化,象征国家权 力的青铜器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向,故选B项;“尊卑观念日趋淡化”不符合史实,并且材料 不涉及这方面,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从礼乐制走向社会生活,与时代风尚无关,排除C 项;齐国青铜器用途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的世俗化倾向,没有其他国家的相关资料我们得不 出“齐国青铜铸造的独特性”的结论,排除D项。‎ ‎1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可知官员住在 王宫附近,非官员和耕地的人住在城门附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住在市场附近,这反映了 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的特点,这与后来坊市制度类似,故选C项;“严格”表述 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布局而非农业发展,排除B项;先秦时期城市以 政治功能为主,排除D项。‎ ‎18.【答案】A 【解析】材料现象说明铭文相对于甲骨文,在区域间得到广泛传播,这表明 周朝区域间的联系显著加强,故选A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说明汉 字从甲骨文开始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排除B项;周朝尚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 项;周朝实行分封制,王室并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D项。‎ ‎19.【答案】D 【解析】题干所述是商鞅变法在思想文化领域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该措施加强了思想文化的统治,促进了国内思想的统一,故选D项;焚烧诗书属于 思想文化领域,与打击旧贵族阶层特权无关,排除A项;焚烧诗书是商鞅变法的措施之一,‎ 不等于强化法律意识,排除B项;焚烧诗书是措施,不是保证改革顺利推行的条件,排除C 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 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可知个体小家庭(一夫一妻)的出现,使宗法观念 受到冲击,故选C项;材料主旨强调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与土地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 料主旨强调个体小家庭的出现,与地方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个体小家庭的 出现,与地方管理无关,排除D项。‎ ‎21.【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北朝正史记载”、“族际通婚”、“北魏一朝就有121起”、‎ ‎“鲜卑与汉族通婚占绝大多数”,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C项;‎ 民族之间通婚不等于改行汉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之间 的联姻大部分是政治性的结合,但题干并没有提及族际通婚的双方,排除B项;族际通婚 不能完全解决民族歧视问题,排除D项。‎ ‎2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时期的均田制的实质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 的土地国有制,该土地政策并没有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故选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 在北魏均田制下,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对桑田是限制买卖,不是严禁买卖,排除A项;‎ 根据均田令的规定,男子和妇女分别授予不同数量不同的田地,即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 ‎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排除B项;在均田制下,土地私有和买卖现象仍然存 在,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排除D项。‎ ‎2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照免役法的规定,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 多,这样就会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免役法限制了官僚地 主阶级的特权,不是限制了其盘剥老百姓,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免役法保证了 农民的生产时间,而不是减轻其负担,排除B项;免役法可以使得原来轮流到政府服役的 老百姓回乡务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24.【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中苏轼对商鞅变法评价中“虽得天下,旋踵灭亡”的议论,‎ 可以体现出其借评说商鞅变法来反对王安石变法,故选B项;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论,其 着重点在于“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是在否定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而不是肯定其历史作 用,排除A项;通过题干可知,苏轼只是看到了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其评价并不全面,‎ 排除C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和苏轼都属于地主阶级,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只 不过二人的政治立场出现分化现象,排除D项。‎ ‎2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命王文韶来京陛见,以荣禄暂署直隶总督……如蒙皇太后 赏加品级补授满汉侍郎以上各官,均著于具折后诣皇太后前谢恩”说明加强对高官的控制,‎ 故选D项;材料“将军、都统、督抚、提督”不是皇帝,排除A项;据所学标志着戊戌变 法运动失败是戊戌政变,排除B项;材料主要慈禧太后的控制不是清政府,排除C项。‎ ‎26.【答案】D 【解析】由材料“1898年”“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 可知部分西方人支持光绪帝主持变法运动,反对慈禧太后干涉政治,故选D项;“广泛支持”‎ 不符合当时社会史实,排除A项;1898年,加强排外活动的是义和团运动,而并非清政府,‎ 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材料强调部分西方人的态度而非列 强干涉内政,排除C项。‎ ‎27.【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提及的时间点——19世纪60年代,可知该题目考查的 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题干中“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 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奴制改革后,农民获得 了人身自由,故选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法令中规定,农民要取得份地,必须 缴纳一定的赎金,并且该赎金要高出地价好几倍,这就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排除 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司法改革中,人民的权利并没有得到保障,排除C项;通过 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自治改革中,并没有触动原来的政府机构,只是在它之外有增加了一 套政府机构而已,资产阶级没有掌握实权,排除D项。‎ ‎28.【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一战、俄国处于帝国主 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上,与1905年革命并非直接关联,故①错误;②项表述符合史实,‎ 故②正确;③符合题目中“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 得失皎然”,故③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农奴制改革时间是在1861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相符,‎ 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29.【答案】D 【解析】明治政府颁布条例鼓励成立公、私银行,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为 殖产兴业提供资金,故选D项;材料是为民营经济的融资提供便利,而不是强化国营企业,‎ 排除A项;材料是金融方面的改革,不是土地改革,排除B项;倒幕运动的成功,给日本 封建幕藩统治以直接而沉重的打击,促进了幕藩体制的土崩瓦解,排除C项。‎ ‎30.【答案】C 【解析】通过题干中明治政府对三菱公司的各项优惠政策——“把委托给三 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将旧邮政轮船公司所拥有的24只船送给三菱”,这 反映出日本政府大力扶植三菱公司,即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故选C项;在明治维新即 ‎1868年之后,明治政府就已经推行了殖产兴业政策,而不是题干中所提及的1875年,排除 A项;在明治维新之初,日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争夺霸权,排除B项;‎ 题干只是述及明治政府对三菱公司的扶植,没有提及三菱公司的示范作用,排除D项。‎ ‎31.【答案】(1)特点:传播主体多元;传播范围广,惠及地区多;传播效果好,造福他国民 众;传播途径多样,直接间接传播相结合。‎ 原因:中国传统医学自成体系,医疗水平先进;‎ 中国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中国与周边国家长期保持友好交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2)影响:促进了中国医学水平的提高;助推了中国近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冲击了中医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有利于促进中国医疗事业的近代化。‎ ‎32.【答案】(1)战国时期,社会正在经历大的变革,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要求加强君主专 制;经济上,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思想上“百家争鸣”,出现了较为 宽松的文化氛围;其他国家变法的影响。(答4点得8分) ‎ ‎(2)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发展生产,增加了百姓收入;限制贵族特权,增强国君权力。(答4点得7分,言之有理可得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