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3)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1.(2018·湖北省第二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天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 [注] 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②白帝城: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B.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既是情景交融之佳句,又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处。‎ C.颈联“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秋天远”“古木疏”意境高远雄浑。‎ D.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诗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 ‎(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B项,“虚实结合”不当,应是虚写,作者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 ‎(2)颔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颈联“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使人获得精神慰藉,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表达了宽慰勉励之情。‎ ‎[答案] (1)B (2)①惜别关切之情。首联中“嗟”“意何如”“问谪居”等可以看出诗人对二人遭遇的同情与惋惜之情。颔联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是表达关切之情。②宽慰勉励之情。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使人获得精神慰藉。尾联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③‎ 在劝慰之中所蕴含的微讽之情。尾联既是诗人对朋友的劝慰,也深藏微讽之意。在圣明的时代,应该多蒙皇恩,而诗人的两个朋友却这样遭贬,似乎是在嘲弄圣朝,委婉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 ‎2.(2018·山东省菏泽市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开龙门八节石滩①(其一)‎ 白居易 铁凿金锤殷若雷,八滩九石剑棱摧。‎ 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 振锡②导师凭众力,挥金退傅施家财。‎ 他时相逐四方去,莫虑尘沙路不开。‎ ‎ [注] ①作此诗时,作者73岁。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东都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例反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会昌四年,有悲智僧道遇,适同发心,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②振锡:指僧人持锡杖出行。锡,手杖。③汉太傅疏广年老告退,宣帝及皇太子赐金丰厚,广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若雷”的比喻,渲染凿锤之声洪大,展现出开滩场面的宏伟气势。‎ B.“剑棱”二字体现了此地凶险异常,“摧”字表现了往日深受其苦者今日之喜悦。‎ C.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石滩疏通后,江上舟筏鱼贯往来、篙楫挥舞如箭的繁忙景象。‎ D.第五句表明,此次开滩工程的资金的唯一来源,是持杖僧人从各方化缘的所得。‎ ‎(2)白居易在临终前一年写的《欢喜二偈》中有“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句子,试结合这两句诗分析本诗尾联表达的深刻意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D项,“唯一来源”错,第六句表明,工程资金还有一部分是作者的“家财”。‎ ‎(2)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对诗句思想内容的概括,通读全篇,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概括。‎ ‎[答案] (1)D (2)①尾联里,作者希望有一天随僧人一道玄游四方,不再担心八节石滩难行。②尾联表现出诗人晚年以做善事为民造福为乐的情怀。③表现出诗人将百姓疾苦挂念在心的崇高品质。‎ ‎3.(2018·福建省厦门高三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眼前陵阳的十亩山田靠近茅山石涵村,触动了诗人的怀念之情。‎ B.第二句写诗人非常熟悉石涵村居的风俗,为进一步描写石涵村做铺垫。‎ C.第五句写石涵村村民在温暖的春日在岭北采茶的劳动场景,展现了村民的勤劳。‎ D.月光下村民渡溪买酒,既写出了清幽的环境,也写出了知足快乐的民风。‎ ‎(2)本诗的颔联中“惊”与“待”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具体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A项对“近”理解有误,此处的“近”是相似之意。‎ ‎(2)颔联承接上一联,用两个特写镜头具体描写石涵村春色的景象,窗前的白色艾草惊讶于春燕的归来,篱边的桑叶长势喜人在等待喂养晚蚕。此联中的“惊”与“待”用字精妙,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摹了茅山石涵村春天来临时一派生机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今日的怀念。‎ ‎[答案] (1)A (2)“惊”与“待”运用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茅山石涵村春天来临时燕子归来、篱上桑叶生长的情状,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今日的怀念。‎ ‎4.(2018·山东省枣庄第二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 寒节日寄乡友 齐己①‎ 岁岁逢寒食,寥寥古寺家。踏青思故里,垂白看杨花。‎ 原野稀疏雨,江天冷澹霞。沧浪与湘水,归恨共无涯。‎ ‎ [注] ①齐己:俗名胡德生,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1)下列对这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古寺家”点明了诗人的僧侣身份,“寥寥”这一叠词既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寂,又抒发了诗人凄冷之感。‎ B.“踏青思故里”句写诗人置身野外,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表达委婉含蓄。‎ C.“垂白”以极简洁之语,写诗人年迈,照应“岁岁”,让诗人的情感更显得沉郁,也让思乡念友之情更真挚。‎ D.“归恨共无涯”呼应了“岁岁逢寒食”,让诗歌在时间维度上向着未来和历史两个方向延展,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2)这首诗在景情上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B项,“看到和自己家乡相同的风景”理解有误,踏青思故里,可倒装为“思故里踏青”,而眼前唯有“寥寥古寺家”。‎ ‎(2)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首联写出了诗人年年如此过寒食节的感受,衬托出今年感受的不同。表现出诗人生活环境的清寂,又抒发了诗人凄冷之感。颔联设想故里的乡友们踏青的情景,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并与眼前自己孤单面对杨花开落形成对比。“杨花”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垂白”以极简洁之语,写诗人年迈,照应“岁岁”,让诗人的情感更显得沉郁,也让思乡念友之情更真挚。颈联写出野外正下着绵绵稀疏的细雨,江天一色,连天边的云霞都显得清冷。“稀疏雨”“冷澹霞”,寄寓着诗人寒食节期间内心的孤冷悲戚之情。尾联“沧浪”“湘水”,写浪高水宽,寄寓着诗人归家不得的无奈和遗憾。让诗歌在时间维度上向着未来和历史两个方向延展,大大增强了表现力。回答该题时,先回答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作者的丰富的情感。‎ ‎[答案] (1)B (2)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杨花”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漂泊之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伤;“稀疏雨”“冷澹霞”,寄寓着诗人寒食节期间内心的孤冷悲戚之情;“沧浪”“湘水”寄寓着诗人归家不得的无奈和遗憾。 ②想象,对比。设想故里的乡友们踏青的情景,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并与眼前自己孤单面对杨花开落形成对比。‎ ‎5.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江南曲四首(其一)‎ 储光羲 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 惯是湖边住,舟轻不畏风。‎ 采莲词 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着莲舟不畏风。‎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储诗首句,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清澈见底的江水,为下一句描写风浪做渲染。‎ B.储诗第二句无一“风”字,却可以从翻空的高浪中感受到风的气势,并听到它咆哮的声音。‎ C.张诗首句写采莲女早起出门时周围的环境,描写了她们一早就赶到沙头,准备乘船出发采莲的情景。‎ D.张诗第二句描写了采莲女归来时半路遭遇暴风雨的情景,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E.诗歌表现豪情多用豪放的笔墨,而这两首诗却用轻淡语言和从容语调表现主人公的勇敢。‎ ‎(2)两首诗中主人公都“不畏风”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不畏风”各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每首诗的最后两句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A项,“渲染”错误,储诗第一句描写清澈见底的绿江,可见此时的绿江处在风平浪静之中。因此,这句诗是和下一句描写江上咆哮的风浪作对比。D项,“暴风雨”错误,后文只有“不畏风”,“雨”于文无据。‎ ‎(2)考生在解答该问题时要注重分析题干中有关问题的指向。本题要求写出主人公“不畏风”的原因,但从后面的“怎样的品格”分析可知,是要回答他们“不畏风”的外在因素,即储诗中表现主人公常住湖边的原因以及张诗中主人公把船靠在一起的原因。“品格”方面,可以从主人公“不畏风”的具体做法进行分析,储诗偏重描写主人公的勇猛,张诗偏重描写主人公的团结、机智等。‎ ‎[答案] (1)AD (2)储诗,主人公是湖边常住的人,他们敢于驾轻舟在大风大浪中穿梭,表现了他们勇猛、果敢的品格;张诗,主人公没有因为风浪而畏缩,她们相互帮助,把船并在一起抵御风浪,表现了她们团结、机智和勇敢的品格。‎ ‎6.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回答(1)~(2)题。‎ 钱 罗隐 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 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①。‎ 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 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 咏钱 徐夤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雠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②难免饿,须知夷甫③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 [注] ①梯媒:媒介。②邓通:蜀郡南安人,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后饿死街头。③《世说新语》载王夷甫十分清高,“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罗诗首联,深刻洞悉了金钱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世意味。‎ B.徐诗颔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有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C.罗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D.两首诗都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似之处。‎ ‎(2)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C项,徐诗颈联,诗人借邓通和夷甫的典故,一反一正,说明金钱不是万能的,讽刺了“小人”对金钱的疯狂追逐,对邓通并没有同情之意。‎ ‎(2)两首诗都借“钱”来表情达意,这是托物言志。罗诗中的“志士”和“小人”,徐诗中的“邓通”和“夷甫”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两首诗中,对“钱”的咏叹是对社会丑恶现象的嘲讽。两首诗的差别在于,罗诗中,“朱门”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狼虎性”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徐诗使用了典故。‎ ‎[答案] (1)C (2)相同之处:①两首诗都托物言志,通过“钱”这一事物,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狼虎般的贪婪本性;②两首诗都用了对比的手法,罗诗以志士和小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和夷甫进行对比;③两首诗都用讽喻的手法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不同之处:徐诗运用了典故,罗诗没有运用典故。罗诗运用了借代、比喻的修辞手法,徐诗没有运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