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某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王位世袭制 D. 科举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避免了因王权更替而导致的混战”、“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才能、品德”和所学知识可知符合王位世袭制的特点,C项正确。禅让制注重继承人的品德和能力,与材料不符,排除A。分封制是指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亲族、功臣、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强调才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 2.“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常回家看看》1999年春晚唱响后,迅速红遍中华大地,并推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添了“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子女长年忽视父母违法。影响我们这种行为观念的古代政治制度完善于 A. 夏 B. 商 C. 西周 D. 秦朝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可以判断是体现重视血缘和亲情的宗法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完善于西周,故C正确;夏商时期宗法制还没有完善,排除AB;秦朝晚于西周,排除D。 3.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这与哪一制度紧密相关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礼乐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所述,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大夫的是虎、豹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的是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的制度,故C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世袭制,排除B;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后推行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4. 从图一到图二所反映出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 )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B. 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C.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削弱 D. 中央机构的职能逐渐削弱 【答案】B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图一和图二的区别在于图一有宰相而图二没宰相,没宰相是因为加强君主权力的需要才废除宰相的,所以从图一到图二所反映出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也就是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而不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等选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5. 《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选官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①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 ②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③依据才学选拨官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文化知识用于维护皇权统治 ④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崇尚“学而优则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提到,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科举制的特点,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故①正确;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故②正确;科举制依据才学选拨官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文化知识用于维护皇权统治,故③正确;科举制导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崇尚“学而优则仕”,故④正确。故①②③组合错误,故A排除。①③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②③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D正确。 6.杨家将的故事是根据宋太宗时期西路军副帅杨业的故事改编的。杨业是前方作战的将军,本应该具有较大的自由权,但却受到皇帝“”正帅和监军等多方面的制约,只能绝对服从不得应变,最后战死沙场。文中的“”应是指 A. 丞相 B. 枢密使 C. 知州 D. 通判 【答案】B 【解析】这里讲的是杨业受到什么官职的制约,根据宋代军事方面的制度我们可以知道,北宋为了防止武将专权,设置了很多措施,比如枢密院掌调兵之权,而统兵将领则负责统兵,这样双方之间就形成了互相制约的关系,这里的杨业就受制于枢密使,故选B;A属于行政官员,CD属于地方官员,都不属于军事方面的,故排除ACD。 7.秦汉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是东西方文明的重大发展和成熟时期。这里的文明“发展”和“成熟”的含义分别是 A.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B. 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D. 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罗马开始颁行成文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秦汉时期确立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罗马在帝国时期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A正确,B项中“世袭被废除”错误,C“罗马开始颁布成文法”错误,D错误。 8.史载: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 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 B. 皇帝用提升梁王子孙的爵位的方法来削弱封国实力 C. 皇帝加强位于在边境的梁国的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 D. 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汉景帝将梁孝王的五个儿子“通通提升为王”,避免其中一个儿子独大,目的是削弱封国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B项。A项,该项明显错误,排除;CD项,抵御外患、开发边疆的表述都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 9.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A. 秦、唐、元 B. 汉、宋、明 C. 秦、元、清 D. 秦、唐、明 【答案】D 【解析】①根据所学可知,以皇帝为首的三公九卿制最早出现在秦朝;②根据所学可知,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及六部制度最早出现于隋唐朝时期;③根据所学可知,殿阁大学士最早出现于明朝。故①②③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秦朝、唐朝和明朝,因此正确答案为D;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0.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B. 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C. 唐朝皇帝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D. 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周朝政治统治的两大基石,宗法制解决了贵族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分封制则相应地明确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权利义务关系,既扩大了周朝的疆域,也确保了周朝的政治稳定,两者互为表里,A选项说法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礼乐制度被破坏,群雄并立,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B选项说法正确;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相互制衡,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C选项说法正确;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决策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都由皇帝决定,因此内阁的权力与丞相掌握的权力存在根本差异,D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下列论文题目最符合他想法的是 A. 叙说清朝的民族政策 B. 论中央集权的加强 C. 试析封建专制的强化 D. 论丞相制度的废除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结合所学可知,康雍乾是清朝皇帝,清朝时期,通过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来加强君主专制,故论文的题目可能是试析封建专制的强化,故选C;《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与民族政策无关,排除A;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B不符合《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排除;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不符合《康雍乾三朝实录》,D错误。 12.清代宫廷戏《宰相刘罗锅》曾风靡一时,但该剧的片名却犯了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你认为它所犯的错误应是 A. “罗锅”一词有辱刘墉人格 B. 片名与剧情名实不符 C. “宰相”称谓违背历史真实 D. 作品中的宰相不止刘墉一人 【答案】C 【解析】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说明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故清朝不存在宰相,违背历史事实,故选择C;AB不属于“历史学上的一个常识性”错误,排除;明朝丞相制度已经被废除,D错误。 13.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准备各写一篇关于古希腊罗马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合理、论证严谨的是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数人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作证据 乙 提出雅典民主是间接民主的观点 寻找到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作证据 丙 查阅到《十二铜表法》的原文 得出当时已产生成文法的结论 丁 查阅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具体内容 得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的结论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C 【解析】A不对,伯利克里的同样言论可能带有主观色彩;B不对,雅典民主是最完美的制度表述绝对化;D不对,《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之前,《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因此选C 14. “国王是国家的人格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19世纪末的下列国家中,符合这一民主特征的是 A. 法国 B. 美国 C. 英国 D. 中国 【答案】C 【解析】“国王是国家的人格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指导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统而不治,故C正确。 15. “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 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答案】D 【解析】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内阁制建立于18世纪早期,均早于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故排除A、B、C三项。工业革命期间,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急需摆脱政治上无权的地位,故于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获得了政治权利。本题应选D项。 16.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英国在不得不忍痛失去(北美)那一大片殖民地领土之后,还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 ‘儿子’后来居上,在现代民主化改革方面遮蔽了作为首创者的母国的光荣。”这里的“儿子”在现代民主化方面的首创主要表现为 A. 政党制度的建立 B. 权力分割制约 C. 国会分成两院 D. 确立共和政体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目中“英国的‘儿子’”应为美国。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制国家,故本题应选D项;A、B、C三项均源于英国,与设问要求“(美国)在现代民主化方面的首创”不符,故排除。 17.威廉一世皇帝被称为“骑士皇帝”,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这反映了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是 A.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 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 德意志帝国已走上现代资本主义道路 D. 将军把持了国家政权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骑士皇帝”“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等信息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故A正确;B项无法体现“将军地位高于政治家”,排除;德意志帝国的政治是不完善的代议制,并没有走上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 18.从英国《权利法案》到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 反封建性 B. 普选制 C. 渐进性 D. 法制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英、美、德、法四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均颁布了宪法或类似宪法的文件以巩固革命或改革的成果,捍卫资产阶级的统治和既得利益,因此这能体现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法制化特征,故选D。A、B、C三项也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过程中的重要特点,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9.“广州是传统的外贸口岸;福州靠近盛产红茶的武夷山;上海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这是英国人在《南京条约》中把上述地区作为通商口岸的理由。这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 向中国倾销鸦片 B. 打开中国市场 C. 向中国输出资本 D. 妄图瓜分中国 【答案】B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些都是通商口岸,和市场是密切相关的,这也足以证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就是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鸦片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向中国输出资本、妄图瓜分中国是甲午战争后,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20.法国历史学家亨利·高第说:“我并不认为这在当时是个好办法。我们这样做了,就使得中国人感觉到,我们才是真正的野蛮人。此外,对同胞无辜的血,我们也不应该向石头寻仇。法国人与其英国盟军的分歧就在这一点上:抢劫,可以;放火,不行!”亨利·高第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 A. 英军武力强占香港岛 B.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日军制造旅顺大屠杀 D. 德国强租胶州湾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法国人与其英国同盟军”“抢劫”“放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攻入北京城,抢劫并火烧了圆明园。AC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1.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完成后,英、法、美、德先后建立了形式各异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但其核心都是由议会掌握了国家的 A. 行政权 B. 司法权 C. 立法权 D. 外交权 【答案】C 【解析】这一题考查代议制的基本概念。代议制下,公民选举国家的权力机关——议会,由议会来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制定宪法和法律,以实现依法治国,这就体现了公民的管理国家的权力,即主权在民,故选C。其它三项不符合题意。 22.史学家认为:“洪仁玕的思想虽不够充分,却十分可贵,朝这个方向走下去,一定能上道。”据这种观点判断,太平天国运动“朝这个方向走下去”的表现是 A. 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 永安封王建制 C. 创立拜上帝教 D. 提出《资政新篇》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京变乱后,洪仁玕主持大局,颁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由洪秀全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做出的,此时洪仁玕在香港,排除。 23.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A 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这是世界上最早成文法的汇编 B 英国《权利法案》颁布 英国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成熟 C 美国《独立宣言》发表 近代美国确立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法律上最终确立了法国的共和制度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习惯法转为成文法的标志,不是“最早”也不是“汇编”,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确立,不能表明“成熟”,故B项错误;确立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故C项错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从法律上最终确立了法国的共和制,故D项正确。 24. 伊丽莎白二世成为英国迄今为止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见证了12位英国首相,也是英国民众非常尊敬和欢迎的君主。她几乎不会对任何政治事务进行表态,对任何可能引起争议的事情都保持沉默,以表示她的不干涉和“绝对的公平”。据此可以看出,英国君主 A. 为了取悦民众,拒绝行使手中应有的权力 B. 是可有可无的虚君,但能代表国家出访 C. 无权任命首相,也不能干涉国家政治生活 D. 仅仅是国家的象征,手中没有任何实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她几乎不会对任何政治事务进行表态,对任何可能引起争议的事情都保持沉默,以表示她的不干涉和‘绝对的公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英国国王是国家的象征,手中无实权,D正确;英国女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手里没有权力,排除A;B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错误,英国国王在首相选出来后要形式上任命首相的。所以选D。 25.“在长期的犹豫不决后,欧洲人终于决定支持大清政权……因为他们与满洲人签有条约和贷款协议……”这表明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从根本上取决于 A. 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 B. 列强实现以华治华的需要 C. 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D. 列强维护侵略权益的需要 【答案】D 【解析】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其实还是因为维护自身侵略权益的需要,而和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列强实现以华治华的需要以及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关联不大,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6.《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愿望 B. 实行圣库制度 C. 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D. 私有观念彻底消失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太平天国并没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愿望,私有观念也并未彻底消失,材料反映的的确是实行圣库制度,但并不是本质。其实《天朝田亩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材料的主旨也是强调绝对平均主义,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27.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1851年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2年发布了《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并提出“物物归上主”。但是,“上帝”、“上主”、“天”都不能挽救太平天国的命运,这主要是因为 A.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太平天国领导者没有践行《天朝田亩制度》 C.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D.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提不出科学的指导思想,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故D项正确。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发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排除。B项,太平天国领导者在一些占领区内,承认耕者有其田,实践了《天朝田亩制度》,排除。C项,主观原因是成败的关键,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属于外部因素,并非主要原因,故排除。 28.“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根据“中国的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线”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国的“它”指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开始进入近代社会,故选A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都在鸦片战争以后,推动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C项;抗日战争是在1931年至1945年,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 29.法国历史学家布立赛在《圆明园大劫难》一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假如英法联军的‘远征’根本没有发生,从而使本书失去存在的理由,那该多好啊。”该著作出版时,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致信布立赛说:“我欣慰地看到,一位法国作家为澄清我们共同历史上的片断作出了贡献。”从中可见,作者 ①痛感焚掠圆明园,对中国极为残酷 ②痛斥英法两国殖民军极其可耻 ③迎合了政府否认圆明园劫难历史的态度 ④希望他的书能够增强“记忆责任” A. 只有一项正确 B. 只有一项不正确 C. 全部正确 D. 全不正确 【答案】B 【解析】“《圆明园大劫难》”“假如英法联军的‘远征’根本没有发生”,说明作者对于圆明园被毁深表惋惜,故①正确;根据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去联军火烧圆明园,而作者的态度是“假如英法联军的‘远征’根本没有发生,从而使本书失去存在的理由,那该多好啊”,说明作者本意是反对侵略行为,故②正确;“我欣慰地看到,一位法国作家为澄清我们共同历史上的片断作出了贡献”,指的是对于本国历史上的污点应该正确看待,不是否认掠夺圆明园,故③错误;“我欣慰地看到,一位法国作家为澄清我们共同历史上的片断作出了贡献”,说明法国对于自身的历史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希望他的书能够增强“记忆责任”,故④正确;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0.近代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容闳认为“干王(洪仁玕)的见闻较之其他诸王和领导人广阔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容闳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 干王的主张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B. 干王最早主张向西方探寻真理 C. 干王的主张符合太平天国实际 D. 干王的主张代表先进阶级利益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选A;林则徐是看眼看世界第一人,最早主张向西方探寻真理,B错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提出学习西方,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不符合农民的要求,不符合太平天国实际,排除C;洪仁玕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并且此时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先进的阶级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唐朝中央机构图古代雅典政治机构图 材料三 美国中央政府机构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东西方各自的政治制度。试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方式的角度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唐朝政治制度和美国政体的相似之处。它们政治制度本质目的有何不同? (3)如进行“东西方政治制度演变史”的课题研究,上述材料作为论据尚不够充分,你还可以补充哪些论据?(东西方各举1例,所举史实必须与材料二、三性质类似) (4)扼要归纳以上三种政治体制对各自社会文明发展的主要影响。并由此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东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西方:民主制度。 东方:①中国古代政治重心处于内陆大河流域,平原广阔,土壤肥沃;②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较发达。西方:①古希腊海洋资源丰富,多山少平原,土地少而贫。②工商业发达。 (2)相似之处:权力分立,相互制衡。不同:中国: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美国:防止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制度。 (3)东方:秦朝三公九卿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等。 西方: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 (4)影响: 中国: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雅典:调动了古希腊公民的积极性,创造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 美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为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认识: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都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解析】(1)东方:材料二反映的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实质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西方:材料一反映的是雅典的民主制度。 东方:结合所学,可从中国处于内陆大河流域,平原广阔,土壤肥沃,适合农业生产,农耕经济较发达分析回答。西方:可从古希腊濒临海洋,多山少平原,土地少而贫,适合发展工商业。 (2)相似之处:唐朝三省之间权力相互制约平衡,美国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分权制衡,总结得出相似之处是权力分立,相互制衡。不同: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唐朝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美国三权分立是为了防止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制度。 (3)东方:结合所学,可补充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如秦朝三公九卿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等。 西方:结合所学,可补充西方民主政治的史实,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国的第三共和国宪法等。 (4)影响: 中国:结合所学,可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雅典: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可从调动了古希腊公民的积极性,创造了辉煌的古希腊文明分析回答。 美国:可从维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促进了美国的长期稳定与发展等方面回答。 认识:综合材料,可从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和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等角度总结回答。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节选自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材料二、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费正清摘自《剑桥晚清史》 (1)材料一中的两个条款分别出自哪个不平等条约?两个不平等条约反映列强侵华方式有何不同?结合材料中相关条款加以说明。 (2)史观能指引历史学习的不同角度。其中,民族史观强调各民族历史地位、相互关系,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是从世界整体角度研究整体与局部的地位与相互关系。据此,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你赞同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名称:《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如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如开设工厂。 (2)角度: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观点一:我赞同徐中约的观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观点二: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解析】(1)名称:根据“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得出《南京条约》,根据“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得出《马关条约》。不同:根据“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得出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如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根据“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得出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如开设工厂。 (2)角度:根据“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得出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根据“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得出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观点一:赞同徐中约的观点,分析:可从俄国和西方国家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分析总结。观点二:同意费正清的观点。分析:可从西方列强侵略加速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客观上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等角度分析总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