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教案 4 体积与容积 沪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教案 4 体积与容积 沪教版

数学《体积与容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体积与容积》,在此 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即体积计算,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本课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理解体积与容积之间的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 的空间观念。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教材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容积和容积单位升、毫升。 2、认识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间的关系,并能进行换算。 3、初步体会容积与体积的区别和联系。 4、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感知容积的实际含义 教学难点:体积与容积的联系。 教具准备:课件、杯子、瓶子、量杯、红薯、土豆等。 二、说教法 本课属于概念教学,为了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我主要采用直观试验的方法, 辅以“情境探究”法、“观察法”、“演示法”、“比较法”等,进行教学。 在学生的学法选择上,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 习模式。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的。 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设疑体积与容积的联系 以阿基米德测皇冠故事引入,他引用了什么原理,体积与容积究竟有什么联 系,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容积概念的学习 1、理解“容器、容纳、容积”的含义 由于学生对“容器、能容纳”这些说法很陌生,所以我就按照能装物体→ 能容纳物体→容器→容器的容积的思路教学,揭示容积的概念。 (1) 理解“容器” 出示:杯子,瓶子,量杯 比比谁的体积大?这些物件都是干什么的? 再出示:盒子、积木、魔方等 哪些是容器? 引出能装物品的器具叫做“容器” (2) 理解“容纳、所能容纳” ①直观演示“容纳”含义 出示:橡皮装在杯中,铅笔插在杯中 问:橡皮被杯子容纳了吗?铅笔被杯子容纳了吗? (铅笔可能有异议,但把铅笔切断后能全部放进杯子中,体积没有 发生变化,杯子能容纳铅笔) ②理解“所能容纳” 课件出示: 依次出示图片:杯子还能继续装水吗?(图 5 已装满) 引出:杯子所能容纳的满水的体积就是这个杯子的容积 揭示容积概念: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容器的容积。 第三环节:体积与容积区别与联系 1、师拿出两个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但厚度明显不一样的容器。 通过一个碗盛满倒入另一个碗的体验就可以很好的解释。 (也可用长方体,正方体的教具演示。) 2、动手实践:估测 1 立方分米=1L (1)测量容器的体积(棱长 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 4 人组合作,分工合作估测水量:用课前收集的水瓶或水杯(标明 容量的)倒满 1 立方分米的容器并记录倒进去的水量。(允许误差) (2)汇报 (3)用刻度精确的量杯进行倒水 精确得出:1 立方分米=1L 2、在此基础上,学生动手实践得出:1 立方厘米=1 毫升 3、找到体积容积联系,完成换算练习 第四环节:体积与容积的应用 活动:比较大小相近的不规则物体(土豆和红薯)的体积, 4 人组操作实践 设计方案(“联系引入的阿基米德的方法) (用两个一样大小的容器,装一样多的水,分别放入土豆和红薯, 再比较水的上升部分) (1)、小组讨论设计方案(需要精确的量杯) (2)、一起设计表格,你觉得需要记录什么信息? (3)、动手操作,比较出土豆、红薯的体积大小 第五环节:借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成语介绍认识古代的“升”。 “斗”是盛粮食的器具,酒器。 中国古代计量方法极为精确,且为十进位制。即:一斗为十升,每升 约重 1.5 公斤;一升为十合,每合重 150 克;一合为十勺,每勺重 15 克; 一勺为十抄,每抄重 1.5 克;一抄为十作,每作重 0.15 克;一作为十厘, 仅重 0.015 克(约一粒米) 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比较抽象的容积概念,充分发挥学 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活动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投入状态, 从而高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这节课,我力求把抽象,枯燥的概念让学生学得生动、丰满,使学生在亲 身体验与感受中,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 【板书设计】 体积与容积 1 立方厘米=1 毫升 1 立方分米=1 升 大 小 容器 容纳 体积 容积 空间物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