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八单元专题二十一 种群和群落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新高考一轮复习人教版第八单元专题二十一 种群和群落作业

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专题二十一 种群和群落 ‎  ‎ 考点1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1.[2020全国名校第一次大联考]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有一定的规律,又复杂多样。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被引入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其数量都能呈“J”型增长 B.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一定会逐渐增加 C.在环境条件不变时,种群的数量会在K值上下维持相对稳定 D.同一种群在种群密度不同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可能相同 ‎2.[2020江西南昌模拟]狭长峡谷中某陆生植物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做法最正确的是(  )‎ A.进行随机取样,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B.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C.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D.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 ‎3.[2020陕西西安五校联考]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及其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不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B.呈指数增长的种群,种群密度不会制约自身增长 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D.标志重捕法中,需对每次捕获的个体计数并标记 ‎4.[2020江苏南通模拟][不定项]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连续观察7天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计数前需要摇匀再进行取样,否则计数结果会偏小 B.第3天到第5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 C.该探究活动中不需要单独设置空白对照实验 D.实验中需每天在同一时刻定量取样观察检测 ‎5.[2020山东青岛模拟]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良好,适宜动物栖息和繁衍。如图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某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m2‎ B.R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PQ段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Q点时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6.[2020甘肃静宁模拟]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间,该环颈雉种群数量在该岛屿上的增长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年份(年)‎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种群数量(只)‎ ‎25‎ ‎46‎ ‎208‎ ‎440‎ ‎770‎ ‎1 380‎ A.该岛屿对该环颈雉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1 380只 B.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减弱 C.在1937~1942年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S”型 D.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7.[2019山东日照调研]下列有关现阶段人口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改变性别比例 B.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决定 C.一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可以反映其人口密度 D.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人群,人口保持零增长 ‎8.[2019湖北武汉模拟]在分析某有益野生生物种群年龄结构时,将种群分为生殖前期(甲)、生殖期(乙)及生殖后期(丙)三个年龄层,统计各年龄层成员数量所占比例。当年龄结构处于下列哪种情况时,预示对该种群需要加强保护(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甲=乙=丙 ‎9.[2019海南高考]将接种在马铃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充分混匀并随机分成不等的两组后分别进行培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酵母菌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马铃薯培养液 B.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借助显微镜进行 C.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不同的 D.给营养充足的培养液通入O2有利于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 ‎10.[2019湖南衡阳模拟,8分]如图表示的是自然条件下某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是生物繁殖和    的基本单位。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需要建立 如图所示的    模型。 ‎ ‎(2)图中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范围为    ;若该生物为有害生物,则应在其种群数量达到    前进行防治。 ‎ ‎(3)图中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型,A点后种群增长率(ΔN/Δt)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 ‎ ‎(4)若将该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初期其种群数量会呈现类似“J”型增长的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有               (答出两点即可)。 ‎ 考点2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11.[2020辽宁六校联考]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12.[2020辽宁六校联考]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13.[2020山东统考]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加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14.[2020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情况下,a曲线的DE段和b曲线的变化趋势说明群落演替往往表现为营养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B.a曲线曲折变化说明其对应的群落演替过程比b曲线对应的艰难而漫长 C.a和b曲线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 D.E点可代表群落已达顶极阶段,此时群落所处阶段可能为灌木阶段 ‎15.[2020皖江名校第一次联考]滇池沿湖滨浅水区种植了香蒲、水竹、水葱、芦苇植物。人工湿地的建立,既美化了沿湖景观,又改善了湖泊水质,调节了气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湖滨浅水区的各种植物“错落有致”,不存在竞争关系 B.流经人工湿地的能量一定大于生产者体内储存的能量 C.人类的生产活动可改变湿地中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 D.人工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6.[2020广东七校第二次联考,9分]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的国家。通过努力,我国的治沙成果已成为世界典范,并为世界治理沙漠提供了宝贵经验。请回答:‎ ‎(1)治理沙漠过程中会出现群落交错区,即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是    。 ‎ ‎(2)我国通过“飞机播种造林”等方式逐渐控制沙漠的蔓延,甚至减少了沙漠的面积,这体现了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进行。为了解决沙漠治理中树种匮乏的难题,有人提议采集各地树种支援沙漠的改造,你    (填“赞同”或“不赞同”),原因是    。 ‎ ‎(3)沙漠中有一种神奇植物——复活草,即使丧失自身高达98%的水分,其仍可顽强生存数十年。沙漠多风的环境可将收缩成球形的复活草散布到沙漠多处,便于其生存繁殖,生存下来的复活草又能固定周围沙粒,这体现了  。 ‎ ‎  ‎ 一、选择题 ‎1.[2020安徽示范高中联考]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 B.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C.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生物对资源的利用率 D.草鱼养殖过程中,在种群数量接近K/2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草鱼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 ‎2.[2020河南安阳二模]在连续五年内,某池塘鲫鱼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依次是1.5、1.8、1.5、0.8、0.5,一年中不同月份池塘中鲫鱼的水层分布有差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鲫鱼的种群密度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第一年与第三年该池塘中鲫鱼种群的增长率相等 C.第二年至第五年该池塘内鲫鱼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D.一年中不同月份该池塘内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变化 ‎3.[2020皖江名校第一次联考]在一段时间内,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乙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t1~t2,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大于乙种群 B.与t3时相比,t2时甲种群环境容纳量较大 C.t2~t4,甲种群和乙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不同 D.t4之后,乙种群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 ‎4.[2020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质检]北美奇瓦瓦沙漠中的啮齿动物和蚂蚁均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食大粒植物的种子,蚂蚁喜食小粒植物的种子。1974~1977年间连续研究两种动物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分析研究结果,不合理的是(  )‎ A.啮齿动物和蚂蚁间存在竞争关系 B.大粒植物与小粒植物间存在竞争关系 C.啮齿动物可通过影响植物间竞争影响蚂蚁种群数量 D.移除啮齿动物后蚂蚁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5.[2020山西太原名校模拟]中国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及其食物在池塘中的分布如图1所示,图2代表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图1 图2‎ A.火山爆发后的土地上进行的演替可用图2中P曲线代表 B.图1中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图2中d点绿色植物每年的净光合产量大于0‎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甲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增长 ‎6.[2019四川绵阳三诊改编][不定项]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B.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种群的丰富度 ‎7.[2019云南昆明四模]研究发现,某些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对种群增长产生抑制性影响,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利氏规律。下列分析不符合阿利氏规律的是(  )‎ A.种群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会导致死亡率上升 B.种群密度过小时,难以找到配偶会导致出生率下降 C.最适种群密度时,种群的增长率大于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时 D.种群密度过小时,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λ>1)”‎ ‎8.[2019湖南长沙一模]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增长“S”型曲线中K值及K/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 B.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种群的K值 C.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不会是年幼个体,以提高种群的K值 D.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时,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 ‎9.[2019山东八校第二次联考]某兴趣小组研究放牧对某地高寒草甸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 B.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能对采集到的数据取平均值 C.过度放牧会导致高寒草甸退化,草甸的生态功能下降 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高寒草甸不发生演替 ‎10.[2019陕西部分学校检测]下列关于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统计某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时需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调查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可采用样方法 C.标记的仓鼠难以被再次捕捉会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D.随机选取表层土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二、非选择题 ‎11.[2020河南洛阳第一次联考,9分]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如玉米与花生间作等。回答下列问题:‎ ‎(1)两种作物多层面的互补是复合群体增产的重要原因。如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中的    元素等。玉米和花生间作时,地上部分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    ;根系形态特征与单作相比,玉米的根半径减小,根长增加,花生的侧根数目和长度增加,这样两者可以利用不同土层的    ,实现增产。 ‎ ‎(2)间作共生期作物存在一定的种间竞争,宜选配适当的作物,采用适当的田间配置方式以协调其相互间的关系。种间竞争通常是指   。 ‎ ‎(3)玉米品种按照其植株叶片与茎秆夹角的大小,分为平展型和紧凑型,间作所选玉米为紧凑型,这种株型的优势在于  。 ‎ ‎(4)人们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种群的繁殖力下降,从而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这属于 ‎      防治。 ‎ ‎12.[2019全国卷Ⅲ,8分]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    型,且种群数量为    时,种群增长最快。 ‎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 容纳量(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    (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            。 ‎ ‎  ‎ 一、选择题 ‎1.[新图像,科学思维、社会责任]假设某种群的K值=200,如图表示该种群的(K值-种群数量)/K值与种群数量的关系。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S1所对应的种群增长率最大 B.若该种群为海洋中的某种鱼,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C.若该种群为农田中的蝗虫,则对其防治最好在S1点之前进行 D.若该种群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其K值会减小 ‎2.[新情境,科学思维]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边缘效应是指生态交错区的物种数目及一些物种的种群密度增大的趋势。某研究小组针对由森林中道路引发的群落边缘效应进行研究,发现道路边缘土壤湿度降低、土壤pH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以及物种组成差异增大。根据以上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道路引发的边缘效应不影响森林的垂直结构 B.土壤湿度和pH的变化会增加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人类活动的干扰会导致生态交错区的物种组成、分布、数量发生变化 D.道路边缘物种数量发生改变属于初生演替 二、非选择题 ‎3.[新情境,社会责任][11分]从“退耕还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说明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研究退耕还林的群落演替规律,研究者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同一群落”的原理,调查不同退耕年限植物群落的物种数,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是采用       法调查各类植物的物种数而构建的数学模型。 ‎ ‎(2)群落演替过程中,乔木的丰富度逐渐      (填“增加”或“降低”);如果利用群落中相关生物构建食物网,那么在食物网中呈现的种间关系有      。生态系统成分中在食物网中未出现的生物成分是      。 ‎ ‎(3)分析图示,经过一年退耕还林后,再经过      年左右,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大,该过程中发生的是      演替。如果第2年在该地区人为种植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会      (填“不发生变化”“提前”或“推后”)。 ‎ ‎(4)一场低强度的火灾过后,森林中的植被很快恢复,从生物种间和种内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是  。 ‎ 专题二十一 种群和群落 ‎1.C 被引入新环境的种群,可能能适应新的环境,也可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即使能够适应新的环境,食物、空间、气候等方面的条件也不一定是有利的,所以其数量不一定能够呈“J”型增长,A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环境因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减少,B错误;在环境条件不变时,种群的数量主要取决于现有的环境资源对种群数量的容纳量,所以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在K值上下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按照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同一种群,当种群数量分别处于K/2之下和之上(两处种群密度不同)时,其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是相同的,D错误。‎ ‎2.D 狭长峡谷中某陆生植物个体数量减少,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样方法,调查时应随机取样,不需要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由于是狭长区域,故应采取等距取样的方法,由于该狭长峡谷中某陆生植物个体数减少,故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正确,A、B、C错误。‎ ‎3.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A正确;呈指数增长的种群,资源和空间是无限的,种群密度不会制约自身增长,B正确;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C正确;标志重捕法中,需对初次捕获的个体计数并标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不用标记,D错误。‎ ‎4.BCD 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否则计数结果可能会偏小或偏大,A错误;第3天到第5天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达到最大而且保持稳定,说明酵母菌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当,B正确;该探究活动中不需要单独设置空白对照实验,因为在取样时间上可形成前后自身对照,C正确;实验中定量取样的时间为无关变量,因此需每天在同一时刻定量取样观察检测,D正确。‎ ‎5.B 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种群的最大数量,m2只是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A错误;由曲线可知,R点时当年的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大于1,说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PQ段该种群当年的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因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Q点时当年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等于1,说明种群当年的种群数量与上一年种群数量相等,种群增长速率为0,D错误。‎ ‎6.D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无法判断K值,A错误;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该种群种内斗争逐渐增强,B错误;在1937~1942年间,该种群数量增长大致呈“J”型,C错误;该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D正确。‎ ‎7.C “二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A项错误;自然增长率除了取决于出生率,还取决于死亡率,B项错误;对一个城市而言,面积是一定的,人口数量的多少可以反映人口密度的大小,C项正确;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人群的人口还受迁入率、迁出率等的影响,因此,无法知晓其是不是零增长,D项错误。‎ ‎8.B 分析题意,甲相当于幼年期、乙相当于成年期,丙相当于老年期。甲>乙>丙,表示增长型,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增大,A错误;丙>乙>甲,表示衰退型,死亡率大于出生率,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减小,需要加强保护,B正确;乙>甲>丙或甲=乙=丙均不表示衰退型,未来种群密度一般不会减小,不需要加强保护,C、D错误。‎ ‎9.C 酵母菌是异养生物,其种群增长所需的能量全部来自于外界培养液——马铃薯培养液,A正确;若要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稀释一定倍数后用显微镜进行计数,B正确;由题干可知,在分组前将培养液充分混匀后随机分组,因此培养液被分成上述两组时其中的酵母菌种群密度是相同的,C错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大量能量,有利于酵母菌的繁殖,D正确。‎ ‎10.(除标明外,每空1分)(1)进化 数学 (2)b~a K/2 (3)增长 减小 (4)气候适宜、空间足够大、食物足够多、无天敌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解析】 (1)根据教材知识可知,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数学模型包括曲线图、柱形图、饼状图、表格及公式等。(2)由题图可知,当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时,其种群数量在b~a波动,说明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范围为b~a;对于有害生物,应在其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防治。(3)由图可知,A点之后,种群的数量仍在增加,说明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但A点以后种群增长率将减小。(4)当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或类似“J”型增长时,说明其所处的环境是(相对)理想的环境,如资源(食物)相对充足、空间较大且天敌少或无天敌、气候也较适宜等。‎ ‎11.A 一座高山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分布着不同种植物(优势种不同),这是由不同海拔的温度不同造成的,这种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淡水鱼的分层与其食性有关,C正确;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它们常呈镶嵌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12.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A错误;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指群落的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正确;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二者仍可能为竞争关系,如竞争空间、氧气等,C错误;互利共生是不同种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不能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D错误。‎ ‎13.C 分析题意可知,草方格沙障可以涵养水分,可推出其能蓄积降水,从而促进固沙植物的生长,A项正确;草方格材料包括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微生物对这些材料的分解可以改善土壤结构,B项正确;使用草方格沙障可以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该过程中会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同时也可增加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C项错误、D项正确。‎ ‎14.B 自然情况下,a曲线的DE段和b曲线的变化趋势说明群落演替往往表现为营养结构从简单到复杂,A正确;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的时间要漫长得多,可推知b曲线对应群落演替过程比a曲线对应的演替过程要艰难而漫长,B错误;a和b曲线一般需经历生物入侵→成功定居→竞争平衡,C正确;E点可代表群落已达顶极阶段,此时群落所处阶段可能为灌木阶段,D正确。‎ ‎15.A 不同植物之间会争夺水分、阳光等资源,因此存在竞争关系,A项错误;流经人工湿地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其中有部分能量储存在生产者体内,一部分用于呼吸消耗,B项正确;人类的生产活动能改变湿地中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C项正确; 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项正确。‎ ‎16.(除标明外,每空2分)(1)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导致一年生草本植物被淘汰) (2)速度和方向 不赞同(或赞同)(1分) 全国各地的植物种类多样,不一定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或可从提供的树种中选育耐干旱、耐高温的植物)(合理即可) (3)生物与环境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解析】 (1)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更高大,在争夺阳光的竞争中更占优势,而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处于劣势,进而被淘汰,故在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2)人类能够通过一定的措施控制沙漠的蔓延,甚至减少了沙漠的面积,体现了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全国各地的植物种类多样,将各地树种栽种到沙漠环境中,各地树种不一定适应沙漠干旱的环境,因此不能通过采集各地树种支援沙漠的改造来解决沙漠治理中树种匮乏的难题(或可以从提供的树种中选育耐干旱、耐高温的植物支援沙漠的改造)。(3)据题干信息可知,复活草在水分严重缺乏时仍可顽强生存,沙漠多风的环境可将收缩成球形的复活草散布到沙漠各处,便于其生存繁殖,而复活草的生存繁殖又能固定沙粒,体现了生物与环境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1.D 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故A正确。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可以保证两者数量的平衡,如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故B正确。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生物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而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故C正确。在草鱼养殖过程中,应使捕捞后草鱼种群数量在K/2左右,这样有利于草鱼种群数量的快速恢复,D错误。‎ ‎2.B 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标志重捕法,如调查鲫鱼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增长率等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由题中信息不能计算种群的增长率,B错误。前三年鲫鱼种群的数量在增加,第四年至第五年鲫鱼种群的数量减少,C正确。一年内不同月份该池塘内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变化,D正确。‎ ‎3.D 该图为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因此无法比较二者增长速率的大小,A项错误;同一环境中甲种群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B项错误;t2~t4,甲种群和乙种群的数量都在增多,两者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C项错误;由于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数量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会停止增长,D项正确。‎ ‎4.D 根据题干信息“啮齿动物和蚂蚁均以植物种子为食”,再结合题图可判断啮齿动物和蚂蚁间存在竞争关系,A项正确;根据图中信息,未移除啮齿动物时,蚂蚁种群数量在1974~1977年间变化不大,而移除啮齿动物一段时间后蚂蚁种群数量减少,这是因为移除啮齿动物后,大粒植物个体数量增多,植物(大粒植物与小粒植物)间的竞争更为激烈,蚂蚁的食物来源减少,这说明啮齿动物可以通过影响植物间的竞争影响蚂蚁种群数量,B、C项正确;移除啮齿动物后,蚂蚁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稳定,并不呈“S”型增长,D项错误。‎ ‎5.C 火山爆发后的土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对应图2中的Q曲线,A错误;由图1可知,甲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丙鱼、丁鱼主要以底层水草、螺蛳为食,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图2中d点后生物多样性增多,可判断d点绿色植物每年的净光合产量大于0,C正确;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则浮游植物会大量增加,从而引起甲鱼的数量增加,但甲鱼数量增加又会受到食物、空间等的限制,故不能以“J”型曲线增长,D错误。‎ ‎6.AB 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破坏的是种群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使害虫种群密度明显降低,A正确;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一般认为,种群的性别比例不影响种群的死亡率,B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倍数增长,呈“J”型增长,种群数量不受环境容纳量影响,C错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密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D错误。‎ ‎7.D 种群密度过大时,由于环境资源有限,故种内斗争加剧,种群的死亡率上升,A不符合题意;种群密度过小时,种群中的个体难以找到配偶从而导致出生率下降,B不符合题意;最适种群密度时,种群的增长率大于种群密度过大或过小时,符合阿利氏规律,C不符合题意;Nt=N0λt是“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情况,不符合阿利氏规律,D符合题意。‎ ‎8.C 种群在K/2时的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恢复,因此对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A正确;生活环境改善,有利于种群数量增加,因此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其K值,B正确;养殖业中一般不捕捞或出栏年幼个体,主要是为了维持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数量增加,并不能提高种群的K值,C错误;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种群数量,D正确。‎ ‎9.D 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该地区植物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A正确;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能对采集到的数据取平均值,B正确;过度放牧会导致植物物种丰富度降低,进而导致高寒草甸退化,草甸的生态功能下降,C正确;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有利于更好地利用高寒草甸,但由题图可知,无论放牧程度如何,该地区物种丰富度均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说明群落会发生演替,D错误。‎ ‎10.D 为减小实验误差,统计某时刻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时需多次计数取平均值,A正确;调查某地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通常采用样方法,B正确;运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标记的仓鼠难以被再次捕捉会使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少,这会导致统计结果比实际值偏大,C正确;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随机选取表层及表层下面的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D错误。‎ ‎11.(除标明外,每空2分)(1)氮(1分) 光能(1分) 水和无机盐 (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 (3)能够减少遮阴,使玉米和花生得到更多的光能,还可以使玉米的种植密度增加 (4)生物(1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种间关系、生物防治等知识。(1)豆科植物与禾本科植物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中的氮元素。玉米和花生间作时,地上部分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玉米和花生间作时根系形态特征与单作相比,玉米的根半径减小,根长增加,花生的侧根数目和长度增加,这样两者能利用不同土层的水和无机盐。(2)种间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而表现出来的相互抑制现象。(3)间作所选玉米应为紧凑型,这种株型的优势在于能减少遮阴,使玉米和花生得到更多的光照,还能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4)通过特殊的化学物质干扰有害动物雌雄个体的交配,可以降低有害动物的出生率,从而减少有害动物对农作物的破坏,这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12.(除标明外,每空2分)(1)“S” a/2 (2)减小(1分) 不变(1分)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增长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1)由题意可知,试管中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a(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加,因此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即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2)该种菌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空间和营养条件等会使其K值发生变化,培养基的体积变小,该种菌的K值也减小。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 ‎1.A 根据题干和曲线的信息可知,该种群数量变化应符合“S”型增长,就各点对应的种群增长率而言,K/2处,即S3点所对应的种群增长率最大,A错误;海洋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即K/2处,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种群的再生能力最强,B正确;对于农田中的蝗虫而言,对其防治越早越好,C正确;种群的栖息地遭到破坏是种群的K值减小的主要原因之一,D正确。‎ ‎2.C 分析题意可知,道路引发的群落边缘效应会使生态交错区内地上部分生物量增加以及物种组成差异增大,可能会影响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土壤湿度和pH的变化会使土壤中小动物生活的环境发生改变,可能会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B错误。人类活动的干扰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导致生态交错区的物种组成、分布、数量发生变化,C正确。道路边缘物种数量发生改变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3.(除标明外,每空1分)(1)样方 (2)增加 竞争、捕食 分解者 (3)6 次生 提前 (4)种群密度下降,种间竞争和种内斗争减弱(2分) 火灾加速了物质循环,使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增加(2分)‎ ‎【解析】 (1)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2)从图中曲线可知,随着退耕还林时间的增长,乔木的物种数逐渐增加。在食物网中存在着捕食关系和竞争关系。食物网包括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3)分析图中曲线可知,从退耕还林一年后开始到第7年时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大。退耕还林后群落的演替是在有生物和土壤条件等基础上发生的,因此属于次生演替。如果人为增加一些灌木和乔木,并加以保护,群落演替速度会加快,则草本植物的丰富度达到最大的时间会提前。(4)一场低强度的火灾过后,会有一部分生物死亡,原来存在的竞争关系可能会减弱;同时种群密度可能下降,使种内斗争减弱。另外,火灾使一部分植物死亡,这些植物中含有的矿质元素进入土壤,被存活的植物利用,促进植物生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