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专题三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作业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辽宁六校协作体期中)赵翼《廿二史札记·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项》中提到“高门大族,门户已成,令仆之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知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籍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现象。由此推断( ) A.九品中正制被彻底抛弃 B.统治者实行了新的选官制度 C.士族门第不再是选官标准 D.统治者被迫重用庶族地主 解析:选D。材料主要论述的观点是:在南朝,由于士族制度日益衰落,士族地主腐朽、不堪重用,统治者不得不任用“寒人”(门第低微的人),故D项正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主流的选官方式,故A、B、C项错误。 2.(2019·呼和浩特高三调研)隋朝皇帝杨广开创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他频繁的发动战争,滥用民力,又造成天下大乱。在他被部将缢杀后,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谥闵皇帝,唐朝谥炀皇帝。这反映出( ) A.谥号要由后代朝廷定立 B.唐谥对杨广持批评态度 C.隋恭帝的议谥有意同情 D.农民军的评价全面客观 解析:选B。A项表述与题目中“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谥闵皇帝,唐朝谥炀皇帝”得出唐谥对杨广持批评态度,故B项正确;题目中“隋恭帝谥世祖明皇帝”体现的是对杨广政绩的肯定,并非同情,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农民军领袖窦建德谥闵皇帝”得出农民军对杨广是同情,故D项错误。 3.(2019·西宁检测)据《李藩传》记载:“王锷用钱数千万路遗权幸,求兼宰相。……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报来。’(李)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却奏上云:‘不可’……”材料中敢于驳正皇帝密旨的李藩应该任职于( ) A.唐朝的三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选A。唐朝三省中的门下省负责审议,有权驳正皇帝密旨,故A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B项错误;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C项错误;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无权驳正皇帝密旨,故D项错误。 4.(2019·泸州诊断)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所看不起。材料表明( ) A.君主决策随意独断 B.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 C.中书门下监察独立 D.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 解析:选D。据材料“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可知君主决策受到一定制度的制约,故D项正确。 5.(2019·防城港模拟)唐在隋的基础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度,在礼部的下面又特设了“采风使”一职,主要的任务是到民间去采集民歌民谣,以观地方吏治与民风。这反映了唐朝( ) A.礼部执掌官员监察 B.政府关注民情民意 C.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D.儒学地位更加突出 解析:选B。由礼部“采风使”的任务不能判断礼部执掌监察职能,故A项错误;“观地方吏治与民风”体现政府关注民情,故B项正确;文化建设内涵太大,故C项错误;材料丝毫体现不了儒学,故D项错误。 6.(2019·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模拟)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 B.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 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 解析:选A。根据材料“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可知,汉到隋唐的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项正确。 7.(2019·保定模拟)魏晋南北朝时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材料中三省制演变( ) A.从制度上消除了腐败的根源 B.是人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 C.是权力分割与制约的产物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选C。“宰相事权,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协同行使。隋唐又进一步完善为中书省拟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分工协作。宋元之际三省制消亡,仍沿袭群相旧例,设丞相、平章、参政、左、右丞等多名官员,会议处理朝廷机务”反映的是因为宰相权力的分割,从而产生相互制约的因素,故C项正确。 8.(2019·怀化模拟)下表是中国部分时期县的数目变化统计表,据此可知( ) 时期 数目(个) 时期 数目(个) 时期 数目(个) 秦朝 约1 000 唐朝 约1 500 1911年 1 381 A.县制有利于社会变革 B.县制是小农经济的基础 C.县是基本的行政区域 D.县制有职责明确的优点 解析:选C。题干反映从秦朝到唐朝至清末这一横跨中国2 000多年的时间里,县的数目一直保持在1 000个以上,说明县这一行政单位一直是中国基层的行政区域,故C项正确。 9.(2019·宁夏育才中学高三模拟)下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此图可反映出( ) A.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 B.九品中正制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 C.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 D.士人们普遍关注和追求进士科目 解析:选B。由图片信息可知,九品中正制下选才经过访问、登记报名后经郡小中正、州大中正考核,再经司徒审订厘定职位报吏部,再由吏部尚书定品授官,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故B项正确。 10.(2019·大连双基测试)唐代科举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授予官职或提升。这说明唐代科举制( ) A.保证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B.打击了贵族特权 C.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差异 D.扩大了统治基础 解析:选D。根据材料“由各级各类学校保送者”“经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得出科举制参与人员来源广泛,比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下官员的来源更广泛,通过科举非统治阶层可以变成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 11.(2019·东莞高三期末)唐朝时,御史台下辖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御史共司监察而又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御史纠弹又必须经过尚书省的审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体系。这最能体现唐朝( ) A.中央权力机构实行分权制衡的机制 B.御史台和尚书省均是国家权力中心 C.互相制约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皇权 D.严密的监察体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中央机构内部实行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君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监察是指对官员的监察,目的是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12.(2019·日照校际联测)《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表明唐代( ) A.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相统一 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 C.伦理纲常成为立法基本原则 D.孝老敬亲成为社会行为规范 解析:选A。材料“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说明当时的法律与道德约束结合在一起,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2019·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材料二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 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得出,汉唐均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根据材料一“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材料二“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得出,汉唐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根据材料一“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材料二“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得出,汉唐都对前朝基本制度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材料二“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得出,汉唐都注重权力间制约、强化皇权。(2)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可以有效缓和社会矛盾;减轻农民的负担,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对前朝基本制度加以继承,并有所发展,有利于社会平稳运行;注重权力间制约、强化皇权,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发展完善。 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14.(2019·石家庄二中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姜义华《文明的自信》一文中说:“第一,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我们没有固定的身份地位,人是有差异的,但这个差异都可以经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改变……每个人、家庭、地区,人民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这非常重要。第二,是财富的流动性。‘商鞅变法’后,土地可以买卖,土地一直在流动中,有制度性保证,包括民间习惯。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第三就是资本的流动……还有权力的流动,权力是否真正向所有人开放,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公权力。” 究其古今中外历史,以上观点应该同样适用于其他文明。 分析材料,以“文明发展的动力”为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外历史知识,对这一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充分)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这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得出观点一: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根据材料“ 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得出观点二:财富的流动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观点一的论述可以从秦朝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隋唐时期废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等方面进行,最后进行综述。观点二的论述可以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的作用的角度进行,最后进行综述。 答案:示例一 观点: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论述:秦朝时期,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废除了世卿世禄,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实现了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官僚政治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秦汉的统一,为中国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出身和门第,而是科举考试结果,更加公平公正,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科举制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总之,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成为文明发展的动力。 示例二 观点:财富的流动也是文明发展的动力。 论述: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成功地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壮大了秦国的国力,有利于实现统一。 1953~1956年,新中国政府有计划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总之,财富的流动在不同时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成为文明发展的动力。 (其他史实论述,或提出其他观点,符合“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亦可)查看更多